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
发现与探索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材分析泥沃小学张蕊《发现与探索》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中的教材,教材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所以教学是要充分发挥学生探索的主动性。
教材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特点,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发现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既活跃了课堂教学,又可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基本分析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实验和收集信息进行研究的活动。
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中主要是让了解学生身边的生活或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课题,引导学生亲手实验,了解身边科学现象的科学道理;用家庭生活中的事例,揭示生活事例中的科学道理;用经常见到的自然现象,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揭示其中的数学规律;利用环境问题,探究环境与人的关系;通过学生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创新技法方面,提高了创新能力。
本册教材包括“物理实验”、“身边科学”、“数学研究”、“发明与地学”等四个单元组成。
其中,“物理实验”单元包括连通器、有趣的离心现象、不敲自鸣、有趣的回声、失重现象;“身边科学”包括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远离香烟;“数学研究”包括走进三维空间、统计规律、数据的处理与用用、你算的数字有多大、用平面图形做球体;“发明与地学”包括地震、希望发明法。
各单元在内容类别上相联但各自成课,与其它科教材在编排上有所不同。
1.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1)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2)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4)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教材既授之以鱼更重视授之以渔。
(1)在知识与方法上更重视方法的传授;(2)在结论与过程上更重视过程的研究;(3)在验证知识与探索知织上更重视探索知识。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2)设置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环节。
部编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精选
部编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主要围绕“生活中的科学”主题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科学在我们身边”,第二节“探索与实践”,详细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其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会观察、思考、探索身边的事物。
2.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3. 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理解科学原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天平、量筒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探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 实践活动一:观察与探索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观察。
b. 学生运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c.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践活动二:思考与分析a.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b. 各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5. 例题讲解:结合实践活动,讲解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科学2. 内容:a. 科学现象:观察与探索b. 科学原理:思考与分析c. 实践活动:动手与动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一个科学现象,阐述其原理。
2. 答案示例: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自来水管冬天会“出汗”。
原理阐述: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水管表面,发生凝结现象,形成水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发现与探索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学设计1.连通器一、教学目的1.通过以“连通器原理及应用”为内容的实验探索活动,提高学生对物理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能提高人们生产实践活动水平的体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用连通器原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连通器的道理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
2.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并熟悉实验操作。
3.制作“图3”及“实验三”教学视频资料,借以辅助教学,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4.制作“探索延伸”栏目演示装置一套。
5.准备题图中的两把茶壶。
(可以不备)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动手实验能力,解释应用实例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的难点是“实验三”课题的设计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以导语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建议教师可以采用直接由两把茶壶(有实物最好)哪个装水多引动讨论导入新课。
(2)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连通器原理及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关于连通器的概念说给学生就可以了,不要求严格掌握内容。
(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实验一”器材1套。
(见图1,由老师组装好)② 做好小组实验分工③ 进行安全操作教育。
活动设计:提示本节课是通过实验与设计研究“连通器原理”,并用所得知识探讨周围物品中对连通器原理的应用情况,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本课安排了三项实验实验一认识连通器通过学生小组里的实验演示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连通器最大特点是什么?二是连通器内液面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边实验边研究,求得答案。
“小资料”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第二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
实验二是研究连通器的原理。
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并指导学生研究“思考问题”栏目的问题。
第四课《探索发现乐趣多》(教案)辽大版心理健康六年级下册
辽大版心理健康六年级下册《探索发现乐趣多》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辽宁大学版心理健康六年级下册的第四课,主题为"探索发现乐趣多"。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探索和发现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培养他们对生活中各种乐趣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探索和发现的概念,认识到它们对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乐趣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探索和发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乐观心态和积极态度。
四、学情分析:学生们处于六年级,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他们对新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可能缺乏对探索和发现的深入理解。
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展示一张图片,如一只蝴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你们对这只蝴蝶感到好奇吗?你们想知道它是如何变成蝴蝶的吗?”-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思考探索和发现的重要性,如探索蝴蝶的生命周期,发现蝴蝶的美丽等。
2. 学习新知-介绍探索和发现的概念,解释它们对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例如,探索和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培养好奇心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分享一些著名的探索和发现故事,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等。
讲述这些故事时,强调探索和发现背后的乐趣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他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探索和发现经历?他们是如何感受到乐趣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3. 拓展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探索和发现经历。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学)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本学段课程标准主要目标:教材总目标:修订后的教材容以学生实验为主体。
教材通过科学小实验(兼顾课题研究、动手实践、思维训练等容),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基本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研究,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初步的创新思维,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态度,在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升华,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3.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4.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发现与探索》是市课程改革体系中的教材,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目前教学虽然也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这一传统的立场上,所以在教学行为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或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
“发现与探索”的许多容与小学中的“科学”容相近,不要将此课上成“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的首要目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发现与探索”中的学科知识只是学生形成能力、习得方法、形成价值观的载体,“学科知识”非教材重点的追求目标,目标重点是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方法和科学素养。
第一课:连通器3月2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
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
教学内容 1.连通器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以“连通器原理及应用”为内容的实验探索活动,提高学生对物理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能提高人们生产实践活动水平的体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用连通器原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连通器的道理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动手实验能力,解释应用实例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实验三”课题的设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 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二)学习新课:实验一:认识连通器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实验二,连通器的原理,①教师出示连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达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停止注水。
②当水流动时,观察A、B、C容器水面现象。
③打开连通器开关D,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思考:①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②打开开关D后,为什么会喷出液体?根据这个道理,请你解释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
讨论: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本课开始的问题,两把壶装的水一样多吗?试着说说它的道理。
实验3:实验设计。
①设计题目:一条水渠与一条公路交叉,不架桥且能使车辆正常行驶,怎样让水流过去呢?请画出设计图。
②提示: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设计。
(三)探索发现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内同一种液体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四)探索延伸在房屋装修安装护墙板时,人们为了让室内护墙板同样高,装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装上水的透明塑料管来完成测定工作。
发现与探索教案六年级
发现与探索教案六年级教案标题:探索自然世界中的科学奥秘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生将能够掌握运用观察、实验和推理等科学方法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将培养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科学探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观察、实验和推理等科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验材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精美的图片或一个引人入胜的小视频,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 你对科学探索有什么了解?- 你认为科学探索有什么重要性?Step 2: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科学探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和推理等。
同时,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Step 3:实验探索(20分钟)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进行科学探索。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常见的材料和器材,让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解决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最后总结结果。
Step 4:讨论与总结(15分钟)在实验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实验和推理等科学方法的应用。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索的理解。
Step 5:拓展活动(10分钟)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拓展活动,如观察自然界中的一些奇妙现象、解读科学实验的原理等。
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实验报告、观察并记录一些自然现象等。
六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第四课 探索发现乐趣多 辽大版
六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四课探索发现乐趣多辽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探索发现的定义和作用。
2.明确探索发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了解探索发现带来的乐趣和挑战,并能够勇敢尝试。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发现,增强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探索发现的定义和作用。
2.探索发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探索发现带来的乐趣和挑战。
4.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发现,增强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1.热身铃声响起时,班主任拿出一张画有一个巨大的问号的拼图,告诉学生,这是我们要探索的题目。
请所有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拼图。
2.导入完成拼图后,班主任引导同学们进行讨论:拼图完成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发现,在完成拼图的过程中,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这比自己完成更快乐;完成拼图后,让他们感到充实和有成就感。
这些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和胜利感正是我们探索发现的意义所在。
3.通过游戏探索发现i.由班主任给出一张图,图上有许多混乱的图形和点。
班主任告诉同学们,这是一张隐藏了密码的图片。
同学们要通过观察和分析这张图来找到密码。
ii.班主任引导同学们自由探索,提供必要的帮助,让他们自由思考和想象,用各种方法分析这张图。
同学们可以在学生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下讲解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iii.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快乐,同时也习得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集体总结班主任引导同学们总结刚才的活动,在总结中让同学们体会到:探索发现是一种充满乐趣和快乐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增强自信心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
只有不断的探索发现,才能够成长为一个勇敢、自信的人。
5.作业每个同学回到家中进行探索发现的活动,尝试去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奇妙之处,将自己的发现写成一篇心得体会。
四、教学总结本次课程通过游戏和集体总结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到了探索发现的乐趣和快乐,增强了其探索精神和自信心。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一、第一章:发现地球的奥秘1.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结构以及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索能力。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现象:气象、地质、生态等1.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现象。
组织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现象。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学生能列举出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现象。
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第二章:探索宇宙的奥秘2.1 学习目标: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中的天体以及宇宙的演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索能力。
2.2 教学内容: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星系、黑洞等宇宙中的天体:恒星、行星、彗星等宇宙的演化:大爆炸理论、宇宙膨胀等2.3 教学活动:观察星空,了解宇宙中的天体。
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和宇宙的演化。
组织讨论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探索宇宙的奥秘。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准确描述宇宙的基本概念。
学生能列举出宇宙中的主要天体。
学生能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
三、第三章:揭秘生命的奇迹3.1 学习目标: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发展以及生命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索能力。
3.2 教学内容:生命的起源:原始生命、生物进化等生命的发展:胚胎发育、生物成长等生命的多样性:动物、植物、微生物等3.3 教学活动:观察生物标本,了解生命的多样性。
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发展。
组织户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的奇迹。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准确描述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学生能列举出生命的多样性。
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理解生命的奇迹。
四、第四章:探索人体的奥秘4.1 学习目标:了解人体的结构、功能以及人体的生理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索能力。
4.2 教学内容:人体的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等人体的功能:运动、呼吸、消化等人体的生理现象:生长、发育、衰老等4.3 教学活动:观察人体结构图,了解人体的结构。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小学电子备课教学案(2015——2016第二学期)年级:六年级学科:发探备课教师: 使用教师:教学课题走进三维空间教学时间2016.3.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初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研究三维空间的知识,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精神。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教学方法:动手实践与讲解相结合。
4.教具媒体:1个牙膏空盒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观察与实验认识什么是空间想象。
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我们视线的局限性,我们只能看到三个面,但在思考问题时或计算时,我们必须要“想到”看不见的另外三个面,其中依靠的就是空间想象。
二、精讲点拨利用图2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训练。
图2是一个由许多小正方体组成大正方体,若只把大正方体的外表涂上着色,想一想,回答下面的问题: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思考建议:1.想一想图2中的大正方体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2.图中可以看见的部分只有3面,还有3面看不到,但要想到它的存在。
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及反思让学生对空间想象有初步的认识。
训练学生的空间想我的修改3.找出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些部位,利空间想象,把看不到的这三种方块也都考虑到。
结果:在顶角外有8个3面涂色的小方块。
两顶角之间夹着的是2面涂色的小方块,共12块;在每一个面的中心是1面涂色的小方块,共有6块;在大正方体的中间有一块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方块;大正方体共有小正方体:8+12+6+1=27(块)三、当堂训练完成书上P7练习。
1、找合适的图2、找出图4四ABC三个立方体相应的平面展开图。
3、翻动立方体。
四、总结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内容呢?板书设计:走进三维空间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我们视线的局限性,我们只能看到三个面,但在思考问题时或计算时,我们必须要“想到”看不见的另外三个面,其中依靠的就是空间想象。
发现与探索(六年级)
教学效果:
通过实验同学们知道了物质的酸碱性,学会了用试纸测定液体的酸碱性。对正确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有帮助。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5、不敲自鸣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共鸣现象及应用。
知道了什么是共鸣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共鸣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
教学准备
音叉、收音机、空盒子、玻璃杯、筷子、带共鸣箱的乐器等。
探索发现:
探索延伸;生活中洗衣机、甩干机利用了什么道理?
教学效果:
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同学们认识了什么是离心现象。及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4、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教学目标
通过酸碱性测试认识生活中常见液体的酸性和碱性。并注意实验中的安全。
教学重点
认识酸性和碱性。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
教学准备
ph试纸、吸管、醋、橘汁、牛奶、汽水、肥皂水、洗发水等。
两边各放一个纸筒,在一侧纸筒口放手表,再另一纸筒能听到声音吗
?为什么?
实验二:回声现象的研究:把两把伞按图三放置好,在右侧横杆上挂一块机械
手表,你在另一把伞听到了什么?
了解回声的应用,讨论一下
探索发现:通过实验我们声音反射的原理即如何产生回声。
探索延伸:阅读资料。讨论交流一下。
教学效果:
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同学们知道了回声产生的原因及应用。
教学效果:
同学们了解了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效果良好。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2、走进三维空间
教学目标
用长方形纸盒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初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六年级探索与发现知识点
六年级探索与发现知识点探索与发现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六年级学生需要探索和发现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物质的多样性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可以发现物质的多样性。
他们可以观察不同物质的外观、形状、颜色、气味等特征,并通过对这些物质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溶解、燃烧等,探究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发现物质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和归纳。
2. 声音的传播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实验和观察来探索声音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他们可以利用空气、水和固体等不同的介质,观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方式有何不同,并通过实验测量声音传播的速度。
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并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3. 灯的发光原理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发现灯的发光原理。
他们可以通过拆解灯泡,观察其中的零件,并尝试发现其中的奥秘。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电流、电路和灯泡的工作原理,并进一步了解发光的机制。
4. 植物的生长需要在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来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
他们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条件,如光照、水分、温度等,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通过记录和分析数据,总结出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和记录数据的能力,并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5. 太阳能的利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和原理。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太阳能电池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太阳能的转化和利用过程,并通过实验观察太阳能电池板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发电效果。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并培养环保意识。
总结六年级探索与发现知识点涉及物质的多样性、声音的传播、灯的发光原理、植物的生长需要以及太阳能的利用等方面。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一、第一章:发现自然界中的规律1.1 学习目标:(1) 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
(3)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并归纳其中的规律。
二、第二章:探索人体的奥秘2.1 学习目标:(1) 了解人体基本结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展示人体结构图,引导学生关注人体结构。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人体模型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人体结构,了解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
(3)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到的人体结构,并了解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
三、第三章:发现数学的乐趣3.1 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3.2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有趣的故事引入数学概念。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的乐趣。
(3)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践中的数学知识,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四、第四章:探索科学现象4.1 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2) 让学生了解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4.2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展示科学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现象。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现象,探索背后的原理。
(3)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并理解背后的原理。
五、第五章:发现艺术的美5.1 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2) 让学生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
5.2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展示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艺术的美。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发现艺术的美。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发表日期:2010年9月5日已被阅读1028 次第一课:连通器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内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
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2、实验二,连通器的原理,①、教师出示连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达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停止注水。
②当水流动时,观察A、B、C容器水面现象。
③打开连通器开关D,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思考:①、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②、打开开关D后,为什么会喷出液体?根据这个道理,请你解释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
讨论: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本课开始的问题,两把壶装的水一样多吗?试着说说它的道理。
3、实验3:实验设计。
①设计题目:一条水渠与一条公路交叉,不架桥且能使车辆正常行驶,怎样让水流过去呢?请画出设计图。
②提示: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设计。
(三)、探索发现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内同一种液体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四)、探索延伸在房屋装修安装护墙板时,人们为了让室内护墙板同样高,装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装上水的透明塑料管来完成测定工作。
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走进三维空间一、教学目的:1、用长方体纸盒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
2、初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一、第一章:地球的奥秘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探索精神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气候和天气地球的资源与环境保护1.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调查本地区的气候和天气,了解其特点。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资源开发现场,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第二章:人体的奇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基本结构,认识各器官的功能。
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人体的基本结构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2.3 教学活动:观察人体结构图,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
邀请医生或专家进行讲座,介绍人体主要器官的功能。
三、第三章:科学的奥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科学思维的培养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开展科学思维训练活动,如思维导图、逻辑推理等。
四、第四章:数学的奇妙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4.2 教学内容: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创新思维的培养4.3 教学活动:进行数学计算和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组织创新思维活动,如数学竞赛、智力游戏等。
五、第五章:艺术的魅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欣赏艺术和创作艺术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艺术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方式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方法艺术与文化的关系5.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家工作室,了解艺术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培养艺术欣赏能力。
六年级下册探索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探索知识点在六年级下册学习中,我们将会继续深入探索各个学科的知识点,为我们的学习之旅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挑战。
本文将带领大家逐一了解六年级下册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学习技巧和方法,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1. 语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六年级下册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于课文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将学习各种文体的阅读和分析技巧,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在写作方面,我们将学习写作的基本结构和技巧,如标题的选取、段落的衔接等。
同时,我们也将学习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
2. 数学数学作为一门关注逻辑和推理的学科,六年级下册将学习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数学知识。
我们将学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深入了解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应用。
在几何学方面,我们将学习多边形的性质以及角的度量和计算。
此外,我们还将学习统计学,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技巧。
3. 英语六年级下册的英语学习主要围绕口语和阅读展开。
我们将学习更多的词汇和句型,加强听力和口语训练。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更多的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阅读方面,我们将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和故事,培养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
4. 科学在六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我们将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和特征,并深入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在物质和能量方面,我们将学习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能量的转化和利用。
此外,我们还将学习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5. 社会六年级下册的社会学科将重点介绍我国的地理和历史。
我们将详细了解我国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资源分布,以及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
在历史方面,我们将学习我国的现代史和近代史,了解我国近代以来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
6. 音乐与美术在音乐与美术课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培养我们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我们将学习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节奏的感悟,以及各种绘画和手工艺技术。
《科学与发现》教材解读(S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科学与发现》教材解读(S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科学与发现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科学与发现”为主题编排了五篇课文。
其中《两小儿辩日》《种瓜得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是精读课文,《飞天圆梦》《童年的发现》是略读课文。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文。
讲的是两个少儿儿在争论太阳离地球的远近问题。
双方争执不下,孔子也无法判决,被两个少儿儿笑话。
故事表现了两个少儿儿善于察看,说话有理有据,同时表现了孔子脚扎实地的态度。
《飞天圆梦》表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旅行太空的美美梦想所进行的不断试一试和不懈追求。
《种瓜得豆》是一篇少儿科普读物,说明文。
作者用平时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一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表达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的好奇心中获取启示,进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发现了一种宽泛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应了少儿希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这五篇课文波及的范围既有先人、今人,又有少儿、科学工作者。
有的表达了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察看与研究;有的展现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展现了科学工作者善于察看、勇于研究、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启示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去学习,去研究。
本单元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作者是怎样介绍科学知识的,仔细领悟文章所表达的科学精神”为专题。
单元前的导语以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阅读本单元课文作了点拨和提示。
课文后边的思虑题都有波及专题训练的阅读要求。
精读课文都安排了朗诵训练,有的还安排了背诵训练,使学生在品味课文的语言中,感悟文章揭穿的道理。
“语文百花园”内容丰富,有词句的训练,有对课文表达方法的感悟;有科学家名言的积累,有提高学生着手和表达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小产品?大推介”,还有以“我的一次科学试一试”为话题写一篇记述文。
本单元的授课要求:指导学生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说明的道理,从中碰到科学思想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1.连通器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以“连通器原理及应用”为内容的实验探索活动,提高学生对物理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能提高人们生产实践活动水平的体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用连通器原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连通器的道理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动手实验能力,解释应用实例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实验三”课题的设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 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二)学习新课:实验一:认识连通器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实验二,连通器的原理,①教师出示连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达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停止注水。
②当水流动时,观察A、B、C容器水面现象。
③打开连通器开关D,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思考:①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②打开开关D后,为什么会喷出液体?根据这个道理,请你解释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
讨论: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本课开始的问题,两把壶装的水一样多吗?试着说说它的道理。
实验3:实验设计。
①设计题目:一条水渠与一条公路交叉,不架桥且能使车辆正常行驶,怎样让水流过去呢?请画出设计图。
②提示: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设计。
(三)探索发现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内同一种液体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四)探索延伸在房屋装修安装护墙板时,人们为了让室内护墙板同样高,装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装上水的透明塑料管来完成测定工作。
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2.走进三维空间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用长方体纸盒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
2.初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拿出纸盒:纸盒平放在桌上占桌面多大面积?我们只要知道纸盒底部的长和宽就行了。
如果想要知道纸盒占了多大空间?我们就必须计算出它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1.观察与实验。
①平方纸盒,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我们的视线的局限性,只看到有三个面。
②在思考时,我们必须要想到看不见的三个面,这就是空进想象。
2.空间想象训练教师用教具正方体,提出以下问题: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思考建议:①想一想,大正方体一共有多少小正方体组成?②看到三面,是不是还有三面?③利用空间想象,把视线看不到的三种方块也考虑到。
说一说:结果8+12+6+1=27(块)3.练一练空间想象力学生看书7页,①图3中的1、2、3、4、按虚线向一个方向折叠后,是A、B、C、D哪个图?②找出图4中A、B、C三个立方体相应的平面展开图。
③翻动立方体。
④填数字练习。
(三)探索发现生活中许多物品是立体图形,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需要具备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训练,人的空进想象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四)探索延伸完成课本8页作业1题、2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3.有趣的离心现象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用玻璃球在盆壁的旋转和水的旋转的实验,了解离心现象。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叫离心现象。
教学难点会动手做好三个实验,并从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离心现象。
教学准备1.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教材所需的器具与资料,并对教材中的三个实验要亲自动手做1-2次,发现学生动手实验中容易发生问题,以保证实验结果正确。
2.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演员舞水瓶吗?在一根绳子的两端,各拴有一个装有水的小水桶,杂技演员手抓绳子中间,用力甩动水桶,使水桶在空中转圈,并不断的加快速度。
两桶中的水在空中甩来甩去,水却乖乖留在桶里,竟然没有洒出一滴水!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实验一:飞球走壁①把一个玻璃球放在塑料盆里。
②手端盆边轻轻的晃动,使小球在盆内作圆周运动,逐渐加快晃动速度,使小球恰好在盆壁上飞快的转动。
③当晃动速度减慢时,小球由盆壁高处慢慢的转到盆底。
④当晃动塑料盆过快时,小球会从盆壁飞出落地。
思考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球上升到盆壁运动,而不是在盆底运动?如何解释小球从盆壁飞出落地现象?实验二,旋转的水。
1.把碗放入塑料盆中。
2.向碗里倒入约二分之一的水。
3.把勺伸到碗的水中,由慢到快的搅动碗中的水,使水旋转。
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升起来,随着转动速度加快,一部分的水甩到水盆壁上。
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慢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回到碗底。
4.把盒内粘硬币的一侧放在桌上,向外移动,此时,你发现牙膏盒平稳的停在桌边保持了平衡。
思考问题:1.实验中,为什么碗中的水会向外运动?2.碗里旋转地水与实验一中旋转地玻璃球有相同的道理吗?试着说一说。
实验三制作一台简易离心仪1.在透明大塑料瓶中装满水,把5枚1分硬币和5个小塑料圆片放进瓶中,拧紧瓶口,轻轻摇动瓶子,是硬币和塑料片在水中分布均匀。
2.用一根绳子缠绕在瓶子中间并系紧,提起绳子使水平保持平衡,用胶带固定好线绳。
3.手提绳子,提起瓶子,用手拨动瓶子,使瓶子旋转起来。
当瓶子慢慢停下来时,注意观察。
4.认真观察,硬币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小塑料片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三、探索发现1.杂技演员表演的节目叫水流星,由于小桶和水在空中快速旋转,桶中的水会产生离心现象。
2.飞球走壁实验中,小球在旋转时产生了离心现象,使小球在盆壁上快速旋转,不会掉到盆底。
四、探索延伸想一想,生活中使用的洗衣机,其中的甩干机是利用什么道理把湿衣服中的水甩出去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4.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酸碱性测试小实验,认识生活中常见液体的酸性和碱性。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健康的密切联系,感悟研究事物最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
初步知道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而推导出科学结论是较为困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PH试纸、塑料吸管、白醋、橘汁、牛奶、汽水、肥皂水、洗发液、护发素。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家对酸性物质肯定不陌生,食醋和一些水果含有酸性物质。
碱性物质对大家来说可能不如酸性物质那样熟悉,其实大家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如肥皂和清洁剂都含有碱性物质。
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几个小实验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二)学习新课:1.实验过程一:学习PH试纸的使用①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边观察边记忆实验的方法。
②实验程序是: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张PH试纸。
③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白醋,将白醋滴到PH试纸上。
④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白醋的酸碱性。
观察思考:白醋是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总结PH试纸的使用方法。
2.实验过程二:①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张PH试纸。
②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待测液体,把它滴到PH试纸上。
③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被测液体的酸碱性。
④重复上面各项操作。
分小组进行测试各种液体。
将测定的结果填写在下表中PH 酸性或碱性 PH 酸性或碱性橘汁牛奶汽水肥皂水护发素洗发液思考问题:试着说一说,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3.分组讨论:①人的胃里含有适量的胃酸,他可以帮助消化。
如果饮食过量,胃就会分泌出大量的胃酸,造成胃部不良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建议这个人少食用哪些食物?②大家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蚊虫叮咬后,叮咬处会红肿。
这是蚊虫在人体的皮肤内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使皮肤痛痒。
此时,人们涂抹一些花露水来止痒。
如果涂抹一些肥皂水是不是也可以减轻痛痒呢?③正常人的头皮及毛发呈酸性,如果使用碱性过大的洗发液时,会引起头皮干燥,头屑增多及毛发变脆、开叉等现象。
我们如何正确选择洗发液及护发素呢?(三)探索发现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酸碱性,学会了用PH试纸测定液体的酸碱性。
2.明白了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正确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有帮助。
(四)探索延伸洗鱼时不小心把鱼胆弄破了,利用厨房内的哪种物质清洗,可以除去鱼胆苦味?(苦味的来源是鱼胆中含有的一种中酸性物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5.不敲自鸣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共鸣现象及应用。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共鸣现象的认识,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教学准备小组配备:音叉、收音机、空盒子、玻璃杯、竹筷等。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音乐会上,优美动听的乐器演奏令人陶醉,有人说,这是很好的利用了声音共鸣的结果。
共鸣,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1.活动一,教师讲故事(被磬声吓病的和尚)我们做一个实验研究一下。
①按课本中的图摆好两个相同的音叉。
②用橡皮锤敲击音叉A,使其振动发声,然后用手握住音叉使它停止振动。
③实验观察:听另一个音叉B是否发声。
思考问题:我们并没有敲击音叉B而他发出了声音,这是为什么?2.活动二,观察共鸣现象①打开收音机播放歌曲,放在地面上听一听。
②再把收音机放在空盒子上听一听。
实验观察:收音机放在地面上和放在空盒子上,其声音有变化吗?思考问题:收音机放在空盒子上,声音比放在地面上响亮。
这是不是说明了收音机的音乐声引起空盒子里的空气振动使声音加强了,盒子成了收音机的共鸣箱?3.活动三,共鸣箱①用自己的饮水器具作为实验器材。
②用耳朵贴在茶杯口细听声音。
③实验观察:听到了些什么声音?④思考问题:听到的声音,有的是嗡嗡声,有的是鸣鸣声,有的是沙沙声,这说明我们周围有许多微弱的声音,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
茶杯、瓶子等容器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三)探索发现1.通过三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共鸣现象。
2.共鸣现象与共振现象是一个道理。
(四)探索延伸很多乐器都有共鸣箱,说说下面这些乐器的共鸣箱在哪里?马头琴、二胡、柳琴、低音号、月琴、鼓、扬琴。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 6.有趣的回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研究回声的产生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