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要求
小学数学科课堂常规要求
小学数学科教学常规要求
课前要求
1.每节课教师要进行课前2分钟的口算训练,按新课标要求每分钟
7——8道题的速度进行训练,不提倡集体回答的形式。
内容自选。
2.自习新知识时间不少于3分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如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划出重点、看不懂的地方要打上问号、多读几遍)。
课堂常规
1.教师少代替多引导,让学生多参与课堂。
对学生出现的错例以及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2.每节新课保证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时间达到5——10分钟。
完成美好交流环节后,先完成书本例题后的练习。
3.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听、说、思、交流与合作等。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课堂教学管理,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动态,要少用集体回答问题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
5.教师的板书设计要体现本节课的重点,条理清晰,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课后要求
按照辅导组下发的《镇隆镇小学数学科作业常规要求》布置作业和批改。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主渠道。
为了实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不断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依据国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文件精神,结合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制定此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准备(一)学习课程标准教师要认真领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规定,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在学习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确立课堂教学的质量底线,为教学预留灵活实施的空间。
(二)研究教材教法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熟悉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涵的“四基”,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要理清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
倡导教师参阅不同版本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拓宽教材研读的视角。
教师应注重对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三)进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学生“最近发展区”。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分析、学生访谈、课前测试等方式精准分析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和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确定“已有的基础”和“需要的基础”之间的纵向差异,以及学生个体间的横向差异。
深入探究缩小差异的主客观路径,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难点,找到突破的策略。
(四)制定阶段计划课堂教学需要有计划性和前瞻性,应正确体现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课程目标一单元目标一课时目标”的层次性,体现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教学在整个课程内容及单元教学中的特定地位。
教学内容的设置及陈述既应指向具体教学内容的内涵及要求的凸显,更应指向这一内容在整个课程及单元中,基于系统价值取向的特定教学功能,充分体现学习过程及其整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
阶段性计划一般应该包括“学段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
小学 数学 课堂管理制度
小学数学课堂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能力,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数学课堂管理制度,以保证教学效果的达到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一、课前准备1. 教师应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备课、布置好教室和准备教学用具。
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3.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课堂所需的辅助教学工具和教材,确保教学用具的完好和充足。
4. 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二、课堂纪律1. 学生应按时到达教室,迟到者应自觉站在班门口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惩罚。
2. 学生应保持课堂秩序,严禁在课堂上大声喧哗、互相讲话、打闹等行为,否则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惩罚。
3. 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提问和回答问题,不得擅自离开座位或上厕所,必要时应事先向教师请假。
4. 学生应遵守课堂规则,如不得在教室内吃东西、乱扔垃圾、翻阅课外书籍等,否则将受到严厉批评和惩罚。
5. 学生应注重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和鼓励,班级内部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
三、课堂互动1.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潜力,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解、演示、练习、讨论、游戏等。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发言,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评价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表现,随时进行课堂评价,包括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反馈评价等。
2. 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认真对待评价,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三要素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三要素
小学数学是孩子们学习的基础科目之一,对于其有效课堂教学来说,需要具备以下三
个要素:
1.积极互动
互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
传统教学方式已不适用于当今社会。
教师应该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互动,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思考方式,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
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有效。
2.注重实际应用
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了解其相关的实际应用。
教师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
数学概念,让学生立即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例如,教授轮廓面积时可以引入房间
面积的概念,教授除法时可以引入购物的实际例子。
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并
将其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3.重视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的思考和理解方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
题和假设,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
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普通的算术题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让学生通过
自己的想象和探究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背诵公式和计算方法。
总之,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注重积极互动、实际应用和启发式教学三个方面。
只有教师注重以上三个要素,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并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养成及规范要求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养成及规范要求(一、二年级)一、课前准备习惯1.开学初第一节数学课时,明确课堂规则。
教他们课间应摆放好上课所需的学习用品,书本放在课桌的右上角,文具盒放在课桌的正前方,便于取放,其他东西一律不准出现在桌面上。
2.在打了预备铃并在上课铃响之前进入教室。
3.铃响进教室坐后,坐姿要求双手叠叠放,双腿并并拢,眼睛看前方,端正坐好等老师上课。
这里老师必须严格要求,需要用一定的时间管理,可以拿出一两节数学课来管理。
二、课堂学习习惯1.上课纪律一定要掌控好,可以利用对答口令。
比如“12—停下”、“123—坐端正”、“小眼睛—看黑板(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
老师在刚接触学生的时候,就要明确自己上课的奖罚制度,制定好自己课堂上的制度(包括怎样奖,怎样罚)。
而且必须要实施,不能放纵,这样不管是奖罚,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教学工作当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或者修改。
2.要让学生读书本的时候一定要看着所读的字,老师写在黑板上讲的时候一定要看着黑板。
3.让学生上课要专心听(包括听老师讲、听同学的发言)。
4.要该朗读的时候大声朗读,该说的时候大胆说(包括回答老师问题、评价他人发言和参加小组讨论)。
但是要注意教学生上课发言要先举手,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略高于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
发言时体态端正、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完整有序、说普通话。
5.要求学生读书时一定要指着所读的字,该写字的时候认真写,该摆一摆,做一做的时候就认真摆、认真做。
6.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勤于动脑,勇于发言,善于生疑。
7.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上课做小动作,玩玩具和学习用品等,这种现象再正常不过了,所以只要发现一例这样的事件,就必须严肃处理,必须是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处理,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8.教学生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并能给予积极的评价;能仔细倾听老师讲解,并按要求认真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规范要求
小学数学教案规范要求
一、教案标题:应简短明了,准确反映教学内容的主题。
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
2.教学重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突出。
3.教学难点:指出可能遇到的难点,做好突破。
三、教学准备:
1.教学准备材料:列举所需的教学资料,教具等。
2.教学准备工作:如复习相关知识、预先测试学生水平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问答或游戏等。
2.新课讲解:系统讲解新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
3.课堂练习:设计巩固练习,确保学生掌握。
4.课堂交流: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记忆。
六、板书设计:清晰、简洁,突出重点,方便学生复习。
七、课后作业:设计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八、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做好调整。
以上规范要求范本仅供参考,具体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行为规范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行为规范一、课前准备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们应当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的习惯。
准备工作包括:复习上一次的数学内容,预习当天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将必要的学习工具准备齐全。
二、进入教室学生应当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地进入教室。
不得随意进出教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嘈杂。
三、就座安排学生应当按照老师的安排,有序地就座。
在课堂中,保持正确的坐姿,保持安静,不得打闹或互相干扰。
四、言行规范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应当保持良好的言行举止。
不得大声喧哗,不得说脏话或粗俗语言,不得以歧视、讽刺等方式对待他人。
五、积极参与学生应当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提问和回答问题时,要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观点。
六、尊重师生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应当尊重老师和同学。
对老师讲解时,要认真倾听,不得打岔或插话。
对同学的意见和提问,要认真思考,予以尊重和回应。
七、互助合作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应当互相帮助、合作。
当同学遇到问题时,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
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他人,共同实现学习目标。
八、使用学习工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应正确使用学习工具。
使用尺子、铅笔等绘图工具时,应当小心操作,保持工具的整洁。
使用计算器时,应当遵守老师的指导和要求。
九、整理课桌在数学课堂结束时,学生应当整理课桌,保持课桌的整洁。
将学习工具按要求放回原位,不留下垃圾或杂物。
十、听从指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应当听从老师的指挥和安排。
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离开教室。
离开教室时,不得打闹或制造噪音。
总结: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行为规范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们要时刻牢记这些规范,并积极践行。
只有做到文明有序、互谅互助,才能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愉快和充实。
SD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山东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坚持素养导向,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强化系统性和整体性。
教学设计至少包括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要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情的全面分析,进行整体设计。
1.坚持素养导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是对“四基”“四能”教学目标的继承和发展,核心素养对“四基”“四能”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表现、发展水平和阶段性要求,注重建立具体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关联,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教学要求中,形成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2.重视整体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整体性、阶段性和层次性。
要改变以往过于关注课时目标设计的习惯,转向基于主题、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要依据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规划设计学年(期)目标、单元目标,围绕单元目标细化具体课时目标,形成连贯的、有层次、有结构的教学目标体系。
在实现知识进阶的同时,体现核心素养的进阶。
3.注重全面分析一是课程标准分析。
整体把握数学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与评价建议等各部分的核心要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结构化课程内容体系、单元整体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与评价要求等关键问题。
二是教材分析。
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特征。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来源、结构与关联、价值与意义,找出起关键作用的核心概念,强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准备(一)课标研读1.深入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深化对数学课程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探索数学课程应承担的立德树人具体任务与路径方法,形成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育人观。
2.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性质,领会课程理念,熟知课程目标,明晰课程内容,弄清学业质量要求,明确课程实施建议。
3.把握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理解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要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基本要求全面落实。
(二)教材分析1.理清教材的基本结构、编排特点和逻辑关系,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来源、结构与关联、价值与意义,强化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保持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建构起数学学习主题统整下的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2.加强课时教学内容研读,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含的知识点,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和关联,挖掘知识背后所对应的思想方法和承载的核心素养。
3.拓宽教材研读视角,倡导参阅不同的教学材料,围绕拟定的课时目标,结合教学现实,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选择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
(三)学情分析1.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科学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因素。
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适时进行分层教学。
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调查和教师经验等都是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解决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教学矛盾提供依据。
分析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为找准教师组织、引导教学的发力点和提高教学预案设计质量提供保证。
(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始终把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作为课堂学习的高阶目标在教学中给予落实。
要把“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能全面反映教学活动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要求,体现数学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保持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整体一致。
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课堂要求
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课堂要求表篇一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数位顺序表;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2、会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5、会辨认锐角、钝角、直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讲一个图形沿水平方向或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又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篇二一、暑假生活已经结束了,我们重返校园,我们不能再像暑假那样悠闲与懒散,我们要尽快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
在暑假里,有什么事情、事物或是什么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新的学期里,你有什么打算呢二、你们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你将被一年级的新生称为哥哥、姐姐。
你不再是刚入学什么也不懂的小小孩儿了。
你应该为新入学的弟弟妹妹们做好榜样的责任,做事不可再任意而为。
三、课堂常规1、课前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盒统一放在课桌左上角;三分钟内容:读背乘法口诀;2、上课、起立、坐下的姿势;坐姿:脚并拢放平,腰挺直,双手叠放桌面。
3、课中:耳认真听;口大声说;眼看老师;脑积极思考。
4、回答问题时举右手经同意后起立回答。
站在过道上手背后面大声回答问题,别人回答时也要安静认真的听。
5、下课起立,师生道别后,安静下课整理物品。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第1条: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等。
学期教学计划应该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学期教学的总目标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要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时教学计划要在学期及单元教学计划指导下结合教学实际制定。
第2条:备课备课要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读小学数学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特点,从单元整体视角入手,整体把握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和实施策略。
要进行科学的学情分析,借助课堂观察、前置性作业、学生访谈等途径,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困惑,找准学习起点;要对教学载体、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作业设计等进行全面思考;要坚持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建立健全研讨机制,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严禁无备课教学。
第3条:教学设计要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处理好整体性和阶段性的关系,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适合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学习环节;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重视设计合理问题,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加强课堂作业的设计,既要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还要注重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常规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常规一、课前要求1、提早进入教室,明确课前应上厕所、喝水、预备本节课所需的学习用品及摆放位置等。
如:数学课(数学书、口算本、铅笔盒等的摆放)2、上课铃声一响,迅速回班静息等待老师上课。
3、教师进入班级后,听到教师喊上课后,班长喊起立,然后向教师问好,坐下(要求问好时声音整齐、响亮,起立时速度快、整齐、安静)。
二、听的要求1、上课中途需要离开教室,须先向老师报告,老师承诺后方能轻轻从后门进出。
2、上课迟到者,在教室门口喊报告,经老师同意后,轻声走进教室。
3、听讲时躯体坐正,双手抱臂,双脚放平,注意力集中,不讲话、打闹,不做小动作,不传纸条,不阅读与上课内容无关的书籍或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作业。
4、珍爱课堂每一分钟,认真倾听,积极摸索,大胆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的要求1、课堂上回答提问与提出问题规范地举起右手示意,不能站着举手或是边举手边喊,经教师承诺后起立站直回答。
发言完毕,经老师同意后轻轻坐下。
2、答题或提问态度严肃认真,讲一般话,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做到说话完整,条理清晰,有自己的专门看法。
四、写的要求1、在课堂上做作业时应该听清要求,明确格式,保持教室的安静。
2、作业格式规范、整齐,独立、按时完成。
注意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列竖式格式。
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写上“单位名称”和“答”。
3、学生只承诺用铅笔书写,不许用自动笔、水笔、钢笔等。
4、作业姿势要端正,左手按住作业本或是平放桌上,右手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自觉爱护视力。
5、作业本要妥善保管,不能乱扔、乱写、乱画与撕毁,保持作业本的卫生与整洁。
五、合作学习的要求要求学生们第一听清合作要求,然后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不做旁观者。
六、小结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常规要求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常规要求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常规要求;小学一年级学生研究观念淡薄,惯了三年的幼儿园生活,还不知道知识和学好知识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尚未形成良好的研究惯。
今年我带一年级,回忆第一次教一年级的过程,请教刚刚教过的老师,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快步入正轨,着重从以下培养数学课堂常规。
一、研究用品要备好,上课之前摆整齐。
铅笔2支,橡皮一块,直尺一把,文具盒一个,数学书包书皮,写上班级和姓名。
所有物品摆放课桌右上角。
二、上课研究严要求,提高质量有保障;1、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
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
2、专注倾听其他人的发言。
提醒语;还有几个小朋友没准备好呢!XXX谁听得最认真。
比一比,他的说法跟你是不是一样,欢迎发表不同的意见。
×××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
你也说的很好;你答得十分正确,有进步。
你能大胆发言了。
虽然回覆得不完整正确,但已有进步了,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回覆正确。
3、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创设情境,直观的操作,循序渐进的、有层次地锻炼。
4、学生认真书写作业惯的培养。
5、课堂调控语言口令化。
第1页(老师的发令要注意有节奏,干脆爽利,学生做到应对自动化。
)123——快安静321——坐端正!123——坐坐好,321——请安静小嘴巴——不讲话!(闭闭好!)小眼睛——看黑板!(看老师!)谁最棒——我最棒!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写字——一拳,一尺,一寸!站起来——大声讲。
同学讲——仔细听。
身体——坐直!说停——就停!手指——点对!两手——放平!火车火车在哪里——火车火车在这里。
(学生坐好)上课铃声响,赶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
一、二、三,请平静!七、八、九,闭上口!身坐正,腰挺拔。
头----正;肩---平;身---坐直;两脚--稳稳踏着地。
谢谢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有哪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有哪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有哪些一、课前准备1、熟悉《数学课程标准》和大纲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领会编写的意图,弄清“双基”的具体内容,挖掘“智能”的可培养因素,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研究各单元、章节、知识点在全书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
每学期开学前,要认真订好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应包括全学期的教学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简析、教学措施、教学进度等。
2、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状况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以利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3、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全面而具体,既要有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又要有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不仅要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4、认真写好教案。
教案要提前两天写好。
教案要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备课个性,提倡两次备课。
采用电脑备课的老师要在备课本上留下第二次备课的痕迹。
教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
教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拟写,要结构合理、详略适度、层次清楚,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得照抄参考教案,提倡写教后感。
要加强集体备课,原则上一个单元集中活动一次,并填写好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5、精心设计练习。
不管哪种课型,练习设计都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
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要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6、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教学设备的实际,认真准备学、教具。
考虑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课堂基本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研究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现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特制定小学数学课堂基本要求。
一、新授课新授课是课堂教学主要的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
新授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导入新知。
在学生研究新知识之前,可以利用提问、题计算来复旧知识;也可以创设故事、游戏、生活、问题等情境,让新知孕伏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研究情趣;还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直观演示等手段导入,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
2.新知探究。
按照教材和目标要求经心设计问题,启发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关键处作适当点拨;有的例题可以让学生测验考试完成,对出现的问题要有必要的讲解,疑难点可以让学生举行合作探究、动手实践,使学生亲身材验了知识的构成过程。
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及现有条件运用挂图、模型等教具、学具和电教手段,增加直观性。
在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构成研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研究惯。
3.总结归纳。
教师要抓住新知的生长点,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归纳出一般规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
4.巩固练。
主要以基础练为主,要注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问题设置要体现出条理性。
在学生做练时教师要巡视,及时了解练的效果,及时反馈,及时纠错改正,从而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把握情况,构成初步的解题技能。
5.课堂小结。
教师或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课堂研究即将结束时举行针对性的归纳回顾。
在小结中师生可以一起回顾。
本节课中学了哪些新知识,然后指导学生举行反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还可以将知识延伸到下一课的内容提出悬念,所以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是既定任务的终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要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要求一、基础知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包括数的基本概念、数的运算、平面几何、比例、分数和小数等。
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的基础。
二、概念的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各种数学概念,包括数的概念、算术运算的概念、平面几何的概念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三、应用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即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四、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推演能力等。
这些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所需要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给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机会,并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五、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没有直接指导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学习、探究、思考的能力。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去探究、思考。
六、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与他人一起学习、协作、交流的能力。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学习效率更高,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要求包括:掌握基础知识、清晰地理解各种数学概念、培养应用能力、提高思维能力、鼓励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这些要求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应特别注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要做到课前三定(定学情、定目标、定资源)。
定学情: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分析相关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
定目标:合理划分教学内容,恰当确定教学目标。
定资源:针对教情、学情设计合理的教案,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适当的教学形式,准备合理的教学材料。
二、课中要做到三重(重环节、重问题、重活动)。
重环节:遵循教学规律,环节清楚,流程合理。
有引入、有建模、有小结、有应用。
重问题:体现数学思考,突出问题解决,揭示数学规律,强化数学思想。
有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重活动:有组织与引导的教学活动,有平等而互助的交流活动,有独立与共享的思维活动,有体验与操作的实践活动。
三、要做到课后三清(清作业、清辅导、清改进)
清作业:就是及时检查作业情况,采取合理方式进行作业批改。
清辅导:收集典型作业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评讲。
同时注意优生和差生的个别辅导。
清改进:针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及时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预案。
孙家坝小学数学教研组
2013年10月。
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常规
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常规
一、课前准备:
1、预备铃响,迅速进入教室静息候课,迟到同学要报告教师,经过允许方可进入。
2上课前必须准备好学习用品,课本、作业本、文具盒统一放在桌面上。
全班准备齐全方可上课。
3、没有老师的允许不准打开课本。
二、上课:
1、坐姿端正,注意力集中,目光前视,专心致志地听讲,不做无关事情,没有多余动作。
2、积极举手发言,举手时右手自然举起,五指并拢向上举直,肘部不离开桌面。
3、回答问题大方自然,用普通话,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4、掌声鼓励整齐响亮,3秒即停。
三、作业:
1、读书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
2、要养成爱护作业本的良好习惯。
3、作业格式正确,用笔统一,答题用钢笔,作图用铅笔,书写认真、卷面清洁,严禁潦草。
4、作业时独立完成,不与别人交谈。
5、错题要及时订正,不懂问题要请教老师。
6、作业必须按时、认真完成。
四、下课:
1、下课师生互致问候,动作整齐,不做无关事情。
2、集队迅速,做到“快、静、齐”。
3、课间文明休息,不在楼道上追逐打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于这一基本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
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呢?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
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
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那时你会思考那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
这时可呈现两种情境:①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
②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
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提出:根据调查①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根据调查②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一箱需多少钱、买两箱需多少钱?等数学问题。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这样,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2、发扬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
“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
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
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
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
曾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位学生对“四万万同胞”的“四万万”提出了疑问,许多学生发出哄笑。
这位教师不但没有责怪学生愚昧无知,反而鼓励了他,同时在解决“四万万”就是“四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为什么用四万万而不用四亿“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不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提问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决心。
可见,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时,教师才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于何处。
才能对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
反之,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一些发自内心却又异想天开的问题,看作是旁门左道,是“有意捣乱”采取压制的方法,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杀,成为真正接受知识的“容器”。
所以,发扬民主意识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是开启思维之门器官的钥匙。
3、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进一步掌握提出数学问题的针对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自觉反思,逐渐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以后提问更贴近所学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
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这样,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怎样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已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思考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进入角色以后,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有一位教师在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讲解式”(摆小棒)的呈现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发现式”,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此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
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
问题一旦经过一番努力后被解决,学生就会有紧张愉快的体验,有成就感、自豪感、价值感,这些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源动力。
其次,可建立学习小组。
学生的发展存在者不平衡性,无论哪个班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生活、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
在课堂上,面临着要解决的一个个数学问题,学生的解决方法是各不相同的。
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我们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建立学习小组,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不同水平的层次的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
这样,小组成员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适时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与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经常性的合作交流中,提升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探索中解决数学问题。
皮亚杰认为:“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与手”、“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因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鼓励发现新知。
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探究而获得。
如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对自己的圆柱模型进行自主操作,讨论“有什么方法验证圆柱两个底面是否相等?”这样学生通过剪、量、叠等多种方法,进行积极地讨论、探索,得出“把上下两个底面剪下叠起来,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两个底面的直径、半径、周长,是否相等”;“上下两个底面的对称轴是否相等”等多种检验方法,并从中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
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动眼,解决了问题,使其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题:“请在下面平行四边形上画一直线,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
”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如何分”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
(如图)……得出,这样的线可画无数条。
但教师并不到此为止,而是接着提问:这些平分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只要是通过平行四边形中心点的直线,都能平分这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孕伏了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知识。
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上所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
在这方面,教师要自觉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
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中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又如,在学习了“利率、利息”等概念后,一位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沟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他编制了这样的题目:“今天,爸爸把这月领到的工资1850元存入银行,所存定期三年,那么三年后的今天,爸爸取钱时,可取回多少元?”这样的问题,与生活非常贴近,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通过调查,了解银行利率,并应用自己刚学的百分数知识,通过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巩固学习知识,了解了金融知识,从而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