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黄河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侵蚀为由自然因素引起的
地表侵蚀过程,自然侵蚀又叫正 常侵蚀、地质侵蚀,自然侵蚀是 一种地质过程,它是地质环境中 的一个主要方向,受自然演变规 律支配,是没有人类活动影响下
地面发生的侵蚀作用
人为加速侵蚀是由人 类生产活动而导致的土
壤侵蚀。
1. 黄河下游冲积扇沉积模式
时代 全新世中期(距今6000-3000年) 全新世晚期(公元前1020年——1194年) 1194年——1855年 1919年——1949年 1949年 自然侵蚀量 9.75亿吨 11.6亿吨 13.3亿吨 16.8亿吨 16.3亿吨 6.7% 18.4% 25% 人为加速侵蚀率
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
改道。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 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 -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 1 . 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2 . 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
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3 . 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 河故道-平原
禹 别 九 州 , 随 山 浚 川 , 任 土 作 贡 。 禹 敷 土 , 随
黄 河 历 次 改 道 图
(一) 第 一 次 重 大 改 道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黄 河 第 一 次 改 道
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
莽河”、“王莽故渎”。 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理志》河(简 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汉志河走向:古 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 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隋 唐 运 河 及 漕 运 图
扬州 镇江
(三)元明清大运河: 1281年开凿济州河, 联通了济水与泗水。 1289年开凿会通河, 将济州河向北延伸至 临清。又继续向北至 通州,形成联接南北 的大运河。
京杭
• 元朝大运河的开凿 • 政治中心的北移 • (1)政治中心与漕粮基地的隔离 • (2)漕粮运输的困难 • 水陆联运:反复装车卸舟,耗资费时 • 海上运输:“风涛不测” •

明 代 潘 季 驯 治 理 后 的 黄 河
(六)第六次重大改道
1855年(清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结束了 下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渤海湾入海。
流民图
清 代 黄 河 第 六 次 改 道
二 黄河改道、泛滥原因的探讨
(一) 1962年谭其骧先生在题为《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
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的文章中指出:黄土高原地 区水土流失程度与 这里的植被覆盖率 直接相关,而植被
第 三 讲
千 古 足 音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道 路 与 军 事 地 理
战国运河
(二)隋唐大运河: 584年开凿广通渠,引渭 水入黄河。 587年开凿山阳渎,联接 江淮。 605年开凿通济渠,自板 诸引黄河水东经今开封、 睢县、商丘、宿县、盱 眙入淮。 608年开凿永济渠,引沁 水与淇水相接,循白沟 故道北上,与永定河联 接,抵蓟县。 610年重修京口(镇江) 至余杭(杭州)段江南 河。
以11.6亿吨作为现代侵蚀过程中 自然侵蚀的基数,计算出1194年— —1855年等三个时期的人为加速侵
蚀率,并指出在现代黄土高原侵蚀 过程中自然侵蚀占总侵蚀量22.33亿 吨的51.9%,仍占主导地位 。
2 根据黄土高原地貌发展阶段、 河网密度以及黄河下游相关沉积物等条 件建立了数学模型,经计算发现黄土高 原的自然侵蚀量随时间推移是逐渐增加。 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的总侵蚀量中自 然侵蚀最少占70%,加速侵蚀最多占 30%。这一比例表明即使在今天黄土高 原人类活动最活跃的时期 ,也仍然以
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
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6/10)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
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 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 入淮。
(五)第五次重大改道
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 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 1. 夺濉入淮。 2.夺汴入淮。3. 夺涡入淮。 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 唐宋汴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到达了 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 鲁河”。 •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 -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 主要有:1.夺颍入淮(大黄河)。2.贾鲁河(小黄河)。3.夺涡 入淮。4.夺濉入淮。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6.曹县、鱼台入运 河。
总结多数学者的研究可以认
为由于黄土自身的物理特性以 及黄土高原的综合自然地理条 件决定,黄土高原环境演变过 程中自然侵蚀始终占主导地位 这一事实,人类活动在整个侵 蚀总量中仅占较小部分。
第二节京杭运河
一 运河 • (一)鸿沟水系:公元前 360年魏惠王开凿,自今河 南荥阳县北引黄河水南入 圃田泽,又自泽引水经中 牟、开封、通许、太康, 至淮阳县入颍水。鸿沟水 系联接济、濮、获、睢、 涡、颍、汝、泗、荷等主 要河道,形成黄淮间的主 要河道。
情况如何又主要决
定于生活在这里人 们的生产活动方式。
黄 土 高 原
黄 河 流 域
(二)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学术界从一个角度强
调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破坏的同时,从事地质以及第
四纪地貌的学者着手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对于人类活动营 造的泥沙量进行量化分析,以便形成对人类活动强度与黄 土高原自身物理特性 的科学认识。
• 新运道的开通 • (1)济州河 • 自济州(今济宁)至安山,接通了泗水和济水(又称大清 河) • (2)会通河 • 自安山西南的济州河,经寿张、东昌(今聊城)至临清 入卫河(南运河) • (3)通惠河 • 从通州到大都,利用了金闸河故道。

• 元朝运河存在的问题 • 主要在山东境内的运河(会通河和济州 河) • (1)水源不足,不堪重载 • (2)黄河决徙频仍,泥沙淤塞运道 • 运河沿线的城市 • 通州、临清、济宁等
第三章历史时期黄河及运河的变迁 的变迁
• 第一节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
黄河水系示意图
一 定 要 把 黄 河 的 事 办 好

历史上黄河的重大改道
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 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 战国前黄河 基本呈漫流状 态,自战国开 始在下游筑堤 形成河道。
山 刊 木 , 奠 高 山 大 川 。
• (4)中河 • 康熙年间靳辅主持开凿,自宿迁至清河,避 开了宿迁以南的黄河河道。至此,黄、运完全分 离。 • 江、淮之间南河的治理 • (1)永乐十三年(1415年),总漕运陈瑄在淮安 开凿“清江浦渠”,避开黄、淮、运交汇的清江 浦。 • (2)清江浦以下实现了湖、运分离 ,避免了漕 舟行驶湖上的风涛之险。 • (3)对南河入江口的疏浚和新运口的开凿。
• 明清对大运河的改建 • 疏通会通河 • 永乐九年至十三年,工部尚书宋礼主持这项 工程,采取了两个办法解决了运道的水源问题: • (1)使整个汶水西南流至南旺,然后用闸控制, 使水南北分流,三分往南,七分往北。 • (2)利用元末贾鲁治理的黄河故道,引来黄河 水增加运河的水量。 •
• 淮北运道的黄、运分离 • (1)夏镇新河 • 嘉靖四十五年开凿,避开沛县一段黄河险工 • (2)泇河 • 万历三十二年总河侍郎李化龙开凿泇河,避 开了徐州附近黄河之险。 • (3)通济新河 • 天启五年,在泇河以下开凿通济新河,避开 了邳州、宿迁之间黄河之险,宿迁以北的运道, 基本上做到了“黄、运分立”。 •
• 卫河的治理 • (1)针对水源不足,明英宗正统十三年曾引漳 由馆陶分流入卫。 • (2)针对漳水来源过盛而冲溃运道,弘治年间 开挖新河以分洪入海。 • 通惠河的疏浚 • (1)嘉靖六年(1527年),御史吴仲才大加整理, 舟楫复通。 • (2)清乾隆年间开辟昆明湖,改善通惠河水源。 •
• 尾 声:同治十三年(1874年),官办轮船招 商局成立,漕米运输逐渐由海轮代替。光 绪二十六年(1900年),漕运全罢,漕粮改折 现金,于是海运、河运一齐停止。一千二 百多年的运河漕运历史宣告结束.
自然侵蚀为主,人类活动导致的加速侵
蚀,仅占较小的一部分。该研究成果认 为黄土高原地貌演化仍处于初期或中期 阶段,自然侵蚀占绝对优势,治理成效 较为有限。
黄土高原各个时期人文加速侵蚀(%) 类型年代(年) 现在 2000年前 4000年前 6000年前 8000年前 丘陵沟壑区(%) 高原沟壑区(%) 30 18 8 2 0 30 9 2 0 0
(二) 第 二 次 重 大 改 道
汉 代 黄 河 第 二 次 改 道
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 次重大改道。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 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 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三) 第 三 次 重 大 改 道
北 宋 黄 河 第 三 次 改 道
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
(四)
第 四 次 重 大 改 道
金、 元 时 期 黄 河 第 四、 五 次 改 道 图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ຫໍສະໝຸດ Baidu,大河由泗入淮, 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
• 1128年决口河道(北流):滑县-
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 入泗水-由泗入淮。(4/10) • 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 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
通州
• 运河聊城风光
杭州
济宁
无锡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