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浅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海天相望的近邻。
中日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大国,继续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仅对我们两国,而且对全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中日关系在各自对外关系中显然居于重要地位,但进入世纪之交,中日关系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状况。
本文主要分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日两国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以及我国应对的对策。
我认为,不管是历史遗留问题或是至今的摩擦,两国问题在和平沟通和交流的条件下还是能够和平解决的。
一、中日历史关系甲午战争后,日本伙同西方列强,加剧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把中国视为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场所,直至公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日本又加入美国的反华包围圈,中日在政治上相互隔绝二十多年。
40年前,中日双方签署《联合声明》,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俗话说“四十不惑”,两国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由于日本的购岛行为而急剧恶化。
中日关系正除以一个关键阶段,是进是退,关键取决于双方能否把握机遇,进行积极的政策互动,这就需要我们认清规律、把握大局,抓好关键、用好机遇、实现局部利益与总体有好的再平衡。
一.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
随着两国的发展,摩擦和矛盾不断发生,我认为中日两国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历史问题,二是钓鱼岛问题,三是能源问题。
1.历史问题。
满清时期,清政府的腐败、军队的颓废,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震惊了全世界,历史上的强国竟沦落至此。
相反,日本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蓄谋已久的侵略——日甲午战争终于爆发,结果是中国惨败。
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中日两国的摩擦一直没有消灭过: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中国大扫荡——三光政策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问题,造成中日关系的不断恶化。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给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严重恶化的后果。
困扰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_以_慰安妇_为例
“战争与和帄”———中日关系历史研究(四篇)编者按: 2007年是“七七事变”以及“南京大屠杀”70 周年纪念,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 周年。
维护世界和帄、反对侵略战争是具有普世意义的目标。
当前,中日两国学者着手对中日两千多年来的交往历史,对近代以来发生的不幸的历史以及战后半个多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进行共同研究。
希望以这次共同历史研究为契机,通过学者的共同努力消除误解,深化相互理解,缩小历史认识上的差异,为发展两国关系创造有利的环境,将东亚的历史经验贡献于世界。
正如温家宝总理 4 月11 日“融冰”之旅时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日两国存在着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面临着需要共同应对的重大课题。
我们希望这一组文章能从中日间关系的不同角度予以阐释,欢迎投稿。
困扰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以“慰安妇”为例江文君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上海200234 )提要: 长期以来,“慰安妇”等战争遗留问题一直困扰着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自20 世纪90 年代初,“慰安妇”问题的真相公之于众后,一场声势浩大的、要求日本政府正式道歉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国际运动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
近年来,诸如2000年东京女性国际战犯法庭的模拟审判以及中国“慰安妇”受害者长期不懈的诉讼抗争,使日本政府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
2006年,对日本有着极其重大影响的美国国会,开始启动有关“慰安妇”问题的决议,要求日本政府正视历史问题,还受害者以正义和尊严。
而今年3月,为了回应美国国会议案,日本首相安倍发表了否认“慰安妇”的不适当言论,激起了各国人民的愤怒。
“慰安妇”问题已经成为日本无法甩掉的历史包袱。
关键词: 慰安妇;中日历史问题中图分类号: K26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3637 ( 2007 )03 - 0119 - 05随着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于2006 年10 月的成功访华, 近年来一直“政冷经热”的中日关系已开始走出寒冬, 迎来阳春。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作为东亚两个大国,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波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背景在很长的时间里,中日关系是友好的。
自古以来,中日两个民族并没有太多的矛盾与冲突,相反,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双方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
但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友好的关系慢慢转变为敌对的状态。
一、列强侵略亚洲在19世纪后期,列强开始侵略亚洲,这也是中日关系一开始趋于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场列强的争夺中,日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力量。
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日本希望能够和其他列强一样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殖民地,这也促使日本开始向邻近的亚洲国家扩张。
1894年,日本与中国发生了甲午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轻松击败了落后于时代的中国军队,从而开始控制中国的主权领土。
在此之后,爆发了数次中日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封锁和敌对的状态中。
二、二战后的中日关系二战后,中日关系的状况和全球政治的状况一样,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
时间不长,历史记忆深刻,加上形势多变,两国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1.美国的干预在经过短暂的和平之后,两国之间又因为美国的干预而产生了新的矛盾。
在冷战时期,美国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亚洲的盟友。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开始进行经济的重建和快速的发展,而中国在这个时期却处于相对落后和贫困的状态。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也激化了。
例如,在1969年的日本驻华大使村上信夫应邀访问中国之时,日本的自卫队公然进入了钓鱼岛的领空,引起了中国的愤怒,从而导致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一度降温。
2. 1980年代以来的经济合作自19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开始进行了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而日本正在将自己的钱和技术投入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摘要中日关系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近年来中日关系始终摆脱不了政冷经热的魔咒,甚至出现过政冷经冷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受国际大环境和国家的固有的政策的影响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比如侵华战争问题﹑南京大屠杀问题﹑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等,日本在这些历史问题上闪烁其词,甚至篡改历史,日本的这种态度深深的刺痛的受害国人民的心,受着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探讨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靖国神社;遗留化学武器的清除问题On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oblem Abstract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nd the world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hips. In recent years,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an not always get rid of the curse of cold politics and hot, cold or even over the political phenomenon of the cold, The reason, besides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 inherent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Japanese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issues, such as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Nanjing Massacre ﹑issue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textbook issues Yasukuni Shrine, Japan evasive on these historical issues, and even distort history, Japan's This attitude of a victim of deep hurt the hearts of people, suffering from the effects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had been a serious constraint. This departure from these problem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outlet.Key words Invasion; the Nanjing Massacre; textbook;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Shrine; left the issue of chemical weapons in clear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中日两国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和文化传承者,其历史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自古至今,中日两国交往频繁,文化交流深厚,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历史纷争和冲突。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历经战争、外交纷争等多次风波,双方关系始终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分析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探讨其根源和影响。
在历史上,中日两国之间的纷争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东亚,中日两国相互借鉴,文化交流频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的中日关系出现变化,中日两国开始出现政治、领土纠纷等问题。
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甲午战争、一战后的“二二八事件”、南京大屠杀等事件,中日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对于这些历史冲突,我们应该正视历史,坚持历史事实,以史为鉴。
另一方面,在政治层面,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也反映在外交中。
尤其是在二战后,中日两国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双方存在领土争议、历史问题等。
但是随着近年来中日关系的缓和和改善,双方在政治层面也加强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加强多边合作,推动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经济方面,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经济大国,双方经济联系密切。
中日两国的贸易往来、投资合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和空间。
但是也需看到,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受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建立更加稳定的经济关系。
在文化层面,中日两国之间也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中日两国在文学、艺术、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点。
但是也不能忽视两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误解,需要双方加强文化交流,增进理解,加深友谊。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
我们不能回避历史,也不能被历史所束缚。
中日两国应该共同努力,拓展合作领域,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推动双边关系不断迈向更加稳定、健康的方向。
希望未来中日两国的友好合作能够取得更多积极成果,造福两国人民,也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分析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分析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重要邻国,拥有着复杂而特殊的历史关系。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一些遗留问题,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日关系中的一些重要历史遗留问题,并探讨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首先,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是中日关系中最重要的历史遗留问题之一。
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进行了广泛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这导致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深刻矛盾和不信任。
虽然战后日本政府多次就此向中国表示道歉,但这一历史问题仍然影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
其次,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另一个重要历史遗留问题。
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然而日本却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声称拥有这一岛屿。
这引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争端,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尽管这个问题在国际法上有明确的解决方案,即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议,但至今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此外,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对二战期间侵略行为的描述也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
许多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对日本二战期间的侵略行为进行了淡化或否认,这对中国和其他亚洲邻国造成了深刻的伤害。
这种历史扭曲加剧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问题导致了两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紧张局势。
历史伤痛使得两国政府和民众对彼此的不信任加深,阻碍了两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
其次,这些问题也影响了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
由于历史问题的存在,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受到了限制,阻碍了两国之间的互利合作。
为了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中日两国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
首先,日本应该真诚面对历史,承认并反省其侵略行为,向中国和其他受害国家表示真诚的道歉。
其次,两国政府需要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议,特别是钓鱼岛问题。
最后,两国应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民间友好,以缓解历史问题对两国关系的负面影响。
总之,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坚定意愿。
浅议中日关系与历史问题
浅议中日关系与历史问题中国与日本同位于东亚,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又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中日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同时也存在分歧和矛盾冲突。
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年友好、七十年对立的历史,恢复邦交、建立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中美关系的改善,日本政府也强烈地意识到,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两国关系正常化也有利于日本的发展。
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两国在1972年9月29日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告恢复邦交。
这揭开了中日关系崭新的一页,并对国际形势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政治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过去建立在自民党、社会党、公民党基础上的中日关系的共识大大削弱,日本对华政策开始变得强硬,历史问题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友好和平条约》中有明确表述,正确认识历史是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
中方历来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愿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但前提必须是正视和承认历史。
但是,战后以来的日本内阁不但没有做到发自内心的对待和反省,而且日本军国主义阴魂近年来有不断蔓延之势:近些年来,随着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复苏,日本屡屡做出不利于中日友好的举动,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时有发生,抛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东京审判非法论”、“南京大屠杀虚构论”等奇谈怪论,否认侵略,或是说侵略有功,并拒绝反省、谢罪,认为远东盟军审判日本战犯是战胜国对战败国强加的“惩罚”;否认南京大屠杀,或是在屠杀人数问题上抵赖。
1996年日本首相桥本继中曾根康弘后,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2001年开始首相小泉纯一郎连续六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战后以来的教科书,对于战前军国主义的罪行不断反复修改,把教科书上对中国的“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是“解放亚洲的战争”、“战争是为了自卫”,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把黄种人从白种人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道歉是对阵亡者的亵渎和不恭”,还说战后亚洲国家从殖民地统治下纷纷独立正是他们“大东亚战争”的战果。
中日关系的历史和发展
中日关系历史和发展
五、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一)坚持从战略高度认识中日关系 (二)坚决按党中央的决策指示统一思想 (三)精心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四)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中日关系的历史和发展
中日关系历史和发展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 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联系,又有复杂 的历史恩怨。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日两 大民族友好交往,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 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 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
中日关系历史和发展
二、我国政府的对日政策和工作情况
(一)始终坚持中日世代友好的大方向 (二)积极推进各领域互利合作,扩大共同利益 (三)大力弘扬民间传统友好
中日关系历史和发展
三、发展中日关系需要妥善处理的主 要问题
(一常"问题
(四)钓鱼岛问题
中日关系历史和发展
四、中日撞船事件
中日关系恶化,领土分歧加剧
中日关系恶化,领土分歧加剧近年来,中日关系一直处于波动之中。
双方的领土争端尤为突出,不同的历史认识、政治立场和战略计划,让双方的外交关系从未真正缓和。
本文将从历史、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剖析中日关系恶化的根源和领土分歧加剧的原因。
一、历史问题引发领土分歧历史是任何两个国家间关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
中日两个国家庞大的历史积累和曲折的历史关系,是两国之间彼此理解和信任的最大障碍。
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对中国及亚太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中国民族意识崛起的今天,这段历史时期已经成为了一块难以回避的死结。
日本在其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让中国人民对日本历史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而这种历史认知基础上,双方的领土争端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其中最大的争端,便是钓鱼岛的主权问题。
中方主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方则主张其拥有钓鱼岛的主权。
由此引起了中日两国之间领土争端的升级。
钓鱼岛问题是在1971年,第三次世界大战后,当所有交战国已决定删除钓鱼岛问题后,才又经由一个普通时期再次引发。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并没有对此给予充分重视,而过去几年来的海洋石油勘探和日本政府购买了钓鱼岛而彻底改变了这样的局面。
与此同时,自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以来,中国与日本的领土争端也开始进一步陷入僵局。
这使得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受到严重挫伤,两国民间交往也遭受了很大损失。
二、政治问题引发领土分歧中日关系的紧张局势,不仅源于两国历史认识、地缘战略等方面的原因,还与两国在地区政治格局中的竞争和博弈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中日两国在地缘战略方面的利益分歧越来越明显,两国在东亚地区的争霸战略也愈发激烈。
中国的崛起给日本造成压力。
日本圈地经营和领海扩张的敏感程度,是日本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而钓鱼岛和相关海域,不仅对日本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也是中国南海和黄海的海上通道。
这使得钓鱼岛和周边海域问题变得十分复杂。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引言:日本与中国是两个亚洲重要国家,虽然地理上相邻,但是它们的历史关系一直存在着纷争与冲突。
本文将围绕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展开详细讨论,探讨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的争端,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1.1 古代时期:在古代时期,古代中华文明和日本的古代文明都独立存在。
中国的中心领土扩展到朝鲜半岛,而日本则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两国之间有一定的文化交流,但也存在着冲突和争夺。
1.2 异族统治时期:日本的异族统治时期是两国历史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曾在13世纪时为元朝的附属国,而在19世纪日本则经历了殖民化的阶段,使得两国之间的政治与经济关系紧张。
二、领土争端与战争:2.1 史书中的争端:有一些史领导载了日本和中国之间的领土争端。
其中最著名的是对于钓鱼岛(Diaoyu/Senkaku)的争议。
两国都宣称它们对该领土拥有主权,这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紧张局势。
此外,还有对于边界线的争议,如朝鲜半岛的归属问题等。
2.2 战争与侵略:在20世纪初,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多次侵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侵华战争(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和南京大屠杀等。
这些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仇恨感。
三、经济与贸易冲突:3.1 扩张经济与贸易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与日本形成了直接的经济竞争。
两国在贸易上存在很多摩擦,诸如关税问题、贸易壁垒等。
另外,中国日益强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市场也是与日本竞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投资与竞争:同时,中国和日本的投资和竞争也在不断扩大。
两国企业在对方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并试图争夺战略性的市场份额。
这使得贸易关系复杂化,也增加了两国之间的难题和冲突。
四、政治价值观冲突:4.1 民族主义与历史歧视:中国和日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与对方国家相关的历史事件。
两国对于彼此历史的解释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对方的历史修正主义和历史歧视。
中日关系中历史遗留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中日关系中历史遗留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中日关系一直是国际上备受关注的一项话题。
无论是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还是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中日关系也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
尽管双方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但一些问题依旧存在并影响着两国的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
1937年,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发动了大规模的屠杀,导致数万名中国平民被杀害。
这场悲剧留下了深刻的伤痕,不仅影响了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政治关系,也对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日两国进行了多次磋商,包括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但是,至今日本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仍然不明确,甚至存在一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声音。
这使得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难以得到正常化。
二、钓鱼岛问题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中另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据称,这个小岛群体位于中国的东海领土内,但被日本称为“尖阁列岛”。
这一争议已持续了数十年,导致了许多恶意活动,包括日本海上自卫队在该地区的频繁巡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日两国举行了多次磋商,包括通过国际法方法解决这一争议。
尽管中日两国一直在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但这一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历史教科书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另一重要问题。
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受到了诸多争议。
其争议点在于其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做的错误事情的描述不足,甚至存在一定的隐瞒。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日两国进行了多次磋商和谈判,但至今这个问题仍未得到完全的解决。
在未来,中日两国需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以实现中日两国长期和平稳定的发展。
总体来说,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是需要得到解决的。
两国之间的互信和文化交流将会为中日关系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日两国应相互坦诚、诚实对待问题,共同努力寻找有益的解决方案。
只有这样,中日两国才能迎来更好更稳定的发展。
探析历史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以安倍首相执政为例
中的薄弱环节 , 加强分类指 பைடு நூலகம்,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强 化 , 蔚力解决基层党支部 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提高党组织建设的整体质量。
葙 国
探析历史问题对中 日关系的影响一 以安倍首相执政为例
辽 宁大 学 国际 关 系学 院 1 1 0 0 3 6 张磊
也 于当天上午参拜 了靖 围神社 。 靖 国问题的实质是 日本政府能否正确认 识和深刻反省 日本军 国主 义对外 侵 略和殖 民统治历史 。 安倍 的拜鬼行为实质上就是要颠覆东京审判 , 美化 日本 军 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殖 民统治 的历史 , 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果及二战后的 国际秩序 , 是对人类 良知 的肆意践踏和对公理正义的狂妄挑衅。安倍的参拜体 现 了他扭 曲的历史观与政治立场 , 以及要借此怀柔右倾保守势力的国内政治考 量。 安倍要借此次 正式参拜靖 国神社的行为 ,以此极端方式正面否认及美化侵 略战争历史 .彰最其推行右倾化路线及对东亚邻国强硬政策的决心。
参考文献
【 l 】 宋志勇、田庆立 : 《日 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 ,世界知识 出版社 2 0 1 0 年 版第3 4 0页 [ 2 】 徐万胜:《 安倍内阁的战略取向与中国周边安全》 , 《 新视野》2 0 1 3 年第
一
、
此也加深 l 『国际社会对安倍 内阁行为模式及其未来走向的关注与忧虑。 三 、靖 国神社问题及评价 在历史问题上 , 靖国神社问题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 每一任 日本领导人如何 看待靖 国神社 问题往往受外界关注。2 0 1 2年 l O 月当时刚刚当选 自民党新一任 总裁的安倍就参拜了靖 国神社 , 并且表达对拜鬼的 “ 渴望 ”和第一个 任期未能 拜鬼 的 “ 悔恨 ”之情 。2 0 1 3 年 4月 2 3日,安倍在国会宣称 “ 向为凰捐躯的英 灵表达尊崇之意理所当然 ,日本 内阁成员不会屈服于任何威胁 , 维护 日本基于 历史和传统 的 自 豪也是我 的工作” 。2 0 1 3 年 1 2 月2 6日安倍悍然以 “ 内阁总理 大 臣”的名义参拜靖 圜神社 , 这是 自 2 0 0 7年以来 日 本 首相首次参拜靖 国神社 。 安倍公然拜鬼 的行为不仅遭到 了中韩等邻国强烈谴责 , 也受到了来 自国际社会 的反对 。同以前对小泉拜鬼不 闻不问的态度不同 , 此次美国政府对安倍不听劝 告执] 营 拜鬼也表达 了 “ 失望” 。 在靖 国神社 问题上 , 不仅安倍首相本人公然参拜 , 在 安倍 的默许 和纵容下 , 多名 内阁大 臣和 国会议员也多次参拜。2 0 1 3年 4月下旬 , 3 名阁僚以及跨党派 议 员团体 “ 大家一起参拜靖 图神社国会议员之会”的 1 6 8名成员,在靖国神社 “ 春祭大典 ”中前往参拜 , 人数达到 1 9 8 9 年以来之最 。 今年 4 月2 2日日本总 务大 臣新藤义孝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 同时 1 4 0多名国会议员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中日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之间的国家关系。
自1972年两国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
但近年来,中日关系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一、历史遗留问题中日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包括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钓鱼岛争端。
二战期间,日本人占领了中国钓鱼岛,战后归还中国。
但日本政府在二战结束后没有及时向中国道歉,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不满。
此外,中日之间还有历史问题,比如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期间对中国人的迫害。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
二、经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日贸易额已达数千亿美元,双方在汽车、机械、电子、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
此外,中日两国还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这将有助于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
三、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在文化、艺术和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
比如中国的京剧、武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传到了日本,日本的动漫、音乐、茶道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这些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安全合作中日安全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区安全方面,中日两国应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应对跨国安全问题。
比如在反恐、海上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两国可以开展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情报交流,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五、政治对话政治对话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上,中日两国应加强对话和磋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
同时,两国应在文化和安全领域开展交流,以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总之,中日关系是一个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两国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进步。
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两国关系,也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当前和未来的中日关系。
具体而言,文章将分析中日两国在历史认知、历史教育、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的分歧和争议,揭示这些问题的根源及其对两国关系的潜在影响。
通过深入剖析历史问题,文章将提出改善中日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以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回顾中日关系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重要关系之一。
在历史上,两国之间经历了多次波折和挑战,但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友好往来。
在中日关系的各个时期,双方都积极推动和平、友好、合作的关系发展。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政治分歧等原因,两国之间的关系也曾一度陷入紧张和冲突。
在中国方面,我们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同时,我们也愿意与日本一道,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下推动中日关系实现更大发展。
在日本方面,虽然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日本政府一直强调重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作用,希望与中国建立更加平等、互利、友好的关系。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是复杂而敏感的话题。
我们需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事实,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同时也需要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三、当前争议点中日两国在历史认知上存在差异。
日本右翼势力试图歪曲和掩盖历史真相,否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行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亵渎,更是对人类良心的背离。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两国之间的信任关系,阻碍了双方正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中日两国在领土争端和文化差异上也存在分歧。
日本政府企图侵占中国钓鱼岛等岛屿,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也是对两国关系的严峻挑战。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民众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这也加剧了双方关系的紧张程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日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频频炒作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试图从中渔利。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中日两国的关系,自两国建交以来就一直处于汹涌澎湃的变化之中。
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中日关系曾多次陷入冰点,甚至爆发过动荡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等,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一度彻底破裂。
然而,也正是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漩涡中,中日两国在各个层面上不断地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与壮大。
一、历史背景中日文化交流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早在中国夏朝时期,日本就跟随中国文化模仿中国手工艺品建立了自己专属的文化。
公元6世纪左右,日本的大和朝廷开始向中国的隋朝展开外交活动,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和时代”。
日本朝贡使的访问使许多中国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得以传到日本,而且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949年中国新政府成立以来,其对日外交政策一度处于低谷中。
在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军事力量尽管已经遭到打击,但一些残余势力仍未放弃对中国的进攻。
加上台湾地位等问题,中日关系历经波折。
直到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对中国倡导“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出现,中日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二、现实问题中日关系虽然缓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然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历史问题是中国对日中关系的主要障碍之一,日本在二战时期对中国人民犯下过多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细菌战、慰安妇问题等,中国及其人民不断要求日本正确对待及认可历史错误。
此外,钓鱼岛问题也是中日关系的另一个敏感问题,两国在该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需要通过谈判与协商来解决。
经济问题是中日关系另一个热议的议题。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衰退,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加强。
但随着中国在经济、贸易和一些新兴产业方面的发展,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展望未来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两国的共同意愿和共同努力。
底线是,两国必须加强互相了解、尊重对方的利益和民族尊严,和平友好地发展关系。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可以发展经济贸易合作,以共享更加繁荣的未来。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在现代历史中,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一些问题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所引起的。
本文将就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展开讨论。
一、历史渊源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早在古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就已经存在,并互相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分歧和冲突。
二、甲午战争及其后果19世纪末,中国的实力逐渐衰退,而日本迅速崛起。
甲午战争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中国战败后不得不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割让台湾及部分领土给日本,并支付巨额赔款。
这场战争及其后果直接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埋下了后来的矛盾和隐患。
三、侵华战争在二战期间和之前,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侵略。
侵华战争中,日军犯下了诸多战争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对侵华战争罪行的认可、赔偿以及历史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至今仍然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四、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战争中的一起重大事件,据历史记载,日军在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暴行,导致大量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杀害。
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日本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这增加了两国关系中的紧张和不稳定因素。
五、领土争端中日之间还存在领土争端,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东海油气资源的争议。
这些问题在中日关系中长期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也是两国之间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之一。
六、历史教育历史教育是中日关系中的另一个敏感问题。
两国在教科书以及纪念活动等方面的表述和态度存在较大的分歧,这反映了两国民众对历史认知的不同。
历史的认知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日关系中的紧张和矛盾。
七、未来展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尽管两国之间存在诸多历史问题,但也不能否定两国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积极努力。
通过深入的对话、互相理解和历史认知的修正,中日两国有望在未来找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途径,并共同迈向更加和谐稳定的关系。
探析历史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以安倍首相执政为例
探析历史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以安倍首相执政为例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四十多年历程中一个绕不去的问题,日本政府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一直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好坏。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执政以来中日关系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局面,重要原因就是其企图否认乃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值得高度警惕。
河野谈话历史问题靖国神社一、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简述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问题起源于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根源在于日本战后民主改革不彻底和以后缺乏正确的历史观教育。
历史问题与日本政府的历史观关系十分密切,也同现实政治关系紧密关联。
日本领导人能否正确对待历史问题,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战争观,绝非仅仅个人信仰自由、国家内政的问题,也不是所谓涉及宗教信仰的“心灵问题”,而是关乎日本领导人能否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否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本方向问题,事关亚洲受害国的人民感情、民族尊严,是关系到历史正义和人类良知的重大原则问题。
二、安倍政权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安倍第二次上台之初就表示执政期间不会原封不动地继承“三大谈话”,而要在2015年发表面向未来的“安倍谈话”。
“三大谈话”是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正式立场,为历届日本政府所继承,如今的安倍政权欲推翻“三大谈话”充分暴露出了其否定、美化侵略历史右倾倾向。
安倍政权对“河野谈话”的出台背景进行调查的举动,实质是试图弱化“河野谈话”所体现的官方立场,进一步暴露其不愿正视历史、企图淡化侵略罪行的真实意图。
安倍甚至公开对东京审判提出质疑。
2013年3月,“二次执政”的安倍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再次质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作出的审判结果,称“这场审判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的,而是依据同盟国的判断作出的断罪行为”,2013年4月23日,安倍在国会辩称,“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乃至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取决于看待这个问题的是哪一方。
4月28日,安倍在“主权恢复日”活动中高呼“天皇陛下万岁”,对侵略战争却只字未提。
试论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
试论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外交学院张历历内容摘要:“历史认识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主要由于美国冷战政策的实施,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法西斯思想未得到彻底地铲除,日本社会民众中未能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
在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之后,日本右翼想以歪曲历史美化侵略作为迈向政治大国的出发点,由此造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的问题”。
在日本冷战后长达十年的经济低速期中,日本右翼又利用这个问题凝聚人心,企图把日本引向他们希望达到的所谓振兴目标。
对此,本文从理论上予以分析,指出该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严肃重大的政治问题,如何解决将影响中日关系未来发展,并提出了应对的5点建议。
关键词:中日关系,历史认识问题,发展过程,对策分析。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历史认识的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
从2002年7月到2004年元旦上午,日本首相小泉先后4次参拜靖国神社。
此后不久又多次表示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
[①]3月9日,在日本内阁通过了“有事法则”的七条法案的当天,小泉在国会会议上公开表示,参拜“是为了向战争阵亡者表示真诚的哀悼,作为日本国民的一员,我认为这是一件极为自然的情感表现。
”[②]小泉首相的行为使当前中日关系的改善不断受到冲击和破坏,也使人们认识到江主席提出“历史认识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两大问题之一的论述的正确性。
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也持同样看法,他在上任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强调:“正确对待和处理日本侵华的那段历史,始终是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③]鉴于“历史认识问题”的重要性,对这一问题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并从理论上深入分析,这会有助于我们找出解决“历史认识问题”的办法,促进21世纪的中日关系摆脱该问题的干扰并继续发展。
一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所指的历史是从明治维新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历史;这段历史在第二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由国际社会做了总结,下了“日本军国主义是侵略者,日本对外发动的是侵略战争”的定论。
【初中历史】中考历史热点复习之中日关系问题
【初中历史】中考历史热点复习之中日关系问题【—中考历史热点复习之中日关系问题】下面是对中日关系问题热点知识的内容讲解,希望下面的内容同学们能很好的掌握,大家认真学习哦。
中日关系问题(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日本侵略者)。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3)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B、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主观)。
B、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主要);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国际进步人士和爱国华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5)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
(6)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或:日本应怎么做?)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7)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什么?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
(8)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
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
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
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
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
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
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
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
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
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
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
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
世界经济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
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
如今的日本依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但以危机意识著称的日本人对未来充满悲观,要求恢复经济成为压倒一切的呼声。
中国的迅速崛起无疑成了日本的头号对手。
右翼分子乘机发展,利用民众的不满心理,扩大影响。
可以说在日本右翼势力并不占社会主流地位,但能量很大,影响很坏。
5、日本人认为二战中是被美苏打败的,而不是中、韩与亚洲其他国家打败的,心理上不肯服输。
且认为田中角荣与村山富市首相对侵略已表示道歉,小泉也参拜了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新一代不应背这个历史包袱。
不愿现实地面对历史问题。
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
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
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
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
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应具有长远眼光,面向未来,注意拓展中日间的共同利益,并通过政府和民间理性对话,逐步缩小和解决双方在历史观上的分歧。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才能以负责的态度,通过谈判和交流,妥善处理好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等历史遗留问
在中日之间发展的中的少不了一些历史问题的影响外,还有因为两国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问题,在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和相互适应由两国的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变化。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日本经济长期未能走出衰退的低谷,直至近来才稍有起色;而中国经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保持着高速度的增长,对日贸易额不断增加,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不断提高,因此日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了来自中国竞争的压力。
在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在高速的发展的势头和实力的增长,同时中国军队也逐步加快军事现代化改造的步伐。
这就更使“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有了一些市场,一部分右翼反华势力趁机进行丑化和贬低中国的宣传。
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近年来一直想摆脱战后的阴影,逐步成为所谓的“普通国家”,进而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事务,最终成为“政治大国”。
近年来,日本一直没有停止过谋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步伐。
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日本政府在未能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对待的同时,却不断地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新突破。
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第一,一切以有利于中国的稳定与发展为出发点,对日本继续保持主动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
要充分认识中国日益强大对国际关系格局和周边国家心理状态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学习和习惯做一个正在成长和壮大中的国家,正确、妥善对待相关国家的各种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应表现出泱泱大国应有的从容与大度。
对外部杂音过于敏感,甚至一触即跳,往往会分散精力,甚至导致发展方向的迷失。
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认识,允许日本对中国的强势发展有一个心理调适过程。
老子说“善战者不怒”,我们一定要善于涵养大国心态。
在近代历史上,日本几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努力进程,比如,洋务运动的探索被甲午战争中断,国民党“十年黄金”时期被日本全面侵华中断,现在不能被再打断。
第二,努力扩大中日两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
中日两国都处于国家发展的重大转型时期,中国正在由地区性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迈进,日本则正在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由政治大国走向经济大国,日本要成为“正常国家”,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周边环境,都必须保持
和平发展的心态,都必须在世界政治和区域国际政治中肩负责任。
总之,在达成各自战略目标方面,双方关系尤其具有“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性质。
第三,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最重要的是从我做起,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妥善处理中日关系的重要性。
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完全能够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对日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一定要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等活动,不做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一定要珍惜和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大家可能还记得2005年日本审批通过新的教科书,很多中国人认为,新教科书歪曲历史,美化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事实,2005年4月9日大约两万多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步行约20公里从北京海淀区游行到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向大使馆建筑投掷石块并焚烧日本国旗。
对日本的抗议和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对这些超越理性、超越底线的做法却是日本愿意看到的,他们把我们的这些做法拿到世界上反复播放,让全世界的人都去看看我们怎么冲击他们的大使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就会认为中国的做法失理,过激行为实际上是在伤害中国的尊严和形象。
依法、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
应当看到,我们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复杂,在我们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面对复杂环境和各种矛盾问题,如果不能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也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坚持依法理性表达爱国情,特别是把我们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维护好我们国家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的局面,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赢得发展的契机,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这是真正的爱国,也是形形色色想把我们中国搞乱、搞垮的境内外敌对势力所最害怕的。
从这些中日关系发展的前景来看:双方认为,正视过去,正确认识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