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同步练习
《论语》为政以德
• 意义阐释:
• 子贡问政治,孔子答复得很简要。如何来办政治?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这三条。 「足食」,就是粮食要充足,这属于经济建设的范畴, 粮食就代表了所有的物质生活。「足兵」,就是兵力 要充足,国防、警察、军队这些,我们现在讲的国家 机器,这个要强大。还有一个,就是「民信之矣」, 那就是要取信于民,国家就是政府,如果人民不能够 相信政府了,这个国家也就有危机了。所以谈到政治、 治国,孔子举出这三个方面,当然这三个方面都是非 常有必要的。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 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 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 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
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 译文
•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
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
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
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
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实战演练:第一单元2一 为政以德(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譬.如北辰(bì) 禹稷躬稼.(jià)盍.彻乎(hé) 偃.旗息鼓(yān)B.分崩.离析(bēnɡ) 聚敛.附益(liǎn)安无倾.(qīnɡ) 道.之以政(dǎo)C.千乘.之国(shènɡ) 乘.人之危(chènɡ)既庶.矣(shù) 玉毁椟.中(dú)D.虎兕.出柙(sì) 前仆.后继(pú)冉有仆.(pū) 举善教.不能(jiāo)解析:选B。
A.“譬”应读pì,“偃”应读yǎn;C.“乘.人之危”应读chénɡ;D.“前仆.后继”应读pū,“冉有仆.”应读p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B.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C.使民敬、忠以劝.劝:努力D.年饥.,用不足,如之何饥:饥饿解析:选D。
D项,饥:年成不好,灾荒。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既富.矣,又何加焉A.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B.于斯三者何先.C.既来之,则安.之D.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解析:选B。
名词作动词,把……放在前面。
4.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富于.周公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D.如之何其.彻也其.身正,不令而行解析:选C。
C项两句中“也”均表句中停顿。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C.举善而教不能..D.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解析:选D。
聚敛:重税搜刮民财。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 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 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 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 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 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 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 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 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 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 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
③既来乊,则安乊:
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 ②陈力就列: 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 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④分崩离析: 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⑤大动干戈: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 的一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 曲,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 民后教民 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教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乊。”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乊。”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 指前置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 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论语》十二章同步作业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论语》十二章同步作业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06课《论语》十二章【基础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B.请事斯语矣事:听从C.致知在格物格:推究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见贤思齐焉盘盘焉,囷囷焉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若火之始然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知者不惑温故而知新B.任重而道远得道者多助C.迩之事父不足以事父母D.敏于事而慎于言回虽不敏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孔子曰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6.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2,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曰:“如斯而已乎?”②我欲仁,斯仁至矣③为之,犹贤乎已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天小雨愔愔(2)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注: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蔬”。
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道”是“治理”之义的一项是()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C.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D.忠告而善道之6,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B.周监于二代C.女安,则为之 D.岂若从辟世之士哉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瑞安二中《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一、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二、课文梳理1.为什么要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章(2.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治理者而言)“道之以政”章(2.3)——民有耻且格(从被治理者而言)2.如何为政以德?对“治理者”的“素质”要求。
“道千乘之国”章(1.5)——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有时“其身正”章(13.6)——正己“季康子问政于孔子”章(12.19)——正己、善己“季康子问使民敬”章(2.20)——正己(己庄,己孝慈)“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章(14.5)——尚德而不尚力对“治理者”的“措施”要求。
“季氏富于周公”章(11.17)——庶而富民(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子适卫”章(13.9)——先富民后教民“子贡问政”章(12.7)——民信君“哀公问于有若曰”章(12.9)——民君一体(反对强征暴敛,主张减轻赋税,藏富于民)“季康子问使民”章(2.20)——举善而教不能“季氏将伐颛臾章“”(16.1)——反对谋动干戈3.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包含“君德”和“政德”。
“君德”,即强调国君要“其身正”,“身正”才能感化人,才能“令行”。
(13.6)“政德”,即为政者要以德为先,强调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
并非取消刑罚,反对“不教而诛”。
三、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冲刺之《论语》选读简答题精选汇编 高三总复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冲刺之《论语》选读简答题精选汇编高三总复习《为政以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材料二: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
自反而不缩①,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上》)【注】①缩:理直。
21.第二则材料中“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一句所蕴含的精神与孔子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22.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异同,并评析材料中所表现的精神。
【答案】21.知其不可而为之22.同:都体现了两位圣人的执着精神和担当意识异:孔子说“不敢不告”时渗透着无奈,这种担当与责任更多是对统治阶级负责;孟子说这些话时正与公孙丑讨论关于勇气的话题,话语渗透着一种磅礴之气,这种担当与责任是针对万千大众的。
这种执着和担当在礼崩乐坏、正统的伦理纲常坍塌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即使面对强权,即使有千万人的阻挠,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表现出一种勇敢和无畏,这样的精神正是我们灿烂文明的重要一部分,哪怕是今天也依然难能可贵。
【21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一句所蕴含的精神与孔子的哪句话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容,然后结合孔子的相关内容概括,句子“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如果自我反省之后能够理直气壮,无愧于良心道理,即使是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相似。
【22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材料的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材料的异同,然后评价,概括时注意抓住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评价是注意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不敢不告也”“吾不惴焉”“吾往矣”概括相同点;根据材料中的“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和“虽褐宽博”概括不同点,评价时注意围绕“担当”“勇敢无畏”进行即可。
高二语文2020版选修《论语》之为政以德答案
高二语文2020版选修《论语》之为政以德答案1.关于“孔子”孔子小档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论语》这部书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方面。
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回顾:《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东汉时,在“五经”基础上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
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一、《为政以德》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2.8)(17.21)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
中华一题·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语文版
新高考新国学
2011-10-22 2133
中华一题·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语文版
o1封面页
o2目录页
o一为政以德(1)
o4第一课时(1)
o5第二课时(2)
o二克己复礼(5)
o8第一课时(5)
o9第二课时(6)
o三待贾而沽(9)
o12第一课时(9)
o13第二课时(10)
o四知其不可而为之(13)
o16第一课时(13)
o17第二课时(14)
o五仁者爱人(16)
o19第一课时(16)
o20第二课时(17)
o六君子之风(20)
o23第一课时(20)
o24第二课时(21)
o七求诸己(24)
o27第一课时(24)
o29第二课时(26)
o八周而不比(28)
o31第一课时(28)
o32第二课时(29)
o1
o2
o一为政以德(1)
o4
o5
o二克己复礼(5)
o8
o9
o三待贾而沽(9)
o12
o13
o四知其不可而为之(13)
o16
o17
o五仁者爱人(16)
o19
o20
o六君子之风(20)
o23
o24
o七求诸己(24)
o27oBiblioteka 9o八周而不比(28)o31
o32
o九出辞气远鄙倍(32)
o35
o36
o十学以致其道(36)
o39
o40
o十一诲人不倦(40)
o43
o44
o十二高山仰止(44)
o47
o48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1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论语》原文朱熹的解说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①“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齿、有德者。
②“畏天命"三字好。
是理会得道理,便谨去做,不敢违,便是畏之也。
如非礼勿视听言动,与夫戒慎恐惧,皆所以畏天命也。
③要紧全在知上。
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
乙《孟子》原文朱熹的解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
吾何畏彼哉!榱题:屋椽的两端之处。
①这为世上有人把大人许多崇高富贵当事,有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尔。
②《论语》说“畏大人”,此却说“藐大人"。
大人固当畏,而所谓“藐”者,乃不是藐他,只是藐他许多“堂高数仞,榱题数尺"之类。
1.下列叙述,不符合数据甲意旨的是()A.君子得识天命所归,遂谨于视听言动。
B.小人处懵然状态,故不知且不畏天命。
C.君子须知得天命,天命可知遂不可畏。
D.小人不畏天命,遂轻慢位高权重之人。
2.下列人物及其言行表现,与孟子所藐的“大人”最接近的是()人物言行表现A 郑文公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 项羽(樊哙)瞋目视项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C 刘备(刘备)每与臣(诸葛亮)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 杨素奢贵自奉,礼异人臣。
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踞床而见A.A B.B C.C D.D3.下列关于数据甲、乙的叙述,最适当的是()A.小人所狎,是那些徒有高位,但非齿、德兼备的大人。
B.彼等小人专为狎大人、侮圣人之事,因此无法知天命。
C.合于古制的大人,当不为孟子所藐,且同于孔子所畏。
D.孟子提出藐大人的说法,是因自己本无意于大人之位。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一、为政以德1、子适卫,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二、克己复礼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为政以德练习题
《论语》选读练习题(一)《为政以德》(答案)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训导。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通“导”,读dǎo,治理4.求!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古义:没有羞耻心。
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今义:道德水平低下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
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今义:(1)忙,不闲;(2)有工作干;(3)忧愁或顾虑(4)惹事,出现变故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4.既来之,则安之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词类活用类型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形容词作名词,“无道”指不守道义的人;“有道”,指道德高尚的人。
)2.举善而教不能(形容词作名词,“善”指优秀者;“不能”指能力差的人。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名词作动词,“风”,好比风,“草”,好比草。
)4.草上之风(名词作动词,“上”,施加。
)5.于斯三者何先(名词作动词,“先”,把……放在前面。
)6.齐之以刑(形容词作动词,齐”,整治、整顿。
)7.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使动用法,“富”,使……富足。
)8.足食,足兵(使动用法,“足”,使……充足。
)9.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来”,“安”,使……来,使……安定)四、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一)主谓倒置1.君子哉若人!2.尚德哉若人!(二)宾语前置3.既富矣,又何加焉4.何以伐为5.无乃尔是过与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三)状语后置7.为政以德8.道之以政9.齐之以刑10.道之以德11.齐之以礼12.使民以时13.临之以庄14.虎兕出于柙15.龟玉毁于椟中16.季氏富于周公五、重要思想(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1.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汇集,对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都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
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
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3.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复习资料三:《(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第一课为政以德(会考篇目)一、本题意在引导我们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加深认识。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个重点。
二、此题意在通过词义的深入探究正确把握文意。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三、此题意在对《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给予关注.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与孔子这里的德治思想作简要对比。
第二课克己复礼一、此题意在联系相关材料.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
1.2章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为政以德》检测
会考复习《论语选读·为政以德》练习(潘秋霞)一、背诵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有耻且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
夫如是,,。
既来之,。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6、子曰:“其身正,;其身不正,。
”7、请写出四书五经六艺:;、、、。
8、《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
孔子,名,字,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说的开创者。
二、给下列划线字注音1、千之国()2、南宫)3、众星()4、社稷之臣()5、冉有仆()6、虎兕出于柙()()7、龟玉毁于中()8、固而近于)9、必)10语()三、解释下列划线字、词1、之以刑2、得已而去3、节爱人4、5、有有6、草风,必8、忠以9、以庄10、是之臣也四、请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众星共之2、道之以政3、道千乘之国4、无乃尔是过与五、请指出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1、富之2、于斯三者何先3、既之,则之4、盍乎5、举善而教不能6、足食、足兵7、君子之德六、请解释下列划线字词:1、而民免而无耻必不得已而去聚敛而附益之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不患寡而患不均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禹、稷躬稼而有天下2、以道之以政使民以时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忠以劝则修文德以来之临之以庄3、为为政以德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后世必为子孙忧4、于于斯三者何先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富于周公季康子问政于孔子龟玉毁于椟中5、过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6、相则将焉用彼相矣今由与求也相夫子7、攻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术业有专攻有攻城野战之功8、徒徒见欺非吾徒也郯子之徒9、且有耻且格且尔言过矣且在邦域之中矣10、者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胜者,阳城人也七、请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义及今义(古今异义)1、民免而古:今:2、节用而爱人古:今:3、昔者先王东蒙主古:今:八、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1、于斯三者何先?2、无乃尔是过与?3、何以伐为4、是社稷之臣也5、君孰与不足6、既庶矣,又何加焉7、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8、为政以德9、使民以时10、季氏将有事于颛臾11、君子哉若人㈠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同步练习1 .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 为政以德何以伐为B .既富矣,又何加焉既来之,则安之C.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敬事而信D.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 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 居其所(位置)而众星共之庶(众多)矣哉!B•使(让)民以时则将焉用彼相(宰相)矣C. 小子鸣鼓而攻(攻打)之可也有若对曰:“盍(何不)彻乎?”D. 如杀无道,以就(亲近)有道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劝导)3.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于斯三者何先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④吾二臣者皆不欲也A .①②同,③④同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 .①②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同4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如杀无道,以就有道②使民以时③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④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A .①②同,③④同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道之以政②则修文德以来之③是社稷之臣也④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A .①②同,③④同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 .①②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同6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B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C.子欲善而民善矣 D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7.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 .如之何其彻也B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 .俱不得其死然D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8. 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制来整治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有很高的品格。
】B.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才能信任(统治者)。
】C. 无乃尔是过与?【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D.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如果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贵呢?如果百姓不富足,您又怎能一个人富足呢?】9. 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的品德好比风,小人的品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而倒。
】B.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要使老百姓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并且服从劝导,该怎么办?】C.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是君子就得像个人!有了高尚的道德才像个人。
】D.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如果国家有危险却不去扶持,即将被推翻却不去救助,那还要用宰相干什么呢?】10 .选出下列各项中全都属于孔子的“为政以德”的“德政”措施的一项( )A .①其身正,不令而行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B. ①举善而教不能②足食,足兵,民信之C. 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②陈力就列,不能者止D. ①临之以庄,则敬②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六、名句背诵检测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⑵陈力就列, ____________ 。
⑶ ___________ ,__________ ,则将焉用彼相矣?⑷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⑸盖均无贫,和无寡, _____________ 。
⑹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⑺ ___________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 。
⑻__________ ,__________ 。
草上之风,必偃。
⑼临之以庄,则敬;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选读课课练01 为政以德【教师答案版】'、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1. 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 为政以德何以伐为 B .既富矣,又何加焉既来之,则安之C.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敬事而信.D.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 B【A动词,治理/句开语气助词,表疑问,呢;B均为时间副词,已经或…之后; C动词,信任/动词,守信;D连词,表假设,如果/副词,一定】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 居其所(位置)而众星共之庶(众多)矣哉!B. 使(让)民以时则将焉用彼相(宰相)矣C. 小子鸣鼓而攻(攻打)之可也有若对曰:“盍(何不)彻乎?”D. 如杀无道,以就.(亲近)有道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劝导)2. A【B使(役使,驱使),相(扶盲人走路的人);C攻(声讨,批判);D劝(勤勉努力)】3.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于斯三者何先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④吾二臣者皆不欲也A .①②同,③④同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同3 . D【①量词,个、种、项;②…的人;③④名词后表停顿,不译】4.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如杀无道,以就有道②使民以时③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④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A .①②同,③④同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同4 . B【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按照;③连词,表并列,并且;④连词,表目的,来】5.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道之以政②则修文德以来之③是社稷之臣也④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A .①②同,③④同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同5 . B【①介词,②用;连词,表目的,来;③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B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子欲善而民善矣 D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6.C 【C,于是,就,其余为连词,去卩】 7.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 .如之何其.彻也B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 .俱不得其.死然D .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7 . A 【表反问语气,…呢;其余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或代物】 &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D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制来整治百姓,百姓不 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有很高的品格。
】B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才能信任(统治者)。
】C. 无乃尔是过与?【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D.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如果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 富贵呢?如果百姓不富足,您又怎能一个人富足呢?】&【A 应为“而且会心悦诚服地归顺” ,C 应为“老百姓信任他(统治者)”,应为“这 恐怕要责备你们吧! ”】9.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君子的品德好比风,小人的品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而倒。
】B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要使老百姓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并且服从劝导,该怎么 办?】 C.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是君子就得像个人!有了高尚的道德才像个人。
】 却不去救助,那还要用宰相干什么呢? 】9 . A 【B 应为“并且勤勉努力” ;C 这个人真是个君子,这个人真崇尚道德; D 如果盲人有危险却不去扶持,即将跌倒却不去救助,那还要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10 .选出下列各项中全都属于孔子的“为政以德”的“德政”措施的一项( )六、名句背诵检测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⑵陈力就列, ____________ 。
不能则止⑶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则将焉用彼相矣?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⑷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安 ⑸盖均无贫,和无寡, _____________ 。
安无倾⑹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既来之,则安之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如果国家有危险却不去扶持,即将被推翻 A .①其身正,不令而行 B .①举善而教不能C. 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 ①临之以庄,则敬10 . B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②足食,足兵,民信之 ②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②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⑺____________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____________ 。
其身正/虽令不从⑻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⑼临之以庄,则敬;-, ________________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孝慈,则忠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