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新课程理论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

合集下载

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

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

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序:新课程理论(一)新课程与教师(二)新课程与学生(三)新课程下的课程(四)新课程与评价(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八)新课程本身(九)新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十)新课程新理念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复习题序:新课程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育学》课程大纲

《教育学》课程大纲

教育学》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当代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从基本原理的层面,对教育自身的有关理论作全面阐述。

二、课程的任务: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有关教育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并从操作层面上掌握一些有关教育措施。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教育原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并能应用这些思想、理念、原理自觉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解决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四、课程学习建议:认真收看教师讲课影像资料,阅读指定教材,深入思考,领会理解,并适当阅读参考文献,完成单元练习和课程作业。

五、课程的对象公修课,限非师范类学生。

六、课时与学分:课堂教学:28学时总学分:1.5教育学课程大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2、理解教育的组成要素、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等基本概念;3、了解教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及其教育思想;4、理解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5、了解当前教育学发展存在的危机与契机〔课时分配〕2 课时〔教学内容〕导言: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①广义的教育;②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2、教育的要素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3、教育的形态①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③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4、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①古代教育及特征;②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及特征;③近代教育及特征;④20世纪以来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思想来源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②西方古代教育思想;③近代教育思想。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要涵盖教育学、教育心理德育和师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作常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时事政治等8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一)人的发展概述(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四、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1。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三,义务教育(四)终身教育六、学生与教师(一)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

3.当代学生的特点。

(二)教师l。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新课程理论 知识点总结

新课程理论 知识点总结

新课程理论知识点总结一、背景新课程理论的提出是受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教育改革的影响。

当时,社会科技发展迅猛,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而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式,提出了新课程理论。

二、意义新课程理论要求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等,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基本原则新课程理论的基本原则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整体性、跨学科性、情感教育、社会实践等。

这些原则不仅要求教育向学生的综合发展,还要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四、学习者中心教学模式新课程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助者。

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五、实施策略新课程理论的实施策略包括教育目标的重构、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等。

在教育目标的重构方面,要求教育的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还要包括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

在课程改革方面,要求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要求教师利用现代技术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六、发展趋势新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包括跨学科教育、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等。

跨学科教育要求不再将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学科,而是强调知识的整合和综合。

个性化教育要求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信息化教育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

结语新课程理论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改革思想,它不断地指引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课程理论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启示。

新课程改革理论篇

新课程改革理论篇
1 由培养精英变为培 养公民;由关注教师 变关注学生;由关注 结果变关注过程;由 知识目标变综合素质; 课程由刚性管理变弹 性管理。
高度决定视野、 角度改变观念 、尺度把 握人生。
《大纲》与《课标》的区别
1《大纲》是对教师教什么,怎 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所作的规定。 《课标》是对学生学什么,怎样 学,学到什么程度所作的规定。
4、学生观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 有不会教的教师”;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 功的愿望,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 的潜能,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 功。”
5、学习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有学习的天性; 学习是学生的职责, 学习靠学生自己,成长靠
自己。”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
“学生的潜能无限” ,学 习最终是学生自己的事。
要和孩子沟通,倾听孩子心声。 要会赏识孩子(周弘) 会赞美孩子、会夸孩子(卢勤)。 遇事和孩子商量。 包容孩子的缺点。 要给孩子鼓掌。
5、家庭教育的理念?
(1)、和孩子交知心朋友,朋友:就是遇到困难共 同分担,有了成绩共同分享。
例:南京的一位家长。 (2)、家长要有“成功教育”的理念——“相信每个
发展强项理论
补短理论
7、教材观
教材不是“圣经”, 不是不可改变的“法 本”。我们要“用教 材来教,而不是教教 材”;
“用教材来育人,用 课标来育人”;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 对象,更是教育的资 源。
北方学生学习的材料:
1
南方孩子的学习材料
1
8、教学观
教学好比产婆术
(苏格拉底的比 喻),学生的学
习犹如生产。对 产婆来说,孩子 是别人生的,产 婆只是帮助孕妇 生孩子而已。
有专家讲: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包含六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三部分:新课程理论知识,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五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六部分:教育法规基础知识主要考核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部分本次为大家提供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汇总教育学考点大致分为十章节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五章:学生与老师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第八章:教学、第九章:德育第十章: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

教育心理学大致分为十五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八章:学习策略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章:教学设计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填空题1、______近代学校系统___,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非制度化__教育的过程。

3、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____学校___教育。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是六艺教育,六艺是指___礼、__乐_射、_御__书、___数_、_等六门课程。

5、中国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__《论语》、《孟子》、《大学》、《中庸》_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正规教育___教育,也就是_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__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_,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_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_。

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_大教学论__》。

9、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者是_____赫尔巴特____,现代教育学流派的代言人是___杜威_______。

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_理想国_》中。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 改革课程结构
改变: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 乏整合的现状。
强调:整体设置,综合课程,均 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 技术教育。
◆相关试题
选择: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 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B)。
A.均衡性
第八次: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1999年至今)
从“学会”到“会学”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 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出自:庄子《养生主》
意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 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 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
从“学会”到“会学”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 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 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1. 国内背景
第三次全教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
实施素质教育
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保障:“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2. 国际背景
●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
根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 丁(James Martin)的测算结果,人类的 知识在19世纪时约每50年增加一倍, 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纪 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尔后近10 年大约每3年就增加一倍。
B.平均性
C.选择性
D.综合性
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3.改革课程内容
改变:繁、难、偏、旧,过于 注重书本知识。
强调:联系学生生活、现代社 会、科技发展,学习兴趣和经 验,终身学习必备。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第一部分: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中生,我国推出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本文将详细探讨该方案的三个主要方面:全面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调整以及评价与考核改革。

第二部分:全面素质教育全面素质教育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输入,而全面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新课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数、外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综合素养。

第三部分:课程设置调整高中新课程改革还包含了对课程设置的调整。

不再采取传统的学科划分,而是通过跨学科融合设置新的核心课程。

这种改革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鼓励学生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部分:培养创新意识高中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解决法等创新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实施创新教育,高中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部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中新课程改革还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课程。

这种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实践能力。

第六部分: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七部分:多元评价方式高中新课程改革还包括评价与考核的改革。

传统教育体系中,注重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评价方式。

通过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可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八部分:考试压力缓解高中新课程改革也致力于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

课程第一章

课程第一章

第一章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是教育目的的载体与实现路径。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与突破口。

学习和研究课程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教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助于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思想源远流长,到了20世纪,课程才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并用“课程”这一概念来表示。

任何教育过程都涉及知识、能力、态度问题,即都涉及教什么的问题。

课程正是要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而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

从这个意义上,研究课程是教育上一个永恒的课题。

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又具有多种涵义的术语。

人们对课程的界定是见仁见智,很难达成共识。

了解各种不同理解有利于我们在课程理论和实践中更好的沟通和运用。

在我国“课程”早就被广泛使用。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这是汉语文献中最早出现的“课程”。

不过,这里的“课程”一词含义甚泛,指“寝庙”及其喻义“伟业”。

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后生为学,必须严定课程,必须数年劳苦”。

“课程”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预定分量、内容和步骤并据以刻苦努力地阅读、讲授、学习和作业,可以理解为功课及进程。

在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使用“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该词为拉丁语“currere”所派生,原指“跑道”。

斯宾塞用“curriculum”一词来指称“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日本学者后来将它翻译成汉字“教育课程”。

从中世纪起,“Curric ulum” 这一术语便一直是指学校时间表上科目内容的安排。

(一)课程定义在我国,课程的最基本含义是学科、教材、教育内容及教学进程。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陛、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二、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一)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此外,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文肓”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文化、没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教师资格证-新课改

教师资格证-新课改

第四部分新课程改课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新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1.考情分析2.具体知识点(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二章新课程理念第二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1.考情分析2.具体知识点(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核心特征)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和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和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第三节新的教学观1.考情分析2.具体知识点(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2)交往互动的教学观*新课程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第四节学习观1.考情分析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1.考情分析2.具体考情分析(1)综合实践活动【1】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经验性、实践性);【2】综合性;【3】三级管理的课程;必修课【4】内容:两社两技一研究【5】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实总生自开放家)(2)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教育理论目录

教育理论目录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节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目标第三节课程内容第四节课程结构第五节课程管理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第七节课程评价第八节课程资源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说课第六节教学评价第七节教学模式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第二节德育过程第三节德育原则第四节德育模式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第三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与三结合教育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第二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第二节心理的实质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第二节记忆第三节想象第四节言语与思维第五节注意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意志与教育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第二节能力第三节气质与性格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第三节中小学生人格、社会发展第四节学生的个别差异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四章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策略第三节学习迁移第四节知识的学习第五节技能的形成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五章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二节课堂管理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学生心理辅导第三节教师职业心理第四部分教育政策法规解读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第二节教育法律规范第三节教育法律关系第四节教育法律责任第五节教育法律救济第二章依法执教与教师违法行为预防第一节依法执教第二节教师违法(侵权)行为预防第三章现行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定解读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六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五部分新课程改革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与背景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二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第二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第三节新的教学观第四节学习方式的变革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概述第二节研究性学习第三节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教学第六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特点及价值蕴含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范畴及规范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第三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与要求第七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生物教材教法第一章生物课程第一节生物课程第二节生物课程的目标第三节生物课程的理念及设计思路第四节科学的本质与生物科学素养第二章生物教学第一节生物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第二节生物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第三节生物学实验及探究方法第四节生物学教学策略与方法第五节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第六节生物教育评价概述第七节说课第八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章生物教学设计。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导向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导向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导向
一、新课程改革概述
(一)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2001年开始至今)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

例题:【填空题】我国现在是第( )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答案】八。

(二)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其在教学上的观点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直接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三)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的民主化;
3.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和强调学生个性经验。

例题:【单选题】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答案】A。

(四)发展趋势
世界: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基础学科知识结构化;重视能力培养;重视个别差异。

我国: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加强综合化;加强个性化和多样化;法制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由九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部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通过三方面改革来实现:一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

课程设计的共同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

二是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

选修课的开设主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占用地方、校本课程时间。

高中选修课的多样性和高质量是改革的重点,目的是使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

新课程改革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与背景1正式启动的这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称“新课改”。

这是第八次较大规模的2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

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5、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6、被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赞科夫、布鲁纳、瓦根舍因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构、内容,构建符合☆▲2.新课程的六大具体目标(习结评管内能)★(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全人”的发展★(2)提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注意:均衡性强调▲“比重”,综合性强调“内容”。

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目标①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推进的▲关键因素。

②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与合作的能力★(5)建立与素质教育力量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①“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②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表现: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3、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2)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4)课程综合化(5)现代信息技术化,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难点汇总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难点汇总

2019 年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说明:精选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难点内容和重要考点编写而成,一共24 章知识重点,一天背一章内容2019 年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4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5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7 第五章课程 (9)第六章教学…………………………………………………………………………… 11 第七章德育……………………………………………………………………………15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8 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 (20)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21)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21 第二章认知过程................................................................................. 22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 25 第四章个性心理....................................................................................26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动 (29)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30)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30 第三章学习理论....................................................................................32 第四章学习心理.................................................................................34 第五章教学心理.................................................................................38 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39)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40)第五部分新课程改革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42)第六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第一章教学设计技能…………………………………………………………………44 2019 年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与背景
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三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学校文化的重建
第二章新课程的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新课程的课程结构
一概述
二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1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2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4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节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原则(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二形成了较严密的课程综合与分化的体系结构
三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造或整合
四普通高中新课程呈现出三级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意义
第一节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
一概念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
三课程标准的框架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四课程标准的地位与内涵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五课程标准的作用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六课程标准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大纲着眼于学科,课程标准着眼于课程;教学大纲以教为本,课程标准以学位本;教学大纲强调刚性约束,课程标准强调弹性空间。

第二节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
一在国家层面上,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二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
三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四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新标准
五在教师层面上,他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六在学生层面上,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
第四章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
第一节新课程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第二节新课程的学生观
一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二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三新课程的学生观
知识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知识2 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知识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第三节新课程的评价观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二教育评价的作用(功能)
知识1 鉴定-选拔功能
知识2 导向-激励功能
知识3 诊断-改进功能
知识4 反馈-调节功能
知识5 管理功能
知识6 研究功能
三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
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四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五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六传统考试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知识1 传统考试评价存在的问题
知识2 对传统考试评价的反思-----S树立正确的分数观
七新课程的课程评价观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第五章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一节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概念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多样性潜在性多质性动态性
三课程资源的类型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
1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时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3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4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五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
3开发实施条件
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6 建立资源数据库
第二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2 “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5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6 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7 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
8 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同一目标的追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1合作开发2 课题研究与实验3 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