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历史哲学_周建漳
_历史_思辨_周建漳
![_历史_思辨_周建漳](https://img.taocdn.com/s3/m/41612c4abe1e650e52ea9968.png)
“历史”思辨周建漳 关于“A是什么”是一典型的哲学式追问,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即关于“历史是什么”的思考。
一、作为“Being”和“Beco ming”的“自然”与“历史”及历史的两种形相。
“历史”一词兼含故事(w hat happend)的本然义与人们对之所叙说的“故事”(what is w ritten abo ut it)的认知义。
本文的思辨侧重在本然义的历史方面。
在客观存在层面上,“历史是什么”涉及两个关键环节:第一,“自然”与“历史”的比较;第二,历史在时间吊诡(panadox)中的两种形相。
“历史”作为哲学范畴,内涵复杂、丰富,但在根本上,其本质规定性可在与“自然”范畴的比较中得到刻画。
在其直接性上,历史意味着人文世界而自然属于非人世界,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而自然则是先于、外于人类的给定实在。
进而言之,历史与人类共有同一的时间尺度,而自然则有着比人类大得不可比拟的时间尺度,其宏观层面上的发展演化由于其时间尺度的巨大而对人类来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因此,“自然”对人类而言意味着某种给定、闭合的已然存在,它无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恒常、齐一的。
相反,历史在时间上与人类同步,始终处于由过去、现在向未来发展的进行时态中,是一个向未来开放、未决的生成、流变进程。
在我看来,英文中“Being”(存在)和“Beco ming”(生成、流变)恰可用来刻画“自然”与“历史”的本质规定性。
基于以上分析,自然在时间性方面始终处于当下现在状态,它是其所是,保持其自身的同一性,展现为纯粹的“现实世界”。
而历史在自身流变中不断是其所非,在本质上是一个对未来开放的“可能世界”。
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强调历史与人类时间尺度上的同步性,本身内含着人类活动做成历史的意义。
当然,把历史界定为“可能世界”并非是说人类历史中一切都是可能的,后一种说法等于将历史看成由人制定规则的任意游戏。
事实上,历史发展有其由前此发展结果、环境、人等复杂因素共同制约的不得不然的一面,尽管它和人类未曾参与做成的自然界的前述区别一目了然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历史的可能性也可以只有一种,从而表现为必然性。
作为一种“叙事实体”的“新乐府运动”
![作为一种“叙事实体”的“新乐府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d3a75d61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6.png)
第37卷第2期中国韵文学刊Vol.37.No.2 2023年6月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Jun.2023 作为一种“叙事实体”的“新乐府运动”程 刚∗(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摘 要 唐代“新乐府运动”的说法能否成立,在学术界存在争议。
从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角度,以安克斯密特提出的“叙事实体”概念来理解“新乐府运动”,可以跳出这样的争议,从关注“历史研究”的真实性转移到关注“历史写作”的有效性。
将“新乐府运动”看成一种“叙事实体”,即一种“关于过去的综合性观点的语言学实体”,那么“新乐府运动”就是从元白等人这一类型创作实况中提炼而成的“语言实体”,是一种“替代品”而非“历史实在”本身。
这种叙事主义史学理论也会影响我们的文学史观。
关键词 安克斯密特;“叙事实体”;“新乐府运动”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91(2023)02-0021-05 一 关于“新乐府运动”真实性的争论唐代“新乐府运动”是一个文学史中习见的概念,胡适《白话文学史》认为杜甫《石壕吏》等诗所用“具体的,说故事的方法”成为“新乐府的通行技术”[1](P288),杜甫、元结“两人同时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在他们死后却得着不少有力的新同志”[1](P305)。
陈寅恪则认为元、白新乐府是“唐代诗中之巨制,吾国文学史上之盛业”[2](P121),“乐天之作新乐府,实扩充当时之古文运动,而推及之于诗歌”[2](P125)。
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文章质疑“新乐府运动”概念的真实性。
裴斐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一系列文章,率先提出并不存在一个有纲领、有组织的“新乐府运动”的观点,他认为新乐府运动是“杜撰”的,说白居易是运动领导者“是很可疑的”。
随后关于“新乐府运动”的讨论或聚焦在“新乐府”概念能否成立,或质疑是否达到“运动”的规模。
①周明《论唐代无新乐府运动》通过对“新乐府”这一诗体的质疑来否定“新乐府运动”,他认为从内容上来说,新乐府无法被明确界定,从音乐角度、新乐府题目的角度,“新乐府”诗体含义也都是充满随意性的,不够科学[3]。
虚实与真假之间_由史学与文学的关系说起
![虚实与真假之间_由史学与文学的关系说起](https://img.taocdn.com/s3/m/2e6c1249a8956bec0975e3a5.png)
在事实层面上,史学与文学无论古今中外都曾经存在着同体共生式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史不分”的说法和西方古代以历史为文艺女神九缪斯之一克莱奥的职掌,都是这种状况的历史注脚。
但是,单纯的事实并不足以说明问题(事实需要雄辩),因为,同样的事实是,自19世纪以来,由于当时欧洲各国档案的大量公开以及现代教育、学术建制等方面的原因,史学与文学逐渐发展出各自不同的文类意识,并最终依“实录”与“虚构”划定疆界,史学与文学之间曾经有过的亲密关系此际成为当年史学“少不更事”的标记。
自海登·怀特《元史学》发表以来,人们开始在理论上清醒地意识到,文与史的指实与纪虚之别只在句子层次上才有意义,而在整体文本结构层面上,文史在叙述话语形式与叙述策略等方面并无二致:例如,在“情节化解释”方面,可供选择的故事类型无非是悲剧、喜剧、浪漫剧或讽刺剧;在语言符码上,二者均使用从隐喻到反讽的同一套喻义方式,且情节化与喻义方式的采用与历史对象之间不存在决定性的对应规则。
荷兰历史哲学名家安克施密特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区分史学的句子与文本两个层面语言的“指称”与“表现”维度:在句子层次上,语言指涉对象,从而可判定其真伪。
而历史叙述的意义超出其中单个陈述的总和,在整体文体层次上,叙述话语自成“实体”(narrative substance,叙述实体),它并不指涉历史实在。
准此,史学话语是客观历史的“表现者”及“代表者”(representation )而非“摹拟者”,因为,像“法国大革命”或“冷战”这样的历史言述对象本身并非天然成形的实在,它是在历史叙述所建议的观察角度和聚焦方式下历史现象“格式化”的产物。
进而,不论是在史学中还是文学中,叙述就是讲故事,问题是,在怀特看来,生活、历史本身并不具有天然的故事性结构,比如说,按年记述历史事件的编年史实际上并没有像在小说和历史叙述中那样可辨别的开头、中间、结尾,“它们没有序幕,也没有高潮和结局”,这些都是将故事结构加诸史料之后产生的故事性效果,其目的是把庞杂的历史整理成有意义从而可理解的过程。
我喜欢的历史书
![我喜欢的历史书](https://img.taocdn.com/s3/m/9537cf11aa00b52acec7caca.png)
我喜欢的历史书谷训涛于山东师范大学自高中时我就挺喜欢社科读物,当时学校里面的图书馆不对学生开放,我多次从废品收购站购买自己喜欢的读物,后来也去书店买书,并在高三时候订阅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世界历史》、《民国档案》杂志,大大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当时和同学约定:如果考上大学,一定要多多看书,利用好来之不易的机会与宝贵的时间。
来到济南上大学后,我终于就可以看到更多想看的书了,除了充分利用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外,我还经常去英雄山图书市场和位于经三纬五的中山公园,从这两个地方淘了很多人文社科书籍。
大学时候班里面还有几个同学也很喜欢读书,我们时不时约在一起去淘书。
由于高中时候受到钱穆、黄仁宇、何新等人的影响,我一直喜欢阅读宏观视野的综合分析论著,总希望从阅读中获得更多新知,每当遇到新见迭出的论著总忍不住喊一声:真好!内心很是欢喜。
下面分中国史、世界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三方面说一下自己喜欢的一些历史书。
由于是由回忆写成的,此文不求面面俱到,只写给自己留下较深的印象或感受。
1、中国史中国古代史。
田昌五先生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的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尤为精通,他的《中国历史体系新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不再采用传统的五种生产方式模式叙述中国古代社会,而是提出另外的理论来表述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演进,他用洪荒时代、族邦时代、封建帝制时代(帝国时代)把古代中国划分为三大段,洪荒时代主要讲人类起源的历史,族邦时代主要讲中国文明起源和宗族城邦以及相应的宗族社会结构演变的历史,封建帝制(帝国时代)主要讲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循环往复变迁的历史。
更精彩的是书中有一长文评述了中国古代以国有土地与私有土地转换为核心的三次土地大循环,用来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大势,新见迭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篇文章在田昌五和漆侠合作主编四卷本《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年)导言部分也可见到。
另一通论性质的好书是王家范先生写的《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2000年)。
夯实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应凸显“四化”
![夯实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应凸显“四化”](https://img.taocdn.com/s3/m/911d168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2.png)
夯实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应凸显“四化”作者:***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2年第03期摘要必備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是学科素养的基础,更是高考命题的立足点。
高效掌握必备知识是高考备考的核心环节之一,历史学科备考教学应实现历史事实掌握精准化,历史概念理解本质化,知识体系构建多元化,理论方法运用科学化,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迎接新高考挑战。
关键词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框架历史理论学科素养新高考引用格式杨德志.夯实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应凸显“四化”[J].教学与管理,2022(07):77-80.《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1]而高考历史必备学科知识通常是由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知识体系、历史理论方法等组成的。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明确提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2]的新时代高考命题理念。
显然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新高考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一轮备考阶段如何高效夯实高考历史必备知识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历史事实掌握精准化历史事实是历史的细胞,是历史学大厦的建筑材料,它是过去曾发生的事情与事件、出现的历史现象、涌现出的杰出历史人物及历史发展过程的总称,具有客观性、过程性、整体性、逝去性等特点,是历史研究认识的对象及基础,从来源角度可分为历史存在事实与历史认识事实,从叙述角度可分为特殊事实、普通事实、普遍事实。
教材中通常提及的历史事实是指通过历史主体意识结构对有关历史文献进行分析、概括、抽象、阐释等重新建构的认识事实,它是新高考必备知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新高考命题理念的立足点和切入点,是高考历史一轮备考复习内容的核心部分,是二轮、三轮复习实施的基础,显然掌握好历史事实知识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目的论视角与历史意义问题
![目的论视角与历史意义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35325f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7d.png)
·外国哲学·目的论视角与历史意义问题周 建 漳对历史总体意义的探究是关于历史的形上思辨的基本论题之一,它构成人们辨识思辨历史哲学的理论标志。
关于历史的意义的理解涉及若干思想前提,从西方思想史上看,这些思想条件最初是在基督教思想中形成的:“由于圣奥古斯丁,西方世界开始相信,整个历史是可以解释的”。
(格鲁内尔,第162页)后世如黑格尔式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基督教末世论视野下的救赎史之间在思想方式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家族相似关系。
此一思想史关联的彰显为我们审视历史意义问题提供了一个源始的、从而直击问题本义的视角,进而有助于我们关于历史意义问题的哲学思考。
本文首先从意义范畴入手,在理论上厘清历史意义及其理解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进而在此基础上,以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为个案,揭示其在救赎史框架下为历史意义的凸显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条件,从而成为思辨历史哲学的神学先声;最后在理论层面上,对历史整体意义成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略作探讨。
一、“意义”与“历史的意义”意义是一个甚为复杂且尚未得到全面研究的范畴,在不同语境下它通常包含认知性与价值性两层涵义:在前一层面上它与意思(meaning )———如一个语句、一种文本的含意———相关,在后一层面上则涉及价值、目的(significance )。
由此就有所谓“句子的意义”与“人生意义”或“历史意义”的区别;对前者,我们关心的是它是否“准确”、“一致”,对后者,我们则常常冠以“重大”、“深远”及“积极”之类的定语。
意义在两个层面上的共同点是,它总是导致理解的东西(what makes sense ):有意义的东西导致理解、领会或是追求,反之,没有意义的东西令我们不知所云或弃若敝屣。
意义是非实体性的关系性存在,说到意义总是涉及某一特定的上下文。
正如诺齐克(Robert Nozick )在《价值与意义》一文中所说,意义涉及某一事物自身之外更大范围上的某种联系。
(Nozick,p.166)语词的意义如弗雷格(Gottl ob Frege )所主张的,不能孤立地于其自身中求之,而应在命题的上下文中寻问。
技术的哲学理解与哲学意义
![技术的哲学理解与哲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5c23013b7360b4c2e3f6441.png)
#技术哲学# 文章编号:1000-8934(2002)06-0033-04技术的哲学理解与哲学意义周建漳(厦门大学 哲学系,福建 厦门 361005)摘要:本文尝试从两个角度考虑技术现象:一方面,是在哲学视野下界定技术范畴和对技术进行规范性反思;另一方面,则是探讨技术视域的敞开,技术意识的自觉对于哲学理论思考可能具有的意义。
就前者而言,本文强调技术作为主客体间基于力量逻辑的对话方式的实践性特征及技术自身的非道德性;而在后一方面,我认为,技术意识与眼光为我们的哲学思考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点。
关键词:作为哲学范畴的技术;实践;规范性思考中图分类号:N 03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2-02-01作者简介:周建漳(1954-),江苏沭阳人,硕士,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历史哲学、伦理学。
1 作为哲学范畴的/技术0在对技术的理论探讨中,关于其本质的界定是不容回避但却不易达成共识的任务。
导致人们认识上见仁见智的客观原因,当然是技术本身/横岭侧峰0的复杂多样性。
而在主观方面,这和人们不同的学术背景、思考旨趣和目的有一定的关系。
就目前对技术的各种不同界定看,最直观的就是思维层次的区别,如刘文海在国内外各种技术定义中就区分出/哲学0、/社会学0、/人类学0、/历史学0、/心理学0、/工程学0六种学科层次112。
人们从不同角度关于技术的各种说法)))借用分析哲学先驱弗雷格的概念)))意义各异,指称相同,因而各有其据。
本文试图在理论哲学的视野下探究技术是什么的问题。
我认为,在最原始或最基本的意义上,技术无疑是以自然为对象的人类行为方式,因此,正如科学在未经言明的情况下通常即指自然科学,说起技术,我们首先想到的亦是自然技术。
但在哲学层面上,社会与自然同属客观物质性存在,而技术作为介入主客关系间物质实践的理性方式,不但发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同样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
当然,自然与社会在存在形态及主客体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不能不反映到其各自技术的层面上,但用维持根斯坦的话说,二者间存在着密切的/家族相似0关系,从而社会技术可以在引申意义上合理的纳入技术范畴。
实用主义真理观平议
![实用主义真理观平议](https://img.taocdn.com/s3/m/7ed551e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9.png)
实用主义真理观平议
周建漳
【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实用主义从真理发生学及其实际经验兑现价值的角度,提出了独特的真理效用论;其与传统符合论真理观之间的张力关系,反映了双方在本体基础乃至哲学旨趣方面一系列的理论分歧。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实用主义对符合论观念背后关于认识的“视觉隐喻”及其所蕴含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超越。
而导致这一超越的哲学基础,在于它实现了本体论假设的转换,即由把人作为与世界照面的旁观者的传统观点,转换为把人作为在世界中生活实践的探索者。
【总页数】7页(P91-97)
【作者】周建漳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 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23.3;B087
【相关文献】
1.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客观认识 [J], 田丽;
2.“终以智慧”: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实用主义真理观 [J], 姜美冰;殷晓芳
3.方法论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J], 王径开
4.威廉·詹姆士的实用主义真理观及其伦理向度 [J], 张甜甜
5.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真理观与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观之比较研究 [J], 戴亦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三十年来西方历史哲学的新进展
![近三十年来西方历史哲学的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d29553d10661ed9ad51f316.png)
在的身份确认问题。对此的回答则大致可以 分辨出向科学靠拢的一元论倾向和努力论证 史学独特性的自律论立场。分析历史哲学阵 营中的人大致具有一元论倾向, 而自维柯开 始, 下至狄尔泰和新康德主义西南学派等则 为史学自律辩护。20 世 纪统治西方历 史哲 学的主流是分析历史哲学, 其核心论题集中 在历史认识客观性及历史解释模式这两个方 面。在分析潮流之后出现的就是作为本文论 题的历史哲学的当代叙述主义转向, 其标志 性事 件 是 1973 年 海 登# 怀 特 的 5 元 史学6 ( Metahistory :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的出版。
科 流 派
现0 的提出试图为此提出某种理论解决方 案。最 后, 关 于历史 的/ 崇高经 验0 维度的 揭示隐然 呈现 出超越此前语言分析研究进路的理论态势, 其中所蕴涵的可能的学术生长点值得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 | 历史哲学 语言转向 叙述文本
中图分类号 | B08
作者信息 | 周建漳, 男, 1954 年生, 博士,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361005。
克思、尼采、克罗齐) 的著作一一对号入座。
5元史学6的开创性意义在于, 它扭转了
分析历史哲学的思想范式, 使/ 历史哲学终于
赶上了自从奎因、库恩和罗蒂以来哲学上的
发展0。» 这本书具 有明显的/ 结构主 义0 的
形式刻板特征, 怀特后来对这一方面亦有悔
意。¼ 但是, 就其所揭示的史学与文学文本享
有共同的话语符码与赋义手段而言, 怀特的观
在语言哲学的层次上, 语言与实在的关 系属于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安柯斯密特认 为, 史学文 本作为关于/ 法国革命0 或是/ 冷 战0 的 言说 应该 理解 为是某 种/ 叙 述实 体0 ( narrative substance) 。/ 叙 述 语 言 没 有 透 明 性0, ¿ 换言之, 它不是描述外部实在的透明 语言工具, 而是体现了对过去的综合性视角 的语言实体。尽管一项叙述内所包含的单个 陈述作为历史研究的成果的确指涉过去, 但 文本层面上的/ 叙述语言并不根据指称或符 合过去 的部分或方面来 表现过去0。À 严格 说来, 历史叙述是/ 关于0过去的语言阐释, 它 给出如何理解过去的/ 建议0, 如从/ 冷战0 的
真理的语用和限度
![真理的语用和限度](https://img.taocdn.com/s3/m/ec61002a7f1922791788e86b.png)
作者: 周建漳;王展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2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真;真理;语用
摘要:在真理问题传统哲学视野之外,关于真理在生活世界中的实际语用维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真理作为某种“真的东西”,超越单纯认知意义上的“真”,还包含道义性的“真(的道)理”的维度.在科学和日常行为层面上,“真”关乎“成事”,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
用“真”说事论“理”,后者即真理的社会语用层面.严格意义上的真理的到场其实不是用说的,而当以真理的名义说事时,实际上蕴涵着此际真理的不在场.在论理语言游戏中,以真为理乃基于其在科学领域中作为竞争性语言游戏胜出者所蕴涵的话语权威,问题是,排他性真理的决出实非社会场域语言游戏的常规.并且,单纯的真本身亦不具足道义合理性与正当性.在社会场域中,话语的合理性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并行不悖”的各种道理.。
动机与效果视角下历史解释之教学初探
![动机与效果视角下历史解释之教学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6fa3c7b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7.png)
走迸:课堂t急史栏目主持人/文欣教学参考动机与效S議M4騁之教学初探〇莫玉兰英国史学家卡尔认为“解释这一因素渗入每一件历史事实中”。
作为“后来者”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不可能完整还原客观历史的全貌,只能无限接近历史真实。
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是一门解释之学,历史思维主体在特定历史时空中进行“知 识本体”的厘清阶段,也是“历史解释”的创生过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 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它不单是碎片化知识的全涵盖,更是知识、能力、情感交融贯通的最终、最后的方法。
历史解释包含因果解释和意义阐释[1]。
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演绎解释的逻辑和方法,知真渐至求通?笔者以“动机与效果”这一理论为楔子完善学史方法,优化历史解释素养的落地路径。
的野心昭然若揭,共产党不希望杀蒋,是因为瓦窑堡会议已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人民群众不希望杀蒋,是因为“一二•九运动”要 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国民党亲英美派当然不主张杀蒋,英、美、苏站在维护本国利益的立场,也不希望中国因为杀蒋而激化国内矛盾,导致内战扩大。
只有国民党亲日派和日本希望杀蒋,扩大中 国内战,以利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由此,学生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胸怀民族大义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样使得师生激情互相感染,使课堂教学鲜活而又富于创造性,学生由此绽放思辨的美丽花朵。
三、激情需要发展鼓励成功的多元评价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精神、激情四射,还需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他们的表一、“动机与效果”之理解动机与效果属于心理学术语。
“动机”(mot i v e)是指激发、指向 、维持、调整人类进行某一种活动的主观愿望或意向,具有主观性,但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它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
效果,即人们按照一定的动机进行实践而产生的客观结果,具有客观性、不可逆转性。
真理:一种基于日常语义的哲学分析
![真理:一种基于日常语义的哲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7707ce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9.png)
真理:一种基于日常语义的哲学分析
周建漳;邓龙九
【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作为哲学和日常语言中双栖的词汇,“真理”的日常语义是我们厘清真理概念的重要理据.基于对真理的日常语义分析,真理在语义和概念上均不止于真,而是具有内在的意义(义理)蕴涵.在西方哲学的真理言说中,海德格尔独特真理观的要义之一正在于此.在英美和欧陆哲学两种真理观的背景下,人文真理源于存在的意义明证性,在严格性方面并不逊色于科学真理由决于事实而来的确定性.
【总页数】7页(P55-61)
【作者】周建漳;邓龙九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5
【相关文献】
1.日常生活"商品符号化"还是"审美化"——一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义分析[J], 张春梅
2.一种基于语义关系图的词语语义相关度计算模型 [J], 张仰森;郑佳;李佳媛
3.真理中的生存与生存中的真理——一种基于可能性视角的分析 [J], 尚文华
4.真理中的生存与生存中的真理--一种基于可能性视角的分析 [J], 尚文华
5.真理中的生存与生存中的真理——一种基于可能性视角的分析 [J], 尚文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漳州城市介绍PPT
![漳州城市介绍PPT](https://img.taocdn.com/s3/m/fe5c9d8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d.png)
九侯山
九侯山位于诏安县城以北15公里,九峰并列, 尊若公侯。主峰西山岩海拔1120米,中心景 区25平方公里,总面积226平方公里。据 《漳州图经》记载:“禹贡庶子封于会稽, 其后子孙九人入闽,殁而为神,各主一山, 故名”。九侯山以九侯禅寺为主体,历来有 十八景、二十四奇观,被誉为“万山第一”。
二 特色景点
第一章 历史故事
一 历史故事
龙溪笔战
龙溪笔战是明朝中期的一场学术辩论,以王慎中、 唐顺之等为代表的“唐宋派”和以王维桢、杨慎 为代表的“秦汉派”在龙溪书院展开激烈辩论。 这场辩论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吸 引了众多学者前来参与。最终,“唐宋派”胜出, 对明朝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龙溪笔战因 此成为明朝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漳州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章 民俗文化
四 民俗文化
歌仔戏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 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 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 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 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歌仔 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 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
三 当地美食
手抓面
手抓面是漳州美食中的一种特色小吃,以碱面饼 裹豆干和五香卷腌制萝卜酸而闻名。它可佐芥辣、 蒜蓉酱、沙茶酱、花生酱等多种调味酱料。手抓 面可佐辣、蒜蓉酱、沙茶酱、花生酱等多种调味 酱料。它的吃法灵活多样,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进 行选择。手抓面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漳州人 民对传统美食的传承和创新。
一 历史故事
朱熹与漳州文化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对 漳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曾在漳 州讲学,传播理学思想,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 生。他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思想对漳州文化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漳州文化的代表之 一。
论“生命经验”
![论“生命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4a0a619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8.png)
作者: 周建漳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1-55页
主题词: 生物性;社会存在;生命经验;种生命;马克思;康德;主奴意识;感觉经验;理论意义;人文科学方法论
摘要: 本文尝试提出与界定“生命经验”这一独特的感性经验范畴。
“生命经验”与一般感官经验同为人类感性意识形式,但它超乎单纯感官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准生物性感知,是我们涉身“生活—历史”世界累积生成的综合性内在人文“阅历”和“体验”。
从哲学,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正是这一人文历史性体验,构成哲学、人文科学独特的感性经验基础,深刻影响了其区别于一般经验实证科学的思辨性、历史性等重要理论特征。
西方公共事务领域中真理的决出是否可能
![西方公共事务领域中真理的决出是否可能](https://img.taocdn.com/s3/m/54f35ea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69.png)
西方公共事务领域中真理的决出是否可能
周建漳
【期刊名称】《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真理在价值维度上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但真理及其验证并不是在真空条件下自然而然实现的.在西方公共事务领域,由于价值及人们合理利益的多元性,真理决出所需要的单一参照条件难以确立,因此,诉诸"实践"以求得关于相关问题的真理性的公解可能是无望的.
【总页数】4页(P125-128)
【作者】周建漳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
【相关文献】
1.从存在者的真理到存在的真理——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视域中的真理观 [J], 李军学
2.可能世界视域下的意义与真理理论研究——评《意义、真理与可能世界》 [J], 刘东;雒自新
3.构建创新责任共同体是否可能?\r——西方\"负责任创新\"理论的应然与实然 [J], 王群;高晓红
4.中山大学哲学系学生开展“真理是否可能隐藏着错误”的讨论 [J], 潘正文
5.国家"规训"资本是否可能——西方"绿色国家"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J], 刘慧;武海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修辞学的文化蕴含与认知意义
![修辞学的文化蕴含与认知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536e72033d4b14e842468b5.png)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Rhetoric and Its Cognitive
Meaning
作者: 周建漳;王建志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8-6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修辞;公共领域;认知
摘要:修辞不论作为公共话语论辩还是与此相关的理论学科,都是植根于古希腊文化土壤的独特产物,雅典城邦政治生活中民主化公共领域的存在是此一话语实践得以产生的文化背景,而其"诉之公论"的精神品质也与此政治生态相一致。
在此,修辞之为学科在中国文化中的缺位,传递出政治形态上公共空间阙失的深刻含意。
在认知层面上,作为与辩证法并列的话语形式,修辞作为建立在可能性逻辑上的合理性论辩语式,彰显出有别于独断性科学真理的认知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代 的
。
”
自
我确 认 又
2 0
次 显 得必 要
3
。
但 总 体而 言
割裂 性 和 价值 尺 度 提 升是 现 代 概 念 中 的核 心 特 质
, ,
”
从 清末 到
世纪
0
年 代 再 到 左 翼历 史叙
,
述 的 兴起 甚 而到 当 下 各 种 思 潮 从 经 济制 度 社 会结 构 思 想 观念 等 多 方 面 对 现 代 之 特 征进 行谋
”
,
老 革 命党 人 田 桐在
“ ”
9 2
1
年 出 版 《 人生
“
问题》
书 该 书 第 十 三章 中 有
,
节 名 为 现 代 之称 量
,
谈 如 何 以 现代 理 想 为 尺 度 和 称 量 标 准
” 。
”
去 评判 历 史 与 现 实
”
“
,
从 现 代 创 造 之 理想 的 见地 为 批 判 现 代 文 明 之 自 身 以 修 正 之 可 耳
,
性 质 及理 论 轮 廓 展 现 并 梳理
的著 作 观 点
、
了
现 当 代 西 方 历 史 哲 学 的 基本 学 术 议 题
。
,
同 时还
对
一
些 重 要人 物
进行
,
了
细 致 的 探讨
、
该 书 不 囿 于现 有 学 科框 架 力 图 将 视 野 扩展 至 狭 义 的 历 史 哲
、
学 学 科 范 围 之 外 对解 释 学 文 学
自我确
”
越 过去 现 在 未 来 这些
、 、
自
“
,
然时 间 概念 的
一
种 新 价值
”
。
用 哈 贝 马 斯 的 话说
,
现代 的
“ “
”
“
自
”
我 理 解 总 是 高 度 敏感 的
“
,
②
,
若从 内 容 上 剖 析 它 的
,
一
认过
,
程 到 今 天仍 没 结束 在 面 临 后 现代 的 冲 击 时
“ ” 、
、
划 但无 论 如 何 它 们 都 是 基于 现 代 概 念 本 身 的 特 质 之 上 的 本文 即 希 望 对 此 略作 勾划
, , ,
“
”
。
(
作 者章 可 复 旦 大 学 中 华 文 明
,
国 际 研 究 中 心 助 理研 究 员
(
;
邮编
? ?
2 0 0 4 3 3
)
责 任 编 辑 王旭 东
超越 历 史 分 期 概 念 汉 语 现 代 概念 的 创 出
:
“
”
9 9
这就 是说
“
“
,
现代 不
”
一
定 就 是 现在
,“Leabharlann ”,而是一
一
种标准 和 理想
。
。
如 此 现 代 才 获 得 超越 时 间 性
1
“
”
当下 的
一
”
一
种 语 义 和 文 化 的 提 升 它 才能 成 为
“
一
种 价值 尺 度
艺 术 领 域 的 相 关 问 题均 作 出
了
理论思考
。
① ②
田桐
:
《
人 生 问 题 》 中 华书 局
, :
1
9 2
1
年版 第
,
1
页
。
哈 贝 马斯
《
现 代 性 的 哲 学 话语 》 曹 卫 东译 译林 出 版 社
,
,
20
0
4
年版 第
,
8
页
。
“ ”
从此
“
,
“
,
现
代 的 两层语 义被 彻 底 拉开
理 想 将 来 苟 得成
,
一
。
更 重要 的 是 作 为 价值 尺度 的 现代 打开 了 面 向 未 来 的 维 度
,
现 代之
制 度 的 形式 更 以 理 想 批 判 现 代 则庶 不 误 其所 期 望 也
, ,
” 。
?
“
现代 理 想 成 为 超
)
(
责任校对 张旭 鹏
:
)
《
历史 哲 学》
2
周 建 漳 著 北 京 大 学 出 版社
,
2 0
1
5
年
月
版
。
。
该书是
一
部 系 统探讨 历 史 哲 学 的 理 论 框 架
向
,
、
基本
内
容 及其 相 互 之 间 逻 辑 关 系 的 原 创 著 作
,
它 以 问
题为 导
勾 勒 出 历 史 哲 学 的基本 学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