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说题案例教案资料
高中数学说题比赛教案范文
高中数学说题比赛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数学说题的概念和特点;
2.常见数学说题的解题方法;
3.实例分析和题型训练。
教学过程:
1.引言(5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数学说题的意义和作用,引起学生对数学说题比赛的兴趣。
2.概念讲解(10分钟)
介绍数学说题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数学说题的独特之处。
3.解题方法(15分钟)
讲解常见数学说题的解题方法,包括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分析问题关键等。
4.实例分析(20分钟)
结合实例,详细分析数学说题的解题过程,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
5.团队合作(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答一道数学说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6.比赛练习(20分钟)
让学生进行数学说题比赛练习,检验他们的解题能力和表达水平。
7.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知识,为下次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反思:
数学说题比赛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了解题技巧,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数学说题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
初中数学说题课件-范本两篇
初中数学说题课件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说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说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通过说题,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2. 学生在说题过程中,勇于尝试,敢于表达,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说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 相关数学知识点:方程、不等式、图形等3. 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说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说题练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3.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说题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说题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说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案例分析(15分钟):分析优秀说题案例,让学生了解说题的实质4.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说题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五、课堂管理1. 学生座位安排:分组就座,便于讨论与交流2. 分组策略:按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合理分组,确保组内成员互补3. 课堂纪律管理:明确课堂纪律要求,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六、学生活动1. 问答:学生回答问题,锻炼口头表达能力2.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说题任务,提高合作意识3. 实践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说题方法的掌握情况2. 作业:布置说题作业,评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 测验:设置说题环节,检验学生说题水平八、作业布置1. 类型:说题练习2. 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完成指定题目的说题3. 提交截止日期:下次课前九、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 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数学素养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具体目标设定。
2. 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初中例题讲解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名称:《初中数学例题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2)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例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关注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例题,归纳总结解题方法;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2. 提出问题:如何解决含有二次项的方程?(二)新授课程1. 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2. 分析例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方法;3. 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解决类似例题。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案例分析1. 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决问题;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3.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3. 课后收集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堂练习题;3. 实际案例资料。
初中数学说题完整课件.
初中数学说题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以及如何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统计图表模板等。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统计图绘制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关于学生身高、体重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些数据。
2. 知识讲解:(1)数据的收集:介绍数据的来源、调查方法等。
(2)数据的整理与表示:讲解数据分类、排序、编制频数分布表、绘制统计图等方法。
(3)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分析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关于数据整理和统计图绘制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以及如何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2. 内容:(1)数据的收集(2)数据的整理与表示(3)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4)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并整理一组关于班级同学年龄的数据,绘制条形图。
某商店一周内销售各类商品的数量如下:饮料:300瓶,零食:200包,文具:150件,水果:100千克。
2. 答案:(1)条形图见附件。
(2)折线图或饼图均可,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了解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初中数学说题稿
说题稿实验中学 徐顺从原题 已知:如图,AD 垂直平分BC ,D 为垂足,DM ⊥AC ,DN ⊥AB ,M ,N 分别为垂足,求证:DM=DNA一、说背景与价值本题选自八年级上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之《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的 课内练习2。
解决此题涉及的知识有垂直的定义,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及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
本习题是在学生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AAS ”,及角平分线的性质的基础上给出的。
课本设置此练习的目的旨在巩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角平分线的性质。
大部分学生想到利用三角形全等,然而解题的方法较多,需要学生发散思维,充分联系已知与求证,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在众多的方法中进行选优,从而获得一定的解题经验。
二、说教学与改进学生已经学会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SS ”,“SAS ”,“ASA ”,“AAS ”,对于证明相等的线段,基本上具备了解决此题的知识储备和技能。
而学生往往会思维定势,联想到证明三角形全等,而忽视了此时证明的是垂线段这个重要信息,缺乏相应的想象。
学生可能的做法:1、先证明△ADC ≅△ADB 得∠B=∠C ,再证明△DCM ≅△DBN ,得到DM=DN ;2、先证明△ADC ≅△ADB 得∠CAD=∠BAD ,再证明△DAM ≅△DAN ,得到DM=DN ;3、先证明△ADC ≅△ADB 得AD 是角平分线,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M=DN ;4、先由中垂线的性质证明AB=AC ,再由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的面积二等分, 得ADB ADC S S ∆∆=,由DM ⊥AC ,DN ⊥AB ,得到DM=DN 。
在原先的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发现大部分学生是第1,2种解法,很少出现第3,4的解法,然后再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能利用今天学过的知识 来解决吗?能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吗?终于有了第3种方法,可是学生缺乏想象,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好。
初中数学题目讲题教案
初中数学题目讲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
2. 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题:某商品的原价为a元,商店进行打折促销,打折后的价格为b元。
若打折力度为x(0≤x≤1),则有b=a*x。
现在已知商品原价为200元,打折后价格为120元,求打折力度。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发现解题关键。
3. 讲解: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包括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
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次方程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从而求解。
公式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直接求出方程的解。
讲解完毕后,让学生练习解一元二次方程。
4. 应用拓展: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
例题:一块土地拟种植两种作物,其中一种作物每平方米产量为a千克,另一种作物每平方米产量为b千克。
若土地面积为c平方米,且两种作物产量之和为d千克,求种植每种作物的面积。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
3. 思考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引入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高中数学说题的教案
高中数学说题的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方法。
2.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两种常用方法: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
2. 能够准确理解和应用所学方法解题。
教学难点:1. 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2. 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课本、作业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举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讲解因式分解法教师通过具体例题向学生介绍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思路,并指导学生逐步掌握这种解法的步骤。
Step 3:讲解公式法教师通过具体例题向学生介绍公式法的基本思路,并指导学生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
Step 4: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练习解题,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Step 5:巩固教师通过思考题或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拓展思维。
Step 6: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Step 7:总结教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两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通过举例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通过更多实例演练和应用题目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初中数学讲题课教案
初中数学讲题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题考查的知识点。
2. 学会分析问题,提炼和解题思路。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掌握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提炼和解题思路。
2. 如何将知识点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次课程所学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认为解题最重要的是什么?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如方程、不等式、函数等。
2. 分析题目,提炼和解题思路。
a. 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
b. 确定解题步骤和方法。
c. 讲解解题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3. 示例讲解,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一起解决问题。
三、练习(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2. 每组选取一道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享。
3. 教师点评,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四、总结(5分钟)1. 回顾本次课程所学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2. 强调解题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3.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选取一道类似的题目进行自主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本题,使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点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典型例题讲解教案数学
初中典型例题讲解教案数学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了解其应用范围和解决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本题所涉及的知识点。
2. 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相关知识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讲解典型例题:(1)例题呈现:给出一个典型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解题思路。
(2)解题思路分析:分析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关键点,让学生了解解题步骤。
(3)解题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的依据和意义。
(4)总结规律: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 巩固练习:给出几个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点。
5.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注: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说题稿三篇
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说题稿三篇篇一: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说题稿中考数学压轴题历来是初三师生关注的焦点,它一般有动态问题、开放性题型、探索性题型、存在性题型等类型,涉及到代数、几何多个知识点,囊括初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于考生而言,中考压轴题是一根标尺,可以比较准确的衡量学生综合解题能力以及数学素养,同时它的得失,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
下面我就2012年德州市数学中考第23题第2问进行讲评。
中考题 如图所示,现有一张边长为4的正方形纸片ABCD ,点P为正方形AD 边上的一点(不与点A 、点D 重合)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使点B 落在P 处,点C 落在G 处,PG 交DC 于H ,折痕为EF ,连接BP 、BH . (1)求证:∠APB=∠BPH ;(2)当点P 在AD 边上移动时,△PDH 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并证明你的结论; (3)设AP 为x ,四边形EFGP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试问S 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审题分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折叠问题;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
本题通过翻折将全等变换,相似构造,勾股定理运用,融进正方形,不失一道好的压轴题,很值得推敲。
由于此图形是正方形,因此里面隐含着很多直角,这是学生所不注意的地方,也正是PH GFED CBA 图1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题目的难点是学生无法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到有效的图形上进行解决,总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用好直角三角形和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由于此题综合性较强,条件较分散,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难度较大,难度系数是0.19。
2.解题过程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与分析,可有不同的解法。
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思路与解法一:从线段AD 上有三个直角这一条件出发,运用“一线三角两相似”这一规律(见课件),可将条件集中到△EAP 与△PDH 上,通过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来解决。
初中数学说题比赛讲课稿
上午10时 A
三、解答展示
36千米 陈 平
B
X千米
x 36
此时,两人共走了(x-36)千米,用时2小时.每小时速度和可以表示为 2
中午12时 A
陈 平
36千米
王 力
B
X千米
x 36
此时,两人共走了(x+36)千米,用时4小时.每小时速度和可以表示为 4
解:设A、B两地间相距x千米.根据王
❖ 相遇问题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完整个路程,实质上 是甲和乙一起走了AB之间的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 那么:
❖ AB之间的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
=速度和×相遇时间
❖ 解决相离问题一般遵循“两个人或物体出发地之间的距离+ 速度和×时间=两个人或物体之间的距离”
(2)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再到实际问题的解的模型.
计算每小时的速 设两地相距x千米 度和
x36 x36
2
4
实际问题 设未知数、 列方程
实际问题 的答案
双检验
一元一次方程
解 方 程
解 一 元 一
次
方
一元一次方程 程
的解(x=a)
A、B两地相距108千米
带入方程成立 符合实际意义
x=108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实际问题实际问题设两地相距x千米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xaa双检验实际问题实际问题的答案的答案计算每小时的速设未知数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带入方程成立符合实际意义x108108aabb两地相距两地相距108108千米千米2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再到实际问题的解的模型
初中数学说题的教案
初中数学说题的教案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学问题的类型及解题策略;2. 说题的方法和技巧;3. 练习和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提醒学生关注数学问题的类型和解题策略;2. 提问:同学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没有遇到过困难?你们是如何克服的?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数学问题的类型及解题策略,如:定义题、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等;2. 讲解说题的方法和技巧,如:分析问题、整理思路、表述清晰等;3. 通过例题演示说题的过程,让学生跟随讲解,体会说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解决给定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2.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数学问题,进行说题练习;2. 各组派代表进行说题展示,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3. 教师总结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醒学生关注数学问题的类型和解题策略;2.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提出改进意见;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和帮助。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讨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说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初中数学试题讲解教案
人教初中数学试题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分析并解决初中数学题目,提高解题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初中数学试题类型及解题思路。
2. 常见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3. 数学试题讲解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
2. 强调解题过程中的步骤和逻辑性。
二、讲解试题类型及解题思路(10分钟)1. 介绍初中数学试题的常见类型,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2. 讲解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如直接计算、代数法、几何法等。
3. 强调解题过程中要注重步骤和逻辑性。
三、解决常见数学问题(10分钟)1. 讲解常见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列方程、画图、列举等。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3.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试题讲解实例(15分钟)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试题进行讲解,分析题目要求和解题思路。
2. 引导学生跟随讲解步骤,共同解题。
3. 讲解完毕后,让学生自行尝试解题,并提供解答反馈。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2. 强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注重步骤和逻辑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解题作品,评估学生的解题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初中数学试题,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理解题目要求。
2. 强调解题过程中的步骤和逻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3. 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提高解题能力。
初中数学压轴题说题比赛范例
初中数学压轴题说题比赛范例一.说教材《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
这一节的内容符合新课程理念,课程要面向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在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意义。
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使学生明确函数、方程、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三种重要的数学模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还渗透着建模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这些思想也为后面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说道目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是前面几节课的综合应用。
由于函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根据教学大纲的明确规定并结合素质教育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以下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数学模型,使学生掌握生活中有一类两变量的乘积为定值的实际问题可归结为反比例函数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①使学生能模仿“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自己提出或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引例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作业中通过编题培育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本节科学知识的自学,并使学生明晰,应用领域反比例函数的科学知识可以化解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进一步培育学生爱好数学,进而不懈努力努力学习数学的情感。
②使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观。
③引例中使学生具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献爱心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我指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把一类实际问题归咎于反比例函数问题去化解,这是因为:1.反比例函数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数学模型,它真正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意义。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题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题案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后续学习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解法和应用,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的解的意义;(2)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包括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1等步骤;(3)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2)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索精神;(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2、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理解和应用。
四、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练习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索新知,学习新课: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包括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1等步骤。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法。
3、巩固练习,深化理解: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课堂小结,回顾反思: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数学讲解例题的教案
初中数学讲解例题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题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本题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题目、解题步骤和答案。
2. 教师准备纸质教案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讲解例题(20分钟)1. 教师展示PPT,展示题目和解题步骤。
2. 教师讲解解题步骤,解释每一步的原因和依据。
3.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并理解解题步骤。
4. 教师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解答过程的掌握程度。
三、练习巩固(15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3. 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四、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解题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延伸: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在练习环节,教师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讲解,并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通过总结和反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讲题数学教案初中
讲题数学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3.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2. 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 举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姐妹花、相似的图形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相似。
2. 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3. 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
4. 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学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举出生活中的相似三角形例子,拍照上传至学习平台。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掌握程度。
3. 生活实例分享:评价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相似三角形的能力,以及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高中数学说题比赛教案
高中数学说题比赛教案
比赛名称:高中数学说题比赛
比赛形式:小组赛和个人赛两个环节
比赛内容:解决数学问题,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验证
比赛时间:2小时
比赛地点:学校教室
参赛人员:高中学生
评分标准:正确性、逻辑性、创新性、表达能力
比赛流程:
1. 开场白(5分钟)
主持人介绍比赛规则和流程,鼓励参赛选手发挥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
2. 小组赛(1小时)
每个小组由3至4名选手组成,选手们共同讨论解决一组数学题目,每组有30分钟时间完成,结束后向评委陈述解题思路和答案。
3. 休息时间(10分钟)
为选手们休息和准备个人赛做准备。
4. 个人赛(45分钟)
每位选手独自完成一组数学题目,评委根据选手的解题过程和答案给出评分。
5. 结果公布和颁奖(10分钟)
评委宣布比赛成绩和获奖选手名单,并为他们颁发奖品。
6. 闭幕致辞(5分钟)
主持人感谢所有参与比赛的师生,并鼓励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继续努力。
本次高中数学说题比赛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希望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的魅力,尽情展示自己的数学才华。
愿所有参与比赛的同学都能在比赛中获得收获和成长!。
初三数学说题教案:说一道中考压轴题
数 学 说 题说题人:中考数学压轴题历来是初三师生关注的焦点,它一般有动态问题、开放性题型、探索性题型、存在性题型等类型,涉及到代数、几何多个知识点,囊括初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于考生而言,中考压轴题是一根标尺,可以比较准确的衡量学生综合解题能力以及数学素养。
下面我就2014年我州数学中考第24题进行讲评。
原题呈现:如图,已知抛物线y=x 2-1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1)求A 、B 、C 三点的坐标。
(2)过点A 作AP ∥CB 交抛物线于 点P ,求四边形ACBP 的面积。
(3)在x 轴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 在一点M ,过M 作MG x 轴于点G , 使以A 、M 、G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CA 相似。
若存在,请求出M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一、阐述题意 1、题目的已知条件 (1)抛物线y=x 2-1; (2)与x 轴交于A 、B 两点; (3)与y 轴交于点C; (4)AP ∥CB ;(5)M 在x 轴上方的抛物线上,且M 作MG x 轴于点G ; (6)以A 、M 、G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CA 相似。
隐含条件为:(1)直线AP 与直线CB 的解析式中k 值相等; (2)P 点是直线AP 与抛物线的交点;(3)以A 、M 、G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CA 相似的对应关系不明确,⊥∆⊥∆∆ CPBy A有两种情况需要讨论;(4)对点M在抛物线上的位置不确定,要分两种情况。
2、难点及关键点(1)求出直线AP的解析式,从而求出点P的坐标;(2)知道四边形ACBP是个直角梯形或者把它以x轴为界分成两个三∆∆角形,将四边形ACBP的面积转化成ABC和ABP的面积之和;(3)对于两个三角形相似两种对应关系的讨论;(4)对点M在抛物线上的位置存在两种情况的讨论。
当然,对于压轴题,大部分题的难点还在于学生无法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到有效的图形上进行解决,这个题也不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极值处或区间端点取得,取 x3,有 y2;
取x1,有y2 2; 取x1,有y2。
综上,有函数 y 1x x3的最大值是 2 2
故选(C)
三.解题方法 解法1,函数单调性
解法步骤:
1、求导;
2、令 f x 0 求出相应方程的根;
则有(1g1x1gx3)21212
2
1x
x328
即1x x3 8=2 2故选(C)
点评:应用柯西不等式需注意到它的结构
三.解题方法 解法5,三角代换
注意到( 1 x)2 ( x 3)2 4容易想到
令 1 x 2cos, 3 x 2sin其中 0, 2,
于是 1 x
x3 2cos 2sin 2
a2 b2 对于本题, 2
代入上式有 1 x x 3 1 x x 3 2,
2
2
所以ymax 2 2故选(C)
点评:应用基本不等式注意:
一正,二定,三等.
三.解题方法 解法4,柯பைடு நூலகம்不等式
我们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柯西不等式acbd2a2b2 c2d2
对于本题来讲,我们令a1,b1,c 1x,d x3,
二.解题思路 题目出处 已知求证 条件信息 解题关键
1、已知函数 y 1x x3, 则它的最大值为( )
43
(A) 2
(B)2
(C) 2 2
(D)
3
它选自2012年江苏南通数学模拟卷三,知识点涉及 已知函数求最值问题,可考查学生的观察与归纳, 化归与转化,函数与方程,数与形等知识能力。母 题可见于《选修1-1》第四章习题4-1A组第3题。
并判断根两侧的符号; 3、求出极值,端点的函数值; 4、比较得出最值.
求导
求根
求值
比较
三.解题方法 解法2,平方法
把y 1 x x 3两边平方得 y2 1 x x 3 2 1 x x 3 4 2 x2 2x 3 4 2 (x 1)2 4 函数的y 1 x x 3的定义域是 3,1 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显然当x 1时 y2的最大值为8,即ymax 2 2故选(C)
2 sin
4
当
4
时,有ymax
2
2故选(C)
点评:换元后注意新元的范围
三.解题方法 解法6,数形结合1
注 意 到
2
1 x
x 3 2=4
形式很像圆的方程,我们可以
令 u 1 x ,v x 3则 有 于 是 原 题 变 为 y u v的 最 大 值 我 们 可 以 把 y看 成 直 线 的 截 距 , 如 图 ,
中学数学说题案例
一、说题引入
❖ 数学的世界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个善于思 考的大脑。数学本身是美妙的,也可以学得很美 妙。在数学的世界里,你会发现数学的美妙千变 万化,数学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数学的美妙让 你如痴如醉。这种种数学的美妙,我们可以称之 为“数学美”。正因为这“数学美”,科学得以 巨大飞跃,社会得以高速发展,人类得以主宰世 界。在数学的小世界里,你会发现另外一番大世 界。在浩瀚无垠的数学题海里,我要说的这个小 题,淋漓尽致的诠释了她的美妙,而这仅仅是冰 山一角。只要你热爱数学,只要你善于思考,数 学的世界就是美的世界。
44 切需满足1414 y2因此ymax 2 2故选(C)
三.解题方法 解法9,构造对偶函数
依题意y 1x x3我们构造Y 1x x3
于是y2 Y2 8,即y2 8Y2显然Y 1x x3
故Y 1x x32,2,即Y20,4
ymax
8 Y2 82 2 min
点 评 : 构 造 的 函 数 Y1xx3 是 单 调 递 减 的 容 易 求 出 值 域 。
43
(A) 2
(B)2
(C) 2 2
(D)
3
隐含条件和潜在信息为:先求出定义域为 3 ,1 ,
且有 1xx34.
二.解题思路 题目出处 已知求证 条件信息 解题关键
1、已知函数 y 1x x3, 则它的最大值为( )
43
(A) 2
(B)2
(C) 2 2
(D)
3
易错点,易混点,关键点都在定义域和式子的结 构。
三.解题方法
解法 探究
解法1,函数单调性
解法2,平方法
解法3,基本不等 式 解法4,柯西不等式
解法5,三角代换 解法6,数形结合1
三.解题方法 解法1,函数单调性
想1、到已最知值函,数最y容易1想到x的是x单3,调则性它,的于最是大想值到为求( 导)。
依令题y( 意A2),x1 函23 数2的11( Bxy) 20,得 1x( Cx )1 2显x然2在3的定(3D, 义)14域内3 是是3 单 3调, 1
点评:平方后化归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三.解题方法 解法3,基本不等式
在 基 本 不 等 式 a 2 b2 2ab两 边 同 时 加 上 a 2 b 2, 有2a2 2b2 2ab a2 b2两边同时除以4,整理得,
a2
b2 2
ab 2
2
即
a
2
b
令 1 x a, 3 x b,
二.解题思路 题目出处 已知求证 条件信息 解题关键
1、已知函数 y 1x x3, 则它的最大值为( )
43
(A) 2
(B)2
(C) 2 2
(D)
3
已知点为给出函数解析式,求证点为求该函数的最
大值,题眼为观察式子结构,定义域
二.解题思路 题目出处 已知求证 条件信息 解题关键
1、已知函数 y 1x x3, 则它的最大值为( )
很 明 显 ymax 2 2故 选 ( C )
三.解题方法
解法7,数形结合2 解法8,利用充要条件 解法9,构造对偶函数 解法10,对称性法
解法11,向量法 解法12,公式法
解法 展示
三.解题方法 解法7,数形结合2
注 意 到
2
1 x
x 3 2=4
形式很像圆的方程,我们可以
令 u 1 x ,v x 3则 有 于 是 原 题 变 为 y u v的 最 大 值 而 直 线
与 圆 相 切 时 有 d r于 是 d | y | 11
r 2因 此 ymax 2 2, 故 选 ( C )
三.解题方法 解法8,直线与椭圆相切的充要条件
直线Ax By C 0与椭圆x2 y2 1相切的 a2 b2
充要条件为A2a2 B2b2 C2把圆看成特殊的 椭圆,那么直线u v y 0与圆u2 v2 1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