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2)-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演变过程1、萌芽期一一内部牵制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理论是由早期的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的。

内部牵制源远流长,早期的内部牵制主要通过会计的组织制度体现出来。

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经济制约关系。

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基于企业个体行为层面控制的内部经济制约的阶段。

因此,这一时期只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萌芽时期。

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可以概括为以业务授权、职责分工、定期核对等会计控制为基本内容,采用账簿之间的核对和账簿与财产之间的一致性验证为主要手段,控制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

2、发展期一一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In 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 的概念。

审计程序委员会(CAP)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1949年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

1953年10月,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又发布了《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1972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在第1号公告中,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1)内部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 2) 内部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

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

3、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1)..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

一讲《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一讲《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概览
第一讲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第二讲 内部控制规范的出台过程 及框架体系 第三讲 《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第四讲 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要求
(一)内部牵制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前)
思考:如何认识“控制”二字。 “控制”一词最初常见于工程学科,意 指“掌握住对象不使其任意活动或超 出范围”。 “控制”拓展应用于管理学科,表示“ 判定组织是否正朝着既定的目标健康 地向前发展,并在必要时采取矫正措 施”。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规范
1、1997年5月,人民银行就印发了《加强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银发 [1997]199号)。 2、1997年10月,财政部与人民银行共同发 出了《进一步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 管理的若干规定》。
32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规范
3、2002年9月,制定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 人民银行公告第19号)。 定义:“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 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 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要素:(1)内部控制环境(2)风险识别与评估(3)内 部控制措施(4)信息交流与反馈(5)监督评价与纠 正。”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四)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1、货币资金 2、实物资产 3、对外投资 4、工程项目 5、采购与付款 6、筹资活动 7、销售与收款 8、成本费用 9、担保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五)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方法 1、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 2、授权批准控制 3、会计系统控制 4、预算控制 5、财产保全控制 6、风险控制 7、内部报告控制 8、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内部控制八要素与内部控制五要素之间的关系
内部环境 目标制定 事项识别 风险评估 风险应对 控制活动 信息沟通 监 控 控制活动 信息沟通 监 控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根据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流程和机制,对组织、人员、财务和业务活动进行监督、规范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

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演进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第一阶段:初步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的建立最初是为了防止欺诈行为和内部失误的发生。

在这一阶段,企业主要通过制定和执行一些基本规章制度,如内部审计制度、财务报告制度和风险防控制度等,来建立基本的内部控制体系。

第二阶段: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化,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着重完善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包括风险评估和防范、内部信息传递和沟通、业务流程规范和监督、内部审计和监控等,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第三阶段:内部控制与企业战略的一体化
在这一阶段,内部控制被视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目标和价值导向相一致。

企业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战略工具,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和设计制度,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第四阶段:数字化内部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也逐渐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企业开始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等,来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和精准度,提前预警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总之,内部控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步建立到完善,再到与企业战略一体化,最后走向数字化的演进过程。

这一历程体现了企业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和对风险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与发展_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辅导教材_[共2页]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与发展_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辅导教材_[共2页]

合内部框控架内制阶部制段控度%制全阶包面段括%风五内险个部管阶控理段制阶# 结段依构$次阶为段内%部内牵部制控阶制段整%委行于保了员护重会资新*产定第安义'&全#号完认审整为计和内程财部序务会公记计告录控有+制效对是性内组的部织程会计序计划和控以记制及录进关#
!最一初"的内内部部牵控制制阶定段义就是内部牵制# 它基本是以进并行对)下公列司事对项交提易供进合行理了的必保要证(的交记易录经# 过以合确理保的财授务权报 查错防弊为目的# 以职务分离和处 钱% 账,解%释物-等内会部计控事制项为作主为要一控个制专对用象名$ 词和完整概置产经与过资管产理的层会的计记适录当之授间权的) 任在何合差理异期采间取内恰#当对的现行存动资$
第一节$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开始区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方面# 主 内部控制!也称为&内控'" 是一个古老又充满要通过形成和推行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方法和程 活部力控的制话经题历#了也一是个企不业断法发人展治% 理逐结渐构完的善精的历髓史所进在程# $内序" ,来解实释施-控!制#)%$ 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程序
念受## 直 但到 其核%+心世主纪要"关+注年于代会才计被领人域们$ 提出% 认识和接
!三"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 世纪*+ 年代至#+ 年代初# 内部控制的发展进
!二"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在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把控制

内部%控+制世制纪度'+阶年段代$至在)内+ 部年控代制# 制内度部阶控段制#的内发部展控进入制入环内境部作控为制一结项构重之要中内容# 并与且会不计再制区度分% 内控部制会程计序控一制起和纳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引言:企业内部控制是指公司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制定的确保公司资产安全、保护股东权益、提高经营效率和管理层报告可靠性的制度和方法。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当今商业环境中变得愈发突出。

本文将探讨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总结相关的启示,以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和管理效能。

一、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1. 早期的企业内部控制早期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主要关注风险和机会的管理。

这一阶段的核心理论是防御性控制,即企业采取措施防范可能导致负面影响的风险。

这种控制方式主要体现在流程上,例如审批流程、财务核算流程等。

这一理论的发展为后来的控制理论提供了基础。

2. 审计理论的兴起随着企业日益复杂的经营活动,企业内部控制开始涉及更多的领域,例如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合规性等。

审计理论的兴起使企业得以更好地管理内部控制。

通过审计,企业可以评估和验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管理水平。

3. 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全球化的进程,风险管理理论逐渐受到关注。

企业需要有系统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和管理各类风险。

内部控制也日益重视风险管理,以确保公司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能够做出适当的决策。

4. 内部控制整合理论的提出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理论开始整合,以实现更高效的内部控制。

管理学、财务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理论被引入内部控制的研究中,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内部控制的本质和机制。

二、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启示1. 统一标准与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告诉我们,统一标准与规范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非常重要。

统一的标准可以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降低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多学科整合与创新内部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体系,它需要多学科的理论支持。

企业应积极借鉴管理学、财务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理论,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创新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摘要】内部控制理论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理论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并剖析了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接着探讨了内部控制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借鉴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强调了内部控制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总结了内部控制理论对企业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企业管理、借鉴意义、未来发展趋势、现实意义、重要性、启示。

1. 引言1.1 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起源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过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认为人的内心需要良好的控制和管理,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商业开始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管理和控制问题愈发突出。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企业家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纷纷尝试建立起内控制度。

此时,内部控制理论逐渐形成雏形,成为当时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

逐渐形成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模式,强调企业应该通过合理的内部控制措施,提前识别和管理各种潜在风险,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起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引导我们如何更好地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绩效。

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对于当前企业管理实践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企业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企业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在国内,随着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企业财务丑闻的频发,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备受关注。

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发展及其对内部控制实践的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发展及其对内部控制实践的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发展及其对内部控制实践的完善一、内部控制概述内部控制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是随着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

(一)上个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1、内部牵制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

内部牵制基于以下两个基本设想:(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入或部门无意识他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2、内部牵制机能执行的分类大致可分为:(1)实物牵制;(2)机械牵制;(3)体制牵制;(4)簿记牵制。

总之内部牵制着重组织内部分工的控制;它是内部控制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雏型。

(二)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由于二、三十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和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的控制与监督,这就促使内部牵制超越了及财务范围,从而形成了组织规划和企业内部采用的所有协调和措施的内部控制。

以便保护企业财产的完整;检查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坚持贯彻既定的管理方针;前两点正是会计控制的目标而后两者是管理控制的目标,会计控制主要包括授权和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薄记与从事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分离,财产的实物控制等;管理控制包括统计、时动、业绩报告、雇员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等。

毕业论文(三)70年代以来的内部控制: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会计审计界对内部控制研究的重点逐渐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并采用结构分析法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以使其内容更实在,条理更清楚。

内部控制的结构具体包括:1、控制环境,即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2、会计系统,即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公司交易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3、控制程序,即为了合理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美国内部控制发展(一)萌芽阶段——内部牵制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理论是由早期的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的。

内部牵制源远流长,早期的内部牵制主要通过会计的组织制度体现出来。

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经济制约关系。

对于企业而言, 这是一个基于企业个体行为层面控制的内部经济制约的阶段。

因此, 这一时期只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萌芽时期。

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可以概括为以业务授权、职责分工、定期核对等会计控制为基本内容, 采用账簿之间的核对和账簿与财产之间的一致性验证为主要手段, 控制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由内部牵制向内部控制制度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大提高, 并促使工厂制度形成, 公司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单元, 由此企业规模日益壮大, 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化, 传统的单一、散乱、缺乏体系的内部牵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对西方各国的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危机过后, 为了完善资本市场,进而保护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西方国家纷纷以法律的形式要求通过内部控制来强化对企业财务会计资料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控制与监督。

最早提到“内部控制”的文献是192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了《会计报表的验证》, 而最早定义内部控制概念的则是1936年在上述基础上修订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

该公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 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 该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和措施。

论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论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论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启示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做了回顾与梳理,指出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并对当前存在的不足指出了改进的内容与方向。

标签:内部控制;理论发展1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1)18世纪产业革命前:内部牵制。

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思想的萌芽。

(2)18世纪产业革命后至20世纪40年代: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阶段的控制是为了牵制行为当事人无意的失误(错误)和有意的徇私舞弊行为而设置的内部相互控制、相互稽核的控制制度。

(3)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并将内部控制制度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4)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的提法,替代“内部控制”。

该公告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5)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了其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该公告将内部控制分为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这一时期的内部控制开始关注对企业管理层的控制,同时把企业的外部环境纳入企业控制的范围,这是控制理论发展的一次飞跃。

(6)21世纪开始至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于2004年8月正式公布。

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阶段强调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全面内部控制,旨在对企业内部风险实施管理和战略制定而建立的事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内容阐述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最新研究成果;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现状和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差距;解决

内容阐述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最新研究成果;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现状和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差距;解决

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风险管理:强调对风险的识 别、评估与控制,以提高企
业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将内部 控制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 业务流程等相整合,以提高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
信息化内部控制:利用信息技
术手段,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内
部控制体系,以提高内部控制 的实时监控和预警能力。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关注企业 内部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因 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内部控制的融合研究:探 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内部控制相结合,
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内部控制理论体系逐渐完善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日益融合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逐渐明确 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和权限,规范操作流程。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保障企业资产安全。
提高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与监督力度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 展、现状、问题与 解决措施
汇报人: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内 部 控 制 理 论 的 发 展 历程
03 04 我 国 内 部 控 制 理 论 的 研究现状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 实施现状
05 存 在 的 问 题 与 差 距
06
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 施
01
添加章节标题
风险管理意识 增强
内部审计职能 得到强化
信息披露制度 逐步规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5)监控(Monitoring)。监控是对内部控 制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的过程。对内部控制 体系的监督可以通过持续性监督、独立评价 或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
(五)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内部 控制
与内部控制框架的定义和内涵相比, ERM 框架更加 明确, 具体并且拓展或创新了以下概念和内涵: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本章提要
引例:小小出纳员贪污200万元 第一节 西方内控理论的产生和演进 第二节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变化和发展 第三节 审计职业道德 关键术语 思考题
本章学习目标
1. 根据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的 整体目标与五大要素
2.《萨班斯法案》出台背景 3. 《萨班斯法案》中302条款与404条款
第二节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变化和发展
一、内部控制规范的雏形
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古代内部控制制度始 于西周,完善于唐朝,衰落于宋代。
二、内部控制规范的形成——《企 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有效的内部控制应为证券公司实现下述目标提供合理保 证: ①保证经营的合法合规及证券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 执行。 ②防范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 ③保障客户及证券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 ④保证证券公司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可靠 、完整、及时。 ⑤提高证券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
第一节
西方内控理论的产生和演进
一、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和演进
在公元前3千多年以前,内部控制的思想已经 在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得以运用。经过人类 历史的漫长发展,现代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完整 概念,于20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首次提出。此 后,内部控制理论不断完善,逐渐被人们了解 和接受。具体来说,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经历 大致五个发展阶段。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内部牵制到现代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

一、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是指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来确保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操作和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规范地进行。

在这一阶段,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防止舞弊和错误,而不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风险管理。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牵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

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牵制、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企业内部控制理论进一步发展到了内部控制结构的阶段。

这一阶段强调内部控制是一个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方面。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结构。

四、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在内部控制结构的基础上,企业内部控制理论进一步发展到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阶段。

这一阶段强调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

同时,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还强调了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更为全面和系统的内部控制框架。

五、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需要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

2.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和平衡。

3.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内部控制进行有机结合。

4.企业内部控制需要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只有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效果。

内部控制讲义 第二讲 内部控制理论沿革

内部控制讲义 第二讲 内部控制理论沿革

▪ 2、制度两分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 1958年,该委员会在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 中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 “内部管理控制”两类即所谓“制度两分 法”,内部会计控制概念开始在正式文件 中出现。
▪ 1963年,AICPA在《审计程序公告第33号》 中又重申了这一定义。
▪ 1972年12月AICPA所属审计准则委员会在 《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中,又重新表述了 “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 定义。
对资产保护的理解
▪ 1972年,AICPA就指出,对资产保护有三种 理解。第一种是广义理解,将企业管理决 策过程全部涵盖在内;第二种是资产的保 护仅仅指在业务处理和相关资产的处置过 程中保护资产免受有意或无意错误导致的 损失。第三种是资产保护仅指保护资产免 遭因故意致错导致的损失。
▪ 3、再次整体性认识阶段——内部整体框架阶 段(三要素阶段)(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 (20世纪80年代)
▪ (2)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 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0.55) ——“财务报表 审计对内部控制结构的考虑” ,规定从1990年1 月起以该公告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 第1号》。
▪ 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 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指出,内 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 、 会计系统(Accounting system)和控制程序 (Control Procedures)组成。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萌芽—— 内部牵制阶段(Internal check )
(20世纪40年代以前)
▪ 2、1892年,迪克西《审计学:审计 人员的实务手册》(1905年美国版)

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

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

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上世纪40年代前;40年代末至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以后。

上世纪40年代前在上世纪40年代前,人们习惯用内部牵制这一概念。

根据《柯氏会计辞典》的解释,内部牵制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

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设计有效的内部牵制以便使各项业务能完整正确地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而在这规定的处理程序中,内部牵制机能永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内部牵制机能的执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1实物牵制。

例如把保险柜的钥匙交给二个以上的工作人员持有。

非同时使用这二把以上的钥匙,保险柜就打不开。

2机械牵制。

例如保险柜的大门若非按正确程序操作就打不开。

3体制牵制。

采用双重控制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4簿记牵制。

定期将明细账与总账进行核对。

内部牵制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设想:1、二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2、二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实践证明这些设想是合理的,内部牵制机制确实有效地减少了错误和舞弊行为,因此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有关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40年代末至70年代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纵观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1.内部牵制阶段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3.会计控制、管理控制阶段 4.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5.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 6.风险管理框架阶段1973 年在美国审计程序公告55 号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作了如下解释:“内部控制制度有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且不限于组织结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

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

” 内部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系统有助于企业达到自身规定的经营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内部控制的作用会不断扩展。

目前,它在经济管理和监督中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决策层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管理经营企业,就必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并可以通过控制手段尽量提高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因此,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二)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制度、工艺流程、审批程序、检查监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防止出现偏差,纠正失误和弊端,保证实现单位的经营目标。

(三)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财产物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

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等活动进行控制、防止贪污、盗窃、滥用、毁坏等不法行为,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四)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贯彻执行企业决策层不但要制定管理经营方针、政策、制度,而且要狠抓贯沏执行。

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

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

内部控制的定义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纵观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1.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是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以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控制机制。

内部牵制制度的内容内部牵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与牵制。

不相容职务指的是不能同时由一个人兼任的职务。

我们知道,每项业务的处理都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和检查等五个步骤。

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下,为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任何部门或个人不能独揽业务处理的全过程,不同步骤应交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去完成。

换言之,有五项要求。

第一,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执行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第二,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批准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第三,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第四,保管某项财产的职务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要分离;第五,保管与记录某项资产的职务与账实核对的职务要分离等。

由此可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与牵制,即要求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具体实行时,包括四个要点(即: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四个要点)。

第一,识别不相容职务,即对通常不能由一个人兼任的职务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这些职务包括出纳与记账、业务经办与记账、业务经办与业务审批、业务审批与记账、财物保管与记账、业务经办与财物保管、业务操作与业务复核;第二,合理界定不同职务的职责与权限,只有这样,才能在有关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去合理地分离不相容职务,也只有这样,一旦出现问题,才能准确地分清责任;第三,分离不相容职务,在进行定岗和分工时,注意将不相容职务分离开来,使其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第四,必要的保障措施,如物理措施(保险柜、专用钥匙等)或技术措施(网络口令等),定期的岗位轮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埃及法老统治时期 古埃及在设法老统治时期有监督官负责对全国各级机
构和官吏是否忠实地履行受托事项,财政收支记录是否准确 无误加以间接管理和监督。
在公元600年左右,古埃及在记录官、出纳官和监督官之 间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牵制制度。
这些做法蕴涵着内部牵制的最初形式。
2.1 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萌芽期
的个人和部门发生同样的错误的概论很小,并且串通舞弊 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 该时期内部牵制的特征 这一时期内部牵制主要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内部控
制在内部牵制阶段完成了实践塑造的过程。
2.2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奠基时期
2.2.1 发展背景 进入20世纪以后,内部控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期间
1 内部控制的内涵
•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 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 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财务 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 包括五个要素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2 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
理钱、财、物的不同岗位进行分离,并利用其勾稽关系进行 交互核对。
直到19世纪末期,一直被认为是保证所有钱物和账目 正确无误的理想牵制方法。

2.1.3内部控制牵制
2.1.3 萌芽期——内部牵制
• 内部牵制的概念
美国著名审计学家蒙哥马利在 1912年的著作《审计——理 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明确的表述过内部牵制的思想。根据《柯 氏会计辞典》的解释。
2.1 萌芽期——内部牵制 2.2 奠基时期——内部控制制度 2.3 发展期——内部控制结构 2.4 成熟时期——整体框架
2.1 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萌芽期
2.1.1 产生时间 约 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
2.1.2 各国表现: 公元前36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代
古埃及法老统治时期
2.2.3内部控制制度特征 • 这一时期推动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是审计职业界,因此就不可避免的
带上了审计的烙印。所谓的两分法也成为出于审计便利的需要之产物 ——注意力仅集中于会计控制的测试,对管理控制鲜有涉及。 • 缺陷: 两分法未能完整地反映内部控制所涵盖的内容,也没有考虑控 制环境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及其实施效果的影响。 • 意义:这些概念的界定和分类为内部控制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 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2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奠基时期
2.2.2内部控制制度概念的提出 20 世纪 4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这一术
语,并把内部控制划分成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这是内部控 制发展的第二阶段,奠定了内部控制发展的基础。
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 方法和措施,旨在保护企业资产,审核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2)-文档资料
主讲人:XXX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组员:罗姣、周澎、肖湘雨、丁义、谢璐明、刘 洁、彭慧卿、孟彬婵、彭楠雅、石梦婷、李牧远、
李欢婷、苏芳艳、谈雅萍、唐迪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 1 内部控制的内涵 • 2 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 • 3 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 4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5 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 6 总结
又以40年代为分水岭,经历了实践塑造和理论完善两大历程 。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司等经济组织步入经济舞 台,尤其是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产业革命相继在英 美等国家完成,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了重大变化,促 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发展,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导致 企业内部加强管理的呼声更加强烈。同时,为了保护投资者 和债权人的利益,各级管理人员也不得不开始进行全面企业 管理的探索
古罗马帝国
中国西周
15世纪意大利
2.1 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萌芽期
公元前36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代
存在着极简单的内部牵制的实践。
பைடு நூலகம்
钱财经手人
付款清单 记录员记录并汇总
汇总时用核对符号核对付款清单
这表明简单的内部牵制措施已经出现在原始的会计实践
中。
2.1 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萌芽期
古罗马帝国 古罗马帝国宫廷库房采取“双人记账制”,即每一笔财产
收付要有两个记账员同时记载,然后定期或不定期地将两本 账册进行核对,它还规定,有权使用钱财的人必须与实际收 支钱财的人反复查对账实是否相符。
2.1 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萌芽期
中国 在我国,内部牵制制度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形成,其思想最
内部牵制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 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 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 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人或部门的功能
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2.1.3 萌芽期——内部牵制
• 内部牵制的概念解释 该定义隐含着内部牵制是一种制衡,两个和两个以上
早见于《周礼》一书,考虑到掌握和使用财务的官吏可能 进行贪污盗窃,弄虚作假,因而规定每笔财赋的出入,要经几 个人的耳目,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
西汉的上计制度,宋太祖时期的“职差分离”、“主库吏 三年一易”制度,都是内部牵制的表现。
2.1 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萌芽期
意大利 15世纪末,借贷复式记账法在意大利出现。自此,对管
定义强调,内部控制不只限于与会计和财务部门直接有关的控 制,还包括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定期报告经营情况、统计分析及其 报告送交有关部门、制定培训计划,以及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以保证管 理部门准确制定和落实各种程序,并保证其得到贯彻执行等内容。
该定义首次将触角伸入管理领域,有了管理控制的雏形。
2.2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奠基时期
2.3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发展时期
2.3.1内部控制结构概念 •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初,内部控制概念演变为“内部
控制结构”,是内部控制概念的第三阶段,即内部控制的 发展时期。 • 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 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环境、 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