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在中国近代史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个政治派别,他们的争端与论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他们的矛盾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不要推翻清政府改良派否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存在,因而也就否认推翻清政府的必要。

康有为狂热地歌颂清朝统治者的“功德”,称颂康熙的“薄税”不仅为“中国数千年所无,亦为地球万国古今所未有。

”梁启超则声称攻击革命派推翻清王朝为“复仇主义”,要杀尽满人等。

他进一步推论:“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则必至于亡国。

”革命派针对上述谬论,进行了批驳,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推翻清王朝的必要性。

他们指出:秦始皇时,中国虽已废除封建,置郡县,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未废除,一直延续至近代。

他们强调指出要“救亡”,就必须推翻清朝统治。

(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改良派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开明专制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改良派的立场。

康有为则继续鼓吹其“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相演的庸俗进化论,即封建专制必须经过君主立宪,而后方可进入民主共和。

革命派指出,梁氏所言实际上是“朕即国家”的翻版,而人民在这样国家之中只是统治的客体而已。

革命派坚持资产阶级民权学说,批判上述观点,并认为中国不仅应该而且完全可能推翻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孙中山指出:民主共和乃历史发展之大势所趋,“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三)要不要实行民生主义改良派攻击革命派关于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主张,他们认为中国不同于欧美国家,不存在贫富悬殊现象,不必进行社会革命,实行土地国有必将阻碍社会生产事业的发展。

革命派则发表大量文章,充分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必要性。

他们认为中国虽不像欧美贫富悬隔,但贫富依然存在,“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亦不可不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就是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辛亥革命用革命暴力推翻了清政权,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打开了闸门。

另一丰功伟绩就是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和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使“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共识。

因此,这以后当袁世凯、张勋企图复辟帝制时,就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全国人民的反抗,很快遭到失败的可耻下场。

它促使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新的积极的变化。

如振兴实业,设立实业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南京临时政府还提倡移风易俗,改变社会风气,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辛亥革命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精神解放。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辛亥革命具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功绩。

它是20世纪中国历史发生的一次巨变,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打开了中国进步发展和思想解放的闸门,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历程。

辛亥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辛亥革命顺应了20世纪初世界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这两股世界与时代的历史潮流。

辛亥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和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的历史启示辛亥革命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历史启示就是必须顺应历史的潮流,正如孙中山先生指出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只有认识和顺应历史潮流,努力代表当代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站在时代前列,与时俱进。

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反帝反封建,也不可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更不可能建成坚强的革命政党。

因此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能救中国。

第三讲改良与革命

第三讲改良与革命
首先,太平天国的反孔是为了与孔夫子争夺唯一的神 圣地位; 其次,儒家思想是当时中国据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 所以,当他不自觉反孔的时候,又会不自觉地被孔学 牵引。
(四)《天朝田亩制度》 ——社会革命思想
1853 年颁刻的《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二天国的悲剧
• 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 首先,由于太平军的宗旨和措施 反映了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 • 其次,太平军军纪严明。 • 第三,勇敢善战,机动灵活。
• 革命一词的意义,在古代的西方与中国是相似的,都是指政变或改 朝换代。近代意义上的革命始于法国大革命,即以暴力为手段进行 社会制度变革的运动。
• “革命是剧烈的、根本性的、暴力的对国家内部价值观、社会神话、 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变革。因此革命 可以区别于叛乱、起义、政变和独立战争。” ——亨廷顿
• 第二,提出建立“地上天国”的社会理想。
• 第三,把宗教与政治目标结合起来,树立皇上帝的对立面
“阎罗妖”。
拜上帝会的成功之处
1、远景目标 ——主张建立新朝
人间“天国”
2、挂“洋”头——信奉一神而趋于一统 “上帝的选民”:洪秀全本人和他的同胞 3、将宗教的教义同农民的理想和幻想糅合在一起 • 特征:中国化、现实化、政治化。
五、对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评价
7、作为史学工作者,对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 应当充分考察、揭示和评述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实事求是 地叙述和评论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所进行的改革。 8、首先,失败的政府并不是毫无作为的政府。作为一种政权 实体,它们在自己存在的历史时期,都曾为解决历史遗留下 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努力过,进行过自上而下的社 会变革,留下了一定的历史遗产。其次,没有走通的路并不 是白走了,只有走了而走不通,才能开辟新的道路,而这正 彰显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道路博弈与选择的价值。 9、对于这些历史遗产,我们理应加以清理,考察其来龙去脉, 辨别其是非曲直,评说其成败得失,以为后来致力于社会改 革的人们提供经验教训。

最新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认识革命与改良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认识革命与改良教学讲义PPT

函数 y=x2-2x+1 和 的零点分别是什么?
y
y3
y=x 2+2x+3
y
o
1
x
(1)
o -1
x
(2)
-1 o
3x
(3)
二次函数零点个数的判定:
Hale Waihona Puke △=b2-4ac△>0
△=0
ax2+bx+c=0 两个不等根 (a>0)
两个相等根
f(x)=ax2+bx+c (a>0) 图象
y x1 o x2 x
y o x1=x2 x
结果
清帝退位,民国建立,袁世凯上台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改良与改革之辩
早在1905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 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 一场大论战: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数学运用
例1、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1) y x 2 3 x ; (2) y 2 x 2; ( 3) 函 数 的 图 象 如 下 :
.y
0 1 4 56 7
x
小结: 求函数零点 的方法
( 1 ) 图 像 法 : 即 函 数 图 像 与 x 轴 交 点 的 横 坐 标 ;
( 2 ) 代 数 法 : 令 y 0 ,解 出 x .
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 认识革命与改良
目录
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改良与革命之辩 我们的看法
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 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 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 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 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 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 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了解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了解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了解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那么你知道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吗?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提供的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了解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一场政治思想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对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记载戊戌变法相关资料书籍中,都介绍了戊戌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影响之一在于,它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在晚清社会爆发之后,它促进了近代中国新式文化的发展。

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之下,国内出现了开办学校的热潮,在进步知识分子的倡导之下,报刊、新书等文化载体纷纷在晚清社会萌芽。

戊戌变法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戊戌君子为了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

虽然白话文运动在戊戌六君子的倡导下没有深入人心,但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白话文逐渐被更多人提倡。

从文化方面来看,戊戌变法率先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戊戌变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是从戊戌变法开始的。

除此之外,戊戌变法的影响还在于,推动了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戊戌变法不但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而且还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在民族危亡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来挽救中国现状,进而摆脱外国列强的侵略。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它所倡导的民主思想越发深入人心。

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了解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的意义戊戌变法虽然遭到慈禧太后的扼杀而失败了,但是戊戌变法的意义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意味着戊戌变法的意义具有进步性。

虽然戊戌变法遭到了守旧派的打压,但是戊戌变法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浅谈改良与革命

浅谈改良与革命

研究 改 良与革 命 , 首先 得弄清 楚他 们的涵 义 。从广义 上讲 , 它 久 已被判 定是阻 止和对 抗革 命的政 治势 力, 是地 主 、 资产 阶级 革命 指推动 事物 发生 根本 变革 ,引起 事物 从 旧质 变 为新质 的飞 专 有 的性能或 痼疾 。其实, 了它在抢 救应 该死 亡的东 西把 予头 除
十分落 后的 国家 , 因而 受到西 方 资本主 义列强 的侵略控 制 。 并 这 促 进着社 会的进 步 。

时期 , 改革 的最 终 目的无非 是试 图通过政 治 、 军事 、 经济 、 育 教
三 、 取革命 的方式 , 改 良的方式 , 决于具 体国情 采 还是 取
革命与 改 良, 既有互 相矛盾 的 一面, 有互相 依存 、 充的一 又 补
余年 的君主 专制 。 它带来 的直 接后果 , 有两 点值得 提 出: 至少 一是 对革命 、 良的得失, 须作实 事求 是的具 体分 析, 抹杀革命 , 改 必 完全 给封建主 义 以致命 的一击, 使中 国人 民在 思想上得 到一次大解 放, 使 民主 观念深 入人心 。二 是解放 了清 朝专制 统治 禁锢 的生产 力,
打击 ; 改革过 程 中, 发展 近代 工商 业 , 引进新 技术新 工艺 , 促进 了 济、 阶级状 况等 。 一个 国家 内部如 果必 须 以革 命 的方式才 能解 决 我 国的工业 化进程 : 兴办新 式学堂 , 遣 留学 生等 , 促进 了近代 问题 , 命 的条件又 己具备, 这种情 况 下鼓吹 改 良以抵制 、 派 都 而革 在 反
关键 词 革命 改良 对立 统一 国情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0 909(000.8 .1 10 。522 1)72 8 O 改 良之所 以一 直被看 成是 灰色 的 、 骑墙 的和 反动 的, 因为 是 中 图分类号 : 0 D8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12-22 12:38提问者:愿做一株红棉- 一级最佳答案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之后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资产阶级激进派推行的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一些障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最后,由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工农联盟,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走人民战争路线,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07-6-4 21:27提问者:ty391421 - 二级最佳答案(1)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

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

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

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

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毛概论文: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毛概论文: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漳州师范学院学年、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班级:学号:姓名:瑾成绩: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瑾[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

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为此,他们产生了争论。

[关键词]近代中国;革命派;改良派;争论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

中国的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们分别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

他们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因此,他们进行不懈的争论。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和他们的政治主张(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和政治主张“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1]50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为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们坚决主张中国走改良道路。

他们主张把学习的内容从“器物”上升到“制度”的阶层,不断要求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要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手段及性质
维新运动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采取自下而下的武装斗争,是比较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不同面
维新运动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
相同点
1、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
重的民族危机。
2、目的: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3、领导阶级及其特点: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
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4、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
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5、影响: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同程度的有利影响。导人很大的成功和国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制
不同点
政治主张
领导维新运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主张兴民权,设议院,保留皇帝。
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革命暴力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主张实行“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
领导人
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饱读诗书忧国忧民,学问渊源具有政治抱负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才干。代表人:康有为、梁启超
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革命领导人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
信管2班学号:201102340219王香凝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近年来关于改良与革命的讨论颇多,一直都存在贬抑改良、赞扬革命的倾向。

但自90年代初李泽厚等人提出“告别革命”论出台后、史学界掀起轩然大波,使改良与革命关系的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史“热点”中的“热点”。

本文以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为例,论述了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一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联系十九世纪末,清政府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政治危机,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支付了4.5亿元巨额赔款,使其在军事上、外交上主权的丧失殆尽,最终清廷认识到必须改变现状,开始了一场旨在自救的革新运动――即清末新政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因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达到清政府统治地位的转危为安。

然而,由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及时,策略方式的失当,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

进而,这场意在自救的改革最终竟成了革命的催化剂,而非是革命的替代物。

改革的目的是创造新的统治合法性,然而改革在进行中却不断对清政府的支持,所以改革的瓶颈充分彰显。

清末新政的结果不但引发和加剧了原来潜藏的社会矛盾,而且还造就了自己的对立面――在改革中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集团,既立宪派和革命派,以及政府中的异己分子――北洋派。

立宪派主要由旧的绅士转化而来,他们不是现代资产阶级,是新政和预备立宪促成了他们的转化,新兴的商人及新式企业家阶层也与他们结合在一起。

他们不信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尤其不信任宣统年间控制中央政权的满族少壮亲贵。

同时,他们强烈要求在政权中给他们一席之地(即开国会)。

当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倒向革命。

革命派产生于新学堂和留学教育,他们多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在新学堂或留学当中学到了一定的新知识。

他们也不是现代资产阶级,但他们是未来的社会精英,势将取代由于科举制废除而没落的绅士阶级。

列强的严酷压迫使他们有强烈的危机感,认为中国遭受的侵略、压迫和苦难全是清政府的无能造成的,而这政府又是异族的,因此必须打倒这异族的政府,中国才有出路,才能摆脱列强的欺辱。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第四章总结(一)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第四章总结(一)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第四章总结(一)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第四章总结
前言
本文是对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第四章进行的总结。

第四
章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晚清时期的改良
与维新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的兴起等。

正文
本章首先介绍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混乱与衰败,尤其是鸦片战
争后中国面临的巨大劫难。

接着,作者着重分析了晚清时期兴起的改
良与维新运动的思潮和理论,如洋务运动、自强运动以及戊戌变法等。

这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的渴望和对国家现代化的追求。

然而,这些改良与维新运动并没有带来根本的改变,中国社会仍
然陷入了混乱和衰退。

面对清朝政府的强权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民众开始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

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开端,它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较为民主的政权。

此外,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局势,包括袁世凯的
称帝企图和孙中山的努力,以及袁世凯去世后中国政局的再次动荡。

同时,本章还涉及到北洋政府的成立和北洋政府与南方政权的斗争,
以及青岛的割让等重要事件。

结尾
通过对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第四章的总结,我们了解到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和衰退,以及改良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带来的政治变革。

无论是晚清时期的改良思潮还是辛亥革命的胜利,都为中国历史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新政权的建立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动荡,反而成为了更多问题的源头。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总结历史经验,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作者:贺加贝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5期摘要: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属于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

所以,称其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丝毫不为过,因为近代时期的历史发展已不再是过去王朝更迭的翻版。

而也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革命与改良相互交织且相互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与改良这一深刻主题,至今依旧是史学界不断讨论思考的对象。

基于此,本文将以革命与改良的简述为切入点,进而围绕着其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革命;改良中国近代史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意一个时期,这是因为,往日王朝更迭式的历史发展,已经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近代国家的成型。

基于这样的历史路口,革命同改良便成为了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路径。

实际上,革命与改良之间的界限并非明显,两者之间有交集的存在。

而区分两者间不同的关键,便在于性质层面而非手段。

所以,若要谈及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首先要做的便是明确革命与改良之间的区别。

而后在以此为基础,洞悉历史的深邃之处。

一、革命与改良的简述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在西方国家的武力胁迫下被迫打开了国门。

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内部民生艰难外部四方扰攘。

以至于,李鸿章亦称此“未有之变局”面对这样情况,清王朝无奈之下只得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亦即后世所提及的“洋务运动”但在甲午之战结束后,天朝上国的迷梦则再次被现实所粉碎。

而在甲午之战失败后,人们则开始探索新的图强之路[1]。

在甲午之战结束后,“戊戌变法”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其代表人物则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但因这场改革触及到了制度层面,所以仅维持了百日便土崩瓦解。

这之后不久,中国爆发了庚子国难,以至于京师沦陷皇室西遁。

自这之后,清王朝则打算以君主立宪的方式推动改良,可在1911年公布的内阁成员中,13个成员中皇族占据了7个。

至此,清朝的改良运动全部以失败而告终,取而代之的则是革命道路。

由此可见,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路程之中,改良在最开始的时候属于一个首选。

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其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关于改良和革命的典型代表事例,首先我讲介绍改良与革命的定义。

接下来我简短地阐述一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跟大家分析一下两者的异同。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1)相同点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关于晚晴改良派和革命派

关于晚晴改良派和革命派

关于晚晴改良派和革命派哪个对中国更有意义比较论证(一)先来讲讲改良派是什么。

改良派狭义上讲就是维新派、保皇派。

放大了讲,就是维新变法后的那一批被维新变法影响了的有志之士们。

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上皇帝书——成立保国会——百日维新,改良派似乎只做了这些。

但不可否认,每个被历史记录下的事件,总会为后世带来轰天撼地的巨大影响。

历史书上是这么评价维新变法的,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我们在这里谈的是两派对中国是否更有意义的问题,所以就不去谈其运动是否成功,毕竟摸着良心说,革命派也没成功。

前者被直接暴力武力扼杀,后者革命果实直接没袁世凯窃取。

所以回到意义的问题上。

先从改良派的主张上看,政治上,广开言路,应用新人(更多的是维新人士),精简机构;经济上鼓励私办、民办,倡导工商立国;教育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上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其主张,总体上看,是对固有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抗,是对其既得利益的侵害,是对以慈禧为首的势力的挑战。

往细了说,政治上广开言路是为了汇民智,校西方,达“民主”用新人,精简机构,前者为了促进自己实力,后者则是为了消减顽固派势力,并且减少朝堂上的贪污腐败(见电影《黄海大海战》);经济上,更多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为了赶上历史的潮流;教育上改革,则牟图以教育改革来促进新一代人的觉醒,而这教育上主张的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对后世,毕竟“少年强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军事上的主张为了提高国家的军备力量,无可厚非。

总的来看其无非就是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

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史舞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回首百年,有人感叹,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良之路该有多好,遂有“告别革命”之说,亦有提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

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

革命不是人为的任意选择一般而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改良总是比革命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因此,选择改良、避免暴力对抗为一般常情。

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革命与改良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

当社会矛盾尖锐到改良不足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当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之时,革命又绝非任何好事者所能煽动。

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并成为一波波不可阻遏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鼓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陆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维持民生,国家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历史是给了改良机会的。

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辛丑之耻后的清末新政,清朝统治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救运动,试图通过局部的改良来挽救将倾之大厦。

客观地说,清末十年的改良不能说毫无成就。

然而,清政府的改良和社会期待落差巨大。

清政府期望通过细枝末叶的改良,将无所不包的君权法制化,为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1908年8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赋予了皇帝极大权力。

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出台,则向社会公开了清廷皇族的集权之心,使人们对预备立宪的前途丧失信心。

清政府阻塞了改良之路,使社会普遍弥漫着革命情绪,只是等待着有人出来登高一呼。

戊戌变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戊戌变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戊戌变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个政治运动,其目的在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与改革,从而挽救滞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局面。

虽然戊戌变法的结果并未如期望的那样顺利,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仍然深远,以下是对此的探讨。

一、背景与动因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已经逐渐走向了相对稳定与繁荣,但至19世纪中期以后的接近半个世纪时间里,中国饱受外侵、内乱以及磨难之苦。

在长期的外贸剥削和不平等待遇下,中国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经济与政治主权。

此时,西方列强不断进入中国,并通过毒瘤式的鸦片贸易重创了中国的经济。

同时,在内部,洋务运动与彩衣军事件展现了清朝自处于弱势与自我削弱路径上的本质。

另一方面,西方的工业革命大大改变了世界的经济与政治版图,使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差距:在农业、商业、工业、科学、文化等多方面领域,欧美国家发展迅速而中国滞后。

因此,一些人士开始提倡变法,以融入当时世界的发展浪潮,追赶时代脚步,以寻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戊戌变法的实施1898年太后慈禧宣布戊戌议和,作为结束自己近十年与列强间的战争的手段;此时,人们认为时机已成熟,中国终于可以开始变革。

戊戌变法主要针对的领域包括政治制度、教育、军队、财政、法律等等。

其中,以改革政治制度与教育为重心。

在政治制度方面,变法发起人希望推进选举制度,并倡导中国建立立宪制度。

同时,他们企图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以打破"乡试、会试、殿试"的三步选拔过程。

这不仅意味着推进了中国重大的政治变革,也为华人提供了独立的发展平台。

在教育方面,变法致力于改革学校教育体系,以取代旧有的儒家教育方式。

他们倡导内外合作,并聚集西方专家来丰富中国的教育。

这种革新,首先着眼于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改变当时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为更广泛的群体的社会发展开辟空间。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对于这次变法运动的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是军需、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改革军队方面,变法基本上没有取得成功,而是导致了对军队政治动荡的进一步升级。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论战,它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革命派是由孙中山领导的,他们主张以革命的方式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以实现中国的民主化和现代化。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实现中国的进步。

改良派是由梁启超领导的,他们主张以改良的方式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以实现中国的民主化和现代化。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改良,才能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实现中国的进步。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意义在于,它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使中国社会走上了一条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它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国的民主化和现代化而奋斗。

总之,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论战,它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走上了一条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近代史表与里》的读后笔记

《中国近代史表与里》的读后笔记

《中国近代史表与里》的读后笔记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磨难与奋斗的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历史表象与内在矛盾错综复杂。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史表与里》一书的阅读,尝试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

二、中国近代史的表与里概述1.表: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中国近代史的表层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家领土割让、赔款、关税自主权丧失。

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社会被迫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2.里:社会矛盾、民族矛盾中国近代史的里层则是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交织。

在这个时期,封建统治与民众反抗的矛盾愈发尖锐,民众疾苦、社会动荡。

此外,外国侵略导致的民族矛盾也日益加剧,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3.表里相互作用中国近代史的表与里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方面,表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引发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另一方面,里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推动表层的历史变革。

这种表里相互作用的历程,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三、重要历史事件剖析1.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社会被迫打开国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

2.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民众对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强烈反抗,但由于内外势力勾结,最终失败。

3.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尝试,但由于保守势力阻挠和列强干预,改革失败。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5.五四运动:民众对封建文化和外国侵略的彻底反抗,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6.抗日战争:全民族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伟大斗争,展现了民族精神的顽强。

四、表与里关系在历史事件中的体现1.外国侵略与民族矛盾外国侵略是中国近代史里民族矛盾的根源。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导致国土割让、民众疾苦,激发全民族的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12-22 12:38
提问者:愿做一株红棉- 一级
最佳答案
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之后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资产阶级激进派推行的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一些障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最后,由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工农联盟,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走人民战争路线,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07-6-4 21:27
提问者:ty391421 - 二级
最佳答案
(1)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

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

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

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

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2)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

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

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

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
分裂。

革命后,可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变革的效果却往往因为传统的阻碍势力、因为革命的不彻底而变得微不足道。

当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处,但从长期来看,改良是比较可取的。

(其实,革命的即时效果就是推翻了一个政权,但只有在新政权有力推行改革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革命和改良两者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却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

首先,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所以它们也不会真正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统治阶级中的顽固势力太强大,不甘心在改革过程中丧失其原有的利益。

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阻挠或延缓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点及改革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因此,革命形势不是天然的,也不是革命者人为造成的,而是由中国近代各种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3)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

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

比如慈禧太后就明确表示过立宪的目的就是要杜绝革命。

反过来,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

比如,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大量涌入,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

改良如果能顺利及时地进行,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其改良的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当改良受到延迟阻碍,则其已经实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动继续改良的势力,如果不能对这些势力进行有效疏导的话(其实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继续进行改革,实现其最初的承诺),那么这股势力必然要寻求体制外的道路。

此道路便是革命。

辛亥革命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在清末,康有为的改良没有成功、梁启超的改良也没成功。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看到和了解到,当时的根本病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相适应。

改良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力的与生产关系的适应。

他只能做到在一定范围内调解,但是当时社会,在调和的作用下也不可能改变现状的。

所以,只有革命!!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但是,改良也有它积极的意义。

在那个时期,他是很多新的思维渗透到当时的社会当中。

为后期的革命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而革命则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文化,但不是全部的,很多封建残留的腐朽文化至今还有。

但是革命也是有弊的。

就是在跟命中我国丧失了很多优良的文
化传统和净化文化,使之没有很好的传承。

以至于中国像在国美的思想根基的混乱。

以至受外来文化腐蚀的程度如此之大,都是与此息息相关的。

其实看待两者的地位作用,都不能太片面的否定全部,或肯定全部。

实事要辩证的看待。

上面握手的观点恐怕不像教科书答的那样,但是这是一个好的思维方式。

你要在书本的基础之上看到一种客观的规律,你就会对历史或政治真的有建树。

其他的作用,什么推翻了封建王朝之类的在书上可以找的我就不一一说了。

历史证明,在旧的中国社会里,改良道路是走不通的.因为,那时的国家从根本上是腐朽的,尤其是在其统治阶级中的腐败最为严重!!
康有为的改良没有成功、梁启超的改良同样不会成功,因为他们都试图保护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这对当时倍受压迫、但已经接触到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人民来讲,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同时,清王朝为其自身考虑,也不会接受其他阶级浸透于他的统治之中;在和平的方式下,洋人们同样不会接受一个“不听话”的统治阶级!
所以,那是中国人需要的不是改良,而是革命!!
拿起我们的枪,拿起我们的炮,来反抗、推翻一切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几座大山,历史告诉我们,妥协是没有用的,相信腐朽的清王朝和一心想要把整个中国做为他们众多殖民地之一的列强们是可笑的!
所以,真正为我们带来现在美好生活的,正是溶入中国人血脉里的革命精神
--------------------------------------------------------------------------------
改良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破坏,而缺点也同样明显,就是不像革命那样来得彻底。

革命正好相反在打破旧社会后,不可避免的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对于中国两种道路都曾作过尝试,从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社会改良,有人会说中国的改良运动不是失败了吗?是的,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改良运动——百日维新是遭到了惨痛的失败,教科书在分析失败原因时,一般都说是康、梁政治上过分幼稚,开始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后来又冒险相信投机分子袁世凯。

我认为这种分析并不正确,自上而下的改革不依靠统治者还能依靠谁呢!皇帝无权,不通过暴力怎么夺取呢?应该说康、梁在这两个举措中错误并不大,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们选择改良的对象并不是正统的中国统治者,满清在明的废墟上建立的并不是一个承继明王朝的中国政权,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殖民政权,这个政权维护的只是殖民阶层(满清贵族)的利益,而他们最大利益的所在就是长期将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作为奴仆,这一点是根本利益,不容商讨,慈禧太后不是有一句话吗!“宁予外贼,不予家奴”,很形象的反映了这一点,西方压迫再大,也不过是要分一些战利品,而改良以后则要失去所有,满清会如何选择,不言自明。

而袁世凯的叛变,只不过是看清了形势,即使当时兵变侥幸成功,由于改良触动了整个统治阶层的利益,还是会以失败而告终的。

改良走不通,就只好革命,而革命的负面影响在中国表现的淋漓尽致,辛亥革命,使中国陷入了长达30多年的内战,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失去了追赶世界的机会。

随后的共产主义革命,虽然基本统一了中国,并长期保持繁荣肯定,但革命的风潮摧毁了中国的传统,甚至连文字的承继都被割裂,更严重的是,左倾的革命思想,将中国自绝于国际社会,再次错失了重新撅起的机会。

时过境迁,今天的领导人终于在惨痛教训中醒悟,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
改良造成了一种思想解放运动,更新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根基革命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让民主思想更深入人心
没有改良就不可能革命
要革命就应先改良
改良为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