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描述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1.2 教学内容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讨论课文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描写和深层次含义。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绘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描绘进行具体分析。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山的美丽图片和视频资料。

提供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介绍黄山的基本情况和美丽景色。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绘,进行写作练习。

4.2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课,展示黄山的美景图片和视频资料。

步骤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进行案例分析。

步骤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五: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绘,进行写作练习,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描绘技巧的运用和创造力的发展。

5.2 教学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进行点评,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反馈,促进学习的交流和进步。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活动一:黄山美景图片展示,学生分享对黄山的印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解说词的一样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扫瞄。

本文篇幅较长,通过扫瞄,知其大意;(2)跳读。

电视旅行风光片特点之一是自由的变换角度介绍自然风光,在解说词中就表达为过渡、跳脱。

要适应这一特点,指导学生跳读;(3)归类。

本文介绍了黄山的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是逐一带出而又相对独立的,要让学生清晰相应内容的起始段落,理清文章脉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大自然伟大的制造力,珍爱和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2)体会黄山景色的雄奇壮美,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1)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2)黄山的雄奇壮美的美。

2. 难点解说词跳脱、遥接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话说长江》片头及主题歌,由此导入课文。

电视旅行风光片《话说长江》介绍了祖国的秀丽山川,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飞江滴翠记黄山》确实是风光片中介绍黄山部分的解说词。

谁明白有关黄山的知识,给大伙儿说说。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2.认识黄山黄山屹立在中国安徽省南部,原称黟山,因传奇轩辕黄帝曾在此修身炼丹,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改名。

黄山以奇伟俏丽、灵秀多姿著称于世,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称黄山"四绝",倍受游人赞扬。

黄山现已成为中国名山之代表,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并与长江、长城、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3.整体感知扫瞄课文,用概括的语言说说本文要紧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点拨】本文要紧介绍了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和形成过程,还介绍了黄山的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归类。

【学生活动】快速扫瞄课文,找出分别写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的段落。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黄山的历史和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黄山的美景。

(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

(3)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2)黄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飞红滴翠记黄山》。

2. 教学辅助材料:图片、视频、PPT等。

3.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通过展示黄山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教师讲解黄山的相关知识,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黄山的景色特点和文化背景。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课后拓展,例如查找黄山的其他相关资料,或者写一篇关于黄山的短文。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 查找黄山的其他相关资料,了解黄山的历史和文化。

3. 写一篇关于黄山的短文,可以描述黄山的景色,也可以讲述黄山的传说故事。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占地面积等。

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1.2 教学内容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占地面积等基本信息。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黄山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黄山。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黄山的特点和魅力。

第二章:黄山的地质与气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地质特点,包括岩石、地貌等。

让学生了解黄山的气候特点,包括温度、降水等。

2.2 教学内容介绍黄山的地质特点,包括岩石、地貌等。

介绍黄山的气候特点,包括温度、降水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黄山的地质与气候特点。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黄山地质与气候对景观的影响。

第三章:黄山的名胜古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名胜古迹,包括迎客松、猴子观海等。

培养学生对黄山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2 教学内容介绍黄山的名胜古迹,包括迎客松、猴子观海等。

介绍黄山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传说等。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黄山的名胜古迹。

采用故事讲述法,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的文化背景。

第四章:黄山的动植物资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动植物资源,包括珍稀动物、特有植物等。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黄山的动植物资源,包括珍稀动物、特有植物等。

介绍黄山生态环境的保护情况。

4.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黄山的动植物资源。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五章:黄山的旅游与文化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的旅游资源,包括景点、旅游设施等。

让学生了解黄山的文化活动,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庆等。

5.2 教学内容介绍黄山的旅游资源,包括景点、旅游设施等。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

2. 掌握文中生词和难点词汇的意思。

3. 了解黄山的花石、奇松、云海等景观特点。

1.2 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描述黄山的景观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景物描写。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学习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了解黄山的美景和特色。

2.2 生词和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词汇,如“云海”、“奇松”、“花石”等。

2.3 课文理解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阅读理解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描述黄山的景观特点。

3.2 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景物描写的能力,进行写作训练。

3.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3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评价。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词和难点词汇。

5.2 第二课时1. 复习课文内容,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2. 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景物描写。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3 第三课时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评价。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黄山的图片和景观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把握。

(2)对黄山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黄山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黄山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黄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黄山的认识和感受。

(2)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黄山的特色和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访谈:与学生交流对黄山的学习感受,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黄山风光图片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对黄山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当地导游或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来校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3. 开展一次以“黄山之美”为主题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黄山的喜爱之情。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黄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

黄山的著名景点和特色。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黄山的美丽风景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黄山的了解和期待,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章:黄山的地质与气候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黄山的地质特点和形成过程。

让学生了解黄山特殊的气候条件及其对景观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黄山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

黄山的气候特点和四季景观。

2.3 教学方法:视频播放:播放黄山地质和气候的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黄山的地质和气候对景观的影响。

第三章:黄山的植物与动物帮助学生了解黄山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黄山的植被类型和特色植物。

黄山的动物种类和代表性动物。

3.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黄山植物和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游戏互动:设计生物多样性游戏,增加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了解。

第四章:黄山的民俗文化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2 教学内容:黄山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黄山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活动。

4.3 教学方法:故事讲述:教师讲述黄山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

手工制作:学生动手制作黄山传统手工艺品,体验民俗文化。

第五章:黄山的艺术创作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黄山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作意识。

黄山在中国画和摄影艺术中的表现。

黄山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5.3 教学方法:作品欣赏:展示黄山相关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创作实践:学生尝试自己创作黄山主题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第六章:黄山的人文历史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黄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黄山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特点。

黄山的自然景观、文化底蕴和传说故事。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直观展示黄山的美景。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黄山的认识和感受。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黄山图片,引发学生好奇心。

1.4.2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1.4.3 讲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及文化底蕴。

1.4.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黄山的认识和感受。

1.4.5 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黄山的奇松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和生长环境。

培养学生对黄山奇松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黄山奇松的种类、形态特点及生长环境。

黄山奇松的传说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对奇松的描绘。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展示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黄山奇松的生长环境。

2.4 教学步骤2.4.1 展示黄山奇松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4.2 介绍黄山奇松的种类和形态特点。

2.4.3 讲解黄山奇松的生长环境和传说故事。

2.4.4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黄山奇松的生长环境。

2.4.5 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黄山的怪石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黄山怪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点。

培养学生对黄山怪石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2 教学内容黄山怪石的形成过程、形态特点及寓意。

黄山怪石的传说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对怪石的描绘。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展示黄山怪石的形态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黄山怪石的形成过程。

3.4 教学步骤3.4.1 展示黄山怪石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3.4.2 介绍黄山怪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点。

3.4.3 讲解黄山怪石的寓意和传说故事。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黄山的基本地理知识和景点特色。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黄山美景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黄山的美景。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黄山的自然风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词汇和句式表达黄山美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飞红滴翠记黄山2. 黄山景点介绍:奇松、怪石、云海、温泉3. 课文讨论:黄山美景的特色和魅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山的基本地理知识和景点特色。

(2)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3)运用词汇和句式表达黄山美景。

2. 教学难点:(1)黄山美景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黄山的基本知识和景点特色。

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黄山美景的特色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

3. 多媒体展示: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黄山的自然风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词汇和句式表达黄山美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山的基本知识和景点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黄山的美景。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黄山美景的特色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

4. 多媒体展示:展示黄山的自然风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描述黄山的美景。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黄山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黄山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1.2 教师简要介绍黄山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景点特色等。

1.3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通过阅读《飞红滴翠记黄山》,了解黄山的美景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教师介绍作者柯蓝,包括其生平背景、代表作品等。

2.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飞红滴翠记黄山》的背景和动机。

第三章:课文阅读3.1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飞红滴翠记黄山》。

3.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美景描写,如云海、奇松、怪石等。

3.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四章:课堂讨论4.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黄山美景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探讨黄山的美景对人们的影响和文化意义。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黄山美景的短文。

5.2 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第六章:课文深入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如课文中对日出、云海、奇松、怪石的详细描述。

6.2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运用词汇和句式来表现黄山的独特美景。

6.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黄山美景背后的自然形成原理和文化故事。

第七章:文化意义探讨7.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黄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文人墨客对黄山的赞美诗词。

7.2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黄山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摄影等,帮助学生感受黄山的美。

7.3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黄山作为旅游景点的意义,以及它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作用。

第八章:写作技巧训练8.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丰富画面感。

8.2 教师提供一些黄山美景的图片或视频,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风格,进行现场写作练习。

8.3 教师对学生的小作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1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4.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对解说词的了解、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老师:解说词的一般写法、黄山的图片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 掌握字音字形词义2 思考:(1)本文设置了哪三条线索?(2)文章先总写了什么内容?接着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最后又写了什么内容?(3)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品一品它的妙处。

(4)找出让你产生深刻感触的语句,并写写你的感受。

二、口语训练:记一次旅游,说说自己的见闻感受。

三、导学读标:1、导入新课:“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

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

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明示目标: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释疑解难: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学生自由质疑,教师适时点拨.五、精读探究:1、本文设置了哪三条线索?明确:时间线:从古到今;空间线:从上山到出山;逻辑分类线: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温泉。

2、文章先总写了什么内容?接着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最后又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先总写了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过程,接着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各种景观: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最后又写了黄山温泉,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黄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

2. 黄山的著名景点及特色。

教学活动:1. 展示黄山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黄山的美景。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山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讲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

4. 学生观看黄山景点介绍视频,了解黄山的著名景点及特色。

第二章:黄山的地质与地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地貌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黄山的地质构造。

2. 黄山的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黄山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2. 学生观看黄山地质地貌科普视频,加深对黄山地质地貌的认识。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黄山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黄山的地质地貌特征。

第三章:黄山的气候与植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山的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黄山的气候特点。

2. 黄山的植被类型及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黄山的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

2. 学生观看黄山气候植被科普视频,加深对黄山气候植被的认识。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黄山的植被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黄山的气候植被特点。

第四章:黄山的动物世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动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黄山的动物资源。

2. 黄山的主要动物种类及其特点。

1. 教师讲解黄山的动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2. 学生观看黄山动物世界科普视频,了解黄山的主要动物种类及其特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黄山动物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

4.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黄山的动物世界特点。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对黄山自然景观的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黄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山的自然美景。

(2)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运用写作、绘画等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黄山美景的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山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黄山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

(3)黄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黄山独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2)黄山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3)黄山文化的历史渊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山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山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山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黄山的基本情况。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了解黄山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3. 课堂讲解(1)讲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介绍黄山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措施。

(3)阐述黄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黄山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描绘黄山的美丽景色。

(2)学生进行绘画练习,表现黄山的独特风貌。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黄山美景的理解。

2. 搜集更多关于黄山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黄山美景的认知和感悟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山的基本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能够描述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1.2 教学内容黄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

黄山的著名景点:云海、日出、奇松、怪石。

1.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黄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讲解黄山的基本概况,引导学生提问并解答。

第二章:黄山的奇松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黄山奇松的形成原因:地质作用、气候条件。

黄山奇松的特点:形态各异、挺拔秀丽。

2.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黄山奇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教师讲解黄山奇松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提问并解答。

第三章:黄山的怪石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怪石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黄山怪石的形成原因:地质作用、气候条件。

黄山怪石的特点:形象逼真、千姿百态。

3.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教师讲解黄山怪石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提问并解答。

第四章:黄山的云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云海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黄山云海的形成原因:气候条件、地形特点。

黄山云海的特点:波澜壮阔、变幻莫测。

4.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黄山云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教师讲解黄山云海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提问并解答。

第五章:黄山的日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日出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5.2 教学内容黄山日出的形成原因:地理条件、气候特点。

黄山日出的特点:霞光万丈、壮观瑰丽。

5.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黄山日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教师讲解黄山日出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提问并解答。

第六章:黄山的气候与生态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特殊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黄山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优美语句。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的美。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优美语句。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黄山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黄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黄山的美景。

2.学生分享对黄山的了解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并理解词义。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四、品词析句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课文的美。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二、深入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涵。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欣赏黄山的美1.教师播放黄山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黄山的神奇魅力。

四、积累优美语句1.教师出示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学生跟读并背诵。

2.学生分享自己的积累,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作业布置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关于黄山的其他文章。

七、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之处。

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山的美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同时,学生积累了优美语句,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景点特色等。

(2)培养学生对黄山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黄山的美丽风光。

(2)运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黄山的地理、气候、植被等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山的基本概况及其景点特色。

(2)黄山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黄山形成的原因及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植被等特点。

(2)如何培养学生对黄山美景的感悟和热爱。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黄山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文献等。

(2)设计教学活动,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山的相关知识。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山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山。

(2)邀请学生分享对黄山的初步了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其基本概况。

(2)讲解黄山的气候、植被等特点,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

(3)分析黄山景点的特色,如云海、日出、奇松、怪石等。

(4)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黄山的美景。

3. 学生活动:(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分组讨论,分享对黄山美景的感悟。

(3)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黄山的美景及其特点。

五、作业布置:1. 结合所学,绘制一幅黄山美景的简笔画。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黄山的认识和期待。

六、教学拓展:1. 黄山的文化内涵:(1)介绍黄山的历史文化,如道教、徽派文化等。

(2)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相关的文学作品、诗词等。

2. 课堂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黄山文化主题的演讲或朗诵比赛。

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章节:第一章黄山概况教学目标:1. 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

2. 掌握黄山的基本概况,包括景点分布、气候特点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常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2. 黄山的景点分布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1. 黄山的气候特点对旅游的影响。

2. 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实践。

教学准备:1. 教案、PPT、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黄山景点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黄山风光片,引导学生对黄山产生兴趣。

2. 提问:“你们对黄山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黄山的景点分布、气候特点等基本概况。

2. 结合PPT和地图,展示黄山的主要景点和旅游线路。

3. 分析黄山气候特点对旅游的影响,如云海、日出等。

四、小组研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黄山景点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所选景点的概况、特色等。

3. 各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山的基本概况和气候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出游览黄山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风光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研究等形式,使学生对黄山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地理常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但在课堂讲解中,可能存在讲解内容过多、学生参与度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章节:第六章黄山奇松教学目标:1. 了解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及生长环境。

2. 掌握黄山奇松的代表性景点,如迎客松、送客松等。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九年级语文)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九年级语文)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九年级语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九年级语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学习多角度介绍景物的方法2、培养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把赞颂大自然的创造力与人类的审美能力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

2、难点:了解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一、导入新课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

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

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

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

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

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

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

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

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讨论并归纳:第3自然段说……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2篇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2篇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课方案 2 篇《飞红滴翠记黄山》教课方案方案一教课目的:1、初步领会黄山雄奇壮丽风景表现出来的美,提升品尝自然美的能力。

2、认识黄山形成的地质史,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建力。

3、培育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计环境。

教材剖析教课要点: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绘光景的方法。

教课难点:1.领会黄山雄奇壮丽风景表现出来的美,提升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育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计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剖析: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色是多方面的。

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色,表现了自然美。

在写景是依照察看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

这是本文学习的要点。

教课假想:《滴翠黄山》是教版九年上册第 3 ,它自片《江》,是柯片《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

文章集风景美、言美、感情美于一体,令者心悦目、心向往、浮想翩⋯⋯ 依据国院布的《对于基教育改革与展的决定》中“充足利用各样程源,培育学生采集、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展开研究性学,培育学生提出、研究、解决的能力;鼓舞合作学,促学生之互相沟通、共同展,促生教课相。

”《文程准》“ 程的基本理念”中“ 极倡自主、合作、研究的学方式。

”的精神,我通学生探、研究的方式来感觉黄山雄奇壮的风景,感觉黄山的独到的美。

教课:一教课程:一、前准 .1、通全文,认识文章粗心。

文章写了黄山的哪些光景?2、部署学生前找有关黄山的料.准上沟通。

3、去黄山的同学,可来照片、片,并准做的解。

二、入新。

1、情形入:播放有关黄山的光片激学生的热忱。

2、有哪位同学去过黄山,作简单的介绍。

学生介绍,并沟通有关资料。

教师出示有关图片。

3、检查字词:珍宝地壳丘壑万仞超越苍穹鳌鱼兴起生气勃勃数不胜数浮想联翩至高无上三、初读课文,认识文章所写内容。

1、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奇峰、怪石、古松、云雾、日出、温泉2、找出课文在介绍自然景观时,选材组材上和前方两课最大的不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滨中学九年级语文四动三三制教学案
课题:《飞红滴翠记黄山》
主备:朱军课型:新授审核:九年级备课组执教: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学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分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内互助、组际互助三步)
1.朗读课文不少于两遍,并做圈点勾画。

2.归纳所勾画的生字,并注音。

地壳.()阴晦.()丘壑.()苍穹.()
崛.起()澎湃.()妖娆.()侵蚀.()
我的补充:
3.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介绍了黄山哪些方面的知识。

(2)阅读课文第三段,说说黄山市怎样形成的。

(3)快速浏览课文第4到18自然段,找出写奇峰、古松、怪石、云海、
日出和温泉的句子,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

示例:奇峰:高和险,令人望而生畏。

(4)本文是一篇解说词,结构不像一般散文那样严谨,段与段之间往往转换较快,但是,全文仍有条理。

全文有两条线索,思考后回答。

4.你还有什么问题,把它写下来。

二、重难点讲解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堂反馈
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
一些不同的地方。

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
四、课后荐读
北固山
位于镇江市区东北江边,又名北顾山。

高58米,长约200米,有前、中、后三峰。

前峰原为东吴古宫殿遗址,现已辟为镇江烈士陵园;中峰上原有气象楼,现改为国画馆;后峰为北固山主峰;北临扬子江,三面悬崖,地势险峻,山上到处都是树木,名胜古迹多在其上。

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

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风景最佳的地方,中外闻名的甘露寺即建于峰顶。

登上山顶,东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扬州平山堂清晰可见,确使人感到“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


从北固山中峰南麓登山,过气象台,沿山脊北行至清晖亭。

亭东有一座铁塔,此塔系唐卫公李德裕于宝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卫公塔。

原为石塔,后毁。

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改建成九级铁塔,平面,八角形。

明代重修改为七级,高约13米。

后经雷击、战火等劫难,至1949年仅存塔座两层。

现经修整为四层,约8米高,塔基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原塔的五、六层,系明代所铸。

现存的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图案,造型别致,生动逼真。

自清晖亭往北,在甘露寺东侧山坡的墙壁上,嵌有一块条石,上镌“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相传为梁武帝所书。

条石对面通往甘露寺的拱门上,镌有“南徐净域”题额。

东晋时改镇江为徐州,故名“南徐”。

穿过拱门,即抵北峰之巅的甘露寺。

相传这里是刘备招亲之处。

其实古甘露寺建于梁代,原在山下,至唐李德裕始改建于山上。

寺内有大殿、老君殿、观音殿和江声阁等建筑,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据说明清时为其全盛时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过行宫,留有御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

现在寺后留有刘备、孙权同坐过的“狠石”,其状如无角伏羊。

寺西有一条砖砌坡路,传为孙、刘并肩赛马的“溜马涧”。

甘露寺后面的多景楼,是北固山风景的最佳处。

此楼二层,面对大江,为古代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

米芾所书“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高悬在楼额之上。

宋元以来,历代文人名士,达官显贵,在此诗酒唱和,欧阳修、苏轼、米芾、辛弃疾和陆游等,都曾留下许多著名的诗作。

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异姿,尽入眼帘。

多景楼之东的凌云亭,又称祭江亭,传说刘夫人孙尚香在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曾在此遥祭,而后投江自尽。

南宋爱国词人辛
弃疾登此亭时,触景生情,感慨系之,写下了名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由于刘备招亲的种种传说,今天的北固山已成为到镇江旅游的朋友们不可不到的一个热门景点。

阅读思考:
1.本文写作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在记游过程中写了大量的传说,你觉得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