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文选-序》全文详细翻译

合集下载

浙江卷语文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带翻译

浙江卷语文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带翻译

浙江卷语文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带翻译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

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

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因此,首相长庚来到观察团祈福。

他因其文章而享有盛誉,并且非常热衷于吸引后人。

他把他从寒冷中推了出来,唯恐赶不上寒冷。

第二天,碧君是志英。

每项工作都会得到反复奖励。

当你招待燕子时,你必须叫同一张桌子。

当你谦虚善良的时候,你不会超越节日。

对长工的认识将日益加深。

当你的声音在江淮江中渐渐升起,传到京城时,人们说长公可以知道真相。

寻找陆基之人,了解朝贡和升旗,收集世界各地的文章,成就了学者的繁荣,这在过去是无与伦比的,所以你的名字在名单上。

那些经常和你走同一条路的人,包括韩士郎和李小树。

贺军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人们来到了今天。

直到你是新手,你才感到困倦。

善于推理,所以用词更详细;在爱情的切割下,这样的叙事是重复的:它应该负责当代文学的处理,以改变优雅。

如果你死时只有一条生命,天堂将是绝对邪恶的!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2024年《滕王阁序》文言文

2024年《滕王阁序》文言文
特点:(1).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3)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三):文辞歌赋灿如星-----关于鉴赏评价
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C、shu
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四):明了考纲夯基础
介绍04考试说明及历年高考.试题回放
高考要求:
1.理解B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经过一再简化,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徐儒下陈蕃之榻
俊采星弛
宾主尽东南之美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目吴会于云间
二对联练习(高考新要求)。仿照课文中句式,写对偶句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分享:
魏征得宠进谏言安危白首忠心感天地王勃失意赋辞忘忧乐青云壮志惊鬼神
(五):厚积精练任我行------授之以渔:学会不如会学

文言文阅读欧阳修《苏氏文集序》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欧阳修《苏氏文集序》练习及答案译文

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苏氏文集①序欧阳修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

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

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

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

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

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

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

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

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庐陵欧阳修序。

〈萧统文选〉序及译文-泉州五中

〈萧统文选〉序及译文-泉州五中

《〈萧统文选〉序》及译文【原文】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译文】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

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

”《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

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

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

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原文】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

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

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

自兹以降,源流寔繁。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

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译文】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

”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

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

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

《欧阳君周文集序》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欧阳君周文集序》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欧阳君周文集序》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欧阳君周文集序(节选)欧阳行于闽之里生之。

幼为儿孩时,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

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至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道,泣拜请序。

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释】①窅(yǎo):怅惘。

②汩没:沦落。

文言文序翻译

文言文序翻译

文言文序翻译【篇一:文言文序翻译】南行前集序宋/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

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为咏叹。

盖家君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凡一百篇,谓之《南行集》。

将以识一时之事,为他日之所寻绎,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

时十二月八日,江陵驿书。

《苏轼文集》【注释】①《南行前集》: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四月,苏轼殿试迸士乙科,母程夫人讣闻至,侍父苏洵携弟苏辙入蜀奔丧。

二十七个月服满,侍父携弟由眉山登舟南行,出三峡,经荆州还朝。

《南行集》即苏洵、苏辙沿江而下时作诗文的结集。

称之日前,是因沿江水路仅是南行的前半段。

由荆州至东京,还有一大段陆路要走。

②为之为工:为了文章的工巧而工巧。

之,指代文字工巧。

③不能不为之为工:自然而然达到工巧。

此与为之为工是文学技巧的两种境界;为之为工不是真工巧,它还受规矩的约束,时俗的限制,如苏轼《牡丹记叙》所云:此花见重于世,三百余年,穷妖极丽,以擅天下之观美,而近岁尤复变态百出。

务为新奇,以追逐时好者,不可胜记,此草木之智巧便佞者也。

不能不为之为工才是工巧的最高境界,它已在规律中获得了自由,随心所欲不逾矩,如苏轼《女说》所言随物赋形而不可知。

④山川之有云:《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

岫,有穴之山峰。

⑤勃郁:积蓄勃发。

见,同现,表现。

⑥家君:对人父、己之父的代称。

苏洵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的思想见其《太玄论》。

⑦己亥:嘉事占四年(1059年),岁次己亥。

适:到去。

⑧闺门之欢:儿女之欢。

闺门,内室之门。

古时女子居内室。

此次还朝,是举家搬迁。

苏轼兄弟各携夫人同行。

⑨识:记。

《新序》文言文翻译

《新序》文言文翻译

原文:《说苑·修文》孔子曰:“文者,所以载道也。

道不可不弘大,弘大者,非文无以载之。

文者,所以表德也。

德不可不尊崇,尊崇者,非文无以表之。

文者,所以宣志也。

志不可不抒发,抒发者,非文无以达之。

文者,所以纪事也。

事不可不纪,纪之者,非文无以传之。

是以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观其宜,作则观其顺而观其则,言则观其深而观其远,诗书礼乐,皆所以载道也。

”翻译:《说苑·修文》篇中,孔子说:“文章是用来承载道理的。

道理不可不宏大,宏大的道理,没有文章就无法承载。

文章是用来表彰德行的。

德行不可不尊崇,尊崇的德行,没有文章就无法表彰。

文章是用来宣扬志向的。

志向不可不抒发,抒发的志向,没有文章就无法传达。

文章是用来记载事情的。

事情不可不记载,记载的事情,没有文章就无法流传。

因此,君子安居时,就观察其象征意义并玩味其文辞;行动时,就观察其变化并审视其适宜之处;创作时,就观察其顺应自然并遵循法则;言谈时,就观察其深刻并审视其远见。

诗、书、礼、乐,都是用来承载道理的。

”孔子认为,文章具有多重功能:一是承载道理,使道理得以广泛传播;二是表彰德行,使德行得到尊崇;三是宣扬志向,使志向得以传达;四是记载事情,使事情得以流传。

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应善于观察文辞中的象征意义,行动中的变化,创作中的顺应自然,言谈中的深刻与远见。

诗、书、礼、乐等,都是用来承载道理的工具。

在当今社会,文章依然承载着重要的使命。

我们要学习古人的智慧,将文章作为传播思想、弘扬文化、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我们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2023中考必考文言文

2023中考必考文言文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6
《卖油翁》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
宋朝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宋朝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学过他的《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4
《桃花源记》
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
东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诗人。著有代表作有《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曾学过《归田园居》。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2023中考必考文言文
序号
课文
选集
作者姓名
朝代
作者(作品)介绍
重要语句
重要语句翻译
1
《世说新语两则》
选自《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北朝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北朝文学家。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序》阅读答案及译文1诗集传序(节选)【宋】朱熹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

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

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

昔周盛世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

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

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

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

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

而其善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

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

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

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

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

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9.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亦刊而去之刊:删改B.则天子巡守巡:巡视C.以行黜陟之典陟:罢免D.乐而不过于淫淫:放纵10.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吾其还也B.亦必陈而观之填然鼓之C.其不同若是,何也大王来何操D.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相如因持璧却立11.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的产生源于言语不足,感触纯正时,时而劝勉,时而惩戒,就能充分发挥教化作用。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共13个)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共13个)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实词一、期1.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期行》)2.时间,日期。

君问归期未有期。

(《夜雨寄北》)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龟虽寿》)3.期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4.希望,期望。

期有得耳。

(《狱中杂记》)译文:期望得到些财物罢了。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五柳先生传》)译文:一来饮酒就要尽兴,期望一醉方休。

期望秋风回,一扫无余孽。

(《秋蝇》)译文:期望秋风回来,把余孽一扫而光。

5.一周年;一整月。

期年(jī nián,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能期月(jī yuè,一个月)守也。

(《中庸》)译文:一个月都不能坚持。

二、去1.已经过去的。

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2.离开。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秋草独寻人去后。

(《长沙过贾谊宅》)蓬山此去无多路。

(《无题》)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秋思》)有孙母未去。

(《石壕吏》)一狼径去。

(《狼》)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

(《木兰诗》)久而不去。

(《卖油翁》)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

(《黄鹤楼》)成礼而去。

(《周亚夫军细柳》)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冥有鱼》)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表示趋向,往……去。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公然抱茅入竹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欲乘风归去。

(《水调歌头》)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朝天子·咏喇叭》)4.消失,逝去。

三、临1.居高面下,从高处往下看。

古诗陶渊明集序翻译赏析

古诗陶渊明集序翻译赏析

古诗陶渊明集序翻译赏析文言文《陶渊明集序》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

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

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

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齐讴赵女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骑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既乐矣,忧亦随之。

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

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

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

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至于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

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

”卒如其言,岂不痛哉!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

饕餮之徒,其流甚众。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

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人乎?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

或怀厘而谒帝,或披褐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故加搜校,粗为区目。

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语文:《文选》序

语文:《文选》序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文选》序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文选》序作者:萧统文本译文原文文本[1/3]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

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

”《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

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

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

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

”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

(完整版)文选序_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文选序_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文选序_原文及译文文选序式观元始,眇觌(音敌,见)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时义远矣哉!译: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

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

”《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若夫椎轮为大辂(音录,大车)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译: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

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

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

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

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

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

自兹以降,源流寔(实)繁。

译: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

”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

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

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

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

《欧阳君周文集序》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欧阳君周文集序》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欧阳君周文集序》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欧阳君周文集序(节选)欧阳行于闽之里生之。

幼为儿孩时,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

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至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道,泣拜请序。

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释】①窅(yǎo):怅惘。

②汩没:沦落。

文言文阅读训练:欧阳修《苏氏文集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欧阳修《苏氏文集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欧阳修《苏氏文集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氏文集①序欧阳修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木于木传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日:“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亦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

故方其挨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

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凡人之情,忽近而■■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

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

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

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揄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其后天子康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

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删改)[注]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

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②韩、李:指韩愈,李翱。

③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

④以言语声偶据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

文言文七录序的翻译

文言文七录序的翻译

【原文】七录者,余之所撰也。

凡所录者,皆古之圣贤、名士、文人、学士之所言也。

自黄帝、尧、舜,以至于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历千有余载,文章之盛,未尝有衰。

余之所以为之序,盖欲使后之学者,得以窥见古人之风雅,而兴起于其道。

夫文章者,所以载道也。

道,无形而不可见,故文章者,所以表道之迹也。

古之人,其道未尝不存,而其迹则见于文章。

是以余搜罗百氏,网罗千载,不遗余力,以成此书。

夫七录之作,非徒以载道而已,亦将以考史也。

自古帝王之世,莫不有史,然史之有传者,往往不载其人,不记其事。

余故于史之外,别为录,以纪其事,传其人,使后世得以考镜源流,明辨真伪。

且夫七录之作,亦所以辨章学术,发明经义也。

古之学术,莫盛于周、汉、魏、晋,而其经义,莫详于孔、孟、老、庄。

余乃采摭诸家,综括其要,以为此录,庶几后之学者,得以窥见学术之源流,而悟其经义之精微。

然七录之作,非易事也。

余自幼好学,夙夜匪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犹恐不及。

今乃欲以一人之力,而网罗千载,固知其难矣。

然余之志,虽困顿而不移,虽劳苦而不悔,盖以是为己任,欲以尽吾志于斯文也。

于是,余乃分七录为七篇,各以其类相从。

首篇为《黄帝纪》,次为《尧舜纪》,次为《夏商纪》,次为《周秦纪》,次为《汉魏纪》,次为《晋宋纪》,终为《梁陈隋纪》。

各纪之中,又分篇为类,类之中,又分条为目,条之中,又分注为句。

句之中,又分字为文。

文之中,又分意为之章。

章之中,又分理为之段。

段之中,又分子为之节。

节之中,又分子为之句。

句之中,又分子为之字。

字之中,又分子为之音。

音之中,又分子为之韵。

韵之中,又分子为之调。

调之中,又分子为之味。

味之中,又分子为之气。

气之中,又分子为之神。

神之中,又分子为之妙。

妙之中,又分子为之微。

微之中,又分子为之妙。

妙之中,又分子为之微。

微之中,又分子为之妙。

妙之中,又分子为之微。

微之中,又分子为之妙。

妙之中,又分子为之微。

微之中,又分子为之妙。

妙之中,又分子为之微。

《宋文选》文言文翻译

《宋文选》文言文翻译

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阔论,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天地是万物短暂停留的地方,光阴则是历代更迭的过客。

而人生如梦,又能欢乐多少呢?古人手持蜡烛夜游,确实有他们的道理。

何况阳春时节,美景召唤着我,大自然赋予我丰富的文采。

在桃花盛开的花园里,享受天伦之乐。

众兄弟才华横溢,犹如惠连;我等吟咏,却自愧不如康乐。

我们在幽静之地欣赏美景,畅谈高论,以此作为流觞曲水的聚会,大家围坐在一起。

虽然没有丝竹管弦的盛况,但一杯酒、一首诗,也足以畅叙我们的幽情。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翻译: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过是一生中的瞬间。

有的人在怀抱中寻求悟道,有的人则寄情于外界,放浪形骸。

虽然兴趣各异,性格不同,但当他们陶醉于所遇到的事物时,短暂地得到了满足,快乐自足,却不知道老去即将到来。

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厌倦,情感随着事物变迁,感慨便随之而生。

曾经所喜悦的事物,在转眼间已成为过去,仍然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

何况人生有长短,最终都会走向尽头。

古人说:“生死也是大事。

”怎能不感到痛心呢!原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新序原文及翻译

新序原文及翻译

新序原文及翻译新序原文及翻译《新序》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编撰的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是现存刘向所编撰的最早的一部作品。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序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

徐君观剑,不言而心欲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

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

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心欲之。

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

虽然,吾心许之矣。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宋人有得玉者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沪教版作“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取弥精。

其知弥粗,其取弥粗。

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文学常识编辑1、本文选自《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纂而成的一部书。

轶闻轶事,半史半闻,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巩校定,清代学者有辑佚,校补各一卷。

【原文翻译】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

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神色中流露出想得到宝剑的意思。

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

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还,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

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

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

《文选》序

《文选》序

《文选》序
《文选》序
题曰:昔圣贤之遗教,今学者之所藏,可以为国家之根本。

久矣,盖于上古正治之初,桓公崇文举士,乃至于文王所称“百
家辩论”,尽皆以传承为圭臬。

夫中国自古以来,历经无数代少子、
君子,承受传统之文化,今为历史的枝桠。

众多大师乃至圣贤之智慧,凝结成熔岩之谱系,不仅可用于省思,更可作为鞭辔对付当代政治和
意识形态。

其特蕴大义,予人深思。

且看今日的家长与学生,虽然拥有优越博大的知识,但仍旧荒芜
古物,如无知之深渊;学者与教育家,虽然精通新旧经典,但仍蹉跎
岁月,无问及细琐。

因此,特立本卷文选,以收录和记述一百八十篇文典,以示激励
和令人敬畏。

当中,有孟子、老子、荀子、庄子及诸子百家的精华思想,也有周易、礼记及春秋等经典之四书,尔虞我诈,稳固其魂,精
深其义,搜罗广大,涵盖真经。

综观中华文化精髓,以催促当今政治
文明,以示范当前教育学习,以章其道德风尚,以育其子孙气节,以
抒其赋予之本性。

今文选为流传中华文明和经典之精粹,以此次编纂,实为深情追忆。

《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原文及翻译译文《《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原文及翻译译文《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原文及翻译张惠言原文:古之所谓良有司者,不待其莅政治民也,观其所以汲汲者,则其于守也可知矣。

是故有躁进之心,则必有趋势之术;有患贫之心,则必有冒货之渐。

虽有特达之才,廉耻之念,其入于势利也,犹靮[1]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呜呼!今之有志于吏道者鲜矣。

今各省自州县至丞尉,谒吏部而出者,岁数百余人。

其人皆有司牧之责,其间亦有知名义识廉耻者。

然吾观其所以进争尺寸之捷,较出入之势,进退之械,则未有不求熟者。

及其选而得官,则哗然曰:某地善,某地恶。

得之者忻戚色然。

问其所以为善恶者,则非政之险易也,非民之淳浇[2]也,曰某地官富,曰某地官贫。

呜呼!士未莅官,未治民,而所汲汲者如此,古之良有司其终不可见乎!海盐张文在,强毅慷慨,喜任侠,然敦为孝弟。

少举于有司,困不遂,走京师,供事国史馆,积若干年,以勤能,例得府经历。

又几年,史馆移选人入吏部,文在例得与,而主者抑之,不得选。

今年秋,以赀入,请试用,分发得甘肃。

甘肃地边塞,民穷官贫,自长吏以下,不能具舆马。

士大夫宦者,视为畏区。

而文在以磊落才,抱负奇气,浮汩为吏十余年,更偃蹇摧困,始得一官,而当远绝西徼[3],家又甚贫,虽相知者皆为文在不乐。

而文在处之晏然,且曰:“吾闻甘肃,民朴而政简,长官无奔走,宾客无徭役,此真吾所乐者。

”君子于是知文在之贤,其不躁进也,其不患贫也,其有守也。

他日莅政治民,其为良有司也无惑焉!于其行也,序以送之。

选自《清文选》【注释】[1]靮:马缰。

[2]淳浇:敦厚和浮薄。

[3]西徼:西方的边界。

译文:古代所说的好官吏,不必等到他到职治理百姓,观察他用来急切追求的东西,那么他在坚持操守方面如何就可以知道了。

因此有急于进取之心的,就一定有依附权势的手段;有担心贫穷之心的,就一定有贪污行贿的苗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序》全文详细翻译
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序》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文选》序
作者:萧统
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

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

”《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

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

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

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
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

”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

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

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

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

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的作品;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一类的创作。

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

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

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

自兹以降,源流寔繁。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

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又有楚国诗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因为楚王不是从善如流的国君,臣下所进献的忠言他听不顺耳,屈原为国家百姓深谋远虑,却反而被放逐在湘水之南。

刚直忠正之心已经遭到伤害,抑郁不平的感情无处申诉,面对江水产生投江报国的决心,行吟泽畔面带憔悴的神色。

骚人的作品从此兴起了。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

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

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
之容。

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