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合集下载

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特点

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特点

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特点一、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反刍动物真胃和小肠中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与单胃动物无差异。

但由于反刍动物瘤胃中微生物的作用,使反刍动物对蛋白质和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利用与单胃动物有很大的不同。

1.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饲料蛋白质进入瘤胃后,一部分被微生物降解生成氨,生成的氨除用于微生物合成菌体蛋白外,其余的氨经瘤胃吸收,入门静脉,随血液进入肝脏合成尿素。

合成的尿素一部分经唾液和血液返回瘤胃再利用,另一部分从肾排出,这种氨和尿素的合成和不断循环,称为瘤胃中的氮素循环。

它在反刍动物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减少食入饲料蛋白质的浪费,并可使食入蛋白质被细菌充分利用合成菌体蛋白,以供畜体利用 (图1)。

图1 反刍家畜体内蛋白质的消化代谢饲料蛋白质经瘤胃微生物分解的那一部分称瘤胃降解蛋白质 (RDP),不被分解的部分叫做非降解蛋白质(UDP)或过瘤胃蛋白。

饲料蛋白质被瘤胃降解的那部分的百分含量称降解率。

各种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和降解速度不一样,蛋白质溶解性愈高,降解愈快,降解程度也愈高。

例如,尿素的降解率为 100 %,降解速度也最快;酪蛋白降解率 90%,降解速度稍慢。

植物饲料蛋白质的降解率变化较大,玉米为 40%,大多可达80%。

常见几种饲料蛋白质的降解率见表1。

表1 几种饲料蛋白的降解率饲料降解率(%) 饲料降解率(%)尿素酪蛋白大麦棉仁粕花生粕10090807065大豆粕苜蓿干草玉米鱼粉606040302.微生物蛋白质的产量和品质瘤胃中80%的微生物能利用氨,其中 26%可全部利用氨, 55%可以利用氨和氨基酸,少数的微生物能利用肽。

瘤胃微生物能在氮源和能量充足的情况下,合成足以维持正常生长和一定产奶量的蛋白质。

用近于无氮的日粮加尿素,羔羊能合成维持正常生长所需的10种必需氨基酸,其粪、尿中排出的氨基酸是摄入日粮氨基酸的3~1 0倍,其瘤胃中氨基酸是食入氨基酸的9~20倍。

用无氮日粮添加尿素喂奶牛12个月,产奶4271 kg;当日粮中20%的氮来自饲料蛋白时,产奶量提高。

影响饲料消化吸收率有哪些因素

影响饲料消化吸收率有哪些因素

影响饲料消化吸收率有哪些因素饲料营养成分的消化,由于养殖动物的种类、品种、年龄而不同,即使同一种动物也由于饲料的特性及组成而不同,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对于为养殖动物创造良好消化条件,提高饲料的可消化性,从而提高养殖动物产量是很有益的。

1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是否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

由于在研究中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其他饲料成分也相应改变,因而消化吸收率的变化,是由于饲料成分的影响,还是由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这给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赤筑(1956)用酪蛋白+淀粉+盐类的混合饲料投喂稚鲤,观察到蛋白质含量在10%时消化吸收率低,而蛋白质含量在20%—40%时,消化吸收率没有大的差别。

他认为蛋白质含量低时,消化吸收率也低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内因性N成分的影响;他在另一研究中发现,蛋白质含量低时,表观消化吸收率也小,但如把内因性蛋白态N量以0.04毫克/克体重加以修正时,则与真消化吸收率大体一致,因而认为在低蛋白质含量所看到的表观消化率的降低,不是由于添加淀粉所成绩卓著起的,而是由于内因性蛋白态N所致。

麦康森研究对虾对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率,发现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率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含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2 水温的影响王克行(1984)研究指出,在20-32℃水温范围内,仔虾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加快,水温对生长速度的影响是否通过提高消化吸收率来体现?谢宝华等(1983)报道,配合饵料在不同水温25℃和30℃条件下,其消化速度和蛋白质消化率均无明显不同。

麦康森等(1988)用51 Cr2O3作指标物质掺入小杂鱼、虾中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20-30℃范围内,消化吸收率在85.90%—88.67%之间,可见水温并不明显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

3 粉碎粒度的影响用18目、40目、60目、80目、100目过筛的花生饼粉喂虾,测其消化吸收率。

结果表明,用18目过筛的花生饼粉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降至80%以下,这显然是颗粒太粗,消化液难以渗入所致;40目至100目过筛的花生饼粉,其蛋白质消化吸收率没有明显差异,基本在同一水平上。

牛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牛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牛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碳水化合物一是来自精料,主要含有淀粉和可溶性糖;二是来自牧草和其他粗饲料,如干草、作物秸秆和青贮料,这类饲料的粗纤维含量很高。

碳水化合物饲料是肉牛的主要能量来源。

(一)可溶性糖的消化可溶性糖主要包括单糖和双糖,是谷物饲料的成分。

这些糖类几乎全部在瘤胃内被微生物发酵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分解生成挥发性脂肪酸(VFA)和二氧化碳。

挥发性脂肪酸是反刍动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能量,也可被细菌直接利用转变为菌体多糖。

(二)淀粉的消化淀粉是谷物和某些作物块茎的主要成分,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形式。

淀粉进入瘤胃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迅速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淀粉的消化速度受饲料来源和加工条件的影响,例如,加热可以加快淀粉的消化速度。

在瘤胃内未被消化的淀粉与菌体多糖一起到达小肠,被分解生成葡萄糖,经小肠吸收后被利用。

(三)粗纤维的消化粗纤维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的总称,约有45%在瘤胃内消化,10%在大肠内消化.粗纤维在瘤胃内被微生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挥发性脂肪酸,到达大肠的粗纤维也同样被栖居在那里的微生物所降解。

(一)瘤胃内脂肪的消化与代谢饲料脂肪进入瘤胃后,发生3种变化,即水解作用、水解产物的氢化作用和脂肪酸的合成。

瘤胃微生物能够把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脂肪酸被微生物氢化饱和,甘油则进一步发酵降解生成丙酸。

瘤胃微生物能合成各种结构的脂肪酸。

(二)小肠内脂肪的消化尽管瘤胃微生物对脂肪有一定的消化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小肠。

在胆汁和胰液的作用下,脂肪在空肠后段被完全降解并吸收。

(一)蛋白质在瘤胃内的消化饲料蛋白质在瘤胃内被微生物消化,可分为4个过程:第一,瘤胃微生物分泌的蛋白分解酶与肽酶将食入的蛋白质水解,变为肽与游离氨基酸;第二,游离氨基酸直接被利用以合成微生物蛋白质或微生物的其他成分,如细胞壁和核酸;第三,氨基酸被继续分解而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与氨;第四,氨被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质。

动物生理第六章消化部分

动物生理第六章消化部分

促胃液素族 促胃液素 缩胆囊素 促胰液素族 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 血管活性肠肽、糖依赖性胰岛释放素 P物质族 P物质 神经降压素 作用: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分泌;调节消化道组织的 生长、代谢;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等。 脑—肠肽:中枢N系统中发现的肽类,胃肠中也有,而 原在胃肠中发现的肽类,现在中枢中也存在。因而把 这种中枢神经和胃肠都有分布的肽类叫脑—肠肽。
(五)农畜唾液分泌的特点
(1、猪 一昼夜15L,腮腺分泌能力最强,仅在采食 时分泌。颌下腺连续分泌。唾液内有唾液淀粉酶,可 使淀粉分解为糊精和麦芽糖。 2、马 一昼夜40L,腮腺和颌下腺仅在咀嚼时分泌。 其它腺体持续地或多或少地分泌。咀嚼时分泌大量稀 薄水样唾液,主要是机械刺激引起,含少量或不含淀 粉酶。
(二)组成
是无色透明的黏性液体(水99.4%、无机 物、有机物)。
(三)作用
1、湿润饲料利于咀嚼。其黏液有助于食团形 成,增加光滑度,利于吞咽。 2、溶解饲料中可溶性物质,刺激舌的味觉感 受器,增强食欲,引起各消化腺的分泌。
3、清洁口腔,帮助清除饲料残渣和异物。 4、唾液呈弱碱性,可缓冲胃酸,利于植物的 碱性酶和微生物对饲料分解与发酵。 5、猪等唾液中有淀粉酶,使淀粉分解→麦芽 糖。 6、水牛和狗可借助唾液中水分的蒸发来调节 体温。 7、杀菌、消毒作用:含有溶菌E,冲淡、中 和或洗去毒素。可清洁口腔和消毒伤口。
壁内N丛系指胃肠壁内两种N丛: 黏膜下N 黏膜下N丛:位于黏膜下层。调节分泌与血液供应。 肌间N丛:位于环行肌和纵行肌间。调节胃肠运动。 肌间N 壁内N丛中有两类细胞: 1、感觉N元:一面与肠黏膜上的机械、化学感受器联 感觉N 系,同时将刺激传给运动N元。 2、运动N元:接受感觉N元传来的刺激,同时支配消 运动N 化道腺体和肠壁肌肉。 联系:这两种N元在N丛内发生突触联系,实现局部反 射。其中运动N元还受外来交感、副交感N的支配。

蛋白酶在饲料中的应用

蛋白酶在饲料中的应用

促进禽畜生长
蛋白酶的应用可以降低饲料中蛋 白质的含量,减少禽畜胃肠道的 负担,促进其生长。
提高禽畜免疫力
蛋白酶的应用可以改善禽畜的营 养状况,增强其免疫力,降低疾 病的发生率。
在宠物饲料中的应用
促进宠物健康生长
降低宠物粪便臭味
蛋白酶能够将宠物饲料中的蛋白质分 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提高宠物对 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促进其健康生长。
随着人们对动物健康和动物产 品品质的关注增加,对个性化 营养的需求也在增加。蛋白酶 可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 工具。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使用 蛋白酶可以减少对有限蛋白质 来源的依赖,从而降低环境负 担。
Part
05
结论
蛋白酶在饲料中的重要性
提高饲料利用率
01
蛋白酶能够将饲料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更易被动物吸收的小肽和
成本与可获得性
虽然许多蛋白酶已经商业化生产,但它们的成本和可获得 性可能限制了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与饲料的兼容性
蛋白酶需要与饲料中的其他成分兼容,以确保最佳的消化 效果。然而,某些蛋白酶可能与饲料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 应,影响其效果。
安全性问题
对于新的蛋白酶来源,需要进行充分的安全性评估,以确 保它们不会对动物或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前景
新型蛋白酶的开发
与其他酶的协同作用
个性化营养的需求
可持续性的考虑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开发新 型、更稳定的蛋白酶已成为可 能。这些新型蛋白酶可以提高 在饲料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稳 定性。
研究发现,某些蛋白酶与其他 酶(如植酸酶、木聚糖酶等) 协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提高 饲料的消化率。这为未来饲料 添加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
蛋白酶能够提供畜禽生长所需的氨基 酸和肽类物质,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

影响饲料消化吸收率有哪些因素

影响饲料消化吸收率有哪些因素

影响饲料消化吸收率有哪些因素饲料营养成分的消化,由于养殖动物的种类、品种、年龄而不同,即使同一种动物也由于饲料的特性及组成而不同,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对于为养殖动物创造良好消化条件,提高饲料的可消化性,从而提高养殖动物产量是很有益的。

1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是否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

由于在研究中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其他饲料成分也相应改变,因而消化吸收率的变化,是由于饲料成分的影响,还是由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这给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赤筑(1956)用酪蛋白+淀粉+盐类的混合饲料投喂稚鲤,观察到蛋白质含量在10%时消化吸收率低,而蛋白质含量在20%—40%时,消化吸收率没有大的差别。

他认为蛋白质含量低时,消化吸收率也低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内因性N成分的影响;他在另一研究中发现,蛋白质含量低时,表观消化吸收率也小,但如把内因性蛋白态N量以0.04毫克/克体重加以修正时,则与真消化吸收率大体一致,因而认为在低蛋白质含量所看到的表观消化率的降低,不是由于添加淀粉所成绩卓著起的,而是由于内因性蛋白态N所致。

麦康森研究对虾对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率,发现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率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含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2 水温的影响王克行(1984)研究指出,在20-32℃水温范围内,仔虾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加快,水温对生长速度的影响是否通过提高消化吸收率来体现?谢宝华等(1983)报道,配合饵料在不同水温25℃和30℃条件下,其消化速度和蛋白质消化率均无明显不同。

麦康森等(1988)用51 Cr2O3作指标物质掺入小杂鱼、虾中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20-30℃范围内,消化吸收率在85.90%—88.67%之间,可见水温并不明显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

3 粉碎粒度的影响用18目、40目、60目、80目、100目过筛的花生饼粉喂虾,测其消化吸收率。

结果表明,用18目过筛的花生饼粉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降至80%以下,这显然是颗粒太粗,消化液难以渗入所致;40目至100目过筛的花生饼粉,其蛋白质消化吸收率没有明显差异,基本在同一水平上。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及消化过程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及消化过程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及消化过程一、草食动物的消化方式及过程草食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因此它们的消化系统适应了植物纤维的消化。

首先,草食动物会用牙齿将食物咀嚼成较小的颗粒,增加食物表面积,便于后续消化。

然后,食物进入胃部,在胃中会与胃液混合,胃液中的酸性环境有助于杀死细菌和开始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接下来,食物进入到食道上部的瘤胃,瘤胃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分解植物纤维素,将其转化为可被动物吸收利用的简单糖。

然后,食物进入到食道下部的真胃,真胃中继续进行消化,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颗粒。

最后,食物进入到小肠,在小肠中,食物会与胆汁和胰液混合,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胰液则能够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将其转化为更小的分子,以便被小肠壁吸收。

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则进入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二、肉食动物的消化方式及过程肉食动物主要以肉类为食,因此它们的消化系统更加简化。

首先,肉食动物的牙齿通常较为锐利,适合撕咬和切割食物。

然后,食物进入胃部,在胃中与胃液混合,胃液中的酸性环境有助于杀死细菌和开始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接下来,食物进入到小肠,在小肠中,食物会与胆汁和胰液混合,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胰液则能够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将其转化为更小的分子,以便被小肠壁吸收。

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则进入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三、杂食动物的消化方式及过程杂食动物既食用植物也食用肉类,因此它们的消化系统结构较为复杂。

杂食动物的消化方式和过程与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消化方式结合了起来。

首先,杂食动物会根据食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牙齿咀嚼食物。

然后,食物进入胃部,在胃中与胃液混合,胃液中的酸性环境有助于杀死细菌和开始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接下来,食物进入到瘤胃和真胃,瘤胃中的微生物有助于分解植物纤维素,真胃中继续消化食物。

然后,食物进入到小肠,在小肠中,食物会与胆汁和胰液混合,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胰液则能够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将其转化为更小的分子,以便被小肠壁吸收。

反刍动物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反刍动物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一)消化吸收反刍动物真胃和小肠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非反刍动物类似。

但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使反刍动物对蛋白质和其它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利用与非反刍动物又有很大的差异。

1.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进入瘤胃的饲料蛋白质,经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成肽和氨基酸,其中多数氨基酸又进一步降解为有机酸、氨和二氧化碳。

瘤胃液中的各种支链酸,大多是由支链氨基酸衍生而来,如缬氨酸转变为异丁酸和氨。

微生物降解所产生的氨与一些简单的肽类和游离氨基酸,又被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质。

瘤胃液中的氨是蛋白质在微生物降解和合成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

饲粮蛋白质不足或当饲粮蛋白质难以降解时,瘤胃内氨浓度很低(<50mg/L)。

瘤胃微生物生长缓慢,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利用也受阻。

反之,如果蛋白质降解比合成速度快,则氨就会在瘤胃内积聚并超过微生物所能利用的最大氨浓度。

此时,多余的氨就会被瘤胃壁吸收,经血液输送到肝脏,并在肝中转变成尿素。

虽然所生成的尿素一部分可经唾液和血液返回瘤胃,但大部分却随尿排出而浪费掉。

这种氨和尿素的生成和不断循环,称为瘤胃中的氮素循环。

瘤胃液中氨的最适浓度范围较宽(85mg/L-300mg/L),其变异主要与瘤胃内微生物群能量及碳架供给有关。

因此,用氨与发酵有机物质间的关系来表示瘤胃内环境比用最适氨浓度表示更切合实际,瘤胃内每公斤有机物质发酵,微生物可利用近30克以上蛋白质或核酸形式存在的氮。

饲料供给的蛋白质少,瘤胃液中氨的浓度就低,经血液和唾液以尿素形式返回瘤胃的氮的数量可能超过以氨的形式从瘤胃吸收的氮量。

这种进入瘤胃的“再循环氮” 转变为微生物蛋白质,就意味着转移到后段胃肠道的蛋白质数量可能比饲料蛋白质多。

这样,瘤胃微生物对反刍动物蛋白质的供给具有一种“调节”作用,能使劣质蛋白质品质改善,优质蛋白质生物学价值降低。

因此,通过给反刍动物饲粮添加尿素,以提高瘤胃细菌蛋白质合成量已成为一项实用措施;对优质饲料蛋白质进行适当的处理(甲醛处理、包被等),以降低其溶解度,使其在瘤胃中的降解率降低,也是必要的办法。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一、蛋白质的消化宠物对蛋白质的消化由胃开始,狗、猫均为肉食性动物,胃液中盐酸浓度较高。

如狗胃液中盐酸的含量为0.4%~0.6%。

盐酸能使蛋白质膨胀变性,便于分解与消化。

宠物饲粮中的粗蛋白质被宠物采食后,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下,部分蛋白质被分解为分子较小的多肽,然后随同未被消化的蛋白质一起进入小肠。

在小肠中受到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及氨基肽酶等作用,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及部分寡肽(二肽、三肽)。

氨基酸和寡肽都可被小肠黏膜直接吸收。

但二肽和三肽在肠黏膜细胞内经二肽酶等作用继续分解为氨基酸。

被吸收的氨基酸进入门静脉到肝脏。

小肠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和氨化物进入大肠后,在腐败菌的作用下,降解为吲哚、粪臭素、酚、甲酚等有毒物质,一部分经肝脏解毒后随尿排出,另部分随粪便排出。

在大肠中,少部分蛋白质和氨化物还可在细菌酶的作用下,程度较小地被降解为氨基酸和氨,其中部分可被细菌利用合成菌体蛋白,但合成的菌体蛋白绝大部分随粪排出,而被再度降解为氨基酸后能由大肠吸收的为数甚少,吸收后也由血液输送到肝脏。

最后,在消化道中所有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随粪便排出体外。

随粪便排出的蛋白质,除了饲料中未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外,还包括肠脱落黏膜、肠道分泌物及残存的消化液等。

后部分蛋白质则称为“代谢蛋白质”(即代谢粪N×6.25)。

二、蛋白质的吸收狗、猫的肠管较短,但肠壁厚,具有典型的肉食特征,对饲粮中蛋白质消化吸收能力很强,对氨化物几乎不能消化吸收。

饲粮蛋白质消化的终产物氨基酸并非全部被小肠吸收,各种氨基酸的吸收率不尽相同。

一般情况下,动物对苯丙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脯氨酸、甘氨酸的吸收率较其他氨基酸为高。

小肠对不同构型的同一氨基酸吸收率也不同,通常L型氨基酸的吸收率比D型氨基酸高。

新生幼犬、幼猫的血液内几乎不含γ-球蛋白。

但在出生后24~36h内可依赖肠黏膜上皮的胞饮作用,直接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以获取抗体得到免疫力。

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证 实 小 肽 的 吸 收 效 率 高 于肠 道 对 氨 基 酸 的 吸 收 效率 ,肠 道 对小 肽 的吸 收不 容 易被 饱 和 ,具 有 与
氨基 酸 吸 收所 不 同 的转 运 通 道 和机 制 。 因此 ,对 于饲 料蛋 白质消 化 产物 的认 定 应该 包括 氨 基 酸和 小肽 ( 主要 为二 肽 和三 肽 ) 。饲 料蛋 白质 在 消 化 道 内 被 水 解 为 氨 基 酸 和 小 肽 后 才 能 被肠 道 所 吸收 进入 体 内 。 2 .影响 饲料 蛋 白质 消化 率 的 因素 国内外 大 量 的研究 结 果 表 明 ,同种 养殖 动物
池 中氨基 酸 的贡 献 不到 5 % , 0 即有 5 % 以上 的游 0
离 氨基 酸 是 由鱼 体 外 营 养 物 质 经过 消 化 吸 收 而 来 的 。Nl ad等 (96 研 究 大 鼠发 现 : 鼠体 内 iw r l 17 ) 大
游 离 氨 基 酸 池 中 7 % 一8 % 的 氨基 酸 为 体 内蛋 0 0
吸 收 的 氨 基 酸 用 于 体 内新 的 蛋 白质 合 成 的 比例 要 高 1 左 右 ,也 说 明鱼类 体 内蛋 白质 的合 成 受 倍
食物 ( 料 饲 的影 响较 大 。


进 入体 内的氨基 酸将加 入到体 内游离氨基
酸 池 中 ,游离 氨 基 酸池 是 指鱼 体 内所 有 游离 氨基
状分 析 1 饲 料 蛋 白质 被 消化 的 终产 物 .
酸 的 总称 ,包 括存 在 于血 液 中 、组 织 液 中 和细胞
内 的游离 氨基 酸 。游离 氨基 酸池 中游 离 氨基 酸 的
以前 的 观 点 一 直认 为 氨 基 酸 是 食 物 蛋 白质

畜牧学试题名词简答问答

畜牧学试题名词简答问答
7. 蛋白质饲料:饲料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大于或等于20%,且粗纤维含量低于18%的饲料。
8. 表观消化率:按常规方法测定的消化率,因为测定过程中未将非直接饲料来源的物质(即代谢性粪产物)扣除,故称表观消化率。
9. 饲料添加剂:是指添加到饲粮中的、能强化基础日粮的营养价值,保护饲料中营养物质避免在储存期间的损失,并能促进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调节机体代谢,增进动物健康和促进动物生长发育,从而改善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提高动物生产水平以及改进动物产品品质的微量添加物质的总称。
9.简述防止近交衰退应采取的措施?
答:(1)严格淘汰; (2)加强饲养管理,如果能满足近交后代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高的需要,衰退现象可缓解; (3)血缘更新; (4)做好选配工作,适当多留种公畜,使每代近交系数的增量维持在3%—4%左右,就不会有显著有害后果。
10.简述畜禽品种遗传资源保护的意义?
23.肉猪的管理?
答:(1)合理分群,大栏群养。(2)加强调教与管理。(3)创造适宜的环境。
(4)供给充足而清洁的饮水。(5)防疫驱虫,保持健康。
(6)适时去势。(7)月底称重。
24.工厂化养猪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答:(1)繁殖力 一头母猪繁殖2—2.5窝,每窝成活仔数在8头以上。
15.简述影响畜禽环境的因素?
答:(1)物理因素: 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噪声。
(2)化学因素: 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畜禽舍内的有害气体,土壤。
(3)生物因素: 细菌、病毒、寄生虫。
(4)人为因素: 人对畜禽的饲养、管理、调教和利用等。
16.畜禽场的布局原则?
答:(1)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尽量节约用地。
17. 品种:畜牧学上的概念,它是各个动物物种内,由于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某种特殊生产用途的动物群体。

动物生产中的饲料消化与吸收研究

动物生产中的饲料消化与吸收研究

动物生产中的饲料消化与吸收研究动物生产中的饲料消化与吸收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研究领域。

了解动物对不同饲料的消化过程,对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饲料的消化与吸收过程,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饲料成分与消化过程1.1 主要饲料成分饲料主要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

这些成分在动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消化反应,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

1.2 饲料消化过程动物在饲料消化过程中主要依靠消化酶。

在胃部,胃液中的盐酸和消化酶会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进入小肠后,胆汁和胰液会分解脂肪为脂肪酸和甘油。

同样,碳水化合物也会在小肠内被消化酶分解为葡萄糖等简单糖类。

二、饲料吸收与代谢2.1 营养物质吸收饲料消化后,营养物质会通过肠壁进入血液,然后被运至肝脏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其中,葡萄糖和氨基酸是主要的能量来源,脂肪酸被参与脂肪代谢的细胞所吸收。

2.2 代谢过程摄入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被转化为能量或储存起来。

葡萄糖经过糖酵解和细胞呼吸产生三磷酸腺苷(ATP),提供细胞运动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部分葡萄糖会被转化为糖原储存于肝脏和肌肉中,以备不时之需。

脂肪酸则会被合成为甘油三酯储存在脂肪组织中。

三、饲料消化与吸收研究进展目前,针对饲料消化与吸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以下简要介绍几个重要研究领域:3.1 饲料酶的研究饲料酶的功能是分解饲料中的复杂物质为简单的能被动物吸收的形式。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动物的消化系统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不同种类动物体内的酶的种类和催化效率存在差异,这为改进饲料组合、提高饲料利用率提供了依据。

3.2 肠道微生物的作用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参与了饲料的消化、代谢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可以改善动物对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饲料能量的浪费。

3.3 营养物质吸收通道的研究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吸收通道是一个关键因素。

饲料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

饲料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

饲料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蛋白质质量的评定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方法较多。

现首先简要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或目前还有一定意义的评定方法,然后重点对目前较流行的可消化(可利用)氨基酸及瘤胃降解与非降解蛋白进行介绍。

( 一 ) 粗蛋白质 (Crude Protein ,缩写 CP) 粗蛋白是使用较早的蛋白质质量评定指标,仅能反应饲料或饲粮总含氮物的多少。

( 二 ) 可消化粗蛋白质 (Digestible Crude Protein ,缩写 DCP) 饲料可消化粗蛋白质可由其粗蛋白质含量乘以粗蛋白消化率而得。

同一种动物对不同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不同,不同的动物对同一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也不完全相同。

饲料可消化蛋白质可粗略地反映饲料蛋白质的质量。

( 三 )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Biological Value ,缩写 BV) 生物学价值指动物利用的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比,即:食入氮 -( 粪氮 + 尿氮 )BV =──────────────× 100%食入氮 - 粪氮以上公式所得的 BV 值称表观生物学价值。

从粪氮中扣除来自内源的代谢粪氮 (MFN) ,从尿氮中扣除非饲料来源的内源尿氮 (EUN) ,则可计算出真生物学价值 (TBV) :食入氮 -(粪氮 -MFN)-(尿氮 -EUN)TBV =─────────────────× 100%食入氮 -( 粪氮 -MFN)蛋白质的 BV 值愈高,说明其质量愈好。

饲料蛋白质的 BV 值一般在 50-80 范围内。

( 四 ) 净蛋白利用率 (Net Protein Utilization ,缩写 NPU) 净蛋白利用率是指动物体内沉积的蛋白质或氮占食入的蛋白质或氮的百分比,即:沉积氮 (CP)NPU =──────× 100 或 NPU = BV ×氮 (CP) 的消化率食入氮 (CP)最初, NPU 是用食入含氮饲粮 ( 或饲料 ) 时机体的含氮量减去食入无氮饲粮 ( 或饲料 ) 时机体含氮量的差,再除以食入氮而得。

遗传学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遗传学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大肠
未消化蛋白质
氨基酸、氨等
尿
2、氨基酸的吸收
蛋白质经胃和小肠消化后 形成的氨基酸主要在小肠 上2/3处被上皮细胞吸收
各种氨基酸的吸收速度不 同。一些氨基酸的吸收速 度顺序是:胱氨酸>蛋氨 酸>色氨酸>亮氨酸>苯 丙氨酸>赖氨酸≈丙氨酸 >丝氨酸>天门冬氨酸> 谷氨酸
3、氨基酸的转运
• 氨基酸通过与氨基酸转 运载体和钠形成复合体 后,转运入细胞膜内
日粮中含氮化合物
蛋白质



唾液
尿 素

NPN 氨
血液
循 环
尿素
氨基酸
VFA
真 胃 小 过瘤胃蛋白 肠
微生物蛋白
蛋白质
内源分泌物 氨基酸



蛋白质


未消化氮
氨基酸 代谢粪氮
NH3

尿素
尿
内源氮

体组织代谢


2、瘤胃氮素循环
概念:氨是饲料蛋白质被瘤胃微生物降解和利用的中间产物,其在瘤胃中的 浓度受饲料蛋白质被微生物降解的速度和微生物利用氨合成菌体蛋白速度的影 响。当有大量蛋白质降解,且降解速度比合成速度快时,则氨就会在瘤胃中聚 集。聚集的氨会被瘤胃壁吸收,经血液输送到肝脏,并在肝脏中转变为尿素, 转化的尿素之一部分经血液和唾液返回瘤胃,另一部分经肾脏随尿排出,这种 氨和尿素的生成和再返回瘤胃的过程称为瘤胃氮素循环 瘤胃氮素循环的营养和生理意义:(1)减少蛋白质浪费、储存氮源;(2) 调节瘤胃氨浓度,避免瘤胃氨中毒
依赖H+ 浓度或Ca2+ 浓度电导的主动转运过程 具有pH依赖性、非耗能的Na+/H+ 交换转运系统 谷胱甘肽(GSH)转运系统

饲料营养成分及其营养作用

饲料营养成分及其营养作用

饲料营养成分及其营养作用人们把生物从外界摄取维持自身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及其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称为营养(nutrition)。

而人类饲喂给的营养物质称为饲料(feedstuff),对食物或饲料中所包含的各种营养物质则统称为营养素(nutrients)。

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均由化学元素所组成,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中,至少有26种为动物所必需,这些元素绝大部分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目前已清楚了解到,动物需要的营养物质达数十种,可以概括为七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和水。

虽然这些物质在各种饲料中的含量有所不同,但其对实验动物的营养作用是一致的。

它们各具有独特的营养功能,在机体代谢过程中又密切联系,共同参加、推动和调节生命活动。

1、水及其营养功能水对于动物生存的重要性仅次于氧气,没有水的存在,任何生命活动都无法进行。

大部分饲料均含有水分,但不同的种类含水量差异很大。

对于植物性饲料,同一种原料由于收割期不同、利用部位不同、加工方法及贮存时间的不同,其水分的含量也不尽相同。

动物对水的需要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动物种类、年龄、生长性能、环境温度湿度等,因此无法规定动物的需水量。

及时获得足够的清洁饮水是动物进行正常代谢、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2、蛋白质及其营养功能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氨基酸,已知的氨基酸有20多种,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形成不同的蛋白质,饲料中的蛋白质只有被消化分解为简单的氨基酸才能够被动物吸收利用。

因此,蛋白质营养的实质是氨基酸营养。

(1)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指在动物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及数量不能满足动物正常生长需要,必须由饲料来供给的氨基酸,包括精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色氨酸;非必需氨基酸指动物体内能够合成,不依赖饲料供给的氨基酸,包括丙氨酸、丝氨酸、门冬氨酸、谷氨酸、酪氨酸、胱氨酸、甘氨酸等。

单胃动物的消化吸收特点

单胃动物的消化吸收特点

一、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饲料中的蛋白质从口腔转移到胃内,胃内的盐酸首先使之变性,蛋白质立体的三维结构被分解成单股,肽键暴露,在胃蛋白酶、十二指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内切酶的作用下,蛋白质分子降解为含氨基酸数不等的各种多肽。

在小肠中,多肽经胰腺分泌的外切酶的作用变为游离氨基酸(食入蛋白的60%以上)和寡肽。

寡肽能被吸收入肠黏膜,经二肽酶水解为氨基酸。

氨基酸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运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及各种组织细胞中,合成体蛋白。

试验证明各种氨基酸的吸收速度不相同。

一些氨基酸的吸收速度的顺序是:胱氨酸>蛋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

小肠中未被消化的蛋白质进入大肠,部分受肠道细菌作用,分解为氨基酸和氨,为细菌所利用,合成菌体蛋白,与未消化的蛋白质一起由粪中排出。

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代谢 1.淀粉的消化代谢饲料中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产生可溶性淀粉——糊精,再分解为麦芽糖,但由于饲料在口腔逗留时间较短,此消化作用并不重要。

食糜进入胃后,在胃液的酸性环境中,迫使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停止,直到进入小肠,在胰液淀粉酶的作用下继续分解为麦芽糖。

再由麦芽糖酶将其分解为葡萄糖并被吸收。

未消化完的淀粉及葡萄糖,在大肠受细菌的作用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和气体,气体由粪排出,挥发性脂肪酸则被肠壁吸收,参与畜体代谢。

2.纤维素的消化代谢饲料中纤维性物质进人猪胃和小肠后不发生变化。

转移至大肠后,经细菌发酵,纤维素被分解成为挥发性脂肪酸和二氧化碳,后者经氢化作用变为甲烷,由肠道排出。

挥发性脂肪酸被肠道吸收,参与畜体代谢。

三、脂肪的消化吸收 饲料脂肪在小肠内受到胆汁、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的作用,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被肠壁直接吸收,沉积于畜体脂肪组织中,变为体脂肪。

脂肪酸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猪体内被吸收后,不经氢化即直接转变为体脂肪,因此,猪体脂品质受食入饲料脂肪性质的影响很大。

反刍动物蛋白质的吸收

反刍动物蛋白质的吸收

反刍动物蛋白质的吸收一、反刍动物消化系统反刍动物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部位,以及与消化相关的酶和微生物。

口腔负责初步消化,通过咀嚼将食物与唾液混合,促进食物软化。

食道将食物送入胃部,胃部分泌胃酸和胃酶,对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

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后进入肠道,肠道内的酶和微生物继续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二、蛋白质在反刍动物体内的消化过程蛋白质在反刍动物体内的消化始于口腔,通过咀嚼将蛋白质分解成较小的肽链和氨基酸。

这些肽链和氨基酸在胃酸和胃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形成更小的分子。

这些小分子透过胃壁进入小肠,在小肠中,胰蛋白酶和肠激酶等酶进一步分解蛋白质,使其成为能够被吸收的氨基酸。

三、蛋白质在反刍动物体内吸收的主要场所蛋白质在反刍动物体内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中。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负责将氨基酸吸收进入体内。

此外,肝脏和肾脏也会吸收一部分氨基酸。

四、影响反刍动物体内蛋白质吸收的因素1. 饲料种类:不同种类的饲料蛋白质消化率不同,直接影响蛋白质的吸收。

2. 饮水量:饮水不足会影响反刍动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3. 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菌群失调会影响蛋白质的吸收。

4. 饲养环境:饲养环境对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也有影响,如温度、湿度等。

五、反刍动物体内蛋白质吸收的生理意义反刍动物体内蛋白质的吸收对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吸收的氨基酸用于合成机体组织、器官、激素等,同时也是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来源。

六、蛋白质在反刍动物体内的利用效率蛋白质在反刍动物体内的利用效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饲料蛋白质质量、反刍动物的生理状态、饲养环境等。

一般来说,优质蛋白质的利用效率较高,而劣质蛋白质的利用效率较低。

此外,反刍动物的生理状态和饲养环境也会影响蛋白质的利用效率。

七、提高反刍动物体内蛋白质利用率的途径1. 优化饲料配方:通过合理搭配饲料,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2. 添加适宜的添加剂:如添加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促进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

蛋白质消化吸收的过程

蛋白质消化吸收的过程

蛋白质消化吸收的过程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们的身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器官和酶的参与。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过程。

蛋白质的消化过程从口腔开始。

当我们咀嚼食物时,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开始分解淀粉质,但蛋白质在口腔中并无显著消化作用。

接下来,食物通过食管进入胃部。

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它能够破坏食物的结构,使其变得更易被消化。

同时,胃壁分泌胃蛋白酶原,这是一种不活跃的酶,需要经过一系列反应才能转化为活性酶胃蛋白酶。

随着食物在胃中的搅拌运动,胃蛋白酶原进一步被激活,开始分解蛋白质。

胃蛋白酶主要作用于蛋白质的肽键,将其分解为较小的多肽链。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个小时,取决于食物的组成和个体的消化能力。

在胃中完成初步消化后,食物进入小肠。

小肠是蛋白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在小肠内壁有大量的绒毛,它们增加了吸收面积,方便养分的吸收。

在小肠中,胃蛋白酶原被胰蛋白酶激活为胰蛋白酶。

胰蛋白酶主要作用于多肽链,将其进一步分解成短肽和氨基酸。

小肠壁上还有一种叫做肽酶的酶,它能够将短肽分解为更小的肽段和氨基酸。

最终,蛋白质消化到单个氨基酸的程度。

这些氨基酸通过小肠绒毛上的运输蛋白进入血液循环,然后被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虽然看起来复杂,但在我们的身体中却是高度精确和高效的。

各个酶的活性调节以及器官之间的协同工作,使得蛋白质能够被有效地分解和吸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蛋白质消化速度可能不同。

一些蛋白质消化较快,如乳清蛋白,而一些蛋白质消化较慢,如鱼肉。

这也是为什么在饮食中,我们需要多样化的蛋白质来源,以确保身体获得各种必要的氨基酸。

总结起来,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涉及到口腔、胃、小肠等多个器官和酶的参与。

通过消化酶的作用,蛋白质逐渐被分解为氨基酸,并通过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为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

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

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
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动物的生存和健康。

本文将针对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展开详细的介绍。

1.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方式
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食物中,包括淀粉、糖类等。

对于颗粒饲料,动物需要利用口腔中的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较小的糖分子。

随后,经过胃肠道的酶的作用,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

对于反刍动物,胃中的微生物能够将不易消化的纤维素分解为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等物质,提供能源。

2. 蛋白质的消化方式
蛋白质包括氨基酸,是动物生长发育和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在蛋白质消化过程中,胃酸和胃肠道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胃酸可以使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加快酶的分解。

胃肠道酶主要分为胃蛋白酶和肠蛋白酶,能够将蛋白质分解为小肽和氨基酸,进入血液循环中。

脂肪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是动物体内的重要能量来源。

脂肪消化主要发生在小肠中,通过胆汁与胰液中的酶的作用,将脂肪酸和甘油分解为较小的分子,转化为胆固醇和脂肪乳糖等。

最终,这些物质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被肝脏处理。

矿物质是维持动物机体正常代谢必须的微量元素,包括钙、铁、锌等。

动物通过食物摄入矿物质,经过胃内酸和胆汁的作用,进入小肠中,被吸收到体内的不同部位。

其中,钙主要吸收于十二指肠和上段小肠中。

总结起来,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消化后可被动物体内的细胞所吸收,提供能量、构成新细胞以及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吸
动物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常以粗蛋白的形式表述,然而,粗蛋白的分析值并不能代表饲料中有效的蛋白质含量。

如果饲料中粗蛋白含量高,但其蛋白质的有效利用率较低,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积累过多,可能会引发肠道健康问题。

影响饲料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有很多:
1、动物因素
动物的个体差异、年龄阶段、不同品种等,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能力都会有影响。

2、饲粮因素
饲料中蛋白质的种类、纤维水平、酶抑制因子也会影响动物的蛋白消化率。

如羽毛粉的蛋白含量高达80%,但其中仅有25%的蛋白可消化,因为羽毛粉中含量较大的角蛋白不易被消化利用;纤维物质能加速蛋白质在消化道排空,阻碍其消化,所以高纤维日粮饲料中蛋白消化率较低;一些农副产品中含有蛋白酶抑制因子,如生大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生马铃薯中含有的糜蛋白酶抑制因子能抑制蛋白酶活性,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

3、加工因素
饲料加工生产过程中,粉碎、热处理、发酵、降解等程序可能影响蛋白质的理化性质,降低可消化吸收的蛋白含量。

如粉碎不完全,蛋白酶与饲料作用的表面积小,可利用的蛋白质不能被充分水解,影响其吸收。

动物摄入的蛋白质经过消化以后,以小肽和氨基酸形式在小肠吸收,未能被消化分解的蛋白质会进入大肠被有害微生物分解利用,引起肠道微生物紊乱诱发腹泻,而通过有害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如胺类、NH3等会被机体吸收,再通过肝脏的处理转化排出,使得原本用来维持机体生长和健康的能量被这个生理过程消耗,降低了蛋白质的营养质量。

另外,由于未消化蛋白质带来
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提供动物适宜的营养,提高消化率,最大程度地降低未消化蛋白进入后肠道应是动物营养研究的新方向。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问题:
1、适当降低蛋白浓度,配比平衡
随着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研究推广,动物饲料配方中粗蛋白的含量已不能完全彰显配方的营养价值,很多厂家推出的低蛋白日粮逐渐被用户认可并得到良好的反响。

低蛋白日粮虽然从表面看粗蛋白含量有所下降,但其中的可消化蛋白含量、氨基酸配比较之以前更为合理,而蛋白质与其他营养物质的含量也应遵循不同动物的生长需要合理配比。

研究认为,在中低蛋白日粮中合理配比氨基酸和能量等,可以提高蛋白质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

2、提高消化道前段蛋白质的消化率
提高动物对蛋白质消化率的主要手段除了适量,最重要的是质优,而质优则意味着价高,因此养殖低成本与饲料配方高品质的矛盾长期存在。

于是,非常规、低品质原料的优化处理被提上日程,即在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增加体外预消化过程,降解抗营养因子、大分子物质、提高原料消化性的同时赋予功能性,一举多得。

另外,体外消化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动物体内消化,对于幼龄动物、应激期动物作用更为显著。

目前,饲料中应用的酶解蛋白、小肽类、生物发酵类原料都属于预消化原料的范畴,为饲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