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 伯河水电站
工业化的过程与主要成就 1928年开始有计划的经济生产
wk.baidu.com计划 时间 成就
一五计划 (1928—1932) 1、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2、追求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
工业飞速发展,完成农业集体化
二五计划 (1933-1937) 1、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5.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特点
(1)规模大,群众性 ( 2 )出现强迫命令现象,通过行政手段强制 追求高积累 (3)出现过火行为,消灭富农阶级 (4)推行义务交售制
6.对农业集体化的评价
消极: ①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挫伤农民
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停滞落后;
3、方针的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4、过程:
1929年底 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
1930年 1932年 1937年
整顿、发展 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农业集体化完成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 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 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 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 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 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②违反了自愿原则,加剧了社会矛盾。
积极: ① 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
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农 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易混易错:
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评价 ( 1 )认为其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严重的 问题和错误。 ( 2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实质是违背历史发 展规律的错误运动,只能对其进行有限的肯 定 ( 3 )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左倾错误路线,与中 国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极为相似之处。
“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第聂伯河水电 站
意义三: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为战胜法西斯提
供物质保障。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课 堂 思 考
• 思考:分析指出苏联工业化和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途径及其原因。 • 1、途径不同 • (1)重点:苏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从轻 工业部门开始; • (2)手段:苏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 投资,西方靠殖民掠夺等筹集。
积极
弊端
农轻重比例失调, 个人崇拜 压抑了地方和企 民主法制破坏 业积极性。
思想理论单调划一, 学术创作单一,文化 创造力受压制。
斯大林模式中经济政治思想相互联系渗透形成严密整体,对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四)、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 胁之中; ⑵经济形势: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 相对落后(根本) ⑶政治形势:斯大林需要巩固领导地位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封建残 余;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缺乏民主传统 ⑸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
2、实现重工业为核心的国家工 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三五计划 (1938-1941) 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经济的发展转向了备战性质
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确立;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2、目的: 3、方针: 4、过程: 5、结果: 1) 基本实现工业化,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 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3) 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到二五计划完成时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 4)奠定了卫国战争的物质基础。 不足: 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 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
指令性计划经济, 排斥市场调节,行 政手段管理,优先 发展重工业。 实现了国家工业 化,为二战胜利 奠定基础。
内容 特征
政治方面
思想文化
高度集中的思想文 权力高度集中,党 化体制,个人崇拜 政不分,社会主义 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严重。对学术文化 采取行政干预 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 能统一全国人民 的领导,维系了政局 的意志,为他国 的稳定。 提供了借鉴。
材料: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1928年 煤(万吨) 石油(万吨) 生铁(万吨) 钢(万吨) 3550 1160 338 430 一五计划 初步方案 6800 1900 800 830 57 一五计划 最佳方案 7500 2200 1000 1040 62 实际完 成数 6440 2140 616 592 26.94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
• 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 • 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 • 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开展了社 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 • 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 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增强。 • 斯大林模式基本上适合苏联国情,而且取得了 伟大成就,建成了社会主义,是苏联在进行社 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是社会主义建设 的道路之一。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继续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走 斯大林自己的道路?
斯大林模式
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标要求】 1、知道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确立的标志.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3、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 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棉织品(亿米) 26.78
6、工业化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资金通过本国力量采用行政手段高 积累获得;
7、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意义(功绩)
〒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思考:从苏联与西方世界的对比,从生产关系与生 产力辨证关系的角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意义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 意义二:给资本主义克服经济危机以借鉴。
分 配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自由资本 国家垄断 主 义 资本主义 所有制
经济管 理体制 经济建 设方针 农业发 展道路
私有制
市场 体制
私有为主 生产资料 兼有国营
公有制
高度集中计划 经济体制
公有制为主 多种所有制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市场主导 国家调控
先轻后重 资本主义农场 分权、制衡
“斯大林模式” 含义: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 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斯大林工业化之路 1、背景: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1)国内: 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落后 农业国;(现状) 2)国际:面临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
生产资料私有 制
先轻工业 后重工业 资本主义农场
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君主立宪制、内 阁制、两党制。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 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 体制
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2、目的: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方针提出: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要点包括:追求高速度,优先发展 重工业,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4、过程(1926年开始): 1)1926-1928年:改建、扩建、新建企业。 2)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3)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 4)1938-:因二战而被打断。
思考二:分析指出苏联工业化和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途径及其原因
• 1、途径不同 • 2、途径不同原因: • (1)社会制度不同(社;资) • (2)社会历史进程不同(第一次;几百年) • (3)起步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基础不同(苏 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经 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 • 西方则环境和基础较好 )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一)标志: 1936年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的颁布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二)含义: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三)特征及评价: (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去看)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评价
总体特征
高度集中地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经济方面
优先发展 重工业 农业集 体化
农、轻、重 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政 治 权 力
高度集中
政企分开
“斯大林模式”与其他制度的比较
斯大林模式
生产资料 所有制 工业化道 路 农业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 权)、一党制、终身 制
英国模式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落后的个体小农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 1、原因: 发展。 (2)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工业 化需要大量的粮食、原料和资金。)
2、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
(即:对农业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将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经济基础)
克服粮食收购危机,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 利进行(直接)
探究: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 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 么经验教训? 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 体现:过渡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十年建设 时期“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文化大革命”)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 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 步健康协调发展。 (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战时共产 经济 项目 主义政策
农 业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代替余 粮收集制
斯大林模式
集体化、农业 税很重
高度集中的国家 计划模式,直接 管理
余粮收集制
内工 业 贸 易
大中小工业一律 国家资本 收归国有(单一的公 主义
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容
排斥市场调节 恢复自由贸 取消自由贸易 易,允许商 国家统一调拨、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品买卖 计划供应 实行实物配给制 (平均主义) 实行按劳分 工资制(平 均主义) 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