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完整版)新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doc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姓名成绩一)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 ! ’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精心整理者 ! ’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 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精心整理1.解释下列加点词。
(4 分)(1)私臣:.(2)齐地方千里:..(3)吾知所以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 分)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精心整理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
( 4 分)(二)汉明帝尊师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精心整理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精心整理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幸:驾幸,到。
③执业 : 听讲。
④避位发难 : 离开座位向皇帝精心整理提出疑难问题。
⑤爵士 : 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 : 此为病情。
⑦嗣 :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③拥经而前(.))精心整理④抚荣垂涕(.)2.翻译句子(2 分)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比较阅读10篇
(2)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笋的)形状如象牙一样,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6.【甲】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中同样表明张岱 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 溪破其中出。
7.【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都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译文】【乙】行了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很大。又向南,有山峰向东 环绕而下。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 从峡谷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有 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 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墓地后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 山崖。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门扇,上 面高耸下面陡削,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
6.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
,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
量词
独自
隔断
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
溪水名
部编版初中语文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精选 01申屠献鼎(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精选1申屠献鼎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
云螭②斜错,其文③烂如④也。
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⑤象而铸之。
淬⑥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
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
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
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其有鼎,其形酷肖是。
第⑦不知孰真耳。
”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
”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敦不平,辩数不已。
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
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注释】①申屠敦:人名。
申屠,复姓。
②云璃(chī)小指鼎上所雕的云和璃的图形。
璃是传说中一种似龙而无角的动物。
③文:花纹。
④烂如:明亮有光彩的样子。
如,形容词词尾。
⑤金工:铸造金属器物的工人。
⑥淬(cuì):铸造器物时把它烧红,浸人水中,以增加硬度。
⑦第:但,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1)呼金工象.而铸之___________________(2)贵人宝.之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申屠敦遭遇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页,共2页。
部编版八上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含答案)
《三峡》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船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的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凉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文: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与朱元思书》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译文: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看到日光。
《富贵不能淫》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译文:这怎么能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1(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①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
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
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
人人为便,用于当代。
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贞元初,青郓油缯为荷叶形,以衬茶盌②,别为一家之楪。
今人多云托子始此,非也,蜀相即今升平崔家,讯则知矣。
【注】①楪(di é):同“碟”,盛食物的小盘。
②盌(w ǎn ):同“碗”。
(1)下面句子中的画线词,不是动词的一项是( )A.病其熨指B.蜀相奇之C.愈新其制D.人人为便(2)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这句话的意思。
(3)本文表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猿)犹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②言:尝闻峡中水疾,书记③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袁山松言再⑦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④,莫识其名,高者千仞⑤,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⑥,不辨见此远山矣。
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⑦见远峰耳。
江水又东径⑧白鹿岩。
沿江有峻壁百余丈,猿所不能游⑨。
有一白鹿,陵峭登崖,乘岩而上,故世名此岩为白鹿岩。
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
荆门在南,上合⑩下开,暗彻⑪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⑫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
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选自《水经注·江水》,有删改)【注】①泠泠:拟声词,形容声音清脆。
②山松:东晋时大臣、文学家袁山松。
③记:记载,记述。
④数十百重:这里指山重重叠叠的样子。
⑤仞: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⑥烟寨雨霁:指烟散雨收的好天气。
⑦再:两次。
⑧径:经过。
⑨游:这里指游乐。
⑩合:闭。
⑪彻:通、达。
⑫文:花纹。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断一处)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10篇含答案
苻朗讥王肃之【原文】苻朗初过江,王咨议大好事①,问中国人物及风土所生,终无极已,朗大患之②。
次复问奴婢贵贱,朗云:“谨厚有识中者③,乃至十万;无意为奴婢问者④,止数千耳。
”【注释】①王咨议:王肃之,王羲之子。
曾任骠骑咨议,故称王咨议。
②患:厌恶。
③有识中者:晋时习惯用语,指有见识的人。
④无意为奴婢问者:愚昧无知又喜欢打听的人。
无意:愚昧无知。
【解词】①终无极已()②朗大患之()③止数千耳()【答案】①终无极已(停止)②朗大患之(非常)③止数千耳(同“只”)【译文】苻朗刚渡江南下时,王肃之非常喜欢管闲事,向苻朗询问中原地区的人物、风土人情和物产等等事情,问个没完没了,苻朗非常讨厌他。
接着他又问奴婢价格的贵贱,苻朗说:“谨慎朴实有见识的奴婢,可以卖到十万;愚昧无知又喜欢打听的奴婢,只要几千钱而已。
”张老相公【原文】张老相公,晋人。
适将嫁女,携眷至江南,躬市奁妆①。
舟抵金山,张先渡江,嘱家人在舟,勿煿膻腥②。
盖江中有鼋怪③,闻香辄出,坏舟吞行人,为害已久。
张去,家人忘之,炙肉舟中。
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
张回棹,悼恨欲死。
因登金山谒寺僧④,询鼋之异,将以仇鼋⑤。
僧闻之,骇言:“吾侪日与习近⑥,惧为祸殃,惟神明奉之⑦;祈勿怒,时斩牲牢⑧,投以半体,则跃吞而去。
谁复能相仇哉!”张闻,顿思得计。
便招铁工,起炉山半,治赤铁,重百余斤。
审知所常伏处,使二三健男子,以大钳举投之,鼋跃出,疾吞而下。
少时波涌如山;顷之浪息,则鼋死已浮水上矣。
行旅寺僧并快之,建张老相公祠,肖像其中,以为水神,祷之辄应。
(《聊斋志异》)【注释】①躬:身体。
这里是亲自的意思。
奁(lián)妆:女子梳妆打扮的用具,这里指嫁妆。
②煿(bó):煎炒或烤干食物。
③盖:连词,表原因。
鼋(yuán):是龟鳖科中的一属,特点是体型大,体重可达100公斤。
④谒:拜见。
⑤仇:报仇。
⑥吾侪(ch ái):我们。
侪:同辈,同类的人们。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秋日夜游(节选)[清]沈复中秋日,余病初愈。
先令老仆约守者勿放闲人,于将晚时,偕芸①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
叠石成山②,林木葱翠。
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
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着烹茶以进。
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被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芸曰:“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忆及七月十五夜之惊③,相扶下亭而归。
吴俗④,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
沧浪亭幽雅清旷,反无一人至者。
【注释】①芸:此处指沈复的妻子。
①叠石成山:石头相叠而成为假山。
①七月十五夜之惊:沈复曾与妻子同游时听到不明之物堕水,两人也于此后大病一场,选文开头说的病愈便是此病。
①吴俗:指吴越一带的风俗。
1.有关文章描述中秋节夜游的经历,下列哪一项不符合文章内容()A.派老仆人守在沧浪亭,不让闲杂人等打扰B.游玩的有我和妻子、小妹、老仆、丫鬟等人C.拿毯子铺在亭中央,一群人围坐着喝茶D.我们驾着一叶扁舟在湖上飘荡,十分舒畅2.“爽然顿释”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是()A.可能因身处水光月色之中,我心情舒畅B.可能陪伴妻子出来游玩,我感觉很满足C.可能因之前受到惊吓,至今仍感到害怕D.可能因风吹进袖底,内心因此清爽舒适3.《记承天寺夜游》和选文的作者在赏月时心境都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两文作者的心境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于将.晚时将.以下骑送迎(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B.周望.极目可数里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C.席地环.坐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D.结队而.游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___欲伐越,问计___。
___曰:“臣闻兵不厌诈,诈可制敌。
臣有一计,可以使越王自灭。
”___:“___也?”___曰:“陛下设一美女,令人以珍宝献之越王,越___,必为所动,召入后宫,而陛下乘机发兵,___必不戒备,可一举而定也。
”___其计,遂命人选美女,以珍宝献之越王。
___见之,大喜,召入后宫。
___发兵,越___,慌不可终,遂败于___之手。
选自《史记》)【注释】___:___,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
越: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浙江省南部。
1.文中“兵不厌诈,诈可制敌”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为什么要问___如何伐越?___给出的计策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简述计策的过程及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指战争中可以使用欺骗手段来制敌,而欺骗是不会用尽的。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八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2009.03.21【一】晏子之御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③。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
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
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
⑥自下:谦虚。
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
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
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
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
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
今天,我看他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
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
”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
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2)名显诸侯: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文天祥至潮州文天祥至潮阳, 见张弘范①, 左右命之拜, 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与俱入崖山, 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 “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索之固, 乃书《过零丁洋》与之。
其末二句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范笑而置之。
崖山破, 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 丞相忠孝尽矣,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汪然出涕曰: “国亡不能救,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 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释】①张弘范: 元军将领。
②张世杰: 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 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与俱.入崖山________________ (2)使为.书招张世杰________________(3)其末二句云.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 正确的一项是()。
A. (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B. (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C. (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D. (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4. “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 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
因为张弘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文中的3处地方)【参考答案】1. 留取丹心照汗青。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题(含答案)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九重:深宫之内。
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行拂.乱其所为拂:(2)犹割股.以啖腹股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3.下列对文中句子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B.所以/动心忍性C.必须/先存百姓D.其/耳目皆为敝4.(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A的中心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要B 。
5.(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文言文阅读复习试题--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一、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14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选自地理巨著《__________》,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________。
(2分)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1)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绝.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哀转久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4分)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答案:1.水经注郦道元2.(1)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2)如果(3)极高的(4)停止,消失3.(1)即使乘着快马驾着清风,也没有这么快。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4.示例: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对应二、(16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附译文)(一)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好.鸟相鸣B、丞相自.若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C、丞相熟.视久之/但手熟.尔D、索笔疾.书/不以疾.也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二)管仲不谢私恩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
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道.而饥渴/独行其道.B、如.子之言/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C、甚.敬/急湍甚.箭D、将何.以报我/何.苦而不平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3、从文中可以看出管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3分)(三)夏王使羿①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
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
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注①:羿,即后羿,传说中的人物,擅长射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命羿曰/亚夫乃.传言开壁门B、发.无不中/舜发.于畎亩之中C、若.羿也/若.儿戏耳D、人能遗.其喜惧/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3、用自己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寓意。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含答案)
小学古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 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文言文阅读: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距离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诽谤C.愿王察之:观察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结束2.翻译句子: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4.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文言文阅读。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选自《太平广记》)5.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A.刚才B.假如C.接近D.向着⑵日月广明之道()A.道路B.道理C.引导D.方法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7.8.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十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部编版:专题十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①禹②凿;河中漱.广③,夹岸崇深④,倾崖返捍⑤,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⑥魄⑦。
(节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注释】①经始:开始。
②禹:治水的大禹。
③广:开阔。
④崇深:高深。
⑤捍:保卫。
⑥悸:惊动。
⑦魄:心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沿溯.阻绝(逆流而上)(2)哀转久绝.(消失)(3)河中漱.广(冲击,冲荡)(4)窥.深悸魄(看,望)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3.侧面描写是【甲】【乙】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示例:【甲】文: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用:突出三峡秋景萧瑟、凄凉的特点。
【乙】文:“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示例: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夜分()(2)虽.乘奔御风()(3)良.多趣味()(4)属.引凄异()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C.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D.哀转.久绝蝉则千转.不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湖心亭看雪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友善士
孟子谓万章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②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③论古之人。颂④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
【注释】①万章:孟子的弟子,一生追随孟子,为孟子所喜爱。②友:动词,交朋友。③尚:同“上”,上溯。④颂:同“诵”,吟咏。
②召田主劳以酒食
③或诉以乏人牛
④众皆谢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②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8.概括张全义是一个怎样的人。
9.文中张全义哪些事迹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顾章书
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③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④。仁智之乐⑤,岂徒语哉!
(节选自吴均《与顾章书》,有改动)
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还觅薜(bì)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薜萝代指隐士的服饰。③幽岫(xiù):幽深的山穴。④办:具备。⑤仁智所乐: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同“智”。
(选自《能改斋漫录》,有修改)
【注释】①王沂(yí)公:即宋朝的王曾,被封为沂国公。②咸平:宋真宗的年号。③门司:官府的门卫负责人。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府帅闻其归(2)公乃易服
17.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目录(一)陶公性检厉 (1)(二)楚庄王欲伐越 (2)(三)王羲之诣门生家 (3)(四)服虔匿名 (4)(五)丞相牛公应举 (6)(六)文天祥至潮州 (7)(七)庄子家贫 (8)(八)送李愿归盘谷序 (10)(九)喜雨亭记 (11)(十)苏轼其人 (12)(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官府用的竹子,陶侃总是命令把锯下的根部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
后来桓宣武征伐蜀地,把战船组装起来时,都用这些竹头来做竹钉。
(二)楚庄王欲伐越楚庄王欲伐越①。
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越:越国。
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丧.地数百里:___________ (2)自见之谓明.:___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4.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2.(1)丧失(2)明智3.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
4.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
5.①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
②听了庄子的劝谏之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
【参考译文】楚王想要攻打越国,庄子谏阻说:“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王说:“越国的内政混乱,兵力削弱。
”庄子说:“我担心人的见识好像眼睛一样,能看清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
大王的军队从被秦、晋打败,丧失国土几百里,这说明我们的兵力是软弱的。
庄蹻在国内作乱,而官吏镇压不住,这说明我们的内政是混乱的。
所以大王的兵弱和政乱不亚于越国,可是还要攻打越国,这就是人的见识如同自己的眼睛一样啊!楚庄王于是放弃了攻打越国的想法。
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
所以说:能看见自己身上的问题就叫作明智。
(三)王羲之诣门生家王羲之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
棐,通“榧”,木名。
②真草:楷书、草书。
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
④老姥(mǔ):老年妇女。
⑤王右军:指王羲之。
⑥重:看重,推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诣.门生家___________ (2)因.书之___________(3)又尝.在蕺山___________ (4)姥初有愠.色___________2.用“∕”分别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1)羲之书其扇(2)持六角竹扇卖之3.翻译下列句子。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拜访,到(2)于是,就(3)曾经(4)生气2.(1)羲之/ 书其扇(2)持六角竹扇/ 卖之3.(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呢。
4.①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懊悔了许多天;②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人们争着买她的扇子。
【参考译文】王羲之曾经到他的一个弟子家,看到一棐木几案平滑干净,于是就在上面写字,这些字一半楷书一半草书。
(这些字)后来被这个弟子的父亲误刮去了,这个学生连着懊恼了好几天。
他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一把六角扇在卖。
王羲之就在老妇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写了五个字。
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左右。
”老妇人遵照他说的(去做),人们都争着来买这把扇子。
又有一天,老妇人又拿着一把扇子来,王羲之笑着却不答应。
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推崇,都像这些事一样!(四)服虔匿名服虔①既善《春秋》②,将为注,欲参考同异。
闻崔烈③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
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
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
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注释】①服虔:字子慎,古文经学家。
②《春秋》:指《左传》。
③崔烈:字威考,安平人。
1.用“∕”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只断三处)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服虔既善.《春秋》:___________ (2)为烈门人赁.作食:___________(3)辄窃.听户壁间:___________ (4)明蚤.往: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文中可以看出服虔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
2.(1)善于,擅长(2)租用,雇佣(3)偷偷地(4)通“早”,早上3.服虔随后知道崔烈不能胜过自己,就逐渐同崔烈的学生议论他讲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
4.服虔是一个虚心好学、治学严谨(或:讲究策略、为人低调)的人。
【参考译文】服虔擅长研究《春秋》,准备给这本书作注,想参考比较各种观点。
听说崔烈召集门生讲《春秋》,便隐姓埋名,结果得以被崔烈的门徒雇去做饭。
每到崔烈开讲时,他就站在门外(户:单扇门。
一扇为户,两扇为门。
壁:泛指器物上起遮挡作用的东西)偷听。
服虔随后知道崔烈不能胜过自己,就逐渐同崔烈的学生议论他讲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
崔烈听说后,猜不出是什么人,但早就听说过服虔的名声,心里怀疑是他。
第二天早晨,崔烈就去服虔处,趁着他还在睡梦中,就喊道:“子慎,子慎,”服虔不觉惊醒过来,作了应答。
两人因此成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