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音乐之声》PPT课件(3篇)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件-音乐之声 (3)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閱讀《巴蜀英才》P74-75《泰坦尼克號》(節選),完 成練習。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字詞詳解 ◆整體感悟 ◆課堂導練 ◆決勝中考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6课《音乐之声》课件(共23张PPT)

……
玛利亚像一阵风似的跑进院子,她把衣服往地上一扔, 腾出两只手来,飞快地按两下抽水机的手柄,又用双手 赶紧接住水管里流出来的水,胡乱地往脸上抹了一把, 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院长的面前。
示例
富有个性的行动描写,突出了玛利 亚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的特点。 …… 用反问句式,再次强调了 表情各异的修女们: 众人对玛利亚毫无办法。 叫人怎么能够抓住皎洁的月光?
任务一:组内展学,小组过关(5) 1背景概要 2我会认,我会读。(给生词注音) 鳞次栉比( )伫立( )山麓( ) 众说纷纭( )嬷嬷( )按捺( ) 峥嵘( ) 涟漪( ) 忏悔( ) 虔诚( ) 远眺( )
给生词注音 鳞次栉比( zhì)伫立( zhù)山麓( lù ) 众说纷纭( yún)嬷嬷( mó mo )按捺( nà) 峥嵘( zhēng róng) 涟漪( lián yī )
谈收获
达标练习
• 《音乐之声》是历史上一部经典的 (音乐故事片 )。在本文中,塑造的主人公是 ( 玛利亚 )。 • 课文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利亚 活泼自由 ( 热爱歌唱 )、( )、( )、 心灵美好 (纯真快乐 )地性格。 • 从玛利亚的歌声中,你听出了人物怎样的内心 世界? 热爱自然、热爱歌唱、活泼自由。
chàn qián tiào 忏悔( ) 虔诚( ) 远眺( )
任务二: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音乐故事片 《音乐之声》围绕谁写了几个场景?每个场景 写什么?3+3
萨尔茨堡野外的玛丽亚:
天真活泼、纯真快乐、热爱生活、喜欢歌唱、 渴望自由、充满活力的姑娘。
任务三:合作探究一
阅读第一个场景内容,回答下 列问题。10+6+8
1. 剧本开头是怎样描写阿尔卑斯山的风光的? 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答:全方位由远而近,由高而低地描写。这一环 2. “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与玛利亚的歌唱相映衬,情景 3. 玛利亚放声歌唱《音乐之声》表现了什么? 留恋得忘记返回。表现了主人公对大自然的无比 交融,烘托出玛利亚的自由快乐。 热爱。 4. 这个场景的最后一句“忽然……跑下山来”运 答: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展示了她 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表现了玛利亚怎样的性格? 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

学 科网
仔细品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场景描写的作用: 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 科网
感受形象美
(1)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学 科网
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学 科网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人教版九下语文第16课《音乐之声(节选)》ppt课件)

☆课堂提高☆
做的怎样?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 “我”心痛的事?
☆课堂提高☆ 找到窍门了吗?
响收成,孩子上学没有学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你知道吗?
☆课堂提高☆
3.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 点敲下来……
☆课堂提高☆
你知道吗?
【答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
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生怕不小心敲断树枝,影响收
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
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
☆课堂提高☆
灵活运用哟
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
☆课堂提高☆
你知道吗?
(17)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
起来吧,我吃一个!”
(18)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原文有删节)
你知道吗?
☆课堂提高☆
1.请分析选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3分)
☆课堂提高☆
你知道吗?
【答案】关爱子女,重视教育,坚韧,吃苦耐劳。(答出三点
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
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
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
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逃散而去。
九年级语文下册《音乐之声》课件人教新课标版-2024鲜版

染力。
深化人物情感
03
音乐能够深化人物的情感表达,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形
象和情感。
14
04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音乐剧差异
2024/3/27
15
东西方音乐剧发展历程概述
2024/3/27
西方音乐剧起源
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以欧洲歌剧和轻歌剧为 基础,融合了现代舞蹈、流行音乐、舞台美术等元素。
九年级语文下册《音乐之声》课 件人教新课标版
2024/3/27
1
2024/3/27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音乐元素在课文中的运用 •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音乐剧差异 • 拓展延伸:从《音乐之声》看当代
青少年教育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2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2024/3/27
5
时代背景及文化内涵
时代背景
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正值 西方社会经历深刻变革的时期,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都
在发生巨大变化。
文化内涵
作品通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展 现了人类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 魅力,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性和多样性。
社会意义
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充满音乐和爱 的故事,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 态度和价值观,对于引导人们追 求真善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
要意义。
2024/3/27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3/27
7
情节梳理与角色关系
2024/3/27
情节概述
简要介绍《音乐之声》的主要情 节,包括家庭教师玛丽亚与上校 一家的相处、音乐在故事中的作 用等。
角色关系分析
梳理故事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如玛丽亚与上校、上校的孩子 们、以及故事中其他重要角色之 间的关系。
九年级语文音乐之声3(PPT)2-1

• 九年级语文(下) 音乐之声 Wulongzhongxue
; 优游
2019年3月,科学家们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欧州航天局盖亚任务的观测数据来对银河系质量进行估计,得出的结果是约为1.5万亿太阳质量。 [1] 1750年—英国天文学家赖特(Wright Thomas)认为银河系是扁平的。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恒星和银河之间 可能会组成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随后的德国数学家郎伯特(Lambert Johann heinrich)也提出了类似的假设。 1785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用“数星星”的方法绘制了一张银河图,在赫歇耳的银河图里,银河系是偏平的,被群星环绕,其长度为7000光年,宽1400光年。我们的太阳处在银河系的中心,这是人类建立的第一个银河系模型,它虽然很不完善,但使人类的视野从太阳系扩展到银 河系广袤的恒星世界中。 1845年—罗斯勋爵发现第一个漩涡星系M51。1852年—美国天文学家史帝芬.亚历山大声称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却拿不出证据加以证明。1869年—英国天文学作家理查.普洛托克提出相同的见解,但一样无法证实。1900年—荷兰天文学作家科内利斯.伊斯顿公布银河系漩涡结构图, 然而旋臂及银心都画错了。 1904年,恒星光谱中电离钙谱线的发现,揭示出星际物质的存在。随后的分光和偏振研究,证认出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成分1905年,赫茨普龙发现恒星有巨星和矮星之分。1906年,卡普坦为了重新研究恒星世界的结构,提出了“选择星区”计划,后 人称为“卡普坦选区”。他于1922年 得出与F.W.赫歇耳的类似的模型,也是一个扁平系统,太阳居中,中心的恒星密集,边缘稀疏。在假设没有明显星际消光的前提下,于1918年建立了银河系透镜形模型,太阳不在中心。到二十年代,沙普利模型已得到天文界公认。由于未计入星际消光效应,沙普利把银河系估计过大。到 1930年,特朗普勒证实星际物质存在后,这一偏差才得到纠正。 1913年,赫罗图问世后,按照光谱型和光度两个参量,得知除主序星外,还有超巨星、巨星、亚巨星、亚矮星和白矮星五个分支。科内利斯.伊斯顿再度公布错误的银河系漩涡结构图。 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Harlow Shapley)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2.5米反射望远镜研究当时已知的100个球状星团,通过观测其中的造父变星来确定这些球状星团的距离。 1922~1924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云并非都在银河系内。哈勃在分析M31仙女座大星云一批造父变星的亮度以后断定,这些造父变星和它们所在的星云距离我们远达几十万光年,因而一定位于银河系外。这项于1924年公布的发现使天文学家不得不改变对宇宙的看法。 1926年—瑞典天文学家林得·布拉德(Lindblad Bertil)分析出银河系也在自转。1927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定量地测出了银河系的较差自转,进一步证明太阳确实不在银河系中心。
; 优游
2019年3月,科学家们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欧州航天局盖亚任务的观测数据来对银河系质量进行估计,得出的结果是约为1.5万亿太阳质量。 [1] 1750年—英国天文学家赖特(Wright Thomas)认为银河系是扁平的。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恒星和银河之间 可能会组成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随后的德国数学家郎伯特(Lambert Johann heinrich)也提出了类似的假设。 1785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用“数星星”的方法绘制了一张银河图,在赫歇耳的银河图里,银河系是偏平的,被群星环绕,其长度为7000光年,宽1400光年。我们的太阳处在银河系的中心,这是人类建立的第一个银河系模型,它虽然很不完善,但使人类的视野从太阳系扩展到银 河系广袤的恒星世界中。 1845年—罗斯勋爵发现第一个漩涡星系M51。1852年—美国天文学家史帝芬.亚历山大声称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却拿不出证据加以证明。1869年—英国天文学作家理查.普洛托克提出相同的见解,但一样无法证实。1900年—荷兰天文学作家科内利斯.伊斯顿公布银河系漩涡结构图, 然而旋臂及银心都画错了。 1904年,恒星光谱中电离钙谱线的发现,揭示出星际物质的存在。随后的分光和偏振研究,证认出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成分1905年,赫茨普龙发现恒星有巨星和矮星之分。1906年,卡普坦为了重新研究恒星世界的结构,提出了“选择星区”计划,后 人称为“卡普坦选区”。他于1922年 得出与F.W.赫歇耳的类似的模型,也是一个扁平系统,太阳居中,中心的恒星密集,边缘稀疏。在假设没有明显星际消光的前提下,于1918年建立了银河系透镜形模型,太阳不在中心。到二十年代,沙普利模型已得到天文界公认。由于未计入星际消光效应,沙普利把银河系估计过大。到 1930年,特朗普勒证实星际物质存在后,这一偏差才得到纠正。 1913年,赫罗图问世后,按照光谱型和光度两个参量,得知除主序星外,还有超巨星、巨星、亚巨星、亚矮星和白矮星五个分支。科内利斯.伊斯顿再度公布错误的银河系漩涡结构图。 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Harlow Shapley)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2.5米反射望远镜研究当时已知的100个球状星团,通过观测其中的造父变星来确定这些球状星团的距离。 1922~1924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云并非都在银河系内。哈勃在分析M31仙女座大星云一批造父变星的亮度以后断定,这些造父变星和它们所在的星云距离我们远达几十万光年,因而一定位于银河系外。这项于1924年公布的发现使天文学家不得不改变对宇宙的看法。 1926年—瑞典天文学家林得·布拉德(Lindblad Bertil)分析出银河系也在自转。1927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定量地测出了银河系的较差自转,进一步证明太阳确实不在银河系中心。
《音乐之声》ppt课件

电影《音乐之声》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欧洲风情和民族特色。其中,《哆来咪》、《雪绒花》等经典歌曲更是广为传唱,深受观众喜爱。
特点
电影音乐在《音乐之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更是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通过音乐的渲染和烘托,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音乐的分类
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指音乐中的音高和节奏变化,是音乐的基础。
指多个音符同时发出的声音,能够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
指音乐中强弱拍的有规律交替,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不同乐器或人声发出的声音特点,能够影响音乐的情感和氛围。
旋律
和声
节奏
音色
古典音乐
流行音乐
民族音乐
现代音乐
01
05
CHAP音乐与场景在电影中相互依存,共同构建影片的视听效果。场景为音乐提供视觉元素,音乐则为场景增添听觉层次。
相互补充
音乐与场景在表现上相互补充,通过音画结合的方式,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影片内涵。
情感共鸣
音乐与场景在情感表达上产生共鸣,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作品介绍
《雪绒花》是《音乐之声》中的一首经典插曲,也是冯·特拉普上校一家在晚会上演唱的曲目之一。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简洁,表达了上校一家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音乐风格
《雪绒花》采用了舒缓的音乐风格,旋律悠扬,节奏平稳,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传唱性。
赏析要点
在赏析《雪绒花》时,可以关注其优美的旋律和简洁的歌词,感受歌曲所传递的爱国之情和祝福之意。同时,也可以分析歌曲在音乐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音乐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音乐之声》ppt课件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其剧 情梗概是: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姑娘玛丽亚, 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 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 庭教师。特拉普上校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 死板地管理孩子们,使孩子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玛丽 亚来了以后,给孩子带来温暖,带来欢乐,带来歌声,受 到孩子们的爱戴,也改变了上校的沉闷心境。玛丽亚与上 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 之后,德国军方胁迫上校接受任命,为他们服务。上校一 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 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在音乐会尚未散场之际,全家摆脱了监 视,开车驶往国外,逃离了德国军方的魔爪.影片生动地塑造 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玛丽亚形象,并表现了奥 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成 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玛利亚在郊外纵情歌唱,快 乐游玩→正面描写。 修道院内众人对玛利亚七 嘴八舌地议论→侧面描写 玛利亚风风火火地闯进修道 院→正面描写
环境描写烘托女主人公形象。
达
标
练
习
《音乐之声》是历史上一部非常经典 ( 音乐故事片)。在本文中,塑造的主人 公是( 玛利亚 )。 课文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利亚 (热爱歌唱 )、( 心灵美好 )、 (活泼自由 )、( 纯真快乐 )地性格。 从玛利亚的歌声中,你听出了人物怎样的 内心世界? 热爱自然、热爱歌唱、活泼自由。
1.剧本开头是怎样描写阿尔卑斯山的 风光的?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答:全方位由远而近,由高而低地描 写。这一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与 玛利亚的歌唱相映衬,情景交融,烘 托出玛利亚的自由快乐。
2.玛利亚放声歌唱《音乐之声》表 现了什么?
答: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 展示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 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音乐之声》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1

众说纷纭( y)ú嬷n 嬷( mó )mo按捺( )nà
峥嵘( zhēng ró)ng 涟漪( liá)n yī
忏悔( ch)àn虔诚( q)ián 远眺( )tiào 解释词语
流连忘返: 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通宵达旦: 从天黑到天亮。
遐思: 悠远的思索或想象。
肃穆: 严肃安静。
款步: 缓慢地步行。
18
K12课件
19
K12课件
20
剧本开头是怎样描写阿尔卑斯山的风光 的?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答:全方位由远而近,由高而低
地描写。这一环境描写富有诗情
画意,与玛利亚的歌唱相映衬,
情景交融,烘托出玛利亚的自由
快乐。
K12课件
21
理解分析
读《音乐之声》的歌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试找出这段话用到的所有的修辞手法。 排比 前三句和后三句。 比喻 我的心想要像鸟儿从湖上飞回森林。
虔诚: 恭敬而有诚意。
K12课件
14
按捺: 抑制。
窥视: 暗中察看。 老成持重: 阅历多,办理稳中。 不动声色: 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静。 固执己见: 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 忍俊不禁: 忍不住笑。 众说纷纭: 各种说法又多又杂,很不一致。
K12课件
15
理解分析
《音乐之声》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
金球奖 得奖
最佳影片(音乐或喜剧类) 最佳女主角-Julie Andrews 提名
最佳导演 最佳女配角
K12课件
6
荣誉
曾被美国电影学会(AFI)列入以下百大名单中:
百年百大电影第55位 百年百大爱情电影第27位
百年百大歌曲: 《The Sound of Music》第10位 《My Favorite Things》第64位
九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16_音乐之声1ppt课件(精选)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 顶礼膜拜: mó 文中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 弥撒:
mísa天主教的主要宗教仪式。
• 2、根据课文填空。
• (1)《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
的 音乐故事片 ,作者勒曼是
作家。 美
剧
• (2)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描写
以及环境描写,并将 描写与
描写
相结正合面,栩栩如生地刻侧画面了一个
热爱歌唱、心灵美好、的活少泼女自玛丽亚。 由、纯真快乐
• 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像的视觉形 象,这就是影视剧本的画面感。
• 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歌时的环境描写、动作 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表情描 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 3、将人物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 文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 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侧面 写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 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 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侧面描写
• 玛丽亚 • 天性活泼,热爱歌唱; • 不守常规,无拘无束; • 纯真快乐,自由自在; • 自己快乐,给别人快乐; • 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
• 顶礼膜拜: mó 文中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 弥撒:
mísa天主教的主要宗教仪式。
• 2、根据课文填空。
• (1)《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
的 音乐故事片 ,作者勒曼是
作家。 美
剧
• (2)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描写
以及环境描写,并将 描写与
描写
相结正合面,栩栩如生地刻侧画面了一个
热爱歌唱、心灵美好、的活少泼女自玛丽亚。 由、纯真快乐
• 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像的视觉形 象,这就是影视剧本的画面感。
• 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歌时的环境描写、动作 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表情描 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 3、将人物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 文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 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侧面 写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 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 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侧面描写
• 玛丽亚 • 天性活泼,热爱歌唱; • 不守常规,无拘无束; • 纯真快乐,自由自在; • 自己快乐,给别人快乐; • 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
音乐之声PPT课件

从古代到现代,声乐艺术经历了漫长 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种演唱风格和 流派。
以人声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高度的 技巧性和艺术性。
发声原理与技巧
01
02
03
发声原理
声音是由气息经过声带振 动产生的,通过共鸣腔体 的调节,形成优美的歌声。
发声技巧
包括呼吸控制、声带调节、 共鸣运用等,是歌唱的基 础。
发声练习
特殊教育
对于某些特殊儿童,如自闭症儿童、智力障碍儿童等,音乐往往能够成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通过音乐的刺激和引导,这些儿童能够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得到发展。
06
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目标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等方面的 发展。
提高个人音乐鉴赏能力
拓展音乐视野
学习音乐知识
广泛涉猎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包括古典、 流行、民族等,丰富自己的音乐体验和感受。
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 等,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鉴赏水平。
实践音乐欣赏
培养批判性思维
积极参与音乐会、演出等音乐活动,通过现 场聆听和感受,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 赏。
音乐的基本要素
音高
音强
音色
音长
音乐中声音的高低,由 频率决定,单位是赫兹。
音乐中声音的强弱,由 振幅决定,即声音的响
度。
音乐中声音的特色,由 泛音决定,不同的乐器 和人声具有不同的音色。
音乐中声音的长短,即 音符的时值,是节奏的
重要因素。
音乐的节奏与节拍
01
02
03
04
以人声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高度的 技巧性和艺术性。
发声原理与技巧
01
02
03
发声原理
声音是由气息经过声带振 动产生的,通过共鸣腔体 的调节,形成优美的歌声。
发声技巧
包括呼吸控制、声带调节、 共鸣运用等,是歌唱的基 础。
发声练习
特殊教育
对于某些特殊儿童,如自闭症儿童、智力障碍儿童等,音乐往往能够成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通过音乐的刺激和引导,这些儿童能够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得到发展。
06
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目标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等方面的 发展。
提高个人音乐鉴赏能力
拓展音乐视野
学习音乐知识
广泛涉猎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包括古典、 流行、民族等,丰富自己的音乐体验和感受。
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 等,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鉴赏水平。
实践音乐欣赏
培养批判性思维
积极参与音乐会、演出等音乐活动,通过现 场聆听和感受,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 赏。
音乐的基本要素
音高
音强
音色
音长
音乐中声音的高低,由 频率决定,单位是赫兹。
音乐中声音的强弱,由 振幅决定,即声音的响
度。
音乐中声音的特色,由 泛音决定,不同的乐器 和人声具有不同的音色。
音乐中声音的长短,即 音符的时值,是节奏的
重要因素。
音乐的节奏与节拍
01
02
03
0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件-音乐之声(3)

閱讀對話和唱詞至“眾修女唱:叫人拿瑪利亞 怎麼辦?”,回答下列問題。
讀完以後,你認為瑪利亞具有怎樣的形象? 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純 真歡快,自由自在;自己快樂,也讓別人快樂; 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總之就是:招人喜歡, 卻又不適合做修女。 回答課後練習第二題:修道院院長把瑪利亞比作
讀《音樂之聲》的歌詞,回答下麵的問題:
試找出這段話用到的所有的修辭手法。
排比 前三句和后三句。 比喻 我的心想要像鸟儿从湖上飞回森林。
我的心想要像小天使随风飘出教堂。 ……
誇張 像初试歌喉的云雀通宵达旦地啼唱。
《音樂之聲》這首歌暗含了瑪利亞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了她對故鄉、大自然、音樂的無比熱愛之情。
答:留戀得忘記返回。表現了主人公對大自然 的無比熱愛。
3.瑪利亞放聲歌唱《音樂之聲》表現了什麼?
答:表現了她對音樂的熱愛和天賦,展示了她 豐富的情感、美好的心靈,揭示了她自由活潑 的天性。
4.這個場景的最後一句“忽然…跑下山來”運用了 怎樣的描寫方法?表現了瑪利亞怎樣的性格? 答:動作描寫。活潑自由。
❖第二寫眾嬤嬤在修道院內對瑪麗 亞的議論。
閱讀第一個場景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劇本開頭是怎樣描寫阿爾卑斯山的風光的? 這樣寫起什麼作用?
答:全方位由遠而近,由高而低地描寫。這 一環境描寫富有詩情畫意,與瑪利亞的歌唱 相映襯,情景交融,烘托出瑪利亞的自由快樂。
2.“流連忘返”是什麼意思?表明了什麼?
請結合瑪麗亞自己的各種表 現來說說她是怎樣的姑娘。
富有個性的行動描寫,突出了瑪利 亞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的特點。
……
用反問句式,再次強調了
表情各异的修女们: 眾人對瑪利亞毫無辦法。
叫人怎么能够抓住皎洁的月光?
九年级语文音乐之声_课件新人教版

可惜,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从此就 永远幸福快乐。当他们还在度蜜月的 时候,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上校 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 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道。一向 痛恨纳粹的上校决定带领全家人离开 奥地利。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 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 了,于是上校解释说他们离开是为了 参加希尔斯伯格节演出,并拿出节目 单作为证据。
上校要求玛丽亚也像他一样严 格,但是玛丽亚没有听从,而是用 她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 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用 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游戏服装, 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 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会了他们唱 歌。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 地被音乐和笑声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还带回了孩 子们喜欢的麦克叔叔和孩子们不甚 喜欢的,上校的女朋友,埃尔莎· 施 瑞德男爵夫人上校对玛丽亚的做法 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 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因 为玛丽亚把从他妻子去世之后家里 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玛丽 亚还和孩子们一起准备了一场木偶 戏,上校为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 热情所吸引了。
影视文学有哪些特征 ?
综合性最强,表现力最佳,可视性最好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 第一写玛丽亚在萨尔茨堡的野外 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 • 第二写众嬷嬷在修道院内对玛丽 亚的议论。
院长把玛丽亚比作 “皎洁的月光”、“天上 的云彩”,
在纳粹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会 场,演出了孩子们准备好的歌曲。在 这时,上校和玛丽亚演唱了《雪绒 花》,歌曲里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 情浓郁深厚,不顾旁边持枪的纳粹守 卫,在场的观众也跟着上校一起唱完 了《雪绒花》。 演出之后,趁着颁奖的时候上校 一家人逃离演出现场,纳粹一路追到 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 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 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 开了奥地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课件 (共23张PPT)

格的方法。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勒曼,美籍德国女高音歌唱家,剧 作家。就学于柏林,师从著名女高音歌 唱家 M.马林格。1909年在汉堡歌剧院
首次登台扮演《魔笛》中的第三男童。
1910年,在尼古拉的《温莎的风流娘儿
们》中扮演埃恩肯。
整体感知
影片简介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 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 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
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1.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用意?
开头的环境描写,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
景,与玛丽亚的纵情歌唱相映衬,情景交融,有
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整体感知
2.歌词 《音乐之声》表现了主人公的什么品格?
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 现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内在的揭示了
她活泼自由的天性。
带给世界快乐和活力。
研读课文
艺术手法
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少女玛利亚热爱歌唱、心灵美
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
课文小结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阿尔卑斯山山麓,那里的湖光山 色令人迷醉;而素有“音乐之乡”之称的萨尔茨堡是音 乐大师莫扎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
整体感知
基础字词
鳞次栉比( zhì ) 山麓( lù ) 嬷嬷( mó mo ) zhēng róng) 峥嵘( 伫立( zhù 按捺( nà ) 涟漪( lián yī ) )
众说纷纭( yún )
忏悔( chà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旁白
玛利亚
院长
贝尔塔
玛格丽塔 贝尔尼斯 卡塔林
阿格塔
索非亚
提问:《音乐之声》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 答:是世界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
提问: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 写什么?
全文共有两个场景,分别是: 第一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
萨尔茨堡的野外,玛利亚忘情于山 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第二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 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利亚的议论。
阅读第一个场景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剧本开头是怎样描写阿尔卑斯山的风光的?
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答:全方位由远而近,由高而低地描写。这 一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与玛利亚的歌唱 相映衬,情景交融,烘托出玛利亚的自由快乐。
2.“流连往返”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用反问句式,再次强调了 众人对玛利亚毫无办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成 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玛利亚在萨尔茨堡郊外纵情歌唱,快乐游玩→正 面描写。 修道院内,众人对玛利亚七嘴八舌地议论→侧面 描写。 玛利亚风风火火地闯进修道院→正面描写
很好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达标练习
《音乐之声》是历史上一部经典的 (音乐故事片 )。在本文中,塑造 的主人公是(玛利亚 )。
给生词注音
鳞次栉比(zhì) 伫立(zhù) 山麓(lù)
众说纷纭(yún)嬷嬷(mó mo) 按捺(nà)
峥嵘(zhēng róng)
涟漪( lián yī )
忏悔(chàn) 虔诚(qián) 远眺(tiào)
解释词语
流连忘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 遐思:悠远的思索或想象。
《音乐之声》讲的是发生在1938年,奥地利的一 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 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 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后,组成了家庭合 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的民歌和爱国歌曲。这部 影片成为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广为流传的经典 音乐有:《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女》《雪绒 花》《多来咪》《晚安,再见 》等。
阅读第二个场景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不动声色”来形容院长,突出她性格中的 什么特点?
答:老成持重,城府很深 2.你是如何理解“反正我看黑羊身上的毛也一样
暖和”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的? 答:言外之意是说玛利亚做修女也未尝不可,
一样合适。 3.众人对玛利亚的评说虽褒贬不一,但我们依然 能够看出她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用自己的话
优 秀 PPT下 载 : /xiazai/ PPT教 程 : /powerpoint/
W ord教 程 : /word/
Excel教 程 : /excel/
资 料 下 载 : /ziliao/
PPT课 件 下 载 :/kejian/
范 文 下 载 : /fanwen/
试 卷 下 载 : /shiti/
肃穆:严肃安静。
款步:缓慢地步行。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PPT模 板 下 载 : /moban/ 行 业 PPT模 板 :/hangye/
节 日 PPT模 板 : /jieri/
PPT素 材 下 载 :/sucai/
PPT背 景 图 片 : /beijing/ PPT图 表 下 载:/tubiao/
贝尔塔。性格固执,对玛利亚一直报有偏见, 只看见玛利亚的不足,看不见她的优点。
读完全问后,你认为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 片的特色的?
答:课文中玛利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 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麽麽对白式的、带有 比喻、夸张的歌唱,则具有喜剧风格,这二者 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读《音乐之声》的歌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试找出这段话用到的所有的修辞手法。 排比 比喻
夸张 《音乐之声》这首歌暗含了玛利亚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她对故乡、大自然、音乐的无比热爱之情。
阅读对话和唱词至“众修女唱:叫人拿玛利亚 怎么办?”,回答下列问题。
读完以后,你认为玛利亚具有怎样的形象? 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 真欢快,自由自在;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 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总之就是:招人喜欢, 却又不适合做修女。 回答课后练习第二题:修道院院长把玛利亚比作
课文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利亚 (热爱歌唱 )、(心灵美好)、 (活泼自由 )、(纯真快乐)地性 格。
答:留恋得忘记返回。表现了主人公对大自然 的无比热爱。
3.玛利亚放声歌唱《音乐之声》表现了什么?
答: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展示了她 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
的天性。
4.这个场景的最后一句“忽然…跑下山来”运用了 怎样的描写方法?表现了玛利亚怎样的性格? 答:动作描写。活泼自由。
教 案 下 载 : /jiaoan/
按捺:抑制。
窥视:暗中察看。 老成持重:阅历多,办理稳中。 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静。 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众说纷纭:各种说法又多又杂,很不一致。
分角色朗读课文
文中共有8个人物,包括旁白有9位同学朗读:
节选
目标和重点
理解文中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玛利 亚形象的方法。 品味课外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 作、表情描写。 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 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结合有关的背景知识,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 内容。 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好能够表演出来。
背景概要
“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 比喻恰
恰当当吗。?院为长什唱么词?的意思是说拿玛利亚毫无办法,这 正如人们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 光”。修道院院长把玛利亚比做这两件事物,生动 而形象地表现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和众嬷嬷对 玛利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富有个性的行动描写,突出了玛利 亚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的特点。
概括一下玛利亚的个性特点。
答:天真活泼,热爱自由,不守常规,无拘 无束,大胆这个人物的形象, 这种方法叫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是?
答:侧面描写。能更全面、更完整地塑造人物 形象,使玛利亚这个形象真实地、丰满地展现
在人们面前。
5.从选文中选择一个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 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