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教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设计

2.1.2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共2课时)第2课时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元素的概念,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4)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和发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原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建立及物质结构的微粒性。

教学难点:区别元素、原子这两个概念,建立微观运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三、教学用品药品:水、品红溶液、酚酞试液、浓氨水、花露水、蔗糖、酒精。

仪器:烧杯若干、50 mL量筒、100 mL量筒、小喷壶。

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2. 主要板书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元素原子概念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

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联系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即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

初三化学秋季班教师日期学生课程编号04 课型复习课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目标1.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元素的概念,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教学重点1.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元素的概念,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教学安排版块时长1 知识梳理40mins2 典例解析40mins3 师生总结5mins4 课后作业35mins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梳理一.构成物质的微粒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1)大部分物质是由_________构成的,如:水、苯。

有些物质是由_________直接构成的,如:金属、稀有气体。

(2)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_的一种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1)体积小,质量小;(2)微粒在不停的运动;(3)微粒之间有_________;(4)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

【练一练】以下关于粒子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C.原子不能再分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二.分子原子的特征【导入】做糖溶于水的实验;在教室喷洒花露水;50mL 的水和 50mL 的酒精混合。

【思考】糖为什么不见了?水为什么变甜了?教室为什么有花露水的味道?体积为什么减小了?氧气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能吗?为什么?【结论】糖这种物质是可以分割的,是由我们看不见的分子构成的。

下面我们将从微观的角度讲解物质的构成。

总结:(1)分子的_________很小,体积很小;比如,滴水有多少个分子是 15 万亿亿个。

九年级化学《3.1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学案 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3.1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学案 沪教版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 习第1课时 构成物质的微粒【学习目标】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3、能对原子与离子进行比较,能根据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判断阴、阳离子和原子; 【学习重点】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理解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学习难点】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分子和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 和 都很小,需要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 (2)分子总是在不断 着,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 ; (3)分子间有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

(5)分子在化学反应中是可分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

分子 原子 新的分子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概念(1)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 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 构成的物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4.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的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而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 和 两种粒子构成的。

5.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6.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质子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与交流活动一、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Ⅰ)请判断下列现象能否用微粒的性质来判断1. 春天闻到花香的味道;2. 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易发生爆胎事件;3. 秋天北京易刮沙尘暴;4.冬天水银温度计中的示数比夏季都要低(Ⅱ)在化学晚会上,冬冬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她将两个“空瓶”中间的毛玻璃片抽去.两瓶均由瓶口向瓶底逐渐充满红棕色气体,其奥秘如图所示。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魔术中产生上分裂 组合述现象的原因是:①____ ___;②____ ___。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课后练习题,尤其是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题目,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请大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通过做题检验自己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家庭小实验:设计一项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家庭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同学们可以尝试在家中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思考这是如何发生的。”
3.案例分析:搜集日常生活中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寻找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分子、原子和离子作用,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4.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分组讨论分子、原子和离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小组报告,并在下节课分享。
“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分子、原子和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将你们的发现整理成报告,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介绍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通过实物模型、动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观粒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它们在化学变化中保持稳定;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组成;而离子则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5.强化练习与反馈,针对教学重难点设置梯度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6.开展课后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网络搜索等,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授课题目: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授课教师:
学校:
科普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专题三物质的构成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普2011版初中化学教材专题三单元一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物质的构成”中的课程内容。

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本课内容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学习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生活经验、实验、图像、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将宏观和微观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从学科的微粒观来认识变化,建立微粒的概念,即“微粒观”。

为以后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归纳、想象、类比、推理等方法形成微粒的概念,并学会用微粒基本性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强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和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实验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然后逐渐加入食盐,让学生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它们在微观层面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1.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较高,教师可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限,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微粒的概念。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交流、协作能力,以提高学习效果。
4.部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场景认识不足,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拓展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推荐相关书籍、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外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化学实验室、开展环保项目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注重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如观察分子的扩散、原子的颜色反应等,让学生在实验中验证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计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多方面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5.学会使用显微镜、光谱仪等实验仪器,观察和检测基本微粒的存在和性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1课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2.能用微粒的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3)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2、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学习过程】[创设情景]教师在教室里喷洒香水[提出问题]为什么能闻到香味?[引入课题][板书]单元3 构成物质的微粒一、自主学习(一)知识回顾:1.水银温度计中填充的液体受热,液柱________,降温液柱________(填“升高”或“下降”),该变化是_______变化。

2.水是无味的液体,蔗糖是带_______味的固体,把适量蔗糖放入水中的现象为________,品尝糖水为_______味,说明构成蔗糖的粒子扩散到水中去了。

(二)阅读理解:阅读课本P52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从微观角度看,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微粒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概念:简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 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4. 总结:强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原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离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理解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离子的定义,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质量复习课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质量复习课教学设计
2.遇到问题时,可与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共同解决。
3.作业完成后,及时上交,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科学家如何精确测量原子的质量。
4.小组合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并完成一份关于原子质量知识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展现本节课所学知识。
5.视频观看:
-观看与原子质量相关的教学视频,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解程度。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解答过程的简洁和清晰。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原子质量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2.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质量的知识。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在思考中深化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2.通过学习原子质量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强调原子质量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精确计算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原子质量与元素周期律有什么关系?
-在实际生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纠正错误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计算题和实验题。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原子结构,理解电子的分布和原子的化学性质。
2.利用实验视频,展示离子形成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离子的特性。
3.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下探索化学原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是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原子和离子之间的转化过程。
五、案例亮点
1.创新的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本教学案例中,通过摩擦气球带电的实验导入新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了他们对电荷和微观粒子世界的好奇心。这种创新的情景导入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的教学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兴趣基础。
2.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增强知识直观性
案例中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动画、实验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原子和离子概念具象化,使学生在视觉和感官上直观地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离子的形成过程。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降低了知识点的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培养批判性思维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将学生分成小组,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完成实验报告、制作科普海报等,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提高自我认知。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化学: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沪教版九年级)

化学: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沪教版九年级)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分子原子1.复习知识【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

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

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微粒构成物质教学案

微粒构成物质教学案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答案:(1) B (2)①氯化钠溶液 ②15. 3% (3)钠离子与水分子中氧原子相互吸《微粒构成物质》教学案[复习要求]1. 认识物质的为理性,指导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能从物质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有机物和无机物。

5. 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的观念。

[要点梳理]活动一、知识回顾:1. 认识微粒结构示意图2..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A 决定(1)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 )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

(3)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决定粒子的类别和离子所带电荷数。

B 等式(1) 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在原子中) (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 离子所带电荷数=其化合价数值 (4) 元素最高正价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 元素最低负价数=8-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6) 原子团的化合价=其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典例精析]1. (10苏州)(1)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能代表水分子的是◎(选填字母序号)。

D(2)利用(1)的结论,通过观察左下图,试回答下列问③请描述框内离子与分子结合时的特点题。

①框内代表的物质是 ②框内NaCI 质量分数为引,氯离子与水分子中氢原子相互吸引 相关练习:《学业水平说明指导》2. 我们认识微粒后,它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我们接着看活动二、探究分子、原子在化学、物理变化中的特性 分子性质:分子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典例精析]2.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选项操作或现象分子的特性A 给篮球充气B lOOmL 酒精和 lOOmL 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 200mL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D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变式反馈]《学业水平说明指导》活动三: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原子内的的电子排步3)原子结构。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课时复习教案沪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课时复习教案沪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复习教案沪教版班级:姓名:家长签名教学要求:1.认识各种绚丽多姿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2.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粒子之间存在空隙;2.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难点:学会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 一杯盐水,你能用什么办法从中获得食盐固体呢?2.高锰酸钾是由许多高锰酸钾的微粒构成的,高锰酸钾的颗粒是颜色的,把高锰酸钾溶于水中,可得到颜色的溶液。

3.大量的实验证明,物质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构成的。

二、教学过程(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察思考】:实验1:取少量食盐或蔗糖加到一杯水中,仔细观察现象并解释【观察思考】:实验2:取高锰酸钾颗粒,能否再分?,如果能,怎么分?由实验1、2,得到的结论是(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观察思考】:实验3:操作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溶液甲。

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操作(2):重新配制甲溶液,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操作(3):在烧杯B中以蒸馏水代替浓氨水,重复实验1的操作。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生活中还能说明这个结论的实例有此外,物质的运动速率还与外界的温度、空气流通有关。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实验探究】实验4:取一根长约100cm长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加入50ml水,然后加入50ml无水酒精反复震荡,观测。

通过探究和讨论,得出结论:[游戏:比比谁的力气大]实验5:取两支大小相同的注射器,分别由一名女生、男生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堵住末端的小孔,有力向前推,看谁“力气大”。

通常物之间的间隙: > >归纳物质的构成的特点(三点)。

目标检测【基础题】1.我们能够嗅到这处花香的事实,可以说明()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微粒构成物质》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微粒构成物质》复习教案

《微粒构成物质》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记住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懂得判断原子、阳离子、阴离子。

二、复习重难点重点:构成物质的微粒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难点:能清晰地认识微粒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复习过程[引入]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天都要引用一定量的水,那么你们知道水是由什么构成的吗?[过渡]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复习回顾]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微粒构成。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______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3、______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4、______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课件展示几张图片,问:这些物质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看图片并回答问题。

[板书][提问]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_________、原子构成的是_________、离子构成_______。

氢气氯化钠二氧化硫铁氯化钙硫粉氦气二氧化碳[过渡]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那你们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下列现象吗?1、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2、加压情况下,可以将25m3石油气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

3、湿衣服在太阳下晒比在阴凉处要干得快。

[小结]一、微粒的性质[幻灯片]展示相关练习。

二、分子和原子[提问]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是两种不同的变化,从宏观上这两种变化的本质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提问]我们能从分子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变化的不同之处吗?[多媒体展示微观过程][讲述]在物理变化中,没有新分子生成,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和间间隔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提问]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师生共同归纳。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教学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教学设计

《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教学案知识回顾1、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2、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3、物质的组成(构成)单质分子CO2元素物质原子Hg化合物离子NaCl4、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 原子的质量。

质子 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③决定 种类。

原子核 ①每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原 中子 ② 电荷。

③决定同类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子 ①质量约等于 (或 )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的性质。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阳离子:核电荷数=阴离子:核电荷数=例题精讲有A 、B 、C 三种粒子:已知A 带1个单位负电荷,其核外电子排布与氩原子相同;B 粒子的第一、第三两电子层的电子数相等;每个C 粒子中有3个原子核,其质子数总和为10。

(1) 写出A 、B 、C 的符号:A ,B ,C 。

(2) B 粒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A 粒子的核电荷数是 。

(3) 写出B 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金属钠与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练习巩固1、1994年12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有111个质子,161个中子,则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A 、111B 、272C 、50D 、1612、一种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和6个中子,另一种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则它们不同的是( )A 、核电荷数B 、核外电子数C 、原子的质量 D3、某元素R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8之间,已知R 2- 的核外有x 个电子,则R 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及与钠化合时的化学式分别是 ( ) A . x 、Na 2R B . 2x 、NaR C . ( x -2)、Na 2R D . ( x +2)、Na 2R4、一种物质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成两种或多种更简单的物质,这种物质是( )A 、化合物B 、混合物C 、空气D 、单 宏观组成 微观构成。

复习课:微粒构成物质(公开课)

复习课:微粒构成物质(公开课)
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1)区氢别元:素元素是氧宏元观素概念,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如: 水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的。原子是微观金概原念子,描 述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微观构成,如:金是氢由原_子_____氧__原_构子
成的(;2)也联描系述:分元子素的构是成具,有如相:同水核分子电是荷由数__的__一__类_和原__子____ 的构总成的称。。原子和元素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
原子核
第3层(最外层)
第2层
第1层
电子层
原子核带正电
核电荷数
+ 15 2 8 5
第1电 子层 最多 排2个 电子
第二 电子 层最 多排 8个 电子
最外 电子 层最 多排 8个 电子
该层上 的电子 数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 元素
非金属 元素
<4
≥4
等于8 氦为2
易失
稳定结构
电子
※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判断微粒的稳定性
知识归纳五: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共有 7 个横行,18 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 个 族 (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2、元素中期表中的信息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3、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序数=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2)同周期的原子 电子层 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则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
A.25 B.30 C.55
D.80
4、生活中常接触到“加碘食盐”、“高钙牛
奶”,其中的“碘”和“”应理解为( C )
A.单质
B.分子
C.元素 D.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教学案
知识回顾
1、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2、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3、物质的组成(构成)
单质分子CO2
元素物质原子Hg
化合物离子NaCl
宏观组成微观构成
4、原子的结构
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原子的质量。

质子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决定种类。

原子核①每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原中子②电荷。

③决定同类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子①质量约等于(或)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性质。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数 = 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为什么?)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例题精讲
有A、B、C三种粒子:已知A带1个单位负电荷,其核外电子排布与氩原子相同;B 粒子的第一、第三两电子层的电子数相等;每个C粒子中有3个原子核,其质子数总和为10。

(1)写出A、B、C的符号:A ,B ,C 。

(2) B粒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A粒子的核电荷数是。

(3)写出B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金属钠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巩固
1、1994年12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有111个质子,161个中子,则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111
B、272
C、50
D、161
2、一种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和6个中子,另一种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则它们不同的是( )
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
C、原子的质量
D、元素的种类
3、某元素R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8之间,已知R2-的核外有x个电子,则R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及与钠化合时的化学式分别是()
A.x、Na2R
B. 2x、NaR
C.( x-2)、Na2R
D.( x+2)、Na2R
4、一种物质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成两种或多种更简单的物质,这种物质是( )
A、化合物
B、混合物
C、空气
D、单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