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叙事以及纪录片面临的威胁
《2024年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范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篇一一、引言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纪录片创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不仅要求创作者具备扎实的影视制作技能,还需对新媒体传播特点有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环境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作出高质量的纪录片。
二、新媒体环境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1. 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媒体环境为纪录片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如网络、移动设备、社交平台等。
这些渠道使得纪录片的传播范围更广,观众群体更加多元化。
2. 观众需求的个性化在新媒体环境下,观众的观看习惯和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碎片化的特点。
观众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纪录片的题材、风格、叙事方式等都有更高的要求。
3. 创作手段的革新新媒体技术为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新的手段和可能性,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人机拍摄等。
这些技术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法和视觉冲击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策略1. 选题策略在新媒体环境下,选题是纪录片创作的关键。
创作者应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人文关怀等题材,同时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选择具有吸引力和共鸣力的主题。
2. 叙事策略叙事是纪录片的灵魂。
在新媒体环境下,创作者应采用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如非线性叙事、多线索叙事等,以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同时,要注重节奏把握,避免内容过于冗长。
3. 技术应用策略创作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纪录片增添更多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
同时,要注重后期剪辑和音效设计,以提高作品的整体质量。
四、高质量纪录片的创作要点1. 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但艺术性也是不可或缺的。
创作者应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运用艺术手法提高作品的观赏性。
2. 深入挖掘与思考纪录片不仅要记录事实,还要对事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
创作者应关注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揭示事件背后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3. 故事性与人文关怀的体现故事性和人文关怀是纪录片的两大特点。
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叙事差异
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叙事差异以《歧视的一课》与《浪潮》为例所谓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现实世界题材的电影。
在大多数情况下,纪录片不需要演员参与。
在纪录片中表现的人、地点、情况与现实、实际情况一致。
纪录片的题材范围广范,既包括完全纪实的电影,亦包括了真人秀等节目。
——维基百科而剧情片通常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真实存在但往往不被大多数人所注意的事件而改编的故事性电影。
——360百科《歧视的一课》便是典型的记录片。
它叙述的是一位在加拿大的小学老师在看过一支美国1970年代拍摄的纪录片后,决定在自己的班级里实施反歧视教育的故事。
而《浪潮》则是基于1967年美国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
它主要叙述了今时今日的德国,在主题是“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中学老师莱纳·文格尔只是想做一个实验,由他来扮演极权头头的角色,学生们必需服从他的命令、在回答问题前必需得到老师许可、穿制服上学等,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下独裁体制的产生。
看《歧视的一课》时,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的一些特点: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需要演员刻意的扮演,所有的一切都遵循真实的原则。
就像纪录片人所说的“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
在这部纪录片中,安娜老师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了歧视在同学们身上最为真实的表现;纪录片一开始,我就认为这是一个实的故事,片子中安娜老师和同学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创作者只是利用摄像机客观地记录下来,让我们知道这样一个事实的存在罢了。
这一点便和剧情片有很大的不同。
就拿我看《浪潮》来说在电影开始之时,我就认定这是一个经过编剧和导演虚构的故事。
在我了解了它的背景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之后,我也认为荧幕上的角色也都是由演员所扮演的,现实中的人物只不过是被当成了创作对象而存在的。
当然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都是导演与众多拍摄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它们也还有除真实性以外的其它区别。
在纪录片中,除了被记录的人或事物外,还有解说者对纪录片进行一些适当的旁白解说,甚至还有对人物的访谈等,以增加人们对纪录片的内容的了解。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一、本文概述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像艺术形式,凭借其深邃的内涵、生动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深受观众的喜爱。
本文旨在探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分析其内在的构成要素、特点及其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
通过对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纪录片如何有效地传达信息、塑造形象、引发思考,从而推动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首先概述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特点及其在电视纪录片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详细分析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如叙事线索、叙事视角、叙事节奏等,并探讨这些要素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具体运用。
我们还将对不同类型的电视纪录片进行案例分析,以揭示其叙事结构的独特之处和共同规律。
本文将总结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研究意义,指出其对于提高纪录片创作水平、丰富观众审美体验以及推动电视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纪录片作品,还可以为未来的纪录片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核心要素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作为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故事性:纪录片的核心是故事,无论是人物的生活经历,还是社会事件的演变过程,都需要通过故事来展现。
一个好的故事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产生共鸣。
因此,故事性是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核心要素之一。
时间与空间:纪录片中的时间与空间是叙事的重要元素。
时间的流转与空间的转换,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节奏,引导观众进入特定的情境。
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的精心安排,纪录片可以更好地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深化主题表达。
视角与立场:纪录片的视角与立场决定了其观察与解读世界的方式。
不同的视角与立场,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
创作者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视角与立场,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引导观众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声音与画面:声音与画面是纪录片叙事的重要手段。
《2024年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范文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视艺术形式,逐渐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众多纪录片中,故事化叙事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法。
它通过讲述具有吸引力的故事,将纪录片的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入。
本文将对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特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特点1. 故事性强:故事化叙事以故事为核心,通过情节、人物、冲突等元素,使纪录片更具吸引力。
2. 情感投入:通过人物的情感变化、情节的跌宕起伏,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增强观众的观看体验。
3. 多样化表现手法:运用多种拍摄手法、音乐、解说等元素,使纪录片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三、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优势1. 提高观众兴趣:通过讲述具有吸引力的故事,使观众更容易产生观看兴趣。
2. 增强传播效果:故事化叙事使纪录片更易于传播,提高观众的关注度和口碑。
3. 丰富文化内涵:通过记录真实事件、人物,传递文化价值,丰富社会文化内涵。
四、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 叙事结构松散:部分纪录片在故事化叙事过程中,缺乏紧凑的叙事结构,导致观众难以理解。
解决策略:加强叙事结构的构建,明确主题和情节,使故事更加紧凑。
2. 真实性问题:在追求故事化的过程中,部分纪录片可能过于强调戏剧性,忽视真实性的原则。
解决策略:坚持真实性的原则,确保故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避免过度夸张和虚构。
3. 叙事手法单一:部分纪录片在表现手法上过于单一,缺乏创新。
解决策略: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如拍摄手法、音乐、解说等,使纪录片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五、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实践案例分析以某部成功的电视纪录片为例,分析其故事化叙事的运用。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入手,探讨其成功之处及可借鉴之处。
同时,分析该纪录片在故事化叙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纪录片叙事情境的理解
纪录片叙事情境的理解纪录片叙事情境的涵义:叙事情境理论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德语叙事学者弗兰茨·斯坦策尔提出的。
斯坦策尔将叙事文本中的叙述者、叙述视角及语式现象整合进叙事情境之中,把那些原则上无限自由的叙事方式称为叙事的表层结构,而将那些被小说家真正运用的、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相对有限的叙事手段视作叙事的深层结构,称之为叙事情境。
罗钢在《叙事学导论》中认为叙事情境是由叙事者与故事之间的不同关系构成的,最基本的情况有三种,分别是:作者叙事情境、第一人称叙事情境和人物叙事情境。
第一人称叙事情境: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内部聚焦。
可分为两种类型,“目击者”类型:叙述者由“我”来承担,目击者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主人公”类型:即叙述者由主人公承担。
人物的世界等于叙述者。
作者叙事情境:其基本特征是叙述者外在于人物世界,叙述者的世界存在于一个与故事人物世界不同的层面。
可分为三种类型,“编辑者全知”类型:视角广阔,可以展示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中立的全知”类型:即叙述者不出面干预人物,但仍然有对人物的描述;“戏剧式”类型:属于外部聚焦,仅限于人物的对话和行动。
人物叙事情境:叙述者的角色由反映者所取代,即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通过这个反映者的眼光看待故事的其他人物和事件。
叙述者采取的是外部聚焦、零聚焦,叙事采取第三人称。
分为两种聚焦类型,一种将聚焦点限制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由他的聚焦来传达信息,另一种是交叉使用各个人物的聚焦,形成综合聚焦的效果。
纪录片叙述情境的效果和纪录片叙述情境的趋势:早期我国电视纪录片拍摄模式是画面配解说,在叙事人称上以第三人称为主,叙事方式为讲述。
平民化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则是采用客观的叙事人称和聚焦,在情境类型上多为保持中立态度的戏剧式类型或中立类型。
在社会化时期,作者的创作主观意识突出,因此在叙事人称和聚焦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内聚焦,在叙事方式上多为讲述。
随着社会、影视技术和思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叙述情境的效果被人们所接受,叙述情境的趋势也越趋于多元化和现代化,它的发展将会推动着纪录片的发展,会给人们留下更多记忆与事实。
纪录片的可行性分析
纪录片的可行性分析作为一种纪实性质的影视作品,纪录片近年来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并且越来越多的人也尝试着去创作,以及去拍摄这样一种类型的影片。
但无论是从个人还是团队角度出发,纪录片制作的过程和成本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因此,本篇文章将对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其对观影者的价值以及如何提高制作品质等与可行性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纪录片制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纪录片制作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挑战和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1.创意难以获得想要制作一部好的纪录片,最关键的是一个好的创意,通常这需要制作团队具备一定的敏感性以及一些非常前沿的眼界和观察能力。
而创意也需要拍摄者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格外关注,所以一般情况下创意的获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摄制难度大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影片,纪录片的制作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很多时候摄制者面临的并不是事先明确的计划和进度,而是需要随机应变和根据当地状况以及光线等等实时做出决策。
3.技术要求高广泛运用的纪实手段通常包括镜头的运动、声音的设计和灯光的效果。
换言之,尽管仍需压缩成本,但纪录片制作人的必须具备准确把握镜头运动、利用音乐和意识流的致命技巧,这些要素归根结底维系了影片的质量。
4.制作成本高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电影,纪录片的制作成本是比较高的,因为拍摄的过程往往极为漫长,需要经历很多的实践和尝试。
此外,纪录片的后期制作的难度也较大,需要大量的人力、技术和资源的投入。
二、纪录片对观影者的价值尽管制作纪录片的过程和内容具有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相对还是存在很大的可行性,这需要从影片对观影者的价值方面进行切入。
1.激发人类对知识和真实的好奇心纪录片通常都是针对真实的事件和事实进行拍摄,这种真实感可以激发人的好奇心,让观众对未知的世界和事物产生了自己的认识和探索。
同时,纪录片也是一种普及常识和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世界和生活。
2.启发人类思考和反思在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是人类当前的一大难题。
海洋主题科普电影总结
海洋主题科普电影总结海洋主题科普电影通常以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或海洋资源为题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视觉效果,向观众传递海洋知识、宣传海洋保护理念。
以下是一些海洋主题科普电影的总结:1. 《蓝色星球》:这部纪录片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讲述了地球上最壮观、最神秘的生物群落——海洋。
影片通过镜头展示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2. 《海洋》:这部法国纪录片由雅克·贝内克执导,深入探讨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脆弱性。
影片通过展示海洋生物的美丽和奇特,强调了保护海洋的重要性。
3. 《海豚湾》:这部纪录片揭示了日本太地町捕杀海豚的恶行,引发了全球对海洋生态保护的关注。
影片通过讲述海豚湾的故事,提醒人们关注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 《塑料海洋》:这部纪录片揭示了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
影片通过展示海洋塑料污染的严重程度,呼吁人们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保护海洋环境。
5. 《珊瑚礁:生命的奇迹》: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珊瑚礁的形成、生态功能和面临的威胁。
影片通过展示珊瑚礁的美丽和脆弱性,呼吁人们关注珊瑚礁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6. 《鲸鱼之歌》: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座头鲸的迁徙和繁殖故事。
影片通过展示座头鲸的神奇歌声,传达了海洋生物的智慧和情感,引发了观众对海洋生物保护的共鸣。
7. 《深海探秘》:这部纪录片带领观众踏上一场深海探险之旅,揭示了深海生物的奇特形态和生存策略。
影片通过展示深海生物的多样性,传达了海洋生物的顽强生命力和适应性。
8. 《北极故事》: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北极地区的生态变化和生物群落。
影片通过展示北极熊、海豹等动物的生存状态,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9. 《海洋巨人》:这部纪录片聚焦了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
影片通过讲述蓝鲸的生活习性和迁徙故事,传达了海洋生物的伟大和神秘。
10. 《水下世界》:这部纪录片展示了水下摄影师记录的海洋生物和景观。
国家地理视频观后感
国家地理视频观后感《国家地理》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高质量制作的纪录片系列。
每一集纪录片都通过精心策划和制作,展现了世界各地的壮丽景色、珍稀动植物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作为观众,我深深被这些片段所吸引,每次观看都为我带来了全新的启发和感悟。
通过观看《国家地理》系列纪录片,我对世界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每一集纪录片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涵盖了不同国家、地区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
在不同的主题中,我看到了大自然的伟力和多样性。
例如,有一集是关于大堡礁的,展示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统,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种鱼类、海龟和其他海洋生物。
通过片中的镜头,我仿佛置身于大海中,感受到了大海的广阔和神秘。
除了欣赏大自然的壮美,我也了解到了一些关于动植物的知识。
这些片段中的动物和植物种类繁多,有些种类在我以前从未听说过。
通过《国家地理》的镜头,我认识到了世界上还有如此之多的珍稀物种,它们生活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与其他生物相互依存。
这些片段让我更加重视和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同时,纪录片中揭示出许多动物和植物面临的威胁,比如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和非法盗猎等,这令人深感担忧。
在《国家地理》系列纪录片中,我还看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有些片段展示了人类如何依靠自然资源生产食物和进行经济活动,而另一些片段则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野生动植物的滥捕滥猎。
这些镜头让我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需要如何平衡自己的需求与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只有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人类才能够长久地与自然共存。
纪录片中的拍摄技巧和画面质量也令我印象深刻。
摄影师们通过精心的角度和构图,捕捉到了大自然中的细微之美。
例如,在片中展示了不同颜色的季节变化,展示了不同种类动植物的独特特征。
这样的细节让我更加赞叹大自然的美丽和无穷的创造力。
总的来说,观看《国家地理》纪录片带给我了很多乐趣和启发。
通过这些片段,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动植物的多样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析
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析电视纪录片选取一定的主题和角度,通过镜头反映真实的生活。
纪录片以观众为直接诉求对象,反映真实客观世界,从而激发起观众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知。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独特而不可或缺的节目形式。
一、纪录片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视事业的起步,我国的电视纪录片诞生;在十年动荡时期,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几乎止步;80,90年代又获得了重新的发展,而且90年代发展迅猛,可以堪称是纪录片时代,像《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记录》等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
随着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基本上所有的电视台都摄制了纪录片编辑室,但是,随着电视频道、电视节目的增多,纪录片的收视率越来越低,很多电视台不得不减少纪录片的制作和播放。
二、纪录片发展新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的鉴赏水平的提高,优秀的纪录片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喜爱,如最近播出的《故宫》《中华文明五千年》《再说长江》等等。
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1)创作力量多样化。
近些年来,随着纪录片创作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创作的队伍,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很多民营的文化传播公司、文化机构参与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几大视频网站的建立为个人和机构提供了纪录片视频发布平台,激发了广大民间机构的创作热情。
(2)多元创新创作理念。
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似乎必须要符合直接的原生态拍摄模式才是真正的纪录片,后来,随着发展,纪录片开始多样化,形式上也不拘泥于概念上的理解,主流类纪录片、精英类纪录片、商业类纪录片、边缘类纪录片等变得丰富多彩。
像《抗战》《百年光影》等反映主导意识形态的纪录片类型,也有创作者意识很强的精英纪录片,这些纪录片深受观众的喜爱,保持着很高的收视率。
创作理念的多元化,也表现在各种渗透着记录风格的不同类型的作品出现,原生态纪实纪录片、科技纪录片、调查类纪录片、历史类纪录片、文献类纪录片等,拓展了纪录片的题材和领域。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一、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特征,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媒体形态,其中包括纪录片这一重要的视听艺术类型。
在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叙事方式、传播渠道和观众接受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探讨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更加注重多元性、互动性和实时性。
一方面,新媒体平台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使得叙事手法和技巧得以丰富和拓展另一方面,观众在新媒体环境下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权,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观看纪录片,同时也可以参与到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这使得纪录片的叙事策略需要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叙事特点的分析,总结纪录片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叙事策略,以期对纪录片创作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同时,本文也期望通过对纪录片叙事策略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新媒体语境下视听艺术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1. 新媒体语境的定义与特点新媒体语境,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主要指的是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背景下,由新形式的媒体和媒体技术所创造出的全新媒体环境和媒体格局。
这个概念不仅代表了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拓展,更突显了媒体环境中交互性、个性化、参与性等新兴特点。
新媒体语境并不是简单的新技术或新平台的堆砌,而是这些技术和平台如何影响和改变我们的信息传播、接收和交互方式的一种体现。
新媒体语境具有显著的多媒体性。
这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和集成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得以整合,使得信息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和生动。
新媒体语境强调信息的即时性。
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几乎可以实时传递,这种即时性使得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更加具有时效性和鲜活性。
再者,新媒体语境鼓励用户的参与和互动。
拍摄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差异与挑战
拍摄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差异与挑战纪录片和剧情片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它们在拍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差异与挑战。
无论是在创作理念、角色设定、剧情发展以及影片风格上,两者都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拍摄纪录片和剧情片时所面临的差异与挑战。
一、创作理念的不同纪录片的创作以真实事件、真实人物为基础,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记录,展现真实的世界。
摄制纪录片需要对被记录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并通过采访、观察等方式获取真实的素材。
剧情片则是根据编剧的创作构思,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世界。
编剧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剧本创作来构建剧情。
由于纪录片强调真实性,拍摄时需要以客观的视角呈现现实情况,对现实生活的干预要尽量减少。
而剧情片则可以在故事设置和表达上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创作和调整。
二、角色设定的差异在拍摄纪录片时,摄制组通常需要和真实的人物进行沟通和合作,记录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思想。
这就需要对人物的选取和沟通技巧有高要求。
摄制组要与人物建立信任关系,让他们放下戒备心理,自然地展示真实的一面。
而在拍摄剧情片时,演员扮演角色,根据剧本来演绎故事。
演员需要理解角色的心理和情感,并通过表演将其真实呈现给观众。
导演对演员的指导和塑造也是拍摄剧情片的一大挑战。
三、剧情发展的区别纪录片的剧情发展往往依托于真实事件的发展,导演通过组织素材和编辑手法来呈现真实故事的发展过程。
这就需要导演有较强的故事讲述能力和剪辑能力,能够将复杂的素材进行组织和整合。
而剧情片的剧情发展则更加自由和多样化。
编剧可以根据需要构建故事结构和情节,创造悬念和冲突,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导演需要对剧本进行解读和理解,并通过布景、音效、剪辑等手法给予表达。
四、影片风格的差异纪录片的风格多样,可以是客观纪实风格、实验性风格或者故事性纪录片。
不同的风格可以通过摄影手法、音效等元素来体现。
剧情片则更加注重故事情节和视觉效果的呈现。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导言: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有着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形式。
在众多的纪录片中,故事化叙事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其特点、优势以及可能的局限性,并分析故事化叙事在纪录片制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定义和特点故事化叙事是指将真实事件或主题包装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情节以及采用戏剧性的叙事方式来吸引观众,并传达纪录片的主题和观点。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和传记纪录片相比,故事化叙事更加注重剧情发展和观众的情感共鸣。
故事化叙事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结构化:故事化叙事对于纪录片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策划和安排,呈现出明确的引子、冲突和高潮等传统故事要素。
这种结构化的叙事方式使得纪录片更具有戏剧性和吸引力。
2. 注重情感共鸣:故事化叙事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化的叙事手法,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观众往往通过与主人公的情感交流,更加深入地理解纪录片所传递的信息和观点。
3. 强调叙事目的:故事化叙事并非追求纯粹的故事性表达,而是通过叙事手法将纪录片的主题和观点传递给观众。
故事化叙事兼顾了信息传递和故事性的吸引力,引导观众思考和反思。
二、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优势故事化叙事在电视纪录片制作中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提高观众参与度:故事化叙事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纪录片的观看过程中。
观众通过与主人公的情感互动,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纪录片所传递的信息和观点。
2. 增强信息传递的效果:故事化叙事通过叙事手法将纪录片的主题和观点传递给观众,使得观众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复杂的信息。
故事化叙事可以将抽象的观点和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增强了信息传递的效果。
3. 扩大纪录片的观众群体:故事化叙事使得纪录片摆脱了以往只能吸引少数特定观众的困境,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关心。
《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口述叙事研究》
《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口述叙事研究》一、引言天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
近年来,随着口述历史方法的兴起,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口述叙事进行研究,探讨其叙事手法、特点及价值,以期为今后的纪录片创作提供参考。
二、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口述叙事手法1. 选取代表性人物进行口述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口述叙事,往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或现代人物进行采访。
这些人物或亲历过历史事件,或对天津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他们的口述,观众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天津的历史和文化。
2. 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在口述叙事中,纪录片往往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将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形成丰富的叙事层次。
这种叙事结构可以使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天津的历史和文化。
3. 注重细节和情感表达口述叙事在纪录片中注重细节和情感表达。
通过捕捉人物的细微表情、动作和语言,以及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三、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口述叙事特点1. 真实性口述叙事以真实为基础,通过采访历史人物或现代人物,还原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的真实面貌。
这种真实性的呈现方式可以使观众更加信任和认同纪录片所传达的信息。
2. 情感性口述叙事注重情感表达,通过捕捉人物的细微表情、动作和语言,以及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性的呈现方式可以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和观赏性。
3. 故事性口述叙事在呈现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时,注重故事性的构建。
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传达的信息。
这种故事性的呈现方式可以增强纪录片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四、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口述叙事价值1. 传承和弘扬天津文化通过口述叙事的方式,天津人文历史纪录片可以传承和弘扬天津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举例说明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界限已经越来越
举例说明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界限已经越来越随着纪录片与叙事类电影的边界出现模糊之势,电影记录与影片虚构的关联就变得尤为凸显,当代观念艺术家徐冰所导演的电影《蜻蜓之眼》就是行走在边界上的特例。
我们就从这个有趣的最新艺术探索谈起:《蜻蜓之眼》恰恰在电影界之外又介入电影界之内,挑战了纪录片与叙事片的边界难题,值得深入思考。
这直接关乎到记录与虚构的边界何在?实际上,《蜻蜓之眼》的所有素材,都是由监控镜头拍摄而成的,都不是人为摄取,而是设置在隐匿之处的摄影机与日常时间保持一致从而拍摄完成。
电影导演根据这些来自天南海北不同时段的素材,做了大量的筛选工作,制作了电影大纲与脚本后,将这些零碎得不能再零碎的素材剪辑成了一个故事片。
一般而言,故事片都是对时间的压缩,《蜻蜓之眼》也不例外,他还是“找寻”到了一位女主人公,并让她把整个故事贯穿下来,尽管这个唯一的“主角”在影片中出现了前后难以贯通的现象。
因为不同的摄影机拍摄的乃是天南海北的不同人物,而把这些不同人物“归一”,恰也与蜻蜓那种“复眼结构”所见并不相同(每个复眼所观照的皆为同一个对象,只不过呈像乃是多维的),但却实现了从散乱的记录影像向看似常规的叙事片之转变。
《蜻蜓之眼》这个影片名,本身就是一个隐喻,亦是对人类观看世界方式的一种拓展。
这部影片的原有素材都是用于记录的,但是最终形成叙事电影,从而模糊了记录片与叙事片的边界。
翻过来看,《蜻蜓之眼》作为叙事片的来源则是非虚构电影,乃是比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还要原始并粗糙得多的监控记录影像。
如果把这个叙事结构彻底打散,那么,它还是可以还原为记录镜头的。
监控影像作为日常时间的线性呈现,可以有现实的叙事,但绝不是虚构的,因为它是对现实的直接录入。
这些镜头里面所录入的日常生活,大都是没有“事件”的日常生活流,但出于叙事的目的,很多这样的生活流被赋予了叙事的意义。
而且,其中也特别选取了一些超出日常的事件来加以表述:比如被雷击中的自然偶发现象,观看手机坠河而亡的特异事件,而这些事件反倒是具有日常叙事性的。
纪录片拍摄的挑战与机遇
纪录片拍摄的挑战与机遇纪录片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提供真实的历史记录和见证,还能够让观众深入了解各种不同的主题和话题。
然而,纪录片的拍摄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艰巨任务。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拍摄时面临的挑战,并深入剖析这些挑战背后蕴藏的机遇。
首先,纪录片拍摄的挑战之一是信息获取。
纪录片通常以真实故事为基础,要求拍摄团队广泛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和素材。
这需要团队成员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深入的社会背景了解,以确保搜集到准确的资料。
此外,信息获取也需要与相关人士进行深入交流和面对面的采访,以获取背后的故事和真正的内幕。
这些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鉴定能力,还需要熟练的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管理。
其次,纪录片拍摄的挑战之二是影像表达和故事叙述。
与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相比,纪录片更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因此对于拍摄团队来说,如何将纷繁复杂的真实事件和故事转化为生动有力的画面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拍摄团队需要通过合理的剪辑和拍摄手法,将海量的素材有机地组织起来,以传达出故事的主题和内核。
同时,他们还需要处理好让人信服的叙事方式,以确保观众可以真正感受到故事的力量和影响。
第三,纪录片拍摄的挑战之三是资金和资源的问题。
相比于商业影片,纪录片的制作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纪录片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进行前期的调研和拍摄准备,而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很可能导致项目无法继续进行。
此外,纪录片的拍摄还需要广泛的资源支持,包括场地、设备、摄影师等等。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拍摄质量和效率,是摆在拍摄团队面前的又一挑战。
然而,纪录片拍摄的挑战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首先,纪录片能够深度挖掘各个领域的未知和不为人知的事实。
通过大量精心收集和深入研究的信息,纪录片能够向观众展示出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世界。
这为观众提供了与其他类型影视作品不同的视角和体验,让他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紧张刺激的故事,更能够用心感受到人们的真实和生活的普遍。
新媒体环境下人文纪录片文化传承的SWOT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人文纪录片文化传承的SWOT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新媒体环境下人文纪录片文化传承进行SWOT分析,探讨其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对于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推动人文纪录片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人文纪录片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人文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传承是当前学术界和文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传统的人文纪录片制作和传播方式正在面临着转型和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人文纪录片文化传承的SWOT分析,探讨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以及SWOT分析的应用,以期为人文纪录片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人文纪录片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找出其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为相关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通过对SWOT分析的应用,全面评估人文纪录片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传承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还旨在探索人文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价值和意义,推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持续发展和传承,并促进人文价值观念的传播和弘扬。
1.3 研究意义在新媒体环境下,人文纪录片文化传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人文纪录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人类生活,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人文纪录片也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将文化遗产传播给广大观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研究人文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成为了人们了解文化、传播价值观念的重要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纪录片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更好地传播文化价值,引导观众审美,推动文化传承。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人文纪录片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传承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文化繁荣。
大太平洋纪录片观后感
大太平洋纪录片观后感太平洋,广阔无垠的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之一。
它浩渺的辽阔、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物种使其成为人类研究和探索的热点之一。
近期,一部名为《大太平洋》的纪录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一名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观众,我也迫不及待地观看了这部令人期待已久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以其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的叙述吸引了我的目光。
首先,它利用先进的摄影技术,将我们带入了一场海底探险之旅。
深邃的蓝色和璀璨的光线在银幕上交织成绚烂的画面,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我仿佛感觉到水下生物的活力和它们与海洋的紧密联系。
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巨大的鲸鱼,从多彩的珊瑚礁到浩瀚的海洋风暴,它们各自展示了大自然的奇迹和生命的美妙。
此外,纪录片还通过丰富的配乐和声音效果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
摄制组采访了许多专家和科学家,他们的讲述以及海洋生物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纯视觉体验的依赖。
我听到了鲸鱼巨大而激昂的呼吸声,感受到浩瀚海洋中微弱而坚定的 heartbeat,这一切使我更加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命运息息相关,我们需要更加努力保护这个美丽而脆弱的世界。
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对太平洋的认知也得到了深度的拓展。
我了解到,太平洋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还是地球上养育生命的重要场所。
它承载着几乎所有的海洋生物,扮演着生态平衡的关键角色。
勇敢的蓝鳍君王——几乎被人类捕杀殆尽的蓝鳍金枪鱼,它们骄傲地游弋在太平洋的浩渺之中;不屈不挠的海龟,奔赴数千里的迁徙;孤独的大白鲨,以其神秘的形象吸引着我们的目光;还有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珊瑚礁,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庇护所……这一切令人敬畏,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对于保护与破坏的力量。
然而,纪录片也向我们展示了太平洋所面临的挑战和威胁。
大规模的海洋污染、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对太平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许多生态系统和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
观看纪录片过程中,令人揪心的镜头不时映入眼帘,使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
浅谈中国纪录片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国纪录片存在的问题发表时间:2010-04-13T19:20:07.340Z 来源:《大舞台》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李北川[导读] 长镜头、同期声纪实手法的运用,是我国纪录片创作水平的一个分水岭【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纪录片走不进国际市场和纪录片栏目生存危机的现象,论述了目前我国纪录片普遍处在创作模式化、题材狭窄,滥用长镜头、运用虚假同期声和声音质量、画面质量都没有达到国际纪录片要求的技术指标和艺术指标,以及栏目化与创作矛盾的问题。
【关键词】纪录片模式化长镜头同期声栏目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纪录片创作开始反叛“形象化政论”主题先行的纪录片创作模式后,开拓了纪录片创作新道路,特别是随着新纪录片运动的推进,我国纪录片从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使得边缘群体和底层百姓的生活命运及内心世界得到关注。
而且,一大批优秀纪录片在国际大赛中获奖,同时,也有一些纪录片受到国际市场青睐。
但是,从我国3000多家电视台,数千家影视制作公司和诸多独立制片人,每年创作的上千部纪录片来看,真正能走进国际市场的却很少,而且有很多纪录片栏目出现生存危机。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纪录片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作模式化从新纪录片运动发展至今,目前我国纪录片创作手法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观察式创作手法,即以生活自身形态来阐释生活的创作手法;第二种是再编式创作手法,即通过以往拍的历史影像资料进行重新编辑,重新解说,来讲述历史故事;第三种是探索式创作手法,即通过现存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引出蕴藏在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三种创作模式相比而言,最流行的是观察式创作手法。
这种观察式创作手法的流行,其主要原因是创作界有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只要某纪录片获了大奖,某风格的纪录片就成了效仿的模板。
当然这也与理论界有关,因为,我国理论界给纪录片下的定义是:“纪录片是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拍摄,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bbc广岛核爆观后感
bbc广岛核爆观后感我观看了BBC拍摄的广岛核爆纪录片后,心情异常沉重。
这部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真实的叙事,让我深刻认识到核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可怕后果以及对人类前途的威胁。
纪录片以广岛市市区的片段开始,展示了曾经繁华的城市变成废墟,城市中的建筑物被炸毁并燃起火焰,人们在尸横遍野中艰难挣扎。
这一幕幕骇人的画面深深震撼了我。
广岛核爆瞬间带来的破坏力是如此之大,无辜的市民们在一瞬间失去了生命,幸存者也不得不面对疾病和精神创伤的折磨。
纪录片通过讲述幸存者的亲身经历,使我对那个时期的恐怖和痛苦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一个幸存者回忆起核爆发生时的情景,他仿佛置身于地狱一般,火焰、热浪、尖叫声、瓦砾碎片四处飞溅,他以为自己将死在那片废墟中。
尤其令人难以接受的是,爆炸的紧接着是剧烈的火灾和核辐射,幸存者们面临了更多的恐惧和痛苦。
回想起广岛核爆炸的影响,我深感人类不能忽视核能带来的威胁。
核武器的破坏力是如此之大,不仅可以摧毁城市,还能释放大量的辐射,对人类和环境造成长期的危害。
广岛核爆炸带来的核辐射导致了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和残疾,并对后代产生了持续的影响,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也反思了核武器的存在对人类的威胁和我们应该采取的行动。
核武器不是为了保护人类,而是为了毁灭人类。
我们作为普通人,虽然无法掌控国际政治和核扩散的走向,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和宣传核武器的危险性,增强人们对和平的关注,促使国家领导人减少核武器的数量并最终实现全面禁止核武器的目标。
此外,广岛核爆的纪录片也给了我思考人类的未来的启示。
核战争不仅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人类文明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广岛市的文化和历史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许多重要的建筑物和文物被彻底摧毁。
观看这样的纪录片,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避免再次发生核战争,如何保护和传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纪录片展示了广岛市今天的面貌,恢复和重建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
纪录片像其他节目类型一样,倾向于把它的内容包装成故事。
导演通常仔细地搜寻叙事组织结构——即在开拍前确定他们计划中的片子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等基本结构。
如果缺少清晰的叙事方式,可以外加或借用一个结构,就像主创人员采用的一些片名所暗示的:《星期天的时光——一天中的一段时间》(Sunday Times —A Life in the Day )、《哈罗维十日》(The Days in Holloway)、《五月里的十四天》(Fourteen Days in May)或《卡勒登:小学生活的一年》(Culloden :A Year in the Life of a Primary School)。
如果时间的讲述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结尾,纪录片可以依赖人物关系的戏剧性来叙事,当处于紧张或危机的状态时这种叙事最为有趣。
人们熟知的机构也成为纪录片的主题,例如:《家庭》(Family)、《收税人》(The Duty Men,海关和执行官员)、《被选择的少数人》(The Chosen Few,市民服务)、《发救济金的人们》(Dolebuster,劳工部)、《警察》、《方舟》(The Ark,伦敦动物园)和《拧紧螺钉》(Turning the Screws,监狱)等。
这些记录片最著名的片断都是紧张和危机被强调的地方,例如罗吉·格里耶夫著名的《警察》系列片之所以声名狼藉,是因为这样一个场面:对强奸受害者的讯问怀着明显敌意。
这部片子所引发的争议导致了在强奸嫌疑案中讯问程序的改变,并使很多纪录片摄制人员暂时失去了进入某些机构的权利。
实例研究:独立制作
【以下是一位内行对独立电视的看法。
安德鲁·德尔夏文(Andrew Devonshire,
1997)目前是“盎格利亚电视”的联合制片人,同时他也以“自由工作者”的身份在其他公司为5频道制作了许多独立作品。
以下的论述是他对同时代的纪录片制作制度和财政背景的总结,也包括他为地方ITV商业电视网制作独立纪录片的实际过程的简
要描述。
】
财政与制度背景:20世纪90年代电视纪录片面临的威胁
纪录片的现存状况是整个电视产业的标识,因为每个频道都被伦敦促去达到一定的“目标”(如观众数)。
对内容的仔细审查和观众对纪录片的“可接受性”给摄制人员又添加了本来就在增长的压力,这种压力不断增长,至少是在持续保持着。
观众人数与产业的不断扩充成反比(因此可以获得的观众份额在缩减),这不能不对节目编排人员的判断产生影响。
系列片《利刃》(Cutting Edge,4频道)和《摩登时代》(Modern Times,BBC2)都探讨了现代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怪癖,它们为了赢得在千年之交的时间段而相互竞争。
鉴于观众群的迅速分化,纪录片的“入场券”对于市场较小的频道来说很快成为一种难以承受的奢侈。
1997年复活节星期天,第五个无线频道——5频道开通,这预示着广播电视新纪元的到来。
4频道开始遭到了严厉的批评和嘲弄。
它作为面对少数观众群体的频道的作用受到质疑,人们怀疑它是否能够生存下去,因为4频道本质上是属于公共服务的频道,在开始进入市场时又面对着卫星和有线广播电视的猛烈夹击。
5频道作为一个商业频道,不得不在激烈竞争的“开放”市场中与日益受到欢迎的非无线频道以及正在兴起的数字电视争夺观众。
看看各频道如何应对这种威胁时很有趣的。
不论5频道的性质是什么,结果都要面对观众占有率不可避免的减少。
市场越分化,公司所承受
的压力就越大,而商业电视网的节目预算是由数额不多的地方节目预算构成,到目前为止,这仍然被证明是一项可行的策略。
80年代后期实行特权以来,随着卫星电视的增长,ITV——英国最受欢迎的频道——已经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在衰减。
5频道要成为“青年人的ITV”的目标可能会是ITV的观众数量进一步减少,是ITV的观众局限于那些对广告商吸引力不大的年长者群体。
然而,对于所有的无线频道最大的威胁还不在这里。
一项研究表明,家庭中的男性最有可能控制电视。
出于这种考虑,BskyB勇于将英国男性传统的电视娱乐节目作为自己的特色,买下了所有主要赛事的电视转播权。
一旦体育节目被卫星电视所垄断,一般家庭就要被迫购买或租用卫星设备。
当BBC开始与BskyB联合转播足球超级联赛的时候,它受到了相当多的指责。
Sky独家拥有顶级足球联赛的转播权,而BBC只有对精彩场面的播出权。
事实似乎是哈勃森(Hobson)为公司做出的这个选择。
当体育节目被一个频道垄断的时候,未来的英国电视就只能步美国单个节目付费(pay—per—view)模式的后尘了。
制作过程
每个地方ITV公司必须出价购买它的广播执照特许权。
它们所得到的特许协议(还有密封拍卖的税收额)中罗列了节目应承担的义务,其中划分了几种节目类型,每一年ITV必须有若干小时播出这些节目。
地方电视的节目单分成几个部分:时事、宗教或人文节目等等。
它们的年度目标必须达到或超过ITV协议的规定。
盎格利亚电视的《帐幕》(marquee)系列节目就属于独立电视委员会分派内容的一部分(大约%25的节目必须由独立节目制作人完成)。
作为地方“人文节目”中的一部分,它必须包括主要由地方摄制人员在当地拍摄和制作的片子。
我的片子《疯狗和英国人》(Mad Dogs and Englishmen)是以亲切的眼光看待英国人对养狗权的痴迷。
片子的计划得到了认可(作为一个地方人文纪录片系列之一)。
在提交了两页的计划书后,片子的制作进入了日程。
经过了谈话,片子被授权,具体的制作过程开始了。
制作预算必须得到盎格利亚电视公司的认可。
总预算和详尽的分配方案被呈送审批。
为了预算能够通过,必须要证明一些决定的可行性。
例如,当决定用胶片拍摄时,全体部门必须能说明额外的费用支出是合理的。
一旦预算偏低,便不得不把摄制人员减少到最低限度。
如果制作周期是七个星期,这个过程要被分为:拍摄六天,剪辑两周,调查研究三周半。
虽然一些大体上的研究工作是在呈交最初的计划时就已经做过了,但片子的各制作部门及其人员都必须确定下来并相互协调。
由我自己研究、制作和导演意味着可以节省出雇用其他工作人员的费用,并且能够把节省下来的钱投入片子的制作中——用胶片拍摄大体要花去预算的7.5%左右。
摄影组有一位摄影师、一位摄影助理、一位录音师、一位录音助理和一位制片主任构成。
我们租用了一天“移动摄影平台”(dolly,一个有轮子的摄影车,用操作柄让摄影机移动),还有一个“手提摄影平台”(suitcase dolly,一个非常基本的摄影平台,打开后是一个有四个轮子的平台,可以带着三角架上的摄像机在塑料或金属的轨道上移动)。
对于一个地方节目而言,这些设备通常被认为是奢侈品,但我认为在预算中这笔花费是合理的。
摄制一部影片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操炼。
一周的时间表依照盎格利亚区域内协调好的路程安排,采用对于每个拍摄对象来说都尽可能经济合理的路线。
一个人物对片子合适与否显然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但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要考虑——适用性、对象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性格也是要提前考虑的基本因素。
可操作性是摄制过程中
常常被遗忘的部分……在拍摄中间,一名拍摄对象和她的12条获过奖的、已经被她清洗和修饰过的狗一起等待着摄制组的到来,但最终拍摄却被临时取消了,仅仅是因为时间不允许。
早晨的工作一团混乱,我们几乎要信奉摄制工作的头条成规——永远不要和动物一起工作——于是我们不得不激怒失望的狗主人。
摄制过程中最昂贵的部分是剪辑,它占用了大约30%的预算。
剪辑人员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影片——以一种客观的态度面对成堆的素材。
影片在剪辑中逐渐成形,因此,剪辑人员的作用对片子的成功至关重要。
影片的原始素材要先被洗印成“正片”,然后被剪成一个一个的镜头,最后再编辑成完整的影片。
使用胶片的弊端是需要的时间长并且编排起来不太方便。
一部时长25分钟的影片的胶片长达1000英尺,这部纪录片的片比是8:1,有8000英尺长的原始素材最终剪接而成。
这个过程是在一套基本的、非常原始的steenbeck剪辑系统中完成的,使用它的费用低廉,但是很费时间。
而录像带编辑的缺点是它的线性方式,改动一个地方时就必须全部重新录制。
新的方法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非线性编辑系统:Lightworks或Avid就是两套非线性编辑系统。
样片作为数字信息储存进硬盘,能够被“剪切、粘贴”与组合,就像文件在文字处理系统中一样。
非线性编辑系统有胶片剪辑的所有优点,还能复制画面并兼容录像带编辑。
然而它的主要缺点是费用高昂,使用1小时Lightworks所需的费用大约相当于租用1周steenbeck的花费。
灌制音乐、铺上声道是影片制作程序的最后部分。
编辑过程是在执行制片人的监看下完成的,一些较小的改动被提出、商量、争论然后修改。
一个节目是否能被播出的决定权掌握在执行制片人手中,所以他(她)在剪辑中有着重要影响并为制作人指出不合适的地方。
片子一旦通过,配完音——大约需要一天时间的工作——这项工作就彻底完成了。
27500英镑,7周的工作时间——所有这些付出是为了在一个地方商业电视网上播出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