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地名趣谈

合集下载

应城市地方特色菜肴及小吃

应城市地方特色菜肴及小吃

应城市地方特色菜肴及小吃一、地方特色菜肴1、应城长江三扒:应城长江埠地处水陆交通要冲,物阜民丰,商贾云集,历代名厨辈出,有“食在长江埠”的美誉。

“长江三扒”更是闻名遐迩,经久不衰。

“长江三扒”即扒肉、扒鸡、扒鸭,是长江埠三道传统名菜,因其色、香、味、形俱佳而久负盛名,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长江埠有一家陈万顺餐馆,共兄弟四人,后由排行老四的陈发松一人经营,人们便习惯称为“四房馆”,在当地颇有名气。

陈的长子陈子庭12岁从师于堂兄其蔡、其芬,刻苦学艺,对菜肴的“滚、烂、淡”细心摸索,火候掌握恰到好处,烹调技艺日益深湛,尤对地方传统菜颇有研究。

他16岁独立经营“四房馆”,开始对传统菜品从选料、烧制、火候、佐料上不断研究,加以改进,尤其是在菜肴的“滚、烂、淡”上功夫,特别擅长“三扒”的烹制,他制作的扒肉、扒鸡、扒鸭醇香悠远,色泽鲜亮,质佳味美,轰动一时,成为烹制“长江三扒”的名家和传人。

后经历代厨师的继承和发扬,使之愈做愈精,成为享誉楚天的美馔佳肴。

扒肉是“长江三扒”扛鼎之作。

其制法:将猪膀肉切碗口大的整方块,皮朝下放炭火上经燎烤、刮洗干净后,皮呈金黄色,用刀从瘦肉上切划成斜方格块(不切伤肉皮)。

随即将其肉皮朝下,置放在垫有猪骨头的砂锅里,注入清水500克,加入酱油、八角、米酒、香葱、生姜一起入砂锅盖紧,待煮至肉块上色后捞出,用清水冲洗一次,并将原汤过滤,复将肉入砂锅,加入冰糖,移至微火炖2小时左右,至肉酥香气溢出时,盛汤盘,淋汤汁,葱花、胡椒粉略撒便可上桌。

此菜色如琥珀,形似夕阳,香美酥烂,肥而不腻。

扒鸡主料系选隔年黄雌鸡或阉鸡,此鸡肉鲜嫩腴美,营养性强。

制法是用刀把宰杀洗净的整鸡拍平,装放在砂锅里,注入适量清水,同时加入酱油、绍酒、八角等,煮至鸡肉上色后捞出,用清水将鸡表面杂质冲洗掉,并将原汤过滤,复将整鸡装入砂锅内,加入冰糖,用微火慢炖约1小时左右,直炖至汤汁稠浓,鸡肉熟烂,连汤带鸡盛入盘中,用筷子将鸡排成平卧式,稍加点缀,撒上胡椒粉、葱花,即成色泽黄亮、肉质鲜嫩、咸甜适中、回味悠久的扒鸡。

孝感市简介概述

孝感市简介概述

2018/10/31
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26.48万人。全年出生人 口7.32万人,出生率13.90‰;死亡人口2.58万人,死亡率4.91‰ ,人口自然增长率8.99‰。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87.80万人,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61.46万人,城镇化率53.60%。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市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45万元/人,比上 年提高8.6%。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3%,其中:衣着类、食品 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烟酒类商品分别上涨 2.5%、2.1%、1.7%、1.4%和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 通和通讯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商品价格分别下降0.1% 、0.5%和 0.6%。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3%,农业生产资料价 格下降1.7%,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2%。
动植物
• 孝感市动物资源分为家养畜禽和野生动物两大类 。家养畜禽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兔 、蜜蜂、观赏鸟等。野生动物共有40余种。其中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老鹰、猫头鹰、绿头 鸭、白鹭(冬候鸟)5种;省级保护动物有黑斑蛙 、泽蛙、乌梢蛇、银环蛇、环颈雉、大杜鹃、八 哥、画眉、猪獾、花面狸、赤狐等22种。 • 森林植物资源共有103科、288属、772种。其中,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2种(银杏树、香果树),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6种(刺楸、闽楠、杜仲、 楠木、椴树、榉树),省级珍贵濒危树种31种( 三尖杉、中国粗榧、凹叶厚朴等)。
经济及人口
• 初步核算,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7.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 算,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9.45亿元,增长5.1% ;第二产业增加值705.76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491.99亿 元,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6:49.1:32.3调整为17.8 :48.4:33.8。在第三产业中, 批发和零售业增长8.1%、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政业增长4.0%、住宿和餐饮业增长7.3%、金融业增长14.9%、房 地产业增长11.1%、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3.3%、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 增长13.3%。

云梦县名的由来

云梦县名的由来

云梦县名的由来作者:刘俊明云梦县之名为“云梦”,有多方面的根源,我们现在就从有关云梦的历史文献和云梦的地形、地貌、地质等方面来进行考察和研究。

云梦县及其周边地区在古代有云梦泽。

关于古代的云梦泽,不同历史时期对其地理位置和大小有完全不同的说法。

其中一个很著名的说法是,云梦泽在位于江汉平原北部安陆县南、云梦县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云梦和安陆本是一体,紧密相连。

从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木牍家信及其他历史文献可以看出:从秦到东晋,安陆县县治一直在今云梦城区。

东晋末,安陆县治才移至今安陆。

正因为安陆、云梦联系紧密,所以古代一些史地著作常将安陆、云梦连在一起说。

《左传•宣公四年》“生子文焉,云阝夫人使弃诸梦中。

”西晋杜预注:“梦,泽名。

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

”把云梦泽和云梦城紧密联系在一起。

《后汉书•和殇帝纪》记和帝于永元15年9月“进幸云梦”,唐李贤注:“云梦,今安州县也,即在云梦泽中。

”确指云梦县在云梦泽中。

李白到安陆后《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所说“见乡人(司马)相如大夸云梦之事……遂来观焉”,即是指的这个云梦泽。

唐《元和郡县志•卷27》在“安陆县”和“云梦县”条下记得更为具体,说云梦泽在安陆“县南50里,云梦县西7里”。

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记•卷132》安陆县“云梦泽”条云:“在县东南,阔数十里,南接荆湘。

”北宋中期的《元丰九域志•卷6》“安陆县”条说:“云梦一镇,有……云梦泽。

”云梦在北宋曾撤县为镇,故这里称云梦为“镇”。

《资治通鉴•卷282》记五代时后晋马全节败南唐李承裕军于安州城南,李“掠安州,南走”,晋将安审晖率军追击,“败唐兵于云梦泽中,……唐将张建崇据云梦桥拒战,审晖乃退。

”就是说这里不仅有云梦泽,还有“云梦桥”。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云梦泽”条说:“云梦,楚泽薮也……今为县,隶德安(府)。

”这也是确指云梦泽在云梦县。

明末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地之以云梦名者非一处,而安陆之云梦最著。

应城话与普通话对照(最新)

应城话与普通话对照(最新)

应城话只流行与应城市当地应城话大集锦-(接家乡话)人体器官:头——脑阔(脑壳)脖子——颈谎腋窝——斜细阿(胳子窝)肘——倒拐乳房——妈子(妈妈)膝盖——克细包大腿——大垮(大胯)小腿——连把肚子脚踝——罗斯拐物品:茶杯叫罢碗(八碗)衬衫叫晃褂汤勺叫条狗或条根(调羹)油条叫油较(油绞)烧饼叫锅块(锅盔)棉袄----滚衫毛线-----麻绒棉被叫毕窝(被窝)短裤叫半头裤子自行车叫脚踏车轮子叫滚子玻璃珠叫珠驼罗(陀螺珠)小板凳叫克马凳小石头叫-----马拉古药丸叫圆子外套叫MEN子(蒙子)贝壳叫告娃床单叫卧单(褥单)毛巾叫扶子太阳叫日头硬币叫各子或银俺子动物:青蛙叫克马蜻蜓叫丁丁猫子叫材喜(财喜)龙虾叫毛嘎子蚯蚓叫蚯蒜鲫鱼叫即哭楼或喜头猫叫财喜小鸡叫鸡娃癞蛤蟆叫------癞个宝小狗崽-----叫狗蛙贝壳叫告娃或螺丝甲鱼叫脚鱼黄鲫鱼叫黄古丁各种人的称呼:小偷叫强偷蠢人叫苕货、业五、哈把、日美、入美(搜),(搜)入美,哈巴,苕,半倦,半调子老婆叫媳妇、屋地人外婆外公叫旮(家)婆旮(家)爹孩子叫伢形容一个让人厌恶的人:那个人啊,满雾照,呛个白错子很狠的人——拐子婴儿叫奶伢骗子----叫白搓子不讲道理的人叫------半吊子莽汉叫-----捶桶衣服穿得脏的人叫-----沙油(牛)婴儿~~~~~叫毛毛和毛驼.伙子长的帅气,头脑比较简单的人叫-------春白菜聪明、能干的人叫嘹亮或嘹将人地名、建筑物地方叫定昂厨房叫愁屋客厅叫陶屋厕所叫告屋街叫该里面叫洞的外边叫外显墙壁叫壁子汉口叫巷口动作:攘——老子攘死你(打死你)、你气攘一哈撒(意思是你去把某事办一下)吃饭叫七饭做饭叫烧火,吃菜叫应菜说假话叫车谎溜白蹲地叫哭倒打磕睡叫征磕许刷牙叫洗口吃早餐叫过早洗澡叫抹汗聊天-----日白坏了事:错拐,掉得大喊某人——昂某人跨过去——卡过气出洋相叫------蛇人买呆或者煎鸡蛋叫-------炕鸡蛋哄小孩睡觉~~~~~叫睡窝窝光着上半身叫------打尺巴光着下半身叫------打条跨信口开河叫------唱荒领锅.胡说八道叫-------扯不称没有位置叫-----冒得当.游泳叫------抹澡和打古球得了疟疾叫打皮汗或叫打摆子淹了水叫安了被水淹死了叫物死了睡觉叫困阔书游泳潜水叫拱米球吃苦叫照叶再不听话,老子产你几几巴(扇你几耳光)打个尿胯你把这个东西跟我尬到那的(放到那里)在哪里——呆哪里其他:完了——就了利害叫恶照长得漂亮叫长得刮气什么叫么事有能力很能干——狼扛、有板眼做事不利索——唾皮、憨罗嗦,纠缠不清——罗果宠爱——惯事差一点:差点咖、差一丢、西乎经常叫一它的哎呀——哟和过一会叫过一哈柔软叫肉奶干净叫年嘎烫叫塌(也有很多人直接說燙)毛毛细雨叫麻奋子雨咸了叫韩了属于北方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没有卷舌音也没有前鼻音和后鼻音之分。

夸夸自己的家乡(作文25篇)

夸夸自己的家乡(作文25篇)

夸夸自己的家乡(作文25篇)夸夸自己的家乡(作文25篇)夸夸自我的家乡作文(一):我的家乡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纪山镇,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地方,却是一个很有灵气的一个名镇。

在她的西部是有名的纪山庙,古墓众多。

是国家的重点保护对象,那里树木茂盛,小山错落有致,现已成为旅游区。

吸引了许多国内、国外的游客前来游玩。

纪山盛产大米、鱼牧业发达。

纪山鱼畅销全国各地,纪山的龙米色泽洁白、口感香甜,更是名扬国内外。

纪山的各个村都修了平整的柏油马路。

这是纪山人民修建的,走在马路上,心境极其舒畅。

田野里是辛勤劳动的叔叔、阿姨、伯伯们,是他们造就了我们美丽的纪山。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家乡的人们,我的心在家乡。

夸夸自我的家乡作文(二):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家乡,那里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在我心中我的家乡就是最美的地方。

此刻就让我来夸夸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纪山镇,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地方,却是一个很有灵气的一个名镇。

在她的西部是有名的纪山庙,古墓众多。

是国家的重点保护对象,那里树木茂盛,小山错落有致,现已成为旅游区。

吸引了许多国内、国外的游客前来游玩。

纪山盛产大米、鱼牧业发达。

纪山鱼畅销全国各地,纪山的龙米色泽洁白、口感香甜,更是名扬国内外。

纪山的各个村都修了平整的柏油马路。

这是纪山人民修建的,走在马路上,心境极其舒畅。

田野里是辛勤劳动的叔叔、阿姨、伯伯们,是他们造就了我们美丽的纪山。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家乡的人们,我的心在家乡。

同学们,你们的家乡是不是也跟我的家乡一样美!如果你的家乡也很美的话那就一齐来夸夸你们的家乡吧。

夸夸自我的家乡作文(三):人们是常用”云山珠水”来赞美广州,”云山”是指白云山,”珠水”是指珠江。

白云山位于广州市北部,面积28万平方公里,最高的摩星岭海拔382米,是广州最高蜂。

早上,当第一道阳光照在山顶,位于山顶公园右侧的鸣春谷,是我国目前最大、亚洲的第二大的天然赏鸟区。

住在那里的5000余只鸟类,有丹顶鹤、天鹅、白调、孔雀等,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觅食,有的在飞翔,有的在给游人表演节目。

应城民俗文化

应城民俗文化
“起亲”。新女婿进门后,厨 房里就物色一位金童或者玉女端来了小半碗长生面让新郎官吃,新郎 官吃长生面时是要拿出红包打发端面的孩子。吃过长生面之后,女方 家就开始签席喝酒了。一般是为了尽早发亲,以免碰到丧葬的场面。 第四天早晨,新郎新娘起床,洗过脸后,就要开始拜堂了。拜堂是 新郎、新娘并排跪在蒲毯子上,对着神龛,面前放一个盒子。首先跪 拜祖先,拜了祖先就拜父母,拜了父母再拜舅爷、姑爷、姨父、伯、 叔。磕一下头,受拜的人就要丢一个红包。送了红包的人就可以去坐 下来高高兴兴的吃饼子、喝茶了,这叫酬茶客。拜完了自家就拜村邻, 等盒子装的满满的,就有了做家的本钱。 第五天吃过早餐后,新郎陪着新娘一起回娘家,叫做回门。回门之 后,新姑娘就是姑妈了,女婿就是姑爷了。 应城婚俗尽管有那么一点繁缛锁节,铺张声势,但也反映出应城人 对婚姻大事的重视,展现出婚姻场面的热烈喜庆,也体现出应城地方 民风的淳朴、应城人的重情讲义懂礼。
烧床铺草。人死后,将他睡过的床和地铺上铺的稻草全部搂 出去烧掉,叫烧床铺草。烧床铺草时,儿子要从火中大步跨过 去,听说这样做可以遮心寒(不生病的意思)。
搭望望台。在本家门前当面的一棵树的主干上一人多高处绑上一叠草纸, 叫作望望台,意思是死者的灵魂会在望望台上。 接重殇。人死了必须要请八个重殇,他们的职责:一是到死者生前的每 个亲朋好友家通知这一噩耗,并接他们在出殡前前来参加悼念:二是给死 者下葬的地方挖一个坟坑,叫打井;三是将死者入殓、送火葬厂直至送到 坟墓下土为安。 请道士乐队:家里死了人,至少要请三个道士。一般还要请一个乐队 (有的是喇叭、军鼓军号,有的还加戏班)。 入殓。人死的第二天,重殇就要将死者从铺板抬进棺材,叫入殓。棺材 要放在堂屋中间,用方桌或板凳搁着,棺材大头(即死者头部)朝堂屋下 方。死者睡在棺材里头部要枕三块瓦片,里面垫上棉絮,盖上棉被,嘴巴 上盖一张草纸。棺材下面仍然要点上长眠灯。 带孝。老人去世了。他的后辈们要有带孝的标志。过去一般是孝子孝女 全身穿白色孝服,鞋子前面缝上一块白布片。等老人入土后,在回来的时 候,都必须将戴孝的服饰取下来。 剃头。老人去世的第一二天,男性后辈们要接理发师到家理发,表示对 老人的悼念。

我的家乡200字作文

我的家乡200字作文

我的家乡200字作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我的家乡200字作文我的家乡200字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趣谈松滋地名的由来

趣谈松滋地名的由来

趣谈松滋地名的由来说松滋地名来源于安徽省,相信很多⼈会感到惊讶。

史载东晋咸康三年(337年)豫州安丰郡松滋县(今安徽霍邱县东)流民避兵乱到南郡,侨置松滋县,治在今湖北松滋市西北,从此县名延续到今。

据顾祖禹《读史⽅舆纪要》载:“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误,应为安丰郡)松滋县流民避兵⾄此,乃侨置松滋县。

”(《湖北通志》认为松滋建县于西晋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待考)。

何谓“侨置”,指中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异地安置,暂借别地为其重建州郡县,仍⽤其旧名。

说⽩了,今湖北松滋县是公元337年由安徽省松滋县迁移过来的。

松兹县据《太平寰宇记》引⽤《古今地志》,松兹⼀名祝松,古鸠兹地,因当地松树滋⽣⽽得名。

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后四年(前184年)建松兹侯国(今安徽宿松县),⽂帝⼗六年(前164年),分淮南国为衡⼭、庐江⼆郡,庐江郡“领县第⼗⼆⽈松兹”。

(⼀说汉平帝始元年五年即公元5年降松兹侯国为县,贬中散⼤夫张何丹为松兹县令)。

汉献帝建安19年(214年),东吴孙权攻占皖城,改松兹为松滋。

按《说⽂》解释为“滋,草⽊多益。

”是说松兹这块地⽅松树⽣长繁茂。

魏复置松滋县于今安徽霍邱县城东⼗五⾥东湖东岸徐郢(⼩圩⼦)⼀带。

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因避战乱,县⼈迁徙过江,于浔阳(今江西九江)侨置松滋郡,412年改松滋侨郡为松滋侨县,南朝齐废;另外,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松兹县流民避兵乱到南郡,在今松滋侨置松滋县。

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年),⼜在西汉松滋侯国故地设置了⾼唐郡,隋开皇三年(583年)改为宿松县。

《太平寰宇记》宿松县条“本汉皖县地,元始中为松兹县,属庐江。

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兹县,遂改为宿松县。

”另唐⾼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松滋县于今霍邱县治西40⾥沣河西岸⾼家埠。

武德七年(624年)废县。

仅今湖北松滋县名留存⾄今。

附:松滋历史沿⾰古属荆州,战国属楚,秦属南郡。

汉⾼祖5年(前202年)始设县,名⾼成县。

湖北麻城孝感乡-十大寻根基地

湖北麻城孝感乡-十大寻根基地

湖北麻城孝感乡“中国十大寻根基地”来源:中原姓氏寻根网编辑:贺晨曦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麻城的孝感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

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

在西部:民国《简阳县志》卷17"氏族表"中载,麻城孝感乡胡彪等人"明洪武初移民实川,彪与虎、群二人同入川,至简(州)正教乡定水寺插业同居"。

民国《荣县志》:"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仁寿《李氏族谱》:"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

"在南部:民国《泸县志》:"自外省移实者,十之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广东、江西、福建次之。

民国《南溪县志》:"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

"泸州《王氏族谱》:"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

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

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

"在东部:新修《南川县志》:"湖广移民,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

"咸丰《云阳县志》卷2:"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北岸民则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较多。

"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明洪武二年,叶端祥之子叶根一偕弟根二,同丁、陈、王、潘、肖、张、毛、莫九姓一道,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铜鼓滩入川落迹(籍)忠县。

"在北部:光绪《李元仁墓碑》:"本籍湖广麻城孝感李家大土坎高阶,缘于元末入蜀,插占巴州。

应城地名趣谈

应城地名趣谈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应城地名趣谈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外在名称代号,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该地的历史、方位、风俗、传说、地方特色等深层次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以下地名,都反映了各自的地方特色,或为水系之要津、或为交通之要道、或有人文之佳话、或为特定的历史之见证。

长江埠原名长岭,位于县境东南边缘,东临涢水与云梦为界,南与汉川县接壤。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有位名叫易宜仲的人,为避“宸濠之乱”,由江西流落到应城东乡“长岭”定居,以摆渡为业。

易有一子三孙,子名道敏,长孙长江、次孙长发、小孙长宏。

后来,长发、长宏迁居外地,长江则留居本地府河边以开饭铺为生,店名“长江饭铺”。

易长江在经营之余,见乘客上岸下船不便,就在河边修建埠头一座,方便客人,于是人们将这个埠头和长江之名联在一块,呼之为“长江之埠”。

时间一长,长江埠就取代了古称“长岭”而成为这里的地名了。

白粉壁位于长江埠西南,府河西边的一个湾子。

亦称白粉壁杨家(音ga)里,现又名东西村。

明朝开国后,社会逐渐安定,江西、湖北黄冈等地的流民在流浪中开始到应城落藉。

那时应城地广人稀,来此地者插竿为标,垦田种地。

白粉壁始祖和卿公因儿子在湖北军营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明清时期妈祖信仰在湖北地区的传播

明清时期妈祖信仰在湖北地区的传播

彳检洛讦犬粵学报社鬻欝明清时期妈祖信仰在湖北地区的传播*庄美连(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福建莆田351100)摘要:根据湖北各县方志等资料统计,湖北境内历史上有史可考的妈祖宫庙有31座。

对妈祖宫庙的创建者、创建背景等的分析发现,位于东南沿海之滨的妈祖文化,随着福建商人和移民的足迹传入湖北,并以闽商会馆传播、移民迁移传播、官员主祭推动等多种途径在长江汉水间扩散辐射,具有一定的传播路线,并呈现出特有的传播特点.关键词:妈祖;湖北;传播中图分类号:G07;B9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5X(2021)03-0028-11DOI:10.6497/ki.1672-335X.202103003作为海神的妈祖文化发端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自北宋肇始至今已逾千年。

千百年来,人们对妈祖的信仰从未间断,从沿海一隅的莆田湄洲岛到内陆的云南、山西等地,从咫尺比邻的东南亚诸国到万里之遥的欧美,妈祖信仰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信仰人数越来越多。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对妈祖信仰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情况,尤其是东南亚等地的传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考证,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如刘婷玉指出,妈祖文化具有外向型的特征,有清一代,即随着华人足迹传到美国,旧金山、洛杉矶等地均出现过天后宫庙;⑴澳大利亚的圣诞岛、布里斯班、悉尼和墨尔本等地也有6座妈祖庙宇,促进了妈祖文化和当地其他文化的融合。

2而在东亚,明清时期,妈祖文化即通过册封使往来、海上走私贸易、中国移民、进香交流等路径传播至日本,[3][4]并与日本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彼此分离,表现出“共生文化”的性格。

5东南亚的越南、马来西亚,也在不同的时期出现过妈祖宫庙妈祖信仰在国内传播的研究成果更为丰硕,沿海地区,如山东、环渤海地区、天津、上海等均有专人研究,9[0][11][2[13]其他省份,如北部的辽宁、甘肃、陕西、新疆等地、南方的海南、广西、云南、广东等也有学者专门撰文论述[15][17][8][19]然而,妈祖信仰在中国内陆地区的传播情况如何,却缺乏系统的考证和分析,仅散见于其他主题的简单涉及。

湖北应城的地方习俗作文

湖北应城的地方习俗作文

英文作文:Local Customs of Yingcheng, Hubei ProvinceYingcheng, a city nestled in the heart of Hubei province, is renowned for its unique blend of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local customs. These customs,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form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ity's identity and way of life.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ustoms in Yingcheng is the Dragon Dance, which is performed dur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s. This vibrant dance, featuring a巨大龙shaped puppet, is a symbol of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 The dragon is believed to bring good fortune and ward off evil spirits. The dance, performed by a team of skilled dancers, is accompanied by the beating of drums and cymbals, creating an exciting and festive atmosphere.Another distinctive custom of Yingcheng is the Wedding Ceremony, which is marked by a series of traditions and rituals. The ceremony begins with the betrothal, where the families of the bride and groom exchange gifts and set a wedding date. On the wedding day, the bride is dressed in a traditional red wedding dress, while the groom wears a suit. The ceremony is followed by a banquet, where family and friends gather to celebrate the union of the two families.The funeral customs of Yingcheng are also noteworthy. Upon the death of a loved one, the family members gather to mourn and pay their respects. The body is usually placed in the center of the house, and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visit to offer condolences. A funeral procession is held, where the body is carried to the cemetery for burial. This custom is a testament to the deep respect and reverence for the deceased in Yingcheng.In addition to these customs, Yingcheng also boasts a unique local dialect, which is a blend of Mandarin and local languages. This dialect, with its distinctive vocabulary and pronunciation, is a pride among the locals and a testament to the city's unique cultural identity.In conclusion, Yingcheng, Hubei province, is a vibrant and rich cultural hub, known for its unique blend of traditions and customs. These customs,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form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ity's identity and way of life, making it a fascinating destination for travelers interested in experiencing authentic Chinese culture.中文作文:湖北应城的地方习俗应城,这座坐落在湖北心脏地带的城市,因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地方习俗而闻名。

应城楚珍园作文

应城楚珍园作文

应城楚珍园作文在湖北应城,有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楚珍园。

这可是个充满惊喜和乐趣的好去处,每次想起在那儿的经历,我都忍不住乐开了花。

楚珍园的大门,就透着那么一股子大气和精致。

朱红色的大门,上面镶嵌着金色的铆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在热情地欢迎着每一位游客的到来。

一走进园子,那满眼的绿色就像一幅巨大的画卷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各种各样的花朵争奇斗艳。

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朵朵、一簇簇,把整个园子装点得犹如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花园。

特别是那一片郁金香花海,微风轻轻拂过,花朵们就像一群穿着彩色舞裙的少女,轻盈地跳着舞,真是美极了!我当时就站在那花海旁,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深怕错过了哪一朵花的优美舞姿。

再往前走,就到了一个小湖泊。

湖水清澈见底,能清晰地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湖面上,几只鸭子悠闲地游来游去,时不时地把头扎进水里,捉条小鱼尝尝鲜。

我在湖边蹲了好久,看着那些鸭子嬉戏玩耍,心里别提多惬意了。

要说楚珍园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得数那片果树林。

果树林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有苹果树、梨树、桃树、枣树……春天的时候,果树开花,那满树的繁花就像天边的云霞,绚丽夺目。

到了秋天,果子成熟了,那一个个红彤彤、黄澄澄的果子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红彤彤的苹果,长得特别诱人,我伸手去摘,结果不小心摔了个屁股蹲儿。

不过,当我咬下那口香甜的苹果时,瞬间觉得这一跤摔得值了!园子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动物园。

虽然比不上大城市的动物园那么大,但也充满了趣味。

有调皮的猴子在假山上上蹿下跳,还有温顺的梅花鹿用那湿漉漉的眼睛看着你,仿佛在跟你诉说着什么。

我拿着一把青草去喂梅花鹿,它轻轻地舔着我的手心,那种痒痒的感觉让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在楚珍园里,还有一处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一片草坪。

这片草坪绿得像一块巨大的翡翠,软绵绵的。

很多人在上面放风筝、搭帐篷、野餐。

我也和家人一起在草坪上铺开了一块野餐布,摆上了各种好吃的。

【散文原创】趣谈安陆古道

【散文原创】趣谈安陆古道

【散文原创】趣谈安陆古道【散文原创】趣谈安陆古道趣谈安陆古道雪岸欲说安陆古道,当先从郧子国说起。

安陆,周为郧子国,人云有300余年的历史。

至于郧子国究竟起源于何时?灭亡于哪年?史无明载。

诸多文献及论文认为,以姓立国的郧子国妘姓,与䢵、云、雲、员相通,乃祝融之后。

祝融吴回之子陆终第四子名桧人,妘姓,封于桧地(新郑、密州一带),是为桧国。

以妘姓立国的妘部落原在其祖吴回的始居地吴山之东,后欲避西戎之侵扰,东迁新郑,与同姓的桧国为邻,是为妘(云)国。

余读《荘子》、《绎史》,知尧曾欲伐桧。

《荘子·齐物篇》云:“故昔尧问予舜曰,我欲伐宋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宋脍胥敖,三国名也,宋一也,脍二也,胥敖三也。

余因此断想:脍(桧)国居地位于沃野千里之中,水肥草丰,为农业、畜牧的理想之地。

桧国因此人口、经济发展甚快。

后从夏、商至周,均有在一带诸侯国中桧为大之说。

知尧欲伐,桧国除留下本部外,其它几支陆续外迁。

迁至西邻的为邬国,东迁山西潞城的为路国,东南迁至鄢陵县的为鄢国,东迁夷人之地的为偪阳国,等等。

“尧欲伐”首当其冲的妘国也南迁。

即使如此,到了商、周,在这一带仍保持了桧为大的地位。

尧欲伐之理由,无疑欲占其沃地,控制其发展。

卧榻之侧,即使是尧也不能容忍其大。

这亦应是以后商、周伐桧之缘由。

为免尧伐,妘国为求生存,选择了南迁。

当时南方大部为蛮荒之地,是为畏途。

妘国人携家带口,举国南迁,越南阳,经襄阳,至随地,并在随暂短停留,留下了带“涢”字的地名,最后才来到安陆,在此定居,与曾国(即随国)为邻。

周成王在周公旦的辅助下,在周朝第二次大分封中,承认郧子国国号,予以加封,明確其子爵地位,改妘国(云国)为郧子国。

直至春秋时被楚灭。

算来郧子国就有了1500余年的历史。

郧子国被楚灭后,为郧邑(县。

楚先后灭小国30,均为县或县级邑)。

后为秦国、秦朝安陆县。

自汉、唐、宋、元、明至清,安陆县先后为郡、州、府治所。

正因为安陆具有如此高级别的行政区划,提升了安陆古道的级别和标准。

湖北汉川简介 -回复

湖北汉川简介 -回复

湖北汉川简介-回复湖北汉川,简称“汉”,地处中国湖北省东北部,属于荆州市。

汉川地处于沿江经济带和湖北省中部城市带交汇处,东临江苏扬州市,南靠安徽阜阳市,西连鄂西山区,北接湖北鄂北地区。

全市总面积3071平方公里,下辖9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68万人。

汉川地处鄂东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汉川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汉川是一座典型的水乡城市,历代文人骚客多以“巴山夜雨”赞美其山水。

这里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多水道交织的湖泊和池塘,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薛兆宏曾在《龙沉湖泊》中以汉川的湖泊和文化景观相联,赞美其独特的自然艺术:如果说各家风格的画中山水是静物的话,那么湖始终会是立体的自然雕塑,一个属于艺术的最自然、最大处、最活力、最美的概念。

汉川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闻名,这里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竹海飞瀑。

竹海飞瀑位于汉川市西南部,是中国东部最大的竹海。

这里有广袤无垠的竹海,高低错落的竹林,瀑布从笔架山的山顶上飞流而下,景色极为壮观。

尤其是在夏季,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都涌向这里,纷纷被这片绿色的海洋所深深吸引。

汉川还有许多其他的旅游胜地,如溪口雨花自然保护区。

这里是蝴蝶的天堂,有多达200多种的蝴蝶在这里生长和繁殖。

除了蝴蝶,还有许多其他的野生动植物,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还可以近距离接触到野生动植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此外,汉川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如汉陵亭、云台山等。

汉陵亭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是汉川历史的见证者。

云台山则是汉川最高峰,山上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被誉为“汉川之冠”。

这些历史文化名胜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除了旅游资源,汉川还具有丰富的农业和工业资源。

这里盛产优质的稻谷、蔬菜和水果,农产品远销国内外。

工业方面,汉川拥有多个工业园区,涵盖了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多个行业,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应城简介

应城简介

公园红枫叶
市内景色
应城石膏储量5.1 亿吨——毫不含糊 的世界第一
食盐工业
吃我更健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云鹤牌—请认准商 标哦!
我的家乡—神奇的应城
亚洲第一泉
应城简介 特色产业 历史人文 将军足迹 推荐小吃
应城,乃蒲骚故地。南朝·宋孝武帝建元年建县,因地处要冲“应置 城为守"而得名。有5000多年的悠久文化历史。 应城位于江汉平原中部,处武汉经济圈之中心,交通发达,区位优 势明显,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县市之一。是湖北省省级文明城市、卫 生城市。 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应城,北接荆襄,南连汉江,为鄂 中腹地之咽喉,处武汉、襄樊、荆州大三角经济区域的中心点,国土面 积1103平方公里,人口68万,中心城区距武汉88公里,是特大城市武汉 的卫星城市。应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平均降水量 1,099.8毫米,境内平原、岗地、河湖相间。大富水、漳河、府河和汉北 河等穿越境而过,水域面积达118平方公里。

郑树成闲话“黄陂到孝感,县过县”

郑树成闲话“黄陂到孝感,县过县”

郑树成闲话“黄陂到孝感,县过县”黄陂和孝感民间流传着一条民间谚语——“黄陂到孝感,县过县”,没有深刻语意仅有地域特点。

这通俗易懂的谚语后来演变发展成一条歇后语,即“黄陂到孝感——现过现”。

真谓历久弥新!这歇后语也赋予民谚全新的人文内涵,也许只有湖北人才理解并运用于现实中,其意为交易过程中,双方货物、钱帀交割清楚完整,现钱现货,双方互不相欠。

民谚也好,歇后语也罢,黄陂和孝感都是真实的存在。

这话语起源于何年无从考证,似乎没有典籍记载过它(也许我陋闻不曾了解到),但可以肯定的是,必然是在两个地名都出现,且都设为县制之后才有此说。

语言有生命有市场,能够历经长时间的检验得以流传,并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人们认同,必有它产生和传播的道理。

史上,黄陂和孝感两地设县制和成名都很久,均处于湖北中东部。

黄陂一名有多种说法,其一说是黄陂之境在西周到春秋(属东周的一个时期)时为黄国(含辖今黄州、黄梅等)地域,且处武湖之滨,先人因怀念故国而将此地取名“黄陂”。

比较能被黄陂后人接受的另一种说法是黄城和武湖的合称。

“陂”此时此处读pi,不读bei,也不读po,已无湖或水圹之意。

但,现今三里桥周边仍被称为黄陂“锅底”(三里桥有救命寺,据传与水域相关),地势低洼,古时是泽域。

今黄陂在大禹建立夏朝时全境属荆州之地(全国分为九州),春秋时属黄国(嬴姓诸侯国),战国时楚成王于公元前648年夏天东进灭黄国归楚。

秦朝统一中国后,分楚为四郡,黄陂属南郡安陆县(今云梦)管辖。

西汉时黄陂分属江夏郡西陵县和安陆县,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为防范东吴北进,派江夏太守黄祖修筑黄城(在今六指店寨上湾)镇守,并在城南湖泊(今武湖)屯军抗击东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孙权派兵攻陷黄城镇,改立石阳镇(属江夏郡)。

三国到南北朝,黄陂全境分属滠阳县(位于滠水之阳,晋惠帝永兴二年即公元305年设置)、西陵县(今前川西陵村、谌家墩一带)等。

隋初改县为镇,后复为县。

唐贞观年间(623年)改属黄州。

樊山樊水话渊源

樊山樊水话渊源

樊山樊水话渊源西山、长港、梁子湖,鄂州的这几处一线串珠之自然景观,都曾共姓一个“樊”字,并由此衍生具有鄂州特色的“樊”字系列地名。

梁子湖曾曰“樊湖”,至今,鄂人仍通称梁子湖周围地区大小18湖为樊湖地区,称梁子湖水系为樊湖水系。

长港谓之“樊港”,亦名“樊水”、“樊川”、和“樊溪”。

滨临长港、紧傍西山的雷山,又叫作“樊山”、“樊岭”、“樊岗”或“樊山”。

也有人说,“樊山”包括今天的西山和雷山。

至于“樊口”,则古今皆此一名。

就连繁衍于梁子湖中,经樊港过樊口出入长江的武昌鱼,因其常樊口一带被渔民的捕捞起来,也得了个与“樊”字沾亲带故的别名—“樊口鳊鱼”。

纵观鄂州历史,从鄂国、鄂县到鄂城、鄂州,“鄂”史悠悠4000年;横看鄂州地名,由樊湖、樊港至樊口、樊山,“樊”史也是源远流长。

鄂州历史上出现这么多的“樊”字地名,决非偶然。

有人认为,鄂州的“樊”字系列地名与“樊”史有关。

据史书记载,唐尧时代有个“樊国”,其辖地即今之鄂州一带。

所以有人推测,鄂州的“樊”字地名可能直接来源于樊国。

罗泌《路史国名纪》有“帝尧时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的记载,即是此论之佐证。

若依此说,则“樊”史较之发端于夏朝的“鄂”史还要早。

鄂州又有“樊楚”的称谓,这是因为西周时,楚有西楚、东楚之分,鄂州当时地属东楚。

为了与僻处荆山、建都丹阳(今湖北南漳县附近的西楚相区别,人们便把西楚称之为“荆楚”,而的马樊水之滨的东楚叫作“樊楚”,故史家又称鄂州地区为“樊楚”。

《名胜志》有“鄂渚樊楚”的廉洁。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称“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旧樊楚地”。

据此有人推断,“樊”字系列地名发端于“樊国”。

也有人认为,“樊”字地名与鄂州古代祈雨的民俗有关。

古人认为天旱是鬼神作崇,因而祈神求雨。

各地求雨的作法不一,古鄂州人求雨的方法是放火烧山,古语称作“燔山”。

《搜神记》就记载了鄂州祈雨这一风俗,并称“天若亢旱,燔山则雨”。

鄂州城附近最高的山唯有西山和雷山,两山逶迤相接,北临长江,西滨长港,特别是雷山脚下的樊口港,是梁子湖通长江的咽喉,港阔潭深,水急流险,古人疑为藏龙之所;西山东麓的江浒又有“龙蟠矶”,人称“龙蟠凤集之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城地名趣谈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外在名称代号,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该地的历史、方位、风俗、传说、地方特色等深层次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以下地名,都反映了各自的地方特色,或为水系之要津、或为交通之要道、或有人文之佳话、或为特定的历史之见证。

长江埠原名长岭,位于县境东南边缘,东临涢水与云梦为界,南与汉川县接壤。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有位名叫易宜仲的人,为避“宸濠之乱”,由江西流落到应城东乡“长岭”定居,以摆渡为业。

易有一子三孙,子名道敏,长孙长江、次孙长发、小孙长宏。

后来,长发、长宏迁居外地,长江则留居本地府河边以开饭铺为生,店名“长江饭铺”。

易长江在经营之余,见乘客上岸下船不便,就在河边修建埠头一座,方便客人,于是人们将这个埠头和长江之名联在一块,呼之为“长江之埠”。

时间一长,长江埠就取代了古称“长岭”而成为这里的地名了。

白粉壁位于长江埠西南,府河西边的一个湾子。

亦称白粉壁杨家(音ga)里,现又名东西村。

明朝开国后,社会逐渐安定,江西、湖北黄冈等地的流民在流浪中开始到应城落藉。

那时应城地广人稀,来此地者插竿为标,垦田种地。

白粉壁始祖和卿公因儿子在湖北军营当差,便携弟一起从江西泰和县来到湖北。

其弟在襄樊定居,他自己则选择了应城东面的白陂澥之畔落籍。

因为此地土地肥沃,加上他率领全家勤劳耕种,生活逐渐富裕。

随着人口日益增多,于是在村中盖起了一幢幢的房子。

其建筑青瓦青砖,飞檐走垛,墙壁内外用石灰粉刷得雪白。

在当时那种生活水平下,煞是显眼。

过往行人咋舌称赞,但不知其湾名,只见其白粉壁在日光中熠熠生辉,印象深刻,于是称之以白粉壁。

其名便逐渐流传开来,方圆百里之人皆知。

古时的白粉壁,风景很美,村居素有粉壁朝霞、石桥夜月、东冈三浪、西郭五峰、白澥渔唱、古寺疏钟、曲港清泉、横堤晚照等八景。

现录一首《粉壁朝霞》诗为证:“扶桑日出赤峰开,紫气重重拱照来,粉壁千家红一抹,参差曙色满楼台。

粉壁侵晨一色红,轩轩霞彩照晴空。

繁华不厌新妆点,清白犹留乃祖风。

”解放后,白粉壁一直是乡公所、人民公社、管理区等行政机构的驻地,常驻人口5000多人,分为东村西村两个行政村,是云梦、汉川、应城三角地带较活跃的乡间集镇。

这里的人们商业意识很浓,商品交易活跃。

即使在“文革”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里的商品也是应有尽有。

改革开放后,这里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不仅盛产闻名遐迩的白湖莲藕,而且有传统手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各种小工厂;不仅有走南闯北的行商大贾,也有杨德清上将这样的军政精英。

伍家山位于应城市三合镇境内,为大洪山系余脉。

伍家山的得名,其说有二。

远在春秋时期,伍子胥率吴军伐楚,曾经过此地,由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

当地居民为纪念他,将此山命名为伍家山。

唐后人们还在山上柏林寺供奉伍的塑像。

一说为楚平王时伍家山中居住着伍姓人家而得名。

楚平王四年(公元前525年),伍子胥叛楚奔吴,楚平王下令缉拿,因伍子胥又名伍员,而这里伍姓中族长也叫伍员,为避免株连受害,族长命族中人等在一夜之间改姓黄,留下了“一夜黄”的传说。

不管是哪一说,伍家山因伍姓人得名是无疑的。

伍家山东临漳水,其主峰“求水台”,为三合镇最高峰。

山上古木参天,百鸟云集,被应城人誉为蒲阳八景之一,引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观光吟咏,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解放后,伍家山地区先后成立的人民公社、管理区,都以伍山命名,伍家山之名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这里更加生机勃勃,人们的生活已步入小康。

伍家山人正在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将古老的“伍岭樵歌”改写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颂歌。

东马坊位于应城市东,一座以盐化工业为基地的工业重镇,汉丹铁路、汉宜公路在此交叉,府河流经全境,水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应城市迎接四方宾朋的“东大门”。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曾是皇家的御马坊,匹匹骏马,扬蹄飘鬃,飞驰在神州大地,传递檄文,迎官送显。

因这个地方拴过皇帝的宝马,人们称它为马坊,马坊分东西两个,东边即办事处所在地,名东马坊。

东马坊又叫古皮洼,“古皮洼,穷呱呱,三个人走路两人怕,媳妇接不到,姑娘也愁嫁”,是这里荒凉的历史写照。

或许是沾了皇帝与御马的灵气,这里地下拥有丰富的岩盐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纯碱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了加速纯碱生产,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国家计划委员会于1968年6月4日以(68)计化字第221号文,批准在应城境内建设一座生产原盐和采用联碱法生产氯化氨、纯碱的工厂。

1970年4月24日,化工厂正式动工,1978年2月试车成功,1980年1月正式投产。

随着省化工厂、省军区728工厂先后兴建,沉睡千年的古皮洼不再寂寞。

1974年,应城县委为了依托“大化”(泛指省、军企业),服务“大化”,推动本县国民经济发展,决定依托省化工兴建化工镇,镇址选在东马坊。

1986年,应城撤县建市,化工镇改建制为东马坊街道办事处。

牛堤口位于应城市南。

牛堤口的得名有两说,一说是大富水到挂口分为两支,经夹河沟的一支河段形似牛蹄,故名。

一说此河段的堤非常危险,遇大水时,只要牛蹄子踩一个缺口,就可溃口,故名。

不管真正的得名是哪一说,其地方是大富水出口的一个要津却是事实。

它在抗旱排涝中的战略地位为历届应城政府所重视,为历届水利人所关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政府在此兴建了牛堤口闸,使之能排能灌。

若遇大旱,提取汉北河水倒灌大富水,可一直灌到临江,阁老湾、鸭湖、临江等富水两岸几万亩农田干旱无虞,保证丰收。

若遇涨水,可通过夹河沟泵站排渍。

故当地农民有歌谣说:收不收,全靠夹河沟;收成有没有,就看牛堤口。

松林刘位于短港水库西岸的一个湾子。

何以如此命名,是因为此地有一大片松树林,此湾紧靠松林,其居民全部姓刘,故名。

松林刘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此地是当地抗旱抽水的制高点,是一个重要的抗旱地点。

1963年,政府在此建成浮船式泵站,安装120马力的柴油机3台和115千瓦的电动机2台,灌溉杨河区店坡、短港2.2万亩农田。

1986年1月,县委、县政府投资49万元,改浮船式泵站为固定落井泵站,安装185千瓦和135千瓦的电动机各2台,总容量达640千瓦,解决了店坡、短港等十多个村的供水,一直可以灌到张台,为确保一方的抗旱保收提供了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

团鱼地位于汉宜线104K+960——105K+010地段(余祠茶场附近),此地原来三方环水,中间一土丘伸于水中,形似团鱼(学名鳖)。

再加上其土质为白隔子土,一层层不相粘连,遇水遇压容易滑脱,好象团鱼爬动。

故当地百姓称为团鱼地。

此路段遇雨季经常滑坡,给汉宜线的交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汉宜线上的一大要穴,穴阻则经络不通,为各级交通行政领导所高度关注。

1991年7月上旬,长江涨大水,荆江即将分洪,此时团鱼地又出现滑塌,致使舟桥部队和载物车辆不能及时赶赴荆江大堤,情况十分紧急。

省交通厅厅长王连东闻讯后,立即赶赴团鱼地路段,组织人员奋力抢险,经过三天三夜的拼命苦干,终于修通了道路,保证了车辆畅通。

汛期过后,孝感市交通局拨付8万元,责成应城处理此段路基。

以后屡修屡滑,直到1999年,应城交通局总结近十年处理滑坡的经验,采用桩基处理滑坡技术,予以彻底整治,才终于治服了这个桀骜不驯的团鱼,从此再没有出现滑坡,使汉宜线应城段一路畅通无阻。

猪拱地位于四龙河的上游,油榨村的西北面,与京山县隔河为界。

旧时枯水季节,当地的农民为行走方便,便在河中做一土坝,但屡做屡倒。

于是没有文化的农民就求助阴阳先生。

阴阳先生装模作样地到现场看了看,指着对面的一块高地说:你看对面的高地似一头猪,此低洼地为猪所拱,此为猪拱地,故土坝经常倒。

从此猪拱地的名称流传开来。

阴阳先生的话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不可相信,但此地确是四龙河水系的一处要津。

附近一万多亩农田赖此灌溉保收。

在历年修坝的基础上,1976年,杨岭公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此筑坝兴建了小二型水库,兴建了抽水机站,使猪拱地真正造福当地百姓。

从此汤池的40%,舒景、方集、罗王、黄围、油榨、蔡岭、四安等八个村14000亩农田干旱无虞,年年丰收,猪拱地不再倒坝子,而是造就出了一片苗绿禾青、金波滚滚的丰收年景。

郎君桥是郎君镇的驻地,位于县城东南,地当东经113°40ˊ、北纬30°53ˊ。

俗称郎猪桥。

旧时农民不识字,对郎君这个雅称听不懂,只熟悉家养的郎猪,误称也。

郎君桥之所以取名郎君,还有一个积善行德的故事呢!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邑人黄鞠让家财万贯,但膝下无儿,很是悲伤。

为了能求得儿子,开始修桥补路,积善行德,以期感动神灵,赐给他一个儿子。

于是出应城东门沿路修桥,先后兴建了萧家桥、小北门石桥、高桥、东门桥、三里桥、七里桥、双桥,当修到第八座桥时,其妻果然生下一个儿郎,黄鞠让非常高兴。

为了纪念儿子的降生,所以将此桥取名为郎君桥。

郎君桥在清·乾隆(1736年~1795年)时,还是一个“野树人家一望微”的荒凉小村落。

当时有一位叫李才的贡生,写过一首诗:遥天风起冻云飞,野树人家一望微;客路才行十五里,郎君桥上雪霏霏。

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这里才逐渐形成一个小集镇。

解放后,郎君桥一直是郎君镇镇治所在地,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把式台旧时萧家畈湖畔的一个湾子,现为黄滩杨林村的幸福台。

所谓“把式”,就是贫穷的意思。

为什么穷?就是因为年年受水灾,灾后颗粒无收,湾里人只有靠打草鞋度日,所以当时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养女不嫁把式台,年年月月打草鞋,老子打来儿子卖,婆纺棉花孙捡柴,媳妇畈里挑野菜,餐餐锅盖揭不开。

”1957年8月,应城县人民政府作出了在萧家畈围垦的决定。

组织动员了12个乡(镇)和机关干部15000人参加会战,经过100天艰苦奋战,终于治理了萧家畈湖的水患,使原来的荒湖变成了良田,从此人寿年丰,旧貌换新颜。

这里的群众说,治了水,治了穷,我们再也不“把式”了。

他们将“把式台”改名为“幸福台”,并作歌欢唱:“把式台,翻身台,翻身台变成幸福台,开挖新河三十里,贫穷一去永不来,幸福花儿遍地开,党的恩情记心怀。

”瞎子坟头顾名思义,即埋瞎子的坟。

此坟位于短港水库东北部的杨河汪店村的一处荒山上。

据当地村民讲:很久以前,有一个瞎子鳏夫,以赶脚猪(养郎猪供交配)为生。

一天,瞎子赶着脚猪到一家上完圈后,回家时,天色已晚,突然北风大作,下起了大雨,瞎子又冻又饿,发了急病,死在了这荒山野岭,一连几天无人收尸。

附近的村民见其可怜,找了张破芦蓆,就地掩埋了他,从此,此地以瞎子坟头相称。

瞎子坟头是短港东北岸的一个制高点。

政府为了解决杨河的抗旱问题,在此建了机站,通过提短港的水灌溉汪店、胡榨、土庙、大堰、土陂、茨庙、西合、马堰以下等十多个村的农田一万余亩,为灌区的农业丰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