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篇》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马篇》赏析

原文:

白马篇①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译文:

给白马戴上金属的马络头,结伴一起向西北方向飞驰。

请问这是哪户人家的少年,难道是幽州和并州的游侠?

在年少的时候便远离家乡,希望扬名立万于沙漠边陲。

一直以来时刻准备好弓箭,用楛木做杆的箭屡屡出手。

拉开弓弦射破左边的靶子,向右开弓则再次穿破箭靶。

扬手便能射中飞驰的猴子,俯身就能射碎远方的箭靶。

动作比树上的猿类还敏捷,比林里的豹螭更彪悍勇猛。

西北的边防战线屡屡告急,外族部落曾多次骚扰我们。

征召檄文迅速从北方传到,年青人策马登上防御工事;

带兵长驱直入能击败匈奴,向东进攻则能够击溃鲜卑。

既然已经投身流血的事业,又怎能去看重生命的安危?

对父母倘不能瞻顾、尽心,又怎么能提及妻子和儿女?

名字被记录在壮士名册中,无暇顾及私人的恩怨小事!

血洒疆场,为国英勇献身,我们视死如归!永不退缩。②

【前言】: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正好这年曹操击败

黄巾,收编为青州兵。所以,曹植年轻时所经历的已是汉末大乱

的后期。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少年时期,随其父曹操南征

北战,也有过一些军旅生活。曹植八、九岁以后,曹操降吕布,

战官渡,败袁绍,征乌桓,下荆州,破汉中等等,虽一直征战不

息,但无论是当时中原的时代空气,还是曹植的家庭生活,都在

逐步走向统一的胜利旗帜下,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充满着信

心和慷慨激昂的气息。可以说,从汉末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

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白马篇》就

是这样一曲时代的慷慨之歌。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7月, 412页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高等教育出版社

【摘要】:《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它以抒

述功名信念和报国壮志为主,歌颂了一位武艺高强的爱国英雄。

全诗弥漫着浓厚的青春气息,积极光向上,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

光辉。从诗的内容上看,这首诗描写和歌颂了一位武艺高强又富

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应征入伍,远赴边疆,驱除外族入侵者,

保家卫国。《白马篇》中具有高超武艺、勇于牺牲的“幽并游侠

儿”的英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所向往的,更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写

照。诗中主人公忧国忘家,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精神,正是曹植本

人政治思想的体现。诗中游侠少年不仅仅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同

时也表达出广大人民的愿望,从而使其带有更普遍的意义和理想

化的品格。主人公那种忠勇忘私,为国捐躯的奉献精神,尤其具有

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前期青春爱国英雄

【正文】:

《白马篇》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此文虽是游侠题材,但诗中那一位英勇少年实际是诗人曹植自我的化身。用奇警飞动之笔,真实地描绘出一位骑马驰骋于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

起首二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就既警且奇了。这位英雄为何而急驰?又为何而西北驰?显然,一着墨就紧扣读者心弦,创造了令人紧张、惊奇的浓郁气氛。西北地区古来都是多事之地,不断遭到侵犯者的骚扰和破坏,以至酿成巨大的战祸。所以,“连翩西北驰”,显示出当时西北战场军情紧急,英雄要骑马奔赴战场。另外,“白马饰金羁”描写了坐骑的高贵,以此衬托英雄地位之尊贵,座下的马尚且能带上金属制作的笼头,其座上的英雄肯定是来历不凡啊!

紧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幽并游侠儿”,幽并二州,自古多豪侠之士,这位英雄出自幽并之地,可见其根底不浅,来历非凡。然后就是介绍英雄的来历及经历,“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英雄年少时候便离开家乡周游,怀胸怀远大抱负,久征沙场,扬名立万;接着描写了英雄的彪悍英勇,“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枕戈待旦,弓不离手;箭术了得,百发百中,百步穿杨;身手比那猿猴更加敏捷,作战时比那林子里的豹螭更彪悍勇猛···这些都是赞美英雄的武功盖世,气概非凡。“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这几句采用问答式和上下左右的铺陈,此乃学习了汉乐府民歌的表现方法。这一点曹植学得较为成功,不再限制于简单的形式模拟,而是从内容表达的需要出发,这一表现方法具有很深的用意。主人公自幼离家,已久经征战而“扬声沙漠垂”了;至于他为什么能扬声沙漠呢?因为他有超人的勇武。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使人确信此英雄能安边卫国。“宿昔”二句说明其武艺的精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长期不懈的骑射中苦练出来的。“楛矢何参差”的“参

差”表明射出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说明主人公射箭的动作之快。诗中主人公不仅射箭速度快,而且箭的命中率很高:左右开弓,都能中的,仰射飞猱,俯马射靶,无论上下左右,或动或静,都百发百中。这里虽只讲其骑射,却概括了他的全部武艺,正因如此,所以他能敏捷胜过猿猴,勇猛有如豹龙。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写出了边塞战事告急,城池已多次被犯边的骑兵进攻,步步紧逼,在这等危急关头,插上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边防将士策马登上了高高的防御工事。西北战事紧急,这才是主人公“西北驰”的原因。“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这四句对边疆的紧急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说明,综上全文,《白马篇》的“奇”就体现在这里,整篇文章不以讲叙军情事由问开端,却以“白马”二句突然而起,郭茂倩云:“白马者,见乘白马而为此曲,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可以不念私也。”①;驰马直起之后,突兀壁立一少年英雄高大形象,他跨骑在一匹装饰华美的雪白骏马之上,风驰电掣于祖国广阔的北方原野,通向西北边疆的征途②;而后并不直述因果,而是慢笔插入“借问谁家子”以下的一大段铺陈用以描写主人公的武功盖世,英勇神武。这样的安排,一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侧重点:以写人物为主,而不是以叙事为本。前两句然没有直接写人但人却在其中,紧接十二句则是为了说明他是个何等样的人,拥有何等本领。人物形象以此得到突出的表现。二是起笔紧,间以缓,再继之以急,这样的文字安排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生姿。先讲完英雄是如何武艺高强,所以他能在“边城多警急”之际,有一股“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的气概,进而使读者对英雄必胜更有信心,体现的是一个因果关系:因为他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能这么做。但是,“长驱”二句并非实指;所谓“蹈”、“凌”,也并非表示已经取得胜利,而是仅仅说明主人公有可以战胜侵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的气概。“匈奴”与“鲜卑”,并不能特指这两个民族,而是泛指西北地区的进犯民族,否则将与史实相悖,也会使《白马篇》失去诗歌广泛的概括意义。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既然投身于锋刃之中,首先就是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再就是决心割断父母妻子之爱,然后才能做到捐躯为国,视死如归。虽然还没有这样做,但是这样的决心已经让人震撼,豪言壮语,字字千钧,但是读来并无空泛的感觉,反觉倍感真切,原因何在呢?首先是贯穿诗歌的高昂基调感染了读者,并引导着读者的热情逐步上升,自然而然地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境地;如果把这八句诗移到诗的前面,就很难起到它现有的作用。二是作者安排了一个巧妙的过渡:“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这两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宿,又是诱发后段豪情的有力引言。二句是正面写勇,点出人物的英雄气概。而这种勇,是和“性命安可怀”分不开的,贪生怕死的人就谈不到什么勇了。为了解除国家的灾难而不顾个人的一切、视死如归的精神,正是英雄气概的本色,也是勇的动力和具体表现。所以,这一段不仅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且逐步发展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以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为动力,把此诗的主题引向最高潮。最终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才是一位具有巨大感人力量的爱国英雄。

①钟优民,《曹植新探》,黄山书社,1984年12月,142页

②钟优民,《曹植新探》,黄山书社,1984年12月,142-14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