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合集下载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发表时间:2016-07-21T10:21:55.9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作者:邓莉[导读] 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这一教学的总目标。

山东省青岛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办麻兰小学266700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在我国已经实施数年了,已取得显著效果。

但在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本文提出了一些农村《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方法,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应对方法《品德与社会》课在我国已经实施数年了,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更早地融入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这一教学的总目标。

一、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现状1.《品德与社会》课专职教师缺失。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缺乏,或者说缺乏对这门课程的重视,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

兼任造成授课的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缺乏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

这样,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没有足够的时间钻研教材,也很少有兴趣或精力去研究教法,授课本身是一个被动的过程,缺少情趣和动机,甚至是上《品德与社会》课的时间都上了语文或数学等课程。

2.《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的课程。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问题一:课程内容单一许多教师会将《品德与社会》课程限制在最基础的礼仪和道德观念上,并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内容,如社会生活、文化知识、公民意识等等。

这样会导致学生们的视野狭小,缺乏对社会的真正认识。

解决对策:教师应该尝试将更多元化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比如通过互动游戏、讲故事、看影片等方式来教授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同时,教师也应该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考虑在内,编制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

问题二:学生参与度低很多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缺乏热情,导致课堂气氛单调,学生参与度低,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也不佳。

解决对策: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有趣,比如组织小游戏、开展讨论和辩论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问题三:缺乏实际教学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往往缺乏实际教学,仅仅是通过口头讲解来传授道德和社会知识。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解决对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通过参观社区,参加志愿活动和实地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生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

问题四:评估不够科学教师往往在考察学生的品德素质时只注重学生的书面表达、家庭作业等单一形式,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手段,导致学生的品德素质无法真正得到提高。

解决对策: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品德素质,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估,包括现场观察、小组讨论、班级活动等,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生动有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

82776 农村研究论文浅谈农村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国家为了促进小学生德育的发展,开设了品德和社会教育课程。

因此,要想上好品德和社会课程,使德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加强对德育的重视,要逐步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让品德和社会课程真正的在学校实施开来,并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家想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可是,学生家长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就不让孩子参加劳动,甚至什么家务都不让他们做。

这样一来,这些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父母不让做,我也实在没有办法。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会找合适的机会引导学生去进行锻炼。

还有的学生说:“我跟父母讲道理,如果他们不听,就通过信件等形式告诉我他们自己的想法。

”还有的学生表示:“我父母最怕我哭闹,所以我一哭,父母马上答应了,这种方法非常的有效。

”有的学生还这样说:“自己先做做看,通过做的效果让他们对我刮目相看。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想法。

我说:“生活中会有非常多的困难和险阻等待着我们,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这些困难,而不是想方设法去逃避困难。

回家后,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机会,想出一个好办法,肯定能够成功的。

我相信每位同学的能力。

”(二)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学生的思想同新的道德观念不一致,如有的学生善良的举动在残酷的现实中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所以学生就会对道德规范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不能简单的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亲自去实践,体会一下,让他们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因而,教学要同学生们密切相关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联系实践情况,做到教学的独特和新颖我国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农村,很多学生都在农村学校上学,因此,要把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在农村深入贯彻好。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展开浅谈。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中,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教材内容应与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教材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选用一些真实的案例和故事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投入。

教学方法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通过故事讲述、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增强认同感和参与感。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使学习更加形象生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评价方式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设计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品德发展。

评价内容既可以包括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品德表现和社会实践活动。

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采用传统的答题和考试形式,也可以采用观察记录和实际操作等方式。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帮助。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需要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教师应注重教材的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同时合理设计评价方式,全面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社会能力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第一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组织辩论,加强实践,换位体验,立足实际等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使 学 生 主 动地 以实 际 行 动 来 尊 敬 老 师 , 而 提 高学 生 热 爱 老师 从
的思 想 品德 。
要从思想上重视 , 加强品德与礼会的教学工作 , 品德与社会触 让 及儿童的内心世界 , 影响他们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 , 品德与 在
社会 教 学 过程 中我 注重 了以 下几 点 :
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 、 不爱劳动的学生 , 他们的学习成 绩普遍很好 , 他们 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 , 走出农门 , 离开家乡
得到 的可 能会 更 多 。
通过课本剧的表演进行角色 , 使学生 向牛活 “ 取样” 从 中引 出 , 相应 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大部分 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
模式 , 往往 在 课后 还 自发地 围在 一起 继 续扮 演 角 色 , 生 的学 习 学
兴趣很浓 , 收到的效益较好 。
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 从农村 实际生活 中对学生进行 品德与社会教 育
我们 国家农村人 口占绝 大多数 , 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 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 , 紧密结合农村实际 , 突出农村特色。

是 要 利用 品 德 与社 会 课 加 强 爱 农 村 、 劳 动 的教 育 。现 爱
做 , 们 会有 什 么评 价 ? 从 而 在 生 活 中真 正 树 立 正 确 的是 非 观 人 ”
念、 善恶观念 , 建立 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 我认为我们的教学
应 该 向生 活 开放 , 学 生 到 生 活 中去 体 验 、 践 , 让 实 知行 统 一 才 能
( 接上页 ) 大多数学生都会在 问题没有 出现前就开 始担心, 如担
心找 不 到 满意 工 作 , 心 出 国不 成 , 心 马上 又要 换 个 新 环 境 , 担 担 要 面对 领 导和 年 长 的 同 事 等 。针 对 大 四学 生 的这 些 问题 , 校 学 可以开 设 学 习心 理辅 导 讲 座 , 开设 专题 讲 座 的 形 式 对 学 生进 用 行 团体 学 习心 理 辅导 , 助 学 生 提 高 心 理 素 质 , 全 人 格 , 强 帮 健 增 承受 挫折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环 境 的 能力 , 造 良好 的 年 级心 理 氛 围 。 适 营 参 考 文献 :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因为地处重庆山区,学生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是没走出家门的,随着孩子们长大了,出门打工的爸爸妈妈偶尔也会带孩子们去大城市见见世面。

因此,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就有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

为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

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

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我想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二、教育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充满人性的光辉。

例如:《伸出爱的手》一课中,去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领取不同的任务:(1)试着用一支手收拾书包。

(2)用布蒙上自己的眼睛,在楼道或教室中一圈。

学生通过自己切身体会,明白了健康的意义,对残疾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就产生了同情心和愛心,在欢笑中也学会了尊重,并愿意去帮助他们。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内容单一、知识理论化、学生兴趣不高等。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单一,常常只围绕道德规范或历史事件展开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如小组合作、小剧场等,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兴趣并理解更深入。

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知识常常过于理论化,难以联系实际生活。

接受理论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环节,而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才是学习的目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在教授道德规范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等。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又增加了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 passively承接。

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启动问题式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这给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辅助材料,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兴趣。

学校可以建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研究小组,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内容单一、知识理论化、学生兴趣不高等。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_0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_0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品社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知识极为广泛,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我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几年,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動少,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

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

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

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

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措施1.提高认识。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

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难以胜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

由于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人数不断减少,导致课时分配不合理,品德与社会课程受到冷落。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农村小学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学生缺乏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

教育部门可以组织教师培训和研讨会,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能力。

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参加专业培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加大对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增加对农村小学师资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

可以引进一些社会资源,提供志愿者支持,增加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提高课时分配的合理性。

更新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

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审查和更新课程内容,增加与农村生活和乡土文化相关的内容,使课程富有吸引力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培养和引导。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发展。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加强对师资力量的支持、更新课程内容和加强学生培养和引导来解决。

这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共同为农村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有效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出发,讨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方法。

要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需要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可以参考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要注重情感教育和实践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教唱歌、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团活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道德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教师应该设计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要注重家校合作。

家庭是培养学生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境,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家庭作业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学习情况,共同关心学生的品德养成和社会适应能力。

要注重评价和反思。

教师需要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核、课堂测试等。

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注重情感教育和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注重家校合作,以及进行评价和反思。

只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引言农村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未来农村人才的重要任务。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教材适应性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城市小学相比仍存在差距。

农村小学师资配备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仍然突出,直接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改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概述在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难以保证质量和深度。

农村学生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往往存在着缺乏家庭教育和社会规范教育的情况,影响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境脱钩,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学生家庭背景等方面。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提升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接下来本文将从教学问题分析、应对策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问题概述】至此完毕。

2. 正文2.1 教学问题分析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匮乏: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教材、教具、教育技术设备都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匮乏、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等问题。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还能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初探,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

品德与社会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将来成功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成为学生学习道德的榜样。

教师还需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道德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讨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引导他们认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还需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农村小学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环境中,他们的家庭、社区和日常生活与城市学生存在不同。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参观农田、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农村的变化和发展,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还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它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相互渗透。

农村小学的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将品德与社会课程与语文、科学等学科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培养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意识非常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榜样的作用,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使课堂内容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它关乎着学生的品德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然而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解决。

一、教学问题1.教学资源匮乏。

相较于城市小学,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匮乏,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教具等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教师队伍短缺。

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普遍较为薄弱,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师资更是紧缺,部分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了解不够,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3.学生家庭环境复杂。

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多样性较大,部分学生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乏力或者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这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品德培养。

4.课程内容单一。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社会风俗的介绍,缺乏新颖性和针对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二、应对策略1.提升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针对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创意教学设计,例如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种植、快乐劳动等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农村小学应鼓励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引进外聘教师或者借调优质教师的方式来补充师资力量。

3.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可以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家长学校品德教育工作站或者开展“亲子活动日”等形式的活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品德培养,并对家庭环境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4.拓宽教学内容设计。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更具有地方特色和学生感兴趣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吸引力。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引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帮助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本文将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以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意义1.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基本价值观,学会自尊、自爱、自强和自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社会与他人时能够正确的表现和处理。

通过学习社会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运行规律和社会发展动态,增强对社会的适应和理解。

3.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些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1.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和理解。

教学内容既要涵盖社会常识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要包括一些生活常识和社交技能等实用性的内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性,让他们从内心愿意参与到这门课程中来。

3. 创设丰富的教学场景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如模拟社会情境、实地考察社区等,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验和学习,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涉及到孩子们的思想品德、社会常识、历史文化等方面。

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很多方面,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建立班级良好氛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对建立班级良好氛围十分重要。

班级是孩子们学习、交流的场所,如果班级氛围不好,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及思维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前为班级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温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二、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包含了很多社会常识、人文历史、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实际能力。

三、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需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较少单向灌输。

教师应该采取鼓励思考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反思问题和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需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讨论、实践等多种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生态环保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参与环保志愿者等实践性措施,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体而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很多教育教学的技能,注重学生发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积极参与的状态下获得知识。

通过良好的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的传达,帮助孩子们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为有担当的人。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摘要】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包括引入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等。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未来发展方向上,可以加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

结论部分总结了目前的教学状况,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建议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通过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初探,可以为未来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存在问题、改进策略、实施效果评估、未来发展方向、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堂教育在农村地区越来越受到重视。

农村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师资配备、教学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方法单一、教学资源匮乏等。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素养的提升,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有必要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当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为农村小学教育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分析当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进一步评估不同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最终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提升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着重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一、内容单一,缺乏新思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单一,并且缺乏新思想。

目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依然停留在单纯的品德教育上,往往忽略了时代发展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这样会导致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够灵活,缺乏新的思想和创新意识,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增加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外延,比如增加多样化课程内容进行教育。

可以从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展开,让小学生在接受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广阔的思维和知识视野。

二、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式受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无法满足现代小学生的教学需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因此,小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也没有足够的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先注重活动的设计,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也需要得到关注。

可以把教学课程制成游戏的形式,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幻灯片、视频、多媒体等方式,让这些课程不只是单纯的文字内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鲜感和兴趣激发。

三、考试压力过大当前学校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都在追求高分,在校园中品德教育仅仅是个次要的存在。

要明确的是,品德教育中的道德理念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如放弃不良习惯、遵守公德等等,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因此,品德教育不能仅仅是考试内容上的重复,也应该扩展到日常生活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自发地遵守一些校规校纪。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确实存在问题。

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小学生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几点看法

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几点看法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近几年来,执教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在执教实践过程中,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材的编排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1.研读课标、分析教材、认真备课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品德与社会》课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体现,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

仅仅按教材上的文字加上简单配图来照本宣科是很难上好一节课的。

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要有较为深广的知识面。

在备课阶段一定要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挖掘和拓展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并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基本上是全体教师的共识,但往往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只是假、大、空的说教,缺乏说服力,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行为习惯教育落在实处。

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

但我在最近两年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基本是将部分思品课上成活动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通过观察、感受、领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3.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必须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当今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是开放的,《品德与社会》课更应走在开放的前列。

一定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有效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品德与社会课的价值,并能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和责任感。

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品德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品德品质。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具体的案例和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从而激发积极的品德意识和责任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社会课是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

通过社交活动和团队合作的实践,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社交活动和团队合作的实践,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团队的力量。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和探究培养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至关重要。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社区实践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快乐和意义,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和公民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发表时间:2017-03-14T16:25:26.0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作者:魏玉斌
[导读]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

山东省平度市旧店小学266700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应对策略
一、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

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

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

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

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

许多适用于儿童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

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

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

这些现象导致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应试教育氛围浓。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提高认识,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同时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2.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

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

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1)广阔的教学阵地。

(2)交互的动态讨论。

(3)多样的情景表演。

3.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

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电化教学能将抽象的理论观点、道德观点形象化,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电教媒体能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选用典型事例声、像结合,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条件,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