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1】付晓静、温睿,《“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以深圳卫视“饭没了秀”为样本》,《东南传播》,2012年第7期
“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 世纪四十年代,形成于七十年代。这一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不同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1受众的需求动机,既有受众在接触大众媒介过程中个人的心理、兴趣、环境等因素,又有他们的社会动因,包括他们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和群体归属关系等众多因素。2根据D.麦奎尔等人1969年开始的对电视节目调查的成果,各类节目满足受众基本需求有四种基本类型: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3
传播学者D.麦奎尔等归纳出电视节目具有“心绪转换效用”,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4
D.麦奎尔等人认为,电视节目能使受众从两方面达到人际关系效用,一是“拟态”人际关系,即观众对节目出场人物、主持人等所产生的一种“熟人”或“朋友”的感觉;二是现实人际关系,即通过谈论节目内容,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建立社交圈子,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5
二、符号聚合理论
【1】李翔、李敏,《电视真人秀节目价值取向构建策略分析——以《梦想合唱团》为例》,《新闻知识》,2013年第05期
符号聚合理论也被称之为想象—主题分析(fantasy-theme analysis),是由厄内斯特·鲍曼、约翰·克里甘和唐纳德·希尔茨发展起来的关于在传播中如何叙述的相当完备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有关现实生活的形象受到一些故事的引导。这些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是在小规模群体的符号互动中创制出来的,并且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个个“故事链”。6
符号聚合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1)想象性主题:包括人物、情节线索、场景、公认的中介人。人物可以是英雄、恶棍和其他的配角;情节线索是故事的主要行动及其发展过程;场景就是布景,包括地点,道具和社会文化背景;公认的中介人是使故事合法化的源泉,这一故事可以是某种权威,它可以让这个故事具有更高的可信度。(2)修辞性视野,即对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深层结构:“道义的比拟”——试图告诉人们如何以符合道德的方式生活,什么是好与坏;“社会性比拟”——告诉人们如何与他人进行联系;“实用性比拟”——告诉人们如何做事情,提供符合实际的、有效的解决办法。厄内斯特·鲍曼等人认为修辞性视野(rhetorical vision)是对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状态的看法,在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到的、只能通过符号再现来了解的那些领域,修辞性视野构建着我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7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80-182页
2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06页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82页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80-183页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80-183页
6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86-187
7同6
三、符号互动理论的内涵
【1】吴雁,《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符号互动传播—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文本为例》,青年记者
符号互动理论产生于美国,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社会的社会学理论派别。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库利、托马斯、米德等人。与早期符号互动理论重点强调“符号”不同的是,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点在“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8
戈夫曼认为,表演的目的是为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9这就是所谓的印象管理。
1对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选择:根据角色要求对前台背景进行选择;隐藏:表演时隐去不利于自己表演的部分;掩饰:对表演中的差错的掩盖。2对非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预防:对有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预防;神秘化:保持演员与观众间的必要距离。补救:对于表演中出现的事故、意外,需要所有参与互动的人进行补救表演。这就是所谓的印象管理。
根据戏剧分析要素,戈夫曼将表演的舞台分为前台与后台: 前台,就是演员、行动者在表演(行动)时的“形势”,这种“形势”以一般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则地发生作用,为那些观察表演的人限定情景。前台包括“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前者是指表演的场景部分,后者是指与表演者自身系为一体的那些项目,又可以分为“外表”与“举止”。后台,是指演员为前台表演做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
如戈夫曼所言:“这里存在着一种个人和角色的关系。这种关系要符合互动系统—框架,正是在这种互动系统或框架中,角色被扮演,并可以窥见到表演者的自我。”10真人秀节目传播交往的过程,实际也是人们依据自己对情境的定义通过符号互动来展示自我的过程。
四、框架
社会学家E·戈尔曼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对新闻框架研究产生了自接影响。他认为“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和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对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称为新闻框架。11①
8【美】戈夫曼著,徐江敏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美】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美】戈夫曼著:《框架分析》.剑桥出版社,1974年版
11潘茜、田建霞,《老人和孩子:灾难性事件的一个新闻图片框架分析》,《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