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课程内容:涵盖了原公共政治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另外还包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内容。
主要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
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二部分(1-3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部分(4-5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四部分(6-7章)主要涉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可概括为六个字:历史、含义、方法。
重点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难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2、列宁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3、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三讲 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一、什么是规律?������
• 2、规律的内涵������ • ������ ������ 1)经验归纳性规律: • 在“经验科学”阶段,人们所揭示的规律是 从事实中归纳出来的相同特性的确定性 原则、不可改变的规律。 • ������ 如: A 天鹅----白色B 天鹅----白色C 天鹅----白色 • 故: 一切天鹅----白色
一、什么是规律?������
• ������ 2)概率性规律 : • ������ 到20 世纪,人类发现微观世界的物质 运动不可能按经典力学定律作出精确测定, 只能作出统计概率性的描述。由此,概率统 计性的规律观否定了经验归纳性规律观。 • ������ 如: 1 天鹅----白色 2 天鹅----白 色… … ������ N99 天鹅----白色������ • 故: 99%的天鹅----白色
三、唯物史观是关于“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
• 1、唯物史观的核心,是论述“现实的人”理论。 • ������ 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创造历史的“人”,不是 抽象的“人性”,而是从事历史创造活动的现实 的人,参与社会实践的人。 • 2������ 唯物史观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 史”。 • ������ 强调历史是参与历史活动的全体人创造的, 而不仅是少数杰出的英雄人物的历史。 • ������ 首先,是指“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 的”人������ 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 • ������ 其次,是指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 中的人。 • ������ 再次,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 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 • 5、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 ������ ������ 1、历史发展存在共同的规律性 • ������ “一元”,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存在着 共同的规律性。大致都经历一些相同的发展 • 阶段。如:五种社会形态。 • ������ ������ 2、历史发展具体道路的多样性 • ������ “多线”,是指各民族国家历史发展中, 因为具体自然环境、生存社会条件、文化传 • 统等方面的不同,各自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 。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名词解释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名词解释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发
展变化,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和趋势性,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包括物
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反之,生产关系的变化也会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和提高。
2. 社会形态演替规律:人类社会穿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
有其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些阶段的演替是有一
定规律性的。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社会意识和政治制度的总和。
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反之,上层
建筑的变化也会影响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发展。
4. 社会阶级斗争规律:阶级是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基本矛盾,阶
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阶级斗争的形
式和内容不同,但其存在和发展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全过程。
5. 量变转质变规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是一种常见的规律。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经常表现为量变和质变
的关系,量变会引起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而质变则会引起社会形
态的根本性改变。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复习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的定义、内涵和表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的定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是指在社会主义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发展规律。
它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是客观存在并起作用的。
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的内涵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阶段。
社会主义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的社会制度,其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要求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增强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
2. 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完善的阶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3. 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步巩固的阶段。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成为统一全社会思想的主导力量,发挥强大的凝聚力和引导作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4. 社会主义是社会矛盾日益集中化的阶段。
社会主义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社会矛盾日益集中化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解决。
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的表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具体表现:1.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条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要求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生产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2. 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要求不断通过改革和完善来调整和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3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01
现实规律从对象的特点来分有三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 和思维规律。思维规律就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思维的对立来说, 它是主观的、精神方面的规律,或者说是主观世界的规律。但是 作为一个认识的对象,如果它并不依研究者、认识者的意志为转 移,不随研究者主观意图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种属性便是客观 性,思维规律、认识规律。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科学认 识论等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或主体的思维认识规律,这同样不 为我们的意识而转移、改变和制造,从而是具有客观性的现实规 律。
第一节 什么是规律 一、规律的涵义
(一)人类早期对“规律”的认识, 人类很早就涉及到了对“规律”的认识并且形成了丰富的成 果,对规律的必然性、普遍性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 为现代规律内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规律”这个词语,主要是“规矩”、 “律”、“数”、“常”、“道”等范畴表示必然性、万物的本 性、规律、规则等。 《国语· 周语下》:“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 纬之以地。”天六,指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地五,即 五行,金、木、水,火、土。数具有必然意义。《吕氏春秋· 贵 当》:“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 此天地之数也、”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沈括“大凡物理有常有变”
3.经验归纳性规律和因果必然性规律 经验归纳性规律:在经验科学阶段,人们所揭示的 规律是从事实中归纳出来的相同特性的确定性原则、不 可改变的规律。 如:A天鹅——白色 B天鹅——白色 C天鹅——白色 故 一切天鹅都是白色 因果必然性规律:必须是能够从共同的因果必然上 既揭示出相同或相似形态出现的必然性、又揭示出相异 形态出现的必然黎所说的,是对某个 不变秩序的断定,即对某一类的所有过程的断定。”“探求进化 的‘不变秩序’的规律不能属于科学的范围,无论对生物学或社 会学来说都是如此。我的理由非常简单。地球上的生命进化或者 人类社会的进化,只是一个单独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认为,这 样的过程是遵照各种因果规律(如力学定律、化学定律、遗传与 变异规律、自然选择规律等等)进行的,然而对进化过程的描述 不是规律,而只是一个单称的历史命题。” 波普尔把对“进化过程”或“进化的‘不变秩序’”的描 述与科学的“因果规律”的表述区别开来,是十分正确的。但他 说“因果规律”就是像力学定律、化学定律那样,用全称命题对 同一类过程普遍存在的“不变秩序”所作的“断定”,这里就留 下了漏洞。
初中历史教学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历史发展规律的概述历史发展规律是指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在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趋势。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规律的存在,并引导学生探究这些规律。
二、历史发展规律的分类历史发展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生产力的发展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如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
2.社会制度变革规律:社会制度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社会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变革,如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等。
3.历史事件周期性规律:历史事件往往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周期性事件,如战争、革命等,让学生认识到这一规律。
4.文化交流与融合规律: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特点。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文化交流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三、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索历史发展规律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历史发展规律。
2.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针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历史发展规律。
3.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实践: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了解历史发展规律。
4.总结归纳,提高学生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以保证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与反思: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兴趣和需求。
历史规律知识点总结
历史规律知识点总结一、历史规律的基本概念历史规律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反复出现的一定形式和规律。
历史规律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它表现为一系列经验总结、规律归纳,包括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历史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一定历史时期具有约束力和指导作用的普遍逻辑规律。
二、历史规律的内在联系历史规律具有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2. 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形态和一定发展阶段之间各种规律的相互关系;3. 社会生产、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4. 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和各种历史具体事件之间的关系。
三、历史规律的基本特点历史规律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 普遍性:历史规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是超出时间和空间的普遍性规律;2. 相对性:历史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一定历史时期具有约束力和指导作用的相对性规律;3. 历史性:历史规律是在历史实践中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和规律归纳,具有历史性;4. 发展性:历史规律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革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规律。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1. 辩证唯物主义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规律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等。
这些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特点。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规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的外部形式,两者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3. 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规律。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规律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规律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经历着不同时期的兴衰和演变。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出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演进和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规律,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这种体系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历史文化从最初的原始古代社会逐渐发展到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
在原始古代社会时期,中国人民处于采集和狩猎的阶段,文化相对简单,主要以图腾崇拜和简单的仪式为特征。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农耕文明逐渐兴起。
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以土地神仙崇拜和祭祀仪式为主要特征。
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们对于社会秩序、礼仪和道德的要求逐渐提高。
儒家思想的兴起正好迎合了人们对于秩序和道德的需求,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以“仁爱”、“和谐”等核心概念为基础,提倡的是和谐相处、尊重他人和提高个人修养的理念。
在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儒家思想都对社会秩序的建立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被作为正统思想推崇,并且成为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强调君臣、父子、夫妻、亲友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规范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也使得中国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文化发生了巨大变革,儒家思想的地位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仍然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于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仁爱”、“和谐”等理念,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规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1.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什么1883年,革命导师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指出:‘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选3—574,着重号系引者加)一一这就是说:‘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
2.为什么马克思能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他的最亲密的朋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认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个伟大发现,其中首要的就是创立了唯物史观,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从而“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指出了一条全面发展的道路。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是在社会有机体内部结构被揭示出来以后才发现的。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进程,无论从人类个体或人类系统来看,总是要从现象开始。
而从系统与个体的联系来看,个体又总是要以前人已达到的思想成果为基础,受到前人或同时代人的思想材料的影响。
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这样。
一方面,他把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精神现象作为自己认识社会历史的起点;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当时在欧洲独占统治地位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的重大影响。
马克思在开始其学术生涯时,首先涉猎的便是黑格尔哲学。
3.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历史有哪些规律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任何历史发展的偶然性都要以这种历史规律为前提。
当然这种规律不能和自然科学中的规律相提并论,但它仍然表现出在一定条件下的重复性和普遍性。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1.引言1.1 概述历史发展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在时间长河中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它涵盖了从人类社会起源至今的各个阶段和领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到科技等方面的演进和变革。
历史发展既有一般规律又有特殊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分析历史、预测历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般规律是指在历史发展的整体中存在的相对稳定、普遍适用的规律性倾向。
这些规律超越了特定的时代和地域,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例如,社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形态。
此外,社会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性和矛盾性,经济的不发达、阶级的分化和政治的不稳定都是历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特殊规律则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规律性倾向。
这些规律是对一般规律的具体应用和延伸,深入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特殊发展趋势。
例如,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它标志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工人阶级的兴起,为资本主义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又如,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它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国力的提升。
通过对历史发展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趋势,为我们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提供科学指导。
因此,本文旨在对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加理性和全面的历史观。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从定义、举例说明以及结论等方面对这些规律进行具体论述,以期对读者的思维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它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本文将按照这个结构来进行阐述。
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述,介绍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第一篇范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历史的发展规律一直是学者们探索的焦点。
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历史教育的初级阶段,承担着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结合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如何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探讨。
一、历史发展规律的内涵历史发展规律是指历史现象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历史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
普遍性体现在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等;特殊性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近代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历史沿革,认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2.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3.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历史分析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策略1.注重史实教学:史实是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
教师应严谨治学,确保史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历史材料。
2.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从多角度、多层面探讨历史发展的原因和结果,激发学生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兴趣。
3.历史比较教学: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4.联系现实生活:历史是现实的镜子。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痕迹,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5.多元评价体系: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过程中的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历史发展规律
3、波普尔对归纳规律和不确定关 系的批判
• 1、经验观察归纳的经验描述性规律随着 观察次数趋向于无穷而趋向于零 • 2、不确定关系的论证是用因果解释来证 明什么不可能进行因果解释 • 3、拒绝对研究的可能性设置限制对禁律
4、波普尔的局限及因果必然性规 律的提出
• (1)波普尔全盘否定了经验归纳的规律, 把一切决定论和因果必然性都加以抛弃。 • 我们一直在使用归纳性规律。例如:吸 烟有害健康。 • 医学研究上常常指出“相关性的高低” 而不是“因果性”吸烟导致减寿的因果 性是大量研究归纳所得出的。 • 密尔和孔德所说“共存”和“相继”规 律在社会学上也有应用。
以后的封建社会,也适用于现当代
社会),这样,发现规律才有价值。
第三、层次性 :基于以上,某些历史规律适用于几种社 会形态或整个人类社会,而更多的则只适用于特定 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即所谓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如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由低向高不断演进等, 都是适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历史时期)的普遍规
律,是最高层次的历史规律。相对它们而言,其他
• 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一般规律,还是只适用于特定历史条 件的特殊规律
• 试列举你认为的经验规律和因果必然性 规律 :
二、历史发展规律
(一)定义:历史规律也是客观实在,是 指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次出现的、具有 表象相似性或本质共同性的历史现象 及其内部和外部的本质联系。
(二)历史规律特性:
of Natural Science.1966)
张华夏译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 表示一组“普遍形式的规律”, ……表示一 组与“普遍形式的规律”相应的“特定事件”,也就是他所说的F, 即引起事件E的原因,E就是他所说的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解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它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本文将对其中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这一理论。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物质生产力代表了人类社会创造和利用物质财富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这两个要素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思维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解读还要涉及到辩证法思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指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这种矛盾和斗争的存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阶级之间等多重矛盾。
这些矛盾的斗争,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对于阶级斗争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解读是至关重要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通过变革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本力量。
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而通过阶级斗争的胜利,社会历史得以向前发展。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解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还强调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要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必须先改变经济基础,进而改变上层建筑,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
五、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基础。
第二节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第二节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呢?它是否就是社会形态按一定序列演进的规律呢?这是近年来讨论中反复出现的问题。
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链接文本素材库:《<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总结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和概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要点的著名文章,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出版而作。
完稿于1859年1月,载于同年6月在柏林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
马克思在《序言》中简短地叙述了自己从1842年主编《莱茵报》到50年代末的思想进程。
其中特别强调,在《莱茵报》时期有关物质利益问题的多次辩论和论战,是促使他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强调批判G.W.F.黑格尔的法哲学,解决市民社会同国家的关系问题,促使他解剖市民社会,转向经济学的研究,并通过经济学的研究,逐步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在《序言》中还总结了多年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全面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最精确最简明扼要的概括。
马克思还区分了几种社会经济形态及其演变,强调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它自身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序言》不仅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而且对研究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和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简称《序言》),对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了经典性表述。
其中说道:“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3讲 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论
1、社会形 态演进规律 人类社会基 社会基 本矛盾(生产 动人类社会 社会形态由 低级向高级 阶段发展。 阶段发展。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 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 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 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 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 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 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 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 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 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 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1、四种生产方式论: 亚细亚的、 古代的、 封建的、 现代资产阶级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言》:“大体说来, 亚细亚的、古代的、 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 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 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 演进的几个时代。 ”
2、三种所有制形式:
部落所有制、 公社(国家) 所有制、 封建所有制。 《德意志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 制形式归纳为:“第 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 落所有制”;“第二 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 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 国家所有制”;“第 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 等级的所有制”。
历史发展规律的名词解释
历史发展规律的名词解释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整个社会进程,历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历史发展规律是指历史发展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固定模式和规律。
这些规律使得历史不再是无序的、混乱的事件发生串联,而是有秩序的、有逻辑的进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演进:演进是历史发展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意味着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渐进变化。
演进可能是线性的,例如人类早期社会的进化过程,也可能是非线性的,例如革命和战争所引发的社会变革。
无论何种形式,演进都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进化: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
它意味着物种或社会的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通过进化,物种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取得更强的竞争优势。
类似地,在社会中,人们逐渐改变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和制度,以适应经济、科技和文化变革。
进步:进步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在道德、科技、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持续改善。
进步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的智慧、创造力和合作。
世界历史上许多里程碑事件,如工业革命、人权运动和科学发现,都是人类进步的产物。
循环:循环是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模式。
它暗示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复的,相同的模式在不同的时间点重现。
这种循环可以是经济周期的循环,也可以是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循环。
通过研究历史循环,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理解未来的发展。
革命:革命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剧烈转折。
它指的是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平等和公正,通过暴力或非暴力手段推翻现有的政权或制度。
革命常常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
重大事件:重大事件是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殊事件。
这些事件可以是战争、灾难、发现或创新。
它们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还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大事件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也可以塑造个人的命运。
周期性:周期性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它描述了一系列事件、经济波动或社会变化在一定时间内以重复的方式发生。
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发展规律
中国历史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五大阶段,分别为新石器时代、
奠定夏商西周社会制度的商周文化、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进步、南北
朝时期的崛起,以及隋唐时期中国帝国的强盛及统一。
新石器时代,
自公元前6万年至公元前2100左右,是从遵循生态循环到提炼钢铁的
重大历史跨越。
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发展,政治整合、社会分工以及经
济交换都有所加强,形成了商周文化的基础。
汉代,从公元前206年
的西汉新朝到公元220年的完整统一,逐步建立了中国的垄断帝国统
治体系,也是中华文明开启高潮的重要历史时期。
随着礼制、运筹学、道教思想等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建立了远销西域的丝绸之路,开启
了中国文化的宏大繁荣。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六朝文化”,以魏晋
以及齐三大文化势力为领航者,使中国历史文化进一步升华,继而进
入隋唐帝国的历史阶段。
隋唐时期,又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
响力的时期,它对今天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影响极为深远。
唐朝最具代
表性的文化成就就是启动了古代文学六朝文化盛行的文艺复兴,而它
的机构改革和制度创新则是当时国家规模最大、统治范围最广、社会
机构最完整、时间最长的中央集权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是对《序言》中的“亚细亚生 产方式”如何理解。一种见解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 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部落所有制”,也就是 原始公社所有制。另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在《〈政治 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以下简称 《草稿》)中明确指出,在“亚细亚所有制形式”下, “专制君主”是“唯一的所有者”,而且把它称为“东 方的普遍奴隶制”,可见它不可能是原始公社制。据此, 有的学者认为那是指东方的奴隶制或封建制,有的认为 是泛指东方社会的历史特点,有的则认为是马克思早年 使用的一个不确切的因而后来放弃了的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现实的人在 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总要创造出“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 相适应的交往形式”,也就是“与他们的个性相适应的条件”, “这些不同的条件,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 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 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 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 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 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 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 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 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22 — 124 页。)这里论述的的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而且基本必然性或历史规律的 存在,但角度和理由各不相同。有的是从历史与自然的分野出发, 有的是从历史认识的特殊性出发,即分别涉及历史本体论与历史 认识论这两个方面。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历史中的思想因 素与客观规律的不相容性以及历史事件的非重复性,并把思辨历 史哲学的历史规律观念斥之为形而上学的玄思。”
2. 17-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
17-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如伏尔泰、孟德斯卢梭深受文艺复 兴的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否定神创论,认为社会历史是人创造 的历史,强调以自然法和人类理性作为工具探讨社会发展规律问 题。他们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理性是社会 发展的直接决定者。但是他们没有找到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也 没有发现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 孟德斯鸠提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必须服从一定的法则 (即事物的必然性、规律性),反对偶然性,人类社会发展是一 个有规律的过程。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用5卷的篇幅比较详细深入 地从人与环境尤其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 规律。他指出各国存在的各种制度不是纯粹偶然的,而是有共同 规律、共同原则。这些规律原则都依赖于“自然法”,即:人类 社会所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特别是疆域、气候、土壤等对一国的国 家制度、民族性格、宗教信仰、人的特质、社会心理等有决定性 的作用。
(二)《序言》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表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作了经典性 表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 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 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 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 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 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 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大体说来,亚细亚 的、古代的、封建的与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 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 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 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 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 告终。”
3. 法国复辟时期的史学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主要是指1814年至1830 年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新史学派,主要 代表人物基佐、米涅、梯叶里等,他们指出,欧洲历 史有其内在的一般客观规律: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 动力,是理解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历史进程的基本 线索。阶级斗争必然会导致革命,从而决定社会政治 领域的历史进程。
卢梭认为社会发展进程不可逆转,人类社会内部 相互联系,生产和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因。在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卢梭从生产 和技术的角度、用经济的原因来探讨私有制、人类不 平等的起源,显示了其社会历史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思想因素,也为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科学地探讨社会 发展规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马克思著作对社会形态演进序列的归纳 1.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1846年马克思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时就已经有了 五种所有制形式的构想。马克思又在《共产党宣言》、《雇佣劳 动与资本》中都讲到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如果加上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五种所有制形式。 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提出 来的,而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最后完成的。这个理论 贯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 本》、《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资本论》、《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等马克思、恩格斯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列宁在很 多著作中,也论述了五种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理论。 斯大林1938年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只不 过是重提和发挥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
第二节 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从历史哲学方面看,在对历史规律的看法上,除了唯物史 观外,存在着思辨历史哲学与分析历史哲学论的长期争论。思辨 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是有规律,承认社会历史过程的内在联系、必 然性。其代表人物为:奥古斯丁、维柯、孟德斯坞、伏尔泰、爱 尔维修、莱辛、康德、赫德尔、黑格尔、斯本格勒、汤因比等哲 学家和理论学家。批判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没有规律,代表人物有: 李凯尔特、布拉德雷、克罗齐、柯林伍德、波普、亨普尔、德雷 等。 思辨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是有着某种统一性贯穿其中的一 个有序的过程,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要受到必然性 规律的支配。因此,思辨的历史哲学大多侧重于历史本体论,把 历史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对历史过程起着最终决定作用的必然性力 量,把历史哲学的一个基本任务规定为发现和阐释这种必然性规 律,以实现对历史本体的宏观把握。
1.维科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 最早把历史发展规律作为研究的专题,并由此发展出一种 新的形态的“哲学”,从而唤醒人们的“历史意识”的人,是 18世纪意大利的思想家维柯。他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一个有规律 发展的过程,历史的进程是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的有机进程,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进化过程,是按人类本 性所具有的内在法则有规律运动的过程。历史的规律性是以人类 的共同本性为基础,即所有民族多有起源和特性。维柯根据埃及 神话的启迪,认为人类历史经历过神权时代(实行神权统治)、 英雄时代(实行贵族政体)、人权时代(实行民主政体)三个阶 段,社会运行按照这三个阶段有秩序地依次向前推进,社会发展 进行完这三个阶段后又会复归。
二、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 的普遍规律 在前人的基础上,马克思、恩 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进 行了科学的总结,提出了唯物史观 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为1858年8月至1859年1 月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 分册所写序言,1859年随同该书一 起在柏林出版。编入中文版《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2卷。它是马克思总 结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和概述唯物史 观基本要点的著名文章,对人类历 史发展规律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表述。
6. 实证主义者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
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者,受牛顿经典力学为 代表的机械自然科学的影响,创立“社会有机体论”,用实证科 学的精神研究社会现象。即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的方法, 把社会看成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是一个有机的统 一整体,并力图真实、准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在《实证哲学教程》中,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必须遵守的根 本规律,“每一个知识部门,都先后经过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 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 又名实证阶段。”同人类智力相适应,人类社会也经历三个阶段: 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和工业时期。即社会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每一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发展是一个直线运动的不断进 步过程,且发展是有规律的。
三、正确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表 述的内涵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表述包含两 层含义: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社 会矛盾运动规律;二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作用下社会经济形 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表 述认识,人们有两种观点: 1.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2.两层意思是一整体,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4.康德、黑格尔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 康德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是一自然 过程,受规律支配。 黑格尔运用辩证法方法,首次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 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并认为它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社会 发展规律是“绝对观念”自身演化的规律。 5.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 欧文开在继承法国启蒙哲学和牛顿经典力学的思想上,强调历史 必然性、主张按照自然规律的特点来理解社会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