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14《水调歌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14《水调歌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4《水调歌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的第三首。

一、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设计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为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经典诗词,很适合朗读,教学设计给足了朗读时间,用不同形式进行阶梯式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歌,也为体会情感、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苏轼的《水调歌头》继承了屈原、李白等人的问天传统,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既表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传统主题,又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既有一般写月诗词思念亲人的伤感之情,又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很适合学生品味赏析,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做出个性化解读,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诗词学习能力,也能自觉主动参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所以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这样有利于继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词,把握诗词感情。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朗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经典诗词,很适合朗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诗歌,也为体会情感、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同步讲解 第13课《诗词三首》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同步讲解 第13课《诗词三首》

长久和共婵娟的祝愿《水调歌头》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词人任密州知州时写的。

这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有五年。

政治失意,弟弟远在他乡,词人心中十分苦闷,于是饮酒之后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都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从语气上看,这两句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看,又推进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表现了词人的达观知命,同时也寄托了词人对未来的期许: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是词人在解脱之后,对自己、对弟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的美好祝愿。

“婵娟”是美好的形象,这里指嫦娥,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词人发出“长久”和“共婵娟”的祝愿,情怀美好,表现了词人旷达无私、善良高尚的情操,凸显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身处逆境乐观积极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

期间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回赠了此诗。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在外面怀念旧友,诗人只能徒然地吟唱《思旧赋》;回到故乡,恍若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

这一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典故“闻笛赋”的作用是:悼念王叔文等被迫害的故人;典故“烂柯人”的作用是: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一联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之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仍旧争春。

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但其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一份乘风破浪的高远情怀《行路难(其一)》通过描写复杂的感情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远大理想的阻遏,又反映了诗人由此而引起的内心的强烈苦闷,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展示了诗人强大的精神力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诗词三首之 《水调歌头》PPT课件(23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诗词三首之 《水调歌头》PPT课件(23张)


4.对于话题作文的拟题我们一定要多 一些有 针对性 的训练 ,掌握 一定的 技巧, 达到需 要应用 时信手 拈来, 出语不 俗的效 果,感 动自己 ,征服 读者。

5.这些根据材料提供的话题,进一步 挖深、 提炼出 来的题 目,源 源源于 材料而 高于材 料,加 进去个 体的感 悟与理 解,充 满了理 性的光 辉,于 平凡中 见奇倔 ,也是 很多喜 欢定议 论文的 同学拟 题一种 好方法 ,很有 思想深 度。
• 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 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二.初读感知,疏理文意。 三.精读品味,欣赏佳句。 四. 熟读成诵,感悟诗情。
背诵练习
丙辰 ,欢饮
篇,

,大醉,作此
明月————?把酒————。 不 知————,今夕————。我欲——— —,又恐————,高处—————。起 舞————,何似———?
找出主旨句, 说说这首词表 达的思想感情。
感情变化:
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 —回到现实.自叹自慰 —积极心态.发出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旷达的胸怀 乐观的情调 超远的志向 高尚的境界
主题升华:
• 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 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 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
【学习目标】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在读中 感悟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读中理 解词所表达的感情,在苏轼情感感染 下熏陶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1.
苏轼(1037 - 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 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 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 后代很有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月亮
“月亮的诗句知多少?” 看哪个组想起得快又多,且朗读得清晰。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1.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诵全词。
2.顺畅地翻译全词。 3.展开丰富的联想,用笔描述词所营造美 的意境。
4.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品位词中包含的 人生哲理,学习词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苏轼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问题一:怎么理解“高处不胜寒”?
“天上”、“人间” 暗指 “朝廷”、 “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争 迫害的政治遭遇。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 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等)
苦闷 矛盾 豁达 祝愿
心路历程
1.做官被贬 2.与弟弟苏辙七年未见 3.中秋团圆夜思念亲人
1.大醉后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 飞向美丽的月宫(想回朝廷) 2.害怕回到朝廷没有立足之地
1.地方官逍遥自在 2.化解苦闷,翩翩起舞
1.感慨人生与月亮的无常 2.希望所有分离的人都能团聚、 长久
*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 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 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借景抒情、情 景交融。
1.对照注释,小组成员互相说词义。
2.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在班上 提出来,请其他同学说说词的意思。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 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 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着清风 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 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 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 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 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 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 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 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 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 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 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细读感悟
zhuǎn

mián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chán
千里/共/婵娟。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大意。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 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 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 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 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 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 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 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 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 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R·九年级上册
走近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 七集》《东坡乐府》等。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 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 放派词人;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对 后代很有影响。曾在朝为官,后因反对王安 石变法而被贬官。
再读课文,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朗读上阕,总结作者经历的心理变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九年级语文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幻灯片26张)

九年级语文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幻灯片26张)
代诗歌的一种。可和乐可歌的文体。始于梁成于唐而盛于宋 因为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词,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词典雅工丽、委婉含蓄。豪放 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山川胜迹、农 舍风光、报国壮志等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 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 者情感的变化轨迹。
【答案】 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性宇宙的意识;(1分)接 下来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情感 浪漫而又有近乎幽默的别趣;(1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抒情热 烈,情感也转为通达、豪放;(1分)下阕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 月,情感幽深绵长;(1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1分)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众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1分)
找出词中蕴含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美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 ;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是原始自然界的规律。
(2)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直接写月,“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画了月光的移动, 暗示夜已深。“无眠”是泛指那些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不能 入睡的人。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这三句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抒发思念亲人,被贬 之感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shēng)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

【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39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39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 三首— 水调歌 头(明 月几时 有)》 课件(共 39张PP 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 三首— 水调歌 头(明 月几时 有)》 课件(共 39张PP T)
朗 读 诗 词
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节奏。
水调歌头[北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吟诵 月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 三首— 水调歌 头(明 月几时 有)》 课件(共 39张PP T)
学诗词少不了读,那么初读诗词要做到什么呢? 要求:
1、学生自由朗读词,注意字音、字形和节奏 宫阙 琼楼 胜 绮户 婵娟
2、学生个体展示朗读女生上阙,男生下阙 (要求:字正腔圆,把握断句,初步尝试诗韵, 有情有味,注重韵脚,语速稍慢)
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
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 三首— 水调歌 头(明 月几时 有)》 课件(共 39张PP 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 三首— 水调歌 头(明 月几时 有)》 课件(共 39张PP T)
水调歌头[北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 三首— 水调歌 头(明 月几时 有)》 课件(共 39张PP T)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大意。
读 懂 词 把酒:端起酒杯。 意
不胜:经不住,承受不了。 弄:玩赏。 共:一起欣赏。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行路难·其一【作者】李白【朝代】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注释】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

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

太行:太行山。

碧:一作“坐”。

忽复:忽然又。

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

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会:当。

云帆:高高的船帆。

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渡。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7张PPT)

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7张PPT)

⑦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 转过朱红色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 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 人自己)。 ⑧不应:不该。 ⑨何事:为什么。 ⑩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⑾此事:指人的“欢”和“合” 和月的“晴”和“圆”。 ⑿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⒀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小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分析:“人间”,指作地方官 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 样可以为国出力。这是作者对自己 政治遭遇的安慰。
下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译文:月光照遍华丽楼阁, 低 低照进雕花的门窗,再照到难以成 眠的我。
分析:写月光,也写月下人。 过渡到个人的思弟之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译文:月光不应当有什么怨恨, 为什么要经常在人们别离时候出现 圆月呢? 分析:用反问的口气、埋怨的 口吻向月亮发问。
4、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 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 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 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 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关于祝
名句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写了作者 只希望他和弟弟两人年年平安,虽 然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美好的月 光,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②思想内容:所抒写的“此事 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 代、各种类型的读者共鸣;词中对 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 界限,变成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 的共同希望。
3、你是怎样理解“高处不胜寒” 的?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这样的一个 事例吗? 高处不胜寒 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 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 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 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 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 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 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 与寒冷。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苏词的代表作,全词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围绕中秋之月,把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完美的文学意境中,在诗词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词中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对正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塑形期的中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很生动的教育素材。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诗词,能够理解词的内容,并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但对文本的探究能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词节奏并体会词人传达的情感;2.品析重要词句,感受词作优美的语言和豁达、乐观的情感;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4.背诵此词。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

分析:教学中根据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如此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但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还是很有难度的。

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如此。

有人说,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你都知道哪些带“月”字的诗句?(生发言)中国的诗人常常喜欢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生爱月咏月的词人苏轼,共同学习他的一首美丽的词——《水调歌头》,看看他借月亮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的导入设计意在调动学生古诗词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诗词的学习氛围。

【读词】1.教师范读(配乐)。

要求:听准字音,划出停顿,感悟情感。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shēng)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

【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shēng)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

【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是本册书第13课《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古诗文作品中的优秀篇章。

这首词是苏轼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营造了优美的意境,情理结合,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对于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魅力,树立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

全词蕴涵了深邃的哲理趣味。

学习本词,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魅力。

通过本篇诗歌可以达到《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所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了解过作者苏轼,也知道很多借月咏怀的诗句。

因此疏通文意已不再是难点,但学生在赏读词作时,可能对于苏轼当时被贬官密州的背景不了解,理解词句时会停留在诗词文字表面,缺乏词人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心情抑郁怅惘,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情感体验会成为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1、多形式朗读,感受词的内容,熟读成诵。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2、在想象与拓展中,感受词的意境。

在品读和朗诵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新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体验。

(语文学科不仅注重工具性认知,也注重人文性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修养。

)四、教法学法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shēng)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

【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

婵娟:原指美好的事物。

本次指月亮。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题思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诗歌鉴赏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问题及答案】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6、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

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答: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8、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答: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

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阅读练习二: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 _____________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分)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

(每空2分)(1)把 ( ) (2)不胜( )(3)何似( ) (4)何事( )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

(4分)4.解说下阕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

(5分)5.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5分)【参考答案】1.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

2.(1)拿着 (2)受不住 (3)哪里赶得上 (4)为什么3.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4.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这美好的月光。

5.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和浪漫的情怀。

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片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D. 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7. 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时,我们应该用的语气,原因是。

(3分)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2分)9.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

(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构思方面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7.答:舒缓而深情本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8.(2分)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转而放达开阔。

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9.(2分)示例:思想内容上:作品情感曲折变化,作者对人生别离的思考,激起各类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成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情怀乐观、豁达。

艺术构思上:结构精巧,想象奇特。

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并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阅读练习三:(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

①把(拿着) ②不胜(受不住) ③何似(哪里赶得上) ④何事(为什么)(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

[答]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4)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5)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6)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答]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8)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也表达了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9)词中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滚转,提示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阅读练习四1、词的上片描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片对月抒怀,结尾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2、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这两句表明了情意的相通不受空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福,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一方面都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理想充满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