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温中 公开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注:粗体为幻灯出示

读法建议一:读《论语》有这样几种态度。1.把论语当作语言材料,作为学习古代汉语的途径;2把论语作为研究孔子的材料;3.把论语与自己联系起来的读法。这第三种读法其实就是一体悟,是在前两种的基础上的提升。所谓体悟,从身体力行中发现孔子,再从感悟中践行,循环上升,人也就不断走向“圣”。

【第一部分】:学生眼中的孔子。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感情、评价,让我们重新塑造孔子的形象。

在儒家的著述中,对孔子的人品有许多不同的描写。

学生说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有威仪,但不凶猛。恭而有礼,但无拘束,一切安详自适,正可谓刚柔相济,温厉并用。”这就是孔子德行自然的显露。 望之、即之、听其言:三种不同的方法观察老师,说明老师在不同程度的表现。

望之,远观;即之,亲近;听其言,交流。对老师的认识由浅到深,而对老师的评价也就全面起来。

朗读第59页(9.11)(19.23)(19.24)在学生眼中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学问渊博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卓尔

这样的学生说想去追随老师,用尽自己的才能,但仍然无路可走,难怪,这位“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让人觉得“高山仰止”了——出示高山仰止的不同涵义:

“高山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郑玄:“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止,二人都解释为语助词。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司马迁《孔子世家》太史公说:《诗》上有言道:“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达不到这个境地,但心中总是向往着他。我读了孔子的遗书,想见得到他为人的伟大。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仰慕)

子贡

宫墙之喻比喻孔子学说的高深,

说明自己不如老师(孔子)

其他贤人与仲尼相比(丘陵之于日月)说明毁谤仲尼只不过是自不量力

学识渊博,品行高深

至尊至敬

孔子完全靠自修,超越了家境的贫困卑微,也超越了人生际遇的许多委屈无奈,子贡的评价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学生对一位老师的评价,这是一位智者对一位先贤至圣的评价,其流露的尊敬远远超过了一个学生对一位老师的尊敬。

通过这些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高尚品格及其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出示资料

颜渊敏而好学,闻一知十,安贫乐道,是孔子最为得意的门生,文质彬彬,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圣人气度。孔子说:“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

子贡是孔子学生中极有才华的一位,据说他自视甚高,入于孔子门下,第一年觉得孔子不如自己;第二年,觉得孔子与自己差不多;第三年觉得孔子胜过自己。这真是“学然后知不足“的明证。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5.9)

从这句话,可以了解孔子更欣赏怎么样的人。

【第二部分】:从师生关系中,我们把握孔子。

A

孔子曾经说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做人第一、学问第二的,在诲人不倦中,我们看到四科十哲的排行榜中,德行是列在第一位的——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11.3)

可是被孔子引为知己的颜渊却在壮年死去,而冉伯牛也不幸染上恶疾

朗读(11.9)(11.10 )(6.10),注意这三则的句式特点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反复感叹,连用问句,感情强烈(抒情指向的对象分别为天、自问、疾,又体会孔子的神态。)

问:儒门讲究中庸,什么都要适度,包括对于感情的表达,反对像野人一样的狂怒、狂喜或是喜怒无常的。为什么孔子去凭吊死者、慰问病者都表现得这么哀伤欲绝呢?

因为颜渊一直相伴孔子,甚至在儿子5岁时颜渊抛下孩子毅然与老师一起周游列国。他对孔子思想理解的最为合孔子的意。

有人说,颜渊之死,相当于孔子少了可以倾诉可以进行心灵交流的人,所以他会异常伤悲。你怎么看?

明确:如果这种悲伤是没有目的的,也就不是因为少了交流的人而悲伤,只是因为少了一个人而悲伤,可能这个悲伤的份量更大了。一则为人,一则为己,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孔子吧。读法建议二:从抒发情感的方式入手去理解情感的浓度,从语言内容的角度去观察情感的侧重。

在这个故事中,冤屈降到德才兼备的冉伯牛头上了。孔子无法接受,“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句话重复了两遍,其实这是孔子要还冉伯牛一个清白。“斯人也”这是对冉伯牛道德、学问和才华的肯定——这样一个人是不应该生这种病的!

这种对学生的爱惜由内而发,忧学生所忧,乐学生所乐,七情六欲,我们发现这位圣人不是高高在云天之上、神秘不可知的,他的伟大正在于他的平凡和真诚。

读法建议三:(用自己的辨别力和独立的想法)领悟思想,取其精髓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读出三则中孔子的哀痛与无奈

B

如果说颜渊和老师是知己,子贡与老师情同父子,那么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应是亦师亦友,亦兄亦弟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一次是,孔子去见作风和美貌同样享有“盛誉”的卫国国后南子,虽然孔子几乎连南子的手都可能没有碰到,但是子路子路对孔子的言行表现出明确的态度:不悦。孔子赶紧发誓:如果做了违背礼仪的事情,就让上天惩罚我吧(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孔子为什么不解释一下,而用发誓的方式?

时代背景:南子是来自宋国宗室的美人,是卫灵公夫人。待字闺中,南子就已和公子朝私通。公子朝是一个非常俊美的男子。两美相爱,胜过夫妻。可惜,弱小的宋国迫于卫国强大的的压力,竟把南子嫁给老态龙钟的卫灵公。尽管已有卫灵公和弥子瑕祖孙两代来嬲(niǎo,纠缠、戏弄),南子仍不满足,经常红杏出墙,甚至借故回宋国和公子朝幽会。卫灵公非常怜香惜玉而且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特为南子另建宫殿,大开方便之门,甚至经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