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首诗歌教学引发思考[论文]
诗歌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反思教学是一项艺术,而教授诗歌更是一种挑战。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能够在过去几年中教授诗歌,这让我不断思考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的诗歌教学进行反思,探讨我所遇到的挑战以及我所采用的解决办法。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诗歌可能是一种难以理解和运用的文学形式。
许多学生在开始学习诗歌时会感到困惑和沮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会鼓励学生阅读和分析具有不同主题和风格的诗歌,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结构。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朗诵和朗读来感知诗歌的情感和韵律。
这样一来,学生们可以更加亲身地体验诗歌带来的情感冲击和美感。
其次,我发现一些学生在写作诗歌时会遇到困难。
他们常常感到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些创新的方法。
首先,我会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帮助他们提高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让他们模仿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技巧和才华。
最后,我会定期组织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才华。
此外,评估学生在诗歌教学中的学习成果也是一项挑战。
传统的评估方法可能无法准确地评判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因此,我不仅注重学生的写作成果,还注重他们在朗诵、分析和解读诗歌等方面的表现。
我会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演讲和写作展示等形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使评估更加全面和客观。
最后,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因此,我会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学术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经验和教学方法。
此外,我也会积极研究诗歌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和研究成果,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总而言之,诗歌教学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通过鼓励学生阅读和分析诗歌、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和创作比赛以及采用全面的评估方法,我成功地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于诗歌教学的思考
关于诗歌教学的思考第一篇:关于诗歌教学的思考关于诗歌教学的思考《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鉴赏评价属于能力层级的最高级,诗词的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词句入手。
只有克服了语言障碍,才能“登堂入室”,进而领略诗的意境;如若对语义不甚了了,那就好比入宝山而空回。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力图降低难度,化深奥为浅显,给学生创设一个台阶。
(一)考析词义,疏通章句面对一首新诗,首先碰到的困难是词义的理解。
词义弄不懂,当然谈不上欣赏。
教学中,应发动学生,调集以前所学的古汉语知识、修辞手法以及特殊意象的内涵,去感知诗歌内容,破解阅读中有难度的地方。
1.借助词语的已知义杜甫的《月夜》诗,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未解”二字可能成为阅读障碍。
引导学生回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由此推断“未解”是“天真无知”之意。
教《孔雀东南飞》时,出现了“可怜”一词,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身上衣正单”,通过比较判定。
教王维《山居秋暝》时,提醒学生回顾作者《鸟鸣涧》,来突破“空山”这一难点。
2.利用修辞推测修辞方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对比、衬托等,这里主要说说解答和互文。
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黄”与“苍”词义学生不知所云,但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应是绿肥红瘦”,学生耳熟能详,已经对照,难题就会解决------李词借色彩“绿”“红”分别借代绿叶、红花,那么,出猎的苏轼,牵的“黄”当是黄狗(猎犬),擎的“苍”即是苍鹰(猎鹰)。
这便是借代手法的运用。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5篇
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对于提高教师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当我们在教学中有了一些经验后,大家可以写份教学反思,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篇1摘要: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在新课标概念下,高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诗歌鉴赏是目前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实际下,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提出来的,亦是现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着重从现在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做好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诗歌鉴赏;少教多学;教学思考诗歌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而在现今的高中诗歌教学中,并没有积极地发扬民族文化,不重视诗歌教学,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我国大力推行新课标教学,尤其是高中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但是从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状况来看,诗歌鉴赏教学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以诗歌的记忆、背诵、朗读为主,学生对诗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是单纯地记住了诗歌,应付了目前的考试,这虽然解决了学生当前的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单纯的记忆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学习兴趣下降,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下降,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下面我就简单地谈谈新课标针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所推行少教多学教学方式的优点,并为改善教学状况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教师引领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并巧设问题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学习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在诗歌鉴赏和文言文的学习上比较吃力,而这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要想学好诗歌鉴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高中语文论文一堂诗歌教学课的启发
一堂诗歌教学课的启发在最近的诗歌教学中,有一个问题总萦绕在我的心中。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很多学生喜欢看小说,在课堂上冒着被老师收缴的危险也在所不辞,那是因为小说有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诗歌要靠什么来吸引读者呢?我想那就是诗歌的美,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总而言之,就是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所以我在课堂上加强了对诗歌的朗读,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美。
然而这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因为这些诗歌再美,那也是别人的作品,要想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我想还应该使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从哪来呢?如果要学生漫无边际地写一首诗歌,那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切实际。
有很多诗歌的形式很美,我们何不借鉴某一首诗歌的形式,拟定一个话题来进行仿写呢?这样,学生有一个模仿的形式,在一定的框架内,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生应该很好下手。
我们学习《乡愁》这首诗歌时,在学生熟读了诗歌,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形式,品味了语言,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循序渐进,首先布置学生模仿“乡愁是……”这个句式写一句话。
“乡愁”这种情感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要想仿写好这个句式,关键是要感悟出乡愁的特点,找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那就是乡愁给人的一种感受。
我提示同学:当你远在他乡,思念故乡,想念亲人时,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是不是有心烦意乱,归心似箭,酸苦涩的感受呢?学生觉得难度不大,不费吹灰之力,有很多学生很快就写好了,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同学写得还真不赖。
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1、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2、乡愁是一棵正在延伸的藤蔓,时间越久,爬得越高。
3、乡愁是一颗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
4、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漫无边际。
……趁胜追击,紧接着我要求学生模仿这首诗歌的形式,以“快乐”“幸福”“烦恼”或其它词语为话题,写一首小诗。
刚开始,同学们“哇”的一声,都纷纷抱怨说这太难了。
诗歌鉴赏的教学心得
诗歌鉴赏的教学心得诗歌是一种利用语言、音调和韵律等手段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文学形式,它富有美感和艺术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诗歌鉴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将与大家分享。
首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诗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常常能够触动人心,唤起人们共鸣。
在教学中,我常通过展示生动有趣的诗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比如,当我教授《锄禾》这首诗时,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副描绘农村劳作画面的图片,并请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中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快乐收获,再朗读诗歌,帮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农民劳动的价值和辛苦背后的欢乐。
这样一来,学生们能够通过图画和诗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其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在教学中,我常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授《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我会让学生们在课前阅读一遍诗歌,并思考诗歌中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感情。
然后,我会与学生们一起欣赏描绘山河壮丽景色的图画,启发学生想象力,让他们进入诗歌的空间。
最后,我让学生们再回到诗歌中,细细品味作者用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景色。
通过这样的欣赏过程,学生们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他们不仅能够欣赏诗歌的美感,还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诗歌鉴赏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的方面。
诗歌作为一种富有音韵和韵律的文学形式,要求学生在鉴赏和欣赏诗歌时,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诗歌中的意思。
在教学中,我常通过诗歌翻译和赏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教学《静夜思》这首诗时,我会引导学生先理解诗歌中的意思,然后一起翻译诗歌,比较翻译的不同之处,并讨论不同翻译方式的优缺点。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思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思考诗歌是一种具有韵律、抒情和意境的文学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诗歌教学既能够增加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一些思考进行探讨。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易于理解和接触的诗歌作品。
小学生还没有形成丰富的知识背景和阅读经验,因此对于他们来说,难度较高的诗歌作品容易使他们感到沮丧和放弃。
相比之下,选择一些内容简洁、语言明了、意境直观的诗歌作品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例如杨红樱的《燕子》、冰心的《雪》等都是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诗歌作品。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诵读和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近诗歌。
诵读和朗读是诗歌的特有表现形式,可以使抽象的诗歌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在诵读和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感受诗意的表达方式,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的诵读比赛,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应该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诗歌是人们对于生活、情感和自然的真实感受的表达,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诗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诗歌的情感渗透力和表达形式。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身边的事物、感受自然景物的美好、表达自己的情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等地方,让他们亲自体验到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我们还可以通过创作和欣赏诗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形式,写一些简单的诗句或诗篇,锻炼他们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还应该鼓励学生欣赏和评价优秀的诗歌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和审美范围。
可以邀请一些文人墨客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朗诵,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研究兴趣。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应该选择适合小学生的诗歌作品,充分利用诵读和朗读的方式,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论文(共3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古诗教学策略再思考在小学阶段,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不断的接触外来汉语的学习。
因为,认识其它事物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学习与表达基本功,学生积极地参与意识能够得到激发。
因此,再遇到新鲜事物才会表现出良好的语言功底,增强自身的语言理解技巧。
因此,通过创新学习模式教授小学生语文古诗课程,可以激发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
首先,应该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主动性,这也是开展互动与交流的良好开端。
例如,进行基础语文古诗阅读教学时,不能遵循传统的古诗课教学理念,除了读就是读写,授课教师过多进行说教式授课,即授课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学习,这只是一种效果不好的方式,一味的记或者是死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得到激发,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课堂互动交流的氛围。
这样的教学模式进程中,学生的言听计从表现良好,课堂参与效果却很差,这根本没有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真正提高。
一、以心得交流为契机,增强课堂的实效性不能单纯的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作为学校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方式。
因为,小学生语文古诗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交流主动性,从识字方面的浅显学习再到古诗阅读分析能力的转化,古诗阅读的时效性要得到体现,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发挥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例如,对于以下问题:低年级出现学习跟不上,理解能力欠佳、较高年级学生不能抓住诗词重点和诗词传递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程结束没有相应的读书心得或者是古诗学习无重点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从课堂上的交流来获得。
但是,他们往往都是被动的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比如,授课教师可以给出这样一个课后作业,如收集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的古诗词。
将学生通过大脑涌现出来的看到过的大量诗词进行总结,并进行合理的分析。
诗歌教学反思(整理13篇)
诗歌教学反思〔整理13篇〕篇1:诗歌教学反思诗歌作品的鉴赏须从何处入手:开展古代诗词的探究学习,探究什么,怎么探究。
语文课程要利用古代诗词文学的资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通过诗词阅读鉴赏活动,在学习品味评价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才能。
老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一般的知识和鉴赏的规律,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体悟、品味咀嚼,考虑申发。
用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作者沟通,调动自己的经历去体悟形象与作品的意义。
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成为作品最后的完成者。
学生自主学习鉴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那么是指老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究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知识”开展到“学会学习”。
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开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开展的需要。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是通过这种转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开展。
1.明确学习目的我们鉴赏古诗词课题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二是分析^p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p 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三是熟悉意象蕴含的根本固定意义,分析^p 由意象营造出的意境气氛。
2. 讨论学习方法老师境界为教无定法,但在这里是无详细方法可仿照,唯有在实际中边走边探究,在学生学习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内容思想的方法活动中进展了方法的讨论。
我们在每类诗词的前言中,都有简明鉴赏方法的说明,这是一把钥匙,用来启开学生的思维。
例如山水的鉴赏,我们在第一节课中引领学生运用现有的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在品味意境的时候揣摩作者的情感。
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和学生共同鉴赏了例文中的几首诗,在形式上采取每组一首,要求学生把每组分到的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中学诗歌教学感悟论文
中学诗歌教学感悟我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
诗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它是用精练、形象、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多种表现手法,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抒发感情,创造鲜明形象和深远意境,来集中、概括的反映现实生活.在教学中,诗歌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只会机械的记忆文句,而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因此,很多的学生就只能望诗歌而兴叹了,如果在教学中从情景体验,抒发情感,描述心境,笃定韵脚,遣词造句几个方面尝试,或许能让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景体验在诗歌作品中,很多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得非常清楚。
让人们不难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诗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写诗,同样需要情景体验的触发,不少的诗人写出来的好诗,都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写出来的,像《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果没有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这“飞流直下”是不容易写出来的,因为这不仅是流的情形,也写出了流的速度,这就好像把我们带到了瀑布前,看到了瀑布的临空而下。
因此,不管是在欣赏还是创作方面,情景的体验都是很重要的。
不少的学生觉得诗歌乏味,其实就是没有认真的体会诗歌所创设的情景,一旦进入情景,就会感到其味无穷。
二、情感体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所以在诗歌的教学中,要强调情感的重要作用,不管是欣赏还是创作,情感的体验都是不可或缺的。
像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诗歌教学反思(共五则范文)
诗歌教学反思(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诗歌教学反思诗歌教学反思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歌是文学之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 。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简洁,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汉诗,源远流长。
诗歌教学是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古老而优秀的诗歌文化途径之一,而且诗歌深远的意境和情感有助于增强学生严谨的思维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所以我国教科书,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语文教科书都选入大量是诗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品读、研究和写作诗歌。
而我觉得,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相应的情景中学习和领会作者的情感。
初中诗歌教学中鉴赏诗歌的传统步骤、方法是: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3、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这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现在,大多数教师也还是在使用这3个步骤来进行诗歌教学。
这三个过程一般都是从解释词义、句义,翻译,挖掘典故、修辞,归纳主旨等方面来得以实现的。
但是这样的教学难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想象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那么,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创设情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想象和审美情趣,散发思维,陶冶情操呢?首先是背景了解。
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有古体诗和现代诗歌。
不过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其写作都有一个背景,而且这个背景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诗歌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什么重要的地。
所以背景介绍是诗歌的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古诗教学引发的思考论文
一、诵读法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具传统的教学方法。
所以,古诗教学应以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指导学生诵读时,先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然后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重音、停顿等。
在这样的'诵读氛围中,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词句意思。
例如:《江南春》这首诗,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采用“读、评、再读、议”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从而将诗句的意思理解透彻。
二、联想法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学生也喜欢古诗,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三、演示法对于内容浅显、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特点突出的写景咏物诗,可采用绘画演示进行教学。
可提前让学生绘制好彩图,也可以课上及时勾勒简笔画,或指导课后作画,培养学生的想象绘画能力。
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我在引导学生学完后就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表现诗歌的意境。
学生积极性高涨,画的画也十分美丽,表现了诗歌的韵味。
而且我还将画的优秀的作品进行了展示,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一些古诗词,可让学生以演唱的方式展示。
虽然我们无法按照古代词牌来演唱那些优美的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现代歌曲的曲调来演唱古词。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我上课时就先给学生唱了一遍,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在整节课中,我将演唱贯穿始终,课堂效果良好。
总之,古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古诗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如果一味的追求成绩,一味的扎实基础,那么古诗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必将有所褪色。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学习目标不允许我们这样,让我们长记屈原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的征程上为古诗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从一首诗歌的教学引发的思考
从一首诗歌的教学引发的思考作者:邹双英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2011年第06期摘要:切入点是分析文章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它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分析课文,还能让教师恨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
本文探讨了寻找切入点的五个方法和选择切入点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用以说明切入点在我们的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诗歌教学教学目标切入点一、前言在教学诗歌《归园田居》时,我没有像平常那样,介绍诗歌背景、作者,或通过故事引出作品,而是从题中的题眼“归”入手。
学习时,我围绕“归”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陶渊明从哪里归?陶渊明归到哪里?陶渊明为什么要归?陶渊明归后的生活怎样?问题提出后,嘈杂的教室顿时安静了,同学们拿出笔,认真读,认真围绕问题进行分析,一段时间后,我分别找几个同学回答,其答案还不错,尤其可贵的是,诗歌学完诗也能流畅背下来了,一节课的效率非常高。
这则教学实例,引起了我的思考,那就是: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找到好的课堂教学切入点。
好的切入点是教学的关键,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使教和学两方面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切入点所谓切入点,就是分析一篇文章的着眼点和突破口。
它犹如是照相摄影时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关键的一剪。
切入点选好了,一堂课的重点、难点便会迎刃而解,正所谓“提纲挈领”;切入点选不准,便会使学生如坠烟海,教师也茫茫然,正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入手,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来展开语文教学活动。
如我在教《动物游戏是个谜》一文时,我从题眼“谜”着手设计问题:“谜”是什么?科学家对这个“谜”进行了怎样的探索?“谜”最终解开了没有?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几人一小组进行阅读讨论,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诗歌教学几点思论文
诗歌教学的几点思(青山民族中学贵州普安561503)【摘要】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诗歌教学诗歌鉴赏创新意识诗是文学皇冠上的宝百,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民族文化的保存,诗歌首当其冲。
难怪《诗经》、《楚辞》、《唐诗》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顶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就是靠浩如烟海的古诗古文传承下来的。
从《诗经》、《楚辞》、《史记》、《汉书》到唐诗、宋词、《资治通鉴》,元曲、明清小说等,影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先贤圣明,仁人志士。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是否开展古诗文诵读,可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的延续,国家的兴衰,个人的智愚,事业的成败。
诗歌教学属于文学教学,自有其不同于非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而诗歌又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殊性,因此,诗歌教学也就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
诗歌教学应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
师生通过默读、朗读、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泳、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
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
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
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
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
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开展古诗文诵读,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意识。
想象能力是人脑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暮江吟》的教学反思范文
作文哦,那我就开始写啦~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和文化教育的普及化,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文学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而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成为了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中,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暮江吟》更是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成为了中学生的必修课。
本文将以教学反思的角度分析探讨中学生《暮江吟》教学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方法过于注重“死记硬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确实有很多的知识需要靠记忆来掌握。
但是,如果在文学教育中仅仅强调“死记硬背”,就会大大降低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暮江吟》这首诗中,有很多的字词和句子需要学生们理解、领会和表达,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二、意识形态色彩太浓在教学《暮江吟》这首诗时,很多老师过于注重传达歌颂祖国的情感,将诗歌的人文内涵淡化了很多。
这种做法容易让学生们认为这是一首充满意识形态的宣传诗,而不是一首体现作者心境的感性诗作。
在教学中要更注重情感的传达,而不是一味灌输意识形态。
三、学生积极性不高在许多学生看来,文学课程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他们不愿意去阅读诗歌、散文,更不喜欢背诵古文。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制定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案,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比如,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小组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增强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文学之美的认识与感受,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缺乏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和学习一首诗歌,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文学鉴赏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而很多学生缺乏文学鉴赏能力,导致他们只在表面上理解了诗歌,却无法真正领会和感受其中的文学性。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整体、局部及语言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感受,通过点拨、解说、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推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登鹳雀楼教学心得体会
《登鹳雀楼》是我国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描绘了鹳雀楼上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幸将这首诗带进课堂,与学生们一起感受古人的情怀,以下是我对《登鹳雀楼》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在导入环节,我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鹳雀楼的背景和历史文化,让他们对这首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后,我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二、注重朗读,体会诗意《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朗读教学,让学生们跟读、齐读、分组读,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通过朗读,学生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的韵味,还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丰富知识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我不仅仅局限于诗歌本身,还拓展了相关知识点。
例如,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事迹,让他们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我还讲解了唐代文学的特点,让学生们对唐代诗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此外,我还让学生们查找其他描写景色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四、注重实践,提高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
例如,我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绘制鹳雀楼图画,用图画来表达对诗句的理解;我还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朗诵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登鹳雀楼》这首诗,还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教学让我受益匪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注重朗读,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短诗》教学反思
《短诗》教学反思短诗教学反思近年来,短诗逐渐成为学校中文教育中备受关注的一部分。
短诗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短诗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我们认识到短诗教学需要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互动与合作。
而对于短诗这种富有情感和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对于短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创作诗歌,以及通过朗诵、表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
通过这样的互动,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短诗的魅力。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
短诗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赏析和欣赏,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然而,现实是我们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限。
为此,我们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比如,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进行写作指导和训练。
同时,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短诗资源,供学生模仿和借鉴。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修改,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作品。
另外,我们也需要注重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短诗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可以通过解读、分析经典短诗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意象、抒情和修辞等特点。
同时,我们也可以进行文学欣赏活动,让学生欣赏和品味各种形式的短诗。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还能够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和情感体验。
最后,我们需要提供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环境。
短诗教学是一个涉及情感和艺术的过程,学生的创作和表达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对于上古代诗歌教案的反思及其对教学影响的思考
这是一篇关于教师对于上古代诗歌教案的反思及其对教学影响的思考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我所教授的上古代诗歌入手,探讨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反思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将介绍上古代诗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讨论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和理解。
上古代诗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重上古代诗歌的教学。
但是,教学上古代诗歌存在着一些难点,一方面,学生不容易理解上古代汉语的诗句,往往需要教师通过解释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其意义;另一方面,古代诗歌的美感常常需要学生去用心体会,而不是单纯的用语言描述。
因此,在教学上古代诗歌时,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
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古代文献来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在学习上古代诗歌之前,先行了解古代文献的风格和语言习惯能够让学生更快地适应上古汉语。
我们需要积极扩充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分析和欣赏古代诗歌。
对于古代汉语无法完全理解的包含意象的诗句,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例子和赏析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分析等方式来理解其内涵,慢慢提高学生的猜测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和体验。
通过给学生创造兴趣和话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体会到古代诗歌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和文化价值。
通过情感上的参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使他们在课堂上懂得欣赏、了解和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教学上古代诗歌时,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积极地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最终,我们的教学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诗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诗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歌教学反思1《秋天》是一首诗歌,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歌的每一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仿写。
特别是二、四小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一、思维引路,学会用“秋风在……”说话。
第二小节: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风在小路上奔跑;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先和孩子们一起感受了秋风的调皮和可爱,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秋风像我们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那么他们还会去哪?有了“田野、小路”的铺垫,有了自己平日的调皮经历,有的孩子们想到了果园、公园等,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等等地方。
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
这样,再来进行“秋风在……”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了引导,孩子们的写话比较顺畅,写出的句子很真实。
小小展示一下:秋风在果园里追逐,秋风在池塘里嬉戏;秋风在公园里散步,秋风在农田里忙碌;秋风抓一把野菊花的香气,把秋的气息布满人间。
(感慨: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近一点!)二、兴趣激发,学会用“……嚷着……,要……”说话第四小节: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
一首诗的启示作文600字左右
一首诗的启示作文600字左右一首诗的启示诗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以浓缩的语言、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形象,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首好诗可以给人以启示,它不仅能触动读者的心灵,还能引发思考和激发力量。
作为高中生,我们也可以从一首诗中获得启示和收获。
一首诗的核心思想必须是清晰明了的,它需要以简洁的形式表达作者的主题或观点。
比如,诗人杨维桢的《登鹳雀楼》就以“百年千古无穷事”为中心,作者苦劝人们应该珍惜现在,抓住瞬间的美,不要被过去和未来所困扰。
这样清晰的中心思想能够直击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
适当引用例证或事实可以增加诗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在一首诗中,诗人可以通过描绘具体的人物、景物或事物,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主题。
比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登鹳雀楼》中,他用生动的描写展示了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引起人们对瞬间的感悟和珍惜。
流畅的语言表达是一首诗的基础,它需要具备韵律感和节奏感,使读者能够得到愉悦的阅读体验。
此外,还需要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杨维桢的《登鹳雀楼》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表达了珍惜现在的感慨之情。
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是一首诗的亮点,它需要突破常规,给人以新的思考方式和观点。
世界上有许多经典的诗歌,它们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思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他通过观察月光和思考家乡,呈现了一种孤寂和思乡的情感,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合理的篇章结构是一首诗的灵魂,它需要有起承转合的结构,使诗的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整体。
比如,一首好诗应该有引子、发展、高潮和结尾等部分,通过这样有机的结构,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有层次感。
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是一首诗的精华所在,它需要通过深切的感情和真实的情感,触动读者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
一首好诗可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把读者带入自己的世界,使他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短诗教学反思
短诗教学反思在文学教学中,短诗作为一种精炼的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
然而,短诗的简短和含蓄往往给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对短诗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反思。
首先,短诗的特点是语言精炼,意象丰富,情感深刻。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往往对短诗的表层意义理解较快,但对其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的把握则较为困难。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短诗的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短诗往往通过几个关键词或意象来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诗句之间的空白,构建起完整的意境。
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解读短诗。
再次,短诗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诗歌是情感的抒发,短诗更是如此。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往往不够深刻,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
因此,我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歌内容相结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此外,短诗教学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短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节奏感,这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模仿短诗的语言风格,进行创作练习,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短诗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部分学生对短诗的兴趣不高,他们更倾向于阅读篇幅较长、情节丰富的文学作品。
此外,由于短诗的含蓄和多义性,学生在理解和创作时往往感到困惑和挫败。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短诗,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等,来辅助短诗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短诗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一首诗歌的教学引发的思考
摘要:切入点是分析文章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它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分析课文,还能让教师恨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
本文探讨了寻找切入点的五个方法和选择切入点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用以说明切入点在我们的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诗歌教学教学目标切入点
一、前言
在教学诗歌《归园田居》时,我没有像平常那样,介绍诗歌背景、作者,或通过故事引出作品,而是从题中的题眼“归”入手。
学习时,我围绕“归”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陶渊明从哪里归?陶渊明归到哪里?陶渊明为什么要归?陶渊明归后的生活怎样?问题提
出后,嘈杂的教室顿时安静了,同学们拿出笔,认真读,认真围绕问题进行分析,一段时间后,我分别找几个同学回答,其答案还不错,尤其可贵的是,诗歌学完诗也能流畅背下来了,一节课的效率非常高。
这则教学实例,引起了我的思考,那就是: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找到好的课堂教学切入点。
好的切入点是教学的关键,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使教和学两方面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就是分析一篇文章的着眼点和突破口。
它犹如是照
相摄影时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关键的一剪。
切入点选好了,一堂课的重点、难点便会迎刃而解,正所谓“提纲挈领”;切入点选不准,便会使学生如坠烟海,教师也茫茫然,正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入手,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来展开语文教学活动。
如我在教《动物游戏是个谜》一文时,我从题眼“谜”着手设计问题:“谜”是什么?科学家对这个“谜”进行了怎样的探索?“谜”最终解开了没有?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几人一小组进行阅读讨论,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时,我以题目中的“演讲”一词为切入点设置了思考题:本文写了一次演讲,那么从哪些方面写了这一次演讲呢?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很快理清了文章的内容:演讲稿;演讲者的实相、神采气度;演讲时的开场白、声音、神态;演讲的主要内容及演讲效果。
这样很快分析了全文,达到了教学目标。
2.从文章的疑点入手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基础,有时抓住课文的疑点,引导学生去探求,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有利
于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
如《祝福》一文,可以围绕祥林嫂的死这个疑点入手设计问题:她为何死于年底三十?她是怎么死的?她经历了什么……可以很好地探讨出文章的主旨。
3.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如我在教《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我便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
先让同学们读全文找中心句,学生不难找出该文的中心句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全文围绕中心句展开,接下来的内容就容易了,哪些段落体现了北国的秋的清的特点,哪些体现了静的特点,哪些体现了悲凉的特点,学生围绕这一系列问题便能读懂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用意。
4.从文体入手
每种文体都有其文体特征,这种文体特征决定了文章内容,熟知文体特征便能很好的理解全文。
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它既是一片记叙性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篇悼文,那么悼文经常会写些什么?悼文离不开两大内容:追述死者的英雄事迹;对死者进行评价。
明确了这一点,再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同学们不难找出:文中三、四、五节是追述死者生平事迹;六、七节是对死者的评价;而一、二节是交代写作的缘由,这样很快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为进一步分析全文奠定了基础。
5.从插图入手。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可首先引导同学们一起看插图,看看图中的人物有何特点?同学们很快能发现他把自己封得严严实
实的,那么这就是所说的套子,可是这还仅仅是看得到的,他的身上还有看不到的套子,引导同学们在文本中寻找,从而进一步讨论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原因,文章的主旨。
当然,文章的切入点还很多,比如从文章背景的切入、文章的重难点切入、人物切入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教者有不同的切入点选择。
但不管是哪种切入点,在选择的时候都要注意它的基本要求。
三、切入点要注意些什么呢?
1.选择切入点要关注到教学的主体——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选择切入点时要把对学生的考虑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当真正的教学活动的主导,让他们有探究意识,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区,深入透彻地理解、分析文章。
2.选择的切入点要能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表达作者的写作目的
我们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影响,导致对文章主体的理解有时欠全面,甚至不准确。
因而,选择的切入点要能体现课文的主体思想,表达作者的写作目的,让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题,提高分析鉴赏文章的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总之,切入点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语文阅读能力。
因而,教师要选择最佳切入点,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