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018.4.12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 掌握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4. 分析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概念与内涵a. 文化的定义及分类b.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特征2.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a.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文化b. 汉唐盛世的文化繁荣c. 宋明清时期的文化传承3.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a. 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播b.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4.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与价值观念a. 中华礼仪文化的传统b. 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c. 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讲授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民俗体验等活动;3. 讨论研究:开展学生讨论、展示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思想交流;4.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素养培养,如参观博物馆、观赏传统戏曲等。
五、考核安排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表现等)占总成绩的20%;2. 课堂作业占总成绩的30%;3.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0%;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六、教材参考1. 《中国文化概论》(主编:XXX)2. 《中国文化史》(主编:XXX)3. 《中国文化发展论》(主编:XXX)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中国文化概念与内涵2. 第二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先秦时期)3. 第三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汉唐盛世)4. 第四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宋明清时期)5. 第五周: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6. 第六周: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与价值观念7. 第七周:复习与期中考试8. 第八周:实践教学与课外拓展9. 第九周:总结交流与期末考试八、结束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化之一,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人民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以及传统习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了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制定了以下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2. 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3. 掌握中国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关系;4. 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转变;5. 培养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核心价值观2.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先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文化的主导与士人文化的兴盛- 中国文化的入世与开放3. 中国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作用-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与互动作用4. 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转变- 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 现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变迁5. 跨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信与传承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学生互动:组织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与思考;- 视听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料。
2. 评价方式-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重要内容的理解进行考核;- 作业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特定话题的文化分析报告,考察学生对于文化的深入思考能力;-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和对问题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小组项目:要求学生参与小组研究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对中国文化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五、教学资源及参考文献1. 教学资源- 图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 视频:电视纪录片《中国文化之旅》等;- 网络资源: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代码:CULT1001开课学期:大一上学期学时数:36学时学分数:2学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中国文化的定义和范围-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文化的特点和范畴2.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典范3.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影响-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学4.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传承5.跨文化交际与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对比与交流-中国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与影响6.当代中国文化问题与挑战-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文化创新与传统继承的平衡方法-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与传播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观看文化表演等。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论文。
其中,平时表现占30%,期中考试占40%,期末论文占30%。
五、参考教材1.纪宝成,《中国文化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
2.李光辉,《中国文化》(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六、参考网站以上是《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任意选修课。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1、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一定要掌握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的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总学时数:36学分数:3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简论(1学时)【目的要求】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
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源头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
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
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2)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延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年一代,乃至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和把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教学的重心和主线,了解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质;学习和掌握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现实国情,进而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加以创新,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具有现代意识,又具备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课程内容改革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兼及其转型与创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极为丰富。
面对这样一个广博精微的文化体系,在讲授过程中自然不能漫无边际,全面铺开。
虽然“大文化”与“小文化”或文化的表层现象与潜层现象是不可开、相互依存的,但这二者在教学中却不应是并重的关系。
因为我们向学生们介绍文物、艺术、生活习俗等文化现象的目的并不在于这些具体知识本身,而是要使学生透过这些具体的、表层的文化现象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
因此,本课程将以潜层文化现象——观念文化作为教学的重心,而辅之以文物、艺术、生活习俗等表层文化现象,渗透其间进行讲授。
中华文化概说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华文化概说”是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为开放本科层次学生设计的一门通识课,是非统设选修课。
这门课程知识内容较多,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但同时它又需要大量的文学实践对其理论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和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意在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的一个入门途径,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以及当代价值有较为深入了解,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本学科是一门文史哲贯通的人文性学科,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组合,不是单一艺术门类的鉴赏,而是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路。
二、课程内容绪论(1学时一、“文化”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学时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学时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极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学时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学时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六、隋唐:隆盛时代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勃兴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击与融会九、明清:沉暮与开新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2学时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学(2学时一、汉语的历史与特点二、汉字的历史与特点三、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2学时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二、四大发明三、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2学时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二、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3学时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二、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2学时一、辉煌的远古艺术二、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2学时一、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2学时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极其历史发展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2学时一、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三、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2学时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2学时一、中国文化的类型二、中国文化的特点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2学时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2学时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二、群己关系的定位三、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四、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2学时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三、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2学时一、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二、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三、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四、中国文化的综合与创新三、教学环节1、面授辅导除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适量讲解与答疑外,主要为学生提供中华文化的各类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可能因不同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个通常涵盖的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的示例:1. 课程简介-介绍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目标和重要性。
-概述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和多样性。
2.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古代中国的文化起源、发展和演变。
-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的形成和影响。
-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
3.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
-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传统价值观。
-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和社会关系。
4. 中国的文学与艺术-古代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中国传统绘画、音乐、戏剧和舞蹈的特点和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和雕塑的艺术风格。
5.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名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朝代。
-孔子、孟子、李白、杜甫等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思想家。
6. 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中国民间传统习俗和传说故事。
7. 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电影和音乐的发展和风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8. 中西文化比较与交流-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相通之处。
-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
9.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中国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作用和挑战。
10. 课程总结与展望-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回顾。
-展望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和挑战。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大纲,实际教学大纲可能会有所不同。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需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目标和学生群体来进行调整和安排。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把握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定义和内涵1.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1.2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3 中国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 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2.1 历史文化遗产2.2 文字和语言2.3 传统艺术2.4 宗教与信仰2.5 饮食文化2.6 服饰与礼仪2.7 社会生活与节庆习俗2.8 传统医药与健康养生2.9 思想与哲学3.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3.1 新石器时代至商代3.2 春秋战国时期3.3 秦汉隋唐时期3.4 宋明清时期3.5 近现代文化发展4. 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传承4.1 文化自信与国家发展4.2 文化交流与跨文化融合4.3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例分析、案例研究、文化体验、参观考察等。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并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占比30%)包括课堂参与、课堂作业、小组讨论等。
2. 期中考试(占比30%)考核学生对中国文化概论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 个人项目报告(占比40%)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中国文化相关话题,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口头展示。
五、参考教材1. 《中国文化概论》姜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2. 《中国文化发展史》王新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3.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李文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六、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
同时,请学生按时上课,并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活动,共同推进课程的顺利进行。
如果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随时与教师沟通交流。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详解:深度探索华夏文明的精髓一、引言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课程。
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不仅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更是一个对中国五千年文明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的过程。
本文将深入剖析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和重要历史时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三、课程内容模块1.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从远古神话到夏商周的早期国家形成,再到秦汉至明清的朝代更迭,详细解析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变迁。
2. 哲学思想:介绍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哲学流派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 文学艺术:重点讲解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中国美学的独特魅力。
4. 社会生活与习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节日、饮食、服饰等方面,揭示中国文化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5. 传统科技与智慧:探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等领域,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学习兴趣。
2. 评估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还将包括课堂参与度、研究报告、小组讨论、文化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结语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一个立体且丰富的框架,它旨在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深入学习,学生们不仅能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能培养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外文化交流的能力。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中国文化概论大纲第一部分: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作为世界上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其人文素质,引发思考,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在人文素质和文化素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中国文化概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较之类似中国文化史有所不同,作为概论,主要是按内涵分类作专题论述,虽然有些专题也要讲述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变化发展的历程,讲述其发展顺序,但重点是阐明各个专题的特殊内容,它更具有专题性和特殊性。
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它是相对独立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三、教材与教辅资料本课程教材采用XXX出版的《中国文化概论》(XXX、XXX主编)。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讲授要简明而有系统,既要对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枝节材料所淹没。
要将历史的梳理与逻辑的分析相结合,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理论思维能力。
数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
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熟悉传统文化、分析传统文化、变革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
五、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1.教学应以辅助学员联系现实开展自学为主。
2.可运用多种媒体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方案,结合本地区学员的研究条件,提供多种方式的研究支持服务。
3.面授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研究,讲清思路与方法。
研究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可试用课题研究的方法,注意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安排好实践教学环节。
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学员开展实地考察和撰写中国文化分析报告。
鼓励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比分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60962B/061312B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一、课程的教学目标1、中国文化概论是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
2、本课程旨在系统、简明地介绍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传播学专业本科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有鉴别有比较地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魂。
学习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地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将分成若干专题,重点讲授中国文化的产生土壤,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宗教及其特点,中国的礼乐文化及其意义,中国的史学传统及其意义,中国的哲学及其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等。
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如中国古代科技、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均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自学。
2、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取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交换意见。
本课程将指定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的经典和相关参考书,课上进行讨论。
本课程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最鲜活的资料。
3、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为开卷笔试。
平时成绩由两篇作业组成。
一篇是经典读书笔记,要求从《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周易》中任选一本,认真阅读,写一篇1500字读书笔记论文。
另一篇作业是从指定的5部作品中挑选一部,认真阅读,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化精神或中国思维方式的论述。
本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讲中国文化概说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功能四、中国文化的简要历程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本讲重点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基本分层、中国文化的基本分期,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专业拓展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延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课程即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了解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
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概述第一节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节“文化”概说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概述第四节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教学要求: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章古代称谓第一节古代亲属关系——九族三党五服第二节古代姓名称号第三节避讳教学要求:了解古代宗法制社会关系及姓氏名称等。
第二章古代衣食住行第一节衣第二节食第三节住第四节行教学要求:了解古代衣食住行的一般状况,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章古代教育与选举、科举制度第一节古代教育第二节选举制度第三节科举制度教学要求:了解古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产生、发展及演变,掌握选举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弊。
第四章古代官制第一节古代的文官制度第二节古代的武官制度第三节常用职官沿革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古代的官职名称,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官、武官制度。
第五章古代礼制与法制第一节古代的礼制第二节古代的法制教学要求:了解古代礼制与法制的产生时间、背景及意义,掌握古代不同时期礼制与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本科)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英文名称:The Glimpse of Chinese Culture课程编号:F121740008032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践学时:0总学分:2课程性质:必修考核方式:考查适用对象: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先修课程:基础英语(1)、英语听力(1)、英语阅读(1)参考文献:《中国文化概况》(修订版),廖华英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英语畅谈中国》,王志茹,陆小丽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二、课程目标《中国文化概论》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系统介绍中国几千年的璀璨文明以及近年来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突飞猛进,充分展现中国丰富绚丽的文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学习目标:1.系统介绍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基本概况。
支撑培养要求1,2。
2.重点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
支撑培养要求1,2。
3.提高独立获取英文知识的能力。
支撑培养要求5。
4.培养英文交际能力。
支撑培养要求4。
5.培养编译和创作的能力。
支撑培养要求3。
6.培养务实精神、创新意识、美感和情怀。
支撑培养要求6,7。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时分配知识单元一:国家概况支撑学习目标1,2(建议4学时)教与学要求: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掌握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掌握中国政治体制、地理概况与历史脉络。
教与学方法:互动交际法,师生、生生互动。
知识点1:国家政治体制主要内容:国庆节;国旗;国徽;国歌;首都知识点2:地理概况主要内容: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湖泊;气候知识点3:历史脉络主要内容:古代中国;现代中国;行政区域;人口;民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改革知识单元二:文学宗教艺术支撑学习目标1,2,5(建议8学时)教与学要求:了解中国的文学宗教艺术,掌握介绍哲学和宗教、文学和艺术英语表达知识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编译能力。
教与学方法:互动交际法,师生、生生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总学时数:36学分数:3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简论(1学时)【目的要求】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
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源头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
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
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2. 三皇五帝3. 夏代文明和商周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汤建立商朝。
盘庚迁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西周的青铜器、社会制度。
4. 春秋战国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
春秋开始兼并战争。
战国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战国七雄”。
5. 秦汉帝国6. 魏晋南北朝7. 隋唐时代8. 宋元明清9. 近代历史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3学时)【目的要求】1. 了解姓氏的产生和发展、姓氏的来源,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2. 结合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名、字、号进行讲解,把本章内容与其他章节内容结合起来。
【教学内容】1.姓氏的产生与发展姓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度。
姓与氏大约在秦汉世代混合为一。
2. 姓氏的主要来源3. 古代的望族和大姓汉魏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高低贵贱之分。
郡望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
4. 姓氏混杂与谱谍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
原因主要有帝王分封子弟功臣、战乱、官宦、移民等。
5. 全国姓氏数量宋代初年,钱塘的一位读书人编过一本《百家姓》,内收当时常见的单姓408个。
6. 中国人的名、字与号姓标志一个人的所属,名则属于个人,有的人还有号。
名具有时代性。
名与字的关系。
“号”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
第五章汉字(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有关汉字的具体内容见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程。
【教学内容】1.汉字的产生汉字产生的说法有三:(1)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2)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3)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文字的产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汉字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2.现存最早的汉字汉字的演变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和楷书。
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
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3.石鼓文石鼓文就是刻在十块鼓行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大篆的代表。
4.汉字的结构——六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称为“六书”。
其中,造字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用字法是转注和假借。
5. 汉字的结构的基本精神(1)写实主义精神。
(2)人体本位精神。
(3)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6. 汉字的改革与汉字现代化从清末以来就有许多热心的学者探索汉字改革方案,如采用简笔,采用拉丁字母,采用数码式符号等。
第六章学术思想(4学时)【目的要求】1.重点掌握孔孟之道、老庄思想和宋明理学。
2.了解法家学说、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
【教学内容】1. 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又叫做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的学说。
儒家的学者有孔子、孟子、荀子。
2. 老庄思想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
先秦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庄子,道家,著有《庄子》,又称《南华经》。
核心思想是自然无为。
3.墨家学说墨子,墨家创始人,代表著作是《墨子》,由其弟子编辑而成。
思想理论: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
在形式逻辑与自然科学方面有贡献。
4.法家学说韩非,法家,著有《韩非子》。
商鞅主要讲“法”,申不害主要讲“术”,慎到主要讲“势”。
韩非将三者合为一体,成为一个法家的集大成者。
5.汉代经学经学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方法的一门学问,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
6.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
魏晋之际,有嵇康、阮籍、郭象等人,他们的根本点是宣扬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
到东晋以后佛道二教流行,玄学走向衰微。
7.宋明理学“理学”实际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道学”。
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周敦颐被称为“濂学”,张载,被称为“关学”,二程被称为“洛学”。
8.清代朴学清代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重训诂和考据,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
清代形成所谓“乾嘉学派”。
清代朴学分为吴派、皖派、浙东派。
第七章宗教信仰(2学时)【目的要求】正确认识宗教。
【教学内容】1.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中国人崇尚多神信仰,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尤其突出。
2.佛教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与中国哲学史。
(2)佛教与中国文学。
(3)佛教与艺术。
(4)佛教与中国语言。
佛教文物和佛教胜迹佛教四大名山;佛教四大禅林;四大石窟;十大坐佛;四大卧佛等。
3. 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第八章古代教育(2学时)【目的要求】重点掌握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包括教育体制和教育形式。
【教学内容】1.古代的学校教育2.明清时代的国子监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沿用的最高学府。
3.书院的兴起与衰落“南宋四大书院”为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四个书院。
4.古代的家庭教育古代的家庭教育的著作有《颜氏家训》、《治家格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
5.清代的学塾教育第九章科举制度(2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我国科举制度的演变历程和内容。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认识科举制度。
3.了解进士、举人、秀才等的含义。
【教学内容】1.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2.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备在明清两代,流弊之盛也在明清两代。
3. 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明清院试要经过三次考试,即县试、府试、院试。
明清会试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
4.科举制的影响与功过科举的弊端:一、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
二、腐败频出,作弊屡见。
科举制的意义:它打破了门阀制度的限制。
第十章典籍藏书(2学时)【目的要求】1. 了解经书、史书、类书和辞书。
2. 结合图书馆的分类目录,比较我国古代图书与现代图书的不同及特点。
【教学内容】1. 经书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传说的经书。
四书五经,“十三经”。
2. 史书及其类别3. 类书和辞书类书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
辞书有《说文解字》《尔雅》《广韵》《佩文韵府》《康熙字典》。
4. 方志方志的种类地方志的起源和发展方志学的产生和发展方志的价值和功用。
5.官藏和私藏6. 版本与善本7. 图书分类第十一章科技成就(1学时)【目的要求】重点掌握天文历法、医学和四大发明。
【教学内容】1.天文与历法2. 农学3. 算学4. 医学5. 地学6. 四大发明第十二章传统建筑(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教学内容】1.古代城池2. 宫殿建筑3. 帝王陵寝4. 万里长城和关隘5. 古代桥梁6. 古代园林与亭台楼阁7. 宗教祭祀建筑8. 装饰性建筑9. 衙署与会馆10. 北京四合院与各地民居11. 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第十三章古典文学(3学时)【目的要求】对中国诗赋、散文、戏剧、小说的发展演变形成系统的认识,了解其中的文化特点。
【教学内容】1.诗词作品与诗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
屈原、建安七子、陶渊明、初唐四杰2. 散文及其作者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
中唐以韩愈、柳宗元为首,掀起“古文运动”。
宋代欧阳修第二次举起“古文运动”的旗帜。
唐宋八大家。
3. 辞赋及其作者“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张衡。
魏晋南北朝: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蔡邕《述行赋》、左思《三都赋》、陶渊明《闲情赋》、江淹《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唐代:王勃《春思赋》、张九龄《荔枝赋》、杜牧《阿房宫赋》。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金代:元好问《秋望赋》。
4. 戏剧及戏剧家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5. 小说及小说家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李汝珍《镜花缘》、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第十四章各类艺术(2学时)【目的要求】重点了解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
【教学内容】1.书法艺术2. 绘画艺术3. 雕塑艺术4. 戏曲艺术5. 民族音乐艺术6. 楹联艺术7. 精美器物第十五章风俗习惯(4学时)【目的要求】重点掌握茶酒与烹调、衣冠服饰和民族节日。
【教学内容】1. 茶酒与烹调茶相传是由神农发现的,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
酒的文化功能。
八大菜系。
2. 衣冠服饰服饰的发展过程。
3. 婚俗与葬俗4. 民族祥瑞动物“四灵”指麟、凤、龙、龟。
5. 名贵花木松、竹、梅、柳、牡丹。
6. 民族节日7. 其他崇尚和禁忌第十六章中外文化交流(2学时)【目的要求】重点掌握一些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丝绸之路、日本遣唐使、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