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教案_12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课件
长度:直接测量。
电阻:伏安法。 -12-
单元整合
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图:
-13-
单元整合
(2)器材选择:(电源,开关,电表,导 线,待测电阻)
材料、长度一定:
A
B
材料、横截面积 一定:
长度、横截面 积一定:
A
C A D
-14-
单元整合
(3)实验电路:
结论: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成正比,跟横 截面积成反比,还跟材料有关。
2.注意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疏通诗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抓关键词句 (标题、诗眼、议论性语句),深入探究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切实把握住诗作 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典故的运用等), 通过分析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而洞彻本意。
-4-
单元整合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
-3-
单元整合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7.隐逸田园,寄情山水。这类诗歌或表现仕途失意、纵情山水的情怀, 或传达洁身自好、远祸避灾的愿望。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 人庄》等。
本单元选取的诗作篇目较多,主旨各不相同。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运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1.对于熟悉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渊明、苏轼)要注意结 合诗人的生平经历,然后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揣摩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 思想感情。而对于一些不太熟悉的诗人,特别是文学史上不太著名的诗人, 要注意仔细研读题目、注释和诗序等,了解诗人的遭际,再从自身的生活体 验或借助于联想、想象悬揣诗歌的表现内容和诗人情感。
-7-
单元整合
考点直击
跟进训练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教案_21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今别离(其一)》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推荐作品。
必修课注重整体把握及鉴赏能力的提高。
而选修课则注重阅读积累及阅读兴趣的培养。
他们的共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今别离(其一)》是乐府旧题,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
由于别离时所用交通工具的不同,古今别离有很多不同。
本诗赞赏火车、轮船准时、迅速,反映了近代人对别离的新认识。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以诵读为重点,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然后从本诗的最大写作特色——今昔对比出发,通过古今离别的对比,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写作诗歌的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再次明确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和他们自我发展方向的不同。
基于教材的分析,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黄遵宪其人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离别诗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和地位。
3.体会《今别离(其一)》今昔对比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通过对比鉴赏,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解读意象与意境,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2.激发学生写作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这首诗的诗意;2.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今昔对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体味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认识。
2.引导学生分析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合作探究3.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从前慢》朗诵视频;《送别》朗诵视频。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课件_7
波德莱尔(象征主义诗人): 我向前进攻,我爬上去袭击, 就像一群蛆虫围住一具尸体, 哦,我爱你,无情而残酷的野兽! 虽然你这般冰冷,却显得更加美丽! 总之,我爱你!
——《我爱你如爱黑夜的天空》
庞德(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之一 ) 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在一个地铁站》
本首离别诗中所出现的意象都有哪些,试着找一下。 火车、轮船、轻气球(汽艇)。
思考:古代离别诗常用的意象都有什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雨霖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 外山。
——李叔同《送别》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改变,对于诗歌的传 统题材和传统写法,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作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试着写一首反映我们当 代社会与生活的小诗吗?
永远的乡愁(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片尾曲之一) 缪新华
乡愁是慈母手中那根丝线, 缝缝补补的岁月还是那么好看; 乡愁是老屋顶上那缕炊烟, 远远近近的呼唤还是那么温暖。 乡愁是故乡门前那条小河, 活蹦乱跳的童年还在心中撒欢; 乡愁是老家树冠那只鸟窝, 岁岁年年的梦里总能孵化春天。 记住乡愁,只要一轮明月, 你就记住了梦的来源; 记住乡愁,只要一声轻唤, 你就关注家乡的变迁。 记住乡愁,只要一个节日, 就拨动了你共鸣的心弦; 记住乡愁,只要一缕秋风, 你就向着故乡翩跹。
(2)离别场景的刻画与描写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
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PPT1
自主欣赏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 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 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 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 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 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 是怎样的呢?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 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 酬的英雄? ⑨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 呢? ⑩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 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 里可以看出来?
是指失败的 英雄,所以说 这句诗写出了 历史上一切事 业未竟的英雄 人物对其壮志 未酬的深深遗 憾和共鸣。
蜀 相
⑨这里的英雄 有没有包括老 杜自己呢?
有,这英雄 也包括着老杜 自己。杜甫是 一位忧国忧民, 以天下为己任, 有远大抱负的 诗人。
蜀
相
⑩这种由来已久 的感情在前两句 诗中有没有表现 出来?如果有, 从哪里可以看出 来?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方法指导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方法指导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意象,梳理脉络,把握作品内容主旨; 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 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 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 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 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人教版选修)
2.挖掘词句内涵 即理解古典诗歌时,从诗歌字面意思出发,理解诗 歌的“意象”和关键词语,如诗眼、生动传神的字、句
子等,进一步探究挖掘诗句内涵,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不望文生义。 3.融入生活和体验 即在理解鉴赏古典诗歌时,把我们的主观感受、生 活体验融入其中,推测作者本意,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
和主旨。
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 其原因,作为原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
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 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
爱民”,“仁义礼智信”等。例如,“诗圣”杜甫茅屋为秋 风所破,雨漏被湿,仍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 高适、王昌龄、白居易、范仲淹、王安 石、辛弃疾、岳飞、陆游等都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倾向。
佛家的恬淡、虚无、静修。主要理念有:“四大皆 空”,“色即是空”,“参悟宇宙自然妙谛”等。例如 “诗佛”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 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鹿柴》中 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 青苔上。”
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读到刘禹锡就应
想到他处于晚唐政治倾颓时期,所以其作品以沉郁的怀古诗 为代表。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
抒怀,吊古伤今。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 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 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 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今别离其一》精品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今别离 其一》 精品课 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今别离 其一》 精品课 件
温故知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作品
作者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
阮籍
1、早有济世志 2、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
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 争中保全自己
82首《咏怀诗》第一首, 有序诗的作用。诗歌表 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 凉、落寞、忧虑等复杂 的感情。
1、少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
杂诗(其二)
陶渊明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今别离 其一》 精品课 件
读诗译文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fŏu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温故知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作品 作者 知人Βιβλιοθήκη 世怀才不遇?以意逆志
(今其别一离)黄遵宪
(借助注解梳理 重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今别离 其一》 精品课 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今别离 其一》 精品课 件
温故知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高二语文(诗歌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
方法小结 如何解读《书愤》的主旨: 如何解读《书愤》的主旨:
品味抒情议论性语言。如挖掘“ (一)品味抒情议论性语言。如挖掘“那知世 事艰”“空自许”的深层含意。 ”“空自许 事艰”“空自许”的深层含意。 品味叙述性的语言。 (二)品味叙述性的语言。即颔联对两次战役 的回顾,诗人这样写的用意。 的回顾,诗人这样写的用意。 分析表达技巧。 (三)分析表达技巧。 1.分析对比的写法 壮年气壮山河、 分析对比的写法。 1.分析对比的写法。壮年气壮山河、渴望建 功立业,晚年两鬓斑白而功业未就。 功立业,晚年两鬓斑白而功业未就。 2.分析典故 理解运用诸葛亮一典的用意。 分析典故。 2.分析典故。理解运用诸葛亮一典的用意。 知人论世。了解陆游生平和所处时代。 (四)知人论世。了解陆游生平和所处时代。
主旨概括 诗人借北望中原, 诗人借北望中原 , 回顾了青年时的 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 并由此府 仰千载, 抒发了诗人的报国壮志, 仰千载 , 抒发了诗人的报国壮志 , 老迈 年高而功业未就的感叹, 年高而功业未就的感叹 , 以及对投降派 的强烈愤慨。 的强烈愤慨。
主旨概括 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 生活, 生活 , 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 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 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
对比赏析 比较《书愤》 比较《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 》在风 格上的差异。 格上的差异。 前者沉郁顿挫, 感情激昂 ; 优美动 前者沉郁顿挫 , 感情激昂; 富于情趣。 人,富于情趣。标ຫໍສະໝຸດ 赏析 书愤: 书愤:抒发愤慨之情 。
首联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 早岁那知世事艰:那,同“哪”,哪里。 哪里。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中原 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 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 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王国维
怎样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 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
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 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 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2、哪几句表达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愁?
宋代:陆游《书愤》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可结合题目和注释)
愤懑,哀痛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
• 志:作者之志,作品之志。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凸显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
• 逆:①迎受、接纳;②考证、探究;③追溯、 1、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心中的情感?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反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青梅嗅。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 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 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 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1课长恨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烟尘生,
千乘
万骑
西南行。
尘飞扬,天子带着大批臣工美眷,逃往西南。
翠华
摇摇
行复止, 西 出都门百余里。
皇帝的旌旗仪仗,摇荡飘扬,走走又停停,从西门走出才一百多里。
六军 不发 无 奈何, 宛转娥 眉
马前死。
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娥眉竟死在皇上马前。
花钿 委地 无人收,
翠翘 金雀
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捡拾,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
芙蓉如
面 柳 如 眉,对此 如何不泪垂?
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见花见柳怎叫人不落泪
春风 桃李花 开夜,
秋雨
怎不感触啊?在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夜晚,在这秋雨打
梧桐叶落 时 。
西宫
南苑 多 秋草,
梧桐落叶的时辰!太上皇住的南苑与西宫,秋草长满闲庭,
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 新,
椒房阿监
峨嵋山下 少人行,
旌旗 无光 日 色 薄。
峨嵋道上没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
蜀江水
碧
蜀山 青,圣主朝朝暮暮
情。
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念情思难断绝。
行宫见 月 伤心色 ,夜雨
闻铃肠断声。
行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铃也是断肠声息。
天旋日转 回龙 驭,
复习课件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1课长恨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 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1/4/17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1课长恨歌课件新
1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课 长恨歌
开卷有益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教案_16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一、依据课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
”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品味关键词句和挖掘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二、依据单元要求:本课文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的篇目。
黄遵宪,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我们应做到了解创作背景,了解诗人。
三、依据学生心理: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整合离别时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中的作用。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自古以来一直令人哀伤。
孟郊《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晚清诗人所写的《今别离》,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与古代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体验。
二、知人论世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三、播放歌曲《送别》。
四、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1、单个学生朗诵此词,请其他同学认真感受,然后对他的朗诵做出评价。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课件_23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一、以意逆志
以意
逆
志
用 自己的切 推测 身体会
作者写作诗 歌的本意
如何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 的诗歌鉴赏中呢?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闻说双溪春尚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也拟泛轻舟。
此情无计可消除,
只恐双溪舴艋舟,
讨论: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载不动、许多愁。
这三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导致诗人不同
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少女时期: 出身名门 无忧无虑 天真烂漫
少妇时期: 夫出做官
愁肠百结
朝思暮想
晚年时期: 亡国丧夫
孤苦伶仃
凄惶度日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这首词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时光易逝的感慨 红颜易老的伤感 独自一人的孤寂 思念丈夫的深情
1、解读文辞,注意意象 2、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3、整体出发,把握重心
二、知人论世
知人 论世
应该深入地探 究作者的身世、 经历、思想状 况和写作动机
全面了解他所 生活的环境和
时代背景
诗词鉴赏中为什么需要“知人论 世” ?
比较阅读之中寻原因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南歌子 吕本中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 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 原归思、转凄凉。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教案_7
《今别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愁别绪上的新意;2、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表达情感、书写诗歌的兴趣与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以新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难点: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找规律1.巧导入播放柳永《雨霖铃》录音。
提问:感觉它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悲伤。
“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古人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他乡而与亲友恋人离别,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就如江淹《别赋》中所说的那样:“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2.读诗词齐读柳永《雨霖铃》,简单讲解。
3.明意象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明确:长亭、雨水、车舟、美酒、杨柳、流水、晓风、残月等。
既然“古别离”诗歌常用长亭、杨柳、美酒等意象营造一种悲伤的离别意境,带给人们一种悲伤的情感体验,那么今别离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黄遵宪《今别离》,去看一下他眼中的别离是什么样的?诗歌中又出现了什么样的事物来表现别离呢?(二)赏诗歌1.正字音检查预习情况,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并讲解重点字词意思:一(yí)刻既万周钟声一(yì)及时不许稍绸缪(chóu móu)虽有万钧柁(duò)望影倏(shū)不见烟波杳(yǎo)悠悠归定留滞不(fǒu)2.明基调(1)解题《今别离》出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作者有意用《今别离》做题目,为了用“今别离”与“古别离”作对比,体现出诗歌的内容就是描绘现代别离给人们带来新的体验和不同的感受。
(2)找出情感关键词及相关诗句。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课件_10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 总和;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喂养了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 沸腾的我;
是绯红的黎明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正在喷薄;
去取得
-- 祖国啊!
轻气 球
有足够的时间对离别的场面进行 (精雕细琢),把古人的离情别绪表现的更加(缠 绵而细腻)。
都门帐饮 执手相看
古别 离
孤帆远影碧空尽
劝君更尽一杯酒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 我向秦
展现的是(匆匆)的离别场面,突出近代人离情别绪的 (突发与浓烈) 。
益增
中心
忧
今别
并 力 生 离 愁
迅速
准时
离
火车
合作探究
《今别离》在表现离情别绪方 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提示:(1)在意象选择、意
境营造方面不同。
(2)在对短暂离别场景 的刻画与描写上也不同。
渲染出极(萧条、凄清)的意境 柳
古道
古别
酒
风月 离
长亭
山水
夕阳
春草
意象新奇,重在表现这些意象(准时、 迅速)与(灵活、安全)的特点。
今别
火车 离
轮船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我是贫困,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悲哀。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我是你祖祖辈辈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痛苦的希望啊,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飞天"袖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教案_23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作用;2.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从来都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钟爱的写作题材,亲朋好友送别之际,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
离别是“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噎”的哀伤,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关切,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
让我们走进近代诗人黄宗宪的《今别离》,看一看他所描绘的离别之景又有什么不同呢?二.读诗歌三、赏诗歌1.展示教学目标2.分析鉴赏(1)本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哪些?明确:火车轮船轻气球⑵试分析总结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灵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面对如此迅疾,快捷的交通工具,作者有何感慨呢?“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古代车舟速度有限,可以让人尽情感受离别的情景,尽情挥洒离别的泪水,尽情抒发握手言别,各自天涯的惆怅。
而今别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因交通工具的快捷,来不及告别,离人已远行,让人倍加忧伤。
不过好在“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是新式交通工具让人聊以安慰的一面,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4).合作探究:《今别离》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提示:(1)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方面不同。
(2)在对短暂离别场景的刻画与描写上也不同。
总结:近代社会,西方科技与文明逐渐被引入中国。
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导致诗歌的古典意象和近代文明不能兼容,诗歌的传统意象已经不能准确表达近代人的种种感受与思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课件_13
·
完 结
望?
作 者 的 愿 望
作者希望,既然离去如此之快,归来时也 当非常迅速,表达出对行者的依依不舍和 祝愿之情。
再读诗歌,思考:作者主要运用了什
伍
么手法来表现新时代交通工具在传情
达意上与传统工具的差别?来自对 比 手 法“一刻”与“万周” 古时离别与今日离 别 万钧柁与绕指柔 送者与行人
黄遵宪作为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知识分子,当他站在19 世纪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和火车这
今 别 离 宪清
末
黄 遵
壹 古代别离之诗中的常见意象有哪些?
常
道古浦南 见桥灞水流舟兰柳杨月明亭长
意 象
贰
本诗中出现了哪些传统诗歌中没 有的意象?他们有什么特点?
新
轮船、火车、轻气球
型
、重达万钧的船柁
意
象
特点:速度快、按时出发、轻快灵活、不 被强风所扰
叁
作者认为,新时代的交通工具与 传统工具的差别在传情达意上起
雨霖铃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 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肆
面对时代的进步,交通工具的改 变,作者最后传达了什么样的愿
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效 果 差 别
传统工具在驻留上更加自由,可以更好地 传达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
新兴交通工具出发的钟声一旦响起,不会 为任何人停留,人们只能匆匆上路。
效 果 差 别
传统工具速度更慢,在旅途中,人们心中 的愁绪可以慢慢地消化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课件_9
《今别离》近代 匆忙 迅速 准时 快回 不是那么悲伤
《送别》 当代 理性思考 遗憾悔恨 珍惜当下为梦想而奋斗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写一首关于“离别” 主题 的诗歌,写出自己对别离的体验 和感受,古体诗现代诗都可以。
谢谢观赏!
甘肃天水五中李小红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 晚,骤雨初歇。 都 门帐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 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 景虚设。
相同点
写作特色 今昔对比
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离
今别离
感情
送别
席慕蓉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又要错过今朝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
今朝 仍要重复那相 同的别离
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馀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在暮霭里
最后终必成空
向你深深地俯首
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我 一直都在这样做
请为我珍重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
感悟与思考:
最美丽的风景往往不是在山顶,而是那 沿途的风光。
我们都想去挽回那段流逝的青春,都想 弥补曾经的遗憾,但时光一去不复返。即 使我们的人生不可能完美,我们也要好好 把握生命的每一天,珍惜当下,为梦想而 奋斗,不再错过,不再缅怀青春,不再有 新的遗憾和悔恨。
时代在发展 诗歌也在变
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教案_3
今别离(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遵宪,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对离情别绪能有一定的体会。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一、情景导入2003 年 6 月 29 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1、介绍作者黄遵宪,(1848--1905) 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
光绪二年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
他主张以“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
平生多诗作。
长于古体,语言通俗,并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被称为“史诗”。
著作除《日本国志》外,还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他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
堪称中国诗的哥伦布。
2、关于背景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导学案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类别。
2、熟悉每种类别的诗歌包含了哪些情感。
3、掌握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的答题范式。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
②理会:通达事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1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郡斋
明·李攀龙
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
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
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还未成。
注:金虎署,指刑部。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曾在刑部声名显赫,次句写如今出守邢州,两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失意之情。
B.“折腰”句写出了当时官场奴颜婢膝膝的丑态,“白眼”句则道尽了官场的人情淡薄。
C.本诗的第三联诗人在慨叹知音难觅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在茫茫人世间的孤独与渺小。
D.作为咏怀诗,本诗用语率真质朴,自然流畅,情感亦丰富,包含了愤慨和感伤等情感。
4.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上西平·送陈舍人
吴泳①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②,便匹马、蹴踏高秋。
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
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
阅人物、渺渺如沤。
棋头已动,也须高著③局心筹。
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注)①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
②襄州: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
③高著:高明的招数。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各用“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营造了十分强烈的战斗气氛,“便匹马、蹴踏高秋”,实写了陈舍人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
B.“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
“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
C.下片对四位历史人物,前两人直写名字,后两人以遗迹指代,笔法错杂多变,抒发了作者对他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D.“渺渺如沤”,比喻新颖生动。
言外之意:历史人物已成为过去,像水泡一样地消逝了,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
E. “棋头”一句,遥接上片“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两句,是说既然战争已开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数,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
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登雨花台
魏禧①
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③!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
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
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B.“谁使山河全破碎?”的“全”字含义深刻。
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
C.“冠盖雍容半旧卿”,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者面前仍来参拜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D.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的真挚情感似乎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日夜不怠。
E. 题为“登雨花台”,笔墨即以景物为主。
通过写景,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无法抵制的颤动,从而增强了诗的力度。
8.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①。
惆怅孙吴②事,归来独闭门。
(注)①安禄山为夺取边功,数次侵略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
②“孙吴”指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以“沙漠”“寒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B.三、四两句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诗人登上寒垣所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的萧条荒凉
之景。
C.五、六两句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
“一到”“每愁”两词对举,突显边患之重之久。
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精炼绮丽,字字含情,情感浓烈。
10.这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感愤
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
诗人短暂的一生在贫困中度过,曾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
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
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③却:此处是“返回”意。
④去:作“来”讲。
⑤浑:简直。
⑥夸俗:拔俗,脱俗。
1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正气。
B.颔联诗人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
C.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狂吐复自吮”。
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本诗直抒胸臆,用语劲直,直接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种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12.诗题为“感愤”,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
第三部分总结升华
一、掌握全面、准确地把握诗的思想感情的核心方法——四个抓住
二、答题要领:
两点,一是:;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