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 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行讲授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应用,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平均数等统计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对于如何正确找到中位数和众数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掌握它们的求法。
2.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案例,用于课堂讲解和练习。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某班级有50名学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求这5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
”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中位数与众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两种统计量,它们能够反映出数据的一些不同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和意义,也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基础。
但是,对于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与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和求法。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求法、实例等。
2.数据材料,用于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与众数。
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数据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哪些统计量来描述?进而引出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并通过PPT展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位数与众数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计算其中位数与众数,并解释其含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统计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求解中位数和众数时,可能会对如何正确找出众数和中位数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求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解方法。
2.难点:如何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反馈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解方法。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导入和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求解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求解其中的中位数和众数。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统计知识,对于平均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理解它们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2.培养学生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求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数据。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某班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成绩分布在以下范围内:80, 85, 90, 92, 95, 98, 100, 102, 105, 108。
请学生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具体案例解释它们的含义。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份数据,求出其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求法的原理。
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 8 章第 2 节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
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学过的统计量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
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索、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2.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众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有数学,体味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保护视力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计算器、学习卡。
教学过程: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复习导入板书统计统计我们并不目生,我们学过关于统计的哪些知识呢?知道统计量吗?我们学过哪些统计量啊 ?统计量是统计理论中用来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的变量。
板书平均数中位数平均数用来表示什么? 平均水平所有的中位数用来表示什么? 普通水平所处位置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统计量所表示的意义同学们说的真好。
奖励一下大家(播放视频) 这个节目怎么样?哪里好?动作整齐身高差不多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准备编排一个集体舞,每班选 10 人,这是五年(2) 班的 24 位候选同学的身高数据。
(课件出示 24 个数据)怎样找这十个同学合适呢?用哪个数据做标准呢? 平均数你就快速的用计算器算出来中位数你也快点罗列算出来1、提取数据。
寻觅 10 个身高比较接近的几组数据。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三、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第六章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将理解中位数的概念,掌握计算中位数的方法,同时理解众数的概念,掌握寻找众数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确定数据的中位数,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等。
3. 情感目标:学生将激发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兴趣,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需要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同时能够找出数据中的众数。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知:通过实例引入中位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实例介绍如何计算中位数。
2. 讲解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详细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 讲解众数的概念和寻找方法:详细介绍众数的概念和寻找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4. 课堂练习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通过计算例子的中位数和寻找众数,加深对中位数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互相学习和提高。
5. 总结与回顾:通过总结与回顾,帮助学生回顾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众数的寻找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众数的概念和寻找方法。
2. 示范法:通过示范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中位数和寻找众数,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加深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
4.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促进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课堂上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进行评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能够使用统计方法求取中位数和众数;2.加深对集合、样本、样本空间、频数与频率等概念的理解;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内容1. 复习老师先给学生们讲解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统计概念,包括集合、样本、样本空间、频数与频率等概念,并让学生们做一些简单的例题来复习。
2. 引入老师通过一个例子(比如班级里所有同学的身高数据),引入本节课要讲解的概念——中位数和众数。
3. 讲解通过讲解示意图,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中位数以及如何求取中位数,体现中位数作为一个数列的中间值的特点;然后再讲解什么是众数以及如何求取众数,体现众数在一个数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特点。
4. 练习老师让学生们分组进行练习。
每个小组给出一个数据集(比如小组成员的考试成绩),然后让学生们通过所学知识,求取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数据的特点。
5. 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数据集以及求取的中位数和众数,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数据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6. 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课程评价与作业1. 课程评价对于本节课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如果学生们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节课就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 课后作业让学生们自己找一个数据集,通过所学知识求取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数据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成果写在课程笔记中,供下一次课的复习。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案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是学生在掌握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
中位数与众数作为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为后面学习更复杂的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平均数,对数据的集中趋势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和求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的数据处理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掌握求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与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求解方法以及应用。
2.教学难点:对于一组数据,如何找到众数,以及如何解释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和求解方法。
同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包括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求解方法以及实际问题的应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包括数据集,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考。
3.小组合作学习:提前分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某班级有30名学生,考试成绩如下:80, 85, 90, 92, 95, 98, 100, 100, 100, 105, 110, 112, 115, 118,120, 122, 125, 128, 130, 132, 135, 138, 140, 142, 145, 148, 150, 152, 155, 158, 16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2.教学难点
(1)中位数的理解:学生对中位数的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特别是当数据量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容易混淆。
突破方法:通过具体例题和图形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பைடு நூலகம்数的概念及求法。
(2)众数的应用:学生在理解众数概念的基础上,可能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中位数的求法和众数的识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中位数和众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1.理解中位数的定义,掌握中位数的求法。
2.了解众数的概念,能够找出数据集中的众数。
3.能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
教学内容:
(1)中位数的定义与求法;
(2)众数的定义与求法;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但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中位数的求法仍存在疑惑,特别是当数据量为偶数时。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新化中心小学普文彬“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新化中心小学普文彬一、教学内容:“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88-89页第一课时内容。
二、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眼于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探索向纵深发展。
2、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平均数这个统计量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学生将通过丰富的实例在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活动中,初步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3、学情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统计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时,以前在小学阶段从未涉及到,这是本教材第一次将其引入小学课堂,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理解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应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缺少该部分知识的生活经验。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实际的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位数、众数产生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中位数与众数的学习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分析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五(1)班一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中,他的语文、数学、科学及英语的成绩分别是:82分、90分、88分和80分。
2中位数与众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中位数与众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能够通过实例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3.熟练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它们。
2.知道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中位数和众数。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理解。
2.学生如何将中位数和众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中位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排在中间的数字就是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2.计算中位数的方法: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在找出中间的数字。
如果是偶数个,就找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例子:9,2,7,1,8,4首先将这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2,4,7,8,9由于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所以中间两个数是4和7,它们的平均数是5.5,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5。
3.计算中位数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简化:•对数据进行排序。
•确定数据的个数n。
•如果n是奇数,中位数是第(n+1)/2个数。
•如果n是偶数,中位数是第n/2个数和第(n/2+1)个数的平均数。
2. 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字就是众数,如果多个数字出现次数相同,那么它们都是众数。
2.计算众数的方法:可以通过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
如果有多个数字出现次数相同,那么它们都是众数。
例子:3,4,5,6,4,7,3,5•数字3出现2次•数字4出现2次•数字5出现2次•数字6出现1次•数字7出现1次由此可知,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3、4、5,它们都是众数。
3. 实际应用实际应用中,中位数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典型值,众数则用来表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例如:学生考试成绩,经常会通过平均分、中位数和众数这3种方式来表示成绩的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给出一个例子。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根据所给信息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二)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做出恰当的判断。
从而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三)情感目标: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2、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3、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作为数据处理过程的一部分,让学生体会数字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
会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方法:情景、规律、发展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它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现在先请同学们听一则故事:小王大学毕业后去找工作,看到一则招工启事:招工启事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
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
有意者于200年6月3日到我处面试。
天顺公司2004年6月1日她觉得待遇还不错,就应聘去了辉煌公司。
可在公司工作了两个月后,她找到公司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已经找其他公司职员核对过,没有一个职员的工资可以拿到两千元的。
月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2000元呢?经理说:“啊,小王,不要激动。
平均工资(二)学生讨论、交流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经理说月平均工资2000元是否欺骗了小王?平均工资20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平均收入?若不能,你认为哪个数据反映该公司员工工资的平均水平更为合理呢?(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请小组代表发言。
其中各个学生的观点可以不同,而且也不应该相同,因此不强求结论的一致性。
这里没有正误之分。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作出恰当的判断。
从而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3)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1、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2、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
难点:对众数意义的理解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示姚明的一张照片。
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比赛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
”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
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所有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
那究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多,作用很大。
这个平均数应该怎样求?你会求吗?试试看。
2、求下列各题的平均数。
25、30、35、40。
12、15、18二、创设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出事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一览表。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自己的感受。
思考:1000元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大部分人得到工资不到1000元呢?用1000元反映公司员工的月收入合适吗?2、思考:你认为用怎样的数反映员工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在肯定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除了平均数以为,数学上还有两个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
4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学生先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一说,然后师生共同小结。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中间的数就是这组数的中位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的众数。
5、学生找出员工收入的中位数及众数,与平均数比较,感觉中位数与众数的特点。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上《6.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四)
中位数与众数一、教材分析:《统计与概率》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相关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数据代表。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常用数据的认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并能够作出合理的决策,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以后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并能应用中位数与众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经历探索生活中的问题,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合理决策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问题解决: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分析数据并解决问题,建立发展数据分析概念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4、情感与态度:把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树立建设美好家乡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根据具体问题情景作出合理决策。
四、教法学法:情景——问题教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播放片头视频,展示学生自主收集驻马店市七座名山高度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七座山的平均海拔高度吗?小明认为金顶山的海拔在七座山中处于中上水平。
你认为小明说的情况属实吗?设计意图: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并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二)探究新知:朋友根据某公司的《招聘启事》想应聘该公司,在应聘之前,对该公司的工资水平进行了调查:我公司因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职员若干名.我公司员工收入高,月平均工资2700元.有意者请于8月20日到我公司面试.公司人事部 2014年8月16日请根据以上问题情境,回答下面问题:1900和1800分别在这组数据中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由具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交流后得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从而在小学的基础上对概念进行了更全面的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2 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统计量。
同时,教材还通过练习题和应用题,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有一定的基础。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相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数据和信息,还缺乏一定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数据和信息的敏感度,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求法,再通过练习题和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
2.准备PPT,用于展示实例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班级数学成绩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引入中位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的定义和求法,通过PPT展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解释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引入众数的概念,讲解众数的定义和求法,通过PPT展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3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习中位数和众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学基础,能够理解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概念和性质。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数据分析的过程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求解中位数和众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内容:某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成绩分布如下:70, 75, 80, 85, 90, 95, 100, 100, 100。
请问这个班级的数学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是多少?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求解中位数和众数。
首先,让学生找出数据的中位数。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得出中位数为95。
接着,让学生找出数据的众数。
学生发现100出现了三次,是最多的,所以众数是100。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数据集,求解其中的中位数和众数。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假设你现在大学刚毕业,在找工作时最关心什么?工资的确是人们注重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到。
小王大学毕业了,想找份工作锻炼自己的水平。
他看见一家超市的招聘广告“本超市待遇优厚,月平均工资1000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
”小王觉得自己大学才毕业,1000元是自己能够接受的工资,就应聘了。
可一个月以后,他发现自己领到的工资没有1000元,周围的很多同事也没有1000元,他觉得自己受骗了,于是他去找经理,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多媒体出示工资表)师:超市招聘广告是骗人的吗?生1: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元,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生2:我认为存有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平均数是一种常见的统计量,通常用它来描绘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板书:统计量平均数)1000元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大多数员工的工资不到1000元呢?用1000元反映超市员工的月收入适宜吗?小组讨论。
生交流后汇报:因为平均数1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超市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师: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解决某些问题时,并不需要注重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要注重数据的另外的情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两种能够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统计量——中位数和众数。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带进课堂,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同时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直接进入重点内容的学习,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课题,让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知识不但有趣,而且有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 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算姚明和老师的平均身高。
师:同学们认识姚明吗?他有多高?
生:2.28米。
师:噢,原来姚明是我国最高的运动员。
那你们看看毛老师又有多高?你们算算我两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复习求平均数的方法:所有数据的和÷个数
(二)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小时候努力学习,将来要为祖国多做贡献,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
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
我的一位好朋友小范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
因超市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于2011年12月31日到我处面试。
兴旺超市人事处
2011年12月1日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月平均工资有1000元。
师:是啊!小范认为月平均工资1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
一个月后他拿到了50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1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
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员工的工资全都低于1000元。
师: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没有错?
生:我算了一下,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月平均工资1000元没有错?
师:但大部分员工都没达到1000元,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因为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1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三)、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的定义
(1)引入中位数
师: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汇报。
)
生1:我认为是650元,因为它在中间更能表示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2:我认为是650元,因为它不高也不低,能代表一般水平。
……
(2)导出中位数的特点
师:通过讨论,大家都能达成共识,认为650元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观察650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中间位置
(板书:中间)
师:再观察,这11个数据是怎么排列的?
生1:从大到小。
老师用手势指示方向
生2:从小到大
(板书: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叫做中位数。
(板书:中位数)
(3)总结中位数的定义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中位数的定义。
全班齐读定义。
2. 众数的定义
师:请大家再看看的工资统计表。
多又惠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单位:元
生:发现有4个员工的工资是一样的,都是600元。
师:说明600出现的次数最多。
(板书:出现次数最多)
师:具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就叫众数。
(板书:众数。
)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众数的定义。
全班齐读定义。
3、练习:出示PPT中的练习。
4. 探索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
小组交流
(1)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2)可以用众数600元表示工作人员月工资水平吗?为什么?
5.反馈交流情况。
师: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众数没有影响。
中位数
650元,众数600元,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6.点名课题
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
(板书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四)、巩固练习
1、书本P88页“试一试”
2、书本P89页“练一练”第1、2、3题
(五)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