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秉鉴的经营管理之道

合集下载

伍秉鉴的经营管理之道

伍秉鉴的经营管理之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伍秉鉴的经营理念
• 要有超前意识,尝试投资新领域。 • 多方投资,做大蛋糕。 • 恩威并用,驾驭身边的人。 • 诚信,信誉是最大的财富。 • 以质取胜,才是经商的高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华商论剑
稻盛和夫——日本京瓷公司名誉会 长、日本KDDI最高顾问、日本航空公 司董事长、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 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跨国财团,广东十三行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跨国财团,广东十三行
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中 也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 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以至于当时就流传 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 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在现在看 来,这些行商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清朝世界首富——伍秉鉴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跨国财团,广东十三行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 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这 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 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行商们带 来了巨大的商机。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 船到港27艘,税银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 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鸦片战争之前,洋船每 年到港多达200艘,税银也突破180万两。在此后 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 的关税收入。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多方资助,恩威并用
与其他行商不同,伍秉鉴很愿意尝试新 的投资领域,他有时投资不单单是为了获 取利益,还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名声和心理 上的满足。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鸦片战争,走向没落

“三板斧”成就晚清世界首富

“三板斧”成就晚清世界首富

正能院以史为镜HISTORY晚清人伍秉鉴,世界富豪,其身价到底是多少?1834年的财产估计为2600万银元,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的近一半。

同一时期的美国首富,财产折合也只有700万银元。

西方学者都称其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而现在,随着股市涨跌,拥有各种首富头衔的人几乎都会被“摘帽”,当时的伍秉鉴可是实至名归的世界首富。

明清时期,我国厉行海禁政策。

1686年,广东地方政府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成立“广州十三行”,垄断外贸。

1757年,朝廷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

这样的政策和命令直接将“广州十三行”变成了当时对外贸易的唯一平台。

这种垄断条件连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也难以企及。

相应地,“广州十三行”行商也日进斗金。

虽说时势造英雄,封建王朝闭关锁国的长城上撕开的这道口子为伍秉鉴成为世界首富提供了机会,但他能登顶而“一览众山小”,除了历史机遇,总结起来,靠的主要还是其练就的“三板斧”。

安抚于内1784年,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看到了行商中的巨大利益,接受了粤海关的委任,创立了元顺行,后更名为怡和行,成为了“广州十三行”的成员。

1801年,32岁的伍秉鉴从其父手中继承了怡和行,走上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前沿,踏出了成为一代富豪的第一步。

“广州十三行”虽然有当时政府发放的金字招牌,但是其业绩好坏、盈利多少多系于国外形势,由此也牵动着内部行商的取向和形势,因此,各行商之间也是关系复杂,甚至存亡待定。

安定内部行商对伍秉鉴来说刻不容缓,收服同行就是其练就的第一板斧。

当年,伍秉鉴初出茅庐,行商的总商(“广州十三行”的领袖单位)是潘振承的同文行。

伍秉鉴的父亲在创办怡和行之前,就在潘家当账房。

后来,伍秉鉴凭着超前的理念和手段,后来居上,使怡和行超过同文行成为新总商,事实证明,伍秉鉴确有许多过人之处,包括其在团结、统战“广州十三行”的同行上。

1811年,伍秉鉴成为英国公司羽纱的销售代理,拥有盈利后,他并未独吞利润,而是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各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名中国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坤、伍秉鉴和宋子文。

二十世纪中国首富伍秉鉴 伍秉鉴是怎样发家的

二十世纪中国首富伍秉鉴 伍秉鉴是怎样发家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二十世纪中国首富伍秉鉴伍秉鉴是怎样发家的
导语:伍秉鉴二十世纪时期的中国首富,在清朝这个动荡的朝代里,作为首富,不知道他又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呢?清朝后期的时候朝廷实行的是“
伍秉鉴——二十世纪时期的中国首富,在清朝这个动荡的朝代里,作为首富,不知道他又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呢?
清朝后期的时候朝廷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但是并不是完全的封锁了所有的对外通商,当时有设立“十三行”用以对外通商。

正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反而成全了伍秉鉴。

祖籍是福建的伍家在康熙年间就举家迁徙,定居在了广东,并且开始经商。

伍家在伍秉鉴的父亲手里时,成立了商行并且已经加入对外贸易。

等到伍秉鉴三十二岁接管家族企业后,伍家的商业开始了迅速的发展。

在经商方面极具天赋的他以自己超前的理念跟欧美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通过与国外商人的广泛交易,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其中还包括在东印度公司周转不灵的时候向其放贷,成为了该公司最大的债权人。

中国的茶叶在国外一直是热销产品,但是欧洲人对质量是严格把关的,在所有的外销茶叶中,伍家的茶叶被英国商业认为是质量最上乘的,从而获得了最高价的待遇。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伍秉鉴长远的目光。

当然伍秉鉴的商业发展并不只是局限于茶叶经营,他在国内还有地产、店铺等,在国外则投资铁路的修建,同时还进行证券交易以及保险业务等,其伍家的怡和行是当时名副其实的跨国企业,而他则被一些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鉴把财产转移到哪儿去了
都说伍秉鉴是二十世纪时期的中国首富,但是他究竟有多少钱你是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商业史上十大著名商人(下)

中国商业史上十大著名商人(下)

中国商业史上十大著名商人(下)作者:东方来源:《商业文化》2019年第07期Top7第一富翁——19世纪中国的世界首富伍秉鉴:19【人物简介】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

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

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

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

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

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开始快速崛起。

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一总商。

他借出大量的数目给外国商人(每次百万银元)以交换部分的船只出货。

他也是公认的慈善家,捐赠第一个鸦片战争后的一百一十万两赔款的银元。

在那个时期,伍秉鉴名声远播,他的肖像仍然在一些和他有过生意来往的美国人建造的官邸悬挂着。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

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所以伍秉鉴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

【经商经历及成就】广东十三行。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在此后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

所谓的“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只有13家,多时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

由于享有垄断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广东十三行逐渐成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

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中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以至于当时就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

比皇帝还有钱的古代十大富翁!古人的生财之道

比皇帝还有钱的古代十大富翁!古人的生财之道

[键入文字]比皇帝还有钱的古代十大富翁!古人的生财之道中国古代富豪大多两种出身:一是贪官;二是靠经营智慧而成巨富的商人。

贪官大都没好下场,和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然而,那些靠勤劳、智慧发家的巨贾们,结局却各不相同。

1、第一富翁——伍秉鉴(1769—1843 年):商名伍浩官。

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

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

1834 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 万元(一说为2600 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

1843 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 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 万。

《华尔街日报》对于伍秉鉴的评价是这样的:“他出生于1769 年的清朝行商。

伍秉鉴继承父业与外商从事买卖,又进一步贷款给外商并以此获得巨富。

他在西方商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伍秉鉴是清代十三行商人中的一员。

18 世纪末和19 世纪初,伍家的怡和行成为广州行商的领头人。

伍家似乎要比其他行商更精于投资之道,很快就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1834 年时,伍家自己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 万银元。

有人估算这相当于今天的50 亿人民币。

这个数字意味着,即使在当时西方人的眼中,这个家庭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家庭。

伍国莹被外商称为“浩官”,这个商名也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了19 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上一个响亮的名字。

1801 年,伍国莹的儿子伍秉鉴继承了伍家怡和洋行的业务。

正是他使怡和洋行成为了行商中的佼佼者。

伍秉鉴将十三行带入巅峰。

伍秉鉴被西方商人认为“诚实、亲切、细心、慷慨,而且富有”,英国人称赞他“善于理财,聪明过人”,但是也说“他天生有懦弱的性格”。

据说他有一个红色的顶戴,但他从不在公众场合戴出来炫耀,只是在自己生日的时候偶尔穿一下。

1。

大商不图眼前利

大商不图眼前利

大商不图眼前利作者:宝谷来源:《百家讲坛》2016年第18期“同行是冤家”是商界颇为流行的一句话,也是商事活动中的普遍现象。

但是,有远见、乐善好施的商人却从不这样认为,例如清朝中叶的富商伍秉鉴。

对待同行或竞争对手,伍秉鉴一直秉持“和中为贵”的经营理念。

伍秉鉴是广州十三行中“怡和行”的行长,他自小就跟着父亲出入生意场,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

有一次,一家英商公司提出要怡和行担任羽纱的销售代理。

这是一笔人人羡慕、盈利颇丰的大交易,但伍秉鉴却高兴不起来。

原来,在此之前,有好几家行商的老板都争着抢着想要接这份生意,甚至不惜动用金钱走关系,但英商公司最终还是选择了怡和行,而且让怡和行做独家代理。

伍秉鉴知道,如果自己接受这桩生意,势必会遭到其他行商的嫉妒。

这无疑是在树敌。

但自己又不能辜负了英商公司的一片好意。

该怎么平衡这其中的利弊得失呢?思来想去,伍秉鉴决定“分羹”。

恰巧,几日之后就是伍秉鉴的生日,于是他挨家挨户送了请帖。

生日那天,伍秉鉴设宴款待大家,席间,他客气地对大家说:“今借饭局有一事拜托诸位。

诸位可能听说了,英商公司让怡和行做他们产品的销售代理,可惜我伍某资金有限,所以恳请大家和我一起分这块蛋糕,不知诸位意下如何?”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怡和行完全有能力独揽这桩生意,这只不过是伍秉鉴谦虚的说法,目的就是让大家有利共享。

可想而知,行商们欣然接受了伍秉鉴的合作邀请,对他的敌对情绪烟消云散。

就这样,伍秉鉴接过了英商公司的生意,然后想办法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

事后有不少人认为伍秉鉴是个把利润拱手让给他人的大傻瓜。

事实上,他虽然损失了一些既得利益,但是人气一路攀升。

这从怡和行的地位变化可以看得出——与英商公司合作前,怡和行在十三行中只排第三位;合作后,伍家的财富一路攀升,1826年资产达到了2600万两白银,而到了1831年,怡和行就成为了十三行行首。

那些曾说伍秉鉴是傻瓜的人直到这时才明白:大商不图眼前利。

以义为利之举恰恰体现了他的眼光长远,因为他知道竞争对手并非死对头,做生意只有互相照顾才能共同赢利,从而为自己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和更稳固的地位。

古代商人案例

古代商人案例

范蠡造秤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激流勇退,隐姓埋名,回乡经商去了。

他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睛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想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

一天,范蠡经商回家,在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里汲水,方法极是巧妙: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

范蠡顿受启发,回家仿照着做了一杆秤:用一根细直的木棍儿,一头钻上小孔,小孔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一头拴上吊盘,装盛货物,一头系鹅卵石为砣;鹅卵石移得离绳越远,吊起的货物就越多。

秤做出来了,一头挂的货物多,鹅卵石就要移得远,才能平衡,他觉得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

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呢?他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然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出外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突发奇想,便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一两重,十三颗星是一斤。

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时间一长,范蠡发现有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

如何杜绝奸商的恶行呢?范蠡又是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星,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福、禄、寿三星,十六两为一斤。

范蠡以此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赚黑心钱。

他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失去福气(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不得“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折损“阳寿”(短命)!”就这样,秤一代代流传下来,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

胡庆余堂今景作为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叱诧商场,写尽人间风流。

更令后人称道的是,他"为富且仁",善好施,做出众多义举,在赢?胡大善人"的美名、黄马褂加身的同时,亦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在他的这些义举中,胡庆余堂药号的开办,尤为后人们所称道。

关于创办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的缘由,流传至今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为胡雪岩因胡老太太生病抓药受阻,怒而开药号;一种说法为胡雪岩因小妄生病,抓回的药中有以次充好的一两味药,要求更换时遭到药店伙计的抢白,激愤而开药号。

粤海第一关观后感-伍秉鉴

粤海第一关观后感-伍秉鉴

粤海第一关观后感——从“世界首富”伍秉鉴说开去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照片上的人,他叫做伍秉鉴,粤海第一关里也有他的图像。

我们参观的时候解说员说他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我们对这个挺感兴趣的,中国什么时候出了个“世界首富”呢?伍秉鉴是谁呢?他是广州十三行的总管(实际兼任“海关总管”)、怡和行的老板。

那伍秉鉴究竟是多有钱,能够成为当时的世界首富?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而当时的清政府国库存款仅700万两白银!在此时的美国,最富有的人的资产也不过700万银元。

那伍秉鉴又是如何发家致富的呢?伍秉鉴是在对外贸易中富起来的。

我们看看伍秉鉴的“富翁”之路,看看在我们有什么可以学习的。

1.伍秉鉴是个“富二代”1783年,伍国莹成立了怡和行。

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

但他能成为世界首富,更多靠的是他自己的才智。

是在他接手后,伍家的事业才开始快速崛起。

伍秉鉴能在对外贸易中富起来,靠的是他自己超前的经营理念。

2.有眼光、抓机遇、敢冒险——“超前的经营理念”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 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冶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我们现在要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成功,也需要这样的眼力。

3.打造关系网,左右逢源伍秉鉴主动出击, 积极寻找欧美客户,与进入广州的几乎所有海上客商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 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 常向伍家借贷.因此,伍秉鉴很快在西方商界享有了极高的知名度。

他还与清政府保持密切联系。

他清政府的三品官,他还通过捐巨款,同清廷和广东官府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从1806年至1843年,伍家以各种名目捐款达160万两。

这也告诫我们在对外贸易中拥有良好的关系网是必须的,不仅要和客户打好关系,还要与政府打好关系。

中国历史上最会做生意的人之商训!

中国历史上最会做生意的人之商训!

中国历史上最会做生意的人之商训!如今这社会上班难,做生意更难,上班虽然辛苦,但旱涝保丰收,做生意不但收成难保,有的甚至赔的血本无归,倾家荡产,回头看看古代人是怎么做生意的吧,做的又是什么生意呢?第十位儒商子贡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奢,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很不错了,但比不上贫穷却能乐道,富有却能好礼.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以商养儒、博学儒雅、亦商亦文、文商互成,有子贡的经济基础孔子才能游历诸国,孔子的成就离不开子贡的帮助。

端木赐字子贡第九位巨商吕不韦吕不韦于是归家与父亲说:“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卖珠玉,或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

”吕不韦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无数。

”吕不韦说:“如今努力耕田劳作,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拥君建国则可泽被后世。

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

”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异人后大喜,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

”(成语“奇货可居”的出典,“异人”即嬴政)。

第八位商祖白圭•“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译文】经商发财致富,就要像伊尹、吕尚那样筹划谋略,像孙子、吴起那样用兵打仗,像商鞅推行法令那样果断。

如果智能不能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善于取舍,强不会守业,无资格去谈论经商之术了。

•“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译文】能够吃清淡平常的实物,忍得住嗜好和欲望,穿衣节俭,和手下的仆人一同吃苦,一起享乐,这样做起事来,效率更高。

中国最早的世界首富_伍秉鉴_周雁翔

中国最早的世界首富_伍秉鉴_周雁翔
对方表 示他们之 间的账 目已经结 清 , 对方可 以随 时
离开 广州 回国 。 伍秉鉴 这个惊 人的举动 , 使 他的名
声在 美国传 诵长达半 个世纪 。 在 那个时期 , 伍 秉鉴 的 肖像在一些 和他有过 生意来往 的美国商人 的府邸
1835 年 , 一位 美国传 教医生 伯驾来到广州 , 想 创办 眼科 医局 , 找到 了当时 号称 “世 界第一富 翁 ” 的伍秉鉴帮忙 。 伍秉鉴 无偿捐赠 1 0 万银元帮助伯驾 建立 了医局 。 在 当时 , 伍 秉鉴的这一举动实属首例 。 伯驾经营广州 眼科 医局长达 2 0 年之 久 , 医 局逐渐 成
18H 年 , 伍 秉鉴担任英 国公司羽纱销售代理人 , 他并 没 有独 吞利 润 , 只是 长 期担 任十 三行 的总 商 ,
将利 润按 比例分给全 体行商 , 让 所有行 商均能够 得 到利润分成 。 老行商 刘德章 因为得 罪英 国公司失去 了贸易份 额 , 伍秉 鉴 又出面斡旋 , 使英 国公司恢 复了刘德章
有 了政府颁发的 “黄金招牌 ”, 但 由于外部 贸易形势
W E A LT H
} 7 9
F 1 . A N C IA L
L IF E
财智
多出 了 50 万墨 西哥银 元
的资 金 。 在 义 父伍 秉 鉴 的 支持 下 , 福 布 斯 利 用
这 笔钱 开 始 一 r 一门 新 生
意— 修铁路 , 而后福
是当年清 朝政府财政 收 人的
` 半 。 所 以 , 西 方学 者
称 伍秉鉴为 “天下 第一 大富翁 ”, 是当时 1 : 界 I二 1 自 支 富
有的 商 业 巨头 。
外贸发家
f互秉鉴 (1769一 1843 年 ) , 祖籍 福建 泉州 安海 。 伍 秉鉴的 事业是 继承 先 辈的 , 其祖先 在武夷 山以 种 茶为业 , 后干康熙年间移居J 一 州。

广州有个十三行

广州有个十三行

广州有个十三行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7年第2期杜君立广州十三行是典型的红顶商人,他们的命运时刻受到官府更高势力的左右和影响。

在外商和官府的双重挤压下,十三行商人最终结局大多不妙。

千禧年时,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经做了一次跨越历史的富豪评选活动,最后评选出公元1000~2000年全世界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出自中国的有两个清代人,除了大贪官和珅,另外一个便是广州十三行商人伍秉鉴。

伍秉鉴祖籍福建,依靠十三行从事对外贸易,在晚清时期创造了一个财富神话。

据估计,伍秉鉴的资产大约有1872万两白银。

这个数字接近当时清政府财政年收入的一半。

如果算上十三行的潘、伍、卢、叶四大行商,那么他们的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富可敌国”。

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对外贸易的洋货行,也叫“洋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解除海禁,设立了江、浙、闽、粤四处海关。

当时粤海关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务,是为“十三行”。

(说是十三行,但实际并不限于13家,行商数量后来经常变动不定,最少时有4家,最多时有20多家。

)乾隆时期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出入口,十三行因此崛起。

从名义上来说,官方的粤海关专门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等事宜,但实际上,连外交事务也都承包给了十三行。

十三行配合外商,对各种内外贸易报关纳税,以及代办商品购销买卖等。

粤海关原则上不与外商直接发生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具有牙行性质的十三行扮演着商业—商人和外交—官府的双重身份,或者说是一种有官方授权许可的半官方组织。

因为这种垄断性,十三行能够获取正常商业经营无以企及的暴利,从而积累起巨额财富。

十三行的兴起明朝末期,澳门为葡萄牙所据,广州出现了专事外贸的洋行;清以降,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以牙行经纪代理涉外贸易。

广州十三行作为专做外贸的牙行,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

康熙时,清廷只指定由一家牙行独家包揽对外贸易大权,只要其纳银4万两入官。

伍秉鉴:安海历史上的世界首富

伍秉鉴:安海历史上的世界首富

2010年12月3日,位于晋江安海石狮巷51号的伍氏宗祠,迎来一个操着广东话的中年男人———伍秉鉴八世孙伍凌立,他带着房谱,到这里认祖。

这也是伍秉鉴家族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回安海老家祭祖。

这次寻根之旅,再次向世人证明这样一段史实:在1834年的中国,世界首富伍秉鉴,老家就在晋江安海石狮巷。

伍秉鉴是广州十三行首富,据伍秉鉴自己在1834年统计,所有田地、房屋、铺店、钱庄,以及与英美两国贸易的商业资本,约值2600万两白银。

在清末,这是世界上单个商人拥有的最大一笔财富。

所以,西方学者当时就称他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名人:伍秉鉴(1769—1843年)籍贯:晋江安海石狮巷成就:1801年,伍秉鉴继承伍家怡和洋行的业务。

伍秉鉴是个商业奇才,在他经营怡和行时,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他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贸易发财致富。

他的商行在当时同外商联系最为紧密,可以在东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

在伍秉鉴手中,怡和行迅速发达,一些西方学者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

1834年时,伍家自己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两白银。

在清末,这是世界上单个商人拥有的最大一笔财富。

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仅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甚至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怡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留迹:在安海石狮巷51号的伍氏宗祠,也是伍秉鉴先祖伍符龙的宗祠,藏有广州十三行伍氏房谱。

伍秉鉴后人安海寻根这是一次迟到了一百多年的归乡。

2010年12月3日,来自广州的伍秉鉴八世孙伍凌立,带着几代人的愿望,从广州来到安海,展开了他的寻根之旅。

在海峡两岸伍氏宗亲会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安海伍氏宗祠族谱,圆了几代人的梦想。

“错不了的,我们的祖先伍秉鉴,就是从这里出去的!”在安海伍氏宗祠,54岁的伍凌立,迫不及待地打开随身携带的广州十三行伍氏房谱,与安海伍氏族谱一对照,发现两本族谱所记载的分支与名字相吻合时,心里石头终于落下。

伍秉鉴:19世纪中国的世界首富

伍秉鉴:19世纪中国的世界首富

伍秉鉴:19世纪中国的世界首富作者:来源:《记者观察》2018年第01期清朝道光年间,一位曾在广州居住了20多年的美国商人亨特,在他的《广州番鬼录》一书中写道:“伍浩官(伍秉鉴)究竟有多少钱,是大家常常辩论的话题。

”“1834年,有一次浩官对他的各种田产、房屋、店铺、银号及运往英美的货物等财产估算了一下,共约2600万两白银。

”按照国际银价换算,这个数目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

而在这一时期的美国,最富有的人资产也不过700万两白银。

美国学者马士说,“在当时,伍氏的资产是一笔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

可见在西方人眼中,伍氏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业巨头。

但无论是2600万两白银的家产,还是三品顶戴,都无法保证伍秉鉴在大清王朝与欧美列强的夹缝中安身立命,更无法阻止鸦片战争和大清王朝的没落。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个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

其中有四位华人入选:和坤、刘瑾、宋子文和伍秉鉴。

这四人中,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所以他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

一向重农抑商的清朝竟出了位“世界首富”,这位伍富翁是个什么样的人?伍秉鉴(1769~1843年),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忠诚、庆昌,祖籍福建。

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

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浩官”。

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

发家之路17世纪后期,康熙皇帝暂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

1686年,广东巡抚李士祯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

其时广东地方政府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

从此,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诞生了。

广州十三行故事:富可敌国的伍秉鉴家族兴衰

广州十三行故事:富可敌国的伍秉鉴家族兴衰

广州十三行故事:富可敌国的伍秉鉴家族兴衰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有许多为国为民的人物。

他们或为苍生征伐沙场,或勤勤恳恳献计于朝廷,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始终向前发展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不过在后世的我们看来,似乎最出色的,始终是那一批通过科举入仕的士人。

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让原本位于社会末流的商人也能有表现的机会。

富可敌国这个词,便是形容清中后期广州十三行商人伍秉鉴最好的词语。

广州十三行的繁荣,伍氏家族的崛起广州十三行是十七世纪清政府设立的官方外贸团体,虽然早在康熙年间便已建立,但直到乾隆时期,才真正变成大清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乾隆继位后,一边打压郑氏家族,命令沿海渔民迁移至内陆,一边抵御倭寇的来袭,关闭了其他沿海口岸。

一番政策实施后,只有广州的对外贸易口岸——十三行能够继续经营,并成为偌大清帝国唯一的合法外贸区。

无数想要进行对外贸易的商人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在这里与洋人交易,伍秉鉴的祖先便是其中一员。

伍家祖先原本是福建晋江县的茶农,在自然条件并不算好的清代中后期,想要依靠种茶维持生计十分困难。

为了养家糊口,伍家先祖便下定决心,举家搬迁到广州南海县,利用南海县北临珠江口、背靠广州的优厚地势做起了对外贸易。

伍家在广州南海立足后,勤勤恳恳,惨淡经营。

直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出生时,家中已经小有资产。

不过,虽然家中条件足够支撑伍国莹入私塾读书,但他却对算账更有兴趣,于是便进了当时广州十三行总商潘振承的同文行做账房先生。

、在同文行做了30多年的账房先生后,伍国莹1783年正式独立出来,开始经营自己的商行——怡和行。

此时的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如火如荼,在清政府这唯一的通商口岸中,如雪般的生丝被运往英国、美国;而价格低廉的农产品、香料则源源不断地被送入中国。

据政府文书记载,广州十三行在100年间为清政府提供了大约40%的关税收入。

时势造英雄,1789年,伍国莹将自己经营的牙行怡和行传给了儿子伍秉鉴。

从后来怡和行的发展来看,伍秉鉴比其父亲伍国莹更有经商的天赋,在他手中,怡和行的利润不仅翻了几十倍,同时自己还成为了十三行的总商。

历史趣谈:清朝“世界首富”伍秉鉴 伍秉鉴是怎样发家的

历史趣谈:清朝“世界首富”伍秉鉴 伍秉鉴是怎样发家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世界首富”伍秉鉴伍秉鉴是怎样发家的导语:19世纪前半期广州商界的领袖、“红顶商人”伍秉鉴一位清朝时曾在广州十三行居住了20多年的美国商人亨特,在他的《广州番鬼录》一书中说:“19世纪前半期广州商界的领袖、“红顶商人”伍秉鉴一位清朝时曾在广州十三行居住了20多年的美国商人亨特,在他的《广州番鬼录》一书中说:“伍浩官(伍秉鉴)究竟有多少钱,是大家常常辩论的题目。

”“1834年,有一次,浩官对他的各种田产、房屋、店铺、银号及运往英美的货物等财产估计了一下,共约2600万元。

”而在这个时期的美国,最富有的人资产也不过700万元。

美国学者马士说,“在当时,伍氏的资产是一笔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

在西方人的眼中,伍氏商人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业巨头。

2001年,伍秉鉴与洛克菲勒、比尔·盖茨以及成吉思汗、和珅、宋子文等人一起,被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评为上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

一向重农抑商的大清朝竟出了位“世界首富”,这位伍富翁是个什么样的人?17世纪后期,广州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口岸”。

依托这个黄金口岸,手持官府赐予的垄断外贸权,加之自身的努力经营,广州十三行这个商人群体迅速崛起,与两淮盐商、晋陕商人一起,被后人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

伍秉鉴便是这“堆满银钱”的十三行商人中的一员。

1801年,他从父亲手中继承了十三行中的怡和行,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外贸代理生涯。

但是,行商的身份只是致富的机会而非发达的充分条件。

十三行首次被官府指定的外贸代理洋行有13家,此后,因贸易形势的起伏而变动不定,最多时有26家,最少时只有4家,可见这个行当的风险之大。

生活常识分享。

富可敌国的伍秉鉴家族的兴衰

富可敌国的伍秉鉴家族的兴衰

富可敌国的伍秉鉴家族的兴衰伍家的财产差不多等于清政府全国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所以,人家说他是富可敌国这是不夸张不过分的。

所以那时候伍秉鉴是闻名世界的商界明星,特别是在美国人中拥有众多的“粉丝”。

武秉鉴伍氏家族早先在福建是从事种茶叶的,清代的初期伍秉鉴的祖先来到了广东,入粤以后,估计他们这个家族从事的还是广东与福建之间茶叶的买卖。

到了第五代的伍国莹,这个家族外界才开始有了记录。

——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210期先解释一下“一口通商”。

所谓的“一口通商”,一口通商指的是广州,“口”指的是粤海关,是广州口岸。

一口通商准确地说,是面向欧美的海洋贸易的唯一口岸。

意思就是说,当时对外开放的口岸其实并不止一个广州,但是,西方海洋过来中国贸易全部必须集中在广州,所以现在人们俗称一口通商,这是一个俗称。

所以现在讲一口通商,你要有一个限定语。

一口通商的时代是1757-1842年。

什么是十三行?“行”指的是商行,对于十三行具体来说,它指的是外洋行、洋行。

也就是说,是十三家对外贸易的大公司,不是一般的小公司,是大公司。

他们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我们就把他叫做十三行商人,简称行商。

十三行就是指在广州这么一个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群体,因为有时候并不止十三家,有时候多于十三,有时候少于十三。

所以,十三行并不是一个确指。

十三行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指十三行商馆区,就是在文化公园附近,我们现在叫西关。

十三行也可以指一个商人群体,它也可以指一个商馆区,那一片的街区。

当时在整个广州口岸里面,十三行是广州口岸的核心。

一、伍秉鉴的家族:来自福建,投身外贸在古代的中国,海洋贸易最活跃的两个省是福建和广东,为什么广东和福建是我们国家海洋贸易最活跃的省份?我们国家的海洋状况是,东面除了朝鲜、日本、琉球这几个有限的国家以外,再往东去的话,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大洋——太平洋。

太平洋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片令人生畏的、不可逾越的汪洋。

清朝_世界首富_伍秉鉴

清朝_世界首富_伍秉鉴
人 物 与 历 史
清朝“世界首富”伍秉鉴
伍秉鉴是清末人, 西方学者当时称他为天下第一 大富翁。 之所以成为富翁, 伍秉鉴靠的是十三行拥有的外 贸专营权。当时,清政府只允许位于广州的 13 家商 行和外商做生意, 政治限制形成了经济垄断。伍秉鉴 的崛起, 就是这一历史的特定产物。 广州十三行首领 1686 年春, 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 告, 宣布凡是 “身家殷实” 之人, 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 白银, 就可作为 “官商” 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 到的是, 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 一位世界首富。 17 世纪后期, 康熙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 来 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于是, 广东地方政 府于 1686 年招募了 13 家较有实力的行商, 指定他们 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从此, 近 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广州十三行” 诞生了。在以后 的发展中, 这些行商因办事效率高、 应变能力强和诚 实守信而深受外商欢迎。 1757 年(乾隆二十二年), 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 政策, 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这一重大 历史事件, 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 法的 “外贸特区” 从而给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 在此后的 100 年中, 广东十三行竞向清朝政府提供了 40%的关税收入。 所谓的 “十三行” 实际只是一个统称, 并非只有 13 家, 多时达几十家, 少时则只有 4 家。由于享有垄断 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 凡是外商购买茶叶、 丝绸等国 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 织, 广东十三行逐渐成为与两淮的盐商、 山西的晋商 并立的行商集团。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 广东十 三行中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 如潘振承、 潘有度、 卢 文锦、 伍秉鉴、 叶上林等, 以至于当时就流传有 “洋船 争出是官商, 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 银 钱堆满十三行” 的说法。 在广东十三行中, 以同文行、 广利行、 怡和行、 义

伍秉鉴天下第一富

伍秉鉴天下第一富

伍秉鉴天下第一富作者:魏纪侯来源:《英才》2008年第10期所谓文人死谏,武人死战,商人死难。

伍秉鉴和国难休戚与共的行为,遥续弦高,后启陈嘉庚。

伍秉鉴是清末人,西方学者当时就称他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现今很多人不知道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竟然有这样的富人,我们的祖上真的很阔。

之所以成为富翁,伍秉鉴靠的是十三行拥有的外贸专营权。

你可以不知道伍秉鉴是谁,但不可以不知道十三行为何物。

当时,清政府只允许位于广州的13家商行和外商做生意,政治限制形成了经济垄断。

伍秉鉴的崛起,就是这一历史的特定产物。

伍秉鉴实现了明初的沈万三想做而没有做到底的事。

伍秉鉴生于1769,死于1843年,祖籍福建泉州安海,其祖先在武夷山种茶为业,后世于康熙年间移居广州。

伍秉鉴的父亲于乾隆四十九年开设怡和行,特意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浩官这个商名子孙沿用,成为当时国际上的一个名牌。

当时美国的一艘轮船下水,就以“伍浩官”为名。

父亲死后,伍秉鉴接手怡和行。

7年后,怡和行跃居行商第2位。

1813年清政府在广州十三行设立总商,伍秉鉴居之,成为广州行商的领头人,那年,他32岁。

20年后,其子伍绍荣接任父职。

三代出贵族。

至1834年,即道光十四年,伍家拥有资产折合白银2600万两,富甲天下。

怡和行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还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令人莫名的是,他竟然还是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

东印度公司缺乏周转资金,就找伍秉鉴借贷。

伍家的住宅是个小故宫,中央的大厅办红喜事可摆筵席数十桌,办白喜事能容纳上千个和尚诵经礼佛,后花园还有水路直通珠江,不亚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钦差大臣、总督巡抚、外国使节经常于此会晤,银子花得像水一样。

洋人们很尊敬他,称他为伍浩官老爷,他还收美国旗昌洋行老板约翰•福布斯做了干儿子。

伍老爷急人所难。

曾经有一个美国商人跟他做生意,但经营不善,欠了他7.2万元,因为没能力偿还一直无法回国。

伍秉鉴听说后,把他叫来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朋友,并且是一个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

吃得起亏,方成首富

吃得起亏,方成首富

吃得起亏,方成首富清朝中后期的富商伍秉鉴曾经借钱给19世纪全球贸易大国英国的“国有企业”——东印度公司,鸦片战争后产生的清政府国债,他也承担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可见其钱财之多。

伍秉鉴能成为这样的巨富,离不开他妥善的经营,更离不开他“吃得起亏”的品行,正是他“吃得起亏”才为他带来了不少机遇。

1801年,伍秉鉴从父亲手中继承了广州十三行中的怡和行,开始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外贸代理生涯。

对于从事外贸代理业务的大清行商来说,全部的贸易机会都寄托在洋商身上,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因而,“征服”洋商就成了伍秉鉴把事业做大的关键。

当时,行商与外商的交易数额虽然巨大,但双方的贸易经营从不用书面契约,只凭口头约定。

一次,外国某商号按照约定运了一批棉花到广州,因检查时大意,货到港口后才发现这一批棉花全是陈货。

行商们都不肯收货,伍秉鉴却默默地收下了这批棉花,亏了近万元。

有人认为伍秉鉴傻,也有人认为他面对洋商胆小如鼠、懦弱无能。

但事实上,这却是伍秉鉴的一个策略,他凭借着这样的傻让利给外商,以吃亏结善缘,与许多洋商都建立了私人友谊,而且彼此信赖。

正是这种相互的信任,使得他在以后的贸易交往中无往不利,怡和行也得以在十三行中迅速崛起。

伍秉鉴也逐渐崭露头角,成1/ 3了行商的领袖。

让伍秉鉴名扬四海的,是他帮助一个美国商人的事。

某美国商人与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桩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生意亏损,借了伍秉鉴7.2万银圆用来重整旗鼓。

但连续三年他都无力偿还这笔欠款,只好滞留广州。

伍秉鉴无意中问及他为何离家日久、不思归乡,美国商人实言以告:“只因这笔债务没有还清,不能抽身一走了之。

”伍秉鉴听后,立即让账房把欠条取来,一把撕碎,说:“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罢了。

现在你可以回家了!”这件事让伍秉鉴豪爽的名声在美国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之久。

伍秉鉴虽然损失了7.2万银圆,却把好名声传遍了世界各国,得到了外商们的一致认可。

此后,外商们都把伍秉鉴看成是可信赖的贸易伙伴,尽管伍家的怡和行收费较高,但外商们仍乐意与他交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多方资助,恩威并用
与其他行商不同,伍秉鉴很愿意尝试新 的投资领域,他有时投资不单单是为了获 取利益,还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名声和心理 上的满足。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鸦片战争,走向没落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 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 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也就是在这 一年九月,伍秉鉴病逝于广州,终年74岁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跨国财团,广东十三行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跨国财团,广东十三行
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中 也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 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以至于当时就流传 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 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在现在看 来,这些行商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华商经营管理之道
第六讲
——伍秉鉴的经营管理之道
主讲: 曹光求
• 伍秉鉴(1769~1843年) , 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 忠诚、庆昌,祖籍福建。其先 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 经商。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 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 • 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 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 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 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 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 个响亮的名字。
清朝世界首富——伍秉鉴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跨国财团,广东十三行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 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这 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 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行商们带 来了巨大的商机。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 船到港27艘,税银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 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鸦片战争之前,洋船每 年到港多达200艘,税银也突破180万两。在此后 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 的关税收入。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横空出世,总商之魁
十三行中,行商的共同组织称为公行, 其首领称为总商,一般以最富有的行商担 任。 1807年,怡和行成了广州第二大商行。 1813年,称为总商之魁,取代同文行成为 广州十三行的领头人——总商。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慷慨富有,享誉海外
伍秉鉴在西方商人的眼里享有不错的名 声,众多关于伍秉鉴的趣闻逸事也在当时 外商中流传甚广。“伍浩官”的名字享誉 美国,被传扬了半个世纪之久。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华商论剑
稻盛在30岁前就明确了经营企业的理念: “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 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这样定位企业目的,世界无有。但我想,把 “全体员工”换成“全体国民”,应该成为我 们的国家理念。谋求全体国民物质和精神两方 面幸福,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如此而已。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பைடு நூலகம்
伍秉鉴的经营理念
• 要有超前意识,尝试投资新领域。 • 多方投资,做大蛋糕。 • 恩威并用,驾驭身边的人。 • 诚信,信誉是最大的财富。 • 以质取胜,才是经商的高手。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华商论剑
稻盛和夫——日本京瓷公司名誉会 长、日本KDDI最高顾问、日本航空公 司董事长、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 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