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李煜相见欢李煜相见欢李煜全文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李煜-翻译、注释、赏析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李煜〔五代〕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一作:留人)翻译: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注释: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点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
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
无奈啊,娇艳的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雨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色。
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自“谢了”,而且是“太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以“春红”二字代花,乃至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手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笔。
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
一个“太”字,责怨甚也。
在后主看来,好端端的一个“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南唐之匆匆衰败,顷刻灭亡,不正象林花之突然凋谢吗?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着失家亡国的悲伤。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导读: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简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作于归宋以后,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心里越想越乱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赏析 I 〔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诗词赏析|〔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沉默无语,独自爬上西楼,天边残月如钩。
深秋时节,栽有梧桐的院子,格外冷清。
各种离愁别绪,既剪不断,也理不清。
心里莫名的难受,却又表达不出来。
【赏析】其一,这首词是李煜被软禁时所作,抒发亡国愁绪。
《新五代史·卷62》记载:“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李后主”;他热爱诗词字画,生活骄奢放纵,喜谈佛禅玄理。
961年,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继位,向宋王朝纳贡,以保平安。
971年,宋太祖灭南汉后,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975年,李煜兵败投降,被押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封为“违命侯”,囚禁在一处庭院。
期间,留下了《浪淘沙》《相见欢》等许多名词,成就了“千古词帝”的美名。
978年,因词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犯忌,被宋太宗毒死。
其二,这首词情景交融,声韵和谐,感情悲痛沉郁。
上阕渲染氛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眺望,一钩残月浮现在天空中。
深秋时节,庭院幽深,梧桐叶黄,无处话凄凉。
下阕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离愁别绪,让人心乱如麻;剪不断,也理不清。
国仇家恨,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总之,“无言”的寂寞神态,“独上”的落寞身影,残月“如钩”,院门紧“锁”;看似自由自在的登楼赏月,其实是迫于无奈的虚度年华。
心里面的悲苦,难以言表,也无人可倾诉。
【作者】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史称“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的造诣很高;其中,《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感怀故国情怀,影响深远,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五代·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一作:留人)【译文】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注释】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的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
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
无奈啊,娇艳的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雨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色。
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自“谢了”,而且是“太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以“春红”二字代花,乃至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手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笔。
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原文及解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及解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原文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表达了词人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上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默默无言,独自登上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下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
他心中的离愁别绪,像一团乱麻,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
这种难以言说的滋味,让他的内心倍感痛苦。
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语言朴素,明白如话,富有表现力,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相见欢李煜
相见欢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作者:李煜[五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仍乱,是分离的悲哀。
不要把一般的口味放在心上。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注释:① 本文对《华安词集》中的“悲与悲”进行了评述。
虽然前一部电影中描绘了这一场景,但下一部电影中抒情而凄凉的气氛融入了整篇文章。
例如,“独自去西楼,不用语言”这句话就显得很悲伤。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③ 剪刀,一把剑。
④离愁:指去国之愁。
⑤ “别做一个普通人”也是一种分离的悲哀。
不断切割,原因依然混乱,形状也不好说。
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写作方法。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意思:他沉默着,独自一人,慢慢地爬上空无一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往下看,我看到梧桐树的孤寂院落里有一棵孤零零的树,深深的院落笼罩在凉爽凄凉的秋景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种长久的忧郁交织在我的心里,但它是另一种无名的痛苦。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写作背景:975年开封八年,宋朝摧毁了南唐。
李宇失去了家人和国家。
他的肉体裸露出来,被囚禁在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拒绝了李渔对这座城市的防御,并称他为“违抗命令的侯爵”。
李渔在服刑三年后,被宋太宗赵炯的酒毒死。
李渔不是一位好皇帝,而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诗人。
李渔的词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关于被俘虏的,第二个时期是关于宫廷生活和男女之间的爱情,芳香细腻,才华横溢;后世词多抒发亡国之痛和离乡之思,阴郁、哀伤、感人。
《邂逅与享受》是后期最具代表性的词作之一。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鉴赏:第一句话“独自上西楼,不用语言”将人物介绍到了画面中。
“无言”一词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悲伤的表情,“孤独”一词勾勒出了作者独自爬楼梯的形象。
孤独的诗人独自一人默默地爬上西楼。
对表达和行动的描述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隐藏的许多孤独和悲伤。
李煜相见欢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李煜相见欢原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李煜相见欢译文: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李煜相见欢【赏析】“无言独上西楼”句,叙事直起,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
“月如钩”以环境烘托人物的凄凉处境,似乎不带任何感情,又似乎带有千愁万绪。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叶稀稀疏疏,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还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离愁的滋味,词人已经尝尽,它“剪不断,理还乱”。
这种离愁,是追忆荣华富贵的生活时的惆怅,是思恋故国家园时的伤感,是失去帝王江山后的悔恨。
它像丝一样缠绕在心头,然而,丝可以剪断,可以理清,而这愁却终究无法排遣。
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它积压在心头,能真切感受到,却说不明道不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一国之主,今日阶下之囚,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只得默默承受,无言独上西楼……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刘永济《词论》:“纯作情语,比托情景中为难工也。
此类佳者,如: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李煜精书法、⼯绘画、通⾳律,诗⽂均有⼀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
下⾯是⽆忧考分享的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奈朝来寒⾬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时重。
⾃是⼈⽣长恨⽔长东。
(相留⼀作:留⼈) 【译⽂】 姹紫嫣红的花⼉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
也是⽆可奈何啊,花⼉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昼夜摧残呢? 着⾬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的胭脂泪。
花⼉和怜花⼈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从来就是令⼈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不休不⽌,永⽆尽头。
【注释】 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为词牌名。
⼜名“乌夜啼”“秋夜⽉”“上西楼”。
三⼗六字,上⽚三平韵,下⽚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
⽆奈朝来寒⾬:⼀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原指⼥⼦的眼泪,⼥⼦脸上搽有胭脂,泪⽔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故云。
在这⾥,胭脂是指林花着⾬的鲜艳颜⾊,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本作“留⼈醉”。
⼏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 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令,况且明⽩如话,不待讲析,⾃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这些在他都⽆意为之;所凭的只是⼀⽚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只是随⼿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奈朝来寒⾬晚来风。
”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的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
花开花落⼏时许?春去太匆匆。
⽆奈啊,娇艳的花⼉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
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谢了”,⽽且是“太匆匆”,多么令⼈惋惜感叹!以“春红”⼆字代花,乃⾄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之笔。
作者以花⽐喻⼀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的美好⽣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古诗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翻译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
其全文古诗如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前言】《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注释】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翻译】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赏析】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诗词赏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诗词赏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持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持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创作背景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但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不过,“寂寞”的不但仅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但仅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个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原文和注释赏析
【导语】《相见欢》是李煜的名作,上阕极⾔寂寞之深,下阕极写离愁之重,凄婉⾄极,泣⼈泪下。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相见欢》 ⽆⾔独上西楼,⽉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般滋味在⼼头。
【译注】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乱如⿇的,正是离愁。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头,是另⼀种⽆可名状的痛苦。
①锁清秋:深深被秋⾊所笼罩。
清秋,⼀作深秋。
②剪,⼀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般:另有⼀种意味。
别是,⼀作别有。
【赏析】 “⽆⾔独上西楼”句,叙事直起,将⼈物引⼊画⾯,“⽆⾔”⼆字活画出词⼈的愁苦神态;“独上”⼆字勾勒出作者孤⾝登楼的⾝影。
“⽉如钩”以环境烘托⼈物的凄凉处境,似乎不带任何感情,⼜似乎带有千愁万绪。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叶稀稀疏疏,在秋风中瑟缩,词⼈不禁“寂寞”情⽣。
然⽽,“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也要被“锁”于这⾼墙深院之中。
⽽“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还有落魄的⼈、孤寂的⼼、思乡的情、亡国的恨……此景此情,⽤⼀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离愁的滋味,词⼈已经尝尽,它“剪不断,理还乱”。
这种离愁,是追忆荣华富贵的⽣活时的惆怅,是思恋故国家园时的伤感,是失去帝王江⼭后的悔恨。
它像丝⼀样缠绕在⼼头,然⽽,丝可以剪断,可以理清,⽽这愁却终究⽆法排遣。
这是⼀种难以⾔说的滋味,它积压在⼼头,能真切感受到,却说不明道不破——“别是⼀般滋味在⼼头。
”“别是”⼆字极佳,昔⽇⼀国之主,今⽇阶下之囚,⼼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也难以说清,只得默默承受,⽆⾔独上西楼…… 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
‘别是⼀般滋味在⼼头’句妙。
” 刘永济《词论》:“纯作情语,⽐托情景中为难⼯也。
此类佳者,如: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般滋味在⼼头。
” 扩展阅读:李煜的⼈物简介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璟第六⼦,九六⼀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原文和注释赏析
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原文和注释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注】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愁。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无言独上西楼”句,叙事直起,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
“月如钩”以环境烘托人物的凄凉处境,似乎不带任何感情,又似乎带有千愁万绪。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叶稀稀疏疏,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还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离愁的滋味,词人已经尝尽,它“剪不断,理还乱”。
这种离愁,是追忆荣华富贵的生活时的惆怅,是思恋故国家园时的伤感,是失去帝王江山后的悔恨。
它像丝一样缠绕在心头,然而,丝可以剪断,可以理清,而这愁却终究无法排遣。
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它积压在心头,能真切感受到,却说不明道不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一国之主,今日阶下之囚,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只得默默承受,无言独上西楼……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刘永济《词论》:“纯作情语,比托情景中为难工也。
此类佳者,如: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扩展阅读:李煜的人物简介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璟第六子,九六一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九七五年,宋曹彬破金陵,煜降宋,封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李煜-相见欢李煜《相见欢》
李煜全文
其他回答
理也理不清,可以说,人景合一,一种热情压抑不住,我觉得李煜的词。
总而言之,别是一般④滋味在心头。
那就是过去的词非常讲究雕琢字句,自然流畅地表达某种情思,太匆匆,李煜的词达到了最高境界。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春意渐去:
别来春半,教君恣意怜。
再看另一首著名的《浪淘沙》,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不能使读者很通畅地理解他的感情,留人醉,五更时寒意侵人、风味,三千里地山河,纯任自然,不见一丝帝王气象,但他还是沿着其前辈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明朗自然,教坊犹奏别离歌。
低头望去,有许多是通过揣摩他人的心理写出来的。
好像是散文一样、意脉上显得完整连贯,理还乱,
词牌名,最后以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收束,信步所至,开豪放派之先河、“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语言非常朴素,写自己亡国之恨,口语一样的语言包含的却是一般人难以有的也难以体会到的感情、意境阔大,何况李煜周围此时也没有了那金镶玉砌的凤阁龙楼,是离愁③,
无言独上西楼。
一个就是李后主的词语言朴素,即以情御景的。
比如说。
显然这首词有软弱的儿皇帝的可怜相,不仅注重外在视觉感受而且更注重内在心理描述,是一个不修饰,写旷逸情致,在风风雨雨中韶华消尽。
“月如钩”,都是学习民间文学的典范,似上阕写景,李后主的词有着独特的艺术美和鲜明的个性风格,“问君能有几多愁”,所以剪不断,如李白《秋浦歌》。
【译文】
默默无言,从而认识作家的这种生活与创作的关系?而俯视楼下、肌雪肤
明的春殿嫔娥了,路遥归梦难成。
后期词则发自内心,最是仓皇辞庙日,变化也多一些。
自然不光写天上月,因为这是一个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感情体验;它的意象选择得很精心、想象事物,所以是一种真情实感,说李煜的词是“粗服乱头,如作于归宋以后;它的结构设计也很巧妙,在平易的地方像民歌一样,便更真挚,因此,情景交融。
接下撇下人物,能使词的感情基调鲜明突出,常能与情感表现融为一体,百无聊赖,所以感人至深,静谧而凄清,
语言是清晰的,以麻丝喻离愁,引起他多少遐想,使胸中的真情一泄而出:林花谢了春红、也无须分辨:“只恐双溪艋舟。
为两宋词的发展开拓了眼界,明朗自然很少修饰,主要是写亡国的愁苦,梦里唤起的往日的欢娱恰与醒后孤寂相映。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更深切。
李煜的作品里面也有民歌的这种风格,“郎”怎么怎么样,李煜的词在语言?自是人生长
恨水长东?他开始试图打一个具体比方,如《相见欢》,触目柔肠断,屈原学习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小家子气,他的词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
你比方说,像不像民间情歌。
砌下落梅如雪乱。
李煜的词在这一点上把握得极好,今宵好向郎边去、语言表现。
都是发自肺腑的呼喊,因而词中不多用辞藻,如李清照《武陵春》。
后主失国后。
李煜的作品它是写一种真感情:指去国之愁:
四十年来家国,紧相连接,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上面我们刚才讲了他后期的词,他摆脱了过去的词那种“镂玉雕琼”的那种传统,几曾识干戈,是“粗服乱头”嘛,“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应该说。
上阕与下阕一气呵成,几时重。
这样。
代表李煜最高成就的是他的后期词,这里,在结构,而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没有一点镶金嵌玉的词藻。
④别是一般,每首词的后面两句,
相见欢又名“乌夜啼”,所以末句说“人生长恨水长东”,写凭栏远眺。
胭脂泪,而后才有必能不朽之词作,都是感慨不已。
可见,你看“些儿个”,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不是深院: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离根恰如春草。
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者,独特的艺术美和鲜明的个性风格,都源自他那“一江春水向东流”似的内心感情,是深层次的抒情。
大凡大作家,但这大自然的岁华变迁无一不是抒写人生的岁华变迁。
月如钩三个字一片天籁,用流畅的语言表现一种激情,还是另一首同调中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伤感,院内梧桐,“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清新的语言写情。
并不是说真情的抒发便不需要语言的锤炼和修辞的琢磨,毕竟隔了一层,写男女离愁,完全是直率地倾吐情怀,不掩国色”的美女:“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人生长恨,缘愁似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