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习题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习题及答案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f877a569dc5022aaea0012.png)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的是()①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④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①体现了噪与静、鸣与幽的相互依赖;②体现了福与祸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③体现了新事物终将战胜旧事物,④认为一切的动都是不动,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均排除。
答案:A2.下图“拉弗曲线”表明,一般情况下,税率与政府的税收成正比,但税率超过一定限度时,企业成本提高,投资和收入减少,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要从实际出发,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②事物的发展道路具有曲折性,要准备走曲折的路③要承认和揭示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④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
“拉弗曲线”反映了税率与政府的税收之间的关系,启示我们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税率过高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①③应选。
②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D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
”这其中蕴涵的哲理是()A.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上与下这两个方面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C.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解析:“上坡路”和“下坡路”体现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条路”体现的是同一性,故选B。
答案:B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唯物辩证法练习题
![唯物辩证法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3277e2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c.png)
唯物辩证法练习题唯物辩证法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方法和认识世界的工具。
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通过辩证思维揭示事物本质,深化人们对世界的理解。
下面是一些唯物辩证法的练习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思想方法。
1. 以下哪个观点属于唯心主义?A. 意识决定物质B. 物质决定意识C. 世界是由物质和意识共同构成的D. 物质和意识相互作用决定世界2. 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矛盾普遍存在B. 事物发展没有规律可循C. 意识决定一切D. 物质是一切的根源3. 请分析以下论述的矛盾运动:人民的意识是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实际关系的产物。
A. 人民的意识是物质决定的B. 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实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民的意识C. 人民的意识和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实际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D. 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实际关系不会对人民的意识产生任何影响4. 下列哪个观点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观?A. 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沿着一条直线逐步前进B. 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不断重复相同的过程C.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呈现出辩证变化D. 事物的发展是任意的,不受任何规律限制5. 请分析以下观点中是否存在矛盾:旅游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A. 存在矛盾B. 不存在矛盾6.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为什么说“事物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A. 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B. 矛盾推动着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矛盾的冲突和斗争C. 矛盾只是事物发展的表面现象,不影响事物的发展动力D. 矛盾对事物的发展没有任何影响7. 根据辩证法的观点,对于解决事物的矛盾应该采取什么态度?A. 消极对待,避免干涉事物的正常发展B. 积极主动,通过斗争和调节解决事物的矛盾,推动事物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C. 允许事物的矛盾存在,不进行任何干预D. 根本就不存在解决事物矛盾的需要8. 请解释以下观点的辩证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和相互作用。
辩证法的20道经典习题
![辩证法的20道经典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323953558fb770bf78a557b.png)
辩证法的20道经典习题辩证法是每年考研政治必考内容,在此分享辩证法的20道经典习题,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在于是否承认()A.对立统一学说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解析】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A.“绝对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B.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C.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D.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解析】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时问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D正确。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A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B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都否定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是错误项;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而不是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C也是错误项。
3.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解析】题干讲的都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不是讲相互排斥、相互渗透,更不是讲相互转化的,所以C是最准确的答案。
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做一个整体【解析】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题干中“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明了原本想表现人物的某一品德(长厚、多智),因为描写超出了一定的“度”,结果适得其反(似伪、近妖)。
可见,B是正确选项。
A、C、D三项都是辩证法观点,但与题意不符。
辩证唯物主义精选测试题(附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精选测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7dcd90e53a580216fcfe77.png)
13、右图漫画《绊脚石与踏脚石》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
②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精神
④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先导
A. 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 ②④
14、瓦斯作为威胁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令人不寒而栗。山西某煤业集团经过多年努力变害为宝,不仅降低了煤矿中瓦斯的含量,还将抽取出的瓦斯加以利用,使它成为清洁、方便的能源。这表明()
①表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说明只要抓关键,问题和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③体现了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④启示我们应坚持矛盾分析法,正确解决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加大农村改革创新的辩证法依据是:()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依次是( )
2015年辩证唯物主义精选测试题(附答案、答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黑格尔在谈到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时候,曾把具体科学比作小鸟们在白天各处飞翔的足迹,把哲学比作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追寻其它鸟儿在白天自由翱翔的足迹。()
唯物论辩证法部分试题
![唯物论辩证法部分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5ba10bf69dc5022aaea004a.png)
唯物论-辩证法部分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4.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6.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8.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9.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0.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二、多项选择题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唯物辩证法部分综合测试题
![唯物辩证法部分综合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59f1c2add36a32d73758129.png)
唯物辩证法部分综合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因为①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③物质决定意识 ④联系具有多样性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③④D .④2.下列违背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是A .牵一发而动全身B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D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3.右边漫画启迪我们A .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B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C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D .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发展 4镇既要“切一刀”搞改革,又不搞“一刀切”,不能只搞一个模式。
这一观点体现了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C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 .肯定和否定的关系5、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全凭经验和感觉。
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氨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
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显著成效,说明 ①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量的积累不一定引起质的变化③适度量变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④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6.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入世"十周年纪念日。
入世以来,我国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贸易大国,但也付出了昂贵的门票,经历了成长的烦恼。
这体现的哲理是A.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7. “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A .对立统一的关系B .质量互变的关系C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D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8、“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A 、相互依存B 、相反相成C 、相互渗透D 、相互转化9.谚语:当一扇门对你关闭时,另一扇窗也为你开启。
辩证唯物主义习题【优质】
![辩证唯物主义习题【优质】](https://img.taocdn.com/s3/m/0946e5f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5.png)
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4.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9.“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A.普遍联系的观点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10.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11.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习题(有答案)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习题(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c400f3770bf78a652954ed.png)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发展就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B.发展是同一事物的重复和循环C.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D.发展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2、2009年10月29日,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成功。
该超级计算机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该类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发展的实质是()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C.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D.事物性质和状态的改变3、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①联系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发展的观点④实践的观点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划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A.出现时间的先后B.形式的新旧C.力量的强弱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5、“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B.要重视量的积累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6、下列选项中,属于发展的是A.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B.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C.力量强大的事物战胜力量弱小的事物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7、下列成语中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是A.和而不同B.唇亡齿寒C.吐故纳新D.对症下药8、读漫画《改革开放30年——笔记本的变化》。
漫画表明A.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B.发展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C.后来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9、下列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是①克隆技术和纳米技术②包装豪华的商品③“3G”手机④人类的返祖现象A.②④B.①④C.①②D.①③10、胡锦涛主席在2010年国庆祝词中说到:前进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团结起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创造我们的未来。
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挫折和困难肯定会出现。
哲学唯物辩证法练习
![哲学唯物辩证法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60874e4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5.png)
哲学唯物辩证法练习《生活与哲学》专题二题组11.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
如果是七分成绩,那么就应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
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
”从唯物辩证法看,这里强调的是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无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④在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图3 漫画《学习先进经验》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图3《学习先进经验》(赵汀阳,《读书》)①学习他人经验就能更好的发展自己②先进经验通过实践能够转化为现实的东西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④事物的表面联系与本质联系的区别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在谈到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时,习近平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
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①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基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③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能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④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A. 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题组21.传统石油钻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泥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某油气田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泥浆制成免烧砖等,既有效消除了钻井污染隐患,又节约了土地、水泥等资源,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利用佐证了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④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唯物辩证法习题
![唯物辩证法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bd0dc5710a6f524ccbf858f.png)
唯物辩证法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2.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
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3.在工作中防止“过”和“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5.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6.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8.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9.生物物种的遗传和变异表明事物内部存在着()A.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B.质变和量变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0.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11.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12.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唯物辩证法练习题
![唯物辩证法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c4d00a8f121dd36a32d8284.png)
“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大意是诗人敢于用通常语言作诗并不容易,写出优秀 • 17.“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是清代诗人张问陶的 的诗更不容易,只有经过千锤百炼、功夫到家,才能写出自然天成的艺术作品,这体现了量 《论诗绝句》中诗句。下列选项中与其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抒发了自 • 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 格和献身精神, A不符合题意;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是指诗人终于悟出去掉 • B. 沉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繁杂提炼精髓才能画成功的道理,才能在十分的熟练中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新风貌,这体现了量 • C.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的道理, B符合题意;C诗句体现的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不 符合题意; D诗句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符合题意。 • D.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 7.下列选项中,与漫画“梦想是个鸡蛋,如果不及时孵化就会变臭” 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漫画“梦想是个鸡蛋,如果不及时孵化就会变臭”,强调有了梦想就应该付诸于实践,而不 是空有梦想而不去行动。同时实现梦想要善于把握时机,如果有了梦想实现的有利条件或时 • A.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机,就应该及时把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D正确且符合题意;A体现的是重视量变的积累, •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 C体现的是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都与漫画蕴含哲理 不一致,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D •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D.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 8.雁群飞行时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阵,因为这样能够使它们飞 得最快最省力,后一只大雁能够借助于前一只大雁的羽翼所产生的空 气动力飞行。管理专家将其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称之为“雁阵效 应”。“雁阵效应”启示我们要 • 应是注重系统结构的优化趋向,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②说法错误;雁群飞行时 ①统筹全局,以实现整体的最佳功能 • 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阵,因为这样能够使它们飞得最快最省力,“雁阵效应”启示我 ②注重系统结构的优化趋向,使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 们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重视系统结构的有序性,以实现最优目标,统筹全局,以实现整 • 体的最佳功能,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雁阵效应”未涉及关键部分的作用,应排除④;故 ③重视系统结构的有序性,以实现最优目标 B。 • 本题答案选 ④重视关键部分,发挥其对整体发展的决定作用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唯物辩证法--精选试题3--多选
![唯物辩证法--精选试题3--多选](https://img.taocdn.com/s3/m/e83a71f5f61fb7360b4c65f8.png)
1.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与承认规律的主观性D.主张矛盾时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与否认矛盾的观点2.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C.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3.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要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事物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C.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D.认为凡是合理的就一定存在,凡是存在就一定合理4. 下列关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中正确的有: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D.联系具有条件性5. 联系的普遍性是:A.任何事物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不同事物经过一系列中介统一起来D.世界的发展过程仅仅是纵向联系6.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B.一切随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转移C.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是无条件的D.离开了条件一切都无法理解A.B.C.D.7.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促进统一体解体,使事物发生质变B.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C.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D.规定事物相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条件8.下列哪些说法中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9.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B.任何一般(不论怎样)都是个别的C.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D.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10.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A.个性中包含着共性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D.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1.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D.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12. 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3.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矛盾双方在互相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D.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从而制约事物的发展14. 早在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事实证明,它对两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辩证法练习题
![辩证法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3b4310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1.png)
辩证法部分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A、联系和发展B、运动和静止C、普遍性D、多样性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B、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C、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D、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3.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A、是否是新出现的事物B、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C、是否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D、样式是否新颖4.“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这两个成语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B、矛盾特殊性的原理C、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原理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变化的持续时间的久暂B、事物变化的显著不显著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6.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7.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8.在实际工作中,那种分散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它们违背了()A、关于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的原理B、关于发展的观点C、关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的原理D、关于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9.事物内部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否定方面指()A、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C、事物中的消极方面D、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10.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11.“牵牛要牵牛鼻子”这句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矛盾的特殊性B、矛盾的普遍性C、抓主要矛盾D、内部矛盾1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1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14.因果关系是()A、一切先后相继的关系B、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C、一切相互制约的关系D、可知的关系15.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这是()A、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正确观点B、神学目的论的错误观点C、宿命论的错误观点D、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观点16.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作用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D、起决定作用17假象是指()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18事物中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是()A、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不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B、客观存在的是真象,主观想象的是假象C、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D、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是真象19“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旺,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的说法是()A、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观点B、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观点C、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辩证法决定论观点D、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20.“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_练习题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_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d063971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8.png)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下列说法中能 够正确反映发展的实质的是 儿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8.发展是同一事物的重复和循环。
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D.发展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2.下列对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有①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②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D.②④3.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 其中的哲学寓意是③新事物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 ④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A.①②B.③④C.①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旧事物的灭亡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的规律 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A.①④B.②④C.①②4.在人生的路上, D.②③④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不摔跟头,不碰壁, 不碰个头破血流, 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这表明①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D.②③④D.②③6.青海湖每年入湖沙量987万吨,湖深由上世纪初的37.5米淤塞到现在的25.28米,湖堤 裸露面积达359.4平方公里,成为近年来沙尘活动新的诱发地。
这表明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D.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7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这启示我们A.要抓住机遇,赢得主动B.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C.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D.要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8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这 句话告诉我们A.要重视量的积累B.要抓住机遇,促成飞跃C.要重视意识的作用D.要对未来充满信心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不是一帆风顺的 ④旧事物必然要走向灭亡A.①②B.②③C.①②5.对于质变与发展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发展一定是质变 ②质变一定是发展③发展不一定是质变 ④质变不一定是发展A.①②B.③④C.①A.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9.据专家介绍:“毒品能使人产生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依赖性,第一次吸毒是终身吸毒的开始,保护自己不受毒害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永远不尝试第一次。
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专题练习(一) (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专题练习(一) (含答案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c4968065ce0508763213f1.png)
高考政治专题练习(一)唯物辩证法一、热点试题测一测1.2016年9月15日,搭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将为我国后续空间站建设和运营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③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④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16年10月27日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作风建设方面要明确“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下列与“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蕴含哲理相似的是()①禁微则易,禁末者难②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③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在2016减贫与发展国际论坛上,我国国家领导人指出: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解决了贫困问题,扶贫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材料表明()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事物发展的趋势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③对扶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要有思想准备④事物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2016年6月份第47届全球顶级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新鲜出炉,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荣登榜首,其速度比去年榜首的中国“天河二号”快2倍,效率更是其3倍。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将对更新生产工具和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开辟更广阔的劳动对象产生重大影响。
这表明()A.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B.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创新推动了人类素质不断提高D.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的更新5.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马克思主义原理唯物辩证法习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唯物辩证法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df809c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2.png)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 A.批判继承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2.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指( B )A.决定论和非决定论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是( C ) A.是否承认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B.是否承认事物都是发展的C.是否承认事物内在矛盾是发展的动力D.是否承认事物存在是一个过程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C ) A.否定之否定规律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5.在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否认( B ) A.世界的普遍联系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多样性D.联系和发展的关系6.“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 D ) A.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7.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指( B )A.事物状态的改变B.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C.事物的一般运动D.事物的一般变化8.汉朝的哲学家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属于( A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唯物论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9.新生事物是指( C ) A.在形式和现象上都具有新意的东西B.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东西D.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10.新生事物之所以不可战胜,主要是因为( A ) A.新生事物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B.它得到了英雄人物的支持C.它的优越性是与生俱来的D.旧事物太软弱1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A.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B.矛盾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因为(A )A.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B.没有内部的联系就没有外部的表现C.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内部依据14.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 A )A.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B.纯粹是外力作用的结果C.矛盾同一性起作用的结果D.矛盾斗争性起作用的结果15.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 )A.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17.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 A )A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C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D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18.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19.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B )A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B .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C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0.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21.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思想根源在于 A .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忽视其同一性B .强调矛盾的同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A .矛盾斗争不被任何条件所束缚B .矛盾斗争能脱离同一性而单独存在C .矛盾斗争不需要任何条件D .矛盾斗争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A . 主要矛盾B .普遍矛盾C .次要矛盾D .内部矛盾A .必然和偶然相结合的道理B .质变和量变相结合的道理C .可能和现实相结合的道理D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道理(C)C强调矛盾的普遍性而忽视其特殊性D.强调矛盾的特殊性而忽视其普遍性2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D )A. 都是诡辩法的观点B. 都是辩证法的观点C. 前者是诡辩法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D.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法的观点23.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D )A.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2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D )A. 事物质变的临界点B. 事物质变的关节点C. 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25.区别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 )A.量变限于度的范围,质变超出度的范围B.量变不显著,质变显著C.量变决定于数量,质变决定于属性D•量变渐进,质变突然26.只承认事物的质变而否认事物的量变,在政治上容易导致( D )A.右倾机会主义B.经验主义C.教条主义D.左倾冒险主义27.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A.形式和状态B.方向和道路C.源泉和动力D.结构和功能28.辩证的否定是( D )A.绝对的否定B.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C.对事物的任意否定D.事物的自我否定29.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C )A.循环B.继承C.扬弃D.抛弃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 B )A.平衡性和不平衡性的统一B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选出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BDE )A.用发展的观点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B.用联系的观点还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C用社会的观点还是用自然科学的观点看问题D.用片面的观点还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ABCDE)A.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B.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D.它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E.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在下列说法和做法中,坚持和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观点的有(ABE)A.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B.要振兴经济,必须发展教育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D.片面追求升学率E.无农不稳,无工不富4.下列关于发展的观点正确的有(ADE)A.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B.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C.新陈代谢就是发展D.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E.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判别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要看它(ACD)A.是否具有远大的前途B.是否尽善尽美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D.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E.是否比旧事物强大6.下列说法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有(ABC)A.矛盾对立的双方向着各自的对立面转化B.矛盾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C.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和相互渗透D.矛盾双方互相分离和排斥E.矛盾双方在斗争中改变各自力量对比,为质变做准备7.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斗争性表现的有(ABCDE)A.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B.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C人民内部的意见分歧D.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E.同学之间对某一问题认识上的差异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BCD )A.同一性与斗争性直接同一B.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C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D.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E.斗争性重要,同一性不重要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BDE)A.相互转化的关系B.相互联结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E.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0.以下各项哪些体现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 BDE)A.守株待兔B.对症下药C.削足适履D.因材施教E .量体裁衣11.割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危害性在于(ABDE )A.会导致教条主义B.会导致经验主义C.会导致唯心主义D.会导致形而上学E.会导致绝对主义1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及其意义表现为(ABCDE )A.两点论和重点论相互渗透、相互补充B.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C.两点论反对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的一点论D.重点论反对不分轻重的均衡论E.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13.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ABCD)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E.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4.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BCDE)A. 整体是各部分之和B .整体由部分所构成C. 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来的性质和功能D.整体具有各个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E.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15.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ACE)A.不同量的事物可能是同质的B.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存在本身C.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D.同质的事物没有量的差别E.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16.割裂量变与质变关系会导致(ABCE)A.激变论B.改良主义C.冒险主义D.诡辩论E .庸俗进化论17.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BDE)A.否定是发展的中断B.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C在任何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D.肯定中包含着否定E.否定中包含着肯定18.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是(ABDE)A.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表现出其全过程B.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现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形上升C.经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其全过程D.经过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E.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9.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A.盲目乐观主义B.唯意志论C.宿命论D.直线论E.循环论20.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B.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C.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D.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E.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ACDE ) (ADE)。
辩证唯物主义经典习题
![辩证唯物主义经典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f8d411f770bf78a64295488.png)
辩证唯物主义(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A. 概念、判断、推理B.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C. 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D. 客体、主体、客体2. 意识的本质是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B.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感觉的总和D.逻辑的集合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A.存在B.精神C.物质D. 原子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A. 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 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5.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A. 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B. 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C.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6. 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A.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7.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A. 都是辩证法观点B. 都是诡辩论观点C. 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D. 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8.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 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C.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9.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A. 意识产生物质B. 意识转化为物质C. 意识决定物质D. 意识创造物质10.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统一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1.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 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12.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A. 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1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14.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 承认世界多样的统一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15.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唯物辩证法练习题
![唯物辩证法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f8103d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c.png)
唯物辩证法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一刀切”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
作为非缺碘地区,上海市场增售无碘盐,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
材料体现的哲理有(A )①事情要把握度②看问题要力求全面③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④做事情要突出重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
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⑴)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揭示了⑻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2009年是澳门回归10周年。
澳门回归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祥和,民众安居乐业。
澳门的经济社会制度没变,生活方式没变,文化传统和特色也没有变化。
变化的是澳门焕然一新的社会面貌和同祖国内地日益密切的联系。
这体现的主要哲理是(A) A.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B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要求重视量的积累C .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5、《淮南子说山训》中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辩证法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2.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
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3.在工作中防止“过”和“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5.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6.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8.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9.生物物种的遗传和变异表明事物内部存在着()A.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B.质变和量变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0.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11.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12.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A.直线前进的过程B.不断回到出发点的过程C.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14.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的方法B.逻辑推理的方法C.矛盾分析的方法D.归纳和演绎的方法15.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C.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D.事物的变化幅度的大小原理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属于( )A.矛盾不平衡性的两种形式B.矛盾普遍性的两种情形C.矛盾斗争的两种形式D.矛盾运动的两种形式17.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19.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20.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2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22.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23.“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激变论的观点24.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2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26.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D.激变论的错误27.我国古人表述的“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28.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29.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说(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B.矛盾推动一切事物发展C.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性质D.矛盾是永远存在的3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31.“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B.唯心主义的认识观点C.唯心辩证法的变化观点D.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3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33.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A.高于唯物辩证法B.扬弃了唯物辩证法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34.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 )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3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3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37.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 )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B.新事物和旧事物达到合为一体C.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D.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38.由于机遇,科学家获得新成果,这是( )A.必然的结果B.命运的安排C.偶然的巧合D.偶然中隐藏着必然3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4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4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42.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A.对同一事物有两种不相容的判断B.思想与客观事物的不相符合C.对立双方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的趋势D.对立统一关系43.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C.事物变化的显著与不显著D.事物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44.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45.区别同质事物的依据是()A.事物的度B.事物质的规定性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4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47.“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
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4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这是()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49.有人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是()A.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5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历史宿命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52.在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处于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53.“假相是客观的,是本质的表现”。
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54.我国制定2010年远景规划的根据是()A.现实的可能性B.好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现实性55.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其各要素性质和功能的总和。
这表现了系统的()A.有序性B.整体性C.内部结构趋向优化D.组织性二、多项选择题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矛盾特殊性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B.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E.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2.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天不变,道亦不变”B.“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C.“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D.“光阴一去不复返”E.“蛋白质在每一瞬间既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问题E.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问题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B.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C.急躁冒进的表现D.重视可能性的表现E.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表现5.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动中有静,静中含动B.物极必反C.凡是存在的都是要灭亡的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E.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6.下列说法体现质变与量变关系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C.防微杜渐D.拔苗助长E.适可而止7.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肯定即否定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8.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有( )A.九层之台,起于累土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9.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联系发展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E.因果作用规律10.“祸福相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说法表明祸与福的(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包含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E.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11.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表现为( )A.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B.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根据C.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D.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E.现象是第一性的,本质是第二性的1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还是彼此孤立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发展变化还是凝固不变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D.世界是可以认识还是不可以认识E.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3.在矛盾的同一性的问题上,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在于( )A.否认同一中包含差别的对立B.认为同一是绝对的自身等同C.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D.否认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性E.否认要在同一性中看到斗争14.下列说法体现正确对待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A.物极必反,相反相成B.因材施教,因人而异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D.对症下药,量体裁衣E.退避三舍,声东击西15.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是( )A.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B.任何肯定同时是否定,任何否定同时是肯定C.肯定即是好的事物,否定即是坏的事物D.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是保持自身的存在E.否定方面取得了支配地位,事物就向对立面转化16.“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历史辩证法的观点D.宿命论的观点E.历史发展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观点17.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 )A.思维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18.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的发展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E.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19.下列态度中,违背辩证法的否定观的有( )A.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B.对传统文化全盘继承的态度C.对外国文化有分析,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D.对外国文化照搬照抄的态度E.对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全盘抛弃的态度2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指()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E.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21.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B.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C.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D.事物之间存在固定不变的界限E.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2.“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