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温中 公开课

合集下载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高山仰止”的原文及翻译。

2. 孔子对君子品德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论语》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高山仰止”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原文诵读:让学生跟读《论语》中“高山仰止”的原文,感受古文的韵律。

3. 翻译讲解:解释“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对君子品德的赞扬。

4.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活,并分享彼此的体会。

7. 课后作业: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其他有关君子品德的章节,下周上课分享感悟。

8. 板书设计:高山仰止原文: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含义:赞扬君子品德高尚,值得敬仰。

9. 教学反思:10.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论语》相关书籍,加深对儒家思想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高山仰止”成语的理解及对儒家思想的感悟。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儒家思想在现代生活应用的理解深度。

3. 学生自评和互评,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儒家思想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就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展开辩论。

2. 开展儒家文化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论语》和儒家思想的掌握程度。

3. 推荐学生参观孔子博物馆或相关文化遗址,加深他们对儒家文化的直观理解。

八、教学资源:1. 制作《论语》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 搜集不同版本的《论语》注解,以便于学生查阅和对比学习。

《高山仰止》教学课件

《高山仰止》教学课件
假如孔子是我的老师,他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会让我更热衷于 学习。
假如子路是我的同学,他那没有心机的性格会让我更容易和他 成为好朋友。
假如孔子是我的老师,他会不时地指出我的错误,让我变得更 加优秀。 我希望孔子能成为我的老师,子路能成为我的同学。
二(5)班 曹楠: 如果子路是我的学生,我会很喜欢这个学生, 有什么说什么,直率,其实头脑简单、四肢 发达有什么不好,脑子里一根筋又有什么不 妥,不善于变通又有什么关系。做自己想做 的事,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偶尔受一下批评, 偶尔犯点小错,偶尔听听善人的意见,这又 有什么错。我喜欢子路,我也喜欢我自己。
高 山 仰 止
仲弓 颜渊 宰我 子贡
冉伯牛 孔 门 十 哲 闵子骞
冉有 季路 子游 子夏Biblioteka 七十二贤者孔子弟子三千
高兴、忧 虑、牵挂
11.13
嘲讽、
循循善诱 委婉告诫
打击7.11
2.体悟孔子 批人评格、魅感力
叹、鼓励
11.15
压其威风 望其谦抑
5.7
刚强自信
争强好胜 有勇无谋
1.分析子路 性格特学点而未精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 发生内乱,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 官,子路本在外,听说后立即赶回, 遇见子羔正在出城,子羔对他说: “出公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 毋空受其害。”而子路却说:“食 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入城,在 厮杀之中,敌人击断了子路系在脖 子上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而 冠不免。”子路于是被乱兵剁为肉 酱。孔子听说后非常悲伤,尽管他 曾屡次训斥这个有股野性的弟子。 子路死后,孔子把别人送给自己的 肉酱倒掉了,说:“吾何忍食此!” 不久,孔子也去世了。
可爱的孔子
——戏说拉下神坛的圣人

8《论语选读》每课精解之高山仰止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8《论语选读》每课精解之高山仰止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论语>选读》每课精解第十二课高山仰止1.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112,用行舍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3.割腐焉用牛刀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

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牛刀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足见孔子知错就改,从善如流。

4.墙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

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

所谓“深见者深,浅见者浅”,对于我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

12高山仰止5・22子在陈日:“妇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高中语文《高山仰止》公开课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高山仰止》公开课精品课件
——李炳南《论语讲要》
其他章:孔子与颜渊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 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
6.10:孔子与伯牛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 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9.23、19、24:子贡眼中的孔子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 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 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6.28:孔子与子路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 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创设情境2:孔子与颜渊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生和死是非常重要的展现礼乐的 一个时刻,那么,在颜渊死的时候,孔子有什么表现?
对颜渊之死: 天丧予 哭之恸
悲痛欲绝 催人泪下
11.9、11.10:孔子与颜渊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孔子的道,是中国文化的宫墙。凡是未得其门而入的人, 不可像叔孙武叔那样妄出言语。
——李炳南《论语讲要》
创设情境3
拓展探究: 孔子为什么能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呢? 他是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师吗?
孔子对学生在一个“爱”字。乐是爱,忧亦是爱; 器重是爱,批评亦是爱……
孔子知人善爱,学高爱更深。孔子,真是一 位爱的艺术家!

yong 《高山仰止》教案1

yong 《高山仰止》教案1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柴桥中学徐姣琴【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感知上面一章我们了解感受了一个教育家的伟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这里讲的是谁的高尚品德,令人仰慕呢?——孔子。

问:那孔子有怎样高尚的品德呢?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集中在本文的哪几则?——(最后三则)颜渊对孔子9.11 ; 子贡对孔子19.23 19.241、颜渊眼中的孔子。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比喻老师学问说成是高深难测、无所不在,高不可攀。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说老师之教高明,“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语文版语文高二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一中学高二语文 高山仰止课件

语文版语文高二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一中学高二语文 高山仰止课件
六十三岁时,遇到卫国内讧, 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 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 “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 在重结缨带时,被剁成肉酱而死。
子路被乱兵剁为肉酱,孔子听说 后非常悲伤,把别人送给自己的肉 酱倒掉了,说:“吾何忍食此!”
颜渊风采
颜渊即颜回,字子 渊,比孔子小三十岁, 鲁国人。出身贫贱,一 生没当过官。他敏而好 学,闻一知十。
他死时,孔子说: “他发了怒,很快就会 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 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 马上改正,决不再犯。 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 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 了。”
阅读总结
孔子对学生在一个“爱”字。乐是爱, 忧亦是爱;器重是爱,批评亦是爱……
孔子知人善爱,学高爱更深。孔子, 真是一位爱的艺术家!
学生对孔子在一个“敬”字。好学 是敬,辩护是敬,批评亦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 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 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 喻高尚的德 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即道德 崇高的人,人们慕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 人们以他的行为作为行动的准则。后以“高山 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景仰”一词也由此 产生。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 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虽然不能到达 那里,但心中一直向往它。)
一、整体感知
文章共13个章节,主要提到 了孔子的哪些弟子?
学生怎么评价孔子这个老师?
孔子怎样评价对待他的学生?
子路:【11.13】【7.11】【11.15】【5.7】【6.28】 颜渊: 【7.11】【11.9】【11.10】【9.11】 子贡: 【19.23】【19.24】 伯牛: 【6.10】 子游: 【17.4】

《高山仰止》优秀课件

《高山仰止》优秀课件
目标受众
这份课件适合所有追求个人成长和卓越的人,无论背景和经验。
主题阐述
1
主要思想
《高山仰止》主要从人性、心性和天理三个角度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
中心观点
其中,“格物致知”是其核心思想,意为通过不断反思琢磨来认识自己和探寻人生 意义。
3
人生智慧
这本书通过故事情节阐述了人生的智慧和价值观这两个方面,帮助人们更好地认 识和面对生命中的苦难和挑战。
如何运用?
1
个人成长
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和世界,培养健康心态,明确人生目标。
2
职场发展
启示我们如何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和团队成员,塑造个人形象和品牌,加强尊重和协作意识。
3
社交活动
拓宽人脉,增进人际交往能力,感受和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意识。
结语
《高山仰止》是一本具有启迪性和价值性的好书。借助这份课件,相信大家对这本书的内容和思想都能有更为 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和提升。谢谢大家!
课件时长安排
主题 背景介绍 主题阐述 内容分析 课件亮点
时长 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课件亮点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通过故事情节,书中的哲学思想变得更为生动形 象,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深刻的人生哲理
《高山仰止》中的人生哲理,既有国学的传统美 德,也蕴含了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对人们的成 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和启示。
高山仰止优秀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高山仰止》的优秀课件,旨在向所有追求卓越的人传递出这 本书所含的智慧。
背景介绍
作者及背景
《高山仰止》的作者为王阳明,他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
目的和意义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乐清中学谢淑清一、释题。

指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仰慕。

止是语气助词,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二、在孔子与学生交往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自由朗读大朗读1-10章挑选最有感触的章节仔细研读,揣摩语气,品味思想感情。

三、展示:✧爱学生的孔子。

(11.9,11.10,6.10)颜回你觉得读出它的语气来吗?噫是方言叹词,表示感慨,悲痛,叹息。

相当于吴地方言,皇天啊。

恸:大哭,形容极其悲痛。

伯牛疾:古代医学不发达,认为人患了恶疾是不洁静的,如果女子生了恶疾还要被休回家。

亲戚朋友唯恐避之不及,孔子去看他了,还执其手,是真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爱。

执:右边是人,手被铐住。

本义是拘捕。

执有应该是紧紧握住。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齐读一遍,叠句可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朗读时要特别强调后一句。

✧善于教育的孔子。

(11.13,7.11,11.15,5.7)PPT资料补充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1)(11.13)诅咒子路?深深的忧虑。

古话说得好啊:过刚易折。

刚强之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乱世中非常容易丧命。

还真不幸言中。

除了敌人外,只有最亲的亲人才会说这句话。

(2)(7.11)子路的潜台词是什么?打仗的时候,你还不得依靠我?可见他争强好胜。

他的语气应该是充满自信。

孔子的潜台词是你是个有勇无谋的人,古话说的:谋在事先则昌,谋在事后则亡。

抑其勇,启其智。

同桌练一下对话。

(3)(11.15)入门,升堂、入室。

也就是我们方言说的明堂。

升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4)(5.7)、注意夸的语气。

(6)(6.28)子路不悦,会说什么话?公山弗扰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了,把孔子训了一顿,佛肸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了,又把孔子训了一顿,这次更不了了,南子这个人生活作风很不好,卫灵公老迈昏庸,政权把持在南子手里。

公开课-《高山仰止》教案

公开课-《高山仰止》教案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一、导入感知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呢——“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止”是语助词。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PPT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虽四处碰壁,却决不放弃。

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

——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二、学问之高这是后人对孔子的评价,那么,在弟子眼中,孔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找找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是怎样评价他的集中在哪几则——(最后三则)第一则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应读出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尤其是这个“喟”字重读,是孔子的叹息之声,读出他内心的悲痛。

2、颜渊的感叹可分为3层,思考下他分别感叹了什么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夫子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3、运用分层记忆法,当堂背诵。

过渡语:顾鸿安在《论语解读》里写到,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

所以颜渊是最了解孔子的学生,而自贡是最维护老师的学生。

接下来,我们来读第12、13段,看看孔子是怎样维护自己的老师的第二、三则4、子贡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说出比喻的手法)——第二则巧妙地以宫墙作比。

把自己的学问比作“及肩之墙”,“室家之好”,在墙外能见,说明学问修养尚浅;他把老师的学问比做“数仞之墙”若不得其门而入,就见不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说明老师学问修养之精深。

一般人是不能接触不到的。

——第三则子贡认为老师好比太阳、月亮,别人是没有办法越过去的。

可见老师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之崇高。

小结:在两位出色的弟子眼中,孔子像巍峨的高山;像高墙深院;像高悬的日月。

孔子像高山一样的品德学识赢得学生的敬仰,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双向的,学生爱孔子,孔子对学生的爱更深沉。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山仰止》。

(2)理解《高山仰止》的文意,把握其中的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3)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山仰止》。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高山仰止》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的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魅力。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高山仰止》。

2. 理解《高山仰止》的文意,把握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3. 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高山仰止》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高山仰止》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实践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高山仰止》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译文等资料。

2. 准备与《高山仰止》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孔子的生平、思想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和《高山仰止》的背景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高山仰止》中的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高山仰止》,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对《高山仰止》进行深入解读。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解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2)教师详细讲解《高山仰止》中的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3)教师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5. 实践运用(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论如何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高山仰止说课稿

高山仰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高中阶段高二的课文《高山仰止》。

教学目标: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2、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并积累源自本课的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循循善诱4、理解文中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背诵重点章句17.4 、9.11章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跟随着《论语》,我们从政治、修身、学习等方面亲近了伟大的孔子,他穿越了二千多年的沧桑,依然如一座不可攀登的高山一样矗立在我们面前,令我们世代仰慕并敬爱,正如《诗经·小雅》中有诗写道“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来感受孔圣人的真性情,感受孔子伟大的人格魅力二、整体感知文本(一)诵读感知1、自由朗读十三则语录,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字音提示:訚訚(yín)如行行(hàng)如乘桴(fú) 恸(tòng) 牖(yǒu) 莞(wǎn)尔暴虎冯(píng)河夫(fú)人喟(kuì)然句读提示:(着重注意句中“也”字表停顿)必也‖临事而惧由也‖升堂也由也‖好勇过我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赐之墙也‖及肩(二)内容梳理1、孔子眼中的学生(1)孔子和其家乡学生5.22(2)孔子和子路11.13 7.11 11.15 5.7 6.28(3)孔子和颜渊11.9 11.10(4)孔子和伯牛6.10(5)孔子和子游17.42、学生眼中的孔子(1)颜渊对孔子9.11(2)子贡对孔子19.23 19.24三、深入研习文本第一部分:9.11、19.23、19.24三则(一)在孔子与学生的交往中,孔子的弟子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讨论学习9.11、19.23、19.24三则1、颜渊眼中的孔子:(学习9.11则)(1)自主疏通文意:朗读9.11则运用文本注释,自主口头翻译前后桌学习小组相互质疑、讨论、整理难懂字词句、理解并积累成语整理积累如下:成语:高山仰止(高山景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后比喻崇高的德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的学说,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卓尔不群:形容才智或道德优秀卓越,超出常人欲罢不能:想停止也不能停止喟然长叹:因感慨而叹息博闻约礼:用文献丰富自己的知识,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词语:弥:更加,越发瞻:往上看或往前看忽焉:快速地,突然地焉,词尾,相当于“……地”、“……的样子”循循然:有步骤地样子诱:诱导博我以文: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状语后置,即“以文博我”博,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博卓尔:高远特立的样子,亦作“卓然”从:跟从末由:无由,没有办法,没有路走末:没有由:路途(2)深入讨论:①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要求能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对“喟”字的体会)②颜渊的话从哪些方面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极度仰慕?③颜渊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人?④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方法的现代意义【明确】:应读出无限崇敬仰慕之感,抓住关键词句“喟然叹曰”、“竭吾才…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读出带点字表达的此种意味尤其是“喟”,是叹息声,叹有二义,一是赞叹孔子,一是颜渊感叹自己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这是孔门第一高足,二十多年追随孔子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总结颜渊的话,分三层,“仰之弥高”四句,感叹孔子的道极其高深,对老师的学说崇敬而神往“夫子循循然”至“约我以礼”,赞叹孔子传道有方,对老师“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佩服得五体投地“欲罢不能”至“末由也已”,颜子为自己修道的情形而感叹,感到自己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老师的学问颜渊眼中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又善于引导教育,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追随的老师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颜回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且也是孔子的真正知音这里的“循循然善诱人”就是我们今天说“循循善诱”这一成语的来历就通常的意义来说,循循善诱就是指有步骤、有次序地启发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和教学内容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这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推而广之,循循善诱也是一种领导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循循善诱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相反的一种方式这不是命令的方式,禁止的方式,而是引导的方式,疏导的方式循循善诱还是一种人与人相处沟通的艺术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和风细雨,容易深入人心,从而收到较为长久的效果(3)学生齐声朗读,重音突出关键词语,读出崇敬叹服之意味(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孔子道德学问的伟大)运用分层记忆法,当堂尝试背诵(4)文化链接:* 仰钻都是比方之词譬如仰望高处,愈望愈高,望不到极处又如钻凿一物,愈钻愈坚,此喻往深处说,深不可测瞻之在眼前,忽焉在其后前后左右,无不是道颜子从孔子学道,发现道是如此高深,而又无处不在何晏注:“弥高弥坚,言不可穷尽在前在后,言恍惚不可为形象”如此无形无尽的道不是孔子独具,而是人心本有,也就是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不可须臾离所以颜子所学,是从孔子学其本有之道《论语讲要》* 惟孔子之道,虽极高深,若为不可几及,亦不过在人性情之间,动容之际,饮食起居交接应酬之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常,出处去就辞受取舍,以至政事之设施,礼乐文章之讲贯细读《论语》,孔子之道,尽在其中,所谓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非舍具体可见之外,别有一种不可测想推论之道,使人无从窥寻学者熟读《论语》,可见孔子之道,实平易而近人而细玩此章,可知即在此平易近人之中,而自有其高深不可及处虽以颜子之贤,而犹有此叹钱穆《论语新解》* 钱解甚好,“道在伦常日用之中”即此之谓而颜回所说的则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赞叹:老师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风貌品德和自己虽追赶也不可企及的崇敬感孔子对颜回、曾参的教导特征,远超出“学优则仕”的教育目的和范围,而成为完整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追求企望这便是孔学宗教性的道德方面,它起着拯救灵魂解除尘俗的准宗教功能作为这种老师,孔子也才获得如此崇高而近乎神秘的形象描绘“欲罢不能”四字佳甚,展示学习之不断深入状态李泽厚《论语今读》2、子贡眼中的孔子:(学习19.23、19.24二则)(1)自主疏通文意:朗读19.23、19.24二则运用文本注释,自主口头翻译前后桌学习小组同学相互质疑、讨论、整理难懂字词句整理积累如下:词语:譬:打比方宫墙:围墙“宫”也是围墙的意思官:房舍宜:应该,应当毁:毁谤无以为:不要这样做丘陵:小山头逾:超越无得:不能虽:纵使自绝:自己与对方断绝关系伤:损害多:副词只是,恰好是不知量:不知自量,不自量力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于朝语大夫)子贡贤于仲尼(于仲尼贤)其何伤于日月乎(于日月何伤)(2)深入讨论:①19.23和19.24两则语录是子贡在怎样的境遇下的讲话?②子贡又是如何进行辨析的?③为什么子贡说叔孙武叔那样说也是理所当然的呢?子贡的回答对你有怎样的启迪?④子贡心目中的孔子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家室之好”与“宗庙之美”、“丘陵”与“日月”等子贡为老师辨析的话简析【明确】: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诋毁孔子时所说的话,子贡特别尊敬老师,处处维护老师的名誉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可见师生之情胜过父子当他听到别人赞美他比老师孔子更贤时,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辩驳,用围墙的高低,宫室的华美程度作比喻来说,自己好比是一堵齐肩高的围墙,人们要认识自己很简单,门都不需要进,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内部的一切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老师孔子就不同了,他的学问修养就像数仞之高墙,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宗庙的华美像叔孙武叔那样孤陋寡闻的门外汉,入不了门,不知道里面的深浅,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也是理所当然的“不亦宜乎?”看起来是肯定,实则否定,巧妙批评了叔孙武叔的浅薄和妄言这就是子贡,雄辩而明事理,不自我标榜而是维护老师的声誉真所谓“浅者见浅,深者见深”所以,当你尚未进入某一个门时,切勿乱发滥言,妄加评议,以免贻笑大方,暴露出自身的浅薄与无知子贡还以日月为喻,告诉叔孙武叔“圣人不可毁”,真正的圣人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普照天下,不受人间的影响你赞美它也好,你毁谤它也好,对它毫发无损,它还是会一如既往地交替照临人间这就是圣人的情怀他启迪着我们,一个人,只要行得端,坐得正,走自己的路,倒不必去管人家是否赞美你、毁谤你他自绝于你,对你也同样没有什么损伤,虽然你没有山丘那么高,也没有太阳、月亮那么光辉,那么不可企及,但这一点道理却是相通的子贡说自己的墙矮,人家就看穿家中的内室,“室家”两个字,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写道,“室家”严格说来就是夫妻的寝室,连私生活的房间都看见了,一眼看到底,这是子贡在形容自己而在讲到老师的时候,就很恭敬,不用“室家”两个字了,而用“宗庙”,在古代的制度,“宗庙”是敬祖宗的地方,是最崇高庄重的地方足见子贡对老师的无比恭敬,足见子贡眼中的孔子,是真正道德高尚,内在华美,好比日月真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3)学生齐声诵读,体会子贡对老师的忠诚与爱戴,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3、小结:以上三则,无论是颜渊还是子贡,在他们眼中,孔子无论是学问还是道德修养,都无人可企及与超越,是弟子们心目中永远屹立的巍巍高山能得学生如此的热爱、崇拜,足可见孔子由内而外散发的美丽的人格魅力第二部分:11.13 7.11 11.15 5.7 6.28五则(一)孔子为什么能赢得学生们如此的爱戴与崇拜呢?在孔子与学生的交往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1, 、孔子与子路:(学习11.13 7.11 11.15 5.7 6.28则)(1)自主疏通文意:自读11.13 7.11 11.15 5.7 6.28则运用文本注释,自主口头翻译后前后同学相互质疑、讨论、整理难懂字词句整理积累如下:词语:訚訚:和颜悦色的样子行行:刚强的样子侃侃:和乐的样子不得其死:俗语,不得善终然:语气词,用法同焉用之则行:行,做,指施展抱负舍之则藏:舍,舍弃,指没人任用藏,隐藏子行三军:行,为,指统帅、治理夫:语气词,吧吾不与:与,在一起暴虎冯河:暴虎,徒手与老虎搏斗冯河,无船而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好谋:善于谋划临事而惧:惧,遇事谨慎遇到事情格外小心谨慎奚:为什么为:弹奏道不行:道,主张不行:行不通其由与:其,表揣测语气,大概矢:发誓予所否者:否,不当,不对所…者,当时誓词中惯用的格式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子行三军,则谁与(则与谁) 状语后置句:奚为于丘之门(于丘之门为)(2)从已学习的12课文本中,回首子路的事迹,说说子路的品性为人等特点回首子路的事迹:①.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p8) 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子路行以告(p19) 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拱而立(p20) ④.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p20) ⑤.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而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曰:“愿闻子之志”(p24) ⑥.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p52) ⑦.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54)材料补充(幻灯片):*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鍜豚,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14年,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眦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明确】: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忠诚英勇、正直率真、鲁莽而又争强好胜子路形象之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了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3)选取你感兴趣的片段,有表情地自由朗读要求根据你所了解的人物性格特点,揣摩人物语气,品味人物的语言情感,体味运用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4)评析:孔子怎样与子路相处的?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结合文本具体分析①.11.13则:讨论:孔子因何而乐?又为何说子路不得好死?其中“不得其死然”的“然”字应读出怎样的语气?为什么?【明确】:訚訚,和颜悦色的样子;行行,刚强的样子;侃侃,说话理直气壮的样子诸子风骨毕现孔子为自己培养的人才而乐,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乐可一则以乐,一则以忧乐见诸子风骨,忧见子路好勇“然”是语气词,应读出深深地叹息语气,乐,爱也;忧,爱复深也子路勇武过人,过刚必折,孔子对子路的性格和命运充满了深深的担忧和牵挂一乐一忧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用情之深切②.7.11则:讨论:当孔子由衷地赞叹只有颜渊和他自己才能真正做到用行舍藏时,子路说的话言外之意是什么?孔子看法怎样?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明确】:子路的问话其实是充满期待、信心十足的,他认为,打仗的时候,老师你总该依靠我了吧?但孔子却明确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孔子其实是在用“暴虎冯河,死而无悔”批评子路,用“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启迪子路,是对子路好勇的告诫补充其他名家的解读(幻灯片):* 本章孔子赞美颜渊安贫乐道,随遇而安;教育子路尚智不尚勇“暴虎冯河”是无智愚勇,“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才是大智大勇举大事者必慎其始终,谋在事先而昌,事在谋先则亡鲁莽待事如暴虎冯河者,无谋愚勇,不足成事顾鸿安《论语解读》* 孔子有一天对颜回说,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来为国家、天下做事;如时代、国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起来时代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无闻的活下去,这也做不到一个人总有自己的牢骚,尤其知识分子们总认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假使让我出来,比诸葛亮还更高明所以没有完全认识自己,隐退是很难的,因此孔子对自己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只有你我两才做得到”子路倒有自知之明,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一套修养,自己是不行,所以他说:“老师!假使你打仗,你带哪一个?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养不良,体力都不够,你总得带我吧!”子路这样的勇,不是大勇,孔子的学问中,智、仁、勇三个字是相连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开的南怀瑾《论语别裁》③.11.15、5.7则:讨论:在11.15中,孔子先说子路不行,后又说他行;而在5.7中先说他行,后又说他不行,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11.15则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孔子认为音乐的曲调要合乎《雅》《颂》那样的中和之音,而子路鼓瑟却有“杀伐之声”(据《孔子家语》),因而孔子说他不行,认为有悖于乐道,所以用责备的口气批评了子路孔子又考虑到自己的话恐怕会影响子路的威信,就向学生们进行解释:“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一个人的学问、技艺能够得到孔子的“升堂”的评价,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从发展的眼光看,如能继续努力,既会“升堂”,就有“入室”的希望,达到精湛的高度从而可见孔子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切,有成绩他就表扬,有过错他就反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5.7则,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力,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一个“喜”字,子路性格毕现,由于孔子了解子路的秉性,便因材施教,在表扬中匡正缺失,抑其勇,启其智,引导子路前进孔子与子路的相处,让我们体味到,孔子的知人善爱,孔子教人育人的高明④.6.28则:讨论:从子路的“不说”和孔子的“矢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在今天,这样的师生关系还有可能么,你怎么看?【明确】: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周游列国,极其希望得到重用为了创造机会,他不惜拜见这位声名狼藉的美人,他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这一章是孔子与子路师生间最有情趣、最出人意料的一段了学生不高兴,老师指天发誓表清白,“天厌之”的反复,活现出孔子的急欲辩白的情状,可爱之至即使是提倡师生平等的今天也是鲜见的其实,真正的平等是基于内心的纯净,彼此心中的坦荡,共同维护信仰的纯洁,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无所谓维护师道尊严,因为尊严自然存在⑤.小结:孔子和子路的相处,让人觉得他们既是师生,更是朋友,感情极其深厚无论是批评,还是责备抑或规劝,都是孔子用心良苦的肺腑之言,爱之深,才会责之切第三部分:11.9、11.10、6.10、17.4、5.22则(一)孔子不独对子路用情极其深切,看孔子与其他学生的交往,你们还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1、自主疏通文意:自读11.9、11.10、6.10、17.4、5.22则运用文本注释,自主口头翻译前后同学相互质疑、讨论、整理难懂字词句整理积累如下:词语: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吾党之小子:党,古代以500家一为党,这里指家乡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狂简:狂放不羁,志向高远裁:裁剪,节制斐然成章:喻指文化知识已灿然可观所以:表示凭借用来……的方法,相当于“如何”恸:极度哀痛噫:痛伤之声丧:使……死,使……亡问:探视牖:窗户武城:春秋时鲁国的小县城,子游在那里当县令割鸡焉用牛刀: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这是孔子的玩笑话后喻不必小题大做或大材小用, 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为夫人、为谁)2、齐读11.9、11.10、6.10则,体会叠句的作用,感受孔子此刻强烈的哀痛之情3、从“噫、恸、执”等语言动作的细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明确】:在门人中,颜渊最像孔子,孔子对他极其赏识且在他身上寄托了无尽的厚望此刻的悲痛,可谓抢天呼地,撕心裂肺一个叹词,一个叠句,其悲痛欲绝之情足以催人泪下11.10里的“恸”,意为过分哀痛由叹而至哭,哭而至于恸,把礼看得重于生命的孔子竟然有些过礼,足以见出孔子爱生如子孔子和颜渊拥有的不仅是一份师生情谊,更是一份志同道合的知音情怀伯牛在学生中以德行闻名,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身染恶疾,病危之际,孔子不避不嫌,反隔窗而执“执”,意为紧紧抓住,这一亲密之举,确让人温暖,让人感动一句“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反复感叹,一个连接主谓的“而”字的强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一方面是对生命的无奈,另一方面更是对伯牛的痛惜《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这些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4、齐读5.22、17.4则,感受孔子与学生感人的师生关系①.讨论: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何思归?“归与!”的叠句透露出怎样的情味?【明确】: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用叠句形式一来表达了由衷的喜悦,一来表达了归心的迫切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用礼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补充其他名家的解读(幻灯片):* 夫子初心,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为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恐其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而裁之也朱熹《论语集注》*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远,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子在冉求的鼓动下,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顾鸿安《论语解读》②.评析:读过17.4则,你们对孔子有了怎样不同的感受?试做评析【明确】:礼记学记篇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春秋时,庠塾之教渐废,所以雅颂之音不作子游作了武城邑宰,实施庠塾之教,学习的人很多孔子到武城,听到弦歌之声,一时高兴,便说了“割鸡焉用牛刀”这句戏言,足见圣人言语也有轻松的一面子游的对答,说明“当仁,不让于师”孔子知道子游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便用开玩笑自解,主动认错纠错,正面对子游的行动表示肯定一个“莞尔而笑”,一个一本正经地“对曰”一个玩笑,一个认真孔子和他的学生原来可以这样轻松相处,又见其平等关系,更见一个具真性情的伟大的平凡者总结:。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山仰止》。

(2)理解《高山仰止》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孔子的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山仰止》。

(2)学会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尊敬他人,树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高山仰止》的文言文内容及其翻译。

2. 孔子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3. 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方法。

2. 孔子思想品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其翻译。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齐读《高山仰止》。

(2)学生分享自己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高山仰止》,并找出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孔子的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尊敬的人物,谈谈他们的品质和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从论语中汲取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高山仰止》。

7.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论语》的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关系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完整版)《高山仰止》教案

(完整版)《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的高山之德:学高爱深。

2、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果。

3、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重要章句。

【重点难点】1、重点:体味夫子之爱的深沉。

2、难点: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之爱。

【教学方法】1、诵读讨论:通过诵读感知语言,由探究词句内涵入手引发讨论,力求不离文本。

2、比较体味:采用删改比较法或者引用互补法,深入体味关键词句或形象的人文内涵。

3、分类学习:分类研读相关内容,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并实现长文短教。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请同学谈谈“高山仰止”的含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

高山仰止,形容品德高尚,令人向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即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

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心中一直向往它。

)那么,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老师?二、研读文本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学生对孔子的评价。

(1 )颜渊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9。

1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之在后。

颜渊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他时时跟随孔子,《庄子·田子方》中有所谓“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这虽是寓言,恐也不是毫无根据。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匡地被围,师徒一度失散后又复见,孔子说:“吾以汝为死矣。

”颜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孔子也认为“回也视予犹父也”(《论语·先进》)。

颜回对孔子的教导绝对遵循并努力去做,如孔子在对他进行了“克己复礼为仁”及“四勿”的教导后,他马上表示“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高山仰止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谆谆教化2、理解文中叠词的表达作用3、分析师生对话,感受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化和师生之间的美妙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叠词的表达作用分析师生对话,感受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化和师生之间的美妙情感。

教学过程: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憧憬之:高山,喻高尚的德行。

景行,大路,比方行为正大光明,常常“喻以崇高的品德”之意。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到的崇高的人,人们仰慕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人们以他的行为作为行动准则。

止:语气助词2、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诞生字以及本文中出现的成语。

(用PPT呈现)生字:斐、訚、侃、行、冯、桴、噫、恸、牖、喟成语:斐然成章:文化学问已经灿然可观。

暴虎冯河:徒手搏虎、徒步渡河,比方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多用在书面语。

登堂入室:学问或者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杀鸡焉用牛刀:办小事用不着花大力气。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仰视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

表示极其仰慕。

谆谆教化:有次序地引导别人学习。

3、请大家找找课文中主要讲到了那几个学生,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分别对应在哪些章节。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2、3、4、5、6、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颜渊:名回,字子渊。

3、7、8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

10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

94、从大家找的内容来看,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即子路(仲由和颜渊),那么我们先来看孔子和子路:对话2,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化之,三乐也。

”孔子一方面为他的学生各有特长而兴奋,但他又很担忧子路,生怕他不会有好结果。

子路的下场究竟如何呢?仲由之死: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蒯聩,蒯聩与孔悝kuī登台。

高中语文语文版精品教案《十二 高山仰止》

高中语文语文版精品教案《十二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福州延安中学肖丽秀[设计思路]《〈论语〉选读》作为选修课,是必修的一种延伸与拓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本课内容,注重课外材料的补充,重新整合各章节,或提挈某一章,或补充另一章对主题拓展。

使学生对主题的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本课所选材料呈现的是“孔子对学生怀有仁爱之心”这一主题。

由13个章节组成,编排上没有什么规律,较为零散,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体悟孔子的仁爱情怀,为此,教学设计以主问题:为什么孔子能赢得他的弟子及后人的景仰?贯穿全课,解答这个问题分两步走,先让学生从课本内容出发,明白孔子为何能赢得弟子的景仰,这个问题以学生阅读文本,讨论交流为主。

从孔子与弟子的交往中明白,孔子的仁爱之心。

再解答孔子为何能赢得后人的景仰,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引导:由孔子的爱学生到爱众人,再到他爱全社会,爱众人,学生比较容易明白,重点在引导学生明白在他爱社会的表现中,看出他永不言弃与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这个本课的难点,以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为主。

通过这个主问题的解决,学生感悟,一个人只有拥有了高尚的道德精神品质,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与爱戴。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分析孔子在与弟子的交往中表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2、通过问题探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从而领悟孔子与弟子间感人的师生情谊;3、通过教师引导,联系课文其它章节的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孔子的仁爱情怀;4、养成永不言弃与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感悟孔子与弟子间感人的师生情谊;2、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孔子的仁爱情怀。

[教学方法]1、讨论交流: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讨论交流,以便深入研读文本;2、问题探究:以问题引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并延伸拓展,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多媒体展示)“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háng”是“大道”,比喻光明正大的行为,“止”是语助词。

备考:《高山仰止》教案 doc

备考:《高山仰止》教案 doc

备考2010:《高山仰止》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的高山之德:学高爱深。

2、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果。

3、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重要章句。

【重点难点】1、重点:体味夫子之爱的深沉。

2、难点: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之爱。

【教学方法】1、诵读讨论:通过诵读感知语言,由探究词句内涵入手引发讨论,力求不离文本。

2、比较体味:采用删改比较法或者引用互补法,深入体味关键词句或形象的人文内涵。

3、分类学习:分类研读相关内容,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并实现长文短教。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感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和前面学过的篇章不同,这是孔子和他的学生自己的世界。

这里有哪些学生?(学生发言)学生有七: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颜渊、伯牛、子游。

这几个人不同凡响,是孔门十哲中的七个。

孔子弟子三千,有名的七十二人,在这七十二个人中,有十个最优秀,人称孔门十哲。

都是谁呢?请看——屏显资料之一:孔门十哲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这十个人,每个都有特长。

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能言善辩,精于外交活动的有宰我、子贡;善于治理政务的有冉有、季路;精于礼仪制度的有子游、子夏。

《高山仰止》可以算得上孔门精英的大聚会了。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进他们的世界。

学生齐读或开火车朗读(或跟读)。

(如两至三课时完成,则可在此间略讲字词句)二、研读文本在这个世界里,孔子最活跃,他出现在各种场合,即使不直接出场,也会在别人的口中,特别是在他学生的心目中出现。

今天,我们就以他和学生的关系为切入点,来感受他的不朽魅力。

可以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屏显问题)1、孔子怎样对待他的学生?2、学生又怎么对待孔子?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根据师生关系将人物作如下分组:(屏显人物)孔子和颜渊(11.9、11.10、9.11)孔子和子贡(19.23、19.24)孔子和子路(11.13、7.11、11.15、5.7、6.28)孔子和伯牛、子游、乡党小子(6.10、17.4、5.22)大家可以凭自己的兴趣挑一组研读,可以同学协作,也可以独立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注:粗体为幻灯出示读法建议一:读《论语》有这样几种态度。

1.把论语当作语言材料,作为学习古代汉语的途径;2把论语作为研究孔子的材料;3.把论语与自己联系起来的读法。

这第三种读法其实就是一体悟,是在前两种的基础上的提升。

所谓体悟,从身体力行中发现孔子,再从感悟中践行,循环上升,人也就不断走向“圣”。

【第一部分】:学生眼中的孔子。

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感情、评价,让我们重新塑造孔子的形象。

在儒家的著述中,对孔子的人品有许多不同的描写。

学生说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有威仪,但不凶猛。

恭而有礼,但无拘束,一切安详自适,正可谓刚柔相济,温厉并用。

”这就是孔子德行自然的显露。

望之、即之、听其言:三种不同的方法观察老师,说明老师在不同程度的表现。

望之,远观;即之,亲近;听其言,交流。

对老师的认识由浅到深,而对老师的评价也就全面起来。

朗读第59页(9.11)(19.23)(19.24)在学生眼中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学问渊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卓尔颜渊这样的学生说想去追随老师,用尽自己的才能,但仍然无路可走,难怪,这位“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让人觉得“高山仰止”了——出示高山仰止的不同涵义:“高山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郑玄:“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 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止,二人都解释为语助词。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司马迁《孔子世家》太史公说:《诗》上有言道:“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

”虽然我达不到这个境地,但心中总是向往着他。

我读了孔子的遗书,想见得到他为人的伟大。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仰慕)子贡宫墙之喻比喻孔子学说的高深,说明自己不如老师(孔子)其他贤人与仲尼相比(丘陵之于日月)说明毁谤仲尼只不过是自不量力学识渊博,品行高深至尊至敬孔子完全靠自修,超越了家境的贫困卑微,也超越了人生际遇的许多委屈无奈,子贡的评价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学生对一位老师的评价,这是一位智者对一位先贤至圣的评价,其流露的尊敬远远超过了一个学生对一位老师的尊敬。

通过这些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高尚品格及其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出示资料颜渊敏而好学,闻一知十,安贫乐道,是孔子最为得意的门生,文质彬彬,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圣人气度。

孔子说:“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

”子贡是孔子学生中极有才华的一位,据说他自视甚高,入于孔子门下,第一年觉得孔子不如自己;第二年,觉得孔子与自己差不多;第三年觉得孔子胜过自己。

这真是“学然后知不足“的明证。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9)从这句话,可以了解孔子更欣赏怎么样的人。

【第二部分】:从师生关系中,我们把握孔子。

A孔子曾经说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做人第一、学问第二的,在诲人不倦中,我们看到四科十哲的排行榜中,德行是列在第一位的——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11.3)可是被孔子引为知己的颜渊却在壮年死去,而冉伯牛也不幸染上恶疾朗读(11.9)(11.10 )(6.10),注意这三则的句式特点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反复感叹,连用问句,感情强烈(抒情指向的对象分别为天、自问、疾,又体会孔子的神态。

)问:儒门讲究中庸,什么都要适度,包括对于感情的表达,反对像野人一样的狂怒、狂喜或是喜怒无常的。

为什么孔子去凭吊死者、慰问病者都表现得这么哀伤欲绝呢?因为颜渊一直相伴孔子,甚至在儿子5岁时颜渊抛下孩子毅然与老师一起周游列国。

他对孔子思想理解的最为合孔子的意。

有人说,颜渊之死,相当于孔子少了可以倾诉可以进行心灵交流的人,所以他会异常伤悲。

你怎么看?明确:如果这种悲伤是没有目的的,也就不是因为少了交流的人而悲伤,只是因为少了一个人而悲伤,可能这个悲伤的份量更大了。

一则为人,一则为己,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孔子吧。

读法建议二:从抒发情感的方式入手去理解情感的浓度,从语言内容的角度去观察情感的侧重。

在这个故事中,冤屈降到德才兼备的冉伯牛头上了。

孔子无法接受,“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句话重复了两遍,其实这是孔子要还冉伯牛一个清白。

“斯人也”这是对冉伯牛道德、学问和才华的肯定——这样一个人是不应该生这种病的!这种对学生的爱惜由内而发,忧学生所忧,乐学生所乐,七情六欲,我们发现这位圣人不是高高在云天之上、神秘不可知的,他的伟大正在于他的平凡和真诚。

读法建议三:(用自己的辨别力和独立的想法)领悟思想,取其精髓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读出三则中孔子的哀痛与无奈B如果说颜渊和老师是知己,子贡与老师情同父子,那么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应是亦师亦友,亦兄亦弟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次是,孔子去见作风和美貌同样享有“盛誉”的卫国国后南子,虽然孔子几乎连南子的手都可能没有碰到,但是子路子路对孔子的言行表现出明确的态度:不悦。

孔子赶紧发誓:如果做了违背礼仪的事情,就让上天惩罚我吧(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8)孔子为什么不解释一下,而用发誓的方式?时代背景:南子是来自宋国宗室的美人,是卫灵公夫人。

待字闺中,南子就已和公子朝私通。

公子朝是一个非常俊美的男子。

两美相爱,胜过夫妻。

可惜,弱小的宋国迫于卫国强大的的压力,竟把南子嫁给老态龙钟的卫灵公。

尽管已有卫灵公和弥子瑕祖孙两代来嬲(niǎo,纠缠、戏弄),南子仍不满足,经常红杏出墙,甚至借故回宋国和公子朝幽会。

卫灵公非常怜香惜玉而且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特为南子另建宫殿,大开方便之门,甚至经常邀请公子朝来作国事访问。

不久,南子生产一个儿子,名叫蒯瞆。

至于蒯瞆是不是卫灵公的儿子,恐怕只有南子知道。

是卫国实际执政者,女人执政不合理,表面上说不过去,不好说,就不说。

子路偏激,不容易细说,用最极端的方式才能对付他。

(彻底地爱生)“圣人见南子,难以明言。

子路刚而过激,亦不便与之深言,故直言誓之。

”(牛运震《论语随笔》)清代牛运震的分析,对为什么起誓是有效的。

那么有没有可能进一步反思?(这个反思也就是让大家站到孔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1.为什么难以明言?2.为什么不便与之深言?1见南子是不是发生了什么,有没有违礼,志向是否改变,或者是否通过南子来达到自己的志向,只要做出任何一种回答,人格无形中自降低一级。

2 这是情急之中、无思考之下说出来的话,层次之高更可衬其人格伟大。

3 把发誓与天相连,用最高的旨意来表明自己的坦荡。

读法建议四:大家化身为孔子,或者是以替代角色的方式去思考孔子所思考的。

这个老师不仅爱生,更可贵的是知生,无愧于伟大的教育家。

(穿插朗读,多么复杂细腻的情感)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但他太谦虚了,从来不提意见,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1 不因亲疏远近好恶而导致对学生评价的偏颇——这是一位多么全面、客观的老师。

2 对学生的评价是对事不对人的。

3 不在尊卑、上下关系中对待学生,从来都是平等的。

这位老师对待跟随在自己身边时间最长弟子似乎从来不吝惜他的赞美和批评——当子路听到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7..11)心里不舒服,马上就问:“子行三军,则谁与?”本来也想听到孔子毫不犹豫的回答“惟我与尔”,结果偏遇冷雨浇花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

“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方面,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这种人智勇双全,符合“勇”的规定。

教育子路“必也临事而惧”,一贯因材施教,时时教育他要谨慎。

(出示“临事而惧”与“勇者无惧”的区别)1.处理事件的方式,孔子的眼界开阔;2.处理事件的方式选择,孔子理性;3.处理事件的态度,孔子不赞同子路,在于不能只有勇(就是你这里的解释);4.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可让学生想象子路的反映。

5.孔子对死而无悔并不是否定,只是“不与”,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勇气。

这是一种委婉的劝导,可是有时候孔子甚至让人觉得对子路是给个甜枣打一巴掌,怎么忽冷忽热?在孔子身边侍立的时候,子路也显示出刚强的样子(行行如也)孔子在乐的同时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33)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用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如果我的主张得不到实行,我就乘小船到海外去,跟随我的,除了子路还有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5.7)如何看待孔子对子路的这种近乎矛盾的态度?1 不批判,不肯定——担心他刚强易折,对他的争强好胜、有勇无谋循循善诱、委婉劝导,甚至不惜以诅咒的方式引导他自我改正。

2 欣赏基础上的调侃。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反映孔子怎么样的师生观?1.认为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2.认为学生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3.认为学生能够支持自己的行动4.从孔子对学生的了解中,可以反映出孔子对自己的自信5.也可以反映出孔子对自己志向的认识6.还可以反映出孔子喜忧相参的心情,忧时伤世,同时,也喜有人相知面对子路的勇,孔子教诲他: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虽然如此,并没有教化到把他的脾气改掉。

子路偏激,不容易细说,婉转地说,用最极端的方式才能对付他。

(彻底地知生、爱生)这种喜忧相参的心情不仅表现在对子路刚而过激的担忧上,也表现在对子路为学态度上的评价上——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通过孔子前后的话,可看出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是怎样的?比较客观,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让学生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