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的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心肺复苏术操作规程
心肺复苏术操作规程一、操作规程1. 了解基础知识: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状况,通常是发生急性心脏骤停时所使用的一种技术。
进行心肺复苏需要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如心脏解剖结构,心电图的解读和常见心跳停止的原因等。
2. 检查患者是否需要心肺复苏:当患者心跳停止后,立即检查呼吸和脉搏情况。
如果患者没有呼吸或者心跳停止,则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3. 呼救:首先要呼叫急救车或者拨打急救电话,告诉救护人员患者的情况,并报告自己的位置。
4. 拉平患者身体:将患者放在硬板床上或地面上,拉平身体。
5. 拆开患者上身的衣服:打开患者衣服的扣子和拉链,把衣服拉开,以便进行心肺复苏。
6. 倾听患者口鼻是否有音响:为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先听听患者的口鼻是否有呼吸声;若无事最好自己人来算作遇险处理。
7. 翻患者头部:拿手指轻触患者的下巴,然后用手捏住患者的鼻子,将患者头部翻向一侧,以便呼出口腔内的物质。
8. 给患者进行心肺复苏:(1) 手法正确,使劲按:手法正确,首先双手交叉放在患者的胸骨上,然后用力按下去,直到胸骨下沉至约4-5厘米深。
(2) 按压速度快:在进行心肺复苏的时候,按压速度要快,每分钟至少要按压100次以上。
(3) 呼吸口对鼻,深度适宜:每次按压后松开胸骨,让患者的胸廓回弹到原来的位置,然后用左手指去按住患者的下唇,将头向后仰,露出牙齿,再用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捏住患者的鼻子,进行口对鼻吹气。
每次吹气的时间约1-2秒钟,每6-8秒钟吹一次。
每次吹气的气量越大,患者生还的可能性就越大。
(4) 心肺复苏持续不间断:在进行心肺复苏的时候,需要持续不间断地进行,直到急救车到达并接替为止。
9. 检查反应:进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应该时刻留意患者的反应和状况,看看是否有复苏可望,如果患者重获心跳和呼吸,则应停止心肺复苏,并尽快把患者送到医院。
二、本规程的相关细节1. 按压的位置:尽量按压在胸骨下部,避免按压在肋骨上,以免造成患者二次伤害。
心肺复苏操作规程
心肺复苏操作规程
《心肺复苏操作规程》
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救助技术,用于处置心跳和呼吸停止的病人。
它在急救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心肺复苏操作规程。
1. 检查环境
首先要确保自己和病人的安全。
检查现场是否有危险因素,并迅速排除。
保持自己的安全,才能更好地施救。
2. 呼救
在处置病人之前,要立即呼叫急救电话或寻求其他人员的帮助,确保现场有人能够协助施救。
3. 判断患者状态
观察患者是否有自然呼吸、咳嗽或其他迹象表明他们意识还存在。
如果没有,需要迅速采取措施。
4. 开始心肺复苏
将患者平躺在坚硬的地面上,然后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首先是进行30次按压,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按压的位置是在胸
骨下半部,呼吸要求每次都要有效、充分。
5. 持续操作
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或者患者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跳。
总之,心肺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术,掌握其操作规程对救治心跳和呼吸停止的病人至关重要。
希望大家都能够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操作规程,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的生命。
心肺复苏应急预案
心肺复苏应急预案Ⅰ.规程因药物中毒、过敏等原因致心脏骤停时,须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术,切忌观望等待,以免贻误时机。
心肺复苏术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判断心脏骤停病人有突然的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等即可确立诊断,不必等待心电图检查。
二、紧急措施1、病人取仰卧,抬高下肢,解开衣领、衣扣和裤带,挖出口中污物、假牙及呕吐物。
2、连接心电监护仪,通知麻醉插管,通知上级医生,注意与下面步骤同时进行,切不可因此延误治疗抢救时间。
3、心前区捶击(拳击):心脏骤停1分钟内进行,用握紧拳的肌肉部分,距胸壁20~30cm高度,捶击胸骨中部,可重复2~3次。
4、胸外心脏按压:1)先在病人的背部垫一块木板;2)按压部位:胸骨上2/3与下1/3交界处;3)按压姿势:术者以一掌的跟部置于上述按压部位,另一掌交叉重叠于此掌背之上,其手指不应加压于病人胸部,按压时两肘伸直,用肩背部力量垂直向下,使胸骨下压3~4cm,然后放松,掌跟不离开胸壁。
4)按压次数:60~80次/分,开始2~3min,可达100次/分。
5、人工呼吸:1)口-口人工呼吸:术者一手托起病人的下颌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捏紧病人鼻孔,深吸一口气,紧贴病人口部用力吹入,使其胸廓扩张,吹毕立即松开鼻孔,让病人胸廓自行回缩而将气体排出,如此反复进行,16~18次/分。
2)口-鼻人工呼吸:不宜行口-口人工呼吸者可采用口-鼻人工呼吸,向鼻孔内吹气,应将口闭住,步骤同口-口人工呼吸。
若现场仅有一个抢救者,应胸外心脏按压4~5次,人工呼吸1次;如有2个抢救者,则一个负责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个实施人工呼吸,一旦有关人员到达现场,即应作气管插管,必要时气管切开。
6、药物治疗:1)肾上腺素:每次0.5~1mg静脉注射或心内注射,必要时每5~10min重复1次。
2)心三联(阿托品1mg、肾上腺素1mg、利多卡因100mg)、呼二联(洛贝林3mg、可拉明0.375mg)可酌情使用。
3)利多卡因:酌情选用。
心跳呼吸骤停抢救护理预案与流程
心跳呼吸骤停抢救护理预案与流程
【应急预案】
1.立即判断心跳、呼吸是否停止(意识丧失、无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以及停止时间。
一面抢救,一面设法呼叫医师。
2.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胸骨下陷5-6CM。
3.头偏向一侧,清理口鼻腔分泌物,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避免舌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
4.立即行简易呼吸气囊加压给氧或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30:2。
必要时气管插管,加压给氧。
5.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核对医嘱留取血标本、用药。
急救药物选择近心端静脉。
6.持续心电监护或做心电图,根据心电图形遵医嘱应用药物治疗。
若证实为室颤,立即协助医生行非同步直流电电击除颤。
7.脑保护:头部及体表大血管处放置冰帽、冰袋降温,降低机体耗氧量。
8.密切观察病人心率、呼吸、血压、瞳孔、尿量等,并准确认真地完成抢救护理记录。
9.预防及处理复苏后的各种并发症,如感染、急性肾衰、水电解质紊乱、脑水肿等。
10.保持抢救现场忙而不乱,及时清理用过的物品及药品,并注意保存,以便于补记医嘱和药物。
·1·
【流程】
·2·。
心脏骤停急救医护操作流程
心脏骤停急救医护操作流程
内容:
一、评估患者情况
1. 立即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是否真的发生了心脏骤停。
主要通过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是否有正常呼吸等方式进行判断。
2. 如果确认为心脏骤停,立即呼叫急救系统,开始进行急救。
同时派人准备急救设备和药物。
二、进行基本生命支持
1. 进行心肺复苏术:一个救护人员进行心脏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一个救护人员进行人工呼吸,比例为30:2。
2. 打开气道:通过仰卧患者头部、提抬下颌等方式打开气道。
3. 连接监护仪器:连接心电监护仪、血压计等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三、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1. 尽快暴露患者的胸部。
2. 将除颤器电极片正确置于患者胸壁,进行心电图监测。
3. 确定需要电击后,清场,确保没有人接触患者,按下电击按钮进行除颤。
四、后续处理
1. 继续监测患者心电图、生命体征,判断除颤效果。
必要时重复电击。
2. 电击成功后,继续进行基本生命支持,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
3. 将患者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4. 完成记录,总结经验教训。
患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等急救预案及工作流程
患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等急救预案及工
作流程
背景
心脏骤停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迅速采取行动来挽救患者的生命。
建立一个完善的急救预案和工作流程可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效率
和成功率。
急救预案
1. 发现心脏骤停
- 在发现患者出现疑似心脏骤停的情况时,立即呼叫急救人员。
2. 心肺复苏
- 确定患者没有呼吸或没有正常脉搏时,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 进行心肺复苏时,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 确保患者处于平放的硬表面上。
- 手臂伸直,双手重叠放在胸骨中央位置。
- 身体向下压,使胸骨下沉5-6厘米。
- 每分钟进行至少100次按压,以确保足够的血液流动。
- 每30次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口对口或使用呼吸面罩。
3.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 如果周围有可用的AED设备,应立即使用。
- 按照AED设备的指示进行操作。
4. 等待急救人员到达
- 在急救人员到达前,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工作流程
1. 发现心脏骤停后,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通知医务人员准备。
2. 开始心肺复苏,按照急救预案中的步骤进行操作。
3. 如果周围有可用的AED设备,立即使用。
4. 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5. 急救人员到达后,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以上是针对患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等急救预案及工作流程的简要介绍。
在实际应急情况中,为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请尽量遵循这些预案和流程进行操作。
为了保障预案和流程的有效性,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心肺脑复苏抢救标准操作规程
心肺脑复苏抢救标准操作规程起草人审核人批准人日期日期日期页数 2 颁布日期起效日期一、目的为了积极防范和处理受试者损害,及时防范、控制和消除临床试验中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保护受试者的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范围所有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受试者需要进行心肺脑复苏。
三、内容1.诊断病人有骤然的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面色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等确定诊断,不必等待心电图检查。
2.操作规范1)病人于坚硬平面上,仰卧,解开衣领,衣扣和裤带,立即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深度至少5cm,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30次。
2)头偏向一侧,手指或吸引清除口腔内异物包括假牙,仰头抬颏开放气道,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或用球囊-面罩辅助呼吸2次。
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按30:2进行,5个循环进行再次评估。
3)连接心电监护仪,立即行球囊辅助呼吸及气管插管,必要时气管切开。
注意与其他同步进行,切不可因此而延误治疗抢救时间。
4)电除颤室颤所致者,应立即除颤,首次电能单相360J,双相200J;室颤波细小者先给予肾上腺素0.5-1.0mg静脉注射后再电击。
5)心室停搏,无效室性自主心律,可采用人工起搏器治疗。
6)药物治疗a)肾上腺素:首剂1mg静脉注射,每3~5 min重复1次。
可气管内给药(剂量为静脉剂量的2~2.5倍),成人2次外周静脉穿刺不成功或儿童可选择骨髓腔内给药;b)利多卡因:有室性心律失常时50-100mg静推,后1-4mg/min静脉泵入(非首选)。
c)胺碘酮;150~300mg静推(首选抗心律失常药),有效后以1mg/min持续泵入6h后减为0.5mg/min泵入维持共24h,24小时总量不宜超过1000mg。
7)心脏复跳后的处理a)维持有效的通气功能,必要时可用呼吸机治疗;b)调整容量状态及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维持有效循环;c)维持酸碱平衡,防止再度发生心脏骤停;d)防治脑水肿、脑损伤,积极脑复苏,如亚低温脑保护;e)治疗原发病;f)防止急性功能衰竭;g)防止继发感染;h)条件许可收住ICU行进一步抢救治疗。
心跳骤停复苏的抢救护理
心跳骤停复苏的抢救护理临床上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多由综合性因素所致,如各种意外事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器质性心脏病、电解质严重紊乱、手术及麻醉意外等。
复苏抢救包括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和延续生命支持三部分。
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与抢救是否及时有效有关,若能在心跳骤停4分钟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8分钟内进行心脏除颤,则存活率可达40%,越早抢救复苏成功率越高。
基础生命支持:1、判断心跳呼吸骤停:突然意识丧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心跳停止,即能明确诊断,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呼救。
2、体位:去枕平卧,身下垫按压板或睡于硬板床上。
3、开放气道:(1)仰面抬颈法。
(2)仰面举颏法。
(3)托下颌法:对疑有头、颈部外伤者,不应抬颌、颈,以避免进一步损伤脊髓。
(4)清除口咽部异物,保持气道通畅。
4、人工呼吸:(1)口对口。
(2)口对鼻。
吹气量>500ml,频率12-14次/分。
5、建立有效循环:(1)心前区叩击。
(2)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比例,单人2:15,双人1:5,按压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评价按压效果。
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标志:①缺氧情况明显改善,瞳孔由大变小,按压时可扪击大动脉搏动,上肢收缩压≥8Kpa(60mmHg)。
②无效标志:按压时摸不到大动脉搏动,己出现的有效指标又消失,瞳孔始终散大或进行性散大。
【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征。
2、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时有无发现危险性心律失常。
3、观察每小时尿量。
4、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护理措施】1、密切监护病情,送入CCU行全面的监护,预防心脏再次停搏。
2、遵医嘱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90/60mmHg。
3、保持有效静脉通路,保证药物疗效。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5、用冰帽保护脑细胞。
6、及时纠正各种心律失常。
7、监测每小时尿量。
尿量<30ml/h,应及时报告医生。
医院心肺脑复苏操作规范
医院心肺脑复苏操作规范心跳骤停的原因和诊断【原因】1.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缺血;2.突发意外事件:如触电、溺水、窒息、创伤、中毒、大出血等;3.药物过敏、过量的有害反应,手术及麻醉意外、心导管刺激、急性高血钾症等。
【诊断】当病人突发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无颈动脉搏动,即可诊断心跳骤停。
切勿反复测血压及描记心电图,丧失抢救时间。
初期复苏急救的步骤可按ABC顺序进行。
【A(Airway)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通畅是人工呼吸的先决条件。
应迅速将病人摆成合适体位(仰卧、去枕、背后应有硬板支持或移至地面),使病人抬头、后仰、提起下颌呈半张口状清除口腔内异物,发现仍无呼吸或慢而浅,即立即作口对口(鼻)呼吸,开始连续吹二口气,以后16-20次/分,800-1200ml/次(成人),胸廓抬起为有效,亦可用简易呼吸囊面罩法人工呼吸,均须保持气道开放和防止漏气。
【B(Breathing)人工呼吸】1.口对口人工呼吸:为现场有效的人工呼吸方法。
2.空气人工呼吸法:应用简易呼吸器和面罩加压人工呼吸。
3.纯氧人工通气法:面罩或插管后使用T型管装置、JacksonRess回路、麻醉、呼吸机进行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人工循环】人工呼吸必须与人工循环同时进行,才能达到复苏的目的。
1.心前区叩击法:此法应在心跳骤停1分钟内进行,对心脏尚有潜在反应能力的反射性心跳骤停效果最佳。
若叩击无效(1-2次),则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
2.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者立于或跪于病人胸侧,以一手食指、中指由肋弓向中间滑移止于胸骨下切迹,以另一手食指、中指并拢横放于该切迹上方,二指上方即为标准心脏按压位置(成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先以一手掌根置于按压部位,再将另一手掌根重叠其上,双手指上翘,使手指脱离胸壁,双臂绷直与胸壁呈90°角,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然后以自己的髋关节为支点,以肩、臂部力量垂直向下有节奏按压与放松(任胸廓回弹、掌根不离开胸壁)。
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及复苏护理常规
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及复苏护理常规一、检查环境和评估患者状况:1.确保环境安全,迅速评估患者状况。
2.验证患者是否没有意识、没有呼吸以及没有脉搏。
二、呼救:三、开始心肺复苏:1.将患者平放在坚硬的地面上。
2.迅速检查患者的呼吸和脉搏,如果没有呼吸或脉搏,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3.找到正确位置,将一只手放在患者胸骨正上方,另一只手叠放在上方手背上,手指交叉。
4. 迅速压下胸骨,按下去的深度应该是至少5cm,然后迅速松开。
每分钟完成100-120次的按压。
四、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1.尽快使用AED,如果AED可用,立即将其放置在患者身上。
2.按照AED设备的指示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胸部干燥和光洁。
3.根据AED指示,若提示“分析心律”,保持患者胸部,让AED分析心律。
4.根据AED指示,若提示“电击”,确保没有人员接触患者,并按下“电击”按钮。
5.恢复胸外按压,每隔2分钟则重新分析心律、进行电击或胸外按压。
五、持续心肺复苏和监测:1.在急救人员到达前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坚持按压胸骨继续进行CPR。
2.如果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将患者侧翻到安全的位置,保持通畅呼吸道。
六、等待急救人员到达:1.在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时,持续进行心肺复苏。
2.紧密配合急救人员的指示行动。
在实施急救及复苏护理常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所有操作都需要迅速、果断且准确,尽量减少中断胸外按压的时间。
2.呼吸和胸内按压的比例应保持为30:23.在进行心肺复苏过程中需要保持团队合作和协调。
可以有一个人负责按压胸骨,另一个人负责使用AED和记录操作过程。
4.在复苏过程中,及时进行电除颤、给予药物和进行气管插管等额外的操作,以提高成功复苏的机会。
5.在复苏过程中,减少人员交替的次数,以免浪费时间和能量。
总之,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及复苏护理常规操作应该首先进行心肺复苏,然后尽快使用AED设备,并配合急救人员提供的指示行动。
及时的急救和复苏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患者复苏的机会并减少患者的生命危险。
心脏骤停预防与处理规范
心脏骤停预防与处理规范一、防范措施病情变化,尽快采取抢救措施。
1.值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坚守岗位,按要求定时巡视患者,及早发现病情化,尽快采取抢救措施。
2.保证急救物品、药品完好率达到100%,急用时可随时投入使用。
3.值班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除颤仪或AED的使用等急救技能及流程,掌握常用急救仪器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应急处理1.发现患者心脏骤停,应迅速做出准确判断,第一发现者不要离开患者,立即就地抢救,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同时请旁人帮助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立即启动快速反应小组,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急救药品,给患者吸氧连上监护仪/除颤器。
2.判断有无心跳:将患者沿纵轴线翻转至仰卧位,使其仰卧于地面上,使头、颈、躯干、四肢平直无弯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松解衣服、裤带,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然后向旁滑移2~3cm ,在胸锁乳突肌内侧轻轻向后触摸颈动脉搏动),同时观察其呼吸情况。
(判断时间不超过10秒)。
三、实施1.胸外心脏按压:用靠近患者腿部方向的手的中指,沿肋弓下缘由下往上移至胸骨下切迹处旋90°,食指紧靠中指;另一手掌根紧靠前一手的食指置于胸骨上(称按压手,掌根的长轴与胸骨长轴一致);另一手置于按压手背上,两手重叠,手指交叉抬起,但不能脱离胸壁;双臂绷直,双肩处于患者胸部上方正中;利用上半身的重力和臂力,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成人5~6cm,下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为1:1,放松时按压手不能离开胸壁,胸廓充分回弹;按压频率:按压30次(频率100~120次/min ),按压时观察患者面色,按压30次(一个周期)后开放气道;2.开放气道:用纱布清理口鼻异物,无活动性义齿;操作者位于患者一侧,颈椎无损伤:用压额抬须法开放气道,即一手掌根部贴在受试者前额并向下按压,另一手举须或抬颈,使下颌、耳垂与地面成一直线,打开气道;颈部有损伤或怀疑有损伤:用双手托颌法开放气道,即将手放在患者头部两侧,用力向上托下颌。
心肺复苏术标准操作规程
心肺复苏术标准操作规程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一种通过外部按压胸部和进行人工呼吸以维持心脏和呼吸功能的紧急救治措施。
下面是心肺复苏术的标准操作规程:一、初步评估在发现患者突然发生心脏骤停时,急救人员应先进行初步评估。
确保自己的安全后,迅速接近患者,检查患者的反应,观察有无自主呼吸,敲击患者的肩膀并喊叫:“你还好吗?”。
如果患者无反应,没有自主呼吸,则为心脏骤停,需要开始心肺复苏术。
二、召唤急救人员和AED急救人员应立即召唤急救人员和取得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三、按压胸部1. 打开患者衣领,将患者平放在硬板上,使其头部处于自然状态,保持患者的舒适度。
2. 双手叠置,放在患者胸骨下部,手心正对胸骨,两臂伸直。
3. 每分钟至少进行100-120次按压,按压深度为5-6厘米。
4. 在每次按压后允许胸部完全回弹。
5. 尽量避免按压过快或太慢,按压间隔时间应持续尽可能短。
四、人工呼吸1. 在每次按压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2. 首先确认患者气道通畅,抬起患者下颚(手指不要压迫软组织)。
3. 捂住患者鼻子,使其口紧闭。
4. 吹气(人工吸气)时间约为1秒钟,吹气量约为500毫升。
5. 每次人工呼吸后,观察患者胸廓是否升起,确认是否出现胸廓升起反复。
五、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1. AED使用前,确保患者胸部干燥,去除湿润。
2. 打开AED,按照指示安装电极贴片(一贴片在右侧胸骨下缘,一贴片在左侧乳头水平)。
3. 确保所有人远离患者,按下AED的分析按钮,等待机器完成分析。
4. 根据AED的指示,如果建议电击,应按下电击按钮。
5. 如有需要,继续按压胸部和进行人工呼吸,每5个周期进行一次分析。
六、继续监测和复苏继续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心肺复苏,直到专业救护人员到达现场或患者恢复自主循环。
以上是心肺复苏术的标准操作规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心肺复苏操作规范(2010届版)
人基本生命支持操作规范(2010年版)【目的】当病人呼吸停止、心脏停搏时,现场对病人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及电除颤,以维持和促进呼吸、循环功能的恢复。
【操作方法及程序】1、判断意识并观察有无自主呼吸(或正常呼吸)摇晃或拍肩并大声呼叫病人(意识丧失:呼之不应,推之不动)。
观察自主呼吸,叹息样呼吸是无效呼吸。
2、呼救单人急救时先呼救后抢救,两人或多人时,一人抢救,一人协助通知。
3、体位去枕仰卧、肢体不扭曲,脊椎外伤时整体翻转(头、颈与身体同轴转动),放在地面或硬床板上(软床垫硬板)。
解衣露胸、解开腰带。
4、判断循环触摸同侧颈动脉搏动:触摸部位为气管两侧2~3cm,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轻触,靠近检查者一侧更容易判断,判断时间要小于l0秒,判断不清时按无脉搏对待。
5、胸外按压(1)术者体位:根据个人身高及病人位置高低采用踏脚凳或跪式等体位。
定位方法:一只手的食、中指放在肋缘下,沿肋骨缘向上滑到剑突与胸骨交界处,把另一只手掌根靠在定位手指上方(胸骨下1/2)定位手重叠在另一只手上,手指交叉掌根紧贴胸骨。
男性也可定位于两乳头连线和胸骨交界处。
(2)按压姿势:双臂绷直不得弯曲,与胸部垂直,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用上半身重量往下压,按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部弹回原位。
(3)按压力量:胸骨下陷大于5cm。
(4)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
(5)按压与放松:比例适当(1:1),放松时手不能离开胸壁。
(6)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单人或双人操作的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均为30:2。
气管插管后,按压和人工呼吸可不同步,此时人工呼吸频率8-10次/分,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
如果自主循环恢复后,人工呼吸次数是10-12次/分。
6、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开放气道方法:(1)仰头举颏法,清除可见口鼻分泌物、异物、活动性义齿。
(2)托颌法:用于怀疑颈椎骨折病人,如果此法不能将气道完全开放,仍可采用仰头举颏法。
心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护理
心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护理一、概述(一)心脏骤停的概念心脏骤停一般是指患者在心脏相对正常或无全身性严重致命性疾病情况下,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脑及全身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而导致死亡。
(二)心肺复苏的概念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
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过此方面的训练后,才可以为他人实施心肺复苏。
(三)临床表现及判断标准(1)意识突然丧失。
(2)大血管搏动(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
(3)瞳孔散大。
(4)皮肤粘膜呈灰色或发绀。
(5)手术患者创面血色变紫,渗血或出血停止。
临床上只要具备前述临床表现中的前两项,即可判断为心搏骤停,应立即进行抢救。
二、心肺复苏(成人,使用简易呼吸器)(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确认现场环境安全。
(2)确认患者无意识、无运动、无呼吸(终末叹气应看做无呼吸)。
(二)操作要点(1)立即呼救,同时检查脉搏,时间<10s,寻求帮助,记录时间。
(2)患者仰卧在地面或坚实的垫板表面。
(3)暴露胸部腹部,松开腰带。
(4)开始胸外按压。
术者将一手掌根部紧贴在患者双乳头连线的胸骨中心,另一手掌根部重叠放于其手背上,双臂伸直,垂直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cm,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反弹,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5)采取仰头举颏法(医务人员对创伤患者使用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调节氧流量至少为10~12L/min(有氧情况下)。
使面罩与患者面部紧密衔接,挤压气囊1s,使胸廓抬起,连续2次。
通气频率8~10次/min.(6)按压和通气比为30:2.(7)反复5个循环后,进行复苏效果评估,如果未成功则继续进行心肺复苏,评估时间不超过10s.(三)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1)病人散大的瞳孔缩小。
心肺脑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脑复苏操作流程一、确定患者是否需要心肺脑复苏1. 观察患者是否有意识,询问患者是否需要帮助。
2. 检查患者的呼吸是否正常,如果没有呼吸或仅有间歇性呼吸,应当怀疑患者是否需要心肺脑复苏。
二、叫醒急救人员并寻求帮助1. 如果患者需要心肺脑复苏,立即叫醒附近的急救人员,或者呼叫紧急救护车。
2. 同时告知急救人员患者的情况和所在位置,以便他们能够及时到达。
三、进行心肺脑复苏1. 将患者平放在坚硬的地面上,确保患者的头部与颈部保持自然位置。
2. 快速进行胸外按压,将手掌叠放在患者的心脏位置,用力按压胸骨,每分钟至少进行100-120次。
3. 持续进行胸外按压,直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或患者恢复呼吸和循环。
四、进行人工呼吸1. 在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将患者的头部后仰。
2. 捏住患者的鼻子,用自己的嘴对准患者的口腔,进行口对口或口对鼻的人工呼吸。
3. 每次进行人工呼吸时,应当使患者的胸延展,每次呼吸应持续1秒钟,使患者的胸部升起。
五、继续心肺脑复苏1. 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持续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2. 如果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备,应立即使用。
3. 如果没有AED设备,继续进行心肺脑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六、与急救人员合作1. 一旦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立即与他们进行合作,交接患者的急救工作。
2. 急救人员会继续进行进一步的救治,例如使用除颤器进行电除颤。
心肺脑复苏是一项紧急救治措施,对于突发心脏骤停等危急状况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正确的操作流程和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然而,我们也应该明确心肺脑复苏并非是万能的,它只是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的临时救治措施,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救助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我们应该加强对心肺脑复苏的宣传和培训。
只有当更多的人能够正确地进行心肺脑复苏,才能在紧急情况下挽救更多的生命。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心肺脑复苏的操作流程,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
心肺脑复苏技术操作规程(标准版)
心肺脑复苏技术操作规程一、目的:通过实施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建立病人的循环、呼吸功能,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尽快恢复心跳、呼吸,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二、评估(1)判断心搏、呼吸停止①突然面色死灰,意识丧失。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
③呼吸停止。
④瞳孔散大。
⑤皮肤苍白或发绀。
⑥心尖搏动及心音消失。
⑦伤口不出血。
(2)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①意外事件。
②器质性心脏病。
③神经系统病变。
④手术和麻醉意外。
⑤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⑥药物中毒或过敏。
三、计划(1)用物准备:治疗盘内放血压计、听诊器,必要时备一木板、脚踏凳。
(2)病人准备:使病人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睡在软床上的病人,应在其肩背下垫一心脏按压板,去枕,头后仰。
婴儿、新生儿可托在复苏者的手掌上,头颈部略后仰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解开病人的领扣、领带及腰带等束缚物。
(3)环境准备:光线充足,病室安静。
病人床单位周围宽阔,必要时用屏风遮挡,避免影响其他病人。
(4)护士准备:着装整齐,戴口罩,洗手,备齐用物。
四、实施操作步骤:呼救,同时做好病人的准备→心前区叩击(抢救者右手握空心拳,小鱼际肌侧朝患者胸壁,距胸壁20~25cm,垂直向下扣击胸骨下段1~2次,每次1~2s,同时观察心电图变化及大动脉搏动情况)→开放气道→清除口腔、气道内分泌物或异物,有义齿者取下义齿→手法开放气道:①托颈压额法:抢救者一手抬起病人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肌侧下按病人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抬起,头、颈部损伤病人禁用。
②仰头抬颏法:抢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手掌向后下方施力,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手指放在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拉开颈部。
③托颌法:抢救者将其肘部放在病人头部两侧,用双手同时将左右下颌角托起,使头后仰,同时将下颌骨前移。
适用于疑有颈部损伤病人。
→具备条件者可行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①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者以保持病人头后仰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鼻孔,深吸一口气,屏气,双唇包绕病人口部形成一个封闭腔,用力吹气,使胸廓扩张,吹毕,松开捏鼻孔的手,抢救者头稍抬起,侧转换气,注意观察胸部复原情况,频率成人14~16次/分,儿童18~20次/分,婴幼儿30~40次/分。
心跳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护理常规及质量标准
心跳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护理常规及质量标准
【适应症】使用于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猝死,即突然发生的呼吸和心跳骤停。
【抢救程序】
第一步:1.疏通气道,去枕平卧,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2.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3胸外心脏按压。
第二步:1.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复苏药物的应用。
2.持续心电监护。
3.电除颤。
第三步:1计算出入量。
2.头部降温。
3.监护记录
【病情观察】1.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和及时处理心律失常。
2.生命体征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呼吸道护理,加强气道湿化,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4.末梢循环的观察:如发现肢体湿冷,指甲发绀或苍白,说明末梢循环功能不好,灌注不良。
5.神志观察。
6.尿量的监测。
7.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复苏后的护理】1.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急救准备,防止再次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2.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气道湿化并吸痰,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3.保护脑细胞,持续头部降温。
4.末梢保暖,改善循环。
【质量标准】1.做到有效复苏,快速恢复循环功能。
2整个复苏过程中,有效保护脑细胞。
3.及时有效清理呼吸道。
4.维持有效血容量,保护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的护理常规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的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快速评估患者饮食、呼吸、大动脉搏动。
2、观察患者有无安全短暂性抽搐、面色苍白或发绀、瞳孔扩大、大小便失禁。
二、护理措施(一)急救护理1、判断患者意识:观察患者有无反应。
2、启动应急反应系统:确定患者意识丧失,立即呼救,启动急救反应系统。
使患者仰卧,身体无扭曲,注意保护颈椎、腰椎。
松开紧身衣裤,暴露胸壁。
3、判断大动脉搏动:成人检查颈动脉,儿童可检查股动脉,婴儿可检查肱动脉或股动脉;同时判断患者呼吸状态。
如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行胸外按压。
4、胸外按压(cieculation,C):按压部位胸骨体中下1/3交界处,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成人按压深度至少5cm,婴儿和儿童按压深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婴儿约为4cm,儿童约为5cm)。
按压通气比例为30:2(≤12岁患者的比例为15:2)。
5、开放气道(airway,A):(1)仰头抬颏法:适用于没有头、颈部创伤的患者(2)托下颌法:疑似头、颈部创伤者,此法开放气道较为安全。
6、人工呼吸(breathing,B):将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8-10L/min,一手以“EC”法固定面罩,另一手挤压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小儿每次送气量10-15mL/kg,频率10-20次/分)。
7、早期除颤(defibrillation,D):一旦发生室颤立即行电除颤。
8、心电图监测:判断心搏骤停的类型。
9、尽早行气管插管,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连接简易呼吸气囊或呼吸机行人工呼吸。
10、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合理使用药物。
以上腔静脉给药为首选,如肘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或颈内静脉,以便药物尽快起效。
11、脑复苏:头部置冰帽,体表大血管处置冰袋,同时应用脑复苏药物,以降低脑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组织。
(二)病情观察1、观察患者的通气效果: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供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4%左右,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定时行血气分析,根据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
重症医学科心肺脑复苏抢救流程及规范
重症医学科心肺脑复苏抢救流程及规范
1.发现患者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惊厥),迅速判断是否心脏骤停。
将患者置于硬板床呈仰卧位,触颈动脉搏动是否消失(不超过7s)。
2.心脏按压:位置:胸骨中下段或两乳头中间,儿童在两乳头之间。
方法:十指相扣,两手掌根重叠,两肘关节伸直,以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用力均匀。
频率:每分钟大于100次,幅度:大于5cm,并尽量达到不间断按压。
3.如果判断呼吸心跳骤停是由气道原因引起如窒息,迅速清理气道,并打开气道,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的比例是30:2。
4.电除颤:心电除颤监护仪显示室颤,立即电除颤(能量:双相200J),监护仪示停搏应紧急起搏。
5.开放静脉通道(两条)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复苏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碳酸氢钠、胺碘酮等抢救药物。
6.气道开放、吸痰,气管插管、气囊或呼吸机辅助通气。
7.导尿、查血常规、尿常规、动脉血气、电解质、BUN、Cr等。
8.注意复苏后脑保护。
9.其他对症治疗:积极处理原发病、去除诱因、预防及治疗合并症、注意营养支持及酸碱水电平衡。
复苏成功或终止抢救后详细记录抢救经过,召开抢救人员讨论会,强化呼吸管理、脑复苏措施、热量、液量及监护项目等总结抢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做好记录。
10.中医治疗。
气阴两脱者,予以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40ml静脉推注,每15minl次,直至气阴得复,再予以100ml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维持点滴。
阳气暴脱者,急予以参附注射液40ml静脉推注,每15minl次,直至阳气得复,再予以100ml人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维持点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跳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的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编号:E-II-028-01 第 1 页(共2 页)心跳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的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预防及处理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急性心跳骤停,降低死亡率。
2 应用范围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骤停。
3手术室内发生心跳停止的诱发因素3.1.疾病本身原因;3.2.各种原因(手术、麻醉操作,体位改变)所致的神经反射;3.3 内环境紊乱(水电、酸碱失衡);4.预防手段:4.1 术前准备充分(包括病人、医生及设备);4.2 术中严密观察并及时发现和处理诱发因素;5.治疗措施:A维持气道通畅:气管插管,有困难时可用面罩或喉罩B人工呼吸:用氧气机控或手控C 人工循环:心脏按压(胸外或胸内)胸外心脏按压注意点:5.1.背后垫一块硬板(如在车上的话)5.2.合适的体位:5.3.正确的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5.4.合适的按压力度和频率:两臂伸直,上身前倾,使两臂与前胸壁呈900角,利用上身的重量,通过两臂垂直地有节奏地下压,胸骨下陷的幅度为3.8-5.0cm,然后立即放松,任胸廓自行回弹(两手勿离开按压部位),按压、放松的时间比为1:1,100次/min。
胸内按压在已开胸病人或经胸外按压无效采用,由外科医师操作。
D 除颤(心电图示室颤时应用): 200J或300J非同步电击除颤,除颤电极分别置于心尖部和右胸骨旁第二肋间,同时结合药物治疗。
D药物:肾上腺素1.0mg,无效可重复。
以后根据复苏情况选用其它心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等),并根据血气分析应用碳酸氢钠、钙剂等。
如室颤,给予利多卡因1-1.5mg/kg静脉注射。
P起搏(心电图示停搏或房室机械分离时采用):在开胸的情况下由外科医生将起搏导线缝于心外膜表面,采用心室起搏100次/分,以后根据情况调整。
6.勿忘!!!复苏开始就应进行脑复苏:6.1 局部降温(大动脉周围尤其是颈动脉周围)6.2 激素:地塞米松10mg,甲基强的松龙500mg6.3 降低脑代谢6.4 防治高血糖过敏及类过敏反应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正确防治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过敏及类过敏反应,降低死亡率。
2 应用范围:局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及全麻患者围术期间的过敏及类过敏反应。
3诱发因素过敏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病态反应,过敏反应或类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包括:3.1荨麻疹和潮红;3.2支气管痉挛或气道水肿,导致呼吸受累或萎陷;3.3外周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所致的低血压和休克;3.4肺水肿;4 预防手段:)拮抗药;4.1. 组胺(H14.2. 皮质类固醇类;5处理措施:5.1在循环虚脱时,立即停用麻醉药;5.2吸入纯氧,估计是否需要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5.3应用血管内扩容治疗低血压;5.4应用肾上腺素50~100ug静注;5.5甾体类药物;5.6组胺拮抗药物。
张力性气胸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预防及处理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张力性气胸,降低死亡率及不良反应。
2 应用范围:全麻患者围术期发生的张力性气胸。
3诱发因素:在麻醉过程和手术后发生张力性气胸,多与有创性监测,手术麻醉的操作不当有关。
4预防措施:4.1下列情况容易引发气胸,应该高度重视:4.1.1肺大泡自发破裂。
4.1.2钝性和穿透性胸部伤。
4.1.3在胸部、上腹部和腹膜后手术、气管造口术或胸壁和颈部手术中剖破入胸膜腔。
4.1.4颈内或锁骨上、下静脉、胸腔穿刺术、心包穿刺术、或肋间神经阻滞使发生的并发症。
4.1.5在正压通气中引用高气压和高容量,造成气压伤和肺泡破裂。
4.1.6胸腔引流管的功能障碍。
4.2气胸的诊断可能有困难。
体征包括:呼吸音减弱、肺顺应性降低、吸气峰压升高、低氧血症、喘鸣。
5处理措施:5.1给予必要的呼吸循环支持。
5.2应在无菌条件下,用粗径针头对患侧经锁骨中线第2或第3肋间进行穿刺抽气。
5.3如果抽气后症状仍不缓解或需多次抽气时,则应在胸腔内置管进行闭式胸腔负压吸引,以促进萎陷肺的复张。
张力性气胸的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编号:E-II-028-03 第 1 页(共 2 页)5.4同时应积极预防感染。
张力性气胸的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编号:E-II-028-03 第 2 页(共2 页)支气管痉挛的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编号:E-II-028-04 第 1 页(共 2 页)支气管痉挛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正确处理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支气管痉挛,降低死亡率及不良反应。
2 应用范围:局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及全麻患者围术期的支气管痉挛。
3诱发因素:3.1 气道高反应性;3.2与麻醉手术有关的神经反射;3.3气管插管等局部刺激是麻醉诱导期间发生气道痉挛最常见的原因;3.4应用了具有兴奋性迷走神经、增加气道分泌物促使组胺释放的麻醉药、肌松药或其他药物;4预防措施:4.1对既往有呼吸道慢性炎症或支气管哮喘史的病人应仔细了解其过去发病的情况,分析可能存在的诱发因素。
术前应禁吸烟2周以上。
若近期有炎症急性发作,则应延缓择期手术2-3周。
术前病人应行呼吸功能的检查,可请呼吸专科医师会诊,必要时应用激素、支气管扩张药、抗生素等作为手术前准备。
4.2避免应用可诱发支气管痉挛的药物。
5处理措施:5.1明确诱因、消除刺激因素,若与药物有关应立即停用并更换之。
5.2如因麻醉过浅所致,则应加深麻醉。
5.3面罩吸氧,必要时施行辅助或控制呼吸。
已插管病人应用吸痰管排除气道机械梗阻诱发支气管痉挛。
核查气管插管位置勿触及隆突。
5.4静脉输注皮质类固醇类药(如氢可的松和地塞米松)、氨茶碱等。
若无心血管方面的禁忌,可用β受体激动药如异丙肾上腺素稀释后静脉点滴。
还可采用选择性β2受体激动药如吸入间羟叔丁肾上腺素。
最常用的是沙丁胺醇气雾剂。
对严重难治性支气管痉挛应考虑静脉注入小剂量肾上腺素。
急性肺不张的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编号:E-II-028-05 第 1 页(共 2 页)急性肺不张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预防及处理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急性肺不张,降低死亡率及不良反应。
2 应用范围:局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及全麻患者围术期发生的急性肺不张。
3诱发因素:急性肺不张是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多见于全身麻醉之后。
但局部麻醉、区域性神经阻滞同样也会发生肺不张。
3.1发生急性肺不张的危险因素:3.1.1围手术期病人存在有急性呼吸道感染;3.1.2呼吸道急性或慢性梗阻;3.1.3慢性气管炎;3.1.4吸烟;3.1.5肥胖;3.1.6老年病人;3.1.7通气不足综合征;3.1.8中枢性或梗阻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3.2手术后的危险因素:3.2.1呼吸道分泌物多,且引流或排出不畅;3.2.2胸部或上腹部大手术病人;3.2.3外科手术切口疼痛;3.2.4镇痛药应用不当;3.2.5应用具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4预防措施:4.1术前禁烟2-3周;4.2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人,至少应延期手术2-3周;4.3术前发现有明显危险因素的病人,也应延期手术,经5-7天强化呼吸道的急性肺不张的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编号:E-II-028-05 第 2 页(共2 页)治疗;4.4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术前应加强胸部物理治疗(如体位引流,胸壁扣击等);4.5.麻醉期间保持气道通畅,避免长时间固定潮气量通气,应定时吹张肺;4.6术毕尽早使病人清醒,充分恢复自主呼吸;在拔气管导管前应反复吸引分泌物;4.7定时变换病人体位,鼓励咳嗽和早期离床活动;4.8减少或避免应用麻醉镇痛药,代以神经阻滞或硬膜外腔注射局麻药与小剂量麻醉镇痛药。
5处理措施:主要目的的消除呼吸道梗阻的原因,积极预防感染,并使萎陷的肺复张。
5.1积极鼓励病人咳嗽排痰,或诱导发生呛咳;5.2施行纤维光导支气管镜检查;5.3若病人存在明显低氧血症,可用机械性正压通气(FiO2≤0.6),附以PEEP (10-15cmH2O),有助于肺泡的复张;5.4雾化吸入,祛痰药,支气管扩张药,激素等应用;5.5根据痰液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实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
急性肺栓塞的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编号:E-II-028-06 第 1 页(共 2 页)急性肺栓塞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预防及处理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急性肺栓塞,降低死亡率及不良反应。
2 应用范围:局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及全麻患者围术期间的急性肺栓塞。
3诱发因素:3.1腹部大手术;3.2恶性肿瘤;3.3心脏瓣膜病;3.4血液病;3.5肥胖;3.6下肢静脉曲张;3.7盆腔或下肢肿瘤;3.8长期卧床;3.9长期口服避孕药等;4预防因素:4.1避免术前长期卧床;4.2下肢静脉曲张病人应用弹力袜,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4.3治疗心律失常,纠正心力衰竭;4.4对红细胞比容过高病人,宜行血液稀释;4.5对血栓性静脉炎病人,可预防性应用抗凝药;4.6保持良好体位,避免影响下肢血流;4.7避免应用下肢静脉进行输液或输血;4.8一旦有下肢或盆腔血栓性静脉炎时,应考虑手术治疗;5处理措施:5.1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治疗原则是进行复苏、纠正呼吸与循环衰竭;5.2吸氧、镇痛,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抗休克和抗凝治疗;急性肺栓塞的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编号:E-II-028-06 第 2 页(共2 页)5.3请心血管专科医生会诊;5.4溶栓治疗、体外循环下进行肺内栓子摘除术;5.5静脉内气栓:5.5.1充分给予纯氧吸入;5.5.2可迅速进行扩容以提高静脉压,防止气体进一步进入静脉循环;5.5.3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或肺动脉导管置入右房吸出空气;5.5.4行高压氧舱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编号:E-II-028-07 第 1 页(共1 页)急性心肌梗死预防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预防及处理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及不良反应。
2 应用范围:局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及全麻患者围术期间的急性心肌梗死。
3诱发因素:术前有冠心病,或潜在有冠脉供血不足有关。
4预防措施:4.1要力求心肌氧供求的平衡;4.2提高氧供,保持满意的冠状动脉灌注压和心舒间期;4.3给以必要药物治疗和镇静药;4.4对心肌梗死病人的择期手术,尽量延迟到4-6个月以后再施行;5处理措施:5.1及时请心血管专科医师会诊和协同处理;5.2血流动力学监测如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体温、尿量,以及漂浮导管置入等;5.3充分供氧,必要时行机械性辅助呼吸;5.4暂停手术,或尽快结束手术操作;5.5应用变力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以保持冠状动脉血液灌注;5.6应用辅助循环装置-主动脉内囊扶助(IABA)即反搏系统;5.7其他对症治疗,如应用镇静和镇痛药(罂粟碱或吗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