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个人观点:大众化时期应更重视精英教育
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时期精英教育理念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级专门人 才的竞争。(“钱学森之问”、“智库”、“胡同理论”-英 雄和人民共同创造历史)
1.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2.符合人的发展要求,体现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以人为本 3.符合“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原理,体现了一种“新”的教 育平等理念。(人与人禀赋资质不同,个人后天努力程度等 非智力因素也不同,需要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
当社会发展到每个人都有了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时,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便有了另一层含义:大众教育 是面向大多数资质一般的学生而实施的教育,精英教育 是面向少数具有极佳天赋和潜质的学生实施的教育,目 的是让这些人尽早尽可能地成为高水平人才。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
大众教育是与精英教育相对立的一个体系,对于大众教育
与精英教育的关系,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是并列的关系,分别承
担着不同的办学任务,并且此论述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高等 院校的重新定位以及划分标准。 纵向上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既有横向上的关系又有
从横向上看,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 段下高等教育中并列的两个体系。 从纵向上看,精英教育作为大众教育发展之前的一个阶 段,大众阶段下的精英教育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前一阶段教育 发展的某种特质。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矛盾:
数量与质量:
1.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导致精英教育师资的不足。 2.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影响着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 投入不足,办学紧张,被迫扩招,以收取学费增加收入。 (大众教育规模扩展与精英教育质量下降的矛盾)
大众化教育中的精英教育
关键词 : 精英教 育 实验班 拔 尖人 才 中 图分类号 : 49 G6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 6 3 9 9 ( 0 o l () 0 —0 1 7 - 7 5 2 1 ) 1a一0 01 1
使 方法 , 是在入学时公开招收( 一 招生 简章 明 角 和 社 会 实践 以 及 对 外 交 流 , 学 生 多 接 多接 触 社 会 , 发 学 生 的 潜 质 , 开 培 确 招 收 实 验 班 ) 根 据 学 生 的 志 愿 和 高 考 成 触 实 际 , , 绩 择 优 录 取 。 类 实 验 班 一 般 有 明 确 的 学 养 学 生 的 综 合 能 力 。 这 在考试和作业 方面 , 取多样化形式 。 采 科 或 专 业 方 向 , 在 培 养 该 学 科 或 专 业 方 旨 二是 实施 大 类招 生 , 生 入 考试 依 不 同课 程 可 采取 闭 卷 考 试 , 立 完 学 独 高 全 民 素 质 起 到 了积 极 作 用 。 而 高 等 教 向 的拔 尖 人 才 。 然 经 口试 、 验 及 小 论 文 等 ; 程 作 实 课 育 的 作 用不 仅 于 此 , 担 负 着 培养 人 才 , 它 特 学 时不 分 专 业 , 一 年 或 两 年 的 基 础 教 育 成 的 项 目 、 再 一 别 是 高 精尖 人 才 的使 命 。 家 的振 兴 、 技 后 , 根 据 学 生 的 志 愿 和 学 习 能 力 以 及 学 业 要 给 学 生 充 分 的 思 考 空 间 , 方 面 使 所 国 科 另一 方 面 使 学 生 从 实 的 进 步 需 要 高 精 尖 人 才 , 人 才 的 培 养 就 习成 绩 选拔 实验 班 学 员 , 认 主 修 专 业 。 而 确 这 学 知 识 的 融 会 贯 通 ; l ” 2 2模 目前 多 数 例 中 发 现 问题 , 过 对 问题 的 分 析 研 究 提 通 是 靠 高 水 平 的 高 等 教 育来 完 成 。 此 , 精 就 是 所 谓 的 “ +3 或 “ + ” 式 ( 因 “ +2 。 利 英 教 育 能 由“ 众教 育 ” 代 , 国 的精 高 校 采 取 2 ) 这 类 实 验 班 使 学 生 经 过 一 出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案 , 用 试 验 或 实 践 加 以 不 大 取 中 验 证 。 强 学 生 动 脑 动 手 能 力 和 解 决 实 际 增 英 要 靠 中 国 自己造 就 , 能 完 全 依 赖于 “ 不 海 两 年 的 学 习 对 自己 以 及 学 科 专 业 更 加 了 归 人 才 。 学 森 大 师 生 前 曾提 出 质 疑 “ 钱 为 解 , 避免 了选 择 专 业 的 盲 目性 , 习 目的 更 问 题 的 能 力 。 学 学 什 么 中 国高 校 培 养 不 出 顶 尖 人 才 ? 这 个 问 加 明确 , 习 质 量 会 相 应 提 高 。 ” 自t 9 年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由 “ 英 教 育 ” 99 精 转 向“ 众 教 育 ” 各 高等 院校 连 年 扩 招 , 大 , 到 2 l 年 我 国 高等 教 育毛 入 学 率达 到 2 %。 O0 5 扩 大 高 等 教 育 受 益 面 对 普 及 大 众化 教 育 , 提
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的比较
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的比较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教育的领域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即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
本文将就这两种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是一种以选拔精英、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注重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精细化管理,推崇强化学科素养和学术能力的培养。
在精英教育的体系下,学生通常需要经历严格的选拔和筛选,进入名校学习。
这种教育模式主要关注培养优秀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精英教育的优势在于:首先,它能够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和深厚学术背景的人才,在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科技创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精英教育注重个体的优势发展,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和潜力。
另外,精英教育也可以提高社会的流动性,给予那些有才能、有潜力的人机会脱颖而出,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
然而,精英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过分注重学术成绩和分数,容易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其他方面能力的欠缺。
其次,由于精英教育只针对少数人,可能加剧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此外,精英教育可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精神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普及教育普及教育是一种注重普及知识、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教育模式。
它以普及素质教育为目标,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基本的教育,并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普及教育的优势在于:首先,普及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到基本的教育,提高整体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其次,普及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另外,普及教育可以缩小教育差距,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然而,普及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普及教育可能因为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教育质量的不稳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平庸化倾向。
其次,普及教育注重平均水平的提高,可能会忽视个体差异和个人特长的培养。
守正创新育英才携手共进铸精品
守正创新育英才携手共进铸精品【摘要】本文以为主题,探讨了传承与创新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首先从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创新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根据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
从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现个性化培养。
接着讨论了合作共赢和共同营造精品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的重要性。
总结了共同努力、共同成长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共同守正创新、育英才,共同铸就精品教育的使命。
通过本文的讨论,展现了教育领域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为培养精英人才、助力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考。
【关键词】守正创新、育英才、携手共进、铸精品、传承、创新、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多元化发展、个性化教育、合作共赢、精品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社会发展、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1. 引言1.1 守正创新育英才携手共进铸精品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培养人才更是国家兴旺的根本所在。
守正创新育英才携手共进铸精品,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和追求。
这句口号不仅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体现了对教育领域的不断创新和突破。
守正,意味着坚守传统的优良品质和价值观,传承着历史的文化底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创新,代表着不断开拓和探索,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尝试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断提升教育的品质和水平。
育英才,意味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携手共进,强调合作和共赢的理念,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铸精品,代表着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只有不断努力,才能铸就一流的教育品牌和文化。
以守正创新育英才携手共进铸精品为使命目标,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世界。
2. 正文2.1 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在教育领域中,传承与创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传承是指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将其发扬光大;而创新则是追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推动教育的发展。
从大众化教育谈高师声乐教改与创新
S CD
别 有 洞 天
从 大 众亿教 畜谈
出了 “ 普及 高等教育”概念 、1 7 年提出 了 93 “ 等教 育大 众 化” 三 阶段 论 ,即 “ 英 ” 高 精 、 “ 大众 ” “ 、 普及 ” ,至此 产生了高等 教育大 众
囊囊 萋 囊善 篓 囊 誊 攀i 彗 善善 善 差 誊 蠹 誊薹 攀 垂塞 鎏 萋 萎墨 善 垂 囊 鬻囊 囊垂 霉 囊 至囊 孽 囊 囊篙篓誊 蓦 善 囊 善 囊 i 囊 攀誊 差 薹 善誊 囊蠹 蒌 囊 誊 妻
增强 了 学控制 的 自主性 ,创造 了灵 活的教 学空 间,使教 学效率人 为提 高,同时也 利于启发 相探 讨。达成共识 , 教 、得 出一个 集体性 答案 ; 学生的逻 辑思维及联想思维 ,增进对知识的认识 、理解 ,使 学 生在探 索、比较 的氛 围 中实现 也 可以通过 看书 、查资料 等 ,得 到一 个独 立 较全面、细致的知 识建构。例 如 ,在钢琴的起源这 一章节 的 内容 中,通过 网上下我 的 图片展 性 的答案。这样 ,不仅 达到 了抓 住 基础 、提 示古钢琴的形状 、大小 、外观 。先让学生对他们有 直观的 认识 ,再讲 解这 些琴 的构 造和 发生 高能力的 目的,还培养 了学生 的合作 意识 和 原理 ,并聆听它们的声音效果 。学生通过 比较可 以了解击弦古钢琴和 羽管键 琴音量上 的差异, 课 外搜 集的 能力 ,使 学生之闸 的资 源得 到 了 由此引入 钢琴的产生 。从克里斯 多福 的第一架铜琴一步步的改进 变迁到我们今天的现代铜 琴。 共享 ,不足得到 了互补 ,使不 同层 次的学 生 为 了加深 学生的印 象,我还在 互联 网上钢琴博物馆 里下载大量的 图片 , 中有稀- . 贵的镏金 均有发展。 ( ) 其  ̄g - 2 、还 可以采 用 口述和 笔试 相 钢琴 ,有世界最早的 四角钢琴和 最早最大 的立式钢 琴,有 古老 的手摇 铜琴 、有 产 自一 百年前 结合的方式 ,口述成绩 是检验 其 掌握 知识 的 的脚踏 自 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 的古钢琴 等。在 观察 这些 图片的同时 ,要 求学生 自己总结它 口头表达能 力,能否运 用所 学的知 识进行 综 们各 自的特点。 同学们很快就会牢牢 掌握钢 琴的产生过 程和其 e 的主要人 物。再比如讲 到印 合的 阐述是考核 的主要 目的,这种 能力是 作 e 象主义时期钢琴音 乐的特点 时。仅凭 老师的叙 述和听 几首作品 ,要 让学生 清楚 地把握住 这个 为一名师 范生不可缺 少 的。笔 试 可采用论 文 时期钢琴音 乐的特征 ,是远远 不够的 ,必须进行 一 定的分析 、比较 ,包括 同其 它学科 的比较 写作 的方 式 ,这 更 能 检 测 出 学 生 的综 合 能 分析 ,才 能达到 目的。把 印象派的绘 画投射在屏 幕 上,一边播放 印 象派的钢琴 音 乐,一 边对 力 。 ( ) 3 、将 平 时成 绩 与 考试 成 绩相 结合。 比绘 画,还 可以投 映一些表现 主义的诗 ,用印象派 的绘 画和 象征主 义诗歌 来从 形式和 内容 两 平 时成绩是 对学生复 习、巩 固、深化所 学知 方面充 实教 学内容 ,使抽 象的令人难 以捉摸 的音 乐具体 化。使 学生能从感性到 理性更好 地掌 识的考核 ,是促进 学生 学习的重要 手段 ,是 握这个 时期的钢琴音 乐风格。 实践 证明 ,通过视 、听 、讲相 结合,是一种 高效的表现 形式和 教 师了解教 学效果与学 生学习情 况的重要 途 教 学方式 。这样 的教 学方式,既传授 了理论知识,又因方式 的多元化 而不致使课 堂枯索无味 , 径 。将 平时成绩与考试成 绩相 结合 ,这样 既 并且能使 学生真正明白钢琴艺术 史。从 而很好地 完成铜琴 艺术 史的教学任务。 因此,在钢琴 能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 ,调动 学生 学 艺术史的授课过 程 中采用多媒体的教 学手段 与传 统的教 学方法相结合 ,将 会起 到事倍功半 的 习的积极 性 ,又 能全 面考 核 学 生 的 学 习 成 效莱。 绩 ,克服仅 凭一次考试定成绩 的片面性。
关于大众化背景下精英人才精细化培养的思考
当前各 大高校积极 创新精英人 才的培 养模 式 ,努 力培养精英人
才 , 但 可 以 说 , 大 众 化 教 育 占主 导 的 前 提 下 , 精 英 教 育 还 处 于 发 展
能 ,做到 物尽其 责、人尽其 才 。高等教育 无论 是在 精英教 育阶段 还
是 在 大 众 化 教 育 阶 段 ,都 存 在 着 纵 向的 和 横 向 的 两 个 教 育 层 次 。 精
重要职责 。随着 高校规模 的扩大 ,教师的数量 逐年增 多,而高校精
( 推进 教育模 式的精细 化 一)
传 统 教 育 模 式 结 合 网 络 教 育 、 创 新 教 育 的 模 式 。 传 统 教 育 模 式 注 重 传 授 科 学 知 识 的 系 统 性 , 并 且 具 有 循 序 渐 进 的 传 授 方 法 ; 网
2 、高 校 的 发 展 离 不 开 精 细 化 培 养 。 在 新 的 教 育 理 念 下 , 学 校
评 价 指 标 外 ,如 何 激 励 学 生 向精 英 发 展 是 精 细 化 人 才 培 养 的 重 要 元 素 。 因此 , 精 细 化 人 才 培 养 需 要 建 立 积 极 合 适 的 激 励 机 制 。 当然 ,
理论纵横 ●
有哲学头 脑的精英 ,精细化 人才培养 是重要 的实现途径 。 ( )推 进 评 价 激 励 的 精 细 化 三
1 、人 的 发展离不 开精 细化培 养 。精细 化 的人才培 养策 略要 求
我 们 在 工 作 中 必 须 坚 持 “以 人 为 本 ” , 着 力 提 升 人 才 的 知 识 与 技
在 校 学 生 创 业 的优 惠 政 策 , 着 力 培 养 精 英 人 才 的 创 新 创 业 能 力 。加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自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扩大的规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指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不再是一种专业化的教育形式,而成为一种对整个社会开放的教育机会。
而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则是高教的发展趋势,追求卓越,强调教育的学术拔尖水平,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科研和高端教育领域,培养和造就一批才华出众、能力卓越的人才。
大众化与精英化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但它们必须相互协调并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大众化意味着教育机会的平等,而精英化则需要教育机会的优质化。
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之间的平衡,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的大众化是指一种情况,即尽最大可能让更多的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指将高等教育从一种少数人能接受和享受的阶段扩大到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和享受的阶段,即一种普及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主要包括四个维度:拓宽教育渠道、提升学群的整体素质、扩大学科领域和广泛开放教育资源。
拓宽教育渠道,就是让更多的人通过多种方式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教育体验。
对社会各层次有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人群的读书门槛逐渐降低,同时加大对边缘群体的支持力度,如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等。
提升学群的整体素质,就是增强整个学生群体的学术水平、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这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实验和实习等。
扩大学科领域,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各类人才。
广泛开放教育资源,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和其他技术手段,让高等教育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二、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对优秀学生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培养,让学生成为卓越的、拥有尖端知识的人才,进而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卓越的教育质量、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尖端的科研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可以以15%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之间,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
还指出一般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
199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392.0元,和人均GDP1000美元还有差距。
但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订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该计划指出: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
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校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全国总人口(6岁及以上)中所占比率都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1998年~2012年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
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转变过程中,一些地区、学校和家庭仍然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资源无法实现公平分配。
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孩子的学习环境不良,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对策一: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增加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条件,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
对策二: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将教育资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要发展普通教育,还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发展。
问题二: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在精英教育时期,教育内容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这种单一的教育内容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策一: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科技和信息时代,这种能力更为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实践课程、推行创新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对策二:拓宽教育内容的领域学校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拓宽教育内容的领域,将教育内容扩展到艺术、文化、体育、健康等领域,让学生全面发展。
问题三: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在精英教育时期,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会让学生只关注分数,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对策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学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综合评价、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评价和反馈,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对策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辨、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而不是只关注分数。
总之,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要解决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创新以及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和高质量。
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的比较
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的比较在当今社会,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其模式的多样性不断引发广泛讨论。
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在理念、实施方式及其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展现出显著的区别与联系。
了解这两种教育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其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精英教育模式历史悠久,通常与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及精细化管理相结合。
该模式强调的是对少数优秀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目的在于确保这些优秀个体在未来的专业领域中脱颖而出。
精英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领导才能。
这种模式往往与高标准的教育要求及严格的选拔机制相伴随,通过严格的甄选程序,将最优秀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思维碰撞与合作。
精英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上,通常采取小班化教学、个性化辅导等形式,以适应每位学生独特的学习需求。
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能力开发的引导者。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而且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独立找到解决方案。
同时,精英教育也常常与国际化教育接轨,为学生提供更多出国交流及学习机会,提高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
不过,精英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由于其主要关注少数优秀学生,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加大社会分层现象。
此外,过于强调整体素质的发展,有时也可能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在推行精英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培养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整体教育质量不会因关注某一群体而受到影响。
与之相对,大众教育模式旨在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力求让每个个体都能接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它强调的是普遍性与包容性,确保无论社会经济背景如何,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种模式通常依赖于公立学校系统,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大众教育模式具有明显的大众化特征,其目标是满足社会对于基本人力资源的需求。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关乎着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成长。
在教育的领域中,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是两个备受关注的概念,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精英教育,顾名思义,是侧重于培养少数优秀、出类拔萃的人才。
这些人才通常在学术、商业、政治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领导力。
精英教育往往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课程设置。
学校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接受精英教育的学生,往往面临着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竞争。
他们需要在学业上表现出色,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可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然而,精英教育也并非完美无缺。
一方面,由于资源的集中和倾斜,可能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只有少数家庭条件优越或者自身天赋出众的学生能够享受到这种优质教育,而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则难以企及。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阶层分化。
另一方面,精英教育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个人成就,可能会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忽视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与精英教育相对应的是大众教育。
大众教育的目标是为广大民众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务,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它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大众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如语文、数学、科学等,以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基本需求。
它的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统一和标准化,能够保证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大众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摆脱文盲和无知的状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众教育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普及教育,提高了全民的文化水平,减少了贫困和犯罪,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然而,大众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区别
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区别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是两种教育模式,它们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会介绍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主要差异。
目标差异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广大普通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他们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强调普及与平等,追求教育的大众化,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机会,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
相比之下,精英教育的目标则是培养少数学生成为社会精英。
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他们未来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精英角色做好准备。
精英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追求卓越和特殊性。
内容差异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将学习各种学科的基础知识,并接受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等教育侧重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供广泛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它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精英教育则更加专注于独特的学科或领域。
它拥有更为精细和深入的课程设置,注重精英人才的专业发展和深造。
课程内容更加前沿和先进,要求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掌握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
方法差异高等教育采取普遍接纳和混合教育的方式,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接触到必要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学校普遍开设通选课程,提供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精英教育则采取筛选和专业化的方式,通过选拔最优秀的学生进入精英教育体系,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精英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深入学习,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影响差异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和大众化的。
它为广大人群提供教育机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
高等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创新能力。
相比之下,精英教育的影响更加有限但深远。
通过培养社会的少数精英人士,精英教育为社会提供了领导者、创新者和改革者。
这些精英人士在各个领域的专业化、领导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变革力。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需要有一种平衡和协调的机制,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要重视大众教育,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大众教育应该注重提高人们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包括读写、计算、思维和沟通等方面。
同时应该注重人们
的终身学习和全民教育,以便让每个人都能够继续学习和成长。
其次,要注重精英教育,发掘和培养具有领导才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精英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精英教
育学生应该接受高品质的教育,包括科学研究和国际化教育等方面。
最后,要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和政策,促进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协调和互补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的投资和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和支持学校和教育
机构开展高质量的教育工作,以提高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
总之,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如何推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
如何推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高等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人才培养、人与社会交流的中心,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在中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以来已经发展了70年之久,从初始时只有不到10所大学开始,到现在的3000多所高校,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然而,在迅猛发展中,高等教育似乎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问题。
什么是精英教育?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理解,精英教育是指一种旨在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往往受限于优秀资源和精英传统,以选拔高水平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少数名校、少数高学历人群及其职业圈子的构成为主要标志。
历史上,精英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特定领域、特定技能、特定领导人才的培养需要,但它在过去和现在变得不可避免地与资产阶级特权,反对平等的思想和观念互相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引起广泛的社会不满。
所以,精英教育模式为什么会成为社会不满的一个焦点呢?首先,缺乏平等机会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精英教育模式致力于选拔少数高水平人才,而且这些人往往来自优越的社会阶层和少数地区。
这导致了承担重负的家庭和贫困地区家庭的青年人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很难获得和「社会精英」同等的机会,埋没了他们的才能。
其次,精英教育模式往往过于强调标准化考试结果,而非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评价方式降低了教育的质量和眼光、防碍了学生的成长、埋没了不同学科课程等等问题。
最后,精英教育模式可能存在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
那些取得大学学位的人士在职场上受到良好待遇,而那些没有大学学位的人士会面临更大的职场竞争压力。
这种效应可能导致更大的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加大、社会承认和权力分配不公正等社会问题。
拓宽高等教育的发展视野,更有利于应对社会发展需要。
为了解决现有教育体系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推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转型。
大众化教育是相对于精英化教育而言的,是为了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触及面和普适性的教育模式。
刍议大众化教育时代的高校德育创新
刍议大众化教育时代的高校德育创新论文导读:以道德灌输和人文精神熏陶为主要特征的高校德育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一直是中华民族维持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主要手段,历来倍受统治者的青睐与重视。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力开展德育创新,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不仅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所以,针对大众化教育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大力开展德育创新,增强德育实效性,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具有必要性和针对性,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高校,德育创新一、高校德育创新的必要性研究1.高校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产生的教育事业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
综观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就可以说明,各国对教育推动社会发展、推动时代进步的作用认同是一致的。
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无可辩驳的证明,没有教育,人类的文明成果将无法传承,社会进步也将失去强有劲的推动力。
而德育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对一个国家、一个国族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民族精神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道德灌输和人文精神熏陶为主要特征的高校德育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一直是中华民族维持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主要手段,历来倍受统治者的青睐与重视。
而且在高校德育过程中,逐渐积淀和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象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德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冲击,德育的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力开展德育创新,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不仅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2.高校德育创新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全面和谐的社会。
首先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论后大众化阶段我国创新型教育的发展
探讨高等教育进入后 大众 化阶段如何更好地实施创新 型教 育以培养国家发展所需 的创新 型人才。
高 等 教 育 后 大 众化 阶段 的定 义和 特 征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马丁 ・ 特罗教授以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进 程分为“ 精英 ” ei ) “ (le 、 大众 ” t
育发展已经完成了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 阶段 , 进入 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后大众化发展阶段 。在这个 阶段 中, 高等教育将面临重新 的定位和优化调整 , 以更好地适应 时代 发展的步伐 。本文以此时代背景和高等教育发展 的趋势 , 来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下 , 大力提倡发展创新 型教 育 , 逐步过 渡 到普及化教育 阶段 , 实现教育的跨越性发展。 二、 在后大 众化 阶段 。 关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发展
第2 6卷
V 12 o. 6
第1 2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 报
J URNAL OF S C O I HUAN COL EG L E OF EDUC T 0N A 1
21 0 0年 1 2月
De 2 0 o. 01
论 后 大 众 化 阶 段 我 国 创 新 型 教 育 的发 展
英” 。然而 ,99年高等 教育 的大 扩招使 更多 的学 生能进 19 入大学之 门接 受所谓 的精英教育 , 19 到 20 从 9 9年 0 9年这
十年的发展 , 绝不仅仅是人学人数上 的增加 , 重要 是高 等 更
中图分 类号 : 6 0 G 4
文献标志 码 : A
文章编 号 :0 05 5 (0 0 1 -0 60 10 — 7 2 1 )20 0 -3 7
发展 的后大众时代。应该说我 国展,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时代浪潮 的冲击下不断地发展起来 , 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 力, 并且在 国家发展全局中起着先导性的作用 。随着经济和 社 会发 展 对人 才 结 构需 求 的 调 整 , 19 开 始 , 等 教 育 从 9 9年 高 进行了第一次的大扩招 , 同年, 国务院在《 向 2 世 纪教育 面 l 振兴行动计划》 明确提 出 , 2 1 到 00年, 国适龄青 年高等教 我
高等教育学论述题
高等教育学论述题1.论述题: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初等教育的普及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中期实现的,中等教育的普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中后期完成的。
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高等教育开始了普及化的进程。
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所接纳学生数与适龄青年的比率在50%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时,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时,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
这包括:1.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
2.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
3.教学组织的多样化。
4.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5.学生成分的多样化。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各国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频繁,国际性的或跨国设立的高等学校将成为普遍现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现已被广泛地接受。
在教育目标上,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将成为重要的内容。
四.高等教育信息化。
(网络)教育信息化将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学校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既是方法、手段的变革,又是文化的变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统一规划,统一组织。
五.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职业及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和远程、在职教育的出现,高等教育与大众教育、学术理论型人才与职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也都是不同的。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
2.论述题:.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则其要着,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教授治校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1.学术自由理念:学术自由是大学充满活力的象征,是大学完成自身使命和履行社会职责的先决条件;学术自由是发展科学、探求真理、繁荣学术的基本保障。
2.大学自治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学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
认清高等教育发展特征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认清高等教育发展特征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深化本科教学改革,需要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进行剖析。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这种关键阶段有一些特征可以基本反映: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时代。
过去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是以精英教育为模式的,那时的毛入学率很低,在毛入学率低于15%的时候,教育专家告诉我们,这时候属于精英教育;今天,我们全国高考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大众化教育阶段对于我们高等教育是一个分水岭,所以,高等教育一定要进行分类改革,一定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变革,重新规划,对教育定位进行再思考。
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势必分成三大类型,即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在这三分类当中,每所学校一定会在每个专业的专业特色、办学理念上有所确定。
第二,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变化,高等教育竞争已由规模扩张转变为质量竞争。
规模扩张到质量竞争,也是一个分水岭。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在校生已经接近3000万,这是我们在十年前不敢想象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接近3000万的在校大学生是一个数量扩张的高级阶段,从人口增长的趋势来看,这个拐点已经基本显现,中国高等教育数量扩张的阶段已经结束。
从1999年的扩招到2009年是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最快的时期,从1000万大学生,在10年之内迅猛增长到了3000万大学生,可以判断,从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质量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因为规模扩张结束了,招生规模开始下降了,我们转入一个质量发展的阶段,应该说现在正是中国高校开展质量竞争的关键时期。
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发展阶段除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高等教育更应该发挥自身的质量优势。
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要求我们提高认识,正确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明确财经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老校长论坛:大众教育不该排斥精英教育
高校老校长论坛:大众教育不该排斥精英教育建国60年来,随着广东经济发展,教育水平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广东从原来教育发展水平低的省份,发展成现在的教育大省。
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否降低了学生培养质量?大众化下还要不要精英教育?近日,广东高校老校长论坛在广州举行,一批老校长、老书记聚集一堂,回首建国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发展成就,并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犀利的批评。
一、“大众化”下教育质量存在缺失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发言中指出,这些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普及义务教育的实现,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及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不仅促进我国GDP的增长,而且使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迈进关键性的一步。
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教育质量发展存在缺失。
比如,需加强学生人品培养、能力培养、解决学校“层次单一,千人一面”的办学问题。
刘焕彬认为,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大学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徘徊于知识型教育模式中,长期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
另一方面社会浮躁氛围渗透校园,老师无法潜心学问,学生不愿静心学习。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突出表现为教育的大众化。
该如何解决当今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矛盾?刘焕斌认为,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并非就“有你没我”,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两者都做得很好。
他们以建立与传统的精英大学系统之外的“第二种高等教育”来实现大众化。
如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多科教学院,以及多种成人高教机构。
“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应承担精英教育职能。
”二、高校原创性研究太少“中国高校研究99%都是跟踪性研究,功利性较强,原创性研究太少。
”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骆世明坦言:“许多SCI论文也是垃圾论文,发表了也无人看。
”他批评道,高校教育功利性太强,科研人员缺乏大度和开放精神,“小农意识”(拒绝合作与交流)严重;年轻人缺乏艰苦深入的精神。
岗前培训作业---___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
岗前培训作业---___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___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包括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较小,学生数量较少,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接受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
而在大众化阶段,学生数量增多,入学日益容易,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学生在主要的研究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
在普及阶段,高等教育已经大规模普及,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生的入学门槛也相对降低,学生在研究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我国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从精英到大众化的阶段,现在正处于大众化阶段。
在这个过渡期中,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一些特征。
首先,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其次,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再次,高等教育的课程趋向多元化,更加灵活和实用。
最后,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不能因为扩大规模而牺牲教育质量。
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要加强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监管,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对所有具备入学资格或愿意入学的人开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课程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研究和生活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
此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同时出现了函授、电视、计算机等其它教学形式。
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上,也越来越倡导民主参与。
___教授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之际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论。
他将高等教育量的扩张与质的变化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使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具有了丰富的质的内涵,也使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质的飞跃有了量的参照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态度是:在采用它以前先加以判
断,然后根据价值来决定是否采 用。——《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 性学习之路—面向新世纪教育、教 学体系探微》南京师大吴也显教授
2020/11/1
23
㈤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
• ⒈个性化原则 • ⒉自主性原则 • ⒊探索性原则 • ⒋开放性原则 • ⒌民主性原则 • ⒍实践性原则 • ⒎启发性原则
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只有创新的知识 才能产生出知识经济,只有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的 人才。
•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一方面得力于学校教
育的改革,另一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青少年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即学习观念的转变。青少年学习观念
的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学校教育思想的改革。
• ⒉把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 育重点目标的根据
2020/11/1
20
㈣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 的创新性学习
• ⒈什么是创新性学 习
• 2.创新教育的关键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 性学习
2020/11/1
21
⒈什么是创新性学习
• ⑴《回答未来的挑战》提出学习的两种 类型:即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 ——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
2020/11/1
8
⒉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使用
基础之上的经济。
• ——知识经济的特征,决定了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是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 经济竞争力的核心;也决定了投资于人,培养和开发人 的创新能力及掌握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的现实紧迫性 和客观必然性。
1、激发—让青少年关注灵感、直觉。它有助于诱发青少 年发展探索性思维,特别是生活中的“一闪念”、“超 感觉”,常常是创新的前提(或前兆)。 2、问题发现—鼓励青少年问题发现。让青少年主动、敏 锐地从看来无问题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或可供改进、改 革、更新、发展方面的构想。
3、诱导—鼓励青少年由此事物“牵动”、与彼事物有联 系的线索,从而引发新的结果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师的创新素质主要表现为: (1)善于解决教育和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高 效性。
(2)具有知识更新和再创造能力。
3、制约教师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2)优化知识结构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 (3)打破思维定势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有效方 法。
(4)勇于实践,勤于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 基础。
为什么和怎样做的信息。
2020/11/1
7
关于知识的特性:
• 知识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性
• 一是知识的时效性,即没有永恒的知识。—— 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人们就要不断地掌 握和创造新的知识,以应付各种接踵而来的挑 战。
• 二是知识的无限增殖性。 ——即知识在使用的 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知识,用得越多,产生的 新知识就越多。
此外,美国几个专家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 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 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2的印度多出一倍。 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
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以色列 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让小狮子离开母亲,自己学会生存; 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 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
• 在知识经济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不断 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
2020/11/1
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
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综合竞争力的支柱和
基础。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
识应用。
——路甬祥
• 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及其研究的不断深入, 目的就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 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四)创新型校长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因 素
1、创建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 校长队伍。
2、校长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支撑点和关键。 3、创新型校长的基本特征。 (1)创新型的开展工作。 (2)创新型的办学思路。 (3)创新型的领导方式。 (4)创新型的管理艺术。
(七)创新教育实施途径
创新教育的途径一
• ——培养创新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 点,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是我们教育改革 的重要目标。
2020/11/1
4
• ㈠知识经济赋予教育创新的使命 • ㈡科教兴国与创新教育的提出Βιβλιοθήκη 2020/11/15
㈠知识经济赋予教育创新的使命
⒈关于知识经济
→ 农业时代
土地
→ 工业时代
资本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 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即以知识为 基础的经济。
• 中国青少年 • 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 想象能力倒数第一 • 创造能力倒数第五
•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 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 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 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 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 ——教育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新的历 史使命。
2020/11/1
9
㈡科教兴国与创新教育的提出
• 知识经济的兴起,表明综合国力的竞争进入了以 科技和教育为基础的新阶段,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 “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不 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
创新教育的途径四
9、移植—鼓励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将整个领域 的原理、技巧、方法、材料和结构引向另一个 领域去思考等。
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与他们的创造力开发紧密相连。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教 授在《中国要有自己的爱因斯坦》一文中,谈到中国的教
育现状时,十分忧虑的说:“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和 研究院的教育一直都在把学生赶到一个越走越窄的道路上 去,把学生变成变成念死书的人。”进而指出“念书不应 是学习的目的,而应是创造出新知识、新体系的一种手 段。”中国教育需要的是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知识经济时代
对知识的创新和探索
2020/11/1
18
㈡教育在知识创新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 ⒈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 的主要基础
• ⒉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 才的重要摇篮
• ⒊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
2020/11/1
19
㈢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 ⒈第三次全教会关于创新素质的 规定
途径 课堂教学 科技活动 校本课程 专题讲座 社会活动
策略与方法
管理者如何管理?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结论
解放校长 解放教师 解放学生
❖㈠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基本职能 ❖㈡教育在知识创新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㈢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
重要目标
❖㈣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学习
• ㈠创新教育思想的认识 意义
• 首先,学习创新教育思想, 深化对教育的创新职能的 认识。
• 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于人才的数量、质 量、结构和整体作用的发挥。
• 传播知识,造就创新人才的途径是教育和 培训,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
•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0/11/1
11
根据《辞海》的解释,“创”意为“首创”,而“创造”指 则“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是根据Innovation翻译过 来的。innovation来自拉丁语innovare,是由前缀in(内) +词根nocare(更新)构成的,意为内部的变化、更新。 它既有革新、创新之意,也指新观念、新方法、新发明。 从词源学的角度比较分析,创造指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强调的是首创性;而创新既含有在现实的条件下或物质基 础上通过内部的革新创造出新的事物,也可以指精神上的 创意,如新方法、新手段等。从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上分 析,创造较多的指实践中的发明创造,它的产品既可能满 足现实的需求,也可能不合适宜。但创新的立足点在于“ 新”,它是一种通过改造现实、满足时代需求的创造,具 有时代的特征。因此,“创新并不等同于创造,创新的概 念包含着创造而不是相反。人们通常所说的创造,属于最 高层次的创新。
• 创新与创新教育:
• 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 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 革、进步和超越。
•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素质教 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发掘人的创新 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 和谐发展为宗旨。
• 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只有高考 “指挥棒”变了,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回来。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 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 ——创新教育思想是关于知识经济时代 人类教育的创新职能、创新观念、创新 实践的思想。
• ——创新教育思想是人类当代教育实践 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 重要指导思想。
• 维持性学习:又称适应性学习,它的功 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提高 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
• 创新性学习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 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 能力,以迎接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 化。
2020/11/1
22
(2)创新性学习的概念:
• 创新性学习就是要求能善于系统地 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起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