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设与优化策略研究
医学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设与优化策略研究
e m b a r r a s s i n g s i t u a t i o n ,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f e a s i b l e me d i c a l i n f o r ma t i c s a n d me d i c a l i n f o r ma t i o n t e c h n o 1 0 g y ( E n g i n e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进人 2 1 世纪 以来 , 信 息技术 就像一把 锋利 的 整容手术 刀 , 改 变和优化 着传统 医学的发展 脉络。
一
般始于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医学信息学”“ 卫
[ Ab s t r a c t ] Wi t h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m o d e r n me d i c i n e , t h e r e a r e m o r e a n d m o r e h i g h l i g h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a n d o p t i mi z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e s o f c u r r i c u l u m,a n d s p e c i f i c s t r a t e g i e s o f t h e 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c u r r i c u l u m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 t e a c h i n g p r o p o r t i o n d i v i s i o n , t i me a l l o c a t i o n , c o u r s e d e s i g n ,t e a c h i n g ma t e r i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医科类策划书范文3篇
医科类策划书范文3篇篇一《医科类策划书范文》一、策划背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医科类行业作为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领域,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医科类事业的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策划书。
二、策划目标1. 提高医科类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医科领域。
2. 加强医科类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推动医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3. 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满足患者日益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三、策划内容1. 专业建设优化医科类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医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
2. 科研创新设立科研基金,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医学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率。
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医学技术的转化应用。
3. 医疗服务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服务的硬件水平。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医疗安全。
开展特色医疗服务,如中医康复、高端体检等,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4. 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科类人才。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
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5. 品牌建设加强医院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医院的医疗服务和特色优势,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树立医院的良好社会形象。
四、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具体时间 1]):完成策划书的制定和审批。
成立策划实施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启动专业建设、科研创新、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等各项工作。
2. 第二阶段([具体时间 2]):按照策划方案的要求,逐步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
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工作方案。
医学信息检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精 品课 程 是具 有 一 流 教 师 队伍 、一 流教 学 内容 、 设进 一 步扩 大 了医学 信息 检索课 的教学辐 射作 用 与影
一
流教学 方法 、一 流教 材 、一 流教学 管理 等 特点 的示 响 力 。
范性 课程 。精 品课 程建 设是 教育 部 “ 高等 学 校教 学质 量 与教学 改革 工程 ” 中的一 项重 要 内容 。医 学信 息检 1 医学信 息检 索精 品课 程实施 基本 情况 索课 是 为 落实 原 国家 教 委 18 9 4年 印 发 的关 于 在普 通 11 加 强 制 度 建 设 .规 范教 学 活 动 .
高校 开设 “ 文献 检索 与 利用课 ”的文 件精 神推 广 的 由
课程。
制度 建设 是 高效 、有 序 、规 范化 地开 展教 学管 理 作 实际 .围绕 提 高教学 质量 的各 个 层面 .积极 完善 教
图书 馆开设 的 培养 医学 学生 信息 素养 的一 门科 学 方法 活 动 ,提高教 学质 量 的保 障 。课 程组 立足 本校 教学 工 18 9 7年 开始 .由我 校 图 书馆 开 设 了 “ 医学 文 献 学管 理 与运行 机 制 ,建 立 了严格 的 教学管 理制 度 ,主
P a t ea dThn igo Unv ri rci c n ikn f iest yCh ieCo reo M e ia If r ainRer v l oc us f dc l n om t o t e a i
TANG n, Pi GUO a g f i W ANG i — n Xi n —e , Jng we
检索 课 ” ,作 为公 共 基础 教 学 的选修 课程 .首先 在 教 要包 括教 师试 讲制 度 、集体 备课 制度 、教 师互 听课 制
课程体系下的医学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动态设置及其教学实施
[ 21
作 为综合性大学辖下的 医学院校 , 计算机基础课 程设 其 置必须服从学校对 医学学生培养定位 、 体教学学 制的规划 整 和学校 医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部署 , 信息 时代各学科发 展积 累
的大量新知识 同样 需要在 大学 阶段授 予学生 。如 何协 调解 决“ 整体 和局 部” “ 、重点 与非 重点 ” “ 对稳定 与更新 淘 汰” 、相
[ 关键词 】 医学教 育; 计算机 ; 模块化教学 ; 共性 与个性 [ 中图分类号 】 G 4 . 623
一
D I1 。99jin 1 )- 0 .02 0 .4 O :0 36/. s.(21 12 1 .907 s g 7 [ 文章编号] 10-7 121 )909 - 0210 (020-020 2
教学 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第一模块 、 第二模块 和第 三模 块的
教学 时数分别为 3、 和 3 学时。在第一模块教学 中, 0l 4 6 根据
新生 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 采用案例教学来 强化办公 软件和 网
络软件综合运用能力 的培养 ; 在第 二模 块教学 时 , 训练 学生 初步 掌握数据库来管理和查询数据的能力 ; 在第三模块 教学
年 制和四年制 四类 , 机基础教 育按 学生的培养定位 分设 计算
T 3 教学课 程设 置。八年制 医学 生按理工科学 生一 、 年 类 二 级 的课程设置其计算机课程教学。七年制 、 五年制和 四年制 医学生则根据 医学生培养计划 , 独立设 置计 算机系列课程教 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 内容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 、 数据库应用 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三部分知识。在二年级提供 了“ 医学程 序设计” 网络 与多媒 体” 门计 算机 选修 课程 供 学生选 和“ 两
医学院校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医学院校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 随着时代发展,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并涌现出大批各具特色的网络课程。
全文首先介绍了网络课程的特点,接着指出当前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医学院校网络课程建设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网络课程建设医学院校对策问题网络课程是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支持网络教育的软件、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其具有共享性、协作性、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等方面的特点。
尽管网络课程建设开展多年,网络课程建设在不断完善,网络课程教学形式不断丰富,但在网络课程建设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网络课程概念不清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需要教师根据网络课程的特点进行优化选择。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认为网络课程只是辅助手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网络课程投入的精力相对比较少,常常简单的把电子教案、课件放到服务器上作为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内容不加筛选,罗列材料不讲效果,把网络课程建成资源库,直接录制老师课堂讲课搬到网络课程上,仅仅把网络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
学习者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容易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教师信息化水平低,缺少合作医学院校的网络课程建设者大部分是医药学专业的教学工作者、专家、学科带头人,但大部分教师没有网络课程制作的相关技术和经验,网络课程制作水平低。
而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医药专业相关课程内容不熟悉,开发出来的网络课程不符合教学规律,常常无法直接应用于教学。
医药专业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往往也缺少合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
3.网络课程缺少互动网络课程的互动性差甚至没有互动。
网络课程没有像传统课程那样面对面的教学,因此学生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及时得到老师的指点与同学的帮助。
医学信息学课程群建设实践与研究
过 程 中 的经 验 .对 课 程 群 建 设 的背 景 和 目标 以 及 课 程 群 体 系改 革 与 建 设 等 方 面进 行 了有 益 的分 析 与 探 讨
1 医学 信 息 学 课 程群 建 设 的背 景 和 目标
课 程 建 设 与 改 革 是 高 校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的核 心 和 关 键 。而 课 程 群 建设 是 课 程 建 设 和 课 程 改 革 的 一个 新 的
并 制 定 了严 密 的授 课 体 系 , 以 各 门课 程 相 对 独 立 、 所 衔
群 通 过 强 化课 程 内容 之 间 的 融 合 、 又 和关 联 . 交 围绕 课
程群的培养 目标 强调 每门课程 的教学 内容 的取 舍 . 以
提 高教 学 效 率 和 教学 质 量川
收 稿 日期 :0 0 9 7 2 1 —0 —1 修 稿 日期 :01 ~1 —0 2 0 0 8
摘
要 :医 学信 息 擘课 程 群 是 广 州 中 医药 大学 计 算 机 科 学 与技 术 专 业 医学 信 息 学 方 向 的 核 心 课 程
群. 结合 该课 程 群 的建 设 与 实施 过 程 中的 经 验 . 课 程 群 建 设 的 背 景 和 目标 、 程 群 体 系改 对 课
革 与 建设 等 方 面进 行 分析 与 探 讨 . 实践 中取 得较 好 的 效 果 . 应 医 药 信 息 化 发 展 过 程 中 在 适
养 目标 的层 次 把 握 课程 内 容 的 分 配 和 实 施 方 法 课 程
设置 了 《 医院 管理》 《 、医药信息检索》 《 、医学信息学 》 、
《 医学 图像 处 理 》《 药 电 子 商 务 》 《 疗 仪 器 设 备 》 、医 、医 和 《 院 信 息 系统 》 七 门课 程 , 七 门课 程 组 成课 程 群 医 等 将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案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中外大学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相关问题研究曾德军漆玲玲;马杰;赵菊珊;柯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查先进严亚兰;寇继虹;安璐;张晋朝武汉大学“水文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陈华吴云芳;熊立华;张翔;高仕春武汉大学大学体育教案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实证)研究陈慧孔军、王永志、秦子来、关倩武汉大学广告学专业实验教案项目创新与实验教案平台建设研究程明张金海;姚曦;周茂君;李小曼武汉大学古代文学“经典研读”系列课程的教案改革与研究程芸曹建国;谭新红;鲁小俊;钟书林武汉大学科学研究元素融入药理学教案实践丁虹李艳琴;项瑾;童静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拟态实践实习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洪杰文刘丽群;周茂君;刘建明;叶晓华武汉大学《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花向红邹进贵;向东;张涛;汪志明武汉大学临床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黄从新林青;唐艳红;陈静;邹莉萍武汉大学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黄先蓉王晓光;姚永春;郝婷;刘章蓉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案改革焦利民胡石元;张金亭;刘洋;唐旭武汉大学《高电压综合实验与实践》课程建设蓝磊陶劲松;田翠华;袁佳歆;关伟民武汉大学骨科临床教案资源库的建设雷军蔡林;王欣;王建平;罗涛武汉大学包装印刷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体系的构建黎厚斌马桃林;王玉龙;钱俊;柯贤文武汉大学基于模式的遥感实践教案改革研究李刚潘励;黄玉春;李振涛;孙朝辉武汉大学师生同创青春版——传统人文学科教改理念及实践李建中高文强;李松;刘春阳;李立- 1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基于数字图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生态建筑教案体系研究李鹍冯霞;谢波;相凤明武汉大学网络导学与个人化学习平台的建设研究李莉刘浩文;沈志东;范昊;桂浩武汉大学《病原生物学》教案方法改革刘东灜朱帆;明珍平;刘斌波;汤纪路武汉大学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律课程双语教案的实证研究以国家双语教案示范课程《国际知识产权法》的教案实践为例聂建强梁雯雯;冯洁菡;王予民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立体实践教案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牛晓光王丽娜;杜瑞颖;彭国军;余琍武汉大学《金融经济学》课程教案方案与教案内容优化研究潘敏胡昌生;罗琦;熊和平;马理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课程建设彭晓涛贺文涛;王耘;张艳杰;江波武汉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案在《诊断学》课程教案和考试中的应用唐其柱沈涤非;卞洲艳;邓伟;周恒武汉大学“角色扮演”教案法在结构化学讨论课程中的应用王宝山侯华;胡慧;崔克新武汉大学工程地质野外实习立体化研究型教案模式研究王涛杨连生;李宏明;李杨;周炜波武汉大学基于网络和移动互联环境的《地磁学》课程教案系统的建设王正涛任翔;金涛勇;刘洋武汉大学能源动力工程与装备实验室的教案体系建设巫世晶石端伟;廖冬梅;李正刚;宋凤莲武汉大学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的平台建设和保障制度:以武汉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例吴传清文建东;孙智君;肖利平武汉大学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传感器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吴琼水马志敏;胡耀垓;王宝龙;张铮武汉大学中外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对策研究周叶中夏义堃;张莉;丁念;王鹏武汉大学语言文字类选修课程的设置与改革萧红肖圣中;张延成;王统尚- 2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综合实验课程体系设计杨军龚庆武;吕艳萍;刘栋;丁涛武汉大学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案对接研究——以民商法课程为视角杨巍温世扬;李承亮;彭小坤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法探讨叶燕青;陈小奇;雷红;范静怡武汉大学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性研究游长松汪火焰;桂敏武汉大学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语音教案改革与实践张妍岩邓鹂鸣;卢晓仙;刘庆荣武汉大学构建医学院系青年教师分层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赵怡芳姚玲亚;杨学文;何佳;孟柳燕武汉大学关于建立服务教育教案平台——“大学生体育信息研究中心”的研究郑策孔军;王晓娟;朱卫雄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工程设计能力强化教案曹丹华吴裕斌;武树斌;王英;李经平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陈小丽闫俊懂;李军均;夏增民;黄讷敏华中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程邦雄骆琳;黄仁瑄;肖万萍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互动教案研究杜志章黄长义;张德鹏;陈梅;尹倩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综合技能测试方法研究与方案设计冯占春乐虹;张兰;张治国;李小莲华中科技大学物联网识别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案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甘早斌曹计昌;鲁宏伟;李开;赵贻竹华中科技大学中美新闻评论比较课程的建设与研究顾建明赵振宇;周婷婷;黄勤;张武德华中科技大学中德医学实验班药理学国际化课程建设与实践模式探讨郭莲军徐旭林;吕青;晏汉娇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郭燕刘泽华;徐锦芬;张焱;汤小川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系列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黄晓涛康玲;王芬;秦磊华;吴驰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跨学科知识建构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黄亚平任绍斌;彭翀;郭亮;赵守琼- 3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学基础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黄永忠韩志斌;雷冬霞;刘艳红;尹慧华中科技大学伦理学系列课程案例教案研究与实践雷瑞鹏韩东屏;程新宇;王珏;邵华华中科技大学“篮球运动教案与训练”课程教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承维井玲;沈趺进;万来红;王永俊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课程与教案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和孙军;王芳;尹丙姣;周新文华中科技大学斯特林引擎创新制作与实践李华飞李智勇;宋皎皎;唐东;张剑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高级阶段口译课程建设研究李菁岳军;张易凡;刘琼;杨清华中科技大学结构力学教案团队建设与探索李黎龙晓鸿;江宜城;樊剑;戴萍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与设想刘劲松徐明生;任学梅;吴丰顺;谌玲华中科技大学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刘晓军陈良洲;赵斌;卢文龙;杨曙年华中科技大学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罗杰左冬红;杨明;王红;姚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医学整合课程教案模式效果评价与优化研究吕家高谭飞;陈琢;舒涛;刘文励华中科技大学将转化医学引入八年制普通外科教案中的方法研究欧阳晨曦王剑;郑启昌;李毅清;杨超华中科技大学以软件工程技术见长的复合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邱德红肖来元;方少红;薛志东;武剑洁华中科技大学虚拟样机技术在电机学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孙剑波叶才勇;熊永前;杨凯;于克训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与教案互动的开放式实验教案模式探究唐朝晖吴元喜;周爱文;刘静宇;刘木根华中科技大学以案例为基础的《环境卫生学》参与式教案的研究与实践王爱国杨克敌;吴志刚;陈军;夏涛华中科技大学全面提升岗位胜任能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王朝晖彭雯;李云桥;戚本玲;黄芸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生药学实验教案新体系构建王小刚高磊;陈家春;方进波;周群- 4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王新云樊自田;廖敦明;罗云华;金俊松华中科技大学专题和案例研讨教案法在专业课程双语及全英语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卫迎春许小平;刘海云;李昭华;孙焱林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熊蕊叶贤基;吴波;杨晓非;余龙江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理科基地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杨广笑谢青;陈明洁;蒋涛;何光源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中法班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研究杨克成姜嘉乐;陈敏;夏珉;李微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传热学”课程教案方法研究与实践杨昆王嘉冰;许国良;王晓墨;方海生华中科技大学《内科学》教案平台的优化研究张惠兰史雯静;徐永健;汪道文;赵建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参与式教案”的税务专业课程教案方法改革与创新张睿张克中;陈卫华;郑红霞;罗光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为目标郑友德焦洪涛;李薇薇;范长军;伍春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指导探索式学习的“国际企业管理学”教案方法改革与实践钟熙维卫平;韩民春;陈亚萍;杜萍华中科技大学行动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基于能力本位理论周二华龙立荣;柯琼;青国霞;郑凤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探究龚少英刘思耘;李晔;熊俊梅华中师范大学我国高校与国际接轨、开放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以中美比较为基础江满情刘伟;邢来顺;孙泽学;许小青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混合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蒋玲杨九民;黄磊;杨琳;李文昊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雷江华孙玉梅;朱楠;彭兴蓬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研究李志明董俊敏;张舜;张军;郭邦俊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试点学院建设目标的物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刘守印吴少平;唐一文;黄致新;黄光明- 5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师范大学思政专业基础课和非思政专业公共政治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龙静云李宏伟;张风华;梅萍;杨丽珍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胜任力的研究生分层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马红宇唐汉瑛;王忠军;刘亚;谢员华中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宁国勤左明章;杨九民;陈迪;黄勃华中师范大学数学师范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彭双阶何穗;朱长江;徐章韬;刘敏思华中师范大学创新型预科汉语教案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及新教材编写万莹李汛;肖任飞;李孝娴;周毕吉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水域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检验王斌夏文;罗小兵;鲁长芬;罗时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管理及教改研究王长生曹东平;王敬华;于新;王一民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文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翻转课堂”在文艺学课程中的运用徐敏胡亚敏;韩军;魏天无;万娜华中师范大学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师教育创新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张文华万坚;王后雄;王继新;郭能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移动学习的研究生微课程教案模式研究郑世珏陈怡;杨青;赵尔敦;倪敏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背景下研究型教案模式的拓展与深化曹阳朱长江;郑伦楚;胡中波;程凯武汉理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陈莉刘忆湘;胡启林;张伟;郭敏刚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自动化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陈伟苏义鑫;陈跃鹏;刘芙蓉;黄亮武汉理工大学人因工程课程“递进式立体化”双语教案的探索与实践丁国平王晓光;郑钧宜;张峰;龚文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试点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董丽杰卢少平;李瑶;周红;张乐媛武汉理工大学多层次多模态大学英语教案质量评估体系研究杜玲莉王达金;彭桂芝;杨继唐;于艳玲- 6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学建模课程群建设何朗楚扬杰;刘扬;陈建业;方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轮机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贺玉海杨建国;钱作勤;陈劲松;余永华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科企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胡华夏洪荭;王怡;白玉;闵剑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华林秦训鹏;杨波;张国方;颜伏伍武汉理工大学协同创新背景下多学科融合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黄解军崔巍;尹章才;张晓盼;詹云军武汉理工大学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国内外比较研究和改革探索江长斌王虎;戴福祥;张浩;王斌武汉理工大学基于教材网站建设深化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热工设备”课程创新型教改研究姜洪舟朱明;文进;李娟娟;吴正刚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康灿华王爱民;苏葵;戴福祥;苏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研究雷五明李静蓉;邵献平;何放勋;张利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核心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李英攀方俊;蔡黔芬;柴光文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机制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刘岚刘泉;吕锋;刘可文;张家明武汉理工大学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刘平峰聂规划;陈冬林;傅魁;戚欣武汉理工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与实践刘树林周军;余谦;滕玉梅;唐艳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平台的船舶工程专业虚拟实习系统开发茅云生向祖权;袁萍;周永清;郭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轮机工程”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钱作勤向阳;高岚;张本;毛小兵武汉理工大学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综合改革和实践研究石友蓉兰飞;洪荭;方明;沈俊- 7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案体系的重构研究与实践苏杨刘泉;陈永泰;吴巍;曾刚武汉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田燕王晓;陈铭;郭建;彭恺武汉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王卫华刘勇波;张凌云;张淼;高晓声武汉理工大学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案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吴超群王三武;张和平;徐汉斌武汉理工大学生命哲学视野下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熊娜邱芬;王林;阳艺武;张君梅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教案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路径与改革方略研究徐爱萍赵路;郭焕银;柴光文;丁小丽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自主学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徐华中夏定元;郭永琪;周新民;刘荣英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思政课教案对网络舆情的引入与引导研究阎高程张光华;沈革武;潘晔;李莉武汉理工大学日语专业十年教案改革研究与实践杨俭瑞刘珍;万宏阳;谢伟平;朴英姬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科方法类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研究喻平王仁祥;石丹;刘华;郭沛然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虚拟现实和知识可视化的情景式教案模式研究及实践袁小玲吴业福;陈先桥;陈定方;程艳芬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改革及大类培养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实践袁艳斌张晓盼;崔巍;詹云军;尹章才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背景下教、学、管三者协同共进的对策研究张丽琴李明;汪炜;何平;龚晓川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案体系及教案方法改革研究——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张庆英辜勇;张莹;王正国;陈焰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中心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赵章焰吴青;于蒙;钱尚溢;苗红武汉理工大学信息技术与经济数学合理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朱华平韩华;黄明芳;宗志雄;吕小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柴波文章;谢杨;曾斌;李远耀- 8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究与实践陈丹陈云亮;樊俊青;邓泽;陈小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贾洪彪吴立;马淑芝;王耀峰;潘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管理专业教案实习改革研究柯小玲王开明;付晓灵;孙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自适应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李波蔡建平;殷蔚明;赵娟;张伟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模块化理论的环境设计实践教案体系研究与实践廖启鹏曾征;池漪;彭静;程璜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信息技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刘刚张冬梅;吴冲龙;戴光明;张夏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身体素质提升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案内容配比研究刘良辉熊和平;黄江华;皮崴;郭珊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能力培养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刘修国张唯;周琪;肖启芝;高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石学》实验教案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案的优化马昌前佘振兵;张宁;陈能松;李益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高校户外运动实践教案基地群创新体系研究牛小洪王莉;董范;常虹;刘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潘雄胡友健;吴北平;陈刚;黄海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精品教材建设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庞岚龚伍军;殷坤龙;余桂红;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软件研发类本科生创新实践团队培养模式研究尚建嘎武彦斌;周顺平;张剑波;郑贵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挥地学类高端人才在地学专业本科教育教案作用的机制研究王华周刚;龙涛;殷坤龙;赵宗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查地球化学》实践研究型教案模式探索谢淑云李方林;凌文黎;向武;闭向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与开发类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实践姚光庆张晓军;谢丛姣;夏庆霖;周锋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能型广播电视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喻继军张梅珍;王大员;孟霞- 9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教案改革方法研究—以美国大学,英国大学本科教案培养模式为参照章丽平唐善玉;马钊;康晓军;武进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实验课程教案方法研究陈新胡弘弘;江登琴;陈军;杨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策略研究:以某大学为例范丽萍袁文娜;廖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政产学研“四位互动”的商务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黄漫宇郭守亭;张伟年;彭虎锋;张传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立体化的研究型实验教案模式研究——以财经类专业为例金荣学金荣学;王金秀;潘常刚;周春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化背景下拔尖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李璐张龙平;康洪艳;陈波;彭小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探究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适应与二语习得梁小华李响林;蒋昌盛;彭兆霞;李锦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多元视角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刘昊周晓东;马蕲;贾海如;鄢正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三位一体式”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行动研究理论刘萍陈立华;阮全友;曹竞;关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案例教案研究宋伟良曹亮;陈勇兵;田毕飞;徐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高校优质教案资源共享机制构建与运行研究——以会计学本科为例王昌锐龚翔;胡曲应;胡伟;杨海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论文信息化指导平台建设王华吴德军;郑玲;吴龙庭;陈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治安学课程仿真实验体系建设研究——以软件为基础平台王均平方玉珍;章昌志;疏义红;焦俊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项目融入课堂的双主体互动教案法研究杨帆王征;詹雷;贺欣;彭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实证周红云陈芳;熊卫;冯瑞香;鲁萌华中农业大学农林高校校史校情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陈贵华黄运丽;梁伟军;吴春梅;王娟华中农业大学昆虫学科前沿性理论融入实践教案的探索与研究陈利珍雷朝亮;王满囷;华红霞;王小平- 10 - / 29。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信息分析》课程教学探索
基 金项 目: 云南省高等职业 院校基础 课程教学 改革项 目:医学基 础课程 中主体参 与教 学研 究 ( 云教 高 [ 09 19号 文 20 】 1
件)
医学信 息管 理 专 业《 息 分 析》 程教 学探 索 信 课
李 菲
山西省 长治 医学 院 。 山西 长治 0 6 0 4 00
学 报 ,0 30 . 20 .3
3 3 选择恰 当的教 学方 法。 由于医学 遗传 学 的 内容抽 象 、 . 繁杂 、 深奥、 枯燥 ,因而成 了学生普遍公认 的难 点课 。要 做好 医学
遗传学 的教学 ,就需要 不断地探 索教学方法 , 高遗传课 的教学 提
质量 , 能满 足学生需要并使其 获得最大 的收获。在教 学的过程 才
1 , () 2 6 6.
号染色体 , 也称为 2 故 1三体 综合征 。 由于讲 授贴 近 临床 ,理论
联 系实 际 , 生倍 感 兴 趣 , 意 力 集 中 ,收 到很 好 的 教 学 效 果 。 学 注
[ ] 赵 主江 , 2 樊红, 刘啸 , 加强 医学遗传 学课程 建设的几 点体 等. 会 [] 西北医学教育 ,04 6. J. 20 . [ ] 侯 慧英 , 3 秦荣. 改进 医学遗传学教学 的探 索[ ] 包 头 医学 院 J.
一
讲 得透 。因为这部分 内容是高 中阶段所没有但 又必须 掌握 的。
纸试卷定成绩 。注 重学生 的学 习过 程 , 过提 问 、 通 作业 、 作 、 操
3 24 注重理论联 系临床 实际。医学 遗传学 实质上是 遗传 实验报告和测验等进行综合考核 , .. 客观评定 学生成绩 。如 笔者对 学知识在 医学领域 中的应用 , 以教 学过 程 中密切 联 系临 床实 学生 成 绩 采 取 提 问 占 1 % , 验 占 3 % , 业 占 1 % , 验 所 0 实 0 作 0 测 际, 不仅体现了本 门学科的特点 ,而且趣 味浓郁 ,引人 人胜。例 占 5 % 。 0 如, 讲授性染色体异常时 , 举例 临床 的先天性 睾丸发育 不全或原 发小睾丸征 , 由于患者比正常男性 多了一条 X染 色体 , 是 其性染
医学院校开设信息类专业的探索
目前本 专 业 与遵 义 征 费稽 查 处 、遵义 电力 总公 司等
单 位 建立 了校企 合 作关 系 ,并 为 这些 单位 研 发 了多 套管
理 系 统 ,获 得用 户 好评 。 以下 为 部 分学 生参 与科 研项 目 截 图 ( 图1 图2 : 见 及 )
数学 理论 研 究 ;将 计算 机 组成 原 理 与计 算机 接 口技 术 整 合 为微 机 原理 与 接 口技 术 , 因为 两 门课程 有 几个 章 节讲
述 的内容 相 同 ,这样 做 将有 利 于 学生 更 系统 化地 学 习计 算 机 的组成 原 理 ,并缩 减 课 时 。
中国 现代 装备
个方 面的调 整 :
兄 弟 院校相 关专 业并 提 出,专 业要 有长足 的发展 必须 充 分 利用 医学 院 的优 势 ,将 医学 与信 息科 学相 结合 ,培 养 兼 具 有 医 学和 信 息 科 学 基础 的 复合 型人 才 。从 2 0 年 05
起 ,我专 业组 织 院 内外 专家对 培 养 方案进 行多 次论 证 ,
展 信 息 类 专业 提 出 自己的 观 点 。
关键词 :医学信 息 专业建设
遵 义 医学 院是 贵 ' 省属重 点建 设 高等 医学 院校 , 、省 I 1 前 身为 大连 医学 院 ,创 建 于 14 年 ,是 中 国共产 党创 办 97 的第一所 本科 医 学院校 。经 过6 年 的艰苦 创业 ,学校 有 0
中国 现代觳嗜 备 装
2 9 第 期 (第 9 ) 0年 8上总 7 0 期
医学院校开设信息类专业的探索
“中文+职业技能”导向下医疗类数字化课程知识内容的建构研究
中文 + 职业技能”导向下医疗类数字化课程知识内容的建构研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领域也开始逐渐应用数字化技术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然而,目前医疗类数字化课程的知识内容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文 + 职业技能”导向下医疗类数字化课程知识内容的建构研究。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中文 + 职业技能”导向下医疗类数字化课程知识内容的建构研究》,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文 + 职业技能”导向下医疗类数字化课程知识内容的建构研究》篇1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为医疗工作和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
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还可以为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然而,目前医疗类数字化课程的知识内容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文 + 职业技能”导向下医疗类数字化课程知识内容的建构研究。
二、医疗类数字化课程知识内容的现状目前,医疗类数字化课程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医学基础知识、医学技能和医学人文等方面。
其中,医学基础知识包括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技能包括临床技能、护理技能等;医学人文包括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学等。
然而,这些知识内容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此外,现有的数字化课程主要注重医学基础知识和医学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医学人文方面的内容。
三、“中文 + 职业技能”导向下医疗类数字化课程知识内容的建构为了解决现有医疗类数字化课程知识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中文 + 职业技能”导向下的建构方式。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将医学基础知识、医学技能和医学人文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医疗类数字化课程知识体系。
《中文 + 职业技能”导向下医疗类数字化课程知识内容的建构研究》篇2在中文 + 职业技能”导向下,医疗类数字化课程知识内容的建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根据医疗行业职业技能需求,结合中文语言特点,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目标,并设计恰当的知识内容。
“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与思考
二、临床医学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重 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综合的倾向,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其次,医学教育结 构不够合理,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方向单一。最后,医学人文教 育缺失,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三、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 的建设思路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度不断提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 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因此“新医科”应运而生,旨在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和 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
在“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下面将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针对这些问题,本次演示从新医科背景出发,对医学检验技术课程整合的需求 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课程目标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 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注重更新和拓展,反映最新技术和临 床实践;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注重多样性、交互性和实践性,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体系构建方面,本次演示提出了新的医学检验技术课程整合体系。首先,在 课程设置上,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以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线、多学科交 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更新和拓展,及时引入最新 技术和临床实践,同时要注重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最后,在教学方法上,要 注重多样性、交互性和实践性,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4、完善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 沟通能力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4、完善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 的评价体系
1、整合课程资源: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 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信息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
— 而甄
D I O 编码 : 03 6 / . s . 0 — 0 92 1 . .3 1 .9 9 j sn 1 7 0 7 .00 1 0 3 i 0 0
i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信息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
吴水才 白燕萍 杨春 兰
摘要 : 本文探讨 了 生物 医学工程专业医学信息类课 程教 学内容与方法。根据北京工业大学 ( 以下简称 “ 我校”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 才 养目 培 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确定医学信息类课 程的教学内容,并对其教 学及实践方法进行 了 探讨。
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目 项 编号 : R 09 B 0 6 C 2 0 - - 4 )的研究成果。
随着计 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 发展,生物医学领域 的
医学信息学是医学 与计 算机科学、信息 科学 、管理科学 等
信息化发展 迅速 ,应用范 围日益广泛 ,掌握 并应 用医学信息学 学 科相 互交叉而产生的综合性学 科。医学信息学 的这种多学 科 的基本理论 和基本概 念是十分必要 的。生物医学工程是用工程 性质 ,可以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中对各专业有所侧重,从而
诊及 基础 医学实验。 ( 北京 102) 0 14 基 金 项 目 : 文 系北京工 业 大学 2 0 年 教 育教 学研 究项 目 ( 目编号 : P 0 9 B 6 、E,0 9 B 7) 北京工 业 大学 2 0 年 研 本 09 项 E, 0- - 8 P 0 - - 0 、 , 2 , 2 09
息化的认识,促进 医院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一
远 程 医学 ( 网络 技术及医学应用 )要求学生了解远 程医学
的基 本概 念,局 域网的构建 ,网站设计,远程 监护网络及应用 实例 ,远程 医学 的发展 方向。重 点讲解基 于 Itr e 网和无线 nen t
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PBL模式的研究——基于《医学高专(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策略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策略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兴起和医疗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为了培养更多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课程内容的合理设计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的策略,并探讨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1. 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既需要医学知识的基础,也需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
因此,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要兼顾医学和信息工程的要求。
可以按照不同的学习阶段划分课程模块,例如基础知识模块、医学影像处理模块、医学信息系统模块等,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体系。
2. 强调实践操作医学信息工程专业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中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可以通过实验课、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同时,也可邀请相关企业或医院的专业人员授课,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医学信息工程环境。
3. 引入新技术和前沿知识医学信息工程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技术和前沿知识不断涌现。
为了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应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新技术和前沿知识。
可以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解,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4.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背景和兴趣,因此在课程内容建设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在线学习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5. 实时反馈与评估机制为了衡量课程内容的质量,建立一个实时反馈与评估机制是必要的。
可以通过学生的意见反馈、课程评估和学术成果评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
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6. 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课程内容的建设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医学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探讨
【 中图分类号】 G6 4 2 .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教 学质 量 得 不 到 保 证 , 学 生对 计 算 机 基 础 知识 技 能 不 能很 好 的 掌握 。在 我 校 , 目前 学 生 的计 算 机 学 习仍 然 以机 械 记 忆 和模 仿 操作为主 . 在 课 堂 上做 完 教 师 布 置 的上 机 实践 任 务 后 , 如 果 教 师 变 换 一 下题 目, 很 多 同 学就 又不 知 所措 了 。 因此 , ” 重 传 授 知 识, 轻 自主研 究 实践 ” 的 传 统 计 算 机 教 学 已不 能真 正 实现 信 息 技 术 课程 的 目标 . 不能 满足 现代 社 会 对 学 生要 求。 二 、 对 医 学 院 校 学 生 计 算 机 信 息技 术 课 程 的 改 革 思 考 与
、
来说 还 非 常 窄 , 各 学 校教 学 内容 不统 一 。我 们 在 近 几 年 的教 学 过 程 中发 现 , 在 入 学 前 学 生 掌握 的计 算 机 知 识 多限 于 网络 的初 步应用 , 比如 浏 览 网 页和 聊 天 , 收发 电子 邮 件等 。 基 础 知识 并 未 达 到 大 学 计 算机 教 学 的 目标 。 目前 . 计 算 机 信 息 技 术课 程 很 多 采 用 了大班 上 课 的形 式 . 安排 几 个班 不 同专 业 的 学 生 同上 一 门 计 算机 信 息技 术课 程 , 学 习 同样 的 内容 。新 生 入 学 的 计 算机 水 平不一 . 统 一 的教 学 内容 . 通 用 的教 材 , 统 一 的课 时无 法 兼 顾各
【 摘要】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 计算机在 医学领域 中的应用也越来越 广泛 , 如何提 高医学院校 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个值得探
高等医学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程 的 示 范 辐 射 效应 。
精 品 课 程 指 具 有 特 色 和 一 流 教 学 水 平 的 优 秀 课 程 。 品课 程建 设 精 要体 现现代教育思想, 合科学性 、 进性和教育教 学的普遍规律, 符 先 具
1高 等 医学 院 校 精 品 课 程 建设 的现 状 .
作 为 教 育 部 高 等 学 校 教 学 质 量 与教 学 改 革 工 程 的 重 中之 重, 品 有 鲜 明特 色 , 能 恰 当 运 用 现 代 教学 技 术 、 法 与 手 段 , 学 效 果 显 著 , 精 并 方 教 课 程 建 设 直 接 反 映 着 高 校 的 师资 水 平 、 学 水 平 和研 究 水 平 。 精 品 课 具 有 示 范 和辐 射 推 广 作 用 口 教 】 等 医学 院校 精 品课 程 的建 设 核 心 在理 。高 程 应 该 是 体 现 了 时代 精 神 、 合 现 代 教 育教 学 思 想 、 足 现 代 科 学 技 念 , 键 在 建 设 , 建 设 的策 略 导 向应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着 手 : 符 满 关 其 术 和 社 会 发 展 进 步 需 要 的新 的 课 程 理 念 能 够 促 进 学 生 全 面 、 康 、 是 健 31明确 指 导 思 想 。 确 定 位 , 挥 优 势 , 出 特 色 。 为 医 学 院 校, 准 发 突 作
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o
S IN E&T C O O F R T O CE C E HN L GYI O MA I N N
பைடு நூலகம்
20 0 9年
第2 1期
高等医学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 州 医学院 广
柯 家海 广 东 广州 5 0 8 1 1 2)
.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课程建设初探
早 的确定任课教 师 , 安排 老师通过参加相关培训等方式 着手准备教 学, 对 于实在开展有 难度 的课 程 , 可 以引进相关专 业的研究 生来充 实教学队伍 。
3计 算 机 考 试 的相 关 问题
过去我院一直组 织学生 参加 山东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 的等级考 试, 一 黾医学信 息管理专业 开始招生 , 该专业 的学生 的考 试就必须 参加 全国计算机 等级考 试 , 这也就意味着学院需要 申请 设置全 国计 算机等级考试的考点。 过去的省级计算 机考试 时间在每个学期的期 末进行 , 这对于教 务处 的教学安排和教研室的教学开展是 比较方便的。 而 1 a 2次的全 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分别在 3 月和 9 月进行 , 这 正好是每个学期 的开 学 的时间。这就意味着 , 无论是从教务处的课程安排 , 还 是从教研室 的课 程讲 授来说 , 都跟过去的考试是完全不 同的。这样的考试 时问 安排也意味着有些学生可能是无法参加该项考试的。比如说我 院新 设 置的带 薪见习的班级 , 她们虽然多 了一个学期 的在校时间参加语 文、 英语 和计算 机的培训 , 但是 由于带薪 见习的时 间与 考试时 间的 冲突 , 就无法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由于高 职层次的学生在校 时间仅有两年 , 所以考试时间 的变化势必会对部分 学生带来 的一定
培训后才能开展 。纵观 国内各 院校 的招 生情 况 , 医学信息 管理专业 始终算是相对人数较少 的专业 . 授课 任务 、 课 时量也不 多 , 如果完全
依靠引进新教师来满足该专业 的教学要求 , 显然是不实 际的。最好 的方式就是 内调与外引相结合 ,对 于原 有教师能够讲授 的课 程 , 尽
1专 业 现 状
课 程的设置还是 存在很 大差别 的, 这些课程设 置的差别 , 既有不 同 院校长期发展形成的特色 , 也与社会对人才需求 的多样性有关 。到 底开设什么样的课程 , 关键要看学 院对学生 的培养 目标来确定 。计 算机绝对不是鼠标点点就能解决 问题 的, 针 对不同的应用方 向所开 设的课程差别是很大的 。对专科层次 的学生 而言 , 他们 的理解 能力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硬件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
将 来 除 了要和 医 不到 硬件 技术 在 医学 应用 方面 的重要 性 , 学 生缺 乏学 如作 为一 个 医学信 息类 专 业 的学生 ,
・
1 6 8 ・ 福 建 电脑 l 2 0 1 3 年第 6 期
~
蠲 筵…~
UJl AN C 0 M P T乏R
互相渗透 , 合 理 安 排 每 个 实验 项 目和 环 院信 息 系统 HI S打交 道外 , 可 能还 要 接 触 一些 医 疗 设 的实 验 内容 , 充 分 体现“ 知识— — 综 合— — 设 计—— 应 用 ” 多层 备 。而现 在 医院 的很 多检 查设 备如 C T 、 B超 实 际上 都 节 , 是计 算机 , 只 不 过与 日常 的 P C机 相 比 , 就是 输入 设 备 次 设 计 理 念 ,使学 生在 学 校 能 够 尽量 受 到 工 程 化 训 具 有工程 素质 。实验体 系 的框架 如 图 2所 示 。 换 了一 下 ; 在 整 个 中药饮 片 的种 植 生 产过 程 中, 可 以 练 , 建立 一 个“ 从 田头 到 口头 ’ ’ 质量 回溯 系统 , 便 于 消 费 者 查询 相 关信 息 , 完 善原 药 的种 植 到 消 费者 全过 程 的控
课 程 中存 在 的 问题 以及 针 对 这 些 问题 所 采 取 的有 效 措施 作深 入 的探讨 。 3 . 1 加 强专业 认识 , 调动 学生 学习 的主动性
目前 ,有 不 少学 生对 硬件 类 的课 程不 太 重视 , 认
为硬 件类 课程 与 他们将 来 的就 业联 系 不太 紧密 , 可
3建设 方案 以及 改革措 施
针 对 医学信 息 工程 专 业 硬 件 课程 群 目前 所 存 在
面对 医药 行业 目前对 医学 信 息工程 专 业人 才 据 库技 术 、 无 线传 感 技 术 、 人工 智 能 等计 算 机 科 学 的 的 问题 , 多 个领 域 l 3 l , 课 程 设 置 过程 中可 以分 为软 件 课 程群 和 的 素质 要 求 , 必须 采 取 相 应 的措 施 , 加 强计 算 机 硬件 硬件 课程 群 。以下章节将 对 医学信 息工程 专业 的硬件 知识 教学 , 以提 高所培 养人才 的整 体素质 。
探索全科医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全科医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具备全面素质、扎实医学知识和丰富临 床经验的全科医生,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指导改进工作
反馈及时
01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学和管理人员,确保信息畅通,
便于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反馈具体
02
针对评价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措
施,指导教学和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改进。
跟踪问效
03
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改进措施取得实
效,形成闭环管理。
0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 全科医学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 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为本研究 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
02
03
专家咨询法
邀请医学教育、全科医学和相关 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和论证,为 本研究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
04
02
全科医学课程体系概述
全科医学定义及特点
全科医学定义
全科医学是一门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 合性医学专业学科。
通过全科医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推动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提升
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研究方法和范围
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医学院校、医院和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等机构的调查,了解 全科医生培养的实际需求和现状 ,为本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国内外全科医学课程体系 建设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 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为本研 究提供实践借鉴。
01
02
03
明确评价目标
确立全科医学课程的培养 目标和核心能力要求,确 保评价指标与评价目标保 持一致。
我国医学信息专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的需求。
( 加 大对 医学信 息教 育教 学研 究的力度 , 断总结教 六) 不 育教学改革成果 , 促进 医学信 息教 育又好又快发展。
争 取各 级各类项 目基金 的支持 , 加强对 医学信息教育本
[ 关键词 ] 医学信息专业 ; 高等教 育; . 文献标识码 ] A
我国医药卫生体 制改 革和 医药卫生 信息 化建设 对 医学 信息专业 人才 提 出的新 挑 战 、 问题 和新需 求 。研 究 制定 新 “ 十二五” 期间我 国医学信息专业教育发展 战略 , 对于推动 医
建立和完善具有 中国特色的 医学信息 专业教育体 系、 医
根据培养方 向的调整 变化 , 深化 教学改 革 , 加强教 学方
法 的研究和应用 , 索教 师的个性 化教 学方式和学 生的个性 探 化学习方法相结合 的个 性化 教育途 径。加强 实验 ( 习 ) 实 教 学改革 , 提高综合设 计性实 验 比例 , 高学 生 的创 新思 维和 提 综合素质。建立一 批能够 适应 医学信 息专 业教学 需要 的多
[ 文章编 号] 10.7 12 1 )70 3.3 0 210 (00 0 . 4o 0 对青 年教师的指 导和学术 生涯规划 , 培养一批 高素质 的青 年
骨干教师 。提高师资 队伍学历层次 , 具有硕士学 历的 中青年 教师 比例应逐步达 到 10 具有博 士学 历教师 的 比例 逐年 0 %,
的课程体 系和主干课程 , 强对 精品课程 的培 育。加强各高 加 校之 间在教材编写 上的合 作 , 完善 医学信 息专业 教材体 系 ,
打造一批精 品教材 。
( ) 强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 高 师 资 质 量 , 注 青 年 教 师 四 加 提 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设与优化策略研究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医学的高度融合,医学信息类专业的人才供需矛盾凸显,毕业生的规模逐年加大,但合格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
现分析了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医学信息学与医学信息技术(工程)课程的建设策略和优化策略,并对课程建设中各交叉学科的教学比重划分、学时分配、选修课设计、教材建设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标签:医学信息学;医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优化策略;学科交叉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就像一把锋利的整容手术刀,改变和优化着传统医学的发展脉络。
在基础医学领域,信息技术发挥着信息处理高速、准确的强大优势,不断深化着人们对人体和生命本质的认知度加深;在临床医学领域,信息技术则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完成日常工作的有力工具,医学检验、电子病历、PACS、远程诊疗等现代医疗技术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深入和广泛应用[1-2]。
医学信息学作为人们研究医学信息技术应用或医学信息工程的基础学科,它以医学领域所使用的各种信息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医学信息的内涵、分类、特点及信息属性,国外自50年代起开始其教学与研究,而国内则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其教学与研究[3]。
以应用和教育为目的的医学信息技术或者医学信息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国外始于60年代,国内始于80年代。
国内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多起步于医学院校,由于教育部专业目录的限制,一般始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卫生管理”等专业[3]。
从2000起到2008年止,教育部备案或批准的,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面向医药卫生)和“医学信息学”专业的高校达到39所,开设“卫生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达到44所,覆盖了24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4]。
截止2012年,近90%的医学院校(含本专科、高职)开设了医学信息相关专业,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已成为医院、医药技术研究所和医药IT行业的骨干力量和创新主体,并逐渐成为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核心动力[5]。
短时间内仓促上马的我国医学信息技术研究,给开展此类专业教学的高等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课题组将在10年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医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同行业的专家学者交流和参考。
1 国内医学信息教育的现状在教育部2012年最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专门的医学信息类专业(合并到“生物信息学”中了)。
各高等院校开设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有三种情形:一是具有自主专业设置的高层次高校,采取在某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二级学科的方式,如吉林大学在公共卫生学院下自主设立的“医学信息学”研究生教育等;再就是将现有的本科目录进行特色再造,推陈出新,这就是上面提到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管理”等专业,增加课程特色之后用于培养医学信息类的专业技术人才[6];再就是,开设教育部本科教学目录中新增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此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教学体系近似[7]。
目前两个矛盾较为突出。
一是供大于求的矛盾:从人才应用市场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各医院、医药卫生研究所、医药企业,对于医学信息类人才需求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供不应求[8]。
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各高等院校、高职高专却纷纷设立了医学信息类相关专业,专业的市场定位较为盲目。
二是已培养的毕业生满足不了市场人才需求的矛盾:高等院校所(含高职高专)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却难入用人单位的法眼。
两个矛盾凸显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急功近利和不负责任。
下面分别对用人单位和高校(含高职高专)进行相关问卷调查的数据加以分析。
用人单位包括医院、医药卫生技术研究机构、医药企业等,其对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多以技术类和工程类人才为主(持此观点者占调查对象的95.1%),所需人才既要掌握熟练信息技术、又要具备一定的医药专业知识(持此观点者占调查对象的86.7%),对医学信息学理论人才的需求量很小(持此观点者占调查对象的7.9%),目前市场上已经培养出来的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往往不能完全满足用人需求(持此观点者占调查对象的89.2%)。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三种医学信息类专业,是否已经满足了市场对医学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呢?回答是否定的。
(1)首先,医学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持此观点者占调查对象的83.4%)。
目前按医学信息类专业本科专业目录上合格的医学信息类专业只有一个“医学信息工程”,且设立时间不久,指导性核心课程多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为参考,不能满足医药卫生用人单位的各项需求。
(2)其次,所培养人才应用能力较差(持此观点者占调查对象的82.9%)。
已经将传统专业进行改造的高校,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管理”等专业,历史上以招收文科为主,偏向管理学教育,而不重视技术和工程教育,因此所培养的人才多是能动口而不能动手,一般需要经培训机构在动手能力方面专门打造之后才能投放人才市场,增加了人才的培养成本。
(3)所培养人才的特色不鲜明(持此观点者占调查对象的79.6%)。
所培养人才究竟是以医学信息学理论研究见长,还是以培养工程型、技能型医学信息应用人才见长,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没有明显的人才培养特色。
(4)缺乏交叉学科本应有专业融合(持此观点者占调查对象的96.3%)。
由于专业办学历史的原因,有的学校以偏概全,将最初的图书馆学中的信息检索发展为医学信息检索,作为专业的办学目标,显然不能容纳医学信息研究的全部内涵;更多的学校则是拉郎配式的将医学类的课程与计算机类的课程简单相加,没有深入研究医学类课程应融入那些信息技术的内容,计算机类课程应包含哪些医学的精髓和应用案例。
综上所述,不同的高校在开设课程时仅仅是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办学基础和办学传统,而没有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首要原因是教育部缺乏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整体规划,而导致了各办学单位从自身实际出发的各自为战局面;其次就是医学信息相关专业开设的时间较短,只有10年左右(可以追溯到最早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管理等专业的部分医学院校),尚缺乏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反馈;再就是用人单位上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自身核心业务的促进作用,以美国的医院为例,截止2012年平均每家医院专职的医学信息技术类人才的拥有量是50~100人,而我国的三甲以上医院的医学信息技术人才拥有量也不过个位数,课题组对泰安市医院的抽样调查结果是平均每家医院信息技术类人才拥有量3.3人,差距非常明显[9]。
2 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优化策略为了缓解医学信息类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根本的策略是从源头做起,即从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优化开始。
培养医学信息类人才的所有高等院校(含高职高专)应该认真梳理已开设专业的专业特色,研究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本课题组通过毕业生分配情况调查、用人单位调查、所学专业岗位就业毕业生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围绕医学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的确立、医药类课程与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所占比重、理论和实践类课程的所占比重、选修课程的建议、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研究,研究结论分述如下(论文篇幅所限,未提供详细调查数据)。
2.1 核心课程的确立核心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
本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能够为专业的深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知识,应该包括专业数学(含医用高等数学、医学概率论、医学统计学、医学决策论等)、物理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生物医学概论、基础及临床医学概论、医药卫生管理学等等。
专业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所所依赖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体应包括医学信息学理论、医学信息技术及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生物医学电子技术、医用软件开发技术、医用传感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图像处理、PACS、医学影像设备学等等[7]。
2.2 医药类课程与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学时比例分配课题组研究确定的课程设置计划,虽然针对医学类课程和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划分比例大致为1∶1,但是与现行的专业交叉教学课程体系有明显的差异。
具体体现在,新课程体系严格遵循医学信息学与医学信息技术的内涵建设,即医学类课程的建设注重与信息技术的密切融合,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建设注重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比如,在基础课程中,生物医学概论的教学注重有关生物医学信息的讲解,注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生物医学信息相关应用领域的介绍;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也要重视讲解,在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应用中,信息技术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在专业课程中,医用软件开发技术主要讲解在当今医药卫生管理和日常工作中所使用的信息系统开发技术,而不是通用软件的开发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注重可以使用信息技术采集、存储和处理的生物医学信号特点的讲解;生物医学图像处理侧重在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过程中可以采集到的医学图像的特点及图像处理方法。
2.3 理论和实验环节的学时比例分配在基础课里面,多数课程以理论讲解为主,但是以医学背景的一些课程和一些软硬件课程需要设置占总课时1/4至1/3的实验课时,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
实验环节的设置策略是:医学类课程实验注重让学生观摩和操作与医学信息采集、存储、处理设备,软硬件基础课程实验侧重医学信息计算、生物医学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和分析。
在专业课里面,多数课程应侧重实验环节的教学,实验课的比重可以占到一半左右,要以综合型或设计型的实验项目为主。
实验环节的设计策略是:使学生全面、完整的地掌握课程所涉及内容的实验技能,如医院管理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应能够使学生实现简单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生物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应能够使学生完成某个领域生物医学图像的。
2.4 选修课程的建议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制订应本着拓宽学生专业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如生物医学伦理学、计算机伦理学等国内院校很少开设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全面而健康的专业人文素养,电路工艺学、程序设计的艺术之美等课程可以拓宽学生从事专业创造的视野,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涉猎到国外医学信息学理论和应用的前沿知识。
2.5 教材建设的建议建议教育部成立分别针对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的医学信息理论与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课程的确定原则,圈定专业的核心课程,并组织相关专家编著高水平的、适合本专业教学的理论和实验教材。
教材的编著应避免“抄袭”“摘录”为主的形式,应该加强对于本专业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并借鉴国外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外教材编著者的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针对本校所开设专业偏向理论教育还是偏向工程和技术教育,谨慎选择教材,在公开出版教材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制订有经验的教师撰写校内讲义,确保专业教学的质量得到保障。
3 讨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仅仅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当务之急,从长远来看,高水平专业师资的培养才是推动医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工程等专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根本动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