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合集下载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公开课教案)(共五篇)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公开课教案)(共五篇)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公开课教案)(共五篇)第一篇: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公开课教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集体备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方民族融合内容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论证与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1、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

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板书设计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2)拓跋珪建立北魏(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社会背景(2)改革的主要内容(3)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本课教学应侧重指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加强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理解“胡汉融合”呈现出的和谐历史趋势。

引导学生从南方六朝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征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PPT课件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PPT课件

改穿汉服
胡服俑
汉服俑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 “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 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 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 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 加降黜。”
采用汉姓
材料:魏主下诏: 认为“北方人把土 地称为拓,后人又 称为跋。北魏的祖 先是黄帝的后代, 所以称为拓跋氏。 土地是万物的根本, 所以我们应当改姓 为元氏。 ---《资治通鉴》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0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一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1、时间:
东汉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开始内迁。
2、主要的内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
3、为什么内迁:
中原王朝安抚和强迫少数民族内迁。
民族汇西聚晋内是迁时各代族的分主布图流! 五胡
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族人民在生 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怎样?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改革内容:
①、 494年迁都洛阳
改穿汉服
②、实行汉化政策学说汉来自 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意义:
①少数民族与汉族趋同(胡人汉服) ②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汉人胡食)
③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
为什么
要迁都
平城
洛阳?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1、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交通不便; 2、平城鲜卑族保守势力很强,不利于改革; 3、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2课ppt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2课ppt

学跳胡舞的汉族
我 当 词 语 解 说 员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指不同民族由 于长期相处、相互学习,在 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民族 心理、生活方式等达到一致 的过程。
板块二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
洞内的堆积层最 386 鲜卑族拓跋部祖先长期 深达1.9米,出土的文 ____ 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居住的石室嘎仙洞位于大兴 物有骨镞、石镞、陶器、 439 ____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安岭北段顶峰东麓 打制石器。
第 22 课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北方的民族汇聚
平阳寺中学 刘红梅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整体感知 五胡内迁展现融合
魏主改革促进融合 民族繁荣源自融合
板块一
自主先学:
“五胡” 指哪五 个少数 民族?
感悟融合
汉族妇女学习少数民族烙饼
少数民族学习耕作图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
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 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很快消亡,是不值得肯定的。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不同意。
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 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 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中,融入到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材料三:孝文帝选择中原女子为王后,很多鲜 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与汉人通婚
从描述悟改革后果
鲜卑族前后生活状况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材料一: 畜牧迁徙,涉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 过着游牧生活,以狩猎为生,比较落后。 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氐有 华 在 等匈 大 我 民奴 家 们 族 、 庭 56 ?鲜 中 个 卑,民 、还族 羯有的 、没中
《敕勒歌》反映 了鲜卑族的生活情 景,从诗中大家能 看出鲜卑是怎样的 一个民族呢?
(1)边疆少数民族为什么内迁?
(1)被中原王朝征服后招抚或强制内迁 (2)因自身经济发展需要向中原迁徙
(2)魏晋时主要的内迁民族有哪些?
前者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是错误的;从历史上看,是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 与先进民族同化。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点评
在民族融合的 过程中,北方少数 民族和汉族相互取 长补短,吸取其他 民族的先进文化, 逐渐融合一体的历 史趋势,是历史的 进步的表现。
考考你
学习历史,贵在借鉴历史,孝 文帝的改革距离我们现在已一千五 百多年了,大家想想孝文帝的汉化 改革对我国今天多民族之间的发展 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 的地方?
我的回答 各民族要想进步,就须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中华 民族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 就不能封闭自己,而应改革 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 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 果。
汉化政策
• 一律改穿汉族服装、改说汉 话;改汉姓,提倡鲜卑贵族同 汉家世族通婚。 • 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阀制 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 • 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 鲜卑旧制。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 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 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1)顺应历史潮流 (2)加快民族融合 (3)巩固国家统治
——根本目的
孝文帝很想推行这场改革,但 他发现很难继续进行下去。提 问:为什么呢?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我该怎么办 才好呢?
假若你 是当时北魏的 皇帝孝文帝, 你怎样解决这 些难题呢?
1、背景:民族汇聚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
2、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 (巩固统治) 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措施:①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政策:穿汉服、学汉语、 用汉姓、与汉人通婚。 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北方经济的发 展,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使中原 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羌族青年
《敕勒歌》反映 了鲜卑族的生活情 景,从诗中大家能 看出鲜卑是怎样的 一个民族呢?
二、北魏孝文帝促进 民族融合的措施
鲜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 鲜卑族是个野蛮、落后的游牧民族,这样一 个落后的民族,如何控制众多的汉族人和一 天天走向汉化的少数民族呢?这对掌握了国 家政权的鲜卑贵族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 任务,这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直接原因。 北魏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越来越感到要 稳住政权,必须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 帝拓跋宏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在北魏上下开 始了一场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采用汉姓
汉族服饰俑
鲜卑服俑
穿汉族服饰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汉服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加速了少数民 族封建化的进 耕耙图(魏晋墓葬壁画) 程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也是唯一一个自觉、坚定 和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政策的 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改革促 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的发 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北方的民族汇聚
西北 部地 区的 少数 民族 大量 涌入 中原 孝文帝改革 背景:改变北魏落后状况,加 强北魏统治力度。
民族交往 内容: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 经济发展
政策。
作用:促进民族融合,顺应民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知道六世纪至隋朝时期,北方地域和民族的演变,对民族融合和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能够理解北方地域和民族在对中原文明的贡献与发展上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文化的针对性、逻辑性思维,认识古代民族交流、融合的现象,并初步感受和探索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和价值。

2. 教学内容•学习北方地域民族的演变过程•了解与中原地域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探讨民族的交融和多元文化的形成•分析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推动作用3. 教学过程3.1 情境引入教师讲述亿年前北方处于海底,巨大的海洋退缩后,形成了宽阔的平原,而平原是人类文明的孕育之地。

同时,引入演变过程的背景,让学生知道北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地理区位和民族面貌。

通过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了解北方的历史发展背景。

3.2 教学过程3.2.1 学生思维导图教师放映相关影片,帮助学生了解汉代北方的文化交流情况,然后学生进行思维导图,记录下汉代北方民族演变的历史情况。

学生思维导图完成后,逐个展示,由教师指导正误,对学生进行纠错和补充。

3.2.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分工。

每组从不同纬度,发掘汉代以来,北方地域和民族的演变过程,通过拼接合并找出共性和互补性,展现北方文化的多元性和交融性。

3.2.3 课堂展示对每组的合作研究结构,进行展示,学生试着从多元的角度,对不同民族在北方地域上的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进行加深探究。

如果有现场产生疑问和争议,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从而升华对历史文化发展的思考和理解。

3.2.4 巩固课堂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讲解,让学生对交流和融合的演化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介绍北方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和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和传承,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体验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通过锻炼不断拓宽学生眼界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3.3 课堂作业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使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并结合理解写出350字作文,掌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北师大 七年级历史 22课 北方民族汇聚

北师大 七年级历史 22课 北方民族汇聚

9.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 进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 A 盘庚迁都 B 周平王迁都 C 孝文帝迁都 D 明成祖迁都 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A 巩固统治 B 加速经济发展 C 促进民族融合 D 推动文化发展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D 巩固北魏统治
鲜卑 匈奴 羯 氐 羌
386年 鲜卑 拓跋部 建立北魏 439年 统一 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政策


改穿汉服 学习汉语 采用汉姓 提倡与汉人通婚
迁都洛阳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改穿汉服
采用汉姓
胡服
汉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使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也丰 富和发展汉族文化;
6.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拓跋部 C.巴氐族 D.羯族 7.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一、边疆少数民族内迁 1、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直接原因:控制汉族,加强统治 2、措施: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 改穿汉服 学习汉语 采用汉姓 与汉人通婚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 族政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 觉、坚定和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政 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
1.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 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 A 盘庚迁都 B 周平王迁都 C 孝文帝迁都 D 明成祖迁都

上课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上课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03
北方民族汇聚的意义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巩固国家统一
北方民族汇聚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相 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北方民族汇聚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 系和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 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推动经济发展
北方民族汇聚促进了地区间的贸易往 来和资源开发,推动了北方地区的经 济发展,同时也为全国的经济繁荣作 出了贡献。
团结和社会稳定。
04
北方民族汇聚的现代价值
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
北方地区历史上是多个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 活和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在现代社会,这种民 族汇聚的现象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认同,促进 民族团结与和谐。
通过相互尊重和包容,各民族可以更好地共同发展,形成多 元化的社会格局。这种团结与和谐的环境有助于减少民族矛 盾和冲突,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
丰富中华民族的多元性
01
北方民族汇聚使得中华文明更加多元、开放和包容,为中华民
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增添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02
北方民族汇聚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和团结,增强了中华民
族的凝聚力。
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03
北方民族汇聚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民族
上课版第22课北方 的民族汇聚
目录
• 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 • 北方民族汇聚的过程 • 北方民族汇聚的意义 • 北方民族汇聚的现代价值 • 总结与展望
01
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
历史时期北方民族分布情况
01
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 民族在历史上主要分布在中国的 北方地区,包括今天的内蒙古、 新疆、青海、甘肃等地。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
祖逖
你能从这些图片中获取哪些有关淝水之战的 信息?
交交 战战交 地双战 点方时 ::间 寿东: 阳晋 3 8 , 今 3 寿前年 县秦 ——
和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战争的结果: 东晋胜利 东晋的胜利对南方经济的发展有什么重要 意义? 东晋淝水之战的胜利,再一次阻止了 游牧民族南下,使南方经济发展的进 程没有被打断。
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北方 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大融合, 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北朝的故事和遗迹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探究活动
中华民族是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大家 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 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其实, 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的 带有其他民的特征。不信你就找找 看!
找一找: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 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胡床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西晋的汉族统治者 对待内迁民族的态度如何呢?
征收重税
随意征派兵役、徭役
随意掠卖为奴隶
这样的统治会带来什么呢?
加剧民族矛盾
民族反抗 建立反抗政府的割据政权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迁都建康(今南京)
战乱动荡
群雄并起
和祖逖相关的 成语 闻鸡起舞 枕戈待旦 中流击楫
鲜卑人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 魏。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想一想:
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 中各族人民在生活方式、风 俗习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怎 样?
各民族逐渐融合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PPT课件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PPT课件

13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4
谢谢你的到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3
(2)主要措施:
A、迁都洛阳 ,494年。
B、实行汉化政策
(3)评价:
改穿汉服。 学习汉语。 采用汉姓。 提倡与汉人通婚。
孝文帝顺应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进行改
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使中原文化
得到丰富和发展。孝文帝是杰出的少数民
族政治家。
4
平城 迁 都 洛阳
5
胡服
汉服 改穿汉服
6
材料: 魏主(指北魏孝文帝)欲变北俗,引见 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 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学习汉语
7
采 用 汉 姓
8
材料: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孝文帝带头娶
汉族大臣的女儿做皇妃,将自己的女儿嫁 给汉族人为妻。从此,鲜卑、汉族互为姻 亲。
(2)主要措施有:494年迁都城 洛阳 。
实行汉化政策:学习 汉语 ,改穿 汉服

采用 汉姓
,提倡 与汉人通婚

(3)评价:孝文帝 顺应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进行改革,
促进 北方民族大融合 ,加速 少数民族封建化 的进程; 使 中原文化 得到丰富和发展。孝文帝是杰出的少数民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主题:北方民族的汇聚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活动探究(一)
民族 汉族
北方少 数民族 (胡)
地理 位置
中原 地区 长城 以北
生产 方式
以农耕 为主 以游牧 为主
生活 文化 方式
定居 先进
逐水草 相对 而居 落后
边疆少数民族为什么背井离 乡来到中原?
你能找出内迁的少数民族主 要有哪些吗?
鲜卑
羌 氐
大家可以 从衣食住行等 方面去寻找啊。
胡麻饼 烤肉 涮羊肉
大蒜

胡椒
二胡
汉代讲学图
胡床
Hale Waihona Puke 方凳用一句话来表达对祖 国各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反方: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
平城
北魏平城遗址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改易服饰
孝文帝诏书
(孝文帝)诏不得以 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 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呢?
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巩固了北魏 的统治; 2. 客观上加速了民族融合; 3. 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4.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活动探究(四)
孝文帝是我 国历史上著名的 改革家。那么, 作为改革家,他 具备了哪些优秀 素质呢?
活动探究(五)
寻找我们自身所带有的 民族融合的特征。
匈奴 羯
你能说出少数民族内迁之后 的分布地区吗?
活动探究(二)
北魏孝文帝刚刚即位,即 刻派了几位大臣到民间探访。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发 现国家出现什么问题?

七上历史第22课_北方的民族汇聚

七上历史第22课_北方的民族汇聚

七上历史第22课_北方的民族汇聚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名称: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在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族人民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怎样?各民族逐渐融合有一位杰出的人物促进了这次民族融合,你知道他是谁吗?北魏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国家。

是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部落,386年首领(孝文帝)建立了北魏。

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一起生活,民族融合成为历史潮流。

孝文帝为了顺应历史潮流,促进民族融合,实行了改革。

改革的内容(措施): (1)迁都洛阳. (2)改穿汉服,学说汉语, 采用汉姓,同汉族通婚.作用: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本课复习: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其中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

2、北魏孝文帝顺应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进行改革的措施有:①将都城迁到洛阳;② 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孝文帝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本课过关: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其中五胡是指:、、、、。

2、北魏顺应北方进行改革的措施有:①将化政策:、倡。

孝文帝通过这些措施使的历史潮流,;②实行汉、、提,也。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其中“ 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

2、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鲜卑。

3、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洛阳有:①迁都到;②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孝文帝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4.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5、我们肯定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是因为: A、打击了鲜卑旧势力B、联络了与中原贵族的关系C、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D、巩固了北魏的统治6.北魏经过改革以后出现的“胡人汉服”的社会风尚。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刘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刘

民族认同、民族融合的趋势
1、这两幅图反应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2、他们是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壁画上发现的, 反映了什么问题?
Hale Waihona Puke 木兰辞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
汉族服饰俑
鲜卑服饰俑
改穿汉服
材料一: 魏主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 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 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 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学习汉语
材料二: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 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 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 族互为姻亲。
提倡与汉族通婚
材料三:魏主下诏: 认为“北方人把土 地称为拓,后人又 称为跋。北魏的祖 先是黄帝的后代, 所以称为拓跋氏。 土地是万物的根本, 所以我们应当改姓 为元氏。 ---《资治通鉴》
北魏马车出行图
穿汉族服饰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人胡食
胡舞
穿裤褶[zhě]服的汉人乐队
《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 目睹洛阳风貌,他感慨道:“自晋宋以来, 人们以为洛阳荒凉无比,那是认为长江以北 都是夷狄的缘故。不久前我到洛阳,才知道 穿着华丽服装的大家世族,在中原也比比皆 是。那里的人们识文知礼,物产丰富,生活 宽裕,是我从前没有见到过也形容不出来 的。”
汉化措施(1)改穿汉服
(2)学习汉语 (3)改用汉姓
(4)与汉人通婚
促进了民族融合(1)使少数民族在语 影响 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 同;(2)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22课北方民族汇聚.

第22课北方民族汇聚.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汉服俑
胡服俑
北方民族融合前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服装上有很大差异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穿汉服
例外:武官可以穿胡服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改汉姓
鲜卑姓 汉 姓 鲜卑姓 汉 姓 拓 跋 元 贺赖 贺 丘墓陵 穆 独 孤 刘 步六狐 陆 贺 楼 楼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通汉婚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说汉语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 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 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大意:孝文帝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见群臣。……孝文 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三十岁以上 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三十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 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D.①②③④
3.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这里?
答:迁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 的控制
说一说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我见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于是,生活在长城里面的孩子 学会了种地、盖房子和织布。
生活在长城外面的孩子则逐水 草而居,放牧牛羊,骑马打猎。
诗书的陶冶使长城里面的孩 子高尚、儒雅。
塞北的艰苦的环境磨练了长城外 面的孩子,他们凶猛、彪悍… …
长城内的富有,常常吸引着长城 外面的孩子,不断地越过长城…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普通老百姓 到大臣皇帝的 服饰均已汉化
羊肉串
汉族人吃上了 少数民族食品
涮羊肉
方凳、胡床改变了汉 族人席地而坐的习惯
胡床
方凳
《洛阳伽蓝记》卷二《景宁寺下》记载: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 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 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 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西
根据图片,请谈谈你的认识?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第二篇章 第一篇章
孝文改革,促进融合 五胡内迁,民族汇聚
故事一:从游牧走向朝堂——
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
建立民族: 鲜卑族的拓拔部 建立时间: 386年 定都:
平城
统一黄河流 439年 域的时间: 意义: 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究竟谁说得对呢?
1、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最终导致了 鲜卑族的消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 2、也有人说: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的 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定了 基础。
评价标准: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 孝文帝——我国历史上杰出的 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故事二:从小屋搬入大房—— 迁都洛阳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其祖母 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对孝文帝 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 督促他学习儒家经典,同时 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 历史典籍。在冯太后的精心 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 3、孝文帝从小受汉文化教育; 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 4、洛阳地处中原政治、经济、 习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十分 文化中心; 敬佩和仰慕。
故事三:从旧制改为新规—— 锐意改革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 材料: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 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 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 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 --《魏书.高祖记》 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妃, (翻译:孝文帝在495年正式命令: 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 “不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果 高门,鲜卑族、汉族互为 有违反的,就罢免他的官 姻亲。 职。” )
语言、服饰、姓氏、婚姻等
第三篇章 第一篇章
谈古论今,繁荣发展 五胡内迁,民族汇聚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多民族之间 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 借鉴的地方?
各民族要想进步,就必须相互交流,取长 补短。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 不能固步自封,而应改革开放,积极吸收、 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临清市京华中学 秦刚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北方的民族汇聚 融合 汇聚
第一篇章
五胡内迁,民族汇聚
看图学史
鲜卑
鲜卑 羌 匈奴 羯 阅读课本113页—114页 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与汉族一样吗? 4、经过长期交往以后, 出现了一种什么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 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 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 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请回答: (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我们在学习 昨天历史的同时,今天我们也在书写着 将来的历史。
谢 谢
民族融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这个在马背上得天下的民族, 如何统治以农耕为主的中原 地区,怎样才能巩固统治呢?
故事二:从小屋搬入大房—— 迁都洛阳
请结合材料分析迁都原因
平城
①《悲平城》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洛阳
1、平城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 2、平城自然环境恶劣;
②当时流行的歌谣: 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 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汉化措施
1、改穿汉服 2、学习汉语 3、采用汉姓 4、与汉人通婚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内容
2.改革的意义
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改革措施)
图一:改革前
图二:改革后
鲜卑族生活 场景复原图
改革后,少数民族过上了农耕生活
《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 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 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 的衣冠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