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掌握虚词有办法!

合集下载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以下是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而:
- 拔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 何:
- 苛政猛于虎: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3. 乎: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乃: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 其:
-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译文:XXX怎么能和你相比呢?这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比较,但是他的妻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她的依据是什么呢?实际上,这是因为她爱你深沉。

唉,情感的误判,真是太大了!但是,有谁能忘记感情呢?怎么才能克服这种弊病呢?希望您能教我一个好方法,怎么样?译文:我曾听XXX的高尚品德,于是读了他的《示儿》。

当我读到“XXX北定中原日,家祭XXX告乃翁”这句话时,深感佩服,他真是一位忠贞不渝的人啊!但也有人不屑,说:“这家伙只是为了博取名气。

”众人用理论质问他,他的话说不通,只好道歉。

其实他的话只是夸大其词,他自己也很高傲。

解析:(1)副词,表示暂且、暂时。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而且。

(3)副词,表示暂且、暂时。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而且。

(5)副词,表示如同、像。

(6)副词,表示清澈、明净。

(7)副词,表示暂且、暂时。

译文:“还活着的人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已经死去的人早已长逝”,这不仅仅是发生在某个石壕坑里,而是在中晚唐朝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皇帝仍然每天享受着音乐和舞蹈,还委任奸佞之徒掌管政务,那么唐朝必然会灭亡。

而志士应该像清澈的河水一样纯粹,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没有进步的机会。

即使有着“宁死不屈,不需要酒杯来辞别”的豪气,也无法发挥作用,因为没有用武之地。

解析:(1)复音虚词,表示原因。

(2)代词,表示对象。

(3)副词,表示位置。

(4)复音词,表示原因。

(5)副词,表示时间。

(6)复音词,表示目的、原因。

译文:“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的紧急情况,而不是出于私仇。

”XXX这样说,足以使他成为天下所敬仰的对象。

能够像他一样,以自己的位置和能力去做到这一点,其他人又怎么能够比得上呢?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就知道他不是为了博取名利而行事的。

与他平起平坐的人,XXX也是如此,他在众人中从不失态,前去拜访XXX时,他的度量岂是普通人可以比拟的?这两个人都是以教人向上为目的的。

《文言18个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

《文言18个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

2.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 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 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 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 (7)? 解析: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 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 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 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 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 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 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 办”。
11.也 “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 (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汝之 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 (5)!”
解析:(1)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引 起下文。(2)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3)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4)句末语气助 词,表判断语气。 (5)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 表感叹语气
பைடு நூலகம்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 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 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 (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 (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 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 谨。狐与狼遂去。
注:<名>益处;好处。《鱼我所欲也》:“万钟于我 何~焉。”
jiā ①<动>浮夸;夸大其辞。《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 也,必以信。” ②<动>加上;加于。《鸿门宴》:“樊哙覆其盾于地,~彘肩 上,拔剑切而啖之。”③<动>施加;施用。《廉颇蔺相如列 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兵谋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动>施予;给予。《唐雎不辱使命》:“大王~惠,以大易 小,甚善。”⑤<动>增加;增益。《劝学》:“登高而招,臂 非~长也,而见者远。”⑥<形>厉害;更厉害。《<黄花冈七十 二烈士事略>序》:“杌陧之象视清季有~。”⑦<名>益处;好 处。《鱼我所欲也》:“万钟于我何~焉。”⑧<动>凌驾;欺 凌。《论语?公治长》:“我不欲人之~诸我也。”⑨<动>超过; 胜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胜于赵。” ⑩<动>加以;予以。《过小孤山大孤山》:“尝~营葺,有碑 载其事。”⑾<副>更;更加。《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少矣。”⑿<动>通“嘉”,嘉赏。李陵《答苏武 书》:“闻子之归,……无尺土之封~子之勤。”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教师版)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教师版)

12.以
以人为本 人人发展
12.以
• (1)名词,原因。(2)动词,认为。(3)介词,动作 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 (4)介词,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 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 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 用,可译为“把”。(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 因,可译为“因”、“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 译为“因为”。(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可译为“在”。(1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 译为“跟”、“和”。(14)助词,与“上”组合,表界 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
以人为本 人人发展
13.因
•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 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 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 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 (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 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 之业。
•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 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 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 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 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 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 •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3)(4)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 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 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 助词, 表疑问。 以人为本 人人发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18个故事教你快速记住文言虚词用法

18个故事教你快速记住文言虚词用法

18个故事教你快速记住文言虚词用法示例文章篇一:哎呀呀,文言虚词可真是让我们这些学生头疼的家伙!但你知道吗?有18 个故事能帮咱们快速记住它们的用法呢!就说“之”这个虚词吧,我给你讲个小故事。

有一天,小兔子阿之去森林里玩耍。

它看到一棵超级大的胡萝卜树,兴奋地跑过去。

这棵树对于阿之来说,就像是一座宝藏。

这里的“之”就是“它”的意思。

还有“而”,我再跟你讲讲。

小明特别喜欢跑步,每次跑起来都像一阵风,速度超快而且从不喊累。

这里的“而”就表示“而且”。

“其”字也有故事哦!小红有一个神秘的盒子,谁也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

大家都好奇其到底装了啥宝贝。

这里的“其”指的就是“那个”。

“以”字也来啦!小李学习特别努力,他每天都以最早的时间起床读书。

这里的“以”就是“在”的意思。

就像我们走路需要一步步踏实,记住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得一个一个慢慢来。

你说是不是?再比如说“于”,小张去参加比赛,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于所有人中获得了第一名。

这里的“于”就是“在……中”的意思。

“乃”字也有趣得很。

小王找了好久的钥匙,最后才发现,乃在自己的书包里。

这里的“乃”就是“竟然”的意思。

还有“焉”,小赵在森林里迷路了,找了好久都不知道该往哪儿走,心里正着急呢,突然发现了一个小木屋,难道这就是能帮他找到出路的地方焉?这里的“焉”表示疑问,相当于“呢”。

“因”字也有故事哟!小孙因为生病没去上学,同学们都很关心他。

这里的“因”就是“因为”的意思。

“为”字登场啦!小周为了能考个好成绩,每天都学到很晚。

这里的“为”就是“为了”。

“所”字也来凑个热闹。

小刘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那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那么新奇,所看到的景色都让他流连忘返。

这里的“所”就是“……的”。

“者”字也不能落下。

操场上跑步的人者,一个个都充满了活力。

这里的“者”表示“……的人”。

“与”字也有好玩的故事。

小花与小草在微风中一起跳舞,多么和谐的画面啊!这里的“与”就是“和”的意思。

初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初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初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明的书生。

他勤奋好学,对文言虚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李明决定出门游历,增长见识。

他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前行,不久便来到了一座宁静的村庄。

在村子里,他遇到了一位老者,名叫王福。

王福见李明一身书生打扮,便好奇地问道:“年轻人,你来此作甚?”李明恭敬地回答:“我欲游历四方,增长学问,不知此地可有什么有趣之事?”王福笑着说:“有趣之事倒是不少,就说这村头的那座桥,‘而’今已有些年头了。

”李明疑惑地问:“这‘而’字在此作何解?”王福解释道:“此‘而’乃连接词,表转折之意。

桥虽旧‘而’坚固。

”李明恍然大悟。

告别王福后,李明继续前行。

傍晚时分,他来到了一家客栈。

客栈老板热情地招呼他:“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李明说:“住店,麻烦给我一间安静的房间。

”老板应道:“好嘞,‘以’您的要求,给您安排楼上的房间。

”李明又问道:“这‘以’字何意?”老板道:“‘以’在此处作介词,表依据、按照。

”第二天一早,李明离开客栈,走进了一片山林。

在山林中,他看到一位猎人正准备狩猎。

猎人对他说:“此山林常有猛兽出没,你‘其’小心。

”李明不解地问:“‘其’字在这里怎么理解?”猎人回答:“‘其’在此用作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应当’。

”离开山林后,李明来到了一座小城。

在城中,他听到两个人在争吵。

一人说:“这是‘乃’我先看到的。

”另一人说:“分明是‘乃’我先拿到的。

”李明上前询问:“这两个‘乃’字是何意?”其中一人回答:“这‘乃’字是‘就是’‘原来是’的意思。

”接着,李明走进了一家书店。

他在书架上看到一本古籍,其中有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他问书店老板:“这‘也’字有何作用?”老板回答:“此‘也’字表句末语气,相当于‘啊’‘呀’。

”走出书店,李明看到一位画师正在作画。

画师自言自语道:“‘于’此处着墨,方能显出山水之神韵。

”李明好奇地请教:“这‘于’字何解?”画师说:“‘于’在此作介词,表示在。

【语文】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语文】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原题呈现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_____________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_____________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_____________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_____________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_____________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_____________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_____________思也。

众应之。

既而(8)_____________,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_____________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_____________;其行,乃巾帼英杰也。

2.何“徐公何(1)_____________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_____________也?其所据何(3)_____________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_____________其大也!然何(5)_____________人能忘情耶?何以(6)_____________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_____________?3.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_____________。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_____________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

”嗟乎(3)_____________,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_____________!而王胡为乎(5)_____________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_____________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_____________好乐者也。

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_____________?4.乃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_____________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_____________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_____________忠贞之士也!然有人不齿,乃(4)_____________曰:“此徒沽名耳。

《文言18个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

《文言18个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

1.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 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 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 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 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 而(11)。
3.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人,其家世 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 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 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 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 谅之乎(8)? 解析: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 相当于“于”,“在”。(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 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 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 助词,表疑问。
11.也 “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 (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汝之 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 (5)!”
解析:(1)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引 起下文。(2)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3)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4)句末语气助 词,表判断语气。 (5)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 表感叹语气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 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 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 (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 (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 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 谨。狐与狼遂去。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教师版)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教师版)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教师版)兵法是一门变幻莫测的学问,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因此XXX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XXX的父亲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她却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XXX博学多才,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像那些整天枯坐思考的读书人。

大家都响应她。

不久,XXX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XXX只是小女子罢了,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XXX怎么能及得上你呢?这是夸张的话,但是他的妻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她的理由是什么呢?其实,这是因为她爱你深啊。

唉,情感的误判,真是太大了!但是,有谁能忘记情感呢?怎么才能避免这种弊病呢?希望您能教我一些好的方法,怎么样?改写后:XXX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句话本来是错的,但是他的妻子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她深爱自己的老公。

感情常常会导致错误的判断,但是谁能忘记自己的感情呢?您能否教我一些方法来消除这种弊端呢?XXX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的治理情况也差不多了吧。

但是我曾经见过一个人,他家世代捕蛇,许多人因此丧命,但他仍然不停地做这件事情。

问他原因,他说:“这可以应对赋税啊。

”哎呀,赋税的危害竟然比毒蛇还要可怕!那么大王为什么还是如此沉迷于音乐呢?如果大王专注于治理国家,一定会处理得游刃有余,这样的话,大王的行为就比沉迷于音乐要好得多了。

我是个愚蠢的臣子,我的话可能不太准确,请大王原谅我吧。

我曾经听说过XXX的高尚品德,读过他的《示儿》后深受感动。

特别是“XXX北定中原日,家祭XXX告乃翁”这句话,让我对他的忠诚品质更加敬佩。

但是也有人不屑一顾,认为他只是在卖弄自己的名声。

当众人质问他时,他无话可说,只好道歉。

其实,他的言行只是为了炒作自己,他自高自大。

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这首《示儿》诗让我深受感动,特别是“XXX北定中原日,家祭XXX告乃翁”这句话,让我佩服XXX的忠诚和正直,他真是一位好臣子!但也有人质疑他,认为他只是为了炒作自己的名气。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 而兵者,诡道也, 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连词,表并列)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 而况(2复音词, 即“何况”, 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连词, 表假设。

)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 而(4代词, 通“尔”.你, 你的)翁豪杰者, 然青取之于蓝而(5)连词,表转折。

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连词,表递进。

)日参省乎己, 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连词, 表修饰。

)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复音词, 不久,一会儿。

, 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连词, 表承接.)出, 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 小女子而已(10复音词, 放在句尾, 表限制的语气助词, 相当于“罢了);其行, 乃巾帼英杰而(11语气助词, 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 (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 (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 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 “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 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 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 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 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 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 却是巾帼豪杰啊。

2. 何“徐公何(1副词, 用在动词前, 表疑问, 怎么)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 何(2疑问代词, 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也?其所据何(3代词, 做宾语, 什么。

)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 情之误, 何(4用在形容词前, 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其大也!然何(5代词, 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人能忘情耶?何以(6即“以何”, 介宾短语, 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除此弊, 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即“如何", 表示疑问或反问, 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完整word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完整word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 11〕。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0〕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 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3.乎(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其庶几乎〔1〕。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

〞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假设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那么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

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18个故事教你快速记住文言虚词用法

18个故事教你快速记住文言虚词用法

18个故事教你快速记住文言虚词用法《18 个故事教你快速记住文言虚词用法》学习文言文,文言虚词的用法往往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但别担心,今天我要用 18 个有趣的小故事,帮你轻松搞定这些虚词的用法!咱们先来说说“而”字。

有个叫小明的孩子,他特别喜欢跑步。

每次跑步的时候,他都是先慢慢地跑,然后逐渐加快速度。

这里的“而”就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接着”“就”。

再来讲讲“之”。

从前有个国王,他拥有一座美丽的花园。

花园里的每一朵花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

这里的“之”就是“的”的意思。

还有“以”。

张三很努力学习,他每天都以早起晚睡的方式来增加学习时间。

这里的“以”表示凭借、依靠。

“于”字也有故事。

李四去参加考试,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别人问他为什么考得这么好,他说自己平日里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这里的“于”是“到”的意思。

接着说“其”。

王五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很聪明,另一个很善良。

别人问他更喜欢哪一个,他说:“其聪明者,吾爱其智;其善良者,吾敬其德。

”这里的两个“其”,第一个是“其中的”,第二个是“他的”。

“为”字登场啦。

赵六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路边,他毫不犹豫地跑过去,为老人叫了救护车。

这里的“为”是“替”“给”的意思。

“乃”字也来凑热闹。

孙七一直想找到一本失传的古籍,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

有一天,他在一个旧书摊上偶然发现了,乃大喜过望。

这里的“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且”字有故事。

周八准备去旅行,他带了很多行李,而且还做了详细的攻略。

这里的“且”表示递进,“而且”的意思。

“则”字来了。

吴九学习很认真,每次考试如果认真复习了,则能取得好成绩;如果偷懒不复习,则成绩不理想。

这里的“则”表示“就”。

“者”字的故事。

郑十喜欢读书,各种各样的书他都读,有文学者,有历史者,有科学者。

这里的“者”相当于“……的(书)”。

“也”字的例子。

陈十一说话很有礼貌,别人帮助了他,他会说:“多谢,此乃吾之幸也。

”这里的“也”表示判断语气。

(2021年整理)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2021年整理)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

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50)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掌握虚词有办法!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样说)本来是错误的,但他的妻子这样说,为什么呢?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呢?推究其中的道理,(是)爱自己的老公很深啊。

哎,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啊!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拿什么消除这种弊端,希望您能教给我(一个)好办法,怎么样?3.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

”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

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解析:(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

(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译文:大王喜欢音乐太投入了,那么齐国治理得(也)差不多了吧。

但是我曾经看到一个人,他家世代捕蛇,有多人死在这件事上,却仍然做这件事不停下来,问他原因,(他)说:“(捕蛇)可以应付赋税啊。

”哎,赋税的危害真是比毒蛇还厉害啊!然而大王您为什么还如此沉溺于音乐呢?如果大王在治理国事上专心致志,一定会游刃有余的,(这样的话)大王的作为真是比耽溺于音乐强百倍啊。

为臣愚钝,所说的话难免有误,大王能原谅我吗?4.乃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

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

解析:(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

(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

(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

(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译文:曾经听说陆放翁的节操气节,全都表现在《示儿》这首诗里,于是读了读它。

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深深地受到感动并佩服他,(陆放翁)(真是)忠诚正直的臣子啊!然而也有人瞧不起他,竟然说;“这只是沽名钓誉罢了。

”大家向他询问道理,他无话可说,才不得不道歉。

推究他说的话,恐怕是炒作来抬高自己(的名气)吧。

5.其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

”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

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解析:(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或表感叹语气,多么,真。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副词,加强疑问语气,又。

(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

(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10)指示代词,那种。

(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

(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真鲜美啊!”您如果想尝一尝,叼来其中的一只吃掉它,就能够一饱自己的口福了。

狼说:“那如何对付猛犬呢?”狐狸就到猛犬那里离间说:“羊好多次说你坏话,他们说的话不堪入耳,您却一点不生气,是没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呢?等到他们嬉戏打闹的时候,我想为您把这耻辱全部洗刷掉。

希望您答应我!”猛犬笑着说:“想要给他加上罪名,难道还怕没有借口吗?”猛犬于是明白了狐狸的野心,知道守护羊群的道路很漫长,守护羊群更加谨慎。

狐狸与狼就离开了。

6.且“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奸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

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

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解析:(1)副词,暂且、姑且。

(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

(3)副词,将要。

(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

(5)复音词,就像。

(6)连词,表并列关系,又。

(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译文:“活着的人姑且苟活着吧,死去的人就永远逝去了。

”这难道只是石壕一个地方的现象吗?中晚唐王朝全都这样啊。

(国家治理得都)像这个样子(了),皇帝仍然每天玩乐,而且把朝政委托给奸佞的人,因此李唐将要灭亡,(是)一定的了。

再说有志之士就像河水那样清澈见底,在这样的世道上就没有入仕做官报效国家的道路了。

纵使他有“连死都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拒绝”的勇气,(却)没有用武之地,又有什么用呢?7.若“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

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解析:(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

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译文:“如果能够化身为千亿个自我,那就散到那无数的山峰上眺望故乡。

”(真是)奇妙啊!这个人的想象,(就)像石破天惊,铁树开花一样,并不是你们这些平常的人能够赶得上的。

我也是这样。

恐怕我们这些人只能够作鱼的一片鳞龙的一只爪了。

至于一般人思念家乡,常常是眺望明月怀念远方,(或者)登上高处吟诗作赋,至于柳子厚就不这样,(他)凭借超过一般人的思路,抒发难以抑制的感情,绝了。

8.所“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

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

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

解析:(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

(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

(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译文:“我这样做的缘故,(是)把国家的危机放在前面而把一己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这句话,值得使他被天下人钦佩。

凭借他所居的官位,能够这样说这样做,难道是别人能比得上的吗?仔细研究他的言行,就知道他并不是凭此沽名钓誉了。

与他不相上下的人,是信陵君。

侯生在大庭广众之间,不应该有过访(朋友)的事情的时候,前去拜访朱亥,(而信陵君始终面不更色),这气度难道是一般人吗?这两个人都是教人向上的榜样啊。

9.为“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

”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

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