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生产方式的变革汇总

合集下载

生产方式演变及发展趋势

生产方式演变及发展趋势

八种生产方式形态
作坊生产 工场式生产
批量生产 流水生产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 &安培提出电流相互作用定律 &1831年法拉第提出电磁感应定律 &1864年麦克斯韦尔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电气化改变了机器结构 &机器在动力学、运动学上的无可比拟 优越性 &产品的批量也得到了提高 &企业也从批量生产中获得了“规模效益 &“造得多”取代“能制造”开始成为最重 要策略。
八种生产方式形态
大量生产 高质量生产
快速生产 大规模定制
& 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制造和 营销过程的信息管理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创造 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 近代制造技术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为先进制造 技术积累了现代工艺和管理文明 & 运筹学、专家系统、仿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发 展,为制造技术走向智能化创造了技术前提 & 先进的工艺如精密成型,超精密加工、精细焊 接、表面技术和在线检测技术的发展为制造技术 提供了新的工艺基础。 & 通过企业严格的内部分工和高度专业化操作、 塔形多层次的垂直领导以及严格的生产节拍控制 &“有人要”已成为新的生产策略
精益生产模式的发展和特征
在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福特制生产组织市场份额下 降、利润率减少时, 日本汽车公司的生产率、市场占 率和利润水平却在不断上升, 并在1980年突破1000万 大关, 成为世界汽车第一制造大国。
198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Danie l Ross教授等 资500万美元, 用了近5年的时间对90多家汽车厂进行 考察, 将福特制与丰田生产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 提 精益生产的生产组织概念 。
精益生产与日本制造业的兴盛

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

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

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2010-05-21 18:07:41)转载标签:杂谈一、导言人类社会在近200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提升,生产能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生产的物质产品几倍于人类数千年的生产总和。

展望20世纪,人类在技术、经济领域有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我们认为,其中有四个方面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最大。

首先,本世纪初福特汽车所开创的-生产流水线为特征-大批量生产方式,特定产品的少品种的大量复制从根本上解决了量的供给问题。

其次,是产业分工的日益细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满足人类的各种消费提供了源泉,每天都有新产品诞生已经不足为奇;产品的精密化和高度复合性(多种材料构成)使得几乎任何企业都无法独立完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第三,全球化生产,产业分工突破了地缘限制。

一个最终的社会消费品,已经很难说明它的产地,因为构成和组装这一产品的资源、零部件可能来自世界各国国家。

第四,信息化,通讯产业和IT产业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信息的高质量瞬时互动,将不可逾越的地域空间压缩了。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已经逐渐摆脱了生产能力不足的困扰,物质产品日益丰富。

然而,人类生产能力迅速增大的同时带来了新的全球性问题--量产能力过剩。

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全球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世界主要经济体系,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产过剩危机,这种危机也影响到了经济正在崛起的东南亚地区和中国以及拉美地区。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1世纪伊始,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二的美欧日经济同时减速。

美国从2000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9.11"恐怖袭击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

日本和欧洲经济也呈衰退或减速迹象。

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和地区严重依赖美日市场。

美日经济减速使东南亚国家出口受挫,东亚国家和地区生产能力普遍过剩。

拉美的情形更是糟糕,拉美国家出口的60%多集中在美国。

美国经济大滑坡使拉美国家出口受到重大影响。

生产方式的变革42页PPT文档

生产方式的变革42页PPT文档
生产方式的变革
2019310107 翟海燕
一、生产方式与企业竞争优势 二、基于成本竞争的大量生产方式 三、基于质量竞争的精细生产方式
Company Logo
一、生产方式与企业竞争优势
价值和成本
– 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价值(V)和成本(C) – 竞争:(企业索取的价格)P<V(独占供应的价格)
产品装备 输出 WC4 产品
图2 拉动式生产(紧张连贯式)
每个工序按当时需要向前道 工序发出生产指令。
市场需求
Company Logo
推动式生产
拉动式生产
优点 缺点
•适用于不同的生产方式
•市场需求波动时,造成 库存量增大,过量生产 与短缺并存,市场适应 差。
•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品种变化的产 品生产,避免过量生产和短缺, 实现按需生产 •消除了在制品仓库的入库和出库 管理
优点:生产周期短 产品质量好 效率高
规模化生产
– 流水线生产:机器体系操作人
专用化 封闭性
缺点:灵活性差 工人易疲劳
节拍统一:流水线上前后出产相邻两件产品的时间间隔
同步化:每道工序的工作数量同各道工序的加工时间比例相一致。
市场环境:以规模化需求和区域性的卖市场为决策背景 生产方式:少品种、大批量、刚性、专用流水线 管理组织:多级控制、管理跨度小、层次多 管理思想:集权式,追求稳定和控制 竞争模式:以规模求效益 与社会关系:以企业为中心(推动式生产) 与企业的关系:企业间是纯粹的竞争关系 企业运作模式:采用“高度自制”策略,“纵向一体化”模式
•不适合生产周期长的生产。
Company Logo
二、基于成本竞争的大量生产方式
产生背景 主要特征 面临的挑战

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革和创新。

这种变革和创新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技术手段、农业生产模式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一、技术手段的变革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手段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以前传统的农业生产往往依靠人工劳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

而现在随着机械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农业机械的不断升级,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例如,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使得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和加工等环节更加快捷高效,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二、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模式。

在过去,农民往往只依靠自己的农田和农活来维持生活,农产品的销售主要通过农贸市场等传统的渠道。

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业生产模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使得农业生产经营由传统的散户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也更加多样化,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众筹等新兴渠道,农产品能够更好地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市场,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三、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科技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手段,还使农业生产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

例如,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农田的施肥、灌溉等工作更加精确和节约用量。

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作物的品种改良和抗病虫害能力提高,提高了农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农业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农业生态环保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常常依赖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农田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而现在,人们重视农业生态环保,提倡绿色有机农业。

物质文化与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

物质文化与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

物质文化与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与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经济生产方式不断发生变革,这也直接影响着物质文化的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物质文化与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

人类的经济生产方式最初是以狩猎采集为主导,原始社会是一个比较落后和贫乏的社会。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并饲养家畜,进入了农耕社会。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改善,物质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

例如,人们开始制作陶器、编织布料等。

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物质文化的繁荣。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

工业化带来了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大规模生产和分工让工业品得到快速生产和传播。

这种变革不仅改变了经济生产的方式,也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化的进步。

人们开始享受到了新的科技产品,如电力、汽车、电视等,这些产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走进了信息化时代。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高效,人们的物质文化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从传统的书信交流到现在的邮箱、社交媒体等,人们的思维和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离不开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

此外,环境保护意识的崛起也对物质文化与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提倡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科技创新上,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也体现在人们对物质消费的态度上。

人们开始追求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物质文化跟随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

总的来说,物质文化与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缩影。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都带来了不同的物质文化形态。

从狩猎采集到农耕、工业化再到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物质文化及其表达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革既源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又受制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

生产方式的发展

生产方式的发展

生产方式的未来人类社会在近200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提升,生产能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生产的物质产品几倍于人类数千年的生产总和。

尤其是几次工业革命使得生产能力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使得人类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经济总量不断提升。

例如,20世纪初福特汽车所开创的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方式,基本上从根本上解决了量的共给问题。

同时,企业的全球化生产使得产业分工突破了地缘限制。

一个最终的社会消费品,已经很难说明它的产地,因为构成和组装这一产品的资源、零部件可能来自世界各国国家。

但是,在我们享受高科技和高生产力带来的丰富的生活的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产能过剩,近几次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

人类已经经历的生产方式大体有:原始生产方式(采集和猎取),手工业生产方式,大批量生产方式。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又出现了柔性自动化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并行工程、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AM)以及大规模定制等生产方式。

原始生产方式基本上是出于人的生存本能,并没有消费意识。

手工业生产方式是一种单件的小批量生产模式,它针对消费者提出的具体要求来为其"量身定制"产品,消费者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

但是,由于每件产品都是靠具有高度工艺水平的工匠单件制作,几乎可以说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件产品。

在这种方式下,产量不可能提高,而且即使提高产量也不会带来成本的降低。

人类对于消费品的供给一直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这是现代大批量生产方式出现以前一直存在的普遍现象。

现代大批量生产方式福特的汽车流水线生产模式,他为工业时期确立了大众消费品的新概念。

小汽车是人们在现代首次大规模生产、大批量销售的大众消费品之一,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小汽车代替了马车,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是在福特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现代生产经营方式。

柔性自动化生产方式面对市场的多变性和顾客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品种和工艺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产计划与调度的动态性。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更是别具一格且丰富多样。

在中国古代,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从远古时代的原始农耕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对土地的利用和农作物的种植。

最早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狩猎和采集为主,人们过着游牧生活,靠捕猎采集来维持生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环境的变迁,人们逐渐发现农业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第一个显著演变是从原始农耕向集体农耕的转变。

随着人类对农业的认识逐渐深入,人们不再依靠自然条件的限制进行农耕,而是开始选择适宜的土地进行开垦和耕作。

这种耕地选择和农作物种植的方式,标志着农业生产方式的第一个重大变革。

在原始的农耕方式中,人们主要依靠手工和畜力进行耕作,而到了商代和西周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又经历了一个大的变革,即从手工耕作向以铁器为主的农具耕作的转变。

铁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节省了人力资源,也为增产创造了条件。

同时,随着人们对农作物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又一个重要的演变是从封建农业向经济农业的转变。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集中在贵族和地主手中,农民只能依附于土地,进行劳动并给予一部分产出给土地所有者。

这种生产方式限制了农民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增长。

然而,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人民觉醒的不断加深,农民们开始反抗封建的压迫,争取自己的权益和自由。

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近代,更加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演变是农田水利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农田水利的兴起,改变了古代农业的落后状态,提供了灌溉水源,为农作物的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

水利工程的兴建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提供了可靠的灌溉系统,使农田获得了永久的水资源。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是一个从原始耕作到集体耕作、从手工农耕到铁器利用、从封建农业到经济农业、以及从农田水利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生产方式改革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生产方式改革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生产方式改革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生产方式改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背景和挑战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赖于人工劳动力,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造成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一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着农产品质量不稳定和安全隐患等问题,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对高品质、安全的农产品需求。

最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导致了农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生产方式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生产方式改革应该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农业生产方式改革应该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基础,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改革的措施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改革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机构和农民之间的合作,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提供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引导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任务。

政府应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检验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和追责力度。

同时,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环节的监管,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可追溯。

3.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改革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组织形式的出现,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

生产方式的变革

生产方式的变革

两种生产活动管理模式
– 推动式(push) – 拉动式(pull )
大量生产方式: 1. 劳动者:体力劳动者
和脑力劳动者分工, 体力劳动者重复生产 2. 劳动对象:单一 3. 劳动工具:流水线
Company Logo
推动式生产与拉动式生产
按产品结构计算 零件需要量; 按照各阶段的加 工提前期,确定 每种零部件的投 入产出计划; 按计划发出生产 和订货的指令
Company Logo
精细生产方式的内涵
内涵 lean:瘦而没有脂肪 精:精简与高质量; 细:活动有效率和效益。
库存就像脂肪
精细生产——对一切资源的少占用,对一些资源的利用率高。
– 资源:土地、厂房、设备、物料、人员、时间、金钱
– 零库存:准时化生产能不断降低物料占用和积压;同时不断暴露问 题,解决问题,优化生产系统。
分层的
买方
供应商
供应商
供应商
供应商
供应商 供应商
供应商
Company Logo
准时生产的条件
管理工具——看板管理
– 传送看板用于指挥零件在前后两道工序之间移动 只在上道工序的出口存放处与下道工序的入口存放处往返。 每个传送看板只对应一种零件
– 生产看板用于指挥工作地的生产 规定了所有生产的零件及其数量 只在工作地和出口存放处之间往返
拉动式生产
优点 缺点
•适用于不同的生产方式
•市场需求波动时,造成 库存量增大,过量生产 与短缺并存,市场适应 差。
•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品种变化的产 品生产,避免过量生产和短缺, 实现按需生产 •消除了在制品仓库的入库和出库 管理
•不适合生产周期长的生产。
Company Logo

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

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

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2010-05-21 18:07:41)转载标签:杂谈一、导言人类社会在近200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提升,生产能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生产的物质产品几倍于人类数千年的生产总和。

展望20世纪,人类在技术、经济领域有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我们认为,其中有四个方面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最大。

首先,本世纪初福特汽车所开创的-生产流水线为特征-大批量生产方式,特定产品的少品种的大量复制从根本上解决了量的供给问题。

其次,是产业分工的日益细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满足人类的各种消费提供了源泉,每天都有新产品诞生已经不足为奇;产品的精密化和高度复合性(多种材料构成)使得几乎任何企业都无法独立完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第三,全球化生产,产业分工突破了地缘限制。

一个最终的社会消费品,已经很难说明它的产地,因为构成和组装这一产品的资源、零部件可能来自世界各国国家。

第四,信息化,通讯产业和IT产业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信息的高质量瞬时互动,将不可逾越的地域空间压缩了。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已经逐渐摆脱了生产能力不足的困扰,物质产品日益丰富。

然而,人类生产能力迅速增大的同时带来了新的全球性问题--量产能力过剩。

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全球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世界主要经济体系,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产过剩危机,这种危机也影响到了经济正在崛起的东南亚地区和中国以及拉美地区。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1世纪伊始,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二的美欧日经济同时减速。

美国从2000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9.11"恐怖袭击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

日本和欧洲经济也呈衰退或减速迹象。

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和地区严重依赖美日市场。

美日经济减速使东南亚国家出口受挫,东亚国家和地区生产能力普遍过剩。

拉美的情形更是糟糕,拉美国家出口的60%多集中在美国。

美国经济大滑坡使拉美国家出口受到重大影响。

论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其社会影响

论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其社会影响

论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其社会影响论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其社会影响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而发展。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在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生产活动都形成了与该时代相适应的独特的生产方式。

上世纪中叶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和设备开始广泛应用,促使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

与此相适应,信息社会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更加深刻的影响。

一、生产方式的演进过程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内的统一不是平静的,而是处于不断的矛盾运动之中,二者的矛盾运动使生产方式不断的新陈代谢,在每一个时代都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三种形态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正向信息社会迈进。

渔猎社会的生产方式。

渔猎社会是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时期,大约一万年以前的所有历史都属于这个时期。

当时,科学技术尚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制造和使用工具受到极大的限制,使用的大多是打磨粗糙的石器工具,以利用自然为主,通过采集果实、捕鱼、打猎等生产活动获取维持生存的食物。

在这种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在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很难存活下去,人们不得不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并以群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生产实践。

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

农业文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次转折。

科学技术开始产生并逐渐形成,定居的村庄渐渐星罗棋布蔓延开来,人们使用畜拉的耕犁、铁锹、金属镰刀、木耙等工具在土地上劳作,开始了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其特有的标志就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

在农业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从事这种田间劳作的农民,“他们的生活仅是以糊口、苟延生命和供他们的主人寻欢作乐而已。

没有长期储备粮食的设备,没有把产品运往远处市场必不可少的道路。

”因此,农业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和消费融为一体的社会。

生产方式的变革畜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精选资料

生产方式的变革畜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精选资料

生产方式的变革畜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现阶段我国畜牧业处于由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的过渡时期,由小农生产方式向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变时期,畜牧业发展呈现小规模家庭饲养和适度规模小区群体养殖的特点。

但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和畜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下,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呈现分散经营的特点,这就使得畜牧业生产成本高、交易费用高、风险大和技术更新及应用率低,从而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一、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瓶颈现阶段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区域布局日趋合理,生产能力得到迅速提高,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32%,畜牧业已由家庭副业发展为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

畜产品人均占有量大幅度提高,畜产品供应从总量短缺逐步转变为结构性相对过剩,畜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

但在发展的同时遇到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从而不利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存在我国畜牧业养殖主要以散养户养殖为主,生产的分散性、无组织性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和产品外向型要求,生产盲目性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产品科技含量和增值空间小。

2、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脱节我国畜产品市场是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买方市场,每年经过深加工的畜产品不到畜产品总量的五分之一,产品单一,低质性与需求多样化、高质化的矛盾依然存在,畜产品生产存在结构性矛盾。

3、畜产品加工业滞后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度达到80%以上,加工量占生产总量的比重都在30%以上,而我国加工度仅为45%,多数企业仍停留在简单的屠宰、分割、冷藏等初加工阶段,加工技术落后,优质高档品种比重低。

4、市场的开放性与畜牧业生产者的封闭性存在矛盾,并有扩大趋势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对信息反应灵敏,市场具有开放性。

而分散的畜牧业生产者对市场信息反映滞后,在产品结构调整中缺乏快速准确的市场信息、有效的流通组织和社会化信息技术支持,具有封闭性。

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变

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变

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变人类对生产的组织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手工作坊式的生产。

近代,产业革命的兴起和科学管理理念的发展为生产系统组织形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创立了大量流水生产方式,使得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大大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量流水线的专业化生产系统和成批生产系统以及单件小批生产系统,是人们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顾客对于产品要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生产系统的适应性和集成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产生为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柔性制造系统应运而生。

同时,丰田汽车公司的大野耐一和丰田英二在研究了以往汽车制造的经验和日本自身国情的基础上,创立了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实施成为现实,而后人们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逐步使其发展为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和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

进入80年代,生产领域的效益依赖于管理水平的提高,追求系统的综合管理效益并配有自动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CIMS正是应科技与生产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下面对上述生产方式作一一介绍。

1.福特的大量流水生产方式在福特公司创立大量流水生产方式之前,汽车行业的生产都是以单件小批量生产方式进行的。

单件小批量生产对工人的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供应商提供的零件不规范不统一,这样使得每一辆车都不能做到标准化和统一化,并且高成本使得当时的汽车成为贵族显示尊贵的工具,而不能为普通百姓带来便利。

亨利.福特于1903年创立福特汽车公司,他认为影响汽车业生产效率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产品结构的复杂性、零件之间的通用性和工人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较低
• 设计成本较高,但可由较低生产成 本
和较短的投产周期的效益来弥补
生产柔性
• 适于小批量、多品种生产 • 适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
• 较快速推出新产品,能从产品开发 中
顺序工程 • 设计和制造之间沟通不足,
致使产品质量无法达到最优
• 新产品开发成本较低,但制 造成本可能较高
• 适于大批量、单一品种生产 • 适于低技术产品 • 不易获得最新技术以及市场
现有库存 25 安全库存 12
时段
12345678
备件需求量
55555555
毛需求量G(t)
5 45 45 5 45 5 45 5
计划入库量S(t)
50
计划库存量H(t) 25 20 25 30 25 30 25 30 25
净需求量N(t)
20
20
20
计划订单产出P(t)
50
50
50
计划订单投入R(t) 50
毛需求量G(t)
10 12 13 10 12 10 11 10
计划入库量S(t) 20
计划库存量H(t) 5 15 3 10 20 8 18 7 17
净需求量N(t)
10
2
3
计划订单产出P(t)
20 20
20
20
计划订单投入R(t)
20 20
20
20
B部件分装计划表
批 量50 提前期 2
计划入库 50 低层代码 1
划 层
物料清单
能力需求计划
工作中心
工艺路线
可 行?

供应商信息
采购作业
车间作业





成本会计


业绩评价
财务系统 基础数据
计划与控制系统
虚拟生产(敏捷制造)
• 虚拟生产:哑铃型企业 • 敏捷制造:核心思想:用合作去竞争
企业内部:急救室式的工作 企业外部:战略联盟 组织结构:虚拟组织 技术支撑:网络与通讯系统 优 点:快速响应、风险小 缺 点:管理难度大
• 手工业工场:工匠、个性化、低效率 • 福特制:流水装配线诞生 • 现代化大规模生产
大量生产方式的特点
• 产品标准化 • 专用的工装 • 劳动分工 • 流水线生产 • 科层式组织结构 • 集权化的管理模式
大量生产方式的理论基础
• 分工优势论
分工优势的来源: ⑴ 提高了每个人的熟练程度; ⑵ 节省了因变换工种而损失的时间; ⑶ 发明了节省劳动力的机器,使每个人 能做更多的工作。
动相矛盾; • 生产的单调化与员工的丰富化要求相矛盾; • 僵化的层次结构与灵敏的快速响应要求相
矛盾; • 大量生产方式无法解决质量、成本、交货
期三者之间的矛盾。
生产方式变革的方法和途径
• 产品开发方式上采用并行工程 • 在生产计划环节上采用MRP系统 • 在生产组织上采用虚拟生产方式
并行工程
• 顺序工程的流程
需求变化趋势,不利于产品
并行工程
• 运用并行工程的意义:
⑴ 改进设计质量(工程变更次数减少50%) ⑵ 缩短开发周期(40~60%) ⑶ 降低制造成本(30~40%)
MRPⅡ
• 应用MRPⅡ的意义:快速响应,系统管理 • 基本MRP:作为一种库存计划方法的改进,即
物料需求计划; • 闭环MRP:作为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 MRPⅡ:作为一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计划系
自行车产品的结构图
库存信息
现有库存量 预计入库量(在途量) 提前期 订购(生产)批量 安全库存量
基本MRP的运算逻辑
举例说明:
A
C (1)
B (2)
D (1) A产品结构图
E (2)
A产品总装计划表
批 量20 提前期 1
计划入库 20 低层代码 0
现有库存 5 安全库存 2
时段
12345678
大量生产方式的理论基础
• 规模经济
含义:单位产品成本随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的 性质。
来源:⑴ 规模扩大,企业内部分工更细,工人 熟练程度提高;
⑵ 规模扩大,可采用高效率、大型化的 专用设备;
⑶ 规模扩大,可获得原材料采购、人才 供给、银行借款等方面的便利条件。
大量生产方式面临的挑战
• 标准化产品生产与顾客多样化需求相矛盾; • 高度专业化的刚性化生产与快速的需求变
反馈信息





需求 念



验 产品
分析 设









并行工程
• 并行工程的流程
需求分析 概念设计


结构设计
工艺设计 装配设计 检验设计
正式投入
评 估
并行工程
• 并行工程与顺序工程的比较
并行工程
• 较好
产品质量 • 在生产前即已注意到产品的制造问 题
生产成本
• 由于产品的易制造性提高,生产成 本
统;
• ERP:作为一种供应链管理的计划支持系统。
MRP逻辑流程图
需要什么?
物料清单 BOM
生产什么? 主生产计划
MPS
物料需求计划 MRP
已有什么? 库存信息
生产作业计划
还缺什么? 还缺什么?
采购计划
每一项加工件的建议计划
• 开始生产日期和完工日期 • 生产数量
•每一项采购件的建议计划 • 订货日期和到货日期 • 订货数量
第三 讲 生产方式的变革
宋克勤 主讲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生产方式的变革
• 大量生产方式及面临的挑战 • 生产方式变革的方法和途径 • 生产方式的创新模式
大量生产方式及面临的挑战
• 从单件生产到大量生产 • 大量生产方式的特点 • 大量生产方式的理论基础 • 大量生产方式面临的挑战
从单件生产到大量生产
生产方式的创新模式
• JIT生产方式 (日本模式) • 大规模定制(美国模式)
JIT生产模式
• JIT的产生:起源于日本丰田公司 • JIT的出发点:消除浪费,持续改善 • JIT的特点:单动力源的拉动式生产
JIT生产模式
生产计划
生产指令
生产顺序表
生产指令
生产指令
工序 A
工序 B
工序 C
实际生产数量 完成
50
50
闭环MRP逻辑流程图
主生产计划
资源需求计划
库存信息
可行 是
物料需求计划
能力需求计划 否
可行 是 执行能力需求计划
执行物料需求计划
否 物料清单
经营规划
销售计划

资源清单
综合生产计划 资源需求计划
策 层
应 收 账
需求信息 客户信息
可 行?
主生产计划 粗能力计划

成本中心
料需求计划
MPS的需求表式

间 (周)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产品A 60
40
70
50
100
部件B 30
20
10
30
40
零件C 30
60
20
40
40
60
产品结构与物料清单(BOM)
自行车
0层
车架 (1)
车轮 (2)
车把 (1) 1层
轮胎 (1)
轮圈 (1)
辐条 (42) 2层
库存 A
库存 B
传统生产管理中的生产指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