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气环境毒理学研究新进展_李君灵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新进展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新进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个体、群体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的学科,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环境保护领域,近年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新进展。
1.环境毒性检测技术的改进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检测方法的优化和改进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的环境毒性检测方法往往耗时、费力、费用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环境毒性检测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环境毒理学研究中。
例如,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等对特定毒物的进行定量测定和全面检测,大大提高了环境毒性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2.环境污染与代谢疾病关系的探究近年来,环境污染与代谢疾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环境污染中包含了很多致病物质,例如重金属、农药等,这些物质与许多人类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发现环境污染物对身体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生物毒性作用,还会影响人体内部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代谢疾病的产生。
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热得卡斯特症等代谢疾病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3.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遭受破坏。
环境毒理学研究发现,一些环境污染物对于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繁衍及生态平衡等问题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例如,垃圾废品的、工业废气排放对于大自然的影响已经很严重,并且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一些生物物种是必不可少的,而一旦某些生物种的数量减少或消失,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乱。
4.低剂量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目前环境毒理学对于“剂量效应”尚处在初级阶段的研究中。
环境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一般被认为是剂量相关的,并且传统毒理学研究的方法也是针对一定浓度的污染物的。
但实际上环境污染物很难界定其边界,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应该受到的实际接触量很小,这使得复杂的低剂量污染如何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尚未得到充分探究,这也是一个有待发展的研究方向。
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进展
易 产生 对 流及水 平 方 向的运 动 ,特别 是距 离地 表 1 ~ 2 k m 的
中国在 内的 1 2 7 个 国家和地区签署 了 《 斯德哥尔摩公约 》,
这成 为 各 国和 地 区控制 P O P s的最 有影 响 力和 旗 帜性 宣言 。
别是 偏远 地 区 。被动 采样 器 主要有 4种 :聚氨 酯泡 沫采 样 器 ( P U F ) 、苯 乙烯 . 二 乙烯 基苯 树脂 采样 器 ( X A D. 2 ) 、半透 膜采 样器 ( S P MD s ) 和有 机 聚合物 涂层 玻璃 采 样器 ( P O G s )( 见 图
分残 留农药或被大气中的飘尘所吸附,或以气体或气溶胶的
1 大气中 0 C P s来源 及其 影响 因素
大 气 中农 药 污染 的主 要来 源 有 : ( 1 ) 农 药 施 用过 程 的
础 ,应在研究前确定统一的采样器或达成共识的修正公式 。 目前在北美和欧洲都建立了大气 P O P s监测网络 ,在北美主 要是加拿大 Wa n i a 课题组的 X A D 被动采样器 ,在欧洲主要 是L a n c a s t e r 大学 K e v i n J o n e s 课题组设计的 P U F 或S P MD采
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P O P s ) 研究进展
1 . 中国地质 大学 ( 武汉 ) 环境 学院; 2 . 中国科学院广 州地球化 学研究所 祁士华 邢新丽 李军 张俊鹏 张原
[ 摘 要] 持 久性 有机 污 染物 ( P O P s )是环 境 中严 格控 制 的一 类高毒 、易环 境迁 移 的污 染物 ,大 气是 P O P s 的一 种重要 载 体和 传 输 介质 ,该 文讨论 了大气 中 P O P s 的来源 、 采样 技术 发展 趋 势 、区域分 布特 征 以及 影响 因素 ,提 出 大气 P O P s的研究 中存 在 的 主要 问题 及研 究趋 势 。 [ 关键 词] 大气 持 久性 有机 污 染物 大 气采 样 器 区域 特 征 趋 势
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生态毒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探究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影响,成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学科之一。
本文将从生态毒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现状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探讨生态毒理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生态毒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生态毒理学是毒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的是毒物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毒性的影响。
它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环境因素和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影响机制,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毒理学主要涵盖的研究内容包括:1、环境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价和毒性机制研究,包括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农药等不同种类的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危害机理及其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等问题;2、生态系统和生物体对污染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研究,了解污染对生物种群、群落及其功能的影响,探究其适应机制和恢复能力;3、生态风险评价,进一步探讨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和防治措施。
二、生态毒理学的现状生态毒理学是一个新兴且不断发展的学科,虽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但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国内对生态毒理学的研究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和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国内各地出现了大量的监测站点,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尤其是对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些具体物质比如PM2.5、典型有机物质如苯系物等的分布规律得到了初步认识和掌握。
不过,在研究生态毒理学时,我们只有在深入了解污染物的危害机理和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后,才能准确评价环境污染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2、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毒理试验研究对于生态毒理学中的生态风险评价方面,大多还停留在理论探讨的阶段,而且现有研究也仅局限在单个污染(物)方面的影响,而在生态系统和生物体复合污染的情况下,恢复和病理变化的多样性会影响对其单一生态风险的评价。
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生态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个体的毒性效应的学科。
自20世纪初期以来,随着化学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也越来越多。
生态毒理学成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科学。
本文将介绍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1. 毒理作用机理的研究毒理作用机理研究是生态毒理学的基础。
生态毒理学着眼于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性影响。
近年来,一些严重的环境天然气泄漏和水泥厂污染等事故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科学家们研究有机物和无机物对生物的影响机理,并建立了模型来模拟这些影响。
最近,研究者关注于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和基因毒性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揭示毒物对糖尿病等疾病的影响的同时,开展了新型环境污染物的寻找和筛选工作。
这些研究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机理和预防方案。
2. 毒性作用的毒性学研究对于毒物的毒性作用,需要研究它的毒性学特征。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等技术,在动植物中发现了大量新的毒物。
例如,听觉问题和免疫系统痾抑制等在鸟类中发现了多种环境毒物的毒性作用。
生态毒理学中毒性研究的重点是毒性结构关系。
科学家们分析毒物的分子结构,确定毒物的毒性级别,以及影响因素排序。
研究者们还通过分子模拟和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方式,预测化学物质的毒性,并使其在化学等工业生产备受重视。
因此,毒理学研究带来更好的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有效的推广和开展大规模保护和防治行动。
3. 生态系统毒性研究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人们通过实验和长期观察分析了一些有机物和无机物对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的毒性影响。
这些系统包括林地、湖泊、海洋、农业生态系统等。
研究表明,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
事实上,毒性趋势的异常表现在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更为明显。
一些被禁止使用的特殊毒物,在水球生态系统中仍然存在。
这推动了环境影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4. 毒物调查进行毒物调查是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发现污染问题、评估污染范围和程度等。
环境毒理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环境毒理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环境毒理学是一门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影响及其机制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毒性、生物效应、代谢机制、影响机制、健康风险评估等方面。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人类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环境毒理学在当今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
其中,空气污染是当前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空气污染物种类众多,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臭氧等多种大气污染物。
这些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已经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研究表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而颗粒物和臭氧还会对人类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在水污染方面,其对人类的健康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水污染物一般包括化学物质、有机污染物、微生物等。
其中,微生物性污染物(如细菌、病毒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很大。
比如,近几年出现了不少爆发性水源性疾病,如肠道病毒性感染、霍乱、衣原体病等。
这些疾病的爆发往往对旅游业和社会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水中的重金属、农药等化学物质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引发一些慢性病。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环境毒理学研究逐渐向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
从深度方面来看,现在环境毒理学更加注重污染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理研究。
通过深入探究毒物的毒性机理,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评估毒物对生物体和生态环境的风险,并为污染物抑制、降解、修复等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从广度方面来看,环境毒理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展,不止局限于常规污染物的研究,也在研究新型污染物(如纳米材料、药品渗透剂等)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未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向将更加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具体来说,随着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毒理学的研究重点将逐渐转向综合性的研究。
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及应用前景分析
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及应用前景分析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的科学。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环境毒理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介绍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
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主要依靠文献综述、模型建立和数据库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回顾历史研究、综合整理相关数据,构建模型,从而更好地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
实验研究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核心。
研究者主要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种方法来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体内实验主要是通过使用动物模型,如小鼠、大鼠、兔子等,直接观察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
这种实验方法能够更真实地模拟人类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时的情况,但是因为涉及动物实验,存在一定的伦理问题。
体外实验则通过使用细胞系、人工合成的人体组织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法,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
这种实验方法更加简便和精确,但是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完全模拟真实环境。
利用上述研究方法,环境毒理学已经在多个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并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
首先,环境毒理学可以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污染物的危害性,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
其次,环境毒理学还可以为环境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通过对不同污染物的毒性效应进行评估,我们可以预测和评估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环境毒理学还可以为环境修复和污染物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机制,我们可以寻找到更有效的治理方法和修复技术,促进环境的恢复和修复。
然而,环境毒理学研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环境毒理学研究所需的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资源支持。
其次,环境毒理学研究涉及伦理问题,如动物实验的伦理性和隐私保护等,需要制定相关的伦理规范和政策来保护受试者的权益。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环境毒理学是对有机化学物质和污染物在生物体中对生物体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学科。
在当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前景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化学物质和污染物。
其中,化学物质包括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氯农药、兽药、药物、化妆品等。
这些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对生物体的毒性也不尽相同。
而污染物则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各种污染物质,如颗粒物、氮氧化物、硫化物、有机物等。
研究方法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野外调查。
实验研究是环境毒理学的基础,在实验室中可以控制环境因素和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浓度,从而研究化学物质和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和作用机制。
野外调查则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研究,通过采集样品和现场调查了解污染物对自然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
研究进展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进展。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显著:1. 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的污染物检测方法需要多个步骤,耗时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而现在,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出现,有了更为快速,准确的污染物检测方法,如基于质谱的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等。
2. 毒性机制的研究得到了深入。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不仅要了解化学物质和污染物的毒性水平,还要深入了解其毒性机制。
近年来,一些研究重点转向了毒性机制的研究,主要通过生物学、蛋白质学和基因组学等学科手段,探究污染物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了解其毒性特点。
3. 生态毒理学的发展趋势明显。
生态毒理学是基于生态学的毒理学,主要研究污染对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与传统的环境毒理学相比,生态毒理学重视生态完整性和生态平衡,研究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演化,有力推动了环境科学的发展。
二氧化硫生物学研究进展 从毒理学到生理学
生理学报 Acta Physiologica Sinica , December 25, 2011, 63(6): 593–600593Received 2011-06-14 Accepted 2011-07-15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0230310, 20477023, 39770634, 30070647, 20677035),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nxi Province, China and Research Fund of Shanxi Province for Scholars Abroad.*Corresponding author. Tel/Fax: +86-351-7011895; E-mail: zqmeng@二氧化硫生物学研究进展:从毒理学到生理学孟紫强1,* 李君灵1,21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太原 030006;2山西财经大学,太原 030006摘 要:本文以作者20余年的系列研究为基础,对二氧化硫(SO 2)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首先,总结近年来SO 2的毒理学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其次,评述SO 2作为一种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的生理学作用及SO 2供体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介绍SO 2的病理生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二氧化硫;毒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中图分类号:R3Progress in sulfur dioxide biology: from toxicology to physiologyMENG Zi-Qiang 1,*, LI Jun-Ling 1,21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 and Toxicology,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2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aiyuan 030006, ChinaAbstract : Based on our studies for more than 20 years, we review the recent advances in sulfur dioxide (SO 2) biology. Three sec-tions are involved: (1) The studies on SO 2 toxicological effects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 (2) The new investigations on SO 2 do-nor and physiological role of SO 2 as a new type-gas transmitter; (3) The observations on pathophysiologic roles of SO 2.Key words: sulfur dioxide; toxicology; 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二氧化硫(SO 2)是一种有毒气体,是全球性的、常见且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新进展与应用
环境毒理学的新进展与应用近年来,在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环境毒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不仅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也是解决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本篇文章旨在介绍环境毒理学的新进展与应用,希望能够对读者了解环境毒理学的重要性和意义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一、环境毒理学的新进展1. 基因毒理学的应用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毒理学也成为了环境毒理学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
基因毒理学主要研究有害物质对DNA的损伤和修复机制、基因突变和癌变等方面的影响。
其中,基因突变和癌变是环境毒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因为它们是环境污染带来的长期影响之一。
2. 环境毒理学与生态风险评价的结合环境毒理学与生态风险评价的结合,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生态风险评价是在环境毒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究某种有害物质在特定环境下的生态效应,来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威胁程度。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环境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了解某种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
3. 新兴毒理学领域的发展除了基因毒理学和生态风险评价,还有一些新兴毒理学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如纳米毒理学、化妆品毒理学等。
随着人们对这些领域的重视程度增加,相应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环境毒理学的应用1. 减少环境污染环境毒理学的应用对减少环境污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毒物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时,环境毒理学科学家可以深入了解毒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以及它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保护生态环境环境毒理学的应用还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决策者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对各种有害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客观评估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威胁程度,为制定环保政策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3. 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环境毒理学的应用对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随着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环境毒理学这门学科就应运而生。
环境毒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探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研究毒性物质的检测、评估、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旨在介绍环境毒理学的现状和趋势。
一、环境毒理学的现状环境毒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毒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国际环境保护中,环境毒理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学科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的对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环境毒理学的范围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生态毒理学和人类生态学毒理学两部分。
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生态学毒理学则研究人类对毒物的暴露和健康风险。
在这两个领域,研究内容覆盖广泛。
生态毒理学方面涉及的领域包括环境分析和监测、毒性评估和预测、分子和细胞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环境生态统计学和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等。
人类生态学毒理学则包括了环境暴露评估、基因毒性、癌症、细胞和分子毒性、遗传毒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和生物监测等。
(二)环境毒理学的发展历程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毒性物质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成为了公众关注的问题。
它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化学品的广泛进入日常生活,毒性物质对环境和人类的可见危害以及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的兴趣。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重点已经从化学毒理学转向了细胞和基因毒性。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其中,反应性代谢物、生物转化、免疫和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成为了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三)环境毒理学的应用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环境监测、生物监测、食品安全、化学品管理和职业健康等领域。
在环境监测方面,环境毒理学不仅能够提供毒品的能力识别,还可以预测风险和危害。
环境毒理学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如日媒的报道称,日本的食品安全标准比欧美严格,并且还在对环境毒理学中的研究成果积极应用。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沿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沿环境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包括化学物质、生物体外源或内源的致病、致癌、致畸和影响生殖健康等效应的科学。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步以及各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关注。
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正是分析和评价环境污染物造成的影响,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传统毒性研究只着眼于化学物质本身的毒性作用,而现在研究更加注重对于环境和生态系统整体的影响。
例如,环境化学品如土壤中的重金属、海洋中的微塑料等一旦被吸收进入生态系统,就会进一步污染环境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同时随着毒理学研究的深入,毒物如何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以及影响人类物质和能量代谢的方式等都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对其化学结构进行微观分析,将对其研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研究人员既利用实验室动物模型来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作用,也积极运用计算机模型和相关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未来毒性效应和寻找引起生物体强有力反应的机制。
这种整合作为的方法将为生物体生理和毒理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更深层次的认识。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环境毒理学逐渐成为全球研究热点。
在健康文明的新时代背景下,环境毒理学的发展面临着极大挑战和机遇。
一个高质量的环境毒理学研究需要不断的创新思维和现代科技作为支撑。
综上所述,环境毒理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不仅为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在保障人类生命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此,未来需要加强对计算模型、信息采集直接影响的分析和感知,以便更好地将新技术引入现有的毒理学研究之中,为人类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概述: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及其他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以及相关机制的一门学科。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环境污染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的问题。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从事物的分子机制到生态系统的整体影响,通过评估和理解物质在环境中的毒性效应,以期帮助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救治措施。
一、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1. 毒理效应评估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毒理效应评估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对细胞水平的研究,逐渐扩展到对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体外毒性测试、活体成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毒性效应的评估提供了更加准确、敏感的手段。
2. 毒性机制研究的深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已逐渐从单一物质的毒性效应转向复合污染物的国家,对于混合物的毒性效应如何相互作用,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毒物对基因的表达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毒性的早期指标,因此基因毒理学的研究也逐渐被重视。
3. 生态风险评估的发展生态风险评估是环境毒理学在现实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对环境中污染物的监测和分析,结合生态模型,可以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和功能进行评估。
研究人员还在探索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标准化方法,以方便政府和企业在环境决策中的应用。
二、环境毒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 毒物的监测与处理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中的毒物种类和浓度,通过监测站点收集到的数据,可以评估环境中污染物的程度和分布。
这些数据可用于制定和实施监管措施,以减少毒物的排放和扩散。
此外,还可以通过环境工程技术,对环境中的毒物进行处理和修复,减少其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2. 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评估环境中的生态风险。
通过实验和模拟,可以揭示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响应,为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及现状分析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及现状分析环境毒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学科领域,它涉及到化学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是研究生物体在环境化学物质(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暴露后对其生理、行为、生态等方面的反应及影响的一门学科。
环境毒理学对于揭示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及现状进行分析。
一、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向环境毒理学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毒物的识别和评价,生物体对环境毒物的暴露和反应,环境毒物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毒物的累积和传递等多个方面的研究。
其中,毒物的识别和评价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关键环节,涉及到环境中不同生态系统和种类的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响应和影响。
二、环境毒物的来源和分类环境毒物是指对生物体产生不良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质,包括天然毒物和人工合成毒物。
常见的环境毒物包括有害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农药、废水、废气等)和放射性物质等。
1. 有害化学物质有害化学物质是指那些对生物体有潜在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包括重金属、农药、废水、废气等。
这些化学物质在生产、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理等过程中释放到环境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2. 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通常指核爆炸、核电站事故等放射性废物,它们能够释放放射性物质并且可以对人类造成伤害。
在环境中,常见的放射性物质包括钚、镭、铀等。
三、环境毒理学的评价方法环境毒理学的评价方法主要涉及到毒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的评估。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生态检测和毒性试验等。
1. 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生物标志物是指生物体内存在的物质、结构、或过程的变化,代表了环境毒物的暴露和对生物体的影响。
研究生物标志物能够反映出环境毒物的存在和作用过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评估环境毒物的方式。
2. 生态检测生态检测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中监测环境素质、生物和非生物参数的方法。
生态检测典型的应用场景是分析处理过的废弃物如何对周围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毒理学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生物、环境、化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
在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情况下,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日趋重要,其前沿问题也愈加复杂和严峻。
一、污染物对人类的健康影响近年来,各种毒害事件频发,迫使人们对环境污染物的健康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环境污染物不仅会影响自然环境,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环境毒理学家通过研究毒物的病理学、毒物动力学和毒物作用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毒物对人体影响的机理,如何防范未知污染物带来的危害,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二、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价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对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价。
了解不同来源的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传输、转化和归宿,是制定环境污染控制策略的前提。
目前,环境毒理学家研究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化学品、农药等。
监测污染物需要先进的检测手段和设备,而毒性评价则需要确定污染物的标准和评价标准。
三、掌握污染物产生的机理和分布规律环境污染物产生的机理和分布规律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
通过对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发现污染物的产生机理和危害程度。
针对不同种类的污染物,掌握其分布规律,并通过环境改善和治理手段,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影响。
四、生物毒素的影响生物毒素是生物体内的毒性成分,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为存在于水中的青藻、蓝藻、硅藻等会释放出许多有毒物质,如果未及时监测和控制,可能造成人类和动物死亡。
环境毒理学家必须掌握生物毒素产生的规律和机理,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五、重点污染区域的环境毒理学问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一些地区受控制的影响最为明显和长期。
例如,化工区、矿区、铅酸电池厂、有机溶剂等重点污染区域的影响是很大的。
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环境毒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化学物质及其混合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和环境负荷,对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环境毒理学的定义、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三个方面深入讨论这一问题。
一、环境毒理学的定义环境毒理学是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中存在、转化和传播过程中,特别是它们对生物的毒性及其生态副作用的科学,它涉及有毒物质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走向与分布、化学反应、作用机理、剂量效应、影响途径和协同效应的问题,同时也包括环境毒理学中所涉及有毒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生物成分与传播途径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等问题。
从定义上来看,环境毒理学是非常综合和跨学科的。
它不仅要涉及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同时也要融合环境、生态等交叉领域的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内容和重要性。
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主要是围绕农药的使用展开了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生态系统等各个层面。
现在,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了,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是环境毒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1、有害物质的来源和分布规律研究。
研究这方面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有害物质的来源和分布规律,为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生物标志物研究。
通过分析生物体内的有害物质含量和代谢产物,可以更好地了解有害物质的暴露和影响程度,为维护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保障。
3、生态系统对有害物质的响应研究。
研究有害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揭示不同层面上生态系统的抗毒性和恢复能力。
4、有害物质的非线性效应研究。
随着高科技化、全球化的发展,有害物质之间的非线性效应越来越突出,因此,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评估环境风险。
5、有害物质的宏观-微观尺度相结合研究。
内源性气态SO2对血管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Ⅱ:与亚硫酸盐的比较及SO2的内源产生与调节
内源性气态SO2对血管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Ⅱ:与亚硫酸盐的比较及SO2的内源产生与调节孟紫强;李君灵;张全喜;白维铭;杨振华;王法琦;赵颖【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09(004)002【摘要】为了探讨内源性气态SO2对血管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采用将气态SO2或SO2生理盐水溶液加入孵育液,使SO2分子直接作用于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的方法,对体内SO2的失活机制、正常生理浓度及其内源产生的体内调节等进行了研究,并对亚硫酸盐/亚硫酸氧盐能否作为"SO2供体"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1)气态SO2(1~2000μmol·L-1)对血管的舒张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且其舒血管作用远大于SO2衍生物(亚硫酸盐和亚硫酸氢盐),表明SO2衍生物足SO2信号作用失活的产物;2)SO2气体和SO2生理盐水溶液对大鼠血管的舒张作用强度相似,表明在SO2生理学或毒理学试验中二者可相互替代;3)正常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组织和血浆中内源性SO2平均浓度分别为(127.76±31.34)和(16.77±8.24)μmol·L-1,表明血管组织SO2的浓度很高;4)内源性SO2在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均可合成,但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合成;5)不论对大鼠体内血管组织还是对离体血管组织、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乙酰胆碱(Ach)均能剂量依赖性地促进SO2的产生,而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NE)能够抑制SO2产生.由此结论:1)SO2生理作用的失活途径为"气态SO2→亚硫酸盐/亚硫酸氢盐→硫酸盐",亚硫酸盐和亚硫酸氢盐混合液的作用并不能等同于内源性SO2的作用,不能作为体内、外处理生物组织的"SO2供体";2)直接应用SO2气体或者应用SO2生理盐水溶液代替SO2气体处理生物组织可作为内源性SO2生理学研究的新模式;3)血管组织SO2的浓度很高且主要在内皮细胞合成;4)SO2的生物合成也能被体内某些内源性物质(如Ach、NE)所调节.【总页数】9页(P203-211)【作者】孟紫强;李君灵;张全喜;白维铭;杨振华;王法琦;赵颖【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太原,030006;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太原,030006;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太原,030006;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太原,030006;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太原,030006;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太原,030006;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3【相关文献】1.内源性气态SO2对大鼠血管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IV:SO2对血压的调节与信号通路 [J], 李君灵;孟紫强2.内源性气态SO2对血管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Ⅲ:信号转导途径 [J], 李君灵;孟紫强3.内源性气态S02对血管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细胞离子通道的作用 [J], 张全喜;孟紫强4.SO2——一种神秘的生物小分子:SO2及其衍生物对血管张力的双相-双向性调节作用 [J], 孟紫强;王少东5.内源性NO介导肾上腺髓质素对家兔离体缺氧性肺动脉的舒张作用 [J], 左辉;王颖;张克呈;杜军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毒理学电子教案》介紹
《生态毒理学电子教案》介紹
佚名
【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
【年(卷),期】2015(10)2
【摘要】《生态毒理学电子教案》(李君灵、孟紫强编制)最近由高等教育出版
社和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该教案与教育部审批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态毒理学》(孟紫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相
配套。
该教材可供普通高等学校生态类、环境类、资源类专业本科生使用,
【总页数】1页(P463-463)
【关键词】生态毒理学;电子教案;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学校;规
划教材;“十一五”;国家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5
【相关文献】
1.推动生态毒理学学科研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写在《生态毒理学报》发刊之前[J],
2.融电子教案与传统教案于一体的新型电子教案的制作设计 [J], 尹文;吕欣;雷迎峰;柏银兰;杨敬;徐志凯
3.介蟲類的簡單介紹 [J], 侯祐堂
4.鳥类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內容和方法介紹 [J], 盛林
5.模型五門电子交换机的介紹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气中酰胺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大气中酰胺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范亮;张海杰;王玮;李俊玲;任艳芹;高锐;李红;徐义生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
【年(卷),期】2024(44)5
【摘要】综述了近几十年酰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基本性质、检测分析手段、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源和汇、环境和健康效应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探讨.外场检测结果表明大气中的酰胺主要分布于城市地区.气态酰胺的来源除自然源的一次排放及二次转化外,还包括污水和废物处理、机动车尾气、工业过程、烹饪等餐饮行业的生物质燃烧、烟草燃烧等人为一次源以及在碳捕获和农业等人为过程中的二次转化.二次转化的化学反应机制主要包括胺的氧化转化以及RO2与NO3自由基的反应等.大气中的酰胺在白天会被OH自由基有效去除,在晚上会被NO3自由基有效去除,在Cl自由基浓度较高的沿海地区或工业排放地区,会被Cl自由基有效去除.与自由基的反应均遵循相似的反应机制,即自由基夺取酰胺分子中的氢原子.此外,酰胺可通过参与新粒子生成(NPF)过程,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基于目前对大气中酰胺的研究现状分析,提出了研究展望,未来要加强大气复合污染背景下的检测和分析方法的完善,及对生-消反应机制以及环境健康效应的探讨.
【总页数】17页(P2369-2385)
【作者】范亮;张海杰;王玮;李俊玲;任艳芹;高锐;李红;徐义生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11
【相关文献】
1.硅胶管采样、大孔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丙烯酰胺作业场所空气中丙烯酰胺含量
2.大孔径毛细管柱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丙烯酰胺的方法
3.大气中含氮有机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气污染演讲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 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进入大气的一次污 染物之间或与正常 大气组分发生反应, 以及在太阳辐射下 引起光化学反应而 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它常比一次污染物 对环境和人体的危 害更为严重。
按来源,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Light Industy & Food Engineering college , Guangxi University
飘尘指粒径小于10μm的煤烟、烟气和雾在 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 内的颗粒状物质,可长期地悬浮在空气中, 碳氧化物(CO和CO2)、碳氢化合物 不易沉降,由于粒径小,可进入肺部深处, (C1~C8可挥发性碳氢化合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
物,有称谓烃类)
Light Industy & Food Engineering college , Guangxi University
Light Industy & Food Engineering college , Guangxi University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地球束缚引力小 外层 空气质点往外跑
( 50 KM)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平 流 层 对流层
O3 层
( 12 KM)
Light Industy & Food Engineering college , Guangxi University
对流旺盛近地面,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大气污染
( atmospheric pollu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7卷第2期,133-139生态毒理学报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Vol.7,2012No.2,133-139收稿日期:2011-08-12录用日期:2011-10-14作者简介:李君灵(1970-),女,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环境毒理学与运动生理学;E-mail :lijunling_ljl@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zqmeng@sxu.edu.cn我国大气环境毒理学研究新进展李君灵1,2,孟紫强2,*1.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太原030006;2.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太原030006摘要:对大气环境中重要污染物的毒理学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首先,总结了细颗粒物(PM 2.5)和纳米颗粒物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理学作用及其机理方面的研究;然后,评述了二氧化硫(SO 2)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内源性SO 2生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提出SO 2既是一种全身性毒物,又是一种新型信号分子的新观点;对大气环境致癌物,特别是有关苯并芘致癌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讨论;对大气中臭氧和光化学烟雾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作了评述;最后,对室内空气污染物尤其是甲醛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大气环境毒理学;细颗粒物;二氧化硫;致癌物;臭氧;甲醛文章编号:1673-5897(2012)2-133-07中图分类号:X171.5文献标识码:ACurrent Progress i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n ChinaLi Junling 1,2Meng Ziqiang 2,*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aiyuan 030006,China 2.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 and Toxicology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ChinaReceived 12August 2011accepted 14October 2011Abstract :Toxicological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important pollutants in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re re-viewed.Firstly ,the studies on toxicological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fine particles (PM 2.5)and nanometer parti-cles on respiratory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are summarized.Secondly ,the investigations on effects of sulfur di-oxide (SO 2)on gene expressions and physiological roles of endogenous SO 2are commented.It is proposed that SO 2is a systemic toxin and a new type-gas transmitter.Thirdly ,the molecular carcinogenesis mechanisms of carcino-gens in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especially benzopyrene ,are discussed.Fourthly ,toxic effects of atmospheric ozone and photochemical smog on health are summerized.Finally ,the up to date studies on toxic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indoor air pollutants ,especially formaldehyde ,are commented.Keyword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fine particles ;sulfur dioxide ;carcinogen ;ozone ;formaldehyde大气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大气污染物对人体、人群以及与人体健康相关生物的损害效应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煤炭、石油等能源利用的增长,各种废气排放量增多,大气受到了严重污染,使人类的健康和物质财富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因此,大气环境毒理学问题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对有关典型大气污染物如大气悬浮颗粒物、SO 2、大气环境致癌物、光化学烟雾以及室内空气污染物等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的近期研究进行综述。
134生态毒理学报第7卷1大气悬浮颗粒物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大气悬浮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与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有关,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因此,多年来PM2.5的毒性作用机制一直是大气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热点,获得很多进展。
例如,郭新彪课题组研究表明[1],大气中的PM2.5可明显抑制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可引起大鼠心律失常,并推测心肌组织蛋白Cx43分布和表达异常可能是其致毒机制之一;孟紫强课题组的研究表明[2-3],大气中的PM2.5可引起大鼠肺泡巨噬细胞DNA损伤,还可引起大鼠脑、心、肺和睾丸等多种器官组织的氧化损伤,提出PM2.5是一种全身性毒物。
最近,宋伟民课题组[4-5]应用小鼠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筛选出了7种小鼠肺损伤易感基因,并发现人体中的趋化因子、补体成分4、补体成分5、血浆铜蓝蛋白、环化酶结合蛋白1、微管相关蛋白2和二磷酸核苷激酶7基因是其同源基因。
通过基因测序研究发现,微管相关蛋白2基因2363位点处的G2363G基因型和补体成分5基因3156位点处的A3156G基因型是细颗粒物致肺通气功能障碍的遗传易感性因素。
他们的研究也发现,PM2.5对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的肺实质细胞和肺部血管损伤以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均比正常大鼠严重,对也可引起高血压模型的肺脏MDA含量增加、炎症相关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CD44、骨桥蛋白及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Clara细胞分泌蛋白、血红素加氧酶1和表面活性蛋白A的表达升高。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NF-κB通路是PM2.5致肺损伤的重要通路之一。
宋伟民课题组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了大气中的PM2.5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6-7]。
结果表明,PM2.5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炎症反应、纤溶/凝血功能障碍、内皮功能损伤、心肌缺血及细胞凋亡。
他汀类药物的干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些损伤机制的存在。
通过对人群PM2.5个体暴露与其心率变异性关系的研究,发现PM2.5暴露可以引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
人群对PM2.5暴露水平和HRV参数存在显著相关性,心率变异性参数SDNN(HRV的整体估计指标,),HF(反映心脏迷走神经的活动指标)和TV(反映总变异性指标)与PM2.5暴露水平呈负相关,LF/HF(反映心交感和迷走神经活动的均衡性指标)与PM2.5暴露水平呈正相关[6-7]。
汽车尾气是当今大中型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尾气中的颗粒物也是空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中的PM2.5与一些易感人群如学龄儿童、交通警察和老年人群等的健康密切相关。
张志红等[8]对汽车尾气PM2.5的免疫毒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汽车尾气PM2.5所致的重交通污染区,学龄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百分含量和CD4+/CD8+比例明显降低,而淋巴细胞DNA 梯状凋亡条带发生率、Caspase-3凋亡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高;大鼠气管滴注实验表明,尾气PM2.5可引起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降低,脾细胞出现线粒体肿胀,胞质浓缩,胞核裂解,有吞噬小体形成等凋亡特征变化;尾气PM2.5(50、100和200μg·mL-1)可引起体外培养的人血淋巴细胞CD3+、CD4+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增加且伴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高。
谭强等[9]研究机动车尾气污染对学龄儿童肺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证明健康学龄儿童肺功能的降低及外周血炎症因子IL-4、IL-6、TNF-α的改变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关系明显。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与浮尘和扬沙均为沙尘天气,其主要特征是空气沙尘颗粒物急剧增加。
随着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强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急剧增加,几乎波及大半个中国。
于是,沙尘暴及其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2002年以来,孟紫强等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在我国北方沙尘暴频发区甘肃省武威市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及沙尘暴PM2.5毒理学效应研究[10]。
该研究发现,沙尘天气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很大,表现为当日急性效应,短期滞后效应及长期累积效应;沙尘天气PM2.5浓度与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日门诊和日住院人数增加的相对危险度(RR)之间存在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沙尘天气长年暴露的居民有可能患有非职业性尘肺和“沙漠性尘肺”。
该研究也发现,沙尘暴PM2.5的毒性作用是严重的和多方面的。
沙尘暴PM2.5可引起大鼠肺实质细胞DNA损伤及肺、心、肝脏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和抗氧化能力下降;离体实验表明,沙尘暴PM2.5生理盐水悬浮液及其有机提取物和水溶成分,可诱发人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的显著增高,引起大鼠肺泡巨噬细胞DNA 损伤,其遗传毒性表现为PM2.5悬浮液>有机提取物第2期李君灵等:我国大气环境毒理学研究新进展135>水溶成分。
沙尘暴PM2.5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质膜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能改变细胞膜表层和膜脂疏水区流动性,增加胞质乳酸脱氢酶外漏,并使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和抗氧化能力减弱;其一般毒性表现为PM2.5悬浮液>水溶成分>有机提取物。
虽然沙尘暴PM2.5的毒性比同剂量的工业污染区空气PM2.5的毒性偏低,但在很多毒性作用终点上并无统计学差异,这说明沙尘暴PM2.5的潜在毒性很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沙尘暴发生时空气PM2.5的浓度远高于正常天气,因此人体对PM2.5暴露剂量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