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介质极化机制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7.13 电介质及其极化机理

大学物理7.13 电介质及其极化机理

无极分子——位移极化
2015/2/5
有极分子 ——取向极化
DUT 常葆荣
2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表面上出现束缚 电荷的现象叫做电介质的极化。
有介质时的电场强度
总电场
E E0 E
自由电荷 的场强
束缚电荷 的场强
2015/2/5
DUT 常葆荣
3
电介质的极化与导体r 静电感应的比较 E
+q ++
有极分子
1
无外电场时







热运动
-+
整体对外不显电性
无极分子
有外电场时
有极分子
E0
E0
束 -+ - + - + 束 束 -+ -+

缚 电 荷
-+ -+
-+ -+
-+ -+
缚 电 荷
缚 电 荷
Hale Waihona Puke -+缚 电 荷
_
++++
介质上的极化电荷 内部一小体积无净电荷。
导体上的感应电荷 电荷只分布在表面。
分离后撤去电场,呈电中性。 分离后撤去电场,一般 都带电。
2015/2/5
DUT 常葆荣
4
二、极化强度与电场及极化电荷的关系
极化强度
r P


r pi
P np (C /m2 )
对各向同性电介质
n
V
7.4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一、电介质分子的结构及极化的微观机制
电介质分子是中性的,可用一对正负等效电荷代替

交变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极化响应方式

交变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极化响应方式

交变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极化响应方式一、引言在电磁学中,电介质是一种能够被电场极化的材料,它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会产生极化现象,从而影响整个电场的分布和性质。

在交变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的极化响应方式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涉及到电介质材料的性质,还与交变电场的频率、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深入探讨交变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极化响应方式,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

二、电介质的极化响应方式1. 电介质极化的基本原理电介质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内部的正、负电荷将会发生重新排列,从而使得电介质整体上表现出极化的现象。

这种极化现象的基本原理是在交变电场的作用下仍然成立的,只不过在交变电场下,极化响应会呈现出更多的特性和变化。

2. 电介质的弛豫现象在交变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的极化响应将会面临弛豫现象。

弛豫时间是电介质极化响应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了电介质在交变电场下的极化行为。

不同类型的电介质会表现出不同的弛豫时间,进而影响其在交变电场下的极化响应方式。

3. 电介质的频率响应另外,交变电场的频率也会直接影响电介质的极化响应方式。

对于不同频率的交变电场,电介质的极化响应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在低频下,电介质可以完全跟随外加电场的变化;而在高频下,电介质极化的响应可能会显著滞后于外加电场的变化。

三、探讨交变电场作用下的电介质极化响应1. 不同类型电介质的极化行为对比针对交变电场作用下的电介质极化响应,我们可以分别讨论一些典型的电介质材料,比如晶体型电介质和非晶体型电介质等,探讨它们在不同频率和强度的交变电场下的极化响应方式,并对比它们之间的异同。

2. 交变电场频率对于电介质极化响应的影响我们也可以深入探讨交变电场频率对于电介质极化响应的影响。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揭示不同频率下电介质极化响应的特性,并探讨这种特性背后的物理机制。

3. 电介质极化的应用前景我们还可以展望电介质极化响应的应用前景。

可以探讨电介质极化在电子器件、传感器、储能装置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并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2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
极化前
极化后
5
四、空间电荷极化(夹层介质界面极化)
夹层介质界面极化概念 : 当t=0:
U1 C2 U 2 C1
G1 G2 C1 C 2
U
当t=∞: U 1 G2 U 2 G1
A
G1
P G2
B
C1
U C2
6
一般有
C 2 G2 C1 G1
电荷重新分配,在两层介质的交界面处有积 累电荷,这种极化形式称夹层介质界面极化。 夹层界面上电荷的堆积是通过介质电导G完成 的,高压绝缘介质的电导通常都很小,这种性质 的极化只有在低频时才有意义
又如电机定子线圈出槽口和套管等情况,如果固体绝 缘材料的r减小,则交流下沿面放电电压可以提高。
16
2. 多层介质的合理配合 对于多层介质,在交流及冲击电压下,各层电压分布与 其 r成反比,要注意选择r ,使各层介质的电场分布较均匀 ,从而达到绝缘的合理应用
3. 材料的介质损耗与极化类型有关,而介质损耗是影 响绝缘劣化和热击穿的一个重要因素。
பைடு நூலகம்



液体的分子结构、极性强弱,、纯净程度、介质温度等对 电导影响很大,各种液体电介质的电导可能相差悬殊,工 程上常用的变压器油、漆和树脂等都属于弱极性。
30
液体电介质中电压-电流特性
区域1:液体电介质的 电导在电场比较小的 情 况 下,遵循欧姆定 律 区域2:随着场强的增 大 , 与气体相似,有 一平坦区域 区域3:场强继续增大 超过某一极限 ,电极 发射电子引起电流激 增,最终击穿

极性介质(如云母、玻璃等)及离子性介质,水分子与固体介质分子 的附着力很强,在介质表面形成连续水膜,表面电导较大,且与湿度有 关。称这类介质为亲水性介质。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是电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到电介质在电场中的行为。电介质中的电子被束缚,不能自由移动,这与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形成对比。电介质的分子可分为无极分子和有极分子,它们在电场中分别表现出位移极化和取向极化的特性。位移极化是无极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电子云的畸变,而产生感应电偶极矩;取向极化则是有极分子在电场中的定向排列。电介质极化的结果是在表面产生极化面电荷,同时在电介质内部产生退极化场。为了描述电介质在外场中的行为,引入了电极化强度的概念,它表示介质单位体积的总电偶极矩矢量。此外,文档还讨论了极化电荷与极化强度的关系,以及存在电介质பைடு நூலகம்的Gauss定理,为理解和分析电介质在电场中的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电压技术》 —— 电介质的极化

《高电压技术》 —— 电介质的极化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束缚着的电荷发生位移或者极性随电场方向改变的现象称为电介质的极化。

或者表示为,无论何种结构的电介质,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电介质整体上对外没有极性,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对外呈现极性的过程。

电介质极化的基本类型包括:电子位移极化(电子式)、离子位移极化(离子式)、转向极化(偶极子式)、空间电荷极化(夹层式)四种类型。

1.电子位移极化(电子式)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介质原子中的电子运动轨道变形而出现感应电矩。

2.离子位移极化(离子式)在由离子键结合成的介质内,在外电场的作用下,除了各离子内部产生电子式极化外,还产生正、负离子相对位移而形成的极化称为离子式极化。

当没有外电场时,各正负离子对构成的偶极距彼此相消,合成电距为零;加上外电场后,所有的正负离子对构成的偶极距不再完全相消,形成一定的合成电距。

完成离子式极化所需时间约为10-13~10-12 s,有极微量的能量损耗,与电源频率几乎无关,温度升高时,电介质体积膨胀使离子间的距离增大,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弹性力减弱,故离子极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增大。

3.转向极化(偶极子式)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极性分子的偶极子沿电场方向转动,作较有规则的排列,而显出极性。

偶极子式极化的建立需要较长时间,约为10-10~10-2 s,甚至更长。

有能量损耗,与电源频率和周围温度有关。

当电场交变频率提高时,极化可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从而使极化率减小。

4.空间电荷极化(夹层式)夹层式极化是最常见的一种空间电荷极化形式。

由多种介质组成的绝缘结构,在加上外电场后带电质点在介质分界面上堆积,造成电荷在介质空间新的分布,产生电矩。

如电缆、电容器、旋转电机、变压器、互感器、电抗器的绕组绝缘等,都是由多层电介质组成的。

夹层式极化过程是缓慢的,它的完成时间从几十分之一秒到几分钟甚至有长达几小时甚至更长。

因此,这种性质的极化只有在直流和低频交流电压下才能表现出来。

高频时,离子来不及移动,就很少有这种极化现象,故只有在低频时才有意义。

1.08 电介质极化的机理(1)

1.08  电介质极化的机理(1)
不足: 模型简单,电子云认为均匀分布;
3)其它计算αe模型
单原子模型:
①球状原子模型 ②圆周轨道模型 ③介质球模型
①双原子分子的简化模型 非球状分子模型:
②回转椭球分子模型
讨论 单原子模型: 球状原子模型 ①同族元素随原子系数增加而增大。
讨论
讨论 球状原子模型:
②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与电子位移极化率的变化情况。
2)电子位移极化率αe
半径为x球内电子云对原子 核的库仑引力为?
计算
- - +-
-
参考均匀带 电球壳电场
2)电子位移极化率αe 原子核受到有效电场Ei的电场力为: 原子核与电子云平衡时有:
即:
2)电子位移极化率αe
结果
电子位移极化率:
意义: ①已知原子半径a,就可计算出αe; ②电子位移极化率αe与温度基本无关。
1)电子位移极化
以单原子为例,如右图所示:
原理
Ei x
μe
当Ei=0,电子云中心与原子核重合, μ示意图
当Ei≠0,电子云中心与原子核距离为x, 距离x与外电场??
1)电子位移极化
特点
特点:
①极化μe不是原子固有,在外电场Ei作用下感应产生;
②所有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均会产生电子极化;
电介质物理基础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
第五节 电介质极化的机理(1) 曾敏
概述
极化机理
根据电介质的极化微观机理,极化可分为:
①电子位移极化αe ②离子位移极化αa ③偶极子转向极化αd ④热离子松弛极化αT
⑤夹层(界面)极化
说明:在实际介质中,往往是多种极化并存!
一.电子位移极化及电子极化率αe
Ei=0

《电磁场理论》2.4 电介质的极化

《电磁场理论》2.4 电介质的极化
± ±


± ± ±

(a )
1
2.电介质的极化
定义:这种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出现有序排列的 电偶极子,表面上出现束缚电荷的现象,称为电介质的 极化。
(1)无极分子的极化:位移极化
外加电场 ± ± ± ± ± ± ±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 + + + + 外加电场
QP P dV
V

S
dS P
S
( P)dV P ndS
V
01:55
P ndS P ndS 0
S S
7
3)当极化强度 P 为常数时,称为均匀极化。均匀极化时介 质内部不出现体极化电荷,极化电荷只会出现在介质表面 上。均匀介质一般有 P 为常数,而真空中有 P 0 。 4)若极化媒质内存在自由电荷,则在自由电荷处一般存在 极化电荷。 5)两种介质分界面上的极化电荷
R
V
dV
1 4 0

P
S
R
dS
6
(r )
1 4 0

P
R
V
dV
1 4 0

P
S
R
dS
计算介质极化后所产生的电位: 1)将电介质从所研究的区域取走, 2)计算 P和 P , 3)按计算自由电荷的电场的方法来计算极化电荷的电场。 说明: 1)极化电荷不能自由运动,也称为束缚电荷; 2)由电荷守恒定律,电介质内的总极化电荷为零;
Pn S R dS ]

电介质材料的极化和介电特性

电介质材料的极化和介电特性

电介质材料的极化和介电特性电介质是一类电性能力较差的材料,其极化和介电特性是其重要的物理特性。

本文将以电介质材料的极化和介电特性为主题,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关的研究现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电介质材料的极化现象。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内部的正负电荷会发生分离,使得材料内部形成电偶极矩。

这种极化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定向极化和离子极化。

定向极化是指材料内部的正负电荷沿着电场方向排列,形成电偶极矩;而离子极化是指电场作用下,材料内部的离子移位,形成正负电荷分离的电偶极矩。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电介质材料的介电特性。

介电特性描述了电介质在外电场作用下的响应规律。

其中,介电常数是介电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

介电常数越大,材料在电场作用下的极化能力越强。

介电常数和电介质材料的极化形式有关,对于定向极化的材料,其介电常数通常较大;而对于离子极化的材料,其介电常数相对较小。

此外,介电损耗也是介电特性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它描述了电介质材料在变化的电场中产生的能量损耗。

介电损耗越小,电介质材料的能量储存和传输能力越好。

电介质材料的极化和介电特性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中,电介质材料常用于电容器中,用于储存和传输电能。

通过合理选择电介质材料,可以增加电容器的容量和性能,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在电子器件中,电介质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容器、绝缘材料等。

电容器的介电特性对于电子器件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合适的电介质材料可以提高器件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在通信领域,电介质材料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微波介电常数大的材料可以用于微波天线的设计,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和距离。

此外,在光学领域,电介质材料的极化和介电特性也对光的传输和调控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调变电介质材料的极化状态,可以实现对光的折射率和吸收系数的控制,实现光信号传输和光学器件的调节。

目前,对电介质材料的极化和介电特性的研究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方面,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的电介质材料,以提高其介电特性和应用性能。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dielectric)也就是绝缘体,它们本身是不导电的,即它们不含有自由电子。

因此,与导体相比,电介质对外场的响应是不同的。

对于导体而言,其对外电场的响应就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产生感应电荷,最终达到静电平衡。

而对于电介质而言,其对外电场的响应是束缚电荷的受限移动(移动范围不能超出原子),从而产生宏观的极化电荷。

这种对外电场的响应称为电介质的极化。

极化的微观过程是束缚电荷在外电场中的运动。

任何物质的分子都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整个分子是电中性的。

正(原子核)、负电荷(各个电子)在空间中都具有一定的分布。

利用等效理论(原理),对正、负电荷分开处理,可以得到这个分子的等效正电荷的大小、位置以及等效负电荷的大小、位置。

这样,就可以得到分子的等效固有电偶极矩。

根据对称性,可以将分子分为无极分子和有极分子。

顾名思义,无极分子就是分子等效电极距为0的分子,即分子的正、负等效电荷的位置重合,这要求分子的结构具有某些对称性,如氢分子,四氯化碳分子等。

有极分子就是分子等效电极距不为0的分子,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自然地,这两种分子的极化机制不同。

对于无极分子而言,一旦加上了外电场,原本重合的正、负等效电荷点会分开,产生感生电极距,也称为位移极化。

而对于有极分子而言,不仅仅有位移极化,本身的固有电极距会在外场作用下从原本的杂乱无章到逐渐有序,这种极化称为取向极化。

那么如何定量描述极化的强度呢?极化强度是宏观量,而极化微观机制是微观图像。

将宏观量和微观图像联系起来的有效工具便是微元法,即取一小块体积元,将体积元内所有电极距叠加起来,除以体积元的大小,定义为极化强度矢量。

那么极化电荷的分布情况如何呢?对于均匀的电介质而言,可以想象,电介质体内是不会出现宏观的极化电荷的,因为它们都抵消掉了(想象一下极化的微观过程可知)。

但在表面情况就不同了。

这个表面并不是电介质的理想表面,而是指距离理想表面的距离小于L的地方。

其中L为分子感生电极距中等效正电荷点与等效负电荷点的距离。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无外电场时, 有外电场时:
± ± ± ± ± ± ± ± ± ± ± ± ± ± ±
pe 0


+
p
i
e
0

+ +
E0
正负电荷的中心在电 场作用下发生相对位移
p
i
pe 0
e
0
(2)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1)无极分子: (如 CO2、H2、N2等)
无外场作用下,正负电荷中心重合;
整个分子无电偶极矩。 (2)有极分子:(如 H2O、CO、SO2、陶瓷等) 无外场作用下,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
±
存在分子固有电偶极矩 Pe ql
电介质的极化
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分子所发生的变化称为极化. (1)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
电偶极矩(electric moment) :
Pe ql
电介质分子模型---“中心”模型
电介质分子内部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 可认为分子内所有的正负电荷分别集中在两个几何点上, 这两个几何点分别称为正负电荷的“中心”。
中心模型 电介质分子----等效偶极子
电介质分子的分类
无极分子电介质 电介质分子 有极分子电介质
小结
电介质分子的分类
电介质极化的 物理过程及结果
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E0
E0
E
+
E E0 E
E
+
+ +
E0

E E0 E
+ +
E0
电介质的极化的结果:
产生极化电荷q' 极化电荷产生电场E ' E E0 E '

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与电极化强度

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与电极化强度

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与电极化强度电介质是指那些对电场具有响应的物质,当电介质置于电场中时,会发生极化现象,即分子或原子在电场的作用下重新排列,形成正负电荷分离,导致电介质内部出现电极化。

电极化强度是衡量电介质极化程度的物理量,它与电介质本身的性质以及外加电场的强度有关。

首先,了解电介质的极化现象。

电介质通常是非导体,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分子或原子会发生重新排列,形成电偶极子。

如以氧分子为例,它由两个氧原子组成,每个氧原子都带有8个电子,靠近核的电子云更密集。

当外加电场作用下,氧分子会发生形变,使得两个氧原子之间的距离增加,导致电子云发生偏移,形成正负电荷分离,从而形成氧分子的电偶极矩。

其次,电极化强度的概念。

电极化强度是衡量电介质内电极化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极化矢量来表示。

极化矢量的大小表示电介质内部正负电荷分离的程度,而方向表示正电荷相对于负电荷的分布情况。

电极化强度与电介质本身的性质以及外加电场的强度有关,一般情况下,电极化强度与电场的强度成正比。

当电介质的分子或原子较易极化时,电极化强度较大;反之,电极化强度较小。

同时,电介质的性质也会影响电极化强度的大小,比如极化时的电介质分子或原子的形状以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进一步探讨电介质的极化现象与电极化强度之间的关系。

电介质极化是由外加电场引起的,电场的强度越大,电介质分子或原子发生重新排列的程度越大,极化现象也越明显,电极化强度也随之增大。

此外,电介质本身的性质也会影响电极化强度的大小。

一般来说,极化易发生的电介质,如水、酒精等,其电极化强度相对较大;而极化较难发生的电介质,如金属等,其电极化强度较小。

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与电极化强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首先,电介质的极化现象与电极化强度是电容器和电子器件中重要的物理现象和参数。

电容器是利用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存储电能的器件,其电容量与电极化强度密切相关。

其次,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和电极化强度对于电磁波的传播和储存也至关重要。

电介质的极化和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电介质的极化和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0U
个静止的正电荷的作用,这个等效正电 荷作用的位置称为“正电作用中心”。
+
无极分子:正负电荷作用中心重合的分子;
如H2、N2、O2、CO2
在无外场作用下整个分子无电矩。
+
+-
有极分子:正负电荷作用中心不重
合的分子。
H2
- 如H2O、CO、SO2、NH3…..
O
有极分子对外影响等效为一 H+
H+
-
个电偶极子,在无外场作用下存 在固有电偶极矩。
描述介质在电场中各点的极化状态(极化程度和方 向)的物理量。 在宏观上测量到的是大量分子电偶极矩的统计平均值,
(1)定义:介质中某一点的电极化强度矢量等于这一
点处单位体积的分子电偶极矩的矢量和。

电极化强度矢量:P
Pei 单位:[库仑/米2]

V
其中 pei是第i个分子的电偶极矩;
注意: 介质极化也 有均匀极化与非均
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说明:
D dS
S
q0
S
•介质中的高斯定理不仅适用于介质,也适用于真空。
•高斯面上任一点D是由空间总的电荷的分布决定的,
不能认为只与面内自由电荷有关。
def
2.电位移矢量 定义:电位移矢量 D 0E P
•电位移矢量是为消除极化电荷的影响而引入的辅助物
C q
q
U ab E1d1 E 2d2

0 0r1
0S
d1

0 0r2
d2

0S
d1 d2
r1 r2
r1 r2
也可视为两电容器串联

电介质的极化过程及电介质极化15

电介质的极化过程及电介质极化15
一、偶极子转向极化
热运动下,偶极矩空间取向的几率相 同,故极性电介质
0 0
一、偶极子转向极化
在电场作用下,偶极 在一定温度和电场作 分子在电场方向取向, 用下,达到一个新的 热运动阻碍分子在电 统计平衡 场方向的取向
在电场方向出现宏观 偶极矩——偶极矩转 向极化
偶极子在空间各方向 取向的几率不再相同, 沿电场方向取向几率 大于其它方向的几率
二、自由点偶极子转向极化
Gr (W )dW Ce0Ee cos / KT dW dW 0 Ee sin d
设单位体积中粒子数为 n0,则 n0Gr (W )dW 为在单位体积中在势能 W ~ W dW 范 围内的分子数
dn = n0Gr (W )dW n0 Ae0Ee cos KT sind
二、自由点偶极子转向极化
正则分布(Canoncical distribution) 热源 A‘ ,体系A ,处于状态r,能量为 Wr,接触 后达到热平衡,则状态r出现的几率密度:
Gr C e' Wr kT
C’为常数,K为波尔兹曼常数,T为热源温度
二、自由点偶极子转向极化
设A为一偶极分子,为除A以外的所有 偶极分子组成的热源
二、自由点偶极子转向极化
所以体系变成一个各向异性体,具有 时间常数 (称之偶极子弛豫时间)并 且沿外电场取向的偶极子的平均分量 终达一个稳定正值。
二、自由点偶极子转向极化
所有分子的偶极矩沿电场方向的统计 平均分量:
E 0 cos
偶极子分子的固有偶极矩
为电场与偶极子间的夹角
cos 的统计系统平均值
mE 为单位体积内偶极分子在电场
方向的分量和。
二、自由点偶极子转向极化
求平均 E dn dmE

介质的极化现象和应用

介质的极化现象和应用

介质的极化现象和应用引言:极化现象是物质中正负电荷分离形成电偶极子的过程。

在介质中,极化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还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

本文将探讨介质的极化现象及其应用。

一、极化现象的原理介质的极化现象源于原子、分子或离子中电子的分布不均。

当介质暴露在电场中时,电场的电势能将原子或分子束缚在其原有位置,电子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位移,形成了电偶极子。

根据电偶极子相对电场方向的排列,可以将极化分为取向极化和感应极化。

二、极化现象的应用1. 电介质在电容器中的应用极化现象广泛应用于电容器中。

在电介质充当绝缘体的情况下,正负电荷分离的极化现象使得电容器能够储存电荷,并且具有较高的电容量。

这对于电子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电容器在电子电路中起到“蓄水池”的作用,能够稳定电流和电压,阻止直流电流通过交流电容。

2. 极化现象与电介质染料激光器极化现象还可以用于电介质染料激光器的工作原理中。

当光束通过染料分子所组成的介质时,分子的电子结构发生极化,吸收入射光并发生激发,然后再通过受激辐射的过程发出放大后的激光光束。

这种极化现象在医疗、科学实验以及通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 极化现象与液晶显示器极化现象在液晶显示器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液晶分子是有机化合物,具有高度极性。

当电场施加在液晶屏幕上时,液晶分子会被重新排列以使电场方向与液晶分子排列方向垂直,通过调节电场的方向和强度,使得光的传播方向改变。

这样,液晶显示器就可以根据输入的电信号来控制光的透射和反射,实现图像的显示。

4. 极化现象与声波超材料声波极化现象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声波超材料是指由声学极化材料构成的人工结构,能够在特定频率范围内引导、调控声波的传播。

声波超材料的应用领域广泛,可以用于隔音、减振、声学透镜等方面,为声学科学和工程技术带来了新的突破。

结论:介质的极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也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

静电感应和电介质极化的区别

静电感应和电介质极化的区别

静电感应和电介质极化都是电学中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静电感应是指当一个带电物体(称为感应体)靠近一个未带电物体时,未带电物体内部的电荷分布会发生变化,导致其呈现出静电感应电荷,使得未带电物体整体(或局部)带有电荷。

一旦感应体移远,未带电物体的电荷分布便会恢复原状。

总之,静电感应是一种临时性的现象,需要有外界的带电体来诱导产生。

而电介质极化是指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一些电介质可以发生极化现象,即极化分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会出现分子偏转、旋转等,使得电介质中的正负电荷中心偏离原来的位置,因而导致电介质中的电荷分布发生变化,整个介质呈现出感应电荷,电介质内部电势能增大。

此时,如果外电场消失,电介质中的电荷分布也会随之消失。

电介质极化是一种基本性质,不需要外界的诱导产生,且是一个整体的性质,不会出现像静电感应一样的局部现象。

在实际的电学应用中,电介质极化是用来制造电容器、电子器件等的重要机理之一。

综上所述,静电感应和电介质极化都是与电荷分布变化相关的概念,但它们的物理机制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组成介质的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正负离 子产生相对位移。因为正负离子的距离发生改 变而产生的感应偶极矩,称为离子位移极化。
5
组成介质的分子为有极分子(即分子具有固有 偶极矩),没有外电场作用时,这些固有偶极 矩的取向是无规则的,整个介质的偶极矩之和 等于零。当有外电场时,这些固有偶极矩将转 向并沿电场方向排列。因固有偶极矩转向而在 介质中产生偶极矩,成为取向极化。
X=
e
ex E
13
e
ex E
式中电荷e和电场E是已知量,如果把x也用已 知量表示出,e的大小即可解决。现在就来 求x=?
14
因为壳层电子-e是在电场力f1=-eE和原子核的 吸引力 f2=-e2/(a2+x2)共同作用下达到新的力 学平衡状态的。 f2在f1方向上的分量为:
f2 c o ) a s 2 e ( 2 x 2 c o ) a s 2 e ( 2 x 2( a 2 x x 2 ) 1 /2 ( a 2 e x 2 2 x )3 /2
从这个关系还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20
因为原子内层电子受到原子核束缚较大,所以 内层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产生的位移较小,因 而对电子位移极化率的贡献也较小;原子的外 层电子,特别是价电子,受到原子核束缚较小, 在外电场作用下,这些电子产生的位移最大, 因而对电子位移极化率的贡献也最大。可以认
为原子中价电子对电子位移极化率的贡献最大。
2
电位移和极化强度的关系:
D0EP P0E,D0rE
极化强度的定义:
pi
P i V
3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要产生极化。从微观 来看,介质极化的形成可以有以下三种情形
组成介质的原子或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原子 的或离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即带正电的 原子核与其壳层电子的负电中心不重合,因而 产生感应偶极矩,称为电子位移极化。
第二章:介电性质
电介质的极化机制
常见的三种极化机制:电子位移、离子位移和固 有偶极矩取向极化 其它极化机制:热离子弛豫极化,空间电荷极化
1
❖电介质的特点是,在电场作用下要产生 极化或极化状态改变,它以感应的方式而 不是以传导的方式传递电的作用。
❖不同晶系的晶体对称性不一样,这个不 一样反映在介电性质上,就是他们的独立 介电常数(或极化率)的数目不同,或者 说,晶体的独立介电常数的数目与晶体的 对称性有关。
Pi er
由上两式可得;
i er/E
29
可见只要把r也用已知量表示出来,i的大小 即可知道。现在来计算r =?求离子位移极化 率的方法与求电子位移极化率的方法类似,因 为正负离子也是电场力和正负离子间相互作用 力的共同作用而达到新的力学平衡态的。
30
作用在正负离子的电场力为:
f1 eE
负离子对正离子的作用力有二个。其一为离子
e
9a 3 2
可见,氢原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e与其轨道半 径的立方成正比,已知氢原子的轨道半径 a=0.510-8厘米,代入到上式即得氢原子的电 子位移极化率为 e= 0.5610-24 (厘米)3。
19

此结果与实验相比较,两者数量级相同。应该 指出,上式是从最简单的氢原子得到的,对于 较复杂的原子,电子位移极化率与轨道半径的 立方成正比的关系仍然成立。
6
电子位移极化
7
E
nuclear
P
electron
8
当电场为零时,组成介质的原子(或离子)其 壳层电子的负电中心与原子核(正电中心)重 合,不存在偶极矩。当电场不为零时,壳层电 子沿电场相反方向移动,原子核则沿电场方向 移动(或者说电子云发生畸变)。可见电场的 作用是使正负电中心分离。
9
另一方面,壳层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吸 引力的作用是使正负电中心重合。就是在这 二各力的作用下原子处于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在这个新平衡状态中该原子具有一个有限大 小的感应偶极矩,用Pe表示感应偶极矩的大 小,Pe与电场之间的关系为:
15
当电场不是很大时,正负电荷中心的偏离x很 小,即有x<<a,于是上式可简化为:
e2x f2 cos() a3
16
根据力学平衡条件,并考虑到f1与f2cos()方 向相反,故有:
f1f2co)s(0
即:
eE e2x 0 a3
17
故得: 所以:
a 3E x
e
e a3
18
用量子力学计算可得:
21
离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的性质与原子的电子位 移极化率的性质大致相同。因为原子得到了电 子就成为了负离子,原子失去了电子就成为正 离子,所以一般负离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大于 正离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
22
因为介质的极化强度等于其单位体积中的偶极 矩之和。可见极化强度的大小,不仅与偶极矩 有关,而且也于单位体积中的偶极矩数目有关 (或者说与单位体积内的粒子数有关)。因此, 常用e /a3来衡量此离子的电子位移对介质极 化率(或介电常数)的贡献的大小。如果希望 得到介电常数大的材料,就应在该材料中设法 加入e /a3大于1的离子,例如O2-、Pb2+、 Ti4+、Zr4+、Ce4+等离子。
Pe eE
10
Pe eE
其中e称为电子位移极化率。为了估计一下 电子位移极化率的大小,我们以氢原子为例 说明如下。
11
设电场E的方向与氢原子轨道平面垂直,电子 轨道半径为a,如图2-2。若电子轨道平面偏离 原子核的距离为x,则感应偶极矩为:
Pe ex
12
图2-2在外电场E的作用下氢原子的壳 层电子轨道位移示意图
23
离子位移极化
对于离子组成的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正负离 子都要产生有限范围的位移,因而使介质产生 感应偶极矩。这种感应偶极矩是正负离子之间 出现相对位移的结果。
24
在电场E的作用下,正负离子产生相对位移示意图
25
positive
negative E
P
26
如果用i代表离子位移极化率;Pi代表离子位 移的感应偶极矩;E代表电场强度。它们之间 的关系为:
Pi iE
27
为了估计一下离子位移极化率i的大小,今以 二个异性离子组成的分子(如NaCl)为例说明 如下:假设电场E的方向与该分子的轴线平行。 如图2-3所示,E=0时,二个异性离子之间的距 离为a;E0时,二个异性离子之间的距离为 r=a+r,其中r为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相 对位移。
28
因离子位移而产生的感应偶极矩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