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整理(教材)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完整版)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1fae41336c1eb91a375d6a.png)
古代文学常识先秦文学一、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一般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一般为文人作品;颂是庙堂祭祀的歌曲) 。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
我们学过的其中的《蒹葭》、《硕鼠》、《无衣》、《伐檀》《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一些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中心。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楚国的贵族。
是我国第一位独立创作的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创造了新诗体“楚辞”。
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一首抒情长诗)、《九歌》(是屈原以民间乐歌为基础,为朝廷祀典所做的祭歌,内有名篇《国殇》)、《九章》(写屈原两次放逐的经历,中有名篇《涉江》《橘颂》)、《天问》等。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风骚,“风”本指《诗经》“国风”,“骚”本指《楚量辞》中的《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的代表;又常作诗歌辞赋的-代称;有时也借指文采或文学修养。
二、散文《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我们学的《秦晋淆之战》、《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等课文均出自《左传》。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
我们学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等均出于此。
《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又是神话传说故事集。
书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广泛流传。
《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高中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高中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8e2b8a1c77da26925c5b041.png)
高中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必修1《沁园春·长沙》1.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⑵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必修一二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必修一二古代文化常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11638e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2.png)
必修一二古代文化常识整理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5.至易水..上,既祖.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荆轲刺秦易水诀别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扬名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代指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变徵、羽声: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失礼,并延引上殿。
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0.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1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
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类。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051f3e25c52cc58bd6bed5.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必背五 古代文化常识
![必背五 古代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376eaf2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1.png)
必背五古代文化常识(一)官制1.中央官制(1)三公九卿制(秦汉两朝)(2)三省六部制(隋至清末)2.地方官制(1)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当时郡比县小。
秦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在全国置三十六郡,郡比县大。
自东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
隋朝废郡,以县直隶于州。
(2)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具有监察区性质,其长官称为道员或道台。
(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4)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普遍设置,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二)军事1.兵符:古代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
用铜、玉或木、石制成,为虎形,称“虎符”。
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在国君处,左半交给统帅。
去军中传达王命或调发军队时,必须两半验合后,方能生效。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后世还有麟符、鱼符、兔符、龟符等。
2.三军:春秋时期,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中军、上军、下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楚设中军、左军、右军,以中军为主力。
后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代替。
到了唐宋时期,基本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
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侦察、抢占据点及应付小规模战斗等任务;中军是统帅率领的大军,负责摧毁敌方的武装力量、占领城池等任务,是三军的主力部队;后军负责全军的掩护、警戒及后勤保障等任务。
3.羽林:西汉武帝时选拔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之良家子守卫建章宫,初称为“建章营骑”,后改称“羽林骑”,其意为“如羽之疾,如林之多”。
隶属光禄勋,为皇帝之护卫。
东汉以后,历代禁卫军亦常有羽林之名。
4.军户:指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户。
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精编版)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bfbbf342f60ddccda38a0c7.png)
必修一(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儒家十三经之一。
2. 儒家十三经——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3.晋侯、秦伯围郑。
——公侯伯子男。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4.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原写做“行吏”,后习惯写做“行李”。
(二)《荆轲刺秦王》6.荆轲刺秦王——四大刺客:①专诸、聂政、豫让、荆轲②专诸、要离、聂政、荆轲7.《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历史学著作。
它是一部国编体史书,又称《国策》。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8.则虽欲常侍足下。
——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9.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竖子:①童仆②小子,对人的蔑称10.既祖,取道。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de1560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8.png)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一、人的称谓颈血溅大王矣。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二、古代官职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三天文历法(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
”中的“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
”中的“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1)序数纪月法。
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二月。
”“是年夏五。
”中的“五”就是五月。
如《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夏、商、周三代岁首之月不同,故有建寅、建丑、建子之分。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中的“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中的“建亥”指农历十月。
(3)农历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中的“孟冬”代农历十月。
如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
”中的“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
古代文化常识必修
![古代文化常识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6f80af38cc22bcd127ff0c24.png)
古代文化常识必修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必修四《窦娥冤》1.缥缃:代指书籍。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
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
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
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5)杂,杂角。
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0a128ff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63.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1)自谦称谓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称称谓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qiǎnɡbǎo):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f71004e10a6f524ccbf85f4.png)
文化常识必修一1、《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以前240-250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也可当散文看)。
4、行李,出使的人。
5、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
6、以乱易整,不武-----古代战争的道德。
7、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音调悲凉。
8、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9、尺兵,尺寸之兵。
11、郎中,宫廷侍卫。
12、箕踞,坐在地上,张开两脚,形状像箕,这是轻慢傲视对方的表现。
13、山东,殽山以东,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14、季父,叔父;亚父,把别人当成仅次于父亲。
15、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
16、古代河北河南,黄河的北面和南面。
17、参乘,骖乘,古时站在车右边担任警卫的人,不是左边。
乘:四匹马拉的车。
18、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19、谨诺,表示恭敬语气。
20、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21、再拜,拜二次,表示隆重。
2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2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2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
2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2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7、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28、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必修二1、《诗经》分风雅颂;《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风大都是指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音乐;颂分周颂和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https://img.taocdn.com/s3/m/ed1798a2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1.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饮食器用【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
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
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
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
”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
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教材知识,分类强化记忆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教材知识,分类强化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67396abdf12d2af90342e67e.png)
⑨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 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连中 三元”。( √ )
⑩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 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 “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 )
高考考查的文化常识大部分与教材内容相关,所以考生掌握课 本上的基本文化常识,对解题有很大帮助。下面就对课内外出现的 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训练,帮助考生找到解答文化常识题的窍 门。
一、姓名、称谓
1.【学在课内】解释下列出自课本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吏初到任。
2. 【练在课外】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解说的正误。 ①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兵
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兵部尚书。( × )
“兵部”应该是“吏部”。 ②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如张衡就曾经“公车特征拜郎中”。( √ ) ③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
州在淮水西面。( × ) 是淮水东面。
⑨中国五岳,中国汉文化中五大名山的总称,分别是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 )
⑩山东,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 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 )
四、宗法、礼俗
1. 【学在课内】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
答案:⑤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⑥
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下)
![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下)](https://img.taocdn.com/s3/m/5beab07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a.png)
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下)《氓》1.卜筮:即占卜。
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
筮,用耆草的茎占卦。
2.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蜀道难》1.五丁开山:据《华阳国志》《蜀王本纪》《水经注》等古书记载,战国中后期,秦惠王见古蜀第十二世开明王朝国力衰退,蜀王荒淫无道,便欲伐蜀,但苦于崇山阻隔,无路可通。
大约秦惠王深知蜀人有崇信巫术鬼神的迷信传统吧,于是心生一计,请人凿刻了五个巨大的石牛,以赠送蜀王。
秦王派人在石牛屁股下放置黄金,每头牛还像模像样地安排了专门的饲养人员。
蜀人一见之下,以为是天上神牛,能屙黄金。
蜀王大喜,便派国中五个有移山倒海之力的著名大力士,开山辟路,一直将石牛拖回成都。
这就是“五丁开山”的传说,而这条拖送石牛的道路,就是古金牛道,亦称剑门蜀道的最初的来历。
2.六龙回日: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日神羲和驾六龙以乘车,载着太阳在天空运行,从扶桑至虞泉循往往复,形成昼夜。
后因以“六龙回日”用为太阳神的典故。
3.扪参历井:参、井,星宿名,二者邻近,分别是属和秦的分野(古人把地域和星宿分别对应,称为分野)。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教材)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e582dbd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c.png)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整理(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1、万户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泛指有高爵显位的人。
2、六艺:一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一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3、桑梓之情: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
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桑梓之情就是“思乡之情”。
4、既望:望日的后一日。
望,农历十五;晦朔:晦,即农历每月末一日。
朔:农历初一。
5、台衔:对他人名衔的敬称。
台,敬辞。
6、辇:古代以手推挽的车子,秦汉以后多指帝后乘坐的车子。
7、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8、行宫: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
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9、离宫: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固定的时间都要去居住。
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10、路:宋代行政区划名。
11、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自上命下的用语,南北朝以前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12、宸翰:皇帝的笔迹。
宸,北宸,即北极星。
皇帝坐北朝南,所以以北宸代指皇帝。
翰,墨迹、书法。
13、总角:儿童向上分开的两个发髻,代指儿童时代。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天命(艾),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14、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
明清两代进国子监(由封建中央政权建立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叫监生。
清朝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等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15、中人:旧时介绍职业、联系买卖的中间人。
16、牺牲: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
牺,称做祭品用的纯色牲畜。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4331e1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16.png)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必备总结学语文,对课文的学习中,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除障碍。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教材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52cfec4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5.png)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必修教材及选修本)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
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3)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4)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
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汉朝开始公之上设王爵;王爵只封给开国功臣。
品级是官职的等级,与爵位是两码事。
爵位是世袭的,品级不能世袭。
二、《荆轲刺秦王》(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我们学过其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荆轲刺秦王》。
(2)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购,重金征求。
邑,封地。
(4)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祖,临行祭路神,引中为践行和送别。
(5)为变微之声:发出变微的声音。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微,变宫七音,变徵是微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6)竖子: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高中语文必修书上的文化常识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书上的文化常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bc4e7084431b90d6c85c7fd.png)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第一册: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
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
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
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
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
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63ff81bcc175527072208db.png)
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第一册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如晋文公为晋侯,秦穆公为秦伯。
2、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3、执事,办事的官吏,“敢以烦执事”是对对方的敬称。
4、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5、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6、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7、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8、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
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
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
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和隶书的转变。
其中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形。
9、“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副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所题的对联,既是相传最早的对联,也是最早的春联。
10、见第一册《名著导语---论语》第二册1、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又叫戎车。
周代时战争是车战。
4、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
5、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的自称。
6、汉代诗歌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
7、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8、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名。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11、初七及下九,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f8265f1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67.png)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小马课堂【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必修一XXX《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XXX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XXX、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XXX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XXX、XXX、XXX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XXX时,XXX、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XXX《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XXX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XXX为XXX。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XXX白话基础积累系列- 1 -小马课堂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XXX:办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XXX:坐在地上,两腿伸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XXX《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XXX,下到XXX。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XXX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现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XXX、叔、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1、万户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泛指有高爵显位的人。
2、六艺:一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一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3、桑梓之情: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
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桑梓之情就是“思乡之情”。
4、既望:望日的后一日。
望,农历十五;晦朔:晦,即农历每月末一日。
朔:农历初一。
5、台衔:对他人名衔的敬称。
台,敬辞。
6、辇:古代以手推挽的车子,秦汉以后多指帝后乘坐的车子。
7、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8、行宫: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
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9、离宫: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固定的时间都要去居住。
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10、路:宋代行政区划名。
11、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自上命下的用语,南北朝以前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12、宸翰:皇帝的笔迹。
宸,北宸,即北极星。
皇帝坐北朝南,所以以北宸代指皇帝。
翰,墨迹、书法。
13、总角:儿童向上分开的两个发髻,代指儿童时代。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天命(艾),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14、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
明清两代进国子监(由封建中央政权建立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叫监生。
清朝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等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15、中人:旧时介绍职业、联系买卖的中间人。
16、牺牲: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
牺,称做祭品用的纯色牲畜。
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17、朕: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至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
18、先考先妣:古代称死去的父母。
19、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20、枢密使:枢密院长官,掌管国家兵权。
21、资政殿学士:官名,,宋代的荣誉官衔,皇帝的顾问,宰相去职后多担任此职。
22、缙绅:也作“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
23、正丘首:古代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对自己巢穴的依恋。
后多用“正丘首”表示死于故乡或故国。
24、赠谥:赠,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谥,褒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25、帝王的庙号、谥号、年号: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也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26、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27、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28、布衣之交:平民之间交往。
有钱人与没钱人交朋友谓“车笠之交”;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称“患难之交”;过去贫困时所结交的知心朋友,叫“贫贱之交”;吃喝玩乐结交的朋友称“酒肉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忘年之交”;幼年相交的朋友,称“竹马之交”;交情深厚的朋友谓“肺腑之交”;亲密无间的朋友谓“胶漆之交”;生死与共的朋友谓“生死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称“莫逆之交”;哪怕砍头也不改变友谊的朋友称“刎颈之交”;无意中相遇而结成的朋友称“邂逅之交”;在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称“君子之交”;只见过一次面,交情不深的朋友称“一面之交”;仅点头打招呼,感情不深的朋友称“点头之交”;平淡而浮泛交往的朋友称“泛泛之交”;见过面但不熟悉的人称“半面之交”;旧时结拜的兄弟姊妹称“八拜之交”;宝贵而有价值的交往称“金玉之交”;幼年就相识的朋友,叫做(总角)之交。
29、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叫作斋戒。
30、御史:官名,战国时御史专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
31、山东:战国时泛称六国之地为山东。
以其在崤山之东,故名。
32、夫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33、左迁:即降职。
古人官职任免上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34、善才:唐代琵琶师的俗称。
35:蛮荆:指古代的楚地,在今湖南、湖北一带。
瓯越,指古代东越,在今浙江一带。
36、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即徐孺子,东汉豫章人,品行高尚,才学卓越。
当时太守陈蕃,也是一代儒宗,平时不接俗客,但特地为接待徐孺子准备了一张卧榻,他走后便将榻挂起。
37、睢园绿竹:西汉梁孝王在睢阳建造的菟园又叫“睢园”。
园中多绿竹,梁孝王常和能文善赋之客在此饮宴。
38、邺水朱华:建安年间,魏都邺下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许多文士,文采风流,传诵一时。
邺水,指邺下。
朱华,原指荷花,这里代指邺下的文采。
39、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两个典故。
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多用于表达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之意。
40、谢家宝树: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别的子侄都不能回答。
只有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有出息的后代像馥郁的芝兰和亭亭的玉树一样,既高洁又辉煌,长在自己家中能使门楣光辉。
41、孟氏芳邻:指与自己在一起的人贤德高尚。
传说孟子的母亲为教育孟子,寻求好的邻居,三次搬迁,最后住在学校附近。
42、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指来日将接受父亲的教诲。
他日:来日。
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
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
43、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名望、有权势者的援引而身价大增。
后亦指科举时代会试得中。
44、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45、五行:中国古代道家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学、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
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就季节而言,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
46、五音:宫、商、角、徵、羽,角属春,为东方;宫属季夏,为中央;徵属夏,为南方;商属秋,为西方;羽属冬,为北方。
47、察举:汉代开始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孝廉是察举制度中的名目之一。
48、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49、郎中: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时为宫中的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时为尚书曹司的长官。
50、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
据传乌鸦衰老时幼鸦会捕食喂它,这里比喻对长辈的孝养之情。
51、结草报恩:后世用“结草”表示死后报恩。
52、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53、举案齐眉: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非常相爱,每次吃饭,孟光总是把装满食物的托盘高举到眉毛处,恭敬的侍奉梁鸿。
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54、蜗角虚名:微不足道的名声。
蝇头微利:微不足道的利益。
55、劳燕分飞:“劳”指伯劳鸟,“燕”指燕子,两种都是鸟类;比喻到了分开的时候了。
多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56、剖符丹书: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
57、卜祝: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
58、五刑:墨、劓、刖、宫、大辟。
59、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古文读本》1.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宗正:掌管皇室内务的官职2.为右.内史..数岁右内史: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后称京兆尹。
3.中二千石....来拜谒中二千石:九卿以上的官员统称二千石。
4.黯为谒者..谒者:掌管接待宾客,通报事务。
为郎中令的属官。
5.黯学黄老之言....:“黄”,指道教始祖——黄帝;“老”,指道教教祖——老子。
后世道家奉为鼻祖。
“黄老之言”,也称黄老学说,即道家学说。
6.上常赐告..者数:“赐告”,赐假。
汉制:汉制,官员病满三月当免官。
如由皇帝特许赐告则可居官休假。
7.孟明稽首..曰:“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
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两膝跪地,两手拱至地,垂头至手上。
8.臣自以为填沟壑...填沟壑:死的委婉说法。
9.《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10.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和楚国春申君黄歇。
11.“西汉文章两司马”即司马迁和司马相如。
“史界两司马”是西汉司马迁和北宋司马光。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12.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称为“二十四史前四史”。
后三部都是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3.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刘向所编的《战国策》也是国别体史书。
14.礼制规定天子设太学,诸侯设庠、序、校。
15.“三礼”:《周礼》、《礼仪》、《礼记》16.《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17.《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清朝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郭沫若对其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18.丁口:泛指百姓。
男称丁,妇称口。
19.里正:古乡官名,明代成为里长。
使各地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举丁多田多的十户轮流充当里长,其余一百户分为十甲,每甲十户,轮流充当甲首。
里长率领十甲的甲首应役,负有代官府征税、指派徭役,以及驿寄、供应的责任。
里甲制度是明代统治和搜刮人民的基层组织。
20.明清时,生员的入学考试叫童生试。
应考的读书人,在考中秀才以前,不论年纪大小,一概称为“童生”。
21.东曦:曦,日神羲和(曦和)《古代诗歌读本》1. “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