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史》读后感
《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
《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部深度挖掘人性、社会与道德的伟大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复杂面貌,更以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在细读这部作品后,我被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
书中,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的故事,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不仅是个人灵魂的觉醒,更是对社会阶层、法律、道德的全面反思。
原文中,“他明白了,他的罪行并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整个生活条件。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
《复活》对人性的剖析入木三分。
马斯洛娃的堕落与聂赫留朵夫的觉醒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人性在苦难中的挣扎与选择。
托尔斯泰在书中写道:“人类有两种生活: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内在的。
”这正是对人性的高度概括,引人深思。
作品中,托尔斯泰的文字犀利且充满力量。
他旁征博引,触类旁通,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例如,在描述聂赫留朵夫的内心挣扎时,托尔斯泰写道:“他感到自己内心有两种力量在斗争,一种是高尚的、善良的,另一种是卑鄙的、邪恶的。
”这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让人感同身受。
《复活》不仅是一部揭示社会现实的作品,更是一部探讨人性、信仰和道德的哲学巨著。
托尔斯泰在书中传递了一个观念:只有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罪行,才能实现心灵的复活。
这无疑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深刻探索。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更引领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的深沉关爱。
这无疑是一部值得推荐给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人性的读者的经典之作。
```第二篇范文《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托尔斯泰的《复活》,这部作品展现了一场关于女性身份、尊严与解放的深刻讨论。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2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有三部影响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战争与和平》,它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作”。
托尔斯泰在最后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题——战争与和平的精华之处。
是什么使得这本书魅力四射?从1805年抵抗拿破仑侵略的俄奥联军到1812年俄国反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从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宫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通过对真实的人物如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库图佐夫和虚构的四大家族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写,再现了俄国历史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讴歌了俄罗斯民族为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伟大精神。
从故事一开始,战争与和平这两条线索就“和谐”地交替进行着,到1812年,这两条主线就明显地交融在一起了:彼得堡的宫廷正在举办沙龙宴会时,莫斯科的居民正从将要被炸毁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许多类似这样的场景描写,在让人影响深刻的同时,也不断地催人思考。
当战争平息下来几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和平”这根线条中隐隐看到残留的战争的影子。
战争的场面经过精工描写变得活生生起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跑厮杀,简直让我喘不过气来。
贵族伯爵皮埃尔·别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雾气笼罩着灌木丛,忍不住赞叹这般美景,和平时期司空见惯的景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竟然是那么难得!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战争期间,人们开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亲人、粮食、风景……战争使得和平时代的一切梦幻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我发现在作品中,不管是俄军战士们用生命换取的一场场胜利,执着地捍卫自己的国土;还是法军突破俄军的一道道防线,直逼莫斯科的军事行动。
交战双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兴民族”的旗号的。
在那时的俄国,亚历山大所到之处民众一片欢呼,在小说中,当尼古拉和别佳·罗斯托夫见到沙皇时激动万分,觉得自己就算战死沙场也是值得的了。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5篇《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1今天,我终于读完了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俄罗斯是一个盛产文学大师的国家,曾经拥有过文学上“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
高尔基就是这里的一颗星星,高尔基苦难的人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以及追求理想的坚毅都是真真实实的写在这三本书里。
童年是美好的,而在《童年》这本书里,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因为父亲去世而被迫来到了外祖母家,那里有残暴的外祖父,两个贪财的舅舅,讨厌的继父,高尔基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就这样度过了自己苦难的童年。
《在人间》这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的悲惨生活,他去鞋店做过学徒,也去跟绘图师学习,还去作坊里做工,在他做监工的日子里,他交到好朋友,读完后让人感到高尔基的生活多么不容易。
《我的大学》讲了高尔基为了上大学,在外打工,吃尽苦头,一次爆炸事件使他差一点死掉,直到他去了一个脏海场才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在读这个三部曲的时候,我被高尔基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所感动,也为他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伤心落泪。
和他相比,我们有着快乐幸福的童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需要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会有父母、老师和朋友们关心帮助;更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
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2高尔基三部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它们太吸引我了。
读《童年》让我们感受到来自外祖母的人性光辉,又同时暗示给我们那个黑暗的时代,人们的人格扭曲,舅父们为了财产而明争暗斗。
读《在人间》享受阿廖沙丰富的社会经历,感受不同的人的人格魅力,体味社会最底层的生活是多么艰辛。
读《我的大学》在阿廖沙的“社会大学”里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感受到他对知识的渴求,也激发我们自己的求知欲望。
我在读这个三部曲的时候,被阿廖沙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所感动、所折服,也为他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而鸣不平、甚至伤心落泪。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0字(精选8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0字(精选8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0字【篇1】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作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象,被称之为最具有“社会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战争的可怕,但也给了我坚持的力量。
战争让无辜的人死太多了,每次看到士兵的队伍被浓烟“吞入”,那象征和平的太阳却被硝烟挡住。
人们拿着枪炮在“死人谷”的反抗声中拼杀。
渐渐的,熟悉了,那夺去生命的战争,那无情的战争能否停止?唉,战争让无数人丧命!如果人们都能和平相处,安居乐业,幸福美满,这点应该不过分吧!可为何就要一点小摩擦,一点冲突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例如在伊拉克战争中,孩子是无辜的且伤害最大的。
战争,在孩子的一生当中都留下了创伤。
和平是多么伟大,战争固然可怕,但战争在和平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我要做一个和平的使者,让我们心中永远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我要做一只纯洁的白鸽,把和平带到每一个地方,“和平”二字是人们都向往的字眼呀!《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0字【篇2】《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主要以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为中心,通过对几个贵族家庭的详细描写,反映了从1805年到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这段历史时期的俄国生活。
1805年,拿破仑集结军队继续向西挺进。
俄国受到了威胁,遂与奥地利签订盟约,共同抵抗法军。
虽然到处都是人心惶惶,但人们的生活并没有被打乱,贵族们依旧举行盛大的舞会接待客人,依旧和朋友们聊天玩乐。
在莫斯科,人们生活平静,在另一边库图佐夫却在带领军队抵抗法军的入侵。
皮埃尔的父亲去世了,他从一无所有变成了俄国首富,姑娘们都对他另眼相看;安德烈公爵参军了,公爵夫人为他生了一个胖小子,但公爵夫人死去了;尼古拉还一直在追求着索丽娅。
没过多久,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可娜塔莎同时爱上了阿纳托里。
过了一段时间,战争打到莫斯科来了,人们纷纷离开,逃往别处。
战争进行得很激烈,双方伤亡惨重,安德烈也在战役中牺牲。
拿破仑似乎很有胜算。
1812年,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俄军胜利了。
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四篇
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四篇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一托尔斯泰是俄国着名的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
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可是,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
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才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
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着:《战争与和平》与《安娜。
卡列尼娜》。
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
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
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虽然别人都说他是“天才”“,但是《名人传》里他自己说到:我只是个普通人,我不是天才,我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拼命追求,才登上世界文化顶峰的。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一份精华。
我们要了解自己,选定方向,认真去追求。
”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开掘“智慧之门”的可贵,并且都有勇气和决心,能踏踏实实,以自己的方式,认认真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我想我们有朝一日也可以骄傲地宣称:我不是天才,但我成材了!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二读了《托尔斯泰传》读后感《列夫·托尔斯泰传》有感一颗伟大的灵魂,百年前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发出光焰,最精纯的荣耀照耀我们的心灵。
在十九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
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粗暴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
世界历史读后感范文(5篇)
世界历史读后感范文(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世界历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历史读后感篇1“书是精神的巢穴,是生命的禅床”,这是余秋雨说过的一句话,也是我内心的写照。
书是拉近了时间的省略号、是缩短了地域的逗号、还是那一段又一段的分号,总之,书将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鸟瞰古今中外,仔细研究历史的价值,你会发现,不同的人看历史的角度是不同的,较肤浅的人会认为历史只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稍微知识渊博的人会认为历史是一本“四库全书”;而我却认为历史是一瓶香槟,一颗五彩的芝士,是我的良师益友。
贯穿历史的时空,意大利的政治风暴让我明白了政坛的残酷;中东的战火教我明白了这个利益纷争的世界;“巴巴罗沙”德军的闪电战更让我牢牢记住了先下手为强的道理。
是的,历史是前辈留给我们的照妖镜,是前辈给我们检讨书。
你看,历史上那些有名的皇帝们哪个不是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才成功的。
像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还有汉武大帝等等。
而相反,像纣王那些一意孤行的暴君,换来的却是人们的千古讨骂。
所以,我们在读历史的同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关注其中的情节,而是要仔细地琢磨一个事件、一个朝代兴亡的原因和规律。
避免历史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
在所读的众多中,请允许我摘抄一幅我情有独钟的片段。
这幅片段的名字叫《犹太王国的劫难》。
话说爱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圹张的脚步踏上了以色列国土,他们占领了撒马利亚城,以色列遭到了第一次灭国。
公元前583年,尼布甲尼二世大军再次将耶路撒冷团团围住,犹太人的抵抗并没有起到作用,三年后,犹太民族惨遭第二次灭国,巴比伦军队血洗了耶路撒冷,并且还将全部战俘一同运回国去,着就是有名的“巴比伦之囚”。
虽然这样,几经磨难的犹太民族并没有失去信心,在一批又一批的犹太人的努力下,他们终于实现了复国之梦。
这个看起来是简短的,但是他给我的启示却是宛如那一江春水一样,留之不尽。
《俄国史》读后感
《俄国史》读后感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俄国作为一颗璀璨的星辰,其历史变迁无疑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俄国史》这部著作,它带给我无尽的思考与感悟。
首先,我被这部作品的作者瓦·奥·克柳切夫斯基的学术造诣所震撼。
他以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历史为背景,从远古时代一直写至十九世纪中叶,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完整且丰富的俄国历史画卷。
这种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深入的学术研究,更需要独特的眼光和全面的视角。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为感动的是作者对俄国历史的独特解读。
他打破了传统的王朝体系,将焦点放在了社会经济层面,使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
这样的视角,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俄国的历史发展,更让我意识到历史并不是单一的,它有无数可能性和视角,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此外,这部作品丰富的史料和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也令我印象深刻。
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时,经常及时做出小结,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历史的进程和脉络。
同时,他生动的叙述方式和优美的文笔也使得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俄国历史的波澜壮阔。
在思考这部作品的内涵时,我深感其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
俄国的历史变迁对于我们来说,既是过去的回忆,也是未来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历史的波澜壮阔时,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评价,以及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最后,我想说,《俄国史》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作品。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魅力和智慧。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部作品视为一个灯塔,指引我在历史的长河中航行,去发现更多的真理和智慧。
《娜塔莎之舞》读后感2000字
自此,本土文化和欧洲文化开始在广袤无际的国土上相互撕扯,相爱相杀。
民族文化的缺席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一块心病。彼得堡的欧化文明介入后反而起了推动作用,刺激了民粹主义的前进。1812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俄国更是分水岭。
【为了与欧洲的这种统治地位抗衡,像克尼亚兹宁和赫拉斯科夫等人的讽刺作品开始用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来描绘俄罗斯人的特征。】有崇拜就有抨击,民族主义者们开始抨击西方道德败坏,认为俄罗斯是西方的救世主。俄罗斯民族意识中一直有救世主情节,罗马帝国灭亡后仿佛只有他们接过了最正统基督教衣钵,世界从此在脚底下。她期待英雄,崇拜英雄,俯首强权,但又盲目骄傲。果戈理在《死魂灵》里强调了“俄罗斯灵魂”救世的含义。浪漫主义时期,知识分子们要把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彻底分开,民族之魂在这个时期飞速崛起,而追求淳朴自然的宗教信仰是底色。
奥普京修道院是俄国最后一方隐士的避难所,这种隐居传统将俄罗斯与拜占庭之间联系起来,它也被视为俄罗斯精神的核心所在。《卡拉马佐夫兄弟》费拉蓬特神父的原型就是寺院里的一位老僧。(村上春树因为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还特意去希腊寻找过这种精神世界。)
俄罗斯谚语说:彼得堡是我们的头,莫斯科是我们的心。
《娜塔莎之舞》读后感2000字!
《娜塔莎之舞》终于把我这么多年东一针西一线理解的俄罗斯文化史粗略串起来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们俄国人有两个祖国,俄罗斯和欧洲。”而俄罗斯文化中很重要的底蕴有东方文化的显现,本书第六章有详尽介绍。
【俄罗斯人对他们在欧洲的位置不是很确定(至今仍是),这种矛盾的心理对他们的历史文化和自我认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生活在欧洲大陆的边缘,他们从来都不确定那里是否就是自己的归宿。俄罗斯属于西方还是东方?】
最后一章写了“乡愁”,每个海外的俄罗斯人都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娜塔莎之舞是俄罗斯人民心中永恒之舞。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苏联兴亡史》是一部关于苏联历史的著作,作者是俄罗斯历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
这部书详细地描述了苏联从建国到解体的整个历程,以及其中的种种原因和影响。
读完这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苏联兴亡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首先,苏联兴亡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
苏联在建国初期采取了共产主义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带来了种种弊端和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逐渐变得僵化和腐败,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和最终的解体。
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和开放,不能僵化守旧,更不能因循守旧,否则必然走向衰亡。
其次,苏联兴亡史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领导人和政治精英的智慧和能力密不可分。
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的政治决策和改革措施对国家的发展和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的领导人英明果断,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有的领导人固步自封,导致国家陷入困境。
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一个国家的兴衰离不开领导人的作用,一个好的领导人能够振兴国家,一个差的领导人则可能导致国家的覆灭。
最后,苏联兴亡史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国民的素质和精神面貌息息相关。
苏联的兴起和崩溃离不开广大苏联人民的支持和奋斗,也离不开他们的智慧和勇气。
但同时,苏联的衰落也与国民的惰性和腐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一个国家的兴衰离不开国民的奋斗和智慧,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国民的努力和拼搏。
综上所述,苏联兴亡史是一部深刻的历史著作,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离不开政治体制、领导人和国民的努力和奋斗。
这部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也让我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苏联兴亡史》是一部关于苏联历史的著作,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研究,全面地揭示了苏联的兴起、发展和最终的崩溃。
在阅读这部著作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苏联这一伟大国家的兴亡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教训。
苏联的兴起是在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苏联在二战中对德国法西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然而,苏联的兴起也伴随着许多问题和矛盾,比如政治镇压、集体化运动中的人为灾难等,这些问题最终成为了苏联崩溃的隐患。
苏联的崩溃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苏联,但是改革的过程中却引发了更大的混乱和动荡。
最终,苏联在1991年解体,成为了15个独立的国家。
苏联的崩溃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让人们深刻地反思社会主义制度的缺陷和问题。
阅读《苏联兴亡史》让我对苏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苏联的兴起和崩溃都是历史的必然,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和问题的体现。
苏联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并不取决于其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制度,而是取决于其内在的制度和机制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苏联的兴亡历程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和问题,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珍视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制度和国家。
总的来说,《苏联兴亡史》是一部极具震撼力和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让人们对苏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这部著作通过对苏联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苏联兴亡的历史规律和深刻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这部著作对于我们认识历史、认识社会主义制度、认识国家兴衰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意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巨著。
卡尔马克思传读后感
卡尔马克思传读后感《卡尔马克思传》是一本关于俄罗斯社会主义革命家列宁的传记,作者卡尔·米哈伊洛维奇·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俄罗斯作家和历史学家。
这本书通过对列宁一生的深入研究,呈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也展示了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贡献和对俄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列宁及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这本书通过对列宁个人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坚定意志和追求社会正义的信念。
从小受到普鲁士帝国主义统治的列宁,亲身经历了俄国社会的不公正和压迫。
这些经历使得他对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从中汲取力量,坚持不懈地为实现社会公平而奋斗。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和执着,在列宁眼中,马克思主义代表着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他时刻以自己的革命事业为目标,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投入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事业中。
其次,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列宁在政治领导能力方面的卓越才干。
作者通过对列宁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描写,展现了他雄辩的演讲能力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尤其是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列宁成功地领导了革命,将社会主义的理念付诸实践。
他提出了“土地、和平、面包”的口号,深得民众支持,并最终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实现了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这一切都离不开列宁的坚定政治立场和超群的领导能力。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卡尔·马克思在书中强调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贡献和传承。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更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利剑。
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革命导向性的特点,在20世纪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与社会变革相结合,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阅读这本传记,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在实现社会进步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俄罗斯史》读后感
《俄罗斯史》读后感关键字:俄罗斯通史文化读后感摘要:此书是近年俄罗斯历史方面较有影响、学术水准较高的书籍。
作为一本通史,此书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普京执政时期的俄罗斯历史,语言生动,观点新颖,为学习语言提供了最基本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本文将根据其中部分内容表达一些作者对于本书的感受。
1962年面世的这本《俄罗斯史》,初版迄今已达45年,一直是西方了解俄罗斯史的主要读本,也是在英语国家得到广泛认可的有学术水平、有史识,叙事客观、准确、到位的俄罗斯通史,初版之后分别在1968、1976、1983、1992和1999年五次再版,到了这一版,也就是本书所依据的原版书,已经是200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第七版。
好的学术教材应当力争体现最新学术动态和反映最好的学术水准,每次再版,作者都依据都紧跟历史进程,根据学术的最新进展和当代苏联历史的最新事态,进行必要的增补和修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由于作者年事已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学教授、专事近代俄国社会史和文化史的马克• 斯坦伯格成为这个最新版的合作者,他提供了最新的当代研究和广泛详实的资料,包括最近公开的档案。
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通史,覆盖了俄罗斯的整个历史,从史前一直讲到普京执政时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审视了俄罗斯历史的各个方面: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内容丰富、新颖而生动,包括各种人物的生平和参考文献。
作者对俄罗斯的历史分期把握精当、清晰,抓住了每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与要点,从基辅罗斯到莫斯科大公国、到俄罗斯帝国时期、到苏联时期、到今天的“俄罗斯联邦”时期,彼得大帝以前的历史处理得也是详略得当,重要的时间、人物全部涉及了。
历史脉络十分清楚,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该历史时期的光明面和社会矛盾焦点都叙述得清清楚楚,作者对俄罗斯历史的认识与把握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历史既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的,也是在特定的地域里展开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学者一贯注重地理对历史的影响,此书也不例外。
俄国十月革命读后感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班级研四班学号 2011102215 姓名尚磊摘要: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十月革命并不是偶然事件,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十月革命; 原因; 意义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然而十月革命的发生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一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场具有深刻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1)客观原因:当时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以及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异常尖锐,俄国已具备了革命的各种条件。
比如在20 世纪初,俄国既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又有农民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既有大俄罗斯民族与国内非俄罗斯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有俄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等等。
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
其次,俄国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先进生产力之间的冲突严重, 这是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十月革命之前,俄国虽然生产力水平低,但已经是一个中等发展程度的资本主义国家,然而浓厚的农奴制残余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禁锢,严重阻碍了社会化生产发展。
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迫切要求冲破落后、反动的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将生产力解放出来,使之在新的生产关系中获得发展。
再次,作为先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无产阶级政党已经成熟,成为变革的社会力量。
新型的布尔什维克是由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先进分子组成,代表俄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组织程度高、战斗性强,且极富斗争性和革命性,是一个能顺应时势变化、反映和代表工农兵政治愿望的坚强而成熟的革命组织。
他们能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并能抓住历史机遇,使革命形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决定性条件。
《俄国革命史》读后感
《俄国革命史》读后感
阅读《俄国革命史》是一次深刻而震撼的历史之旅。
这本书详细描述了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俄国社会在这一时期的巨大变革和动荡。
通过阅读,我对俄国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被书中对俄国二月革命的描述所吸引。
这场革命在俄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推翻了沙皇的统治,为俄国带来了新的政治体制。
书中详细描述了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群众的力量和革命的热情。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二月革命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这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启示。
其次,书中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描绘更是震撼人心。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书中详细描述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以及革命后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这一部分的阅读让我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我对历史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俄国革命期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让我对俄国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
总的来说,《俄国革命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提供了对俄国革命历史的详细描述,还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俄国革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对我对历史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对历史和社会变革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俄罗斯你好,谢谢,再见 书读后感
最近我读完"你好,谢谢,再见:俄罗斯的故事"一书,我必须说这是一次真正启蒙的经历。
该书深入探究了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全面概括了这个广阔而神秘的国家。
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是它如何捕捉俄罗斯身份的复杂性。
作者巧妙地探讨了从中世纪时期到今天的俄罗斯历史的复杂情况,以及影响该国发展的各种影响。
看到俄罗斯在几个世纪里是如何演变的,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性,这令人着迷。
这本书还揭示了神秘的俄罗斯灵魂,深入探究了国家深厚的信仰,价值观和传统。
它为俄罗斯的心态和历史事件对俄罗斯人民集体精神的持久影响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对于我来说,书中最令人难忘的一节是关于俄罗斯文学的一章。
作者讨论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等俄罗斯著名作家的作品及其对俄罗斯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阅读文学塑造民族特性的力量,确实令人振奋,这让我更加欣赏俄罗斯丰富的文学遗产。
该书还全面审视了俄国从沙皇时代到苏联时期和现在的政治面貌。
它为了解俄罗斯政治的复杂性、该国面临的挑战及其与世界其他地区不断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事实是,俄罗斯在塑造全球地缘政治方面的作用。
作者探讨了俄罗斯作为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的国家的独特地位如何在塑造全球权力动态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使我认识到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的巨大影响以及在全球背景下理解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你好,谢谢,再见:俄罗斯的故事"是对一个长期迷上世界的国家的迷恋和洞察力的探索。
它提供了对俄罗斯、其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全面和细微的理解,我强烈建议任何有兴趣探讨这一神秘国家复杂性的人了解这一点。
《俄罗斯通史》读后感3000字
结束战争和进行战争是苏维埃政权初年的决定一切的活动。
对于列宁来讲,无论是结束战争,还是进行战争都是为了赢得时间,巩固苏维埃政权。
暂时的受辱,暂时的忍气吞声,暂时的后退,都是为了苏维埃政权的强大,都是为了未来的胜利,都是为了更长久的荣誉和辉煌。
布列斯特和约是列宁结束战争的典型做法。
签订和约是一种结束战争的手段,而和约本身并不是签约的目的。
所以说和约并不是目的,首先是因为列宁把和约视为获得喘息的惟一机会,而这时苏维埃俄国的惟一出路就是喘息。
有喘息,就有生的希望,就有存在下去的希望,就有发展的希望。
列宁嘲笑那种临死还手握利剑、高喊战争才是光荣的小贵族姿态。
他说:“我们要设法抓住时机”,“哪怕是一天的喘息时机也要争取”。
喘息,战争,再喘息,再战争,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
所以说和约并不是目的,还在于列宁并没有把和约视为一定非要执行的东西。
签订和约是为了苏维埃国家的生存,因此和约可以视苏维埃政权的需要或执行或废弃。
一旦苏维埃国家的元气得以恢复,喘息的时机就将结束,和约就将被废除,这是一个历史发展规律。
对于列宁来说,任何条约都是由于斗争暂时停止和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造成的,有几天后就被撕毁的和约,有一月后就被撕毁的和约,有几个月中一反再反的和约,也有长达数年的和约。
列宁把获得喘息的时机看作是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最刻不容缓的问题。
其原因有三,一是列宁有一种现实紧迫感。
这时,无论是国家还是群众,都没有能力进行战争,这是一个痛苦的、生死攸关的真相。
要有勇气面对痛苦的现实,要把真相告诉群众。
面对真相,要采取与实际相适应的策略和措施,要讲人话。
这个人话,被列宁形容得惟妙惟肖:“如果你给孩子们讲童话,里面的鸡儿猫儿不说人的话,孩子们对你所讲的童话就不会发生兴趣。
”布尔什维克不敢向人民讲真相,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去讲人话,就会一败涂地,成为敌人的牺牲品。
二是列宁有一种历史感。
历史上有过一个民族和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被迫签订屈辱和约的先例,拿破仑就曾迫使德国人签订过极其屈辱的蒂尔西特和约。
俄罗斯历史读后感
俄罗斯历史读后感1. “哇,俄罗斯历史可真像一场超级漫长又超精彩的大戏啊!”就像我和小伙伴们凑在一起看一部超大型的连续剧,每个人都被深深吸引。
记得有次我们一起看《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那一个个神奇的魔法故事就像俄罗斯历史里一个个跌宕起伏的篇章,大家一会儿惊呼,一会儿讨论,都沉浸其中。
俄罗斯历史里那么多战争与变革,肯定也像魔法世界里的正邪大战一样惊心动魄吧?2. “哎呀,那些俄罗斯的英雄们是不是都像超人一样厉害呢?”我跟爷爷聊天时这么问。
爷爷笑着给我讲起他年轻时的事,说他在厂里努力工作,就像俄罗斯历史中的那些勇士为了国家拼搏。
他说那时候条件艰苦,可大家都咬牙坚持,就如同俄罗斯人面对困境从不退缩。
我想,俄罗斯历史中的英雄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是不是也怀着像爷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般坚定的信念呢?3. “俄罗斯历史中的那些艺术作品,是不是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瞎眼啊?”我和美术课代表讨论时感叹。
有次学校组织去美术馆,我看到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就像俄罗斯那些闻名世界的油画一样震撼人心。
我跟旁边的同学说:“你看这画里的色彩,就像俄罗斯历史中那些绚烂的文化,都让人移不开眼。
”大家都纷纷点头,觉得艺术不管在哪里都有让人着迷的魔力,俄罗斯历史中的艺术宝藏肯定也是这样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吧?4. “俄罗斯的沙皇们是不是都住在超级华丽的宫殿里,像童话里的城堡似的?”我和同桌课间闲聊。
我想起去迪士尼乐园看到的城堡,那么高大壮观。
而俄罗斯的宫殿肯定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跟同桌说:“那些沙皇在宫殿里治理国家,肯定就像迪士尼故事里的国王管理他的王国,不过肯定更复杂更难吧?”我们俩就这么天马行空地想象着,觉得历史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箱,等着我们去探索。
5. “俄罗斯的民间传说是不是像我们的神话故事一样有趣又神秘呢?”我在家庭聚会上问叔叔。
叔叔给我们讲起他小时候在乡下听到的鬼故事,大家听得又害怕又好奇。
我就说:“这就像俄罗斯民间传说里那些神秘的精灵和怪物,虽然让人害怕,但又特别吸引人。
《二手时间》读后感
《二手时间》读后感《二手时间》是我阅读的第一部俄罗斯著作,这部口述史以独特的“复调式”写作手法,展现了时代交替背景下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
阅读此书,犹如置身于俄罗斯的历史长河,感受着那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一、俄罗斯的记忆与味道书中所描绘的俄罗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香肠在俄罗斯饮食中的重要地位,让我不禁想起哈尔滨红肠;人们对战争、荣誉、爱情、酗酒、家暴、香肠、土豆、鲱鱼、酸黄瓜、政治笑话等词语的频繁提及,仿佛这些词汇构成了俄罗斯的时代密码。
在时代的交替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和看法,这些记忆和看法共同构成了俄罗斯的历史。
二、时代交替与价值观的破灭时代的交替往往伴随着价值观的重构,无数人为了价值观而付出了生命。
明末清初的柳如是在国破、夫亡的背景下选择自缢而亡;清朝末年的王国维,在经历了世变后投河而亡。
而从破碎的苏联走进俄罗斯时代的人们,也陷入了某种自杀的旋涡。
这种死亡是时代选择的结果,但每个故事读起来依旧沉痛。
苏联的解体,让俄罗斯人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之中,他们不得不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
与俄罗斯相比,我国在相同的历史时期选择了坚持自己的红色政权,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这一选择让我国创造了令俄罗斯人羡慕的现代经济体。
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才能凝聚人心,持续发展。
这些访谈录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历史选择的意义。
三、时代苦难与个人抗争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时代的影响,书中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普通人在时代苦难中的抗争与无奈。
他们像尘土一样遗留在大地上,然后一点一点幻灭。
在苦难的节点,人们选择记载历史,让后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一部史书,那些隐蔽的角落,只有在特定的时刻才会被揭开。
通过阅读《二手时间》,我对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每个人都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我们可以选择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创造美好,也可以选择逃避现实,沉浸在痛苦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史》读后感关键字:俄罗斯通史文化读后感摘要:此书是近年俄罗斯历史方面较有影响、学术水准较高的书籍。
作为一本通史,此书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普京执政时期的俄罗斯历史,语言生动,观点新颖,为学习语言提供了最基本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本文将根据其中部分内容表达一些作者对于本书的感受。
1962 年面世的这本《俄罗斯史》,初版迄今已达 45 年,一直是西方了解俄罗斯史的主要读本,也是在英语国家得到广泛认可的有学术水平、有史识,叙事客观、准确、到位的俄罗斯通史,初版之后分别在 1968、 1976、1983、1992 和1999 年五次再版,到了这一版,也就是本书所依据的原版书,已经是200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第七版。
好的学术教材应当力争体现最新学术动态和反映最好的学术水准,每次再版,作者都依据都紧跟历史进程,根据学术的最新进展和当代苏联历史的最新事态,进行必要的增补和修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由于作者年事已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学教授、专事近代俄国社会史和文化史的马克 • 斯坦伯格成为这个最新版的合作者,他提供了最新的当代研究和广泛详实的资料,包括最近公开的档案。
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通史,覆盖了俄罗斯的整个历史,从史前一直讲到普京执政时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审视了俄罗斯历史的各个方面: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内容丰富、新颖而生动,包括各种人物的生平和参考文献。
作者对俄罗斯的历史分期把握精当、清晰,抓住了每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与要点,从基辅罗斯到莫斯科大公国、到俄罗斯帝国时期、到苏联时期、到今天的“俄罗斯联邦”时期,彼得大帝以前的历史处理得也是详略得当,重要的时间、人物全部涉及了。
历史脉络十分清楚,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该历史时期的光明面和社会矛盾焦点都叙述得清清楚楚,作者对俄罗斯历史的认识与把握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历史既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的,也是在特定的地域里展开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学者一贯注重地理对历史的影响,此书也不例外。
全书以对苏联版图范围内的东欧、中亚和北亚的地理介绍开篇,考虑到地理因素对俄苏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这一客观事实,作者的这种安排也是此书的一个亮点。
除按远古时期之外,在每个重大历史阶段,不但纵论时间顺序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也设立专章介绍该阶段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和宗教,从书稿内容看得出,作者是个唯物主义者,掌握历史辩证法,知识十分渊博。
他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师通过历史事实本身,从影响历史的进程与后果去把握,因此比较客观、公正、全面,例如在充分肯定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开放、开明,推动历史前进的同时,对上述三位沙皇的扩张野心、封建专制、残忍独裁乃至其性格对历史的影响,都叙述得淋漓尽致。
它也是一直以来在英语国家使用的俄罗斯通史教材,是叙述历史,不是评论历史。
但是,学界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不同的看法与不同的评述是常见事。
本书作者客观转引不同看法,供读者思考与参考,不展开讨论,点到为止,这样的做法很得体,也可以说是本书的另一特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十月革命至苏联解体这75 年的历史,作者也是以十分严肃、科学的眼光审视与叙述,比较客观、公正,避免了某些西方学者的偏颇,书中苏联时期这段俄罗斯史的叙述与看法,与我国学术界相比,基本相似,没有很大区别,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历史分寸感掌握得很好,不失学术水平与学术良知。
本书的翻译由华东师大东欧和俄罗斯研究中心花费一年时间翻译完成,前后修改不下四次,整体而言,翻译的质量不错,几位译者都是专门从事俄罗斯的专业人员,译文流畅,表述准确。
梁赞诺夫斯基的这本书收获的众多赞誉里,本来就有文采出众这一项。
在资料室里查找出版制作花絮,才知道顾兆敏老师当时在挑选译者的时候也担心原文的神韵能否原汁原味地保留,他收到译稿后,前面的翻译都令人满意,但最后十章,也就是“苏联”和“俄罗斯联邦”这两个部分译文比较粗糙,不能令他满意,幸好经过仔细推敲润色后终于达到了他的要求,这才得以出版,我们这才能看到。
1俄罗斯素来是一个史学昌盛的国家 , 从基辅罗斯时期修道士编写历史 , 到帝俄时期职业史学家撰写历史 , 再到苏联时期历史学家用马列主义方法研究历史 , 以至今天俄罗斯历史学家致力于向新史学的转型 , 已将近千年。
其间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历史学家 , 出现了众多的学术流派。
然而, 俄罗斯史学素来不为西方所重视 , 帝俄时期是如此 , 苏联时期更不在话下。
英国著名史学家古奇在他的史学史名著中将 19 世纪的俄罗斯史学纳入“诸小国”一章 ,只给予了两页半的篇幅2; 而美国史学家汤普森在自称“全面而连贯”的《历史著作史》中, 将马列主义史学附于“东欧和巴尔干诸国”一章中 , 也只是几笔带过3。
由于特殊的历史际会 , 近百年来俄罗斯以及苏联是我国的关注中心之一 ,但对俄苏的历史研究依然处于一种与实际情况不相对称的境地。
无论是对俄苏史的研究和撰写 ,还是对国外有关俄苏史研究的翻译 ,都非常薄弱4,而在综合性的通史著作方面 , 更是少之又少。
新中国成立后的 30 年间, 国内翻译了几部苏联历史学家撰写的苏联通史 , 如潘克拉托娃的三卷本《苏联通史》和《苏联史教程》、涅奇金娜的两卷本《苏联史》以及一些所谓的“简史”和“史话” , 但对帝俄时期的优秀历史著作完全视而不见。
苏联解体之后 , 这种情况有所好转 ,在翻译出版了苏联史学奠基人波克罗夫斯基的《俄国历史概要》后 , 也翻译出版了克柳切夫斯基的《俄国史教程》前三卷(可惜至今未能完璧), 同时当代著名史学家米罗诺夫的巨著《俄国社会史》也得以翻译出版。
但其他如卡拉姆津、索罗维约夫、米留科夫、科斯托马罗夫的通史性著作以及当今影响甚大的萨哈罗夫的《远古至今的俄罗斯史》仍然没有中译本。
在俄苏史撰写方面 ,80 年代中期孙成木等人的《俄国通史简编》是我国俄国史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 此后一系列俄国史、苏联史著作随即跟进 , 但是研究苏联时期的多 ,研究帝俄时期的少。
这种现象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有所改善 , 但力度仍然不够。
与此同时 ,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国家俄史研究的关注非常缺乏。
从 20 世纪初开始, 西方学界对俄罗斯历史尤其是苏联历史的研究力度逐渐加大。
美国早就形成了“斯拉夫学”、“苏联学” , 苏联解体之后又出现了“俄罗斯学” ,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联成一体 , 其中历史学占据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
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在我国介绍得很少 ,几近于空白。
在这种情况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美国学者所著的《俄罗斯史》5具有重要意义 , 可以让读者比照俄罗斯、中国与西方不同的研究和写作风格。
《俄罗斯史》的主要作者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是美籍俄裔学者。
他于1923 年12月出生在中国的哈尔滨,早年随父亲瓦连京•梁赞诺夫斯基移居美国,完全在西方接受教育。
1 943年他毕业于俄勒冈大学 , 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 ;1943~1946 年在美国军队中服役。
后来他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迈克尔•卡尔波维奇教授, 并于 1947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由于良好的学术训练和优秀的成绩 , 他随即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 , 于 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返回美国后 , 他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历史系任教 , 执教了 8 年。
自 1957 年起任加州大学欧洲史教授 , 直到退休。
他一直是美国俄罗斯学会的成员,1987 年被选入美国科学促进会。
梁赞诺夫斯基学术成果丰富6, 但最有盛名的则是这一部作为教材的《俄罗斯史》 , 自1963年发行第一版后 ,至今已是第七次再版 , 并且被译成多国文字。
写作通史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决非一件易事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对一名研究俄罗斯历史的学者来说 , 撰写一部俄国通史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其毕生的智力和学识的一种陈述”。
一般来说, 通史需要在“通贯”和“全面” ,即纵、横两方面下大功夫 , 既需要作者有“史学之通识”和“纵横之眼光” ,又需要作者在具体历史问题上有缜密独到的材料功夫。
中国史学家钱穆在谈到写作中国通史的时候,曾如是说: “必求一本全部史实 ,彼此相关,上下相顾,一从客观 ,不骋空论。
制度经济,文治武功 , 莫不择取历代之精要 ,阐其演变之相承。
而尤要者 ,在凭各代当时人之意见 , 陈述有关各项之得失 ,, 上自太古 , 下及清末 , 兼罗并包 , 成一大体。
”7在俄国史学上 , 帝俄时期一些史学家的通史性著作 ,出于不同的“史观”, 体现出各自的“通识” ,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如俄罗斯学派、国家学派、西方史学派、斯拉夫学派等。
梁赞诺夫斯基的《俄罗斯史》在“通贯”上显然也一目了然。
从结构上看 , 这本书将俄罗斯的整个历史分为七个部分 , 从史前时代开始 ,一直讲述到普京执政时期, 涵盖基辅罗斯、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莫斯科大公国、俄罗斯帝国、苏联和当今的俄罗斯联邦 , 展现了俄罗斯波澜壮阔的一幅幅历史画卷。
与苏联时代史学的传统分期和当代俄罗斯史学的新分期8不同, 这种历史的分期方法清晰明了, 既体现出别尔嘉耶夫所说的俄国历史的“间断性” , 即每个时期在俄国的历史上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同时亦体现出作者不认同苏联时期从意识形态出发而对历史的架构。
构架是基石 , 当我们随着作者具体深入到每段历史时期中去的时候 , 我们真正发现作者是“通家”。
作者一般在每一个部分的前面叙说基本的史实 , 因为这是一部教科书 , 所以作者在叙述史实时力求简净 , 去除多余的枝蔓以节省篇幅 , 直接切入到俄罗斯历史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 同时引入各个历史学家的看法 ,带动读者的思考 , 从而避免了流水账似的史实铺陈。
例如, 在第三章“基辅公国的建立” 中,作者直接引领我们进入关于基辅罗斯起源的争论中。
对于诺曼起源说 , 作者引用了《往年纪事》中的描述以及支持该说的各种判断和论据 , 同时对该说在文化领域中存在的疑点进行剥析 , 即当时斯堪的纳维亚比第聂伯河流域更加远离诸文化中心及多种文化的集聚地 , 诺曼因素对斯拉夫文化的影响甚小 ;此外关于“罗斯”部落和“罗斯人”是否存在以及它们的来历 , 作者也通过正反两面的观点细加考察。
作者不赞同诺曼起源说 ,但也不是全盘否定 , 而是建议对其进行批判的看待,认为“历史学家离开了证据,就会自取灭亡”。
又如,作者在讲述17世纪“混乱时期”之后,对其性质和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他并不急于树立己说,而是先引述在此问题上的各家权威观点,如普拉东诺夫认为“混乱时期”的结局对俄罗斯具有积极的影响,对国家来说意味着国家的胜利,对国内各个稳定的阶级意味着一场社会胜利,它增进了民族感情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对公共权利和义务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