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 第七章
海洋生态学 第7章 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与能流分析
![海洋生态学 第7章 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与能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d9d4e5998fcc22bdd10d0f.png)
1
8 6 9 12
8 5 9 A 10 12 4 3
0
-9 -7 体重 /log kCal -5 -3
图 8.17
乔治亚滩各月生物量谱(Boudreau & Dickie 1992 ,转引自王荣 2000 )
(二)粒径谱、生物量谱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中的应用
1、粒径谱和生物量谱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状态或动态。
(二)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的结构
浮游植物 小型( micro-) 微型( nano-) 和微微型( pico-) 死亡
(硅藻)
DOM
浮游动物 (桡足类等)
原生动物 (鞭毛虫类、纤毛虫类)
异养浮游 细菌
鱼类
有机粪便和 分泌产物 微型生物食物环 1997b )
经典食物链 图 8.19
微型生物食物环的结构及其与经典食物链关系示意图(引自宁修仁
第七章
学习目的
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与 能流分析
掌握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的基本过程、食物链、 营养级和生态效率等基本概念。 掌握海洋食物网特点和有关简化食物网、同 资源种团、粒径谱和生物量谱、微生物环的组成、 结构及其在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等能流 研究新进展的有关知识。 了解海洋生态系统能流和动物种群次级产量 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
三、微型生物食物环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 重要作用
(一)在能流过程中的作用
1.通过微型生物食物环使溶解有机物和微微型自养生物进入 海洋的经典食物链 2.微微型和微型自养生物的初级生产构成海洋初级生产力的 最重要部分 3.微型和小型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的重要中间环节
(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二、微型生物食物环中各类生物的生物量与生产 力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and解答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and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6cbf757e0912a2161579291e.png)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各自执行什么功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可以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①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栖息场所、物质条件,也是生物能量的源泉。
②生物成分: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三大功能群构成三个亚系统,并且与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统一整体。
只有通过这个整体才能执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
(1)生产者:所有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等,制造的有机物是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于首要地位。
(2)消费者: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全部生物,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通过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3)分解者:异养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
在生态系统中连续进行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每一种生物产生的有机物基本上都可以被已经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所分解。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哪些特点?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和能量,一部分被其呼吸作用所消耗,剩下的才是可以供给下一营养级的净初级产量。
植食性动物只能同化一部分净初级生产量,其余部分形成粪团排出体外,被吸收的量又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还有一部分以代谢废物形式排出,剩下的才是能够提供给下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服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定律。
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不断消耗和散失。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可能很长,陆地通常3-4级,海洋很少超过6级,因为能量随营养级增加而不断减少,意味着生物数量必定不断下降,而维持种群繁衍必须要有一定数量保证。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e95f8e4465ce05087732131c.png)
第一章生态体系及其功效概论1 生态体系概念所强调的焦点思惟是什么?答: 生态体系概念所强调的焦点思惟重要强调天然界生物与情形之间不成朋分的整体性,建立这种整体性思惟使人类熟悉天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生态体系生物学是现代生态学的焦点.2 生态体系有哪些根本组分?它们各自履行什么功效?答:生态体系的根本构成成分包含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非生物成分是生态体系的性命支撑者,它供给生态体系中各类生物活动的栖息场合,具备生物生计所必须的物质前提,也是性命的源泉.生物部分是履行生态体系功效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临盆者:能运用太阳能进行光合感化,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起源,在生态体系中得能量流淌和物质轮回中居重要地位.花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附临盆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经由过程对临盆者的摄食.同化和接收进程,起着对初级临盆者的加工和本身再临盆的感化.分化者:在生态体系中中断的进行着与光合感化相反的分化感化.3生态体系的能量是怎么流淌的?有什么特色?答:生态体系的能量流淌进程是能量经由过程养分级不竭消费的进程.其特色如下:(1)临盆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运用率很低,只有1%阁下.(2)能量流淌为不成逆的单向流淌.(3)流淌中能量因热散掉而逐渐削减,且各养分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临盆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4)各级花费者之间能量的运用率平均为10%.(5)只有当生态体系临盆的能量与消费的能量均衡的,生态体系的构造与功效才干保持动态的均衡.4 生态体系的物质是如何轮回的?有什么特色?答:生态体系的物质轮回经由过程生态体系中生物有机体和情形之间进行轮回.性命所需的各类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接收,改变成生物体中各类有机物质,并经由过程食物链在养分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逝世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类分化者分化回到情形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接收,从新进入食物链.生态体系的养分物质起源于地球并被生物多次运用,在生态体系中不竭轮回,或从一个生态体系转移到别的一个生态体系.物质轮回的特色:1.全球性;2.来去轮回;3.重复运用.5生态体系是如何实现自我稳态的?答:生态体系经由过程负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控以保持相对的稳态.负反馈可以或许使生态体系趋于均衡或稳态.生态体系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庞杂,既表示在生物组分与情形之间,也表示于生物各组分之间和构造与功效之间.在一个生态体系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动物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成长;捕食者数量增多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削减;接着,捕食者动物因为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天然削减.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保持着个别数量的大致均衡.这仅是以两个种群数量的互相制约关系的简略例子.解释在无外力干扰下,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的感化,而实际情形要庞杂得多.所以当生态体系受到外界干扰损坏时,只要不过火轻微,一般都可经由过程自我调节使体系得到修复,保持其稳固与均衡.生态体系的自我调节才能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体系的变更超出了自我调节才能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才能随之降低,以至消掉.此时,体系构造被损坏,功效受阻,乃至全部体系受到伤害甚至解体,此即平日所说的生态均衡掉调.6能进行光合感化的生物消失后对促进生物进化.增长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何重大意义?答 :7 何谓生态体系办事?生态体系办事有哪些根本特点?答:由天然生态体系在其生态运转进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保持的生涯情形对人类产生的办事功效就被称为生态体系办事.其根本特点:(1)生态体系办事是客不雅消失的.(2)生态体系办事是生态体系的天然属性.(3)天然生态体系在进化成长进程中,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硕.第二章海洋情形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 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接洽海洋重要分区解释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情形梯度特点?答:纬度梯度重要表示为赤道向南北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候差别逐渐增大,每日光照中断时光不合,从而直接影响光合感化的季候差别和不合纬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深度梯度重要因为光照时光只能透入海水的表层,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甚至无光世界.同时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更,表层因太阳辐射而温度升高,底层温度低并且恒定,压力也随深度的而不竭增长,有机食物在深层很稀疏.在程度倾向上,从沿海到向外延长到坦荡大洋的梯度重要涉及深度.养分物含量和海水混杂的感化的变更,也包含其他情形身分的摇动呈现从沿岸向外海减弱的变更.2 海水的消融性.透光性.流淌性以及PH缓冲机能对海洋生物有何重大意义?答:(1)海洋的消融性具有很强的消融性,浮游植物进行光合感化所需的N. P等无机盐都以合适与有植物接收的情势消失于海水中,便于浮游植物接收.(2)海水具有透光性,光线可以投入必定的深度,为浮游植物光合感化供给必须得光照前提.(3)海水的流淌性可以扩展生物散布的规模.(4)海水的组分稳固,缓冲机能好,可以或许使PH保持在必定的规模内,可以或许使生物有一个稳固的生涯情形.3 扼要解释大陆边沿沉积与深海沉积类型的不同?答:大陆边沿沉积是经河道.风.冰川等得感化从大陆或从临近的岛屿携带入海的陆源碎屑,它包含岸滨及陆架沉积和路坡及路裾沉积;深海沉积包含红粘土软泥沉积.钙质软泥沉积和硅质软泥沉积.红粘土沉积是从大陆带来的红色粘土矿物以及部分火山物质在海底风化形成的沉积物,重要散布在大洋的低临盆力去.钙质软泥沉积龋齿由有孔类的抱球虫和浮游软体动物的翼族类以及异足类的介壳构成,重要散布在宁靖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亚热带.水深不超出4700m的深海底.硅质粘土重要由硅藻的细胞壁和放射虫骨针所构成的沉积.4 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配合特色及其在海洋生态体系中的感化?答:它们的配合特色是缺乏蓬勃的活动器官,活动才能衰或者完全没有活动才能,只能随水流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顺应富有生涯的构造.浮游生物的数量多.散布广,是海洋临盆力的基本,也是海洋生态体系能量流淌和物质轮回的重要环节.浮游植物光合感化的产品根本上要经由过程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干被其他动物所运用.浮游动物经由过程摄食影响或掌握临盆力,同时其种群动态变更又可能影响很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质源群体的生物量.5 按个别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如许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答:按个别的大小浮游生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中型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巨型浮游生物.意义:这种大小等级划分往往包含响应的摄食者—被食者的养分关系.6 海洋泅水动物包含哪些门类?解释鱼类生涯周期中得洄游行动及其意义.答:海洋浮游动物重要包含:原活泼物.浮游甲壳类.水母类和栉水母类.毛颚类.被囊动物有尾类以及其他的浮游动物.按洄游的动力,可分为自动洄游和自动洄游;按洄游的倾向,可分为向陆洄游和离陆洄游降河(海)洄游和溯河洄游等.根据性命活动进程中的感化可划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这三种洄游配合构成鱼类的洄游周期.意义:洄游是鱼类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天然选择的成果,经由过程遗传而巩固下来.鱼类洄游具有按期性.定向性.集群性和周期性等特色.几乎所有的洄游都是集群洄游,但不合种类不合性质的洄游,洄游的集群大小各不雷同,这与包管最有利的洄游前提有关.洄游距离的远近与洄游鱼类的体型大小及其自身状况有关.体型大,含脂量高,洄游距离较远,如鲟.大麻哈鱼.鳗鲡等的行程均达数千里.洄游的定向性除与遗传性有关外,高敏锐度和选择性的嗅觉,在引诱鲑.鳗鲡等鱼类数年之后过程数千公里回归原出生地起了很大感化.金枪鱼的颅骨内极其渺小的磁粒,使其在大洋中洄游不会迷掉倾向.侧线敏锐的感流才能也起着引诱洄游倾向的感化7 联合底栖生物的生涯方法浅谈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答:生涯在江河湖海底部的动植物.按生涯方法,分为营固着生涯的.底埋生涯的.水底爬行的.钻蚀生涯的,底层泅水的等类型.黑体系体例部分我找不到答案,还请哪位同窗填补,感谢.第三章海洋重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感化1.什么叫情形和生态因子?情形:泛指生物四周消失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计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情形中对生物发展.发育.生殖.行动和散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情形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和其他相干生物等.2.何谓限制因子?解释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重要内容.1.任何接近或超出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计.发展.滋生或集中的身分,就叫做限制因子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发展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须物质”.两个帮助道理:(1)利比希定律只在严厉的稳固前提下,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均衡的情形下才实用.(2)运用利比希定律时还应留意到因子的互相影响问题3.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消失与滋生,要依附于某种分解情形因子的消失,只要个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缺乏或过多,超出某种生物的耐性极限或生态幅,则使该物种不克不及生计,甚至灭尽.一般说来,一种生物的耐受规模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顺应才能也就越低.与此相反的是,属于狭生态幅的生物,平日对规模狭小的情形前提具有极强的顺应才能,但却损掉了在其他前提下的生计才能.3.若何用辩证和同一的不雅点来懂得生物与情形的关系?生物只能生涯和顺应与于特定的情形中,情形前提决议着生物的散布和数量特点;生物的活动也在必定规模内和必定程度上影响情形.生态学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的同一性,一方面,生物不竭地从情形中汲取对它适于的物质以创造其本身和保持性命活动所须要的能量而得以发展滋生;另一方面,性命活动的产品又被释放回外界情形中去,从而直接影响四周情形的理化性质.4.简述光在海洋中的散布纪律及其重要生态感化.海水中的光照强度随深度增长而递减,光的强度和照耀时光有纬度梯度和季候周期,除南北极外埠其他地区有日夜瓜代现象.强度从赤道向高纬度地区逐渐减弱,夏日强,冬季弱,低纬短波光多,随纬度的增长长波部分也增长.从日照时光上看,除赤道临近日夜时光全年都根本一样外,其他维度上只有春风和金风抽丰时日夜时光大致相等.5.为什么说浮游植物帮助色素对运用太阳光有重要感化?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感化的能量起源,叶绿素a是光合感化的重要色素,但仅运用辐射光谱中的一部分,帮助色素可使接收可见光的规模扩展为400~700nm,进步了对太阳光的运用率.1.程度散布纪律:自低纬向高纬度递减垂直散布纪律:1.低纬海区: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其下方消失温跃层(温度随深度增长急剧降低),其上方为热成层(相当平均的高温水层),温跃层的下方水温低,温度变更不明显.中纬海区:夏日水温增高,接近概况形成一个临时的季候性温跃层,冬季,上述温跃层消掉,对流混杂可延长至几百米.在其下限的下方有一个永远性的但温度变更较不明显的温跃层.高纬海区:教材p55第二天然段,2. 在合适温度规模内,温度促进新陈代谢7.简述太阳表层环流模式及海流的生态感化(先生说不考海流).1.海洋盐度散布远离海岸的大洋表层水盐度变更不大(34~37),平均为35,浅海区受大陆淡水影响,盐度较大洋的低,且摇动规模也较大(27~30).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重要组分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响的明显影响,此即所谓Marcet ”原则 ,或称“海水构成恒定性纪律”.(一)盐度与海洋生物的渗入渗出压海洋动物可分为渗压随变动物(贻贝.海胆)与低渗压动物.渗压随变动物:体液与海水渗入渗出压相等或邻近;低渗压动物:大部分海洋硬骨鱼类经常经由过程鳃(盐细胞)把过剩的盐排出体外或削减尿的排出量或进步尿液的浓度等方法来实现体液与四周介质的渗入渗出调节.低盐情形下鳃自动接收离子,排出量大而稀的尿液.洄游鱼类:内排泄调节改变离子泵倾向(二)盐度与海洋生物的散布(狭盐性生物与广盐性生物)(三)不合盐度海区物种数量的差别盐度的降低和变动,平日陪同着物种数量标削减,海洋动物区系在生态学上的重要特色,是以狭盐性变渗压种类为主的.9.解释海水氧气.二氧化碳的起源与消费门路.为什么说PH可作为反响海洋生物栖息情形化学特点的分解指标?1.1.消融氧(O2)起源:空气消融与植物光合感化消费:海洋生物呼吸.有机物质分化.还原性无机物氧化.1.2.二氧化碳(CO2)起源:空气溶入.动植物和微生物呼吸.有机物质的氧化分化以及少量CaCO3消融消费:主如果光合感化,一些CaCO3形成也消费CO22.pH与CO2含量.消融氧亲密相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洋生物的养分和消化.呼吸.发展.发育和滋生,是以可作为反应水体分解性质的指标.第四章生态体系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1.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与个别特点不合的群体特点?1.种群(居群.繁群. Population):指特准时光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别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子女,从而与临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点上彼此消失必定差别.种群是物种在天然界中消失的根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根本构成单位.2.天然种群三个根本特点:空间特点.数量特点.遗传特点(详见P67)2.什么叫阿利氏纪律?种群的集群现象有何生态学意义?1.阿利氏纪律:种群密渡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计与成长都是晦气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本身的最适密度.2.集群现象(schooling)及其生态学意义有利:滋生 .防卫 .索饵 .进步泅水效力.改变情形化学性质以抵抗有毒物质,若形成社会构造,自我调节及生计才能更强.晦气:种内竞争.大量被捕食成因:水动力前提.温盐及养分盐含量变更等等.3.动态性命表与静态性命表有什么不合?为什么说运用性命表可以剖析种群动态及其影响身分?1.动态性命表是特定年纪性命表,而静态性命表是特准时光性命表2.根据查询拜访所获取的种群个年纪期构造数据,运用盘算各年纪期逝世亡率并接洽温.盐.流.食物.捕食者等因子,即可剖析种群动态及其影响身分4.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子的假设前提是什么?为什么说该模子描写了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消失的负反馈机制?逻辑斯谛方程有一个隐含假设:负反馈连忙起效应种群密度上升而引起种群增长率降低的这种自我调节才能往往不是连忙就起感化的,负反馈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机制生效都须要一段时光.这种时滞在高级动物(生涯史越长,时滞越明显)更为广泛,可相隔一代以上.种群数量中断增长时,物种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5.r对策者与K对策者的生涯史类型有哪些不同?举例解释种群生涯史类型的多样化.6.为什么说人们更应当留意珍爱物种的呵护?地球上很多的珍爱物种都属于典范的k对策者,因为各类原因(特别是对其生境的损坏或无掌握的捕杀),都面对着灭尽的好运,是以,我们要特别留意对珍爱物种的呵护7.试从小种群对遗传变异性和统计变更的迟钝性剖析种群灭尽的内涵机制.小种群,基因座位的杂合性程度低,多型基因比例小,等位基因的平均数量少,等位基因的频率从一个世代到下一个世代易产生较大变更,从而引起种群遗传变异性的逐渐消掉.这种现象称为遗传漂变,小种群也更轻易消失纵情交配,从而导致近交阑珊,小种群的罕见等位基因也更轻易损掉,杂合性等轻易降低,导致没有若干合适的遗传选择来顺应情形变更,成果促使种群的灭尽.最后小种群的统计变更(出生率与逝世亡率的随机摇动引起种群数量的激烈摇动),也加快了种群进一步式微甚至灭尽8.什么叫集合种群?研讨集合种群对生物呵护有何重要意义?1.集合种群,也叫复合种群.联种群,指局域种群经由过程某种程度的个别迁徙而衔接在一路的区域种群. 平日着眼于较大的区域2.与研讨一般种群不合,研讨集合种群主如果为了知道它是否会走向灭尽或还能保持生计若干时光.重要意义在于猜测,并对濒危动物的呵护及害虫防治.景不雅治理和天然呵护有重要运用价值. 对具有多个局域种群的害虫应在足够大的防治规模内同时进行,对面对生境破裂化的濒危种类应留意保持迁徙通道.建立一个大呵护区与几个小呵护区的争辩与集合种群理论有关.第五章.生物群落的构成构造.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1、什么叫做生物群落?群落的优势种.症结种和冗余种在群落中的感化有何不合?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准时光生涯于必定地理区域或生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构成的集合体,群落中的生物在种间保持着各类情势的接洽,并且配合介入对情形的反响.优势种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应群落特点的种类.症结种和优势种不合,症结种不是生物量占优势,而是群落的构成构造和物种多样性具有决议性感化的物种,而这种感化相对于其品貌而言是异常不成比例的.冗余种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当从群落中被去除时,因为它的功效感化可被其他物种所代替而不会对群落的构造.功效产生太大的影响,是以,在呵护生物学实践中经常未被存眷.2、如何熟悉群落交织区和边沿效应?在两个不合群落接壤的区域,称为群落交织区.群落交织区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例如在丛林和草原之间的过渡带,两者互相镶嵌着消失.因为群落交织区的情形前提比较庞杂,其植物种类也往往加倍丰硕多样,从而也能更多的为动物供给营巢.隐藏和摄食的前提.因而在群落交织区中既可有相隔群落的生物种类,又可有交织区特有的生物种类.这种在群落交织区中生物种类增长和某些种类密度加大的现象,叫做边沿效应.边沿效应类似于生物学中的杂种优势,其形成须要必定前提,如两个相邻生物群落的渗入渗出力大致类似,两类情形或两种生物群落所造成的过渡地带需相对稳固,相邻生物群落各自具有必定的均一面积或群落内只有较小面积的朋分,具有两个群落交织的生物类群等.边沿效应的形成须要较长的时光,是协同进化的产品.3、若何懂得捕食者与被食者之间的辩证关系?4、简述生态位的概念及其与种间竞争的关系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又称小生境.生态区位.生态栖位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情形以及其本身生涯习惯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本身奇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差别.生态位包含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候性的生物节律.生态位分两个层次:根本生态位:是生态位空间的一部分,一个物种有在个中生计的可能.这个根本生态位是由物种的变异和顺应才能决议的,而并不是其地理身分.或者说根本生态位是实验室前提下的生态位,里面不消失捕食者和竞争.实际生态位:是根本生态位的一部分,但斟酌到生物身分和它们之间的互相感化.或者说是天然界中真实消失的生态位.5.共生现象有哪些重要类型?共生有什么生态意义?偏利共生:两个物种间消失着共生关系,但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也无利为偏利共生.如以其头顶上的吸盘固着在鲨鱼腹部,可以免费做长途观光,这仅对有利互利共生:对两边均有利为互利共生,例如牛胃中的瘤胃内具有密度很高的细菌(每毫升胃内容物1010~1011个)和原活泼物(105~106个).瘤胃为它们供给生计场合,而它们能分化纤维素和纤维二糖,合成维生素,对牛也有利.6.影响群落构造的身分1.生物身分:竞争:假如竞争的成果引起种间的生态位的分化,将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增长.捕食:假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进步多样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多样性.2.干扰:在陆地生物群落中,干扰往往会使群落形成断层(gap),断层对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保持和中断成长,起了一个很重要的感化.不合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合。
讲义——海洋生态学
![讲义——海洋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5f78381dba1aa8114431d9bb.png)
第九章 海洋污染与环境管理
海洋自然保护区 指以保护海洋为目的,在海域、岛
屿和海岸带对选择的保护对象,依法划出一定的面 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建立海洋自然保护 区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 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 的现象。
生物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包括集群、同伴、种内竞争等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与被食、种间竞争、合作与共生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 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 用。 群落演替,指一定区域内,群落中生物种群被别的 生物种群所取代的过程,群落组成向一定方向产生 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海洋生态学提纲
1. 2. 3.
4.
5. 6. 7. 8.
9.
绪论 生态学基础 水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性 浮游植物种群动力学 浮游动物种群动力学 海洋生物群落动力学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过程 近海生态系统 大洋生态系统 海洋污染与环境管理
第一章 绪论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的研究层次
细胞 组织 器官 个体 微观
东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之一,它西北接黄海,东北一济州岛东 南端至日本长崎半岛连线与朝鲜海峡为界,东及东南以日本 九州,琉球群岛及我国台湾岛连线与太平洋相接,南以福建 与广东省交界处的南澳岛和台湾省南端的鹅銮鼻的连线为界 。北宽南窄,NE~SW向长度约1300km,东西向宽约740km ,总面积为77×104km2。平均水深370m,最大水深2719m.东 海在构造上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交汇地带,是 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典型发育地区。东海气温四季变化明 显,气温时空变化的大形势反映了典型的季风特征。东海春 季表、底层溶解氧等值线呈扇形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此时东 海陆架浮游植物活动比较旺盛。夏季则由于温度升高,溶解 氧溶解度降低,整体上溶解氧含量低于春季水平,且溶解氧 等值线扇形分布被打破。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and解答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and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047a4299e45c3b3567ec8bec.png)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各自执行什么功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可以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①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栖息场所、物质条件,也是生物能量的源泉。
②生物成分: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三大功能群构成三个亚系统,并且与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统一整体。
只有通过这个整体才能执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
(1)生产者:所有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等,制造的有机物是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于首要地位。
(2)消费者: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全部生物,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通过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3)分解者:异养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
在生态系统中连续进行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每一种生物产生的有机物基本上都可以被已经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所分解。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哪些特点?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和能量,一部分被其呼吸作用所消耗,剩下的才是可以供给下一营养级的净初级产量。
植食性动物只能同化一部分净初级生产量,其余部分形成粪团排出体外,被吸收的量又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还有一部分以代谢废物形式排出,剩下的才是能够提供给下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服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定律。
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不断消耗和散失。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可能很长,陆地通常3-4级,海洋很少超过6级,因为能量随营养级增加而不断减少,意味着生物数量必定不断下降,而维持种群繁衍必须要有一定数量保证。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2f8d4d38f705cc1754270926.png)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主要强调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树立这种整体性思想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
生态系统生物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可分为以下几类: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
其特点如下:(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
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
海洋生态学习题
![海洋生态学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ba9e61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4.png)
海洋生态学习题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3.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能流过程有哪些特点?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哪些特点?5. 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校稳态的?6.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后对促进生物进化、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何重大意义?7. 何谓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8. 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对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有何指导意义?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等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2. 海水的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及pH缓冲性能对海洋生物有何重要意义?3. 简要说明大陆边缘沉积与深海沉积类型的差别。
4. 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5.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6. 海洋游泳动物包括哪些主要门类?说明鱼类生活周期中的洄游行为及其意义。
7. 生活于大洋中层和深层的鱼类在身体结构上有什么特征?8. 结合底栖生物的生活方式谈谈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1. 什么叫环境和生态因子?2. 何谓限制因子?说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主要内容。
3. 如何用辨证统一的观点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 简述光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5.为什么说浮游植物辅助色素对利用太阳光有重要作用?6. 简述海水温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7. 简述大洋表层环流模式及海流的生态作用。
8. 说明海洋中盐度分布及其生态作用。
9.说明海水中O2、CO2的来源与消耗途径。
为什么说pH值可作为反映海洋生物栖息环境化学特征的综合指标?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1. 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与个体特征不同的群体特征?2. 什么叫阿利氏规律?种群的集群现象有何生态学意义?3. 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应用生命表可以分析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4. 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该模型描述了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的负反馈机制?5. r-选择者和K-选择者的生活史类型有哪些差别?举例说明种群生活史类型的多样化。
海洋生态学 各章复习要点
![海洋生态学 各章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113df4f33687e21af45a961.png)
海洋生态学各章复习要点From Dove 第一章绪论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态效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反馈机制;生态平衡;牧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补加能量;周转率;生态系统服务1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2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能流过程有哪些特点?3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哪些特点?4 、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校稳态的?5、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和常见内容?6、按能量来源和能流特征划分的生态系统有那些?第二章1 、联系海洋主要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等三大杯境梯度特征。
2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3 、名词:浮游生物(plankton);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污损生物4 、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按个体大小划分的底栖生物有哪些类群?第三章环境,生态因子,生境,限制因子,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态幅,透明度,两极同源,热带沉降,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 厄尔尼诺现象,Marcet原则1、说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主要内容。
2、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3、生态学上的环境概念于环境科学里的环境概念有何异同点?4、简述光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5、简述海水温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6、说明海洋中盐度分布及其生态作用。
第四章种群,种群密度,阿利氏规律;生命表,存活曲线,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环境负载能力,逻辑斯谛方程,r选择;K选择,K对策者,r对策者,种群调节,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生态对策;灭绝漩涡;集合种群1 、种群有哪些与个体特征不同的群体特征?2、什么叫阿利氏规律? 3 、种群数量变动受哪些种群参数的影响,影响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什么?4 、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该模型描述了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的负反馈机制?5、 r选择者和K选择者的生活史类型有哪些差别?举例说明种群生活史类型的多样化。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ffdfb5ce45c3b3567ec8bad.png)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的概念(P9):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正负反馈的判断(P16):正反馈是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线路又变成输入,起到加强和促进作用;负反馈是输出反过来削弱和减低输入的作用。
3.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特征(P21):①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②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③自然生态系统在进化发展规程中,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第二章: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环境的三大梯度(P26):①从赤道到两极的维度梯度;②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③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海洋环境的特点(P27):①由于海洋水体大,海水有较高的比热,加上混合作用,使得热量分布相对均匀,因而海洋温差小,温度变化缓慢;②海水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即使有生物活动,其pH也相对稳定;③由于海洋表面与大气接触,加上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表层氧气含量基本上饱和,高纬度表层海水冷却下沉冰箱低维度运动,就把氧含量高的表层水带到底层。
3.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
4.浮游生物(P31-P32):按体型①小型(<500um)②中型(500~1000um)③大型(>1000um);按浮游时间①终生②阶段性③暂时性。
5.很多海洋游泳生物有周期性的洄游,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三个类型(P37-P38):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6.海洋浮游生物针对海洋环境的进化特征:P31-P36总结。
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1.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P48):如果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界限,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我们把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称为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7 海洋食物网与能流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7 海洋食物网与能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a6bb252af90242a895e5b4.png)
人类捕获产量
大鱼 无 脊 椎 肉食动物
上层 鱼类
底层 鱼类 大型底 栖生物
其他肉 食动物 小型底 栖生物
上层草 食动物
(粪便)
(微生物)
初级产量 图 7.7 根据主要生物类群作出的北海食物网 (引自 Steele 1974)
人 类 捕 捞 顶级 大型 中上层鱼类 (如蓝点马鲛) 小型 中上层鱼类 (如鳀鱼、黄鲫) 头足类 (如日本枪乌贼) 底层鱼类 (如小黄鱼、鲆鲽类)
⑵总生长(生产)效率
指消费者的净产量(P)占其摄食量的比值 K1=P/C
⑶净生长(生产)效率
消费者的净产量与其同化量的比值 K2=P/ A
⑷ 消费效率(利用效率)
n+1营养级消费(即摄食)的能量占营养级n净产量的比值 Ec =Cn+1/Pn 消费效率=n+1营养级消费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图 7.14 渤海各营养级的能量结构(引自孙耀、王俊 2002)
生态效率的一些规律:
一般大型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小型动物,老年低于幼年。
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高于植食动物。 变温动物的生长效率高于恒温动物。 大洋群落食物链的平均生态效率比沿岸上升流区的低。 与陆地食植性动物对植物的消耗和吸收相比较,海洋浮 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利用效率和总生长效率都比较高。 海洋生态系统平均生态效率通常比陆地的高。
第一节 海洋经典食物链和微型生物食物网
一、海洋经典食物链
(一)牧食食物链
大洋食物链(6个营养级)
小型浮游动物 (原生动物) 食浮游动物的鱼类 (灯笼鱼) 大型浮游动物 (桡足类) 食鱼的动物 (金枪鱼、 鱿鱼)
(整理)海洋生态学
![(整理)海洋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d2010749482fb4daa58d4bc0.png)
海洋生态学绪论:1,生态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2,生态学三个优先研究的领域:①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天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原因和结果;②生态多样性,决定生态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探讨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原理和技术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述1,生态系统:就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并且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的转移到大型肉食动物。
食物链上的每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3,生态平衡:如果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4,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假说:认为,大气中活性气体的组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是受到地球上所有生物总体的成长、代谢所调控的,当地球环境受到干扰或者破坏时,地球上的生命总体总会通过其成长、活动和代谢的变化来缓和地球环境的变化。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环境三大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级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倒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浮游生物的重要性:①它们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②是水团和海流的指示种;③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矿产资源。
3,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动的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者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
海洋生态学
![海洋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98d3c493daef5ef7ba0d3c25.png)
B-eye C-nose D-mouth
From (2002) “exploring facial symmetry in entry-level geometry classrooms”
From (2002) “exploring facial symmetry in entry-level geometry classrooms”
演替(succession) 演替(succession)
生物群聚隨環境、時間的變遷而發生變化。 原有群聚可能暫時或永久消失,而由另一群聚 取代。 亦稱群聚演替、生物演替。 演替所呈現的意義
海洋生態學 Marine Ecology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所 劉莉蓮 Room no. 海A3030
Office hour : Monday 9:00 – 12:00 Tel: 525-2000 ext. 5108 E-mail: lilian@.tw TA:張靖峰 張靖峰 m925010012@.tw
Primary production by photosynthesis and chemosynthesis
CO2 + H2O + energy←→ [CH2O] + O2 CH4 + O2 ←→ [CH2O] + H2O H2S + H2O + O2 + CO2 ←→ [CH2O] + H2SO4 2CO2 + 6H2 ←→ [CH2O] + CH4 + 3H2O
References
Lemley, B. 2000 Isn’t she lovely ? Discover 21(2): /victorpg.html /comp/Preprint/vperlib/2003012 1.1/1/ITC2001.pdf
海洋环境生态学 期末复习内容
![海洋环境生态学 期末复习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cd8bf823c1ec5da51e270a2.png)
海洋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四大部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和实践问题、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这四方面相互关联,体现了海洋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干扰、修复、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
(1)干扰: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受损、退化的重要原因,课程内容包括干扰与干扰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成因;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污染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
(2)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恢复生态学与生态修复;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工程与植物修复技术等。
(3)管理: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是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保持生态系统健康最有效的途径。
课程包括: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及基本原则;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及途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生态规划与设计等。
(4)理念: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特点;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新思考及行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海洋生物与环境1.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引起另一物种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如此形成了种间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的协同适应系统。
2.生物多样性:指栖息于一定环境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每个物种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3.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的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值时的光强,即为光饱和点,也称饱和光强。
4.生物学零度:有机体必须在温度达到一定界限以上,才能开始发育和生长。
因此一般把生物开始发育的最低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或发育起点温度)。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5.种群: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6.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有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它包含空间和功能两层含义,空间含义是指物种的栖息空间即栖息地,功能含义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
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与能流分析 ppt课件
![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与能流分析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d8070602d276a201292e77.png)
顶级 4 3
人类捕捞
大型 中上层鱼类 (如蓝点马鲛)
头足类
底层鱼类
(如日本枪乌贼) 梭子鱼 (如小黄鱼、鲆鲽类)
小型 中上层鱼类
(如鳀鱼、黄鲫)
长尾类 (如褐虾)
2 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
1
浮游植物
营养层次 图 8.7 黄海简化食物网和营养结构(根据 1985~1986 年主要资源种群生物量绘制, Tang1993)
养海区要高出1~2个数量级)。 3.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 细胞丰度一般都比原绿球菌和蓝
细菌的少
(三)微型和小型浮游动物
2~20 μm大小的原生动物,主要由鞭毛虫和部分纤毛虫 (无壳纤毛虫)组成。
三、微型生物食物环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 重要作用
(一)在能流过程中的作用
1.通过微型生物食物环使溶解有机物和微微型自养生物进入 海洋的经典食物链
(二)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的结构
浮游植物
小型(micro-) 微型(nano-)
(硅藻)
和微微型( pico-)
DOM 死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浮游动物 (桡足类等)
原生动物 (鞭毛虫类、纤毛虫类)
异养浮游 细菌
鱼类
有机粪便和 分泌产物
经典食物链
微型生物食物环
图 8.19 微型生物食物环的结构及其与经典食物链关系示意图(引自宁修仁 1997b )
第一节 海洋食物链、营养级和生态效率
一、海洋牧食食物链与碎屑食物链
(一)牧食食物链:以活植物体为起点 1. 大洋食物链(6个营养级) 2. 沿岸、大陆架食物链(4个营养级) 3. 上升流区食物链(3个营养级)
海洋食物链环节数与初级生产者的粒径大小呈相反关系
海洋生态学教案
![海洋生态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595fa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0.png)
3.Nunney L,Campbell A K.Assessing minimum population size:demography meets genetics of population genetics.T.R.E.E.,1993,8:334~339
3、我国海洋污染现状
4、加强海洋污染监测
5、国际海洋污染公约介绍
二、赤潮
1、赤潮和赤潮生物
1)赤潮的定义
2)赤潮生物类别
3)赤潮毒素及其分类
4)赤潮生物的生长与分裂速度
5)赤潮生物的垂直移动和聚集
6)赤潮的危害
2、赤潮发生原因及基本过程
3、赤潮的预测和防治对策
4、防治赤潮的紧急措施
主要
参考资料
1.张水浸等.赤潮及其防治对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
赵志模等,1990,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Charles J. Krebs著,2003。Ecology: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Fifth Edition)(生态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备注
多媒体教室授课
作业
1、r选择和K选择者的生活是类型有哪些差别?
2、动物食性特化的适应意义?
课堂组织
讨论:为什么说人们更应该注意珍稀动物的保护?
提问:
1、种群集群现象的生态学意义?
2、共生现象的类型?
章节
第三章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4学时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海洋概论的讲述,使学生掌握海洋的基础知识,了解海洋环境划分的标准。讲解生态因子的作用和生物的适应性,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核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海洋环境因素及其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海洋生态学优秀课件
![海洋生态学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4609f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7.png)
三、海洋初级生产力旳测定措施
(一)测氧法
(二)14C示踪法
丹麦科学家Steemann-Nielsen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应用于海洋 方面旳研究
*CO2 + H 2O
光能 叶绿素
(*CH2O)+O2
优点:精确性高,所得成果接近于净产量旳数值 缺陷:技术性强(吸附、污染)、危险
• 群落净生产力 = 净初级生产力 - 异养呼吸消耗 •从群落整体考虑有无生物量旳积累 •与群落旳发展与成熟度有关
4.现存量、周转率、周转时间 • 生产力 = 现存量×周转率
生产量
生产量
现存量
现存量
A
降低许
B
降低许
图7-1 两个平衡旳群落(输入 = 输出)旳模式(A.输入和输出都较低、周 转慢;B.输入和输出都较高、周转快。)(引自 Krebs 1978 )
三、近岸水域旳初级生产力
受陆地旳影响 1、磷酸盐和硝酸盐往往不是初级生产力旳限制因子 2、水较浅,不出现浮游植物“被带到临界深度下方” 旳情况 3、极少出现持久性旳温跃层 4、大量旳陆源碎屑,浑浊,限制产量进一步提升
温带近岸海区不出现明显旳双周期生产模式,整个夏 季都可能有较高旳产量
四、全世界海洋初级生产力旳估计
b 0 5 10 15 20
浓度 S/(µmol/L)
25
c
20
15
10
5
0
1.0
2.0
-5
S/V
-9.3
图 7-4 浮游植物对营养盐旳吸收动力学( a)和 Ks 值(b、c)
2、最大吸收速率(Vm): ①反应细胞营养水平和环境限制程度旳指标 ②可变
海洋生态学——精选推荐
![海洋生态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0ecfd79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6b.png)
海洋⽣态学绪论1)⽣态学研究⽣物⽣存条件、⽣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的是指导⼈与⽣物圈(⾃然、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是⼀门基础性强、研究范围⼴、学科间渗透⾯⼤、应⽤范围宽的正在蓬勃发展的前沿学科。
第⼀章1)⽣态系统⽣态系统是指⼀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物与⾮⽣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形成的⼀个相互联系、相互作⽤并具有⾃动调节机制的⽣态功能单位。
⽣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可概括为⾮⽣物与⽣物成分,或者说包括⾮⽣物环境、⽣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成分。
2)根据⾷物链的起点,可将它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牧⾷⾷物链与碎⾷⾷物链。
3)⽣态平衡如果⽣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平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扰下能够通过⾃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态平衡。
(⽣态阈限)第⼆章1)环境梯度海洋具有三⼤环境梯度,即从⾚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从沿岸到开阔⼤洋的⽔平梯度。
第三章1)⽣态因⼦⽣态学上将环境中对⽣物⽣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如温度、湿度、⾷物和其他相关⽣物等。
2)环境环境指⽣物之外所有⾃然环境的综合,包括⽣物栖息的空间和直接或间接影响⽣物的各种环境因素。
3)限制因⼦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物的耐受极限⽽阻碍其⽣存、⽣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就叫做限制因⼦。
4)利⽐希最⼩因⼦定律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的⽣长和繁殖起限制作⽤,成为限制因⼦。
(植物的⽣长取决于处在最⼩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两个辅助原理:利⽐希定律只在严格的稳定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和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
应⽤利⽐希定律时还应注意到因⼦的互相影响问题5)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物只能在耐受性限度所规定的⽣态环境中⽣存,这种最⼤量和最⼩量限制作⽤的概念就是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的存在,只要其中⼀项因⼦的量或质不⾜或过多,超过某种⽣物的耐性极限或⽣态幅,则使该物种不能⽣存,甚⾄灭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病毒在微食物网中的作用
病毒对微食物网中各类生物的数量平衡和维持相对稳定 性起重要作用,或者说,病毒也应是微食物网的重要成 员。 海洋病毒的生产力能直接影响细菌生产力,抑制浮游植 物和原生动物的繁殖率。 病毒感染造成的细菌、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裂解死亡过 程中产生的DOM,反过来又能促进细菌的繁殖。 原生动物不仅能摄食异养细菌以及微型和微微型自养生 物,同时也能摄食病毒。
/
海洋浮游动物同时具有上行控制和下行控制的重 要作用 对初级生产力的控制 对营养级间生态转换效率的调控:功能响应与数 量响应 对高层捕食者的控制作用 对水层―底栖耦合(pelagic benthic coupling)关 系的控制作用
/
在平衡状态下粒径谱是一条有着很低斜率的直线
1 硅藻
●
10 - 1
3 生物量/(g/m )
磷虾
●
须鲸
●
10 - 2 10 - 3 10 - 4 - 5 10
鞭毛虫 ●
浮游动物
●
鱼、鱿鱼
●
金枪鱼
●
图 8.16
10 - 2 10 - 1 1 粒径 /cm 海洋食物链中不同个体大小的平均生物量( 海洋食物链中不同个体大小的平均生物量( 10 - 3
上线: 上线:南大洋 下线: 下线:赤道太平洋
10 - 4
10
10 2
10 3 1997 )
Lalli & Parsons
/
生物量谱
相同ESD的颗粒(生物 )其含能量差别很大。 以 生 物 量 谱 ( biomass size spectra) 代 替 粒 径 谱能更准确反映不同粒 级成员能量的关系,其 实质是生物量能谱。
/
0.3 kcal/(m2· a) 4 kcal/(m2· a) 58 kcal/(m2· a) 894 kcal/(m2· a) 1992
0.6 kcal/(m2· a) 3 kcal/(m2· a) 103 kcal/(m2· a) 1267 kcal/(m2· a) 1982
4
梭子鱼
3
长尾类 (如褐虾)
2
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
1 营养层次
浮游植物
图 7.8 黄海简化食物网和营养结构 (根据 1985~1986 年主要资源种群生物量绘制, Tang 1993)
/
二、食物网的上行控制和下行控制
上行控制(bottom-up control)是指较低营养层次(如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高营养层次(如食 植性浮游动物和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控制作用 ,即所谓资源控制。 下行控制(top-down control)是指较高营养层次(捕食 者)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低营养层次(被捕食者) 的控制作用,即所谓捕食者控制。
三、营养层次的测定
(一)食性分析法
高 级 肉食性动物 (3.5—4.0 级) 中 级 肉食性动物 (2.9—3.4 级)
低 级 肉食性动物 (2.0—2.8 级) 植食性动物 (1.0—1.3 级)
杂食性动物 (1.4—1.9 级)
海洋植物 (0 级) 图 7.10 浅海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的关系(引自邓景耀等 1988)
游植物到浮游动物、直至鱼类和哺乳类,都视为“颗粒 ” , 并 以 统 一 的 相 应 球 型 直 径 (equivalent spherical diameter, ESD)表示其大小,那么某一特定生态系统各粒 度级上的生物量分布将遵循一定的规律,即顺营养层次 向上总生物量略有下降。
/
/
第二节 海洋简化食物网及营养结构的上行下行控制 一、简化食物网及营养物种 营养结构分析的难题:海洋食物关系(食物网)是 非常复杂,初级碎屑物来源难以归入某一特定的营 养级。 “营养层次” 、功能群(同资源种团) 简化食物网 营养层次关键功能种
/
/
(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营养物质在微食物网中的更新很快 微食物网的消费者所产生的微细有机碎屑可长时间的滞 留在真光层水体中,对维持真光层的营养物质供应和稳 定初级生产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 微食物网产生的小颗粒在细菌作用下形成的微小有机凝 聚体中有丰富的溶解有机物、细菌和微型异养生物,是 营养物质快速循环的活性中心。
人类捕获产量
大鱼 无 脊 椎 肉食动物
上层 鱼类
底层 鱼类 大型底 栖生物
其他肉 食动物 小型底 栖生物
上层草 食动物
(粪便)
(微生物)
初级产量 图 7.7 根据主要生物类群作出的北海食物网 (引自 Steele 1974)
/
人 类 捕 捞 顶级 大型 中上层鱼类 (如蓝点马鲛) 小型 中上层鱼类 (如鳀鱼、黄鲫) 头足类 (如日本枪乌贼) 底层鱼类 (如小黄鱼、鲆鲽类)
/
(二)稳定同位素法
利用一种元素具有不同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但 质量不同)的特征,根据同位素相对丰度在不同营 养级间的差异来分析食物网。 在生物学传递过程中,较重的同位素会滞留而产生 富集。
/
四、粒径谱、生物量谱的概念及其在海洋生态系 统能流研究中的应用 (一)粒径谱、生物量谱的概念 粒径谱:如果把海洋中的生物,从微生物和单细胞浮
粒径2~20 µm大小的原生动物,主要由鞭毛虫和部分纤毛虫 (无壳纤毛虫)组成。
/
四、微食物网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重要作用
(一)在能流过程中的作用
与经典食物链共同构成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结构 微食物网能流量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量基础环节中占有 很高的比例 异养微生物和超微型自养生物的生产力总和构成大部分 海域能流的主要基础环节 大部分海区的中型浮游动物仅直接消耗浮游植物总生产 量的较少部分(不超过1/3)。
4
生物量/(lg kCal/m2) /(lg
3 3 4 2 5 6 8 5 A 9 10 12 4 3 -7 -5 体重/lg kCal -3
A 10
1
8 6 9 12
0 -9
图 7.12 乔治亚滩各月生物量谱(Boudreau & Dickie 1992, 转引自王荣 2000)
/
第七章 海洋食物网与能流分析
/
第一节 海洋经典食物链和微型生物食物网 一、海洋经典食物链 (一)牧食食物链
大洋食物链(6个营养级)
微型浮游生物 (小型鞭毛藻) 巨型浮游动物 (毛颚动物、 磷虾) 小型浮游动物 (原生动物) 食浮游动物的鱼类 (灯笼鱼) 大型浮游动物 (桡足类) 食鱼的动物 (金枪鱼、 鱿鱼)
/
三、微食物环中各类生物的生物量与生产力 (一)异养细菌
营养丰富海区,细菌丰度可达6.3×106 cell/ ml,即 使是在营养物质少的4,200m深海中,细菌数量也有 4,200m 3.4×104 cell/ ml。 虽然细菌的生产速度依海域和深度的不同变化很大 ,但是多数相当于初级生产速率的20~30% 。
第三节 消费者的能流分析与次级生产力
一、消费者的能量收支模式与生态效率
(一)消费者的能量收支模式
C=F+U+R+G 肉食性鱼类:100C=20F+7U+44R+29G 植食性鱼类:100C=41F+2U+37R+20G
/
(二)生态效率与生态学金字塔
被 更 高 营养 次级生产量 = 级取食 被同化的 = 动物吃进的 = 动物得到的 = 食物种群 = 动物未得到的 动物未吃进的 未同化的 呼吸代谢 未被取食
/
二、微型生物食物环(网)
(一)什么叫微食物环(网) 什么叫微食物环(
网采浮游植物→桡足类→鱼类 细菌的二次生产(bacterial secondary production) DOM →异养浮游细菌→原生动物→桡足类的摄食关系 微微型自养生物→原生动物→桡足类的摄食关系 “微型生物食物网”(microbial food web)
微型浮游动物 小型浮游动物 异养生物 (鞭毛虫) 中型浮游动物 (纤毛虫) (桡足类) 悬浮粪便 颗粒 稠密的 表层水体混合层下限~~~~~~~~~~~~~~~~~~~~~~~~~ 粪便颗粒 图 7.3 微型生物食物网各营养层次的粒径与摄食关系示意图(引自宁修仁 1997b)
/
(二)粒径谱、生物量谱概念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中的应用
粒径谱和生物量谱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状态或动态; 可以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比较; 从某一粒度级的生物量去推算其他粒度级的生物量 或产量。可以作为确定最大持续捕捞量的依据,也 可以应用粒径谱方法计算初级生产力。 应用的主要特点:简便、实用
/
/
(二)碎屑食物链
碎屑(浮游植物及水底大型植物、其中有原生动物和细菌 等)→ 碎屑取食者(如线虫、多毛类、腹足类、小螃蟹 、虾类和小鱼)→ 小型食肉动物(鲤科小鱼)→ 大型食 肉动物(游钓鱼类) 碎屑来源:尸体、蜕皮、粪团 碎屑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 ① 能流大; ② 加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③ 对近岸和外海、大洋表层和底层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起联结作用; ④ 营养价值很高。
/
(二)微型生物食物网的基本结构
粒径类别 微微型颗粒 微型颗粒 小型颗粒 中型颗粒 2~20 µm 20~200 µm <2 µm >200 µm ~~~~~~~~~~~~~~~~~~~~~~~~~~~~~ 自养生物 微微型浮游植物 微型浮游植物 小型浮游植物 (蓝细菌) (鞭毛藻) (硅藻) 异养细菌
/
浮游植物 POM DOM 无机 营养盐 POM 较高级动物 DOM
浮游植物 无机 营养盐
细菌
细菌
较高级动物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
(A)
(B)
图 7.5 通过微型生物食物环的营养循环模型(Caron 1991)
(A)示有较高的营养物质传递效率; (B)示有较高的营养物质再生效率。箭头粗细表示营养物质流途径的相对大小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