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原理第4次课课件(2015)
数据通信原理PPT课件(490页)
上一页
下一页
2、信号
把消息转换成适合于信道传输的物理量,就是 信号。信号携带着消息,它是消息的运载工具。 通信中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光信号两种。 信号可以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是指信号的某一参量可以取无穷多个 值,并且与原始消息直接对应的信号,如话音 信号及其按照抽样定理所得的PAM样值信号等;
1,„ ,M-1”个码元,且各码元出现的概率不相
等,分别为P0,P1,„,PM-1,此时每个码元包含的
信息量并不相等,分别为:
I j log 2
Pj
上一页
下一页
对上式求其期望,将其称作平均信息量H,表示平 均每个码元包含信息的多少,单位为bit/符号如下
式所示:
H Pj log 2
a=M
I= -logMP
单位为M进制信息单位
上一页
下一页
数据通信中若数据采用二进制传输,此时将二 进制的每个符号“0”或“1”称为码元。 当两个码元等概出现时,每个码元包含的信息 量为: I=log22=1 bit
因此通常常将二进制序列称为比特流,但若两 个码元出现的概率不等,此时每个码元包含的 信息量已不是1bit。 更一般的情况,当采用M进制传输时,此时共有“0,
所帮助。
上一页
下一页
数据通信的重要性: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数据通信
通信网的发展趋势:
电话网 计算机网 有线电视网 三网融合 宽带IP网
就是数据通信 (可见它的重要性)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第3章 数据信号的基带传输
第4章 数据信号的频带传输
第5章 差错控制与信道编码
通信原理第四章ppt课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
课件制作:曹丽娜
信道的定义
通信系统中的信道是指发送设备到接收设备之间信号传 输的通道,是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内容:
第4章 信道
信道分类 信道模型 恒参/随参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信道噪声 信道容量
按照传输媒介的不同
概述
信道的定义与分类
无线信道 ——自由空间或大气层 有线信道 ——明线、电缆、光纤
有线信道
信道频带在几百MHz至1GHz左右 主要应用: 长途通信干线,有线电视等
基带同轴电缆:
50Ω,多用于数字基带传输 速率可达10Mb/s 传输距离<几千米
宽带(射频)同轴电缆:
75Ω,用于传输模拟信号 多用于有线电视(CATV)系统 传输距离可达几十千米
有线信道
光纤
有线信道
按照系统模型中研究对象的不同:
编
调制信道
码 器
——研究调制/解调问题
调 制 器
发 转 换 器
媒 质
收 转 换 器
解 调 器
译 码 器
编码信道
——研究编码/译码问题 恒参信道
按照信道中冲击响 应是否随时间变化
——特性参数变化缓慢,视为恒定值 随参信道
——特性参数随时间变化
§4.1
无线信道
光作为一种特殊的电磁波, 在人造介质(光纤)中传播, 实现大容量,高可靠性的通信 主要应用:
电信网和移动网的骨干网
单模阶跃折射率光纤
光纤结构示意图
优点
缺点 应用
有线信道
§4.3
信道数学模型
按照系统模型中研究对象的不同:
调制信道 ——研究调制/解调问题 编码信道 ——研究编码/译码问题
数字通信原理ppt
数字通信原理
第1章 概述
第2章 语音信号波形编码
第3章 语音信号压缩编码 第4章 时分多路复用及PCM30/32路系统 第5章 图像信号数字化 第6章 数字信号复接 第7章 数字信号的传输
数字通信原理
课程简介
●教学要求 课堂学习、课后自学、 课后习题、 查阅资料、 网络教学平台资源。
●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平时考试、作业等。
课程简介
数字通信原理数字通信原理Fra bibliotek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数字通信原理
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学时学分 专业选修课、 32学时2学分。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掌握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信源编码,时分多路复用,数字信号的复接等,为
从事与数字通信相关的工作及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字通信原理
课程简介
●教学内容
通信原理课件第四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1) 发送能量大,有利于提高接收端信噪比; (2) 在信道上占用频带较窄; (3) 有直流分量,将导致信号的失真与畸变;且由于直流分量的存在,无法 使用一些交流耦合的线路和设备; (4) 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 接收单极性NRZ码的判决电平应取“1”码电平的一半。
11
6. 交替极性(AMI)码 AMI是交替极性(Alternate Mark Inversion)码。这种码名称较多,如双极方 式码、平衡对称码、信号交替反转码等。 此方式是单极性方式的变形, 即把单 极性方式中的“0”码仍与零电平对应,而“1”码对应发送极性交替的正、负电 平, 如图6 - 1(f)所示。这种码型实际上把二进制脉冲序列变为三电平的符号序 列(故叫伪三元序列), 其优点如下: (1) 在“1”、“0”码不等概率情况下,也无直流成分, 且零频附近低频分 量小。因此,对具有变压器或其他交流耦合的传输信道来说,不易受隔直特性影 响。
3
4.1.1 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
传输码型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 码型中低频、 高频分量尽量少; (2) 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以便定时提取; (3) 码型变换设备要简单可靠; (4) 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若传输码型有一定的规律性,则就可根据这一规 律性来检测传输质量,以便做到自动监测。
9
4) 双极性归零(RZ)码 双极性归零码构成原理与单极性归零码相同,如图6 - 1(d)所示。 “1”和“0” 在传输线路上分别用正和负脉冲表示, 且相邻脉冲间必有零电平区域存在。因此, 在接收端根据接收波形归于零电平便知道1比特信息已接收完毕, 以便准备下一比 特信息的接收。所以,在发送端不必按一定的周期发送信息。 可以认为正负脉冲 前沿起了启动信号的作用,后沿起了终止信号的作用, 因此,可以经常保持正确的 比特同步。 即收发之间无需特别定时,且各符号独立地构成起止方式, 此方式也 叫自同步方式。此外,双极性归零码也具有双极性不归零码的抗干扰能力强及码中 不含直流成分的优点。双极性归零码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通信原理》第04章模拟信号的数字化精品PPT课件
t
…
t
…
t
S(f)
( f ) Sk ( f ) Sˆ( f )
f
…
f
…
f
t
f
7
4.2.1 低通模拟信号的抽样
频谱混叠
S(f)
spectrum aliasing
f ( f )
f
Sk ( f )
…
…
f
8
4.2.1 低通模拟信号的抽样
ideal lowpass filter
抽样信号恢复低通滤波器
s(t)
s(t)
t
t
δT (t)
c (t)
t
t
sk(t)
sk(t)
t
t
3
4.2.1 低通模拟信号的抽样
band-limited signal
低通抽样定理 一个带宽有限信号 s (t) 的最高频率为 fH ,若
抽样频率 fs ≥ 2 fH ,则可以由抽样信号序列 sk (t) 无 失真地恢复原始信号 s (t) 。 说明
抽样频率与信号频率的关系曲线
fs 4B
3B
2B
B
O
B 2B 3B 4B 5B 6B
fL
15
4.2.2 带通模拟信号的抽样
带通抽样的频谱
fH = 4 kHz fL = 3 kHz B = 1 kHz
fs = 2 kHz
S(f)
−4B
0
4B
Sk( f )
bandpass sampling
f
−4fs −3fs −2fs −fs O fs 2fs 3fs 4fs
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 (PAM)
《数字通信原理》课件
为了提高数字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增加冗余信息对数字信号进行 编码。
常见信道编码技术
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卷积码等。
差错控制编码
差错控制编码
通过在数字信号中添加额外的信息,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常见差错控制编码技术
奇偶校验码、海明码、循环冗余校验(CRC)等。
加密与解密技术
THANKS
抗干扰能力
抗噪声干扰能力
数字通信系统在存在噪声干扰的情况 下仍能正常工作的能力。
抗多径干扰能力
数字通信系统抵抗多径效应干扰的能 力。
误码率与信噪比
误码率(BER)与信噪比(SNR)的关系
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误码率逐渐降低,通信质量提高。
信噪比优化
通过合理配置信号功率和噪声抑制措施,降低误码率,提高通信性能。
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噪声 、干扰和衰减的影响,需要进行相应的 处理和补偿。
数字信号的同步技术
01
载波同步
通过提取载波频率和相位信息 ,使接收端与发射端保持一致
的载波频率和相位。
02
位同步
使接收端的抽样时钟与发送端 的时钟保持一致,以便正确地
进行抽样判决。
03
帧同步
使接收端正确地识别出数字信 号中的帧结构,以便正确地提
物联网与智能家居系统的组成
物联网与智能家居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器、智能家电等组成,实现家庭设施的远程控制和 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与智能家居系统的特点
物联网与智能家居系统具有便捷性、智能化、节能环保等特点,能够提高家庭生活的舒适 度和便利性。
未来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01
未来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概述
通信原理课件第四章
s
n
(t nT ) 相乘的过程,即抽样信号
s
ms(t) m(t) δTs (t)
(4.2)
《通信原理课件》
一、低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抽样定理指出:一个频带限制在(0, f H )内的时间连续 的模拟信号 m (t),如果抽样频率 f ≥ 2 f ,则可以通过低通滤波
1 Hz 。而理想 τ
抽样频谱的包络线为一条直线,带宽为无穷大。 如上所述,脉冲宽度τ越大,自然抽样信号的第一过零点带宽越 小,这有利于信号的传输。但增大τ会导致时分复用的路数减小,显 然考虑τ的大小时,要兼顾带宽和复用路数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要求。
《通信原理课件》
二、平顶抽样
平顶抽样又称为瞬时抽样,从波形上看,它与自然抽样的不同之 处在于抽样信号中的脉冲均具有相同的形状——顶部平坦的矩形 脉冲,矩形脉冲的幅度即为瞬时抽样值。在实际应用中,平顶抽 样信号采用脉冲形成电路(也称为“抽样保持电路”)来实现, 得到顶部平坦的矩形脉冲。 平顶抽样PAM信号在原理上可以看作由理想抽样和脉冲形成电 路产生。
《通信原理课件》
[例4.2.1]
设输入抽样器的信号为门函数 G t ,宽度 10ms ,若忽略第一零 点以外的频率分量,计算奈奎斯特抽样速率。 解:门函数的频谱为
ωτ Gω τ Sa 2
(4.5)
则第一零点的频率
B 1 Hz τ
(4.6)
忽略第一零点以外的频率分量,则门函数的最高频率(截止频 率) f H 为 100 Hz 。由抽样定理可知,奈奎斯特抽样速率为
f H n 1B kB ,由式(4.7)可得带通信号的最低抽样频率
f s( min ) 2 fH k 2 B1 n 1 n 1
数字通讯原理第4章
并自动纠正错码。前向纠错方式的特点是无需反向信道,延
时小,实时性好,但译码设备比较复杂。随着编码理论和大 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性能优良的实用编译码方法不断涌现, FEC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第 4 章 信 道 编 码 (3) 混合纠错(HEC)。它是FEC方式和ARQ方式的结合, 即发送端发送具有检错和纠错能力的信息码元序列,接收端 检查错码情况,如果错码在其纠错能力范围内,则自动纠错;
BSC是无记忆的,它的输出仅与对应时刻的输入有关,而与 前后输入无关。BSC是研究二进制编码解码最简单、最常用的 模型。
第 4 章 信 道 编 码
0 输入 1 P
1-P P
0 输出
1-P
1
图 4-3
二进制对称信道(BSC)
第 4 章 信 道 编 码
2) 离散无记忆信道(DMC)
离散无记忆信道(DMC)模型如图4-4所示。假设信道的离散 输入是q元符号,即输入符号集由q个元素X={x0,x1,…,xq-1} 构成;信道的离散输出是Q元符号,即信道输出符号集由Q个 元素Y={y0 ,y1 ,…,yQ-1 }构成,且信道是无记忆的,则信道
如果错码超过了其纠错能力,但能检测出来,则通过反向信
道请求发送端重发。 由于HEC方式具有FEC和ARQ的优点, 可 实现较低的误码率, 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 4 章 信 道 编 码 3. 信道编码分类 1) 线性码与非线性码
根据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函数关系,信道编码可分
为线性码和非线性码。如果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函数关
第 4 章 信 道 编 码 3) 检错码与纠错码 根据码的用途,信道编码可分为检错码和纠错码。检错码
以检错为目的,不一定能纠错;纠错码以纠错为目的,一定能
《数据通信原理》课件
《数据通信原理》 PPT课件
REPORTING
2023
目录
• 数据通信概述 • 数据传输原理 • 数据交换原理 • 数据通信协议 • 数据通信的应用 • 数据通信的发展趋势
2023
PART 01
数据通信概述
REPORTING
数据通信的定义
数据通信的定义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通过传输信道将 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终端之间或数据终端与计算机之间的远程数据传输 和信息交换。
拥塞控制
防止过多的数据在网络中造成拥塞。
信道管理
合理分配和使用信道资源,提高数据传输 效率。
2023
PART 03
数据交换原理
REPORTING
数据交换的类型
01
02
03
电路交换
通过建立电路连接来提供 连续的数据传输服务。
报文交换
将数据打包成报文,通过 存储转发的方式进行交换 。
分组交换
将数据分割成多个分组, 通过动态分配路径进行交 换。
无线数据通信技术
总结词
无线数据通信技术以其灵活性和便捷性,成为现代数据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描述
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包括Wi-Fi、蓝牙、ZigBee等。这些技术使得设备之间可以无 线连接,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和交换信息。
物联网数据通信技术
总结词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数以亿计的 设备能够相互连接并进行数据交换。 物联网数据通信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 的关键。
2023
PART 02
数据传输原理
REPORTING
数据传输方式
并行传输
数据在多个通道上同时传输, 适用于近距离、高速传输。
数字通信原理与技术(第四版)第4章多路复用与数字复接
它主要用于实现数字信号的传输 和交换,是数字通信系统中的重
要技术之一。
数字复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数字 信号的传输效率和带宽利用率。
数字复接的原理
数字复接的基本原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多个低速数字信号依次送入高速数字信号 的帧结构中,形成一个高速数字信号。
在复接过程中,需要对各个低速数字信号进行时间对准和相位调整,以确保它们能 够正确地合并成一个高速数字信号。
通信。
在卫星通信中,由于带宽资源 有限,数字复接技术可以将多 个低速数字信号合并成一个高 速数字信号,从而提高频谱利 用率和传输效率。
在光纤通信中,数字复接技术 可以将多个低速数字信号合并 成一个高速数字信号,从而实 现在光纤上传输高速数据和多 媒体信息。
THANKS
感谢观看
透明性
WDM技术对传输的数据格 式和速率不敏感,可以同时 传输不同协议和速率的数据 信号。
可靠性
由于WDM技术采用光信号 传输,具有抗电磁干扰和信 号衰减的能力,保证了数据 传输的可靠性。
灵活性
WDM技术可以方便地增加 或删除波长,适应不同的业 务需求。
WDM的应用实例
跨洋光缆通信
WDM技术广泛应用于 跨洋光缆通信中,实现 了高速、大容量的数据 传输,满足了日益增长 的网络需求。
宽带接入
在宽带接入中,频分多路复用技术被用于将多个用户的信号调制到不同的频率通道上,从而实现多用 户同时接入。
局域网
在局域网中,频分多路复用技术可以用于实现多路信号在同一电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传输,从而提高网络带宽的利 用率。
03
时分多路复用(TDM)
TDM原理
时分多路复用(TDM)是一种数字通信技术,它将多个低速信道组合成 一个高速信道,实现多路信号在同一传输线上的传输。
通信原理(范馨月)fanxy-4PPT课件
支撑各种通信应用
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
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有助于培养出具 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通信人才。
无论是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 信还是物联网,其背后的原理都离不 开通信原理的支撑。
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发送设备
将信息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 电信号或光信号。
接收设备
将传输中的信号还原为原始的 信息信号。
缺点
需要高带宽、对信道要求高、对同步要求高、设备成本较高 等。
04
无线通信原理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传播方式
无线电波通过直射、反射、折射和散射等方式传播,受到地形、 建筑物和大气等因素的影响。
无线电波传播损耗
随着距离的增加,无线电波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同时还会受到环境 因素的影响,如吸收、散射和干扰等。
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传递信息。
调相(PM)
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来传递信息。
调相而幅度不变(APSK)
调制解调器的选择
通过同时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和幅度来传 递信息。
根据不同的通信需求和信道条件选择合适 的调制解调方式。
数字通信的优缺点
优点
传输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传输速率快、可实现多种通信 业务等。
通信原理(范馨月)fanxy4ppt课件
目录 CONTENT
• 引言 • 模拟通信原理 • 数字通信原理 • 无线通信原理 • 光纤通信原理 • 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01
引言
通信原理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基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信原理在信 息传输、处理和交换中发挥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是现代通信系统的理论基 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数字通信原理.ppt
零点 预测器
= i=1N biZ-i
极点 预测器
= i=1N aiZ-i
2001 Copyright
SCUT DT&P Labs
14
3. 零极点预测器(续前) 解码器
6.3 信号预测
I(k)
dq(k)
解码
+
零点 预测器
Se(k)
+
极点 预测器
Sr(k)
2001 Copyright
SCUT DT&P Labs
6.1 概述
2001 Copyright
SCUT DT&P Labs
4
6.2 差分编码(DPCM)的基本原理
1. 编码器与解码器
定义:S(k):抽样信号;Se(k):预测信号;Sr(k):重建信号;
d(k)=S(k)-Se(k):差分信号;dq(k):差分信号量化值;
I(k): dq(k)的编码值。
数字通信原理 (4)
2001 Copyright
SCUT DT&P Labs
1
第六章 自适应编码调制
2001 Copyright
SCUT DT&P Labs
2
6.1 概述
1. (自适应)差分编码调制:一种信源压缩编码方式; 2. 语音信号压缩编码的作用:降低传输速率,提高效
率; 3. 差分编码调制的基本原理:利用语音信号时间上的
相关性,除去信号中的冗余量。
2001 Copyright
SCUT DT&P Labs
3
主要的语音压缩编码方式
1. 差分编码(DPCM); 2. 子带编码(SCB); 3. 变换域编码(ATC); 4. 多脉冲激励线性预测编码(MPLPC); 5. 参数或波形矢量编码(VQ); 6. 码激励预测编码(CELP)。
数字通信原理.ppt
电信学院通信教研室
2021/5/10
数字通信原理
误码原因: 1)码间串扰 2)噪声 3)位同步信号相位抖动 等
1
0
Ts
E
市
m’(t)
τ
m (t) τ
m1 (t)
m(t)
码间串扰
m2 (t)
r(t) r (t)
cp (t) cp(t)
m3 (t)
011
电信学院通信教研室
电信学院通信教研室
t
t
2021/5/10
数字通信原理
无码间串扰 有码间串扰
眼 图
电信学院通信教研室
2021/5/10
数字通信原理
d(t) GT( ωC(ຫໍສະໝຸດ )GR(ω)x(t)
y(t)
T(ω)
抽样判决
(t) )
h(t)
h’(t)
H()
cp(t)
H(f)
1
x
x<1/2
时
域
-1.5 -1 -0.5 0 0.5 1 1.5 Heq(f)
电信学院通信教研室
2021/5/10
数字通信原理
发送端: 接收端:
1 2 3 45 6 23 45 6 7 89
NAK
从码组2开始重发
1 2 3 45 6 23 4 5 6 7 89
发现错误
(b) 返回重发
电信学院通信教研室
2021/5/10
数字通信原理
(b)返回重发: • 与(a)不同,其发送端不停地送出一个个连续码组, 不再等候收端返回的ACK信号 • 一旦收端发现错误并返回NAK信号,则发端从下一 码组开始重发前面的N个码组 • N的大小取决于信号传递及处理所带来的延时
精品文档-数字通信原理(李白萍)-第4章
第 4 章 复用理论和复接技术 4.1 4.2 PCM30/32路系统 4.3 数字复接技术
1
第 4 章 复用理论和复接技术
4.1 时分复用原理 4.1.1 时分复用的PAM系统(TDM-PAM)
下面以PAM调制信号为例来说明时分复用的原理。 假设有3 路PAM信号进行时分多路复用,实现方法之一的原理方框图如图 4-1所示, 其波形如图4-2所示。
16
第 4 章 复用理论和复接技术
4.2.2 PCM 30/32路定时系统 1. 发端定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提供终端机发送支路所需要的各
种定时脉冲。 各定时脉冲的重复频率、 脉冲宽度、 相数及用 途等如表4-1所示。
17
第 4 章 复用理论和复接技术
18
第 4 章 复用理论和复接技术
发端定时系统主要由时钟脉冲发生器、 位脉冲发生器、 路 脉冲发生器、 路时隙脉冲发生器以及复帧脉冲发生器等 组成。 其构成方框图如图4-5所示。
11
第 4 章 复用理论和复接技术
4.2 PCM30/32路系统 4.2.1 PCM30/32
所谓帧结构就是将各路样值的数字码和各种用途的标记码按 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的数字码流的组合。 PCM30/32路系统的 帧结构如图4-4所示。 帧结构表明各路信号在信道上的时隙分配 规则, 而这种时隙分配又是以帧为单位重复出现的。
38
第 4 章 复用理论和复接技术
① 读出时标Pr。 读出时标的作用是读出TS0时隙的码组。 当系统处于帧同步状态时, Pr=TS0·D8, 即检出同步码组的时 间是TS0的D8时刻, 每帧检出一次。 当系统处于帧失步状态时, Pr=1, 此时, 码流每移动一比特, 就读出一次, 系统进行逐 比特的检出, 即逐位检出。
通信原理04-课件2_65
(1)2FSK信号的带宽,并画出功率谱密度图; 2 包络检波时的系统误码率; 3 同步检测时的系统FSK方式在等效带宽为3600Hz的信道上传输二进制信号。2FSK信号
的频率分别为1800Hz和3000Hz,码元速率600Baud,接收端输入(即
信道输出端)信噪比为6dB。试求: (2)包络检波时的系统误码率;
(3)同步检测时的系统误码率;
Pe
1 erfc 2
r 1 erfc 6 22
B2FSK f2 f1 2RB
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采用2FSK方式在等效带宽为3600Hz的信道上传输二进制信号。2FSK信号 的频率分别为1800Hz和3000Hz,码元速率600Baud,接收端输入(即 信道输出端)信噪比为6dB。试求: (1)2FSK信号的带宽,并画出功率谱密度图;
B2FSK f2 f1 2RB 3000 1800 2 600 2400Hz
10lg rc 6dB
rc
Si n0 3600
4
r Si Si 12 n0 2RB n0 1200
P 1 e r 2 1 e6
e2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通信原理第4次课课件(2015)1. 复习(1) PCM非均匀量化的实现方法模拟压扩法是实现非均匀量化的方法之一。
在发送端对输入量化器的信号先进行压缩处理,再进行均匀量化,其最后的等效结果就是对原信号的非均匀量化。
(2) A律13折线压缩特性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采用近似于A律函数规律的13折线的压缩特性(用折线来逼近对数曲线)。
A律87.6/13折线量化将量化器输入样值的取值域0~1(归一化)之间分为8个非均匀量化段(除了第(1)段和第(2)段之外),每个量化段再均分16份,则共有不均匀量化级数16×8×2=256。
2. 本次课学习的主要内容2.5.2 线性编码与解码2.5.3 非线性编码与解码2.5.3 非线性编码与解码1. 非线性编码与A 律13折线编码·具有非均匀量化特性的编码叫做非线性编码。
·非线性编码的特点:非线性编码的码组中各码位的权值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输入信号幅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里重点讲述以A 律87.6/13折线压缩方式实现的逐次渐进型编码器(反馈型非线性编码器)。
(1) A 律13折线编码的码字安排 A 律13折线编码器对每个输入抽样值,编出8位二进制码87654321a a a a a a a ,其具体安排见表2-3。
① 极性码若抽样值为正,则11=a ;如果抽样值为负,那么01=a 。
② 段落码段落码432a a a 为000~111共有8种组合,分别表示对应的8个量化段,段落码与量化段序号的关系见表2-4。
③ 段内电平码段内电平码8765a a a a 为0000~1111共有16种组合,表示量化段内的16个量化级。
(2) 段内电平码权值段内码是表示相对于该量化段中各码位的权值,其5a 码的权值是i ∆8;6a 码的权值是i ∆4;7a 码的权值是i ∆2;8a 码的权值是i ∆。
由此可见,段内电平码的权值是随量化段落的不同而变化的,即随信号幅度的不同而变化的,这正在非均匀量化所形成的非线性编码的特点。
(3) 量化单位∆由图2-11可知,除了第1段和第2段之外,各量化段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因此,当每个量化段再分为16量化级时,各量化段内的量化间隔i ∆是不同的。
如第1段∆==÷=∆204811612811,这是非均匀量化时的最小量化级的大小又称为量化单位;而第8段∆=÷=∆6416218,参见图2-17。
(4) A 律13折线各段落的段落起始电平各段落的段落起始电平()∆Bi I 和量化间隔()∆∆i 如图2-17所示。
图2-17 各段落的段落起始电平Bi I 和量化间隔i ∆由图2-17可见,A 律13折线共有16+16+32+64+…+1024=2048个均匀量化即,因此,需要编11位码(幅度码),而非均匀量化时,只有128(8×16)个量化间隔,只需编7位码。
可见,在保证小信号区间量化间隔相同的条件下,7位非线性编码与11位线性编码等效。
由于非线性编码的码位数少,故设备简化,所需传输系统带宽减少。
2. A 律13折线编码方法非线性编码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① 首先根据输入样值S I 的极性编出极性码1a 。
② 然后以各段落起始电平作为判定值R I ,与输入样值幅度S I 进行比较编出段落码432a a a ,同时确定S I 所在的量化段。
③ 最后以该段落起始电平Bi I 和段内标准权值共同作为判定值R I ,与S I 做比较编出段内电平码8765a a a a 。
例2.5.2 假设输入样值∆+=444S I ,按A 律13折线编8位码,求具体码字以及编码电平c I 。
解:0444>∆+=S I ,故11=a 。
∆>∆=128444S I ,12=a ;∆<∆=512444S I ,03=a ;∆>∆=256444S I ,14=a 。
前三次比较结果,段落码为101,表示样值幅度在第6段,第6段的起始电平∆=2566B I ,量化间隔∆=∆166。
∆=∆+∆=∆+=3841282568665B R I I ,∆>∆=384444S I ,15=a ;()∆=∆+∆+∆=∆+∆+=448641282564865666a I I B R ,∆<∆=448444S I , 06=a ;()()∆=∆+∆+∆=∆+∆+∆+=416321282562486665667a a I I B R∆>∆=416444S I ,17=a ;()()()∆=∆+∆+∆+∆=∆+∆+∆+∆+=4321632128256248676665668a a a I I B R ∆>∆=432444S I ,18=a 。
则编码码字为﹛11011011﹜,相应的编码电平为()∆=∆⨯⨯+⨯+⨯+⨯+=432162222807162536a a a a I I B C3. 非线性编码器(1) 逐次渐近型编码器结构逐次渐近型编码器的原理框图如图2-18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它的基本电路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① 比较判决和码形成电路② 判定值的提供电路----本地解码器(2) 比较判决和码形成电路工作原理经抽样保持的PAM 信号分作两路:① 一路送入极性判决电路,在时序脉冲(位脉冲)1D 时刻进行判决编出1a 码;② 另一路经全波整流送入比较码形成电路与本地解码器产生的判定值进行比较编码。
其比较是按时序脉冲D 2~D 8逐位进行的,根据比较结果形成a 2~a 8各位码图2-18 逐次渐近型编码器原理框图(3) 本地解码器的作用本地解码器的作用是将幅度码a 2~a 8逐位反馈,经串/并变换,并记忆为M 2~M 8,再将M 2~M 8(7位非线性码)经7/11变换电路变成11位线性码,再经11位的线性译码网络解码即可输出相应的判定值R I 。
(4) 串/并变换记忆电路的输出M 2~M 8与反馈码a 2~a 8的对应关系·对于先行码(已编好的码):i i a M =·对于当前码(正准备编的码):1=i M ·对于后续码(尚未编的码):0=i M(5) 7/11变换电路功能 将7位非线性幅度码(过载电平为∆2048)变换为11位线性码。
① 7/11变换电路输入2M ~8M 可以看作是非线性码2a ~8a ,这7位非线性码与电平的对应关系如表2-5所示。
表② 本地解码器中的7/11变换电路输出1B ~11B 各位码的权值如表2-6所示。
③ 非线性码与线性码的变换原则是:变换前后非线性码与线性码的码字电平相等。
于是依据表2-5和表2-6,可得出非线性码与线性码之间的关系(7/11变换逻辑表达式),从而设计出实现7/11变换的数字逻辑电路,如图2-19所示。
令i C 为第i 量化段的“量化标志”,即1=i C 表示量化电平属于第i 量化段的电平,则可写出例2.5.2中,7/11变换逻辑表达式为4326M M M C =(即4326a a a C =)()657683256C a C a C B ++=∆()3546576878632C a C a C a C a C C B +++++=∆*()=∆167B 2536475867C a C a C a C a C C +++++*图2-19 7/11变换电路示意图4. A 律13折线解码为使判决比较电路简单,在编码时,PAM 样值在两个非线性量化电平之间时,是以低电平值作为该样值的量化值,故编码端量化误差为i c i e ∆≤,最大量化误差为一个非线性量化级i ∆。
例如,在例2.5.2中,样值幅度是∆444,处在非线性量化电平∆432和∆448之间,编码时,是以低电平∆432(∆432是第6段第12个量化级的下限值,如图2-19所示)作为样值的量化值,由此引起的编码端量化误差∆=∆-∆=12432444c e 。
为了使最大量化误差减小到i ∆21,在接收端解码时需补加i ∆21。
图2-20 第6段内各量化级的下限值例2.5.3 设A 律13折线8位码的码字为{11011011},试计算解码电平D I 和解码误差D e 。
解:极性码为1,故为正极性。
段落码为101,属于第6量化段,其起始电平∆=2566B I ,量化间隔∆=∆166。
段内电平码为1011,则码字电平为 26∆+=C D I I 867666566248a a a a I B ∆+∆+∆+∆+=+26∆()∆+∆⨯+⨯+⨯+⨯+∆=8161120418256 ∆=440解码误差∆=∆-∆=-=4444440S D D I I e第2章作业题:4.某A 律13折线编码器,编码位数8=l ,一个样值为∆-=177S i 。
(1) 试将其编成相应的码字(要求有编码步骤),并求其编码误差(编码端量化误差);(2) 计算接收端解码码字电平D i 和解码误差(D i 与S i 之间的误差)。
5.(选作题)在逐次渐进型编码器中,比较码形成电路以及本地解码器的作用是什么?假设已编出02=a ,13=a ,14=a ,正准备编5a 码(要确定其判定值),此时串/并变换记忆电路的输出M 2~M 8分别等于多少?若编出的7位非线性幅度码为0110101,试写出7/11变换电路的输出B 1B 2~B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