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学复习资料整理(全)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最新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绵羊痘(variola ovina ; sheep pox)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由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引起,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可见到典型的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等病理过程。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

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饲料、垫草和外寄生虫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都有易感性,以细毛羊最为易感,羔羊比成年羊易感,病死率亦高。

可引起妊娠母羊流产,因此在产羔前流行羊痘,可导致很大损失。

本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气候严寒季节,饲草缺乏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使发病和加重病情。

山羊痘(variola caprina ; goat pox)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皮肤上发生丘疹-脓疱性痘疹。

口蹄疫(aphthae epizooticae ; foot and mouth disease ,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

该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 AI)是禽流感病毒(AIV)感染家禽后的各种综合征,从无临诊症状感染到呼吸道疾病和产蛋下降,到死亡率接近100%的严重全身性疾病不等。

最后一种病型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而其他各型统称为中、低致病性禽流感(MPAI)。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禽流感”的概念不清,反映在很多教科书和专著中,甚至在国家的法规条例中,将“禽流感”或“A型流感”与“真性鸡瘟”(fowl plague)的概念混为一谈。

真性鸡瘟是HPAI的旧称,1981年起已被废止不用。

HPAI是OIE分类中的A类病,而MPAI既不是A类病,也不是B 类病,因此区分HPAI和MPAI十分重要。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资料整理(全)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资料整理(全)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人兽共患传染病:人和脊椎动物都能感染,并且能互相传播的疾病。

病原携带者: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的微生物。

传染: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并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传染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原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的途径。

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

有易感性的动物叫易感动物。

內源感染: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在机体正常时不表现为致病性,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导致病原微生物活化、毒力增强并大量繁殖,最后引起发病。

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

慢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

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胎盘传播:受感染的怀孕动物经血流传播病原微生物感染胎儿。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病原体排出存在的地区。

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即某些可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自然疫源性疾病:没有人类或动物的参与,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宿主造成流行并能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的一类疾病。

潜伏期:病原侵入机体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为止。

兽医传染病学教学教案模板(精选)

兽医传染病学教学教案模板(精选)
兽医传染病学的教学对于提高兽医专业人员 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通过加强预防措施的宣传和实施,可以降 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人类健康 和动物福利。此外,兽医传染病学的研究还 有助于发现新的病原体和治疗方法,为公共 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05
兽医实践操作规范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其他实验室诊断技术
包括血液学检查、尿液检查、生化检 查等其他实验室诊断技术,在兽医传 染病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03
动物宿主与流行病学特征
易感动物种类及其特点
家禽
如鸡、鸭、鹅等,由于饲养密度大,接触频 繁,容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
家畜
如猪、牛、羊等,常因共同饲养环境、饲料 和水源污染而感染疾病。
02
病原生物学基础
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概述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 能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结构 ,以及细菌的代谢、生长和繁殖等生理功能 。
病毒的形态结构
包括病毒的大小、形态、对称性等基本特征,以及 病毒的核酸类型和蛋白质外壳等结构。
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包括微生物的侵袭力、毒素产生和免疫逃避 等致病机制,以及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 过程和结果。
04
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
典型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典型临床表现
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皮疹、淋巴结 肿大等全身症状。
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特异性抗体检测、病原学 检测等可提供确诊依据。
治疗原则及方法选择
治疗原则
早期、足量、联合使用敏感抗菌药物, 同时加强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预防并 发症的发生。

动物传染病基本知识(农业大学讲稿)

动物传染病基本知识(农业大学讲稿)
2019/2/27 8

• (四)按感染播及的范围分类
• • 1.局部感染 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 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的局部病变的感染。


2.全身感染 病原微生物冲破机体的各种防 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的病理 反应的感染。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败血症、菌血症、 病毒血症、脓毒症。
9


2 传染病的概念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 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 传染病的5条共同特性: •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即每

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如猪瘟是由猪瘟病 毒引起的,没有猪瘟病毒就不会发生猪瘟。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微生物从病畜体内 排出,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畜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 这一性质称为传染性。在条件适宜时,传染病可以在一个易感动 物群中传播蔓延,这一性质称为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病原微生物的抗原 作用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这种免疫可以 用血清学方法等特异性反应检查出来。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可 以在一定时期内或终身不再感染该种传染病。 2019/2/27 4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该种病
2019/2/27 6

• (二)按侵入病原的种类等情况分类
• • • •
1.单纯感染 由一种病原引起的感染。
2.混合感染 由两种以上病原同时参与的感 染。 • 3.继发感染 先有一种病原感染,致使机体 抵抗力下降,进而导致又有新侵入或原来存在于 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引起的感染。
2019/2/27 7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

动物传染病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之(习惯上,将由微生物所引起的疫病一般称为传染病,而由寄生虫所引起的疫病一般称为寄生虫病)2、传染源: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机体称之。

主要见于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3、病原体:对动物有致病性的寄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菌及寄生虫如原虫,蠕虫,昆虫等4、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5、感染梯度:动物被病原体感染后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从无任何症状到有明显症状,甚至死亡,这种不同的表现称之6、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被该病原体感染的特性7、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8、显性感染:依据感染后所出现症状的严重程度,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称之9、隐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之。

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毒)者10、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临诊症状11、慢性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1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其病原性。

但当受不良因素的因素,致使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种感染称之13、一类疫病(17种):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动物传染病实验课教案

动物传染病实验课教案

动物传染病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 培养学生对动物传染病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是什么,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2. 传染病的分类: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几类?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直接传播、间接传播、空气传播等。

4.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5. 实验操作:观察动物传染病的症状、病原体的检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教学难点:传染病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采用实验操作法让学生观察动物传染病的症状,学习病原体的检测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动物传染病学》、《实验动物学》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显微镜片、实验动物、病原体培养基等。

3.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传染病在动物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讲解传染病的定义、基本特征,让学生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

3. 讲解传染病的分类: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讲解传染病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染病。

4. 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讲解传染病是通过直接传播、间接传播、空气传播等方式传播,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5. 讲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讲解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等预防措施,让学生学会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6.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动物传染病的症状,学习病原体的检测方法。

7.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分享各自的观点。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重要性。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动物传染病学英文名称:Animal Epidemi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72学分:3.5,其中讲授:50学时,实验:22学时。

适用对象:动物科学/医学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二、课程简介《动物传染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它与畜牧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

该课程主要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动物传染病是对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它不仅可能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畜产品的损失,影响人民生活和对外贸易,而且某些人畜共患病还能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尤其是现代化的养殖业,畜禽饲养高度集中,调运移动频繁,更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

因此,对畜禽传染病的防制与研究,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在兽医科学技术中居首要地位。

该课程建立在兽医微生物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免疫学、兽医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直接解决生产实践的动物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等问题,是兽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动物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由于其病原体大多感染宿主广泛,致使防治工作极为复杂,同时,也正是由于其感染宿主广泛,致使其中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公共卫生安全乃至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特别是继2003年SARS和2004年的禽流感流行后,动物传染病特别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得到了全社会空前的重视。

本课程教学将抓住这一契机,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

将以人畜共患病作为讲授的重点内容,考虑本科生现有的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力求将近年来该研究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及发展方向讲授给学生,特别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解决动物传染病诊断及免疫方面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理)动物传染病教案

(整理)动物传染病教案
3、检疫:产地检疫、.运输检疫。
4、隔离和封锁:患病动物、可疑感染动物、假定健康动物;封锁疫点应采取的措施、封锁疫区应采取的措施、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解除封锁。
5、传染病病畜的治疗:针对病原体的疗法、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
6、消毒、杀虫、灭鼠:消毒的分类、消毒的方法;物理杀虫法、生物杀虫法、药物杀虫法;器械灭鼠法、药物灭鼠法。
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感染和一过型感染。
4、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5、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6、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7、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8、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二)传染病的分类
1、按病原体分类
2、按动物种类分类
3、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或组织系统分类
4、按病程长短分类
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类
1、PowerPoint投影、电脑、投影仪。
2、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教学基本内容
备注
第二章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内容
1、平时的预防措施和、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2、疫情报告和诊断:流行病学诊断、临诊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组织学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
教学后记:
动物传染病学教案
第教学周/第节(第三次课)
主要教学要求:
掌握常见人畜共患病的概念、发病机理传染病的病程规律及每一阶段的特点、流行病学、不同动物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防制措施,了解其病源及常规的诊断方法。公共卫生意义。
学习提示:
公共卫生部分适当强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口蹄疫、大肠杆菌病的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禽流感的概念、发病机理、症状与病变以及防制措施。

兽医传染病复习大纲(完整版)

兽医传染病复习大纲(完整版)

兽医传染病复习大纲(完整版)首篇——名词解释1、家畜传染病学: 是研究家畜、家禽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2、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3、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4、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5、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6、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7、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8、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9、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10、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11、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12、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13、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

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4、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15、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论动物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的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和流行性的一类危害严重的动物疾病。

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终止条件,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第二节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一、概念传染: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构成感染需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动物机体及它们所处的环境。

1.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病原体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如果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致使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内源性感染。

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的继发感染:由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单纯感染或单一感染,由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之为继发感染。

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和一过型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且呈隐蔽经过的称为隐性感染,其病原微生物在某一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一定的病理变化,但外表看不到症状,也称为亚临床感染。

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出现即行恢复为一过型感染,开始症状较重,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恢复称顿挫型感染,4.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病原体局限在某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局部感染,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的全身感染。

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5.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临疹症状者称为典型感染,非典型感染则较轻或较重。

6.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指不引起病毒大批死亡的临床类型称为良性感染,反之,引起大批死亡的临床类型称恶性型。

动物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动物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动物传染病 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 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动物传染病的特点
01
传播速度快
动物传染病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影响大量动物。
02
防控难度大
部分动物传染病难以诊断和治疗,防控难度较大。
03
经济影响大
动物传染病可导致动物死亡、生产性能下降,给养殖业 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详细描述
人畜共患病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密切接触,使得 这些原本只感染动物的病原体有机会感染人类。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直接接触、 呼吸道飞沫、消化道摄入、昆虫媒介等多种途径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与危害
总结词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 触、呼吸道飞沫、消化道摄入和昆虫媒 介等。这些疾病的危害性很大,不仅会 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对畜牧业生 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病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加强 监测和预警、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动物检疫和防疫、控制 传播媒介等。
加强监测和预警是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手段,通 过对动物和人类病例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有效措 施。提高公众意识也非常重要,让公众了解人畜共患病的 危害性和预防措施,减少与感染动物的接触。同时,加强 动物检疫和防疫,控制传播媒介也是有效的措施。对于已 经发生的疫情,需要及时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防止疫 情扩散。
VS
详细描述
直接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人类通过 与感染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接触而 感染。呼吸道飞沫和消化道摄入也是常见 的传播方式,特别是在养殖场、动物市场 等人员密集场所。昆虫媒介也是重要的传 播途径,如蚊子、蜱虫等可以通过叮咬感 染动物后再叮咬人类,传播疾病。

宠物传染病说课讲课文档

宠物传染病说课讲课文档
制度
执业兽医管理办法
2009.1.1
中华人民共和国
动物防疫法 2007.8.31
经注册的执业兽医,方可从事
动物诊疗、开具兽药处方等活动
现在七页,总共二十一页。
科目 类别
基础 科目
分值临床 科目
100
综合
应用
100
科目
科目名称
动物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物化学 兽医病理学 兽医药理学
教学方法

型 案
犬,6 周龄,呕吐,排番茄汁样稀粪,有难 闻腥臭味,体温40.5℃,听诊心音快而弱,心

律不齐,该病例最可能的病原是?确诊需要通
过什么方法?
查阅资料,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学生讲解
现在十二页,总共二十一页。
教师点评、讲解




现场试验
分组讨论
相互剖析
老师或者宠物医师现场讲解
现在十三页,总共二十一页。
兽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寄生虫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临床诊断学
兽医内科学 兽医外科学与手术学
兽医产科学 中兽医学
猪疾病 牛羊疾病
鸡疾病 犬猫疾病 其他动物疾病
现在八页,总共二十一页。
分值比例
20 13 12 20 15 20 35 30 25 10 20 20 30 15 15 20 30 15 25 10
二、课程地位与作用
课程地位
疾病诊断
宠物
疾病 发生 规律
传染病
疾病治疗
保驾
现在五页,总共二十一页。
护航
课程目标
知识培养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

兽医传染病学教学教案模板(多篇)

兽医传染病学教学教案模板(多篇)

兽医传染病学教学教案模板(多篇)篇: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案1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案授课题目: 绪言与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一、章节的名称第一章绪言及临床检查基本方法与程序二、本章内容学时安排绪言45min;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45min;临床检查程序45min。

目的要求1.了解:诊断的基本概念;2.掌握:临床检查基本方法的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3.熟悉:临床检查的一般程序。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临床检查基本方法的操作要领。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言:介绍本课程在兽医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出新课程。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好本课程的欲望学习新课1.诊断的基本概念:诊断、诊断学、兽医临床诊断学、症状和预后。

2.诊断的基本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检验的三个阶段。

3.学好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

4.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发展与现状。

5.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听诊6.临床检查的一般程序病畜登记、病史调查、临床检查。

讲清楚概念问题,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通过典型病例,启发学生的诊断思路,了解诊断的基本过程,掌握诊断的基本方法。

反馈练习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的参考资料,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由浅入深,通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掌握本节知识目标要求。

归纳总结先由学生进行小结,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本节课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清晰思路,进一步掌握。

作业1.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有哪些?2.诊断的基本过程如何?巩固所学知识思考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在兽医临床实践中的作用?为下节课埋下伏笔六、教学方法与教具课堂讲授并结合典型病例的分析;多媒体课件教学。

七、教后感受(教后感)感想利用自己多年从事兽医诊疗实践的经验,通过典型病例的分析,介绍成功和失败的诊疗经验与教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通过教学我的体会,不足的是…………;应该在…………等方面进行改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资料整理(全)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人兽共患传染病:人和脊椎动物都能感染,并且能互相传播的疾病。

病原携带者: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的微生物。

传染: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并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传染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原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的途径。

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

有易感性的动物叫易感动物。

內源感染: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在机体正常时不表现为致病性,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导致病原微生物活化、毒力增强并大量繁殖,最后引起发病。

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

慢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

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胎盘传播:受感染的怀孕动物经血流传播病原微生物感染胎儿。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病原体排出存在的地区。

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即某些可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自然疫源性疾病:没有人类或动物的参与,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宿主造成流行并能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的一类疾病。

潜伏期:病原侵入机体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为止。

前驱期:从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特征症状出现为止的这段时间。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变现出来的这段时间叫做明显期,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

检疫:是指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延。

封锁:当暴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病畜之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施,就是切断或限制疫区与周围地区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往来,以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畜误入疫区而被传染。

对症治疗:为了消除和缓解症状,调节和恢复机体的生理机能而进行的治疗措施。

特异性治疗:应用针对某些特定传染病的高免血清、高免卵黄、康复血清等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治疗,这些制品只针对特定传染病有效,对其他疾病无效。

消毒: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其传播,防止疫病的流行。

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管理对畜舍、场地、用具和饮水进行定期消毒,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临时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终末消毒:在病畜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或者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规模消毒。

免疫接种:通过人工主动给动物接种免疫原性物质,从而使动物获得对特定疾病的抵抗能力。

预防接种:在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威胁的地区,在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

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应急性计划外接种。

TSE: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是有朊病毒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渐进性、致死性中枢神经变性疾病。

BSE:疯牛病是有朊病毒引起的一种渐进性、致死性中枢神经变性疾病。

SAF:痒病相关纤维,是由多个朊病毒蛋白组成。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是由肉毒梭菌进入机体后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一种以运动神经麻痹为特征的中毒性疾病。

破伤风: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深部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疾病。

外源感染:病原体从外界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

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前一种感染叫原发感染,后一种叫继发感染。

显性感染: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

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长程感染:又称慢性病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疫区: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疫点: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有时也将某个比较孤立的畜牧场或自然村称为疫点。

散发性: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发生,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

流行性:所谓发生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它没有一个病例的绝对数界限,而仅仅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中畜群发生规模比较小的家畜传染病的流行,可称为地方流行性。

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接触性传染病:既能以间接接触又能以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称为接触性传染病烈性传染病:通常是指天花、鼠疫、霍乱等来势凶猛、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性疾病。

法定传染病:是由国际或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一旦发现或怀疑发生时必须立即报告给相应级别兽医当局的疾病,国家卫生组织将其分为A、B类,我国将其分为三类。

外来病:指国类尚未证实存在或已消灭而在国外存在或流行、从别国输入的疫病。

地方病: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某病仅在一些地区中长期存在或流行,而在其他地区基本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现象。

新生传染病:是指新确定的和先前未知的、可引起局部或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是指其病原体主要靠吸血昆虫在动物间来传播的传染病产地检疫:是动物生产地区的检疫,做好这些地区的检疫是直接控制动物使用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包括:集市检疫、畜禽收购检疫。

口岸检疫: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国际信誉,保障我国农牧业安全生产,既不能允许国外动物疫病传入,也不允许将国内动物疫病传到国外。

包括:进出境检、疫旅客携带动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过境检疫。

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延。

封锁:当暴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病畜之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施,就是切断或限制疫区与周围地区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往来,以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畜误入疫区而被传染。

特异性疗法:应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免血清、痊愈血清(或全血)、卵黄抗体等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治疗,因为这些制品只对某种特定的传染病有疗效,而对其他种病无效,故成为特异性疗法。

免疫程序:是指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制定的接种计划。

免疫失败:是指经某病疫苗接种的畜禽群,在该疫苗有效免疫期内,仍发生该疫病;或在预定时间内经检测免疫力达不到预期水平,即预示着有发生该疫病的可能。

药物残留:又称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物质和药物杂质。

禁用药物:国家绝对禁止的药物,只有氯霉素、呋喃唑酮(痢特灵)和甲硝唑。

限用药物:限定使用的抗菌药物,有二甲硝咪唑、洛硝咪唑、四环素、泰乐菌素、杆菌肽、磺胺类、喹乙醇。

假定健康动物:除了患病动物和可疑感染动物两类动物之外,疫区其他易感动物都属于假定健康动物。

受威胁区:疫区周围地区为受威胁区,其范围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疫区周围的山川、河流、草场、交通等具体情况而定。

物理消毒法:用阳光、紫外线、干燥和高温(火焰灼烧、熏蒸消毒、蒸汽消毒)等方法杀灭病原体。

化学消毒法:用化学药品溶液进行消毒。

生物消毒法:主要用于污染的粪便、垃圾等的无害化处理。

多价苗:是指将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混合制成的疫苗。

如:巴氏杆菌多价苗、大肠杆菌多价苗等。

多联苗: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细菌(或病毒)联合制成的疫苗。

一次免疫可达到预防几种疾病的目的。

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新城疫-减蛋综合症(EDS-76)-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苗等。

PCR(聚合酶连反应)技术:又称体外基因扩增技术。

就是根据已知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核酸序列,设计合成与其5‘端同源、3‘端互补的2条引物。

微生态制剂:又称非致病活菌制剂,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

生物芯片:又称DNA芯片或基因芯片、微阵列,它们是DNA杂交探针技术与半导体工业技术相结合的结晶。

一类疫病: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二类疫病:是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

1、流行病的严重程度与什么有关:病毒株的毒力,家禽的种类,合并感染2、潜伏期意义与作用:1、感染动物潜伏期也能引起传染;2、潜伏期长、病症相对轻缓,反之则急;3、确定引种隔离时间;4、确定封锁解除时间;5、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

3、制定免疫程序应注意的因素:1、疾病流行情况;2、母源抗体水平,上一次接种残余抗体水平;3、动物免疫应答能力;4、疫苗的种类和性质、免疫方法和途径;5、疫苗配合及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4、简述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原因:1、病毒血清型较多,疫苗株与流行株血清型不一致;2、疫苗保存和运输不当引起疫苗失效;3、疫苗质量差;4、接种时已经被感染;5、人为操作失误。

5、传染病治疗和用药原则:治疗:及早治疗,标本兼治,特异性治疗与非特异性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与综合措施相结合。

用药:对症用药,疗程要足,穿梭用药,配合用药注意药物匹配禁忌。

6、如何有效预防动物疫病的发生:1、加强饲养管理;2、提高动物抗病力;3、消除应激因素;4、切断传染三环节;5、强化引种管理;6、全进全出;7、正确诊断和治疗。

7、疫病发生时封锁区对应的措施:1、设卡;2、停止动物贸易;3、运出产品需批准;4、出入人员车辆消毒;5、受威胁动物免疫。

8、养殖场综合性疾病防疫措施:1、加强管理,自繁自养;2、检疫;3、消毒、防虫害;4、免疫;5、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