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原理第4次课课件(201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通信原理第4次课课件(2015)

1. 复习

(1) PCM非均匀量化的实现方法

模拟压扩法是实现非均匀量化的方法之一。在发送端对输入量化器的信号先进行压缩处理,再进行均匀量化,其最后的等效结果就是对原信号的非均匀量化。

(2) A律13折线压缩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采用近似于A律函数规律的13折线的压缩特性(用折线来逼近对数曲线)。

A律87.6/13折线量化将量化器输入样值的取值域0~1(归一化)之间分为8个非均匀量化段(除了第(1)段和第(2)段之外),每个量化段再均分16份,则共有不均匀量化级数16×8×2=256。

2. 本次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5.2 线性编码与解码

2.5.3 非线性编码与解码

2.5.3 非线性编码与解码

1. 非线性编码与A 律13折线编码

·具有非均匀量化特性的编码叫做非线性编码。

·非线性编码的特点:非线性编码的码组中各码位的权值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输入信号幅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里重点讲述以A 律87.6/13折线压缩方式实现的逐次渐进型编码器(反馈型非线性编码器)。

(1) A 律13折线编码的码字安排 A 律13折线编码器对每个输入抽样值,

编出8位二进制码87654321a a a a a a a ,其具体安排见表2-3。

① 极性码

若抽样值为正,则11=a ;如果抽样值为负,那么01=a 。

② 段落码

段落码432a a a 为000~111共有8种组合,分别表示对应的8个量化段,段落码与量化段序号的关系见表2-4。

③ 段内电平码

段内电平码8765a a a a 为0000~1111共有16种组合,表示量化段内的16个量化级。

(2) 段内电平码权值

段内码是表示相对于该量化段中各码位的权值,其5a 码的权值是i ∆8;6a 码的权值是i ∆4;7a 码的权值是i ∆2;8a 码的权值是i ∆。由此可见,段内电平码的权值是随量化段落的不同而变化的,即随信号幅度的不同而变化的,这正在非均匀量化所形成的非线性编码的特点。

(3) 量化单位∆

由图2-11可知,除了第1段和第2段之外,各量化段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因此,当每个量化段再分为16量化级时,各量化段内的量化间隔i ∆是不同的。如第1段∆==÷=∆2048

11612811,这是非均匀量化时的最小量化级的大小又称为量化单位;而第8段∆=÷=∆64162

18,参见图2-17。 (4) A 律13折线各段落的段落起始电平

各段落的段落起始电平()∆Bi I 和量化间隔()∆∆i 如图2-17所示。

图2-17 各段落的段落起始电平Bi I 和量化间隔i ∆

由图2-17可见,A 律13折线共有16+16+32+64+…+1024=2048个均匀量化

即,因此,需要编11位码(幅度码),而非均匀量化时,只有128(8×16)个量化间隔,只需编7位码。可见,在保证小信号区间量化间隔相同的条件下,7位非线性编码与11位线性编码等效。由于非线性编码的码位数少,故设备简化,所需传输系统带宽减少。

2. A 律13折线编码方法

非线性编码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

① 首先根据输入样值S I 的极性编出极性码1a 。

② 然后以各段落起始电平作为判定值R I ,与输入样值幅度S I 进行比较编出段落码432a a a ,同时确定S I 所在的量化段。

③ 最后以该段落起始电平Bi I 和段内标准权值共同作为判定值R I ,与S I 做比较编出段内电平码8765a a a a 。

例2.5.2 假设输入样值∆+=444S I ,按A 律13折线编8位码,求具体码字以及编码电平c I 。

解:0444>∆+=S I ,故11=a 。

∆>∆=128444S I ,12=a ;

∆<∆=512444S I ,03=a ;

∆>∆=256444S I ,14=a 。

前三次比较结果,段落码为101,表示样值幅度在第6段,第6段的起始电平∆=2566B I ,量化间隔∆=∆166。

∆=∆+∆=∆+=3841282568665B R I I ,∆>∆=384444S I ,15=a ;

()∆=∆+∆+∆=∆+∆+=448641282564865666a I I B R ,∆<∆=448444S I , 06=a ;

()()∆=∆+∆+∆=∆+∆+∆+=416321282562486665667a a I I B R

∆>∆=416444S I ,17=a ;

()()()∆=∆+∆+∆+∆=∆+∆+∆+∆+=4321632128256248676665668a a a I I B R ∆>∆=432444S I ,18=a 。

则编码码字为﹛11011011﹜,相应的编码电平为

()∆=∆⨯⨯+⨯+⨯+⨯+=432162222807162536a a a a I I B C

3. 非线性编码器

(1) 逐次渐近型编码器结构

逐次渐近型编码器的原理框图如图2-18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它的基本电路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

① 比较判决和码形成电路

② 判定值的提供电路----本地解码器

(2) 比较判决和码形成电路工作原理

经抽样保持的PAM 信号分作两路:

① 一路送入极性判决电路,在时序脉冲(位脉冲)1D 时刻进行判决编出1a 码;

② 另一路经全波整流送入比较码形成电路与本地解码器产生的判定值进行比较编码。其比较是按时序脉冲D 2~D 8逐位进行的,根据比较结果形成a 2~a 8各位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