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设与生成在思想品德课中相得益彰大学选修课论文

合集下载

思想品德课堂,让预设与生成美丽相遇

思想品德课堂,让预设与生成美丽相遇

思想品德课堂,让预设与生成美丽相遇作者:陈爱华来源:《教师·下》2013年第12期“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

”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这样说。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智慧的预设,达到精彩的生成,实现成功的课堂。

所谓预设,是指教师根据所要讲授知识的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对讲解的过程进行预想的排列,对学生将要发生的认识上的疑惑进行预先的设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预先的判断。

如果说“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那么“生成”则是相对于“接受”的一个思考活动过程,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生成是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是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叶澜教授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课堂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善于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此我想与大家一起探讨在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智慧地进行预设和如何应对即时的生成。

我们要从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出发,让预设变得智慧。

在八年级《我和父母》一课的教学中,我按教学预设用“头脑风暴法”做“爱的天平”的活动:把父母为你做的事情和你为父母做的事情分别罗列在一张纸的两边,看一看爱的天平往哪边倾斜,倾斜得有多么厉害。

其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所做的无私奉献,体会父母的艰辛,从而让学生心生感恩之情。

5分钟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我请学生把罗列的“账单”念一下,没想到,爱的天平往孩子这边倾斜了,学生们列举的事例几乎都是他们怎么为父母服务的,我当场愣住了。

课后,我立即反思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在分析完预案之后,我才明白在这个活动中,我忽略了学生的时代特征。

作为“90后”,他们早已习惯了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把父母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反而把自己对父母的点滴付出时常挂在嘴边,自认为自己是孝顺的子女。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注重预设与生成,提高思品课实效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注重预设与生成,提高思品课实效

注重预设与生成,提高思品课实效——对《知识助我成长》公开课的感悟在2005年度的第二学期开学伊始,笔者参加了在丹城二中召开的我县八年级思品新课程培训会议,并展示了《知识助我成长》的探讨课。

为上好这堂公开课,我作了精心准备。

然而,这堂课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却相差甚远。

课堂上,教师讲的多,教得苦;学生说的少,学得累;所选用的材料远离学生生活,说服力不强,影响了教学实效;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更多思考的是达成课前的预设,特别是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呈现,却忽视了当时学生所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没能有效解决学生的思想症结。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这些已非常熟悉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竟如此难以进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还是从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细节中探寻究竟吧:[课堂实录](括号内为教师课堂心理实录)(教学实录片段一)(背景:新课开始教师手上握有长短不一的两支粉笔,请同学选取一支,如能抽到长的即代表胜利的抽签游戏,并问参与游戏同学的心情。

活跃课堂气氛后,传授新课) 师:刚才我和同学们玩的小游戏真实地发生在了肖家两姐妹身上,妈妈要用抽签来决定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请看《一根稻草的故事》。

(目的是承接到真实故事《一根稻草两种命运》引导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与否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可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

(多媒体展示)《一根稻草的故事》那一年,肖琴五年级,妹妹肖燕云二年级。

要开学了,两个土家族小姑娘却在妈妈手里攥着的两根稻草前呆住了——“家里只供得起你们中的一个上学,这两根草一长一短,抽到长的去上学,短的留在家里做事……”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当时两姐妹会有什么样的心思?生甲:最好抽到长的让自己去上学。

师:抽到后心情怎样?生甲:为自己高兴,替对方难过。

生乙:如果抽到短的,我会为对方高兴。

(如愿以偿回答,非常高兴)生丙:最好抽到短的不要去上学。

关注“预设”与“生成”,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

关注“预设”与“生成”,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

关注“预设”与“生成”,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品德课堂教学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本文主要从新课程下精心预设“意料生成”;敏锐捕捉“意外生成”;合理利用“预设”与“生成”三方面进行阐述,使学生、教师、教材、课堂有机地相融、和谐地构建,充分展现动态的品德课堂。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预设;生成;精彩“预设”与“生成”是许多老师普遍关心的话题和孜孜以求的境界。

一堂优秀的课不是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而是将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机动灵活应变的课。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新课程下的学习,已从原来的“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因此应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品德教育的对象是我们的学生,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思想、行为,教师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学生的言语、动作、想法以及活动的结果和会产生的问题,因而使我们的品德课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

但大谈“生成”的时候,我们一定也不能忽略了“预设”。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

他们就如一对孪生兄妹,必须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一、精心预设“意料生成”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要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这样的设计应是“弹性预设”,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

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考虑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状况,有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只有充分预设,教师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使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并在“活动”的过程中撞击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

例如浙教版四年级下册《交通连四方》,其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出示一组图片,每张图片包含的内容为某个地方发生了一些状况,需要得到帮助或者解决,问学生觉得该用怎样的方法到达。

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田园一小何敏新课程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

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预设,但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则决定了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新的生成性目标的非预设性,下面谈谈我在教学《数点块》中我的一些“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细节:一、精心预设,把握生成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并不是随意的生成。

虽然“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布卢姆),但我们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则转换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流程的可能性就越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改进预设,把新课程的理念预设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

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该如何引导?多模拟些情景,多估计些情况。

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做到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如在教学《数点块》一课时,我设计了探究点数和是8的算式的规律。

师:刚老师看到有两个小朋友掷数点块掷到的点数和是8,猜猜看他们分别会掷到几和几呢?生:掷到的是3和5,算式是5+3=8师:还有可能掷到几和几?生:7+1=8师:看来还有点数和是8的算式还有,就请你把两个数点块点数和是8的所有算式记录在练习纸的第一小题的方框里。

黑板上呈现了学生的四种资源:①0+8=8 ② 2+6=8 ③ 8+0=8 ④ 5+3=81+7=8 3+5=8 7+1=8 1+7=82+6=8 4+4=8 6+2=8 4+4=83+5=8 5+3=8 5+3=8 2+6=84+4=8 6+2=8 4+4=8 8+0=85+3=8 3+5=86+2=8 2+6=87+1=88+0=8写点数和是8的算式,其实是让学生复习之前学习的8的分拆(数楼),但它又和数楼不一样,多了一个范围(数点块上只有数字1到6),在指定数的范围内对数进行有意义的分拆,这才是这节课的重点和所要突破的难点。

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对学生呈现的四个资源在处理放和收的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方法:第一、二种资源由学生自己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全班进行讨论。

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摘要]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然而,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教学是“人—人”系统,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因此它必定又是一个“生成”的过程,“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预设”与“生成”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在实际教学中只有科学地把握教材、学生、有效开发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实施教学时不拘泥于“预设”,积极营造生成环境,捕捉生成“亮点”,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智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科学预设艺术生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

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升华“预设”。

一、科学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要求教师放弃“预设”,只是要求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不再那么“细致”,要有弹性、有留白。

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为课堂实施预先搭建好科学的大框架,使学生拥有尽量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规律等实际状态,预测学生学习进程中的种种可能性,尽可能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多考虑一些,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此基础上选择好相应的引导策略。

1、预设教材是科学预设的基础环节。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对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

但教材是面向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编写的,因而它不一定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学和所有学生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

从一堂政治课看课堂教学“预设”“生成”论文

从一堂政治课看课堂教学“预设”“生成”论文

从一堂政治课看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34-021 问题背景前不久,笔者听了本校一节高一政治公开课,内容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从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流程来看,授课的青年教师课前的预设是非常精确到位的,课堂进展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下。

一个刚工作仅两年的年轻教师能把课上到这样的程度已着实不易了。

若不是课堂中出现的一个小小的插曲,笔者可能和其他在座的听课教师一样,提不出更多的意见,这堂课的教学研究价值就可能又一次在肯定声中悄然失落,使公开课再次流于形式。

2 课堂实录(节选)学生热烈讨论了“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问题后,教师启发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师:刚才,大家讨论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那么,消费对生产就没有影响吗?生(齐声回答):有影响!师:如果我们进一步探究消费对生产的影响,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有一男生脱口而出: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所以,消费决定生产!师(停顿了一会儿):刚才我们不是分析了生产决定消费吗,现在怎么又说消费决定生产呢?消费只能影响生产。

(教师随即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这个学生则犹豫地慢慢坐下,似有话说。

)3 课后反思——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从课堂实录中明显可以看出,学生所提出的这个问题不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中,是大大出乎于该教师的预料之外。

从这教师略显迟疑的回答中就可清楚得知。

其实,这也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几乎每堂课都可能遇到的情况。

在此我们不必苛求这位年轻教师从容应对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情景”,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发,即有效课堂教学除要精心设计好课堂并做好预设外,还应从容、灵活地应对有关“课堂动态生成”的问题。

教师要抓住课堂中的每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以生成不可多得的、转瞬即逝的宝贵教育资源。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料的方案来活动,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在建构中定有生成,许多偶然的因素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

精心预设 善用生成 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精心预设 善用生成 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的认知和思维 实际。
如何做 到善用生成 , 首先应弹性设计教 学方案 . 为学生 的 主动参 与留 出时 间与空间 . 为教 学过程 的动 态生成创设 条件 。 在教 学设 计上 . 要 注意教 学 目 标 的弹性设计 。不 能仅 限 于认 知. 还要 考虑到学生在 这节课 中可能到达的其他 目标 。既要顾 及到 学生之 间的差异性 .也要 考虑到期望 目 标和 时 间 目 标问 可能 出现 的差异性 。 在教 学过程的设计也不能绝对化 . 重要 的 是要水到 渠成 的巧妙 引导。特别是现在利用 多媒体课件 . 很 多 教师上课就受课件的限制.千方百计将学生拉着跟着预先制 作的课件走 这样 限制 了课 堂动 态资源的生成 . 也 限制 了学生 的思 维 笔者在上“ 网络是把 双刃剑 ” 一课时 , 在课 堂讨论 中一 边 听学生的意见 , 一边将学生的答案整合填到课件空 白处 。 学 生的答案 比教师预先设 想的 多的 多.这样根据课 堂情 况不断 调整教 学进程和教 学 内容 。 形成新 的教 学步骤 。这样 , 学生的 兴趣 盎然 . 使教 学过程 呈现动 态 生成 的状 态 , 不 知 设 中有生成. 生成 中也有预设, 二者有机统一, 一堂好的课应 思绪飞扬 . 其次. 应善于利 是预 设与 生成 的交融。但是 , 虽然预设好 了一节课 的过 程 。 但 不觉中引领学生进入到学习参与的教 学境界。 新课程强调教 学的 开放性 . 强调 贴近学生生活 实 实际的教 学过程不 可能都按照预设走 下去。当出现 了新 问题 。 用锚误 资源 解决 学生思想实际 问题 。这就 意味 着教 师在教 学过程 中 。 如 果不 去解 决 . 教 学的效 果就会 大打折 扣 . 可 以这 样说 , 一 堂 际 . 课是 否成功有 效 . 解 决好预设 是基本 的保证 , 而善 用生成 则更 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参与. 引导学生暴露思想和思维过程。 而在 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认识。 能提高教学效果. 让课堂活起来。 下面就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 学生的思想暴露过程 中. 成笔者谈 谈 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这些错误是学生自己暴露出来的宝贵的、 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教 师在 此时要独 具 慧眼 , 审 时度 势 。 及 时放 弃课 前预 设 , 捕 捉 精 心预设 。 是课 堂成 功的基础 建 筑师要 想建造 一座 美观 、 实用 、 高质 量的房屋 , 必 须要 稍纵 即逝 的错误 并巧妙 服务于教 学活动 中. 促 进 学生课 堂的 在 动工前设计好 图纸 . 才能保 证建造的房屋符合要 求。同样 课 动态生成。 再次. 灵活处理课堂突 发性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遇 堂教 学也 需要预设 . 它直接 关 系到课 堂教 学的成 功与失败 。由 于传 统的课 堂是 以教 师 为中心 . 备课要 求 写详案 , 怎样讲 解 、 到的 突发性 事件 往往 是 对 学生进 行 思想 品德 教 育 的 良好 时 是课 堂的一个 出彩之 处 . 教师应 当及 时捕 捉课 堂突发性事 如何 过渡 、提 问哪些 问题 、甚 至让哪些 同学回答等都设 计得 机 . 对 此类事件的处理要 随机 “ 滴水 不漏” . 课 堂教 学完全按 照预设 的教 案进行 . 这种格 式化 件并将之作 为教 学资源加 以利 用 对 学生正确 引导 。 将 学生思 想引上正 确的轨道 , 并也巧 的教 学方式显然 已不符合 新课 改精神 ,不利 于学生的独 立思 应 变. 考、 个性发展 和创 新能力 的培 养 . 因而越 来越 受到置疑 。关注 妙的利用到教 学上 来 总之 . 思 想品德课 堂教 学是 师生教 与学 精心预设是课 堂成功 的基础 。 如果说有 心栽花花 学生的 需要 . 关注 学生的发展 , 重视 课 堂生成成 为一种 趋势 , 的动 态过程 . 那一定是 用心不 够 . 不是对种 子的特 性没有 了解 . 就是 甚至有教 师忽视预设 的作 用 , 更 多的关注课 堂的生成 。 而这样 不 开 . 的课 堂未免 又流于“ 放鸭 式” . 不仅形散 而且神散 。新课程 虽然 温度 、 水分 、 光照 出了问题 。 真 的有心栽花则一定会花盛开。 但 强调 学生是主体 . 但教 师仍是课 堂教 学的执行 者 。 是 学生学 习 是课 堂教 学过 程 中总会有一 些预设 之外的情 况发 生 。如果在 善 于利 用这 些有价值的意 外 , 就 可 的 引导者 . 仍是课 堂的主导 。所以课 堂教 学要 重视 预设 , 它是 课 堂教 学中能够把 握 时机 . 生成 的支点. 是 生 成 的基 础 。 能成为一种重要 的教 学生成 资源, 课 堂就会 因教 师 的充 分预设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预设”与“生成”之教学策略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预设”与“生成”之教学策略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预设”与“生成”之教学策略所谓预设,顾名思义,就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

而生成是指生长与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生生活动中超出预想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已经成为衡量教师是否具备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具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从中也反映出教师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一、我对“预设”和“生成”的认识:1、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一堂课的精彩程度如何,与课前准备是否充分、预设是否精妙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先行官”,又是师生双边活动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预设”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兴趣以及已有的经验,对环境布置、材料提供、活动内容和方式等进行有计划地设计和安排。

教师可以把目标和内容渗透在环境中,激发自己目的性活动,也可以直接设计并组织学生参加的活动。

从目前情况看,探究性学习的预设运用是比较广泛的。

2、“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自从“二期课改”实施以来,我觉得新教材越来越关注课堂生成问题。

其实“生成”不是教师预先计划好的,而是教师在创设情景或提问过程中,依据教学实际情况自然出现的问题或意外发生的事情。

生成问题的多少也不是事先能够预料到的,刚接触新教材时曾还错误地认为生成内容越多课的质量越好,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后得知,预设也好,生成也罢应是“因需而设,因需而生”的。

另外,我认为生成过程虽然以问题导入为主,或由学生兴趣而起,但也不能完全跟着学生的思路盲目追随、随波逐流,从而放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因此这里说的“生成”首先是在课堂教学总目标(三维目标)、总要求(教学重、难点)的统领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序把握以及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进行分析和筛选,进而使生成内容对课堂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预设和生成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前预设和课中生成的动态过程,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

浅议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浅议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 一) 精心预设, 准备生成
点和生长点。生成是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生成, 如 果过高或过低确定 发展水平, 会造成学生无所谓或无可奈何的情绪。
点。课堂开放了, 生成多了, 教师无法按预设好的“套路”环环相扣, “顺 下的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其具体模式如下图
理成章”地直达目的, 课堂可能出现“无序”的状态, 而一些教 师对“活”
的课堂却出现了 失察或失控现 象。面对学生不 断生成的非预期 性信
息, 一些教师难以 根据实际情况有 效地组织教学 , 使课堂失去了 应有
力。
想出应对的策略: 对于瞬间的顿悟,我们能够相机采撷 ; 对于始料的不
3.预 设 与 生 成 的 对 立 统一
及, 我们能够灵 活处理; 对于意外 的碰壁, 我们能 够改弦易辙; 对于外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 的。预设与生 来的干扰, 我们能够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或运用。
成作为教学过程中 的两种现象, 它们是有区别的 , 前者强调的是 教师
方向和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维度的目
④引 发 讨 论 — — — 多 元 碰 撞 引 发生 成 。
标难以全面实现。
( 2) 预设应对“非预期性因素”
2.课 堂 教 学 必 须 有 生 成
在设计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时, 根据自己对学生 的知识水平、思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 对话与交流, 维特征等预先深入的了解, 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 的每一个问题,
的问题。
一 、课 堂 教 学 是 预 设 与 生 成 的 辩证 统 一
1.课 堂 教 学 必 须 有 预 设
中学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是有计 划、有目的的 活动, 必须体现 课程

例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例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例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传统的“知识课堂”根深蒂固,重预设轻生成现象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生命成长的扩张力量,把本应生动活泼的自主建构过程庸俗化为被动接受的机械填塞过程。

在新课程实施中,一些教师对教学生成情有独钟,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必要预设,导致生成教学浅薄乏力等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思想政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中的案例分析,为促进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提供客观真实的教学借鉴。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预设中的问题1.教学准备随意,预设不够充分。

思想政治课课教学过程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过程的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对确定性的全盘否定和机械排斥,相反,不确定性是对确定性的动态呈现。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规范性与开放性、科学性与人文性、认知与情感等动态地交织在过程之中,并通过动态的转化和生成实现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过程价值。

但是,我们的一些老师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动态可变性认识不够,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不充分,整个教学过程呈线性状态推进,程序化现象浓重,导致许多生成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例如,在《经济生活》的“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教学中的教学片断:投影展示:小王的家庭座谈会小林大学毕业了,为找到一份称心职业,于是,小林父母请来亲人召开家庭会,对小林的职业进行规划。

父亲:不管什么职业,首先是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母亲:不管什么职业,只有有稳定收入,干一辈子就行。

表哥:一定要适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做自己愿做的事。

表姐:要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职业。

姑姑:一定要找一份体面的收入高的职业。

小组讨论:小林亲人各自择业观的合理性有哪些?误区何在?……生6:小林姑姑的建议,我觉得并无不当之处。

在我国,同是劳动,但收入和社会地位差距悬殊。

普通老百姓子女干苦活,脏活,收入低的活,我们抱着平等的职业观,他们享有的是不平等的社会待遇。

师:嗯……,是乎还有些道理。

生6的见解超越了教材内容,等下课后我们再去探讨这些问题。

众生:露出失望的神情。

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论文

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论文

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虽有对立的一面,但更有统一的一画,把“预设”和“生成”和谐地统为一体,我们才会步入理想课堂的境界。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做好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

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而针对性的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体会《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这一目标,在学生自学了解诗歌的大意后,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为诗歌选画”的环节,用多媒体展示了三幅图画;画一:烟花丛中的黄鹤楼,一望无际的长江水。

画二: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目送朋友远去。

长江中许多帆船往来。

画三:烟花丛中的黄鹤楼,一片孤帆渐渐远去。

起初,学生一致选择了第3幅画(虽然有几个学生有些犹豫),因为画中有“黄鹤楼”、“烟花”和“孤帆”。

我让全班学生看着第3幅画有感情地朗读后,巧妙地点拨了一下:隋唐时,扬州是个繁华的都市,难道长江上……话音未落,几个原先犹豫的学生站了起来说,第2幅画也能反映诗歌的意境,因为李白是站在黄鹤楼上目送孟浩然远去的,江上帆船虽然多,但在李白心中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帆船,“孤帆”是李白的一种心境。

我在板书“孤帆”与“尽”后,告诉学生诗中有画是古诗的一大特点,只要抓住诗歌的意境,我们能描绘出不同的画面。

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想像的画面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至此,我们不难想象,学生在这样的预设中,是会生成很多个性化的理解的。

如此有创意的预设,能不为之拍案叫绝吗?所以,预设是创造性处理教材的结果,意在为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铺路架桥”。

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也就是关注生成,做足预设,因此为了生成的精彩瞬间,教师在课前的预设是很重要的。

二、弹性“预设”,给“生成”留足空间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

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2024年《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范文

2024年《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范文

2024年《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范文自从我在2024年开始选修了《预设与生成》这门课后,我对于未来的世界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与好奇。

这门课程为我们打开了未来科技世界的大门,让我们了解并学习了许多关于预设与生成的知识和技术。

通过一年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现在,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与经验。

首先,我想讲讲我所学到的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概念。

在这门课中,我们了解到预设与生成是一种包含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

通过预设与生成,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模拟和模仿自然界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以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启发我们进行创新和创造。

在学习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们不仅学习了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学习了许多相关的技术和工具。

比如,我们学习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生成和语音合成技术,学习了基于强化学习的机器人控制和自动驾驶技术,还学习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创作与设计技术。

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还增强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预设与生成不仅是一种理论和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通过学习预设与生成,我意识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的方法往往是相互关联的。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不仅要了解问题的背景和条件,还要善于发现问题背后的规律和模式。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我们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创造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学习预设与生成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通过学习《预设与生成》,我还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了解到了许多有趣和前沿的技术和应用。

比如,我了解到了基因编辑和生物合成技术的最新发展,这些技术有望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和医疗健康的方式。

我还学习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让我们能够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并与现实世界交互和融合。

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教学一得兼职编辑崔智博E-mail:*****************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韩瑜琳“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和内容的预先设计,即备课或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

“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灵活产生的内容,是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部分。

教师要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做到充分“预设”,在面对动态的“生成”时,把握“生成”产生的时机,引导学生,从而有序而高效地推进课堂教学,达到尊重学生、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预设”,关注“生成”充分“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学情,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设计教学思路,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重点。

教材是“预设”的重要内容。

课前,教师需要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而言,除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尤为重要。

教师需要分析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方法,落实到对本节课导入、讲授、反馈练习及课堂小结等具体环节的设计。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预设”的根本。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包括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和常用的学习方法策略等方面。

课堂环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从而达到“预设”的目标。

当然,教师充分“预设”时也要关注“生成”,给课堂留出足够的“生成”空间,激发课堂活力,以便在游刃有余地达到教学目标时还能收获“预设”之外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能力,预设引导课堂“生成”。

二、引导学生,促进“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不关注“生成”,不仅会使课堂死气沉沉,而且很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延续文化血脉”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我设计通过讲述丰富的美德故事,包括传统故事“负荆请罪”“徙木为信”,当代青岛的“微尘”、宁波的“顺其自然”、三十载濡沫相惜的谢海华、谢芳,等等,引出“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记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浅议思想品德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浅议思想品德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这项工作 , 这样才有可能灵活地 驾驭课 堂 。每个学 功 的基 础 是
个性 品质 丰富多样 , 只有相 信学生 , 充分 调动 学生参 与
课堂活动 的积极 性 , 堂教学才会有 生成的“ 课 美丽 ” 。再 次, 教师 预设 的问题应有开放性 和弹性 。有些公开课环
新论视窗 HNxE A U cNA OGU 0 E AK0 l x
浅 议 思 想 品德 课 堂 的预 设 与 生成
江 苏铜 山县 棠张镇 中心 中学( 2 15 杜 长春 2 l1 )
新课程 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进行 着 , 如何创 设理想 可 能出现的情况 。课堂教学是 生生之间 、 师生 之间相互 交 流与对话 的动态过 程 , 每个 学生 的个性 、 已有的知 识
程 中做 到 “ 中有案 , 中无 案” 使 教学更 贴近学 生生 心 行 ,
活, 更符合学生 的认 知和思维实际。 总之 ,思 想品德课 堂教学 是师 生教 与学 的动态过 程, 总会 有一些 预设之 外的情 况发生 , 如果 在课 堂教学 中能够把 握 时机 , 于利用这 些有 价值 的意外 , 善 就可 能 成为一种重要 的教学生成资源 , 课堂就 会因教师 的充分
分 的预 设 , 有 生 成 的美 丽 。 ” 才
分, 也不可能将所有学 生的动态情况完全想 到 。所 以当
静 态 的 预 设 与 动 态 的生 成 不 一 致 时 , 师不 能 拘 泥 于 已 教
预设好 的教案 , 根据学 生 的思维方 向, 时调整 已有 要 及
的 预 设 , 学 生 不 知 不 觉 中做 出 相 应 的 变 动 , 教 学 过 在 在
的课 堂 , 培养 学生 的创 新精 神和创 新能 力 , 没有 固定 并

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作者:许永强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年第02期科学的预设是动态生成的重要前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因而也就十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部分教师认为只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才是精彩的。

显然,这种认识带有片面性。

那么,怎样看待“预设”与“生成”这一教学中的矛盾呢?笔者认为: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杂乱无章;没有了“生成”,“预设”也变成了教条。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新课程标准呼唤生成性的课堂,然而,不少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了“生成”,在“放羊式”的课堂里偏离了教学目标,偏离了文本,一味地追求“生成”,这些漫无边际的“生成”不仅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使课堂因缺乏教学实质而显得苍白。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时,以讲述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导人新课。

(阿凡提被恶财主诬陷,法官让阿凡提抽签决定生死。

)教师本来希望学生说可能会抽到“生”或“死”,进而用“可能”二字引出课题,没想到的是,不管他怎样引导,学生却一直坚持认为阿凡提会抽到“生”。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灵是善良的,他们希望心目中的英雄阿凡提不要死,因而绞尽脑汁让阿凡提活下来。

因为学生对阿凡提的故事非常熟悉,早已知道了故事的结果,所以,教师的预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由于教师的预设不到位,且在教学中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导致原本想生成的东西无法生成,所以,该情境的预设已失去了意义。

忽视教学中的动态生成,会导致精彩与教学擦肩而过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精心准备的、全面的教学方案,并在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多做一些假设,不妨多模仿一些情景,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

让预设与生成在思想品德课中相得益彰

让预设与生成在思想品德课中相得益彰

让预设与生成在思想品德课中相得益彰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

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

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而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笔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例举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预设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

但这种“精心”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

如案例1我就是这样精心预设的。

【案例1】一年级《欢天喜地过大年》中“玩过年”教学片断预设1、今天才1月6日,离春节还有一个月。

思想品德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思想品德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思想品德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案例分析与反思我校高效课堂的探索和实践已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我以为一节高效的课堂最重要的在于:实际生成与前端设计要完美契合。

如果这二者之间出现了偏差,即预设脱离实际,或预设在实际操作时出现不科学的情况,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教学中有关预设与生成的成功案例:让生活进入课堂,让学习走进生活,巧妙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我在上初中思想品德陕教版九年级《社会需要正义》一课时,以曾经网络上全民热议的“小悦悦事件”为例,播放相关的视频,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看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习走进真实的社会生活,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就是“要学、乐学。

”在学生群情激奋的时候,教师要因势利导,依次抛出:“你对正义和非正义的行为界定是什么?”“为什么社会需要正义?”等一系列问题,适时做学法指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把学生的学习升华为“善学”。

在学习过程中继续设置情境,“当你遇到困难时,你希望你周围的人怎么办?”“当你看见非正义的行为时,你又该怎么办?”诱导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受正义制度的美好,教师适时点拨提高,升华情感,使三维目标很好地融为一体,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不够理想的案例:多媒体使用不当,素材选取不精,导致教学偏离了主题三、提高自己运用教学机智的几点做法1.掌握课标要求,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定要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2.教学方法要形式多样,正确认识多媒体的作用,要让多媒体为教学服务,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

3.研究学情,坚持学习,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当生成与预设偏离时,要巧妙地进行掌控和引导,很快调控到教学主题上来。

4.加强自身修养,内塑素质,使用规范幽默的教学语言、轻松愉快的教学风格来吸引学生。

2020年《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整合论文

2020年《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整合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整合论文【摘要】课堂教学的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前提;随机应变、敏锐反馈是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课堂教学环节的整体构建是教学动态生成的追求。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预设动态生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不可否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肩负着教学与育人的双重重任,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应对课堂教学有着精心预设的教学环节,做到课堂教学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从个人的学习生活到集体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从个人的行为准则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道德规范;从为人处事、品格修养到尊老爱幼、拥军爱国..每一课时都是精心选材,因此要达到教育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紧扣教材内容“精心”预设每一教学环节,这样课堂才能生成精彩,但这种“精心”不是预设每一个环节应出现什么样的效果,而是体现在精心预设开放性的学法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思品与社会》课堂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生成过程的追求上。

例如在四年级《左邻右舍》一课教学中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前让学生争取父母的支持,调查“我的邻居”,并去一个邻居家做客,在课堂上让学生汇报,并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汇报时,教师针对一些现象给予鼓励、支持和表扬,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借鉴。

这个精心设计的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互动生成空间和实践,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

传统的思品教学模式是希望学生提出教师预设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或课本上相同的答案。

即使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都不予理睬,最多用一些“你很聪明”或“下课我们再讨论这个问题”..之类的话来搪塞,这就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千方百计把学生拉回自己的教学思路,不许学生出“格”,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在课堂上他们要充分说出自己的观点,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驾驭课堂,敏锐地扑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高中政治思想政治论文——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之我见

高中政治思想政治论文——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之我见

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之我见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的学科知识是不断生成的,学生的问题也是不断生成的,在新的生成问题的解决中又生成新的知识。

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

特别是新形势下,青少年思维活跃,掌握的信息量大,在社会热点面前,敢想敢做,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谈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发表不同见解,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就更应该注重解决好学生新的生成问题,尤其是学生困惑的和深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有力的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教育效果,有时候还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反,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不管不问,学生就会认为教师解释不了,思想政治课的原理、观点就显得苍白无力,也就会削弱教育效果。

预设和生成哪个更重要,我想,一堂课首先是针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给学生搭建起不断生成的舞台,这样才能依据课程标准、利用教科书实施课程目标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保证。

当然,这个过程也是不断生成的。

实际上,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也有预设,二者有机统一,一堂好的课应是预设与生成的交融。

其次,虽然预设好了一节课的过程,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不可能都按照预设走下去。

当自然的出现了新问题,或恰到好处的出现新内容和新问题,这里强调的是自然,如果不去解决,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例如,一个老师讲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是一脉相承时,有学生提出究竟脉在哪里的问题?这是,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那么这堂课的效果就会有所削弱。

我们可以这样说,解决好预设是基本的保证,解决好生成能有力的提高教学效果。

当有些新问题出现时,至于是否解决,我想主要还是要看教学目标的要求。

一些较远的问题,可以留待以后解决。

对需要解决,但暂时解决不了的,可谦虚的告诉学生老师再思考、再搜集资料,改时间再探讨。

预设和生成哪个更重要,今天的讨论有没有结论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我们的思考,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大的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预设与生成在思想品德课中相得益彰大学选修课论文让预设与生成在思想品德课中相得益彰全文如下: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

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

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而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笔者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例举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预设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

但这种“精心”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

如案例1我就是这样精心预设的。

【案例1】一年级《欢天喜地过大年》中“玩过年”教学片断预设1、今天才1月6日,离春节还有一个月。

你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过年?好,那我们就来玩过年!你们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有没有一些过年的气氛?2、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学生分组布置教室3、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教师针对教室的布置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从中了解有关过年的习俗。

4、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细读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我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

”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等等。

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同时,我还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物品布置教室、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有意无意地了解一些有关过年的风俗习惯等方向的常识,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过年的欢乐。

我认为,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

从上所说,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充分预约的精彩生成。

只是教师在预设过程中,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转到新理念下的板块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

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二、敏锐反馈——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每个教师都“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也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因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脱传统线形教学活动的影响,充分发掘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案例2就是如此。

【案例2】《品德与生活》第三册《上超市》教学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购物后的交流师:你买来的食品过了保质期该怎么办?生甲:把它丢掉。

生乙:把它送给别人。

师:把过期的食品送人,这样行吗?生丙:不行!别人吃了过期的东西会生病的。

生丁:凭小票到超市去退货。

师:对呀!买的东西如果质量有问题,我们可以凭小票到超市退换。

这个案例我在引导学生达成课前预设的“知道上超市买食品要注意看保质期,如果买来的食品有问题,应凭小票去超市退换”这个知识技能目标时,注重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

当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错误的信息时,能敏锐地捕捉并及时反馈,将它开发成生成的教学资源“把过期的食品送人,这样行吗?”从而使学生在《上超市》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2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的思路生成。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同样应当得以展现。

关注教学过程的思路生成,就是指当不符合最初预设的信息出现时,教师能敏锐反馈,直接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加以利用,使之成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并即时生成目标之后,还能根据生成的内容与目标在教学主体的评价与参与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教学思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而促进教学的过程生成。

案例3就是一例。

【案例3】《品德与社会》第一册《温馨的港湾》教学片断生甲: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是父亲节。

那一天,我会给爸爸送张贺卡。

师:你真能干,还知道父亲节在哪一天。

生乙:老师,他说得不对。

父亲节是每年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

师:刚才他说是第三个星期日。

生甲:我说的是第二个星期日。

师:对不起,老师没听仔细,不过,老师还是要表扬你。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还要表扬这位小朋友吗?学生不解你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丙:因为他对父亲节还是有点了解的。

生丁:因为他很诚实,对就对,错就错,没有撒谎。

师:是的,每一个家庭都会因为拥有这样诚实的孩子变得温馨。

以上出现的细节问题在课前是难以预设的,但我能以敏锐的眼光,巧妙地将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受到了预设之外的“诚实品质”的教育。

作为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不符合最初预设的但很有价值的那些信息,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目标,根据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加以目标的重新定位,并形成新的教学思路。

这样的教学动态生成才能出现令人惊喜的精彩情景。

三、有效建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追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而对生成性的课堂,教师的预设不可能襄括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要凭借教学机智去生成新的教学思路;而这种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教师的引导必须注重基础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必经蕴含着深层的价值追求。

案例4中的教学动态生成就是在价值引导下的有效建构。

【案例4】《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有一个新的家》教学片断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小插曲”生宁宁:老师,我旁边的阳阳解小便了!众生笑,纷纷离开座位去看师:宁宁小朋友真好,你告诉老师“阳阳小便解出了。

”我要表扬你。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他吗?生疑惑不解师:小便解在身上是不舒服的,我们每个小朋友都经历过。

宁宁马上告诉老师,就是想帮助阳阳解决这个问题。

宁宁,你说是吗?生宁宁:是的。

师:那么,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生宁宁:我陪他到办公室里换裤子。

师:好的,你们快去吧。

师:我帮他将凳子擦干净,你们能为他做些什么呢?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我用抹布把阳阳的凳子擦干净。

这时宁宁和阳阳回教室师:你们想怎样帮助阳阳呢?快告诉他吧。

生甲:阳阳,下课时你要先去解小便。

生乙:阳阳,你小便熬不住了,应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让你去厕所的。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

我们都是一家人,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来,我们一起念念诗园中的小诗《我有一个新的家》……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常常会有一些意外的事件发生,从而打乱了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

这个案例原来的预设目标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初步感知班级是新的家,没想到中途出现了这段意外的插曲。

但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并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这一教学资源的属性仍与本课的预设目标有关,及时把它转换城一个具有更深层次价值意义的“生成性的教学目标”----初步体验班级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深厚感情。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通过引导学生对话,围绕“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主动建构“班级是新家,家人要互相关爱”的道德内化机制,使生成的课堂富有灵性的资源,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需要我们教师更理性地理解与实践。

没有巧妙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

但如果过分地强调预设,课堂教学进程也一味地遵循预设,课堂就会缺乏生机和乐趣,缺少生活的气息,缺乏生命的色彩。

只有在预设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动态生存知识,动态生成方法,动态生成的资源,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真正地提高实效,让课堂显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课堂显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