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https://img.taocdn.com/s3/m/a7e3c32f0722192e4536f6f8.png)
鼓 足 干 劲 加 油 干
放 开 肚 皮 吃 饱 饭
吃大锅饭
一天等于二十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共产主义就是一切生活资料归大队 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倾家荡产大搞钢铁 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 贯彻指示不过夜,推广经验不过宿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有 革命了思想,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中国 钢产量 发电量 2.37公斤 2.76千瓦时
美国 538公斤 2949千瓦时
印度 4公斤 10.9千瓦时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 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 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 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 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 2、基本任务一:优先发展重工业 (1)成就:P50页最后一段 (2)意义:P51页第一段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49年 466
810
1952年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 建设在: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 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 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https://img.taocdn.com/s3/m/ab5c2003bb68a98271fefaaf.png)
②确立党的主要任务: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3)意义:
经济建设 的方针: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失误
(1)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 (2) 大跃进 (3) 人民公社化运动
2、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总路线
2、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1、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 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 (2)内容
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F g 乌鲁木齐 h
北京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 天津
兰州 武汉 上海
资源,交通,离苏联近 重工业基础好 一五时期的主要 建设成就
返回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造 (1953——1956年)
1、内容
⑴农业 ⑵手工业 ——参加生产合作社 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⑶资本主义工商业
2、表现
㈡、“一五计划” (1953——1957)
1、背景:重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 2、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 优先发展重工业 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 3、任务 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三大改造 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 4、成就: 鞍钢、长春一汽、沈阳等。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5、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 ——毛泽东
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
![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https://img.taocdn.com/s3/m/afdc6e2db90d6c85ec3ac6ec.png)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 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 个政府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
永远是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 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 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 一个新的世界!
537
415
1957年
1960年
1957年
1960年
思考:图表反映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影响?
③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 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3.国民经济的调整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1)目的: (2)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结果:①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③成就:
想一想
A.“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侧重于什么方面?建设的 重点放在什么行业上? 重工业 B.“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呢? 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 东北地区
C.“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
东北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幅员辽阔,资源物 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毛泽东:“中国解放
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
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 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 很穷,一穷二白。”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
结他这样说的原因及其采
取的对策。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https://img.taocdn.com/s3/m/b46ee9c8482fb4daa48d4b1a.png)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缺少稳定的政治 发展受挫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 环境
显著发展
1927年到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衰退
1937年到1945年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美货的倾销,通货膨胀、政 摇摇欲坠 抗战胜利至1949年
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②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③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 形势和社会面貌。
短暂春天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战争后
1912年到1919年
原因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诱导;商人、买办、官僚的投 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 商,社会上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民国政府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欧洲列强暂时 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的推动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曲折失误:“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 分析主要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 成功的探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https://img.taocdn.com/s3/m/75db937e8e9951e79b8927b5.png)
阶级斗争的老路。
◆探究
材料一 主题思想 材料二
1958 年,毛泽东认为共产主 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 义可以提前到来 曲折的认识 联系教材 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有关事实,概括自 1949 年起的 30 年 问题探究 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 学习——探索——走老路的曲折进程。 “一五”期间,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 1956 年中共八大为主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58 答案提示 年,党错误地发动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 视了经济规律,超越了国情,导致三年经济困难;20 世纪 60 年代,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错误继续发展, 导致了“文革”,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惠阳中学高一期末)某年 10 月 1 日,中国举行 国庆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 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超英赶美”、“人民公社万岁”等 口号。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左”倾错误影响 )
B.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D.三大改造完成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了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 年我国
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
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 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 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2)结果
①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 1965 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8bb908958f5f61fb736669a.png)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啊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历史的真相。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48522ab84ae45c3b358ca0.png)
3.“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 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A 4、右边“摘棉花”的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 . “大跃进” B .人民公社化 c .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5、“一乘卫星,驾火箭,十年规划,一年实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
大跃进时在番禺“大沙地”建的“炼钢土高炉” 群
思考:大跃进运动会带来哪些 危害?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轻重),生态 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 产下降等
13.下列四幅图表中,最准确地显示“文革” 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C
农业--参加合作社
(1)内容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建 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56-66)
(一)中共八大 1、内容
(1956年,北京)
(1)国情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2)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
的现实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2、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例题:下列图片反映的事实,哪些是真 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当年中国出现了 什195么8年重居民大将失家中误铁?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3286cd4028915f804dc212.png)
①“文革”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②当“文革”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③“文革”时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文革” 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后,严重破坏了经济,故②③不符合题意。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基础自测
课后作业
1.了解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 作业 目标 2.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一五计划”的 内容及实施的情况。 3.了解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中出现的失误,总结原因和教训。 作业 设计 限时:40 分钟 满分:100 分
)
①多年战争的破坏 ②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肆意搜刮
③国民政府的
④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 ⑤物资奇缺,物价飞涨
B.②③④⑤ D.①②⑤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解析:联系所学过的有关历史可知,此题中的①②③都是新中 国成立前夕国统区经济濒于崩溃的原因,而④⑤是崩溃的表现。
答案:C
3.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 1915 年,历经 40 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 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中外合资 B.承包经营(承包责任制) C.私有化 D.公私合营 )
答案:D
4.1953 年底,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时( A.轻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C.农耕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D.经济已得到恢复和发展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的理解能力。 1952 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 年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学案 (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02cf8ed350e2524de5187edf.png)
第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②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起步——“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结果: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②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三面红旗: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又相继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严重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结果:导致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出现。
(3)经济调整: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农村工作中纠“左”;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结果: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的破坏。
(2)表现:1967年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整顿: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
【疑难突破】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e340e9efb8f67c1cfad6b8b6.png)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 义建设必须实事 求是,尊重客观 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启示三:生产关 系的变革必须与 生产力水平相适 应。
1966年-1976年 十年“文革”时 期
66-----------71----------73----------75-------76 爆 发 周 恩 来 复 恢 苏 复 调 整 邓 小 平 回 全 升 面 整 顿 结 束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本单元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949~1956年) 第二阶段(1956~1966年) 第三阶段(1966~1976年) 第四阶段(1976~1978年) 第五阶段(1978年至今)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本课主要内容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 •文革劫难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教训
•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 国民经济调整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 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本课结构
过 渡 时 期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1840年 1949年 1956年 十年文革 1976年
1966年
“一五”计 划 三大改造
中 共 八 大 八字方针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 • • • 时间:1958年 内容:工业上大炼钢铁 农业上发展粮食生产 特点:盲目追求高速度、高产量 原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 观能动性 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3 课件(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3 课件(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144fb94b336c1eb91a375d40.png)
F 探究:此图表反映出在1956---1966的十年建设 g 大庆 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乌鲁木齐 包头钢铁公司 h 大港油田 兰新铁路 提示:虽有曲折,但总体向上 北京 天津 包头
东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大庆油田
探究:结合下词分析在调整国民经济之后, 上海 武汉 是否就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会一帆风顺?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 进程发展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 学史实A到B段时间是在1950年——1957年之间。 城镇人口发展趋势是上升,正是由于1953年开展 一五计划,制定了优先发展工业化的目标,促进 了城镇人口的增长。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2)任务之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1973年
1975年
1976年 返回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 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 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思考?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 降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此时的主要矛盾怎样才能解决? 主要任务怎样才能完成?
提示:发展生产力 非阶级斗争
探究:为发展生产力八大坚持了怎样的方针? 提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强调平衡, 不搞冒进
返回
9000万吨
探究:此图说明大跃进有何特点? 大 跃 提示:强调速度与数量(快、多) 进 时 3000万吨 期 违背八大经济建设方针 的 1070万吨 800万吨 535万吨 炼 钢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指 标
历史必修二第十一课ppt课件
![历史必修二第十一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5a644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3.png)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2.探索中的失误 “三面红旗”(1958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党内“左”倾错误迅 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 破坏,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是造成三年严重经 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家庭妇女也加入了炼钢行列
北京市居民将自己家中 的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2.探索中的失误 “三面红旗”(1958年)
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⑵“大跃进”运动 ⑶人民公社化运动 生产关系方面:一大二公,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6年,第一架国产喷气式 歼击机试制成功。
沈阳机床厂是集机床生产加工,装备制造于 一体的大型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机床厂。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⑴背景 重工业基础薄弱 ⑵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⑶成就 ⑷意义 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基础
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⑵“大跃进”运动 生产力方面: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指标 反映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
9000万吨
大
跃
进
”
时 期 的 炼
1070 535 万吨
3000 万吨
钢
万吨
指
标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全民炼钢铁
天安门前,游行队伍高举宣传“总路 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 标语牌前进。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76a4f76c85ec3a86c2c544.png)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意味着国家性质的变化。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三大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
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来后,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形势认识错误,片面强调“快”,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导致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左”倾错误的泛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经济建设中发动了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在政治领域则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大跃进运动是八大二次会议后开始的,是在经济领域追求高速度、高指标。
在农业领域表现为“以粮为纲”,浮夸成风,在工业领域表现为“以钢为纲”,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核心是全民大炼钢铁。
先从农业领域开始再发展到工业领域。
这次运动违背客观规律,拔苗助长,结果造成资源浪费,冲击正常生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由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人民公社,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23206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3206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https://img.taocdn.com/s3/m/6376f342f7ec4afe04a1dfc4.png)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 (1)建国初的严峻经济形势 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 生活十分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连 年的战争。 (2)完成: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好 水平,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你得出 哪些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 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 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和法制建设。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 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 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思考?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 降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2、“文革”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较好? 为什么?
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值 国家财政总收入 国民收入 3967亿元 809.7亿元 2318亿元 比上年增加9.2% 比上年增加5.6% 比上年增加8.3%
(1)原因:
(2)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
(3)成就:
第 一 颗 原 子 弹 爆 炸 成 功
正确: 中共八大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4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4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https://img.taocdn.com/s3/m/c9e80820b9f3f90f77c61bd8.png)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重点: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认识工业化在当时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2.重点: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功的探索和探索的失误。
3.难点:认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教材整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图解示意]“一五”计划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教材整理2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2)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严重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表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制定高指标,农业出现主观臆断的口号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危害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52“学思之窗”,思考:(1)分析当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进行建设的?【提示】当时人们以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急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面貌建设社会主义。
11课笔记
![11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7bbdc2b0912a216147929f1.png)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过渡时期(1949-1956,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背景: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2)措施:①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确立农民土地私有制)。
②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③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
(3)结果:经济恢复,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2. 一五计划(1953—1957)优先发展重工业(鞍钢、一汽、沈机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①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现实原因: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③外部原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成功经验﹡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原因:①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交通发达②工业基础好③地理位置优越,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3. 三大改造(1953—1956)①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方式: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民土地私有→土地集体所有)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赎买。
③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曲折发展)1.中共八大(1956):①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现状的矛盾)②主要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③评价:正确分析,成功探索,但并未坚持。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左”倾错误)3.大跃进(1958):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和农业,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制定赶英超美的高指标,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①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片面追求速度,急于求成,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4.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平均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adb0a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c.png)
1.作业内容要紧扣教材,注重史论结合,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2.书写规范,字迹清晰,确保作业的整洁、美观。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3.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汲取?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心得体会。
4.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相关书籍,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历程,拓宽知识视野。
5.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成就,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故事。每组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提问:“同学们,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你们知道这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哪些曲折吗?”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强调本节课的学习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重点讲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避免片面理解。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认识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是历史的必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https://img.taocdn.com/s3/m/cce5f03cf121dd36a22d8241.png)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 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曲折的原因、表现以及教训。
【教学重难点】1.一五计划。
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学生理解困难,所以本课首先要整体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然后要学会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的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三、过渡时期的总特征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被誉为“一体两翼”。
六、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各自特征(1)1958年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https://img.taocdn.com/s3/m/563f8ba671fe910ef12df879.png)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经济形势:全面崩溃2、原因:(1)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2)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3)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3、结果及意义:仅用三年时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1、背景:(1)政权的巩固;(2)国民经济的恢复2、任务:(1)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①成就:②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①内容:农业:农业合作化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②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3、特点:发展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即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并举。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一)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1956年)1、内容:(1)主要矛盾:(2)主要任务:(3)经济建设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1、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三)“大跃进”运动1、内容:(1)工业:以钢为纲;(2)农业:以粮为纲2、评价:(1)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2)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3)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4)对人力、资源、资金造成了巨大浪费。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1、特点:“一大二公”2、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3、评价:(1)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破坏了农业生产;(4)不利于经济发展(五)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冬)1、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 (1)建国初的严峻经济形势 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 表现: 生活十分困苦。 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 的战争。 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完成: 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背景: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③对资本 主义工商 业,采取 “赎买” 政策,进 行公私合 营。
(2)意义: 实现了生产 资料由私有 制转变为社 会主义公有 制,社会主 义经济体系 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1956年)
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确立了党和人民 的主要任务。 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 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 索(但在实践中未能 真正贯彻)。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导言 一、建国初期取得巨大成就。新中国建立后,党领 导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 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二、探索期间和文革期间经历了曲折过程。十年探 索期间,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人的主观 能动性,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 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尽管如此, 建国后三十年,仍取得很大成就。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十一届 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改革开放, 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正确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是加强国防的需要二是加强工业化速度的需要。
成就
鞍钢三大工厂, 长春一汽,沈阳 机床和飞机制造 厂。
影响
开始改变我国的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 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 ①组织农民成立 合作社,走集体 化道路。
②手工业按照农业方式实现合作化。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 进:
盲目追求工农业生产的指标,错在忽 视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盲目扩大合作化规模,提高公有化 (3)人民公社化:程度,错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后果: 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 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5)教训: 发展经济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关系的 变革要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 3、国民经济 调整: 先是纠正农村 工作中的“左” 的错误,继而 提出了调整国 民经济的八字 方针。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两年内工农 业总产值损失了1000亿元。 (2)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到1973年, 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质是对文革全面纠正; 国民经济出现回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