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1
中国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章节题库二、简答题1.谈谈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学说出现春秋时期。
(1)雏形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在西周都城镐京附近发生了地震,太史伯阳父指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上》)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的次序,人事秩序出现混乱就会引发天地之气呈现失序状态。
他认为天地之气分为阳气和阴气,地震的成因就在于阴阳两种气、两种力量失去了其固有的秩序,即阳气被阴气压住后,伏在地下不能上升、散发,从而导致了地震。
(2)观念的出现“气”与“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
春秋时期普遍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以“气”与“阴阳”的范畴来阐释宇宙的秩序与关系,说明宇宙之生成演化。
2.简论孔子的“正名”思想。
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正名”思想是其提纲挈领性的政治思想。
(1)提出春秋后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礼崩乐坏,且不断发生臣弑君、子杀父的暴行。
对此,孔子力图恢复周礼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秩序,而其首要任务是“正名”。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内容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为君者应该有“君”的样子,为臣者应该有“臣”之样,君之实要符合“君”之名,臣之实要符合“臣”之名,父子亦如此。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包含了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君、臣、父、子皆是社会关系中的名,都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正名”思想的涵义就在于此。
(3)意义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第一次指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应当与实际事物相符,具有一定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儒家思想的“仁”概念最早由哪位思想家提出?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2. 下列哪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 老子B. 庄子C. 列子D. 鬼谷子3. “知行合一”是哪位中国哲学家的核心思想?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4.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个哲学流派中?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5. 以下哪部著作是墨子的主要思想来源?A. 《墨子》B. 《道德经》C. 《孟子》D. 《荀子》6. 宋明理学中,提出“格物致知”的哲学家是?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7. 以下哪位思想家是“易传”的作者?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8. “非攻”和“兼爱”是哪家学派的基本主张?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9. 以下哪位哲学家被尊称为“医圣”?A. 张仲景B. 华佗C. 扁鹊D. 李时中10. “中庸之道”是以下哪位思想家的核心理念?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道德经》中提到的“道”的特征?A. 无为而治B. 柔弱胜刚强C. 以德报怨D. 天人感应2. 以下哪些是儒家“礼”的内容?A. 五伦B. 八德C. 社会等级制度D. 音乐教育3. 法家代表人物包括哪些?A. 韩非子B. 商鞅C. 李斯D. 墨子4. 以下哪些是《周易》的主要思想?A. 阴阳变化B. 五行相生相克C. 八卦预测D. 人生哲理5. 以下哪些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A. 知行合一B. 心外无物C. 良知即是天理D. 格物致知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立的态度。
()2. 老子的“道”是一种超越世界的绝对存在,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包。
()3. 墨子主张的“兼爱”和“非攻”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和社会的不公。
中国哲学史题目与答案
1、我们的祖先大约在黄帝时已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
从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2、(理解)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使用国家机器外,还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改造,使它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夏代的统治者已利用宗教迷信和天命论来欺骗人民了。
到了商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编造了政权神授的谎言,说“帝立子生商”。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呢?其办法是通过“卜筮”。
“卜”“筮”都是一种预测吉凶祸福的迷信活动。
西周统治者承继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尚书召告》说“惟天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3、(小题)周朝奴隶主所谓的“德”,其具体内容是:一是“敬天”,二是“保民”,三是“孝祖”。
4、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朔到《易经》。
现存《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经》,另一部分是所谓《传》,记录了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
5、《易经》大概是在殷周之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卜筮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编纂成的一本书,以供人们卜筮时参考。
《易经》64卦是由八卦重叠组成的,而八卦又是由“一”“一一”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
《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而引起变化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如乾()卦。
泰()卦,九三爻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把互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早期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洪范》说:“五行。
”水、火、木、金、土。
6、阴阳说和五行说在西周时期又有了发展?A 、周幽王时,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B、西周末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一位思想家主张“性善论”?()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陆九渊4、以下哪一项不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A 理在事先B 格物致知C 心外无物D 存天理,灭人欲5、主张“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6、以下哪一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论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7、“天地之化日新”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A 西汉末年B 东汉末年C 魏晋南北朝D 隋唐时期9、以下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宇宙生成论的著作?()A 《周易》B 《老子》C 《庄子》D 《淮南子》10、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中国哲学的萌芽时期是______时期。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和“______”。
3、《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______篇。
4、法家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玄学的主要论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6、宋明理学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派别。
7、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概念,最早见于______。
9、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道教的经典著作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道家2. 儒家3. 墨家4. 法家5. 阴阳五行6. 易经7. 理学8. 心学9. 黄老之学10. 禅宗二、简答题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2. 老子的“道”与“德”有何区别?3.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何不同?4.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如何体现其社会观?5.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6. 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作用是什么?7. 请解释《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8. 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9. 黄老之学如何影响了后世的道教思想?10. 禅宗的“顿悟”与“渐悟”有何异同?三、论述题1. 论述孔子的“礼”与“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探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3. 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4. 论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秦朝统一六国的作用。
5. 探讨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6. 论述《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 比较理学与心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差异。
8. 论述黄老之学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9. 探讨禅宗“顿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0. 分析中国哲学史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案例分析题1. 以《论语》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2. 以《道德经》中老子的“上善若水”为例,探讨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3. 以《墨子》中的“兼爱”思想为例,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4. 以《韩非子》中的“法不阿贵”为例,探讨其对现代法治社会的启示。
5. 以《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6. 以《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例,探讨其对个人奋斗精神的激励作用。
7. 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例,分析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8. 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例,探讨其对现代人自我认知的启示。
中哲史试题-论述
试题答案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三、论述题1、略述“天人合一”思想源流春秋时期,“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天”的地位有所下降。
《左传》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神。
”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孔子宣扬“为仁由己”,“人能弘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充分肯定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
但他同时又主张“知命”,主张不完全否定天命,承认天命的存在而又不完全宿命。
战国时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天人关系,归本于天而又立足于人,把天道、人道统一起来,对天人关系做出了天人合一的回答。
荀子在《天论》中强调天与人、自然与人事是两个不同领域。
一方面,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的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以人间的治乱、人们的好恶为转移。
“天”就是行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寒暑、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
自然界的变化没有意志,也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天不因有人怕冷就取消了冬季,也不因为人怕跑路就缩小了面积。
这种把“天”视为客观的物质自然界,并从自然界的变化来论证其客观规律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说明他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
另一方面,他认为“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人间治乱完全取决于人,“不可以怨天”。
在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制天命而用之”。
对于天,人既不应盲目崇拜,消极服从,也不应越俎代庖,与天争职,而应该积极做好自己分内的人事,参与天地宇宙的变化。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的这些思想,是这一时期对天人关系认识的高峰。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也曾直接探讨天道,并且从天道引出人道的概念。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1、名词解释合同异正确答案:惠施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性,与离坚白相对。
《庄子•秋水》:“合同异,离坚白。
”《庄子•天下》所列惠施历物十事的第五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江南博哥)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揭示事物同异关系的相对性,从而否认同和异概念的确定性,把同和异合二为一,引伸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
合同异的著名论题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等。
2、名词解释本性即佛正确答案:慧能认为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或称本心。
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是因为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慧能强调的是,佛性是人的唯一本性,人性就是佛性,佛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本性,所以他说“佛向性中坐,莫向身外求”。
佛和众生的区别就在于觉与不觉,佛并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个人的心中。
3、名词解释合二而一正确答案:语出方以智《东西均•三征》:“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
凡有动静往来,无不交轮,则真常贯合,于幾可征也。
”用其概括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强调“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
”4、问答题简述墨子的认识论正确答案:墨子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倾向是经验论,但对于理性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
1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2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先把“名”“实”问题提到了认识范围,并做了唯物主义论证。
墨子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反应实的,是第二性的,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3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问题。
判断利害必须有一定的标准。
墨子认为这个标准有三个:第一个标准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第二个标准即“下元察百姓耳目之实”。
第三个即“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4与认识论相联系,墨子在逻辑思想上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作为明辨是非,审察异同的方法。
12年同济中国哲学史
2012中国哲学史一、简答题(15'*4)1、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的盛行时期的时段,并简述其基本取向2、简述汉代今文经大师董仲舒的哲学思想3、简述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4、宋明儒学有三种,请简述其派别、代表人物及思想二、论述题(30'*3)1、儒家讲求自觉的道德,试论述先秦和宋明时期的该思想,并结合自己切己自反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2、佛家分阿赖耶识系和如来藏自性净系,试论述这两系并说说中国文化对它们的消化与分判。
3、简述老子的哲学思想,基于这些思想,后期的道家的走向问题。
2012中国古代哲学原著一、名词解释(5'*8)《尚书》《兼爱》《天下》《坚白论》《大学》《不真空论》《正蒙》“《六经》注我”二、材料分析题(25'*2)1、A《孟子·尽心上》“牛山之濯濯”章B《荀子·性恶》请比较上述两段材料的差异。
2、A《大学章句集注》“格物致知”段B《传习录》“格物致知段”——“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请比较上述两段材料的差异。
三、断句并阐释主要意思(15'*4)1、《尚书·昭告》“王乃初服。
呜呼!若生子,·······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2、《庄子·齐物论》“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果有言耶”······3、《坛经·般若品》“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终无有益”4、程颢《识仁篇》“学者须先识仁·······又安得乐?”2011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5'*6)1、为仁之方(孔子)2、道法自然(老子)3、龙场悟道(王守仁)4、化性起伪(荀子)5、发明本心(陆九渊)6、缘起性空(僧肇)二、简答题(15'*4)1、四法界2、庄子《逍遥游》3、王弼“言意之辨”4、朱熹“理一分殊”三、论述题(30'*2)1、孟子的仁政王道2、二程“格物致知”。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是哪个时期的人物?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2. “道可道,非常道”出自哪部著作?A. 《论语》B. 《道德经》C. 《庄子》D. 《孟子》3. “仁者爱人”是哪个思想家的核心思想?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荀子4.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一观点与以下哪位思想家的观点相对立?A. 荀子B. 孔子C. 老子D. 墨子5. 以下哪部著作不属于儒家经典?A. 《诗经》B. 《尚书》C. 《易经》D. 《黄帝内经》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以下哪些是儒家的“四书”?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E. 《易经》7. 道家思想中,以下哪些是老子的主要观点?A. 无为而治B. 顺应自然C. 重农抑商D. 以德治国E. 道法自然8. 墨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兼爱B. 非攻C. 尚同D. 重农抑商E. 节用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9. 简述孔子的“仁”思想。
10. 阐述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11. 描述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2. 论述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3. 分析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五、案例分析题(15分)14. 请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答案:一、1. A2. B3. A4. A5. D二、6. A B C D7. A B E8. A B E三、9. 孔子的“仁”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体现在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帮助上。
10.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减少干预,让万物自然发展。
11. 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而“非攻”则主张反对无谓的战争和暴力。
四、12.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强调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和家族伦理,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史 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解释下列名词或命题。
自生而必体有阿赖耶齐物论即万物之自虚至良知俱分进化《礼记》谶纬崇本举末习与性成白马非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浩然之气否极泰来温故知新道法自然虚壹而静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效验无为中庸有无离坚白道统论抱法处势五德始终化性起伪克己复礼为仁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涤除玄览参验兼爱有待无待名实葛洪业报轮回相竞以器《论六家要旨》独化二谛贵无止观实相不真空言尽意论形质神用唯识无境《坛经》《封建论》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感应绝地天通尽心知性知天天人相分人副天数制天命而用之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天命之性自生而必体有叶水心心外无物童心即真心理一分殊知行合一一物两体理一分殊体用一天人合一致中和无极而太极易简工夫事功学派张载王阳明格物致知《传习录》《西铭》泰洲学派质测即藏通几经世致用以理杀人知难行易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俱分进化质力相推三玄三表性三品三世进化公羊三世说三世说三理三张伪法圆成实性三民主义三纲领八条目尚力非命法无顿渐托古改制民生史观《严译名著丛刊》《新学伪经考》心力微明静因之道形质神用格物;淮南格物内籀和外籀四法界,四几六相圆融六理,心斋;独化;道统;和老子的无孔子的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以说出故,能必副其所二、简答下列各题。
华严宗的“四法界”说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简述荀子的性恶论简论孟子“四端”说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人大97)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人大00)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人大98)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99)庄子的是非观(浙大01)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00)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人大99)《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99)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人大99)《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01)《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01)简述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简述墨子的“兼爱”思想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南开00)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南开00)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厦大01)简述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人大98)简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人大是97)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魏晋时期关于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复旦99)什么是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人大00)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基本内容(浙大00)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评述王弼的言意之辞试论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怎样评价王夫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范缜的《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说作出了哪些新贡献(浙大00)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人大01)《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南开01)慧远的“真如法性”说(厦大01)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厦大99)简述张载的“虚空即气”的思想及其理论意义。
中国哲学史_简答题和论述题 完整版含泪分享
中国哲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完整版简述老子对儒家批判及其政治理想和政治影响批判:(1)对仁义礼智的批评:老子认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
认为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
(2)对儒家神会结构的批评(治国方法论):治国的目的是和谐,在老子看来,应该是自然无争的小国寡民;治国的目的不是要增加些什么,而是不要增加些什么;主术的自然无为,统一执众之术;治术的自然无为。
政治理想:“小国寡民”的状态。
“小国寡民”的中心内容要求实现“无为而治”,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和作为,使人民自然生活放弃知识,才各得其所。
理想的社会和政治应该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消极无为的政治态度决定了对待人生看法也是消极无为的。
影响:汉初,黄老之学受当时朝廷尊崇,《老子》为其经典之一,其代表人物曹参主张清静无为,儒家思想受排斥。
12 老子与《道德经》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之一,宣扬道家思想,又称老聃。
道德经有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荆门楚简,敦煌本,通行本。
关于老子有不同争议,章太炎肯定刘歆“诸子出于王宫”说,并认定老子之学出于“史宫”。
但胡适否定,认为诸子之学是初秋战国之时势变化产生,其一家之言,及时变事异,后起文人乃张新帜而起。
排除道家出于史官的可能,冯友兰基本认同刘歆并修正:道家出于“隐者”而非“史官”。
13 简述老子与庄子的联系与差别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并且把老子的思想发展成虚无主义,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
1、庄子和老子一样,注重对宇宙本原和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的探讨,庄子得出“物物者非物”的结论,老子直接把道看成是世界的本源。
2、庄子继承老子道的学说并有所阐发,老子的道是无可名状,虚无缥缈的,庄子的道比天地更古老,超越时空,凌驾于万物之上。
3、老子指出道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变化中,庄子在探索变化时,触及了时空的有限及无限。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名词解释1、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组织,经过变质和扩大而成。
所谓宗法制,其实就是以血亲的名义而建立起来的官爵制度,一个按着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所分配出来的“敬宗”方式及其现象。
2、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3、形而上: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对称。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
4、人伦: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6、崇本举末:王弼提出的“崇本举末”他主张以“崇本息本”、“崇本举末”、“守母存子”,来处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具体来说,一是“因道立教”,即根据自然无为之则制定名分、设置名教,亦即名教以自然为本,而不可以舍本逐末、“离道执教”;二是“越教归道”,即由有反无、由末归本,复归于自然之道,以解现实中所出现的名教之弊;三是“即道全教”,即遵循自然规则,而不执着于名教,以全名教功,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
7、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
始见于《礼记》。
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中国哲学史课程考试试题一.doc
中国哲学史课程考试试题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忠恕2、小国寡民3、《太一生水》4、谶纬二、分析题: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每小题6分,共30分)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反者道之动。
3、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4、越名教而任自然5、太虚即气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析孔子的“仁学”的特征。
2、简析墨子的“三表法”。
3、简析慧能的“顿悟成佛”论。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论王守仁的“致良知”说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忠恕所谓“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是孔子倡导的道德原则之一。
(5分)2、小国寡民这是老子设想的一种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国小、人少,兵器、舟车、文字等文明的产物全都派不上用场,人们永远定居在一个地方,彼此孤立,互不往来。
这种社会具有空想的性质。
(5分)3、《太一生水》它是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大量竹书之一种,是早期道家的一篇佚文,其与通行本《老子》既有相近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5分)4、谶纬所谓“谶”,是一种神秘的宗教预言,有符命、符谶、图谶等多种名称。
所谓“纬”,是指汉代的一些儒生援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神学理论对儒家经书所作的穿凿附会的发挥。
谶与纬后来逐渐趋向合流,酿成一种社会思潮,合称为“谶纬”。
(5分)二、分析题: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每小题6分,共30分)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是孔子的德治与礼治的主张,“道之以德”是指以内在化的道德教化为基本导向,“齐之以礼”是指以礼仪规范为外在的调节手段。
孔子认为,实行德治和礼治,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6分)2、反者道之动。
这是老子所揭示的“道”运动的特征。
这里的“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
依前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
A. 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B. 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C. 哲学学派的形成和演变D. 哲学文化的历史背景2.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A. 孟子B. 庄子C. 孔子D. 老子3. 儒家学派主张的核心理念是()。
A. 仁爱B. 自由C. 知识D. 审美4. 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A. 庄子B. 老子C. 孔子D. 孟子5. 墨家学派注重的是()。
A. 社会公平B. 个人发展C. 祭祀仪式D. 自然和谐二、判断题1. 道家学派强调个体的努力和追求,而儒家学派则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责任。
()2. 墨家学派主张以爱德来推动社会进步,反对战争和争斗。
()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4.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都有善良和正直的本性。
()5. 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实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和外延。
()三、简答题1. 简述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2. 解释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仁”。
3. 通过对孟子和孔子思想的比较,说明两位学者在儒家学派中的位置和影响。
4. 请列举三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思想。
5. 阐述墨家学派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强调。
四、论述题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既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有学派内部的分歧和演进。
请以儒家和道家为例,对比两个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以及他们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意义。
注意:以上试题仅为参考,请根据考试具体要求和题目来编写文章。
2023年宁夏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初试试题真题
2023年宁夏大学中国哲学史初试试题
业务课名称:中国哲学史
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一、名词解释
1.五德终始。
2. 名教与自然之辩。
3.董仲舒“性三品”
4.孙中山知难行易。
5.王夫之能必副其所
6.墨子的故和兼。
二、简答题
1.朱子“格物致知”
2.王阳明“致良知”
3.孔子"中庸"。
4.郭象“独化论”
三、论述题
1.老子“道法自然”及其意义
2.谈谈孟子的“认识论”和你的看法
四、材料分析
1.张载一物两体。
2.僧肇般若无知论。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1、问答题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正确答案: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
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
“道”的特征在于自自然然,毫不造作。
所以它在(江南博哥)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这正是人所应该崇拜学习的。
一切事物都是生死始终的,都局限在一定具体的时空范围内。
只有这个“道”是超越这一切的。
它无始终,无生死,无喜怒,无爱恶。
它表现为万物的自生自化,它自身也就在这万物之中。
这一点双方一致。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无为”,庄子的“道”论,即庄子的本体论哲学。
庄子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
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
在庄子看来,这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
庄子要求人必须仿效自然事物,既无知识又无愿欲、任凭那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客观过程运行,庄子认为这样才合乎“道”。
表面上庄老并称,老子讲权术、重理智,确乎不动情感;庄子则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冷酷的话,实际上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情的眷恋和爱护。
这正是庄子的特色之一,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终于并没有舍弃和否定它。
2、名词解释万法唯识正确答案:亦称一切唯识。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之一。
唯识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都非独立存在,而是由“识”变现出来。
离心识外,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
《成唯识论》卷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由识变出见分和相分,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才有宇宙间一切万物。
故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3、名词解释志功正确答案:志即动机,功指效果。
《墨子•鲁问》:“合其志功而观焉”,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结合。
孟子虽辨名利,但也兼重志功:“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
且子食志乎?食功乎?”《孟子•滕文公下》后朱熹与陈亮之争,朱尚志,陈崇功。
中国哲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1
中国哲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 )1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有什么意义?变化:1、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2、他把商人上帝和宗祖神结合的一神论到分离的三神论;3、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4、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5、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意义:1、用德政巩固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专政;2、在伦理方面维系了建筑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世袭制,保持了周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团结,3、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
2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 )
1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有什么意义?
变化:1、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2、他把商人上帝和宗祖神结合的一神论到分离的三神论;3、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4、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5、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意义:1、用德政巩固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专政;2、在伦理方面维系了建筑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世袭制,保持了周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团结,3、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
2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3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2)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留有天命论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论引向一种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这就是孔子的“富贵在天”的“天命论”。
(3)孔子宣扬天命论,但并不限制他本人挽救奴隶制灭亡的主观努力。
在这里,他并没有对天命的权威加以限制的企图,也没有将天命和人力划出不同势力范围的思想,而是认为他的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他的使命。
从这一点说,他也对人力
的作用予以一定的地位。
4 孔子的仁的特点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1)孔子所谓“爱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孔子肯定了人自身的社会价值,并且是包括奴隶在内的一般人的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孔子所谓的“爱人”是包括被统治者在内的。
但同是一个“爱”字,在不同的阶级那里却有着不同的内容;
(2)“克己复礼以为仁”。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克己复礼”的意思是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视听都合乎“礼”的要求,这样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
通过外在的“礼”的强制作用,可以促使人们内在的品质修养和精神境界,达到“仁”的高度,而内在的品质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又会促使人们自觉的去按照“礼”的要求行事。
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从而造就出完美的人格形象。
(3)“情”为“仁”之本。
把孝和弟看作是“仁”的根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常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在宗法制度下,族权与政权,君权与父权是完全一致的。
“仁”以“情”为本,在修养上要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5 孔子的理想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礼记?礼运》)理想是现实的折射,道学家由于对现实不满而提出自己的主张,描绘一番理想图景。
而理想的存在正是人生的目标和动力,有了对理想国的定义和憧憬,孔子一生的追求和奉献也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6 试述孔子正名思想
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处君之位,具备品性,享受权利。
1孔子认为要消除纷争和混乱,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正名。
2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
a把握周礼的思想实质
b补充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政令刑罚和礼治德化
c在“亲亲”的原则下,一定程度下实行“贤贤”作为补充,“举贤才”
d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是其思想的核心,也是最具特色的地方。
3他认为制止各级统治者之间的互相僭越,协调统治者之间关系,巩固登记制度,是当时政治上的根本问题。
7 如何看待孔子中庸之道?
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
1既无过又无不及,认识事物时,在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处理事物时,不应偏袒于某一倾向,应调和不同倾向,在不同人之间进行适当调和;
2行中庸之道必须以礼为原则;灵活的“无可无不可”必须服从道义的标准,有时必须采取权益甚至表面相反的方法,道义原则,系指礼而言,即周朝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与规章制度;
3要求说话做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防止偏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态度,避免主观,具有一定辩证法精神,目的是维护不变的道-“形而上学”,同时必须以周礼作为指导原则,周礼的主要精神是不走极端和反对偏激。
8 如何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1、孔子主张重民食百姓足富而厉教,主张利民所利,见利思义,对劳动者要宽大,对他们讲一些服从的道理减弱剥削;
2、提倡德政,反对暴政,主张为政以德,加强人民自身行为道德感和人民自觉行为,反对专以政令,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在人际关系上提倡忠恕,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忠恕之道德具体意义;
4、主张统治者要正己修身;
5、不注意人民的经济生活,反对学生从事生产劳动;
6、宣传英雄史观和宿命论;
7、以维护周礼为毕生使命,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9 论述孔子是如何把对天命的敬畏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性及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结合起来?
(1)天与命:
1人生命运分解为贫富贵贱和是非善恶两种,贫富贵贱属天命,是非善恶属人为。
天涉及到人的本质和本性,首先是宗教性和道德性,天命与人为的终极一致推崇为一种信念;
2春秋时期,天的人格神的观念已开始动摇,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
孔子宣扬天命论,但认为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的使命,所以对人的自身道德及价值是指导作用的。
(2)鬼神:
1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
2主张事鬼敬神不要停留在形式上,而要在对祖先的忠孝实际行动多下功夫,用以教化百姓,巩固统治。
10 老子的道论
1、首先论述了各种意义的道,对于道的具体描述是没有形状的虚无缥缈,不为人民知又独立于人和整个物质世界的东西,是一个神秘的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
2、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根源,宇宙的生成过程,即用道或无化生出元气,由元气产生阴阳三气,再由阴阳三气和合而产生天地万物;
3、道是有规律的,遵循对立转化的规律合循环运动的规律;
4、生后准则的道其基本特征和精神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特;
5、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是德;
6、最低层次的道是说言路;
7、天道自然,人道有为,天地作为现象界的有无,更接近本体界的常有,常无,所以比人更高;
8、道的具体方法,治人事天莫吝啬;
9、道之不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0、老子的道是脱离了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