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线线垂直专题史上最全

合集下载

立体几何垂直证明题常见模型及方法

立体几何垂直证明题常见模型及方法

立体几何垂直证明题常见模型及方法证明空间线面垂直需注意以下几点:①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题思路。

②立体几何论证题的解答中,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③明确何时应用判定定理,何时应用性质定理,用定理时要先申明条件再由定理得出相应结论。

垂直转化:线线垂直 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基础篇类型一:线线垂直证明(共面垂直、异面垂直)(1) 共面垂直:实际上是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垂直 (只需要同学们掌握以下几种模型)○1 等腰(等边)三角形中的中线○2 菱形(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3勾股定理中的三角形 ○4 1:1:2 的直角梯形中 ○5 利用相似或全等证明直角。

例:在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中,O 为底面ABCD 的中心,E 为1CC ,求证:1AO OE ⊥(2) 异面垂直 (利用线面垂直来证明,高考中的意图) 例1 在正四面体ABCD 中,求证AC BD ⊥变式 1 如图,在四棱锥ABCD P -中,底面A B C D 是矩形,已知60,22,2,2,3=∠====PAB PD PA AD AB .证明:AD PB ⊥;变式2 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中,点E 是AB 的中点,点F 是BC 的中点,将△AED,△DCF 分别沿,DE DF 折起,使,A C 两点重合于'A . 求证:'A D EF ⊥;变式3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PAB 是等边三角形,∠PAC =∠PBC =90 º证明:AB ⊥PC类型二:线面垂直证明方法○1 利用线面垂直的判断定理例2:在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中,O 为底面ABCD 的中心,E 为1CC ,求证:1AO BDE ⊥平面变式1:在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中,,求证:11AC BDC ⊥平面 变式2:如图: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 AC =BC =AA 1=2,∠ACB =90︒.E 为BB 1的中点,D 点在AB 上且DE = 3 .求证:CD ⊥平面A 1ABB 1;变式3: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O 、E 分别是BD 、BC 的中点,BE 'ADFG2,CA CB CD BD AB AD ======求证:AO ⊥平面BCD ;变式4 如图,在底面为直角梯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AD BC ∥,90ABC ∠=°,PA ⊥平面ABCD .3PA =,2AD =,AB =,6BC =类型3:面面垂直的证明。

立体几何专题之三垂线定理

立体几何专题之三垂线定理

写在最后的话
三垂线定理是立体几何的重点定理, 建议对其掌握不好的同学,一方面 扎实基础,牢牢掌握三垂线定理的 各种情况,另一方面所作相关练习, 重点突破 祝大家学习成功,高考顺利!
谢谢大家!
பைடு நூலகம் �
P A D B C
一些例子
判定空间中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证明:由余弦定理, b2 + c2 a 2 cos ∠CAB = 2bc ( x2 + z 2 ) + ( x2 + y2 ) ( y 2 + z 2 ) = 2 x2 + z 2 x2 + y 2 = 2x2 2 x +z
2 2
P C A B
A B
C B1 A1 α O D
举一个例子
分析:①因为AB 平面α,又因为AB ⊥ AC , AB ⊥ BD,则应想到AB也垂直于AC,BD 在平面α内的射影A1C,B1 D ②因为AA1 = BB1 = 7cm且AA1 BB1, 所以A1 B1 = AB = 5cm ③因为直角 A1CO 直角 B1 DO (锐角,直角边), 所以A1O = 2.5cm ④因为A1C = AC 2 AA12 = 15cm 所以CD = 2CO = 2 A1C 2 + A1O 2 = 2 85cm
P a O α
A
三垂线定理说明( 三垂线定理说明(2)
如果平面α内的直线a垂直于斜线 OP的射影OA,那么α必垂直于斜线 OP;反之也成立
P a O α
A
三垂线定理说明( 三垂线定理说明(3)
满足条件(2)的直线a必垂直于斜 线及射影所确定的平面
P a O α
A
三垂线定理说明( 三垂线定理说明(4)

专题20立体几何中的平行与垂直问题(解析版)

专题20立体几何中的平行与垂直问题(解析版)

专题20 立体几何中的平行与垂直问题一、题型选讲题型一、线面平行与垂直知识点拨: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问题,一定要熟练记忆直线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切记不可缺条件。

直线与平面的平行有两种方法:一是在面内找线;二是通过面面平行转化。

直线与平面垂直关键是找两条相交直线例1、(2019南通、泰州、扬州一调)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M, N分别为棱PA, PD的中点.已知侧面PAD丄底面ABCD,底面ABCD是矩形,DA=DP.求证:(1)MN〃平面PBC;MD丄平面PAB.【证明】(1)在四棱锥P-ABCD中,M, N分别为棱PA, PD的中点,所以MN〃AD.(2分)又底面ABCD是矩形,所以BC〃AD.所以MN〃BC.(4分)又BC U平面PBC,MN Q平面PBC,所以MN〃平面PBC. (6分)(2)因为底面ABCD是矩形,所以AB丄AD.又侧面PAD丄底面ABCD,侧面PAD n底面ABCD=AD, AB U底面ABCD,所以AB丄侧面PAD.(8分)又MD U侧面PAD,所以AB丄MD.(10分)因为DA=DP,又M为AP的中点,从而MD丄PA. (12分)又PA,AB在平面PAB内,PA n AB=A,所以MD丄平面PAB.(14分)例2、(2019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四边形AA1B1B为矩形,平面AA1B1B丄平面ABC,点E,F分别是侧面AA1B1B,BB1C1C对角线的交点.(1)求证:EF〃平面ABC;(2)求证:BB]丄AC.规范解答(1)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四边形AA1B1B,四边形BB1C1C均为平行四边形,E, F分别是侧面AA1B1B, BB1C1C对角线的交点,所以E, F分别是AB1,CB1的中点,所以EF〃AC.(4分)因为EF Q平面ABC, AC U平面ABC,所以EF〃平面ABC.(8分)(2)因为四边形AA1B1B为矩形,所以BB1丄AB.因为平面AA1B1B丄平面ABC,且平面AA1B1B n平面ABC=AB, BB1U平面AA1B1B, 所以BB1丄平面ABC.(12分)因为AC U平面ABC,所以BB1丄AC.(14分)例3、(2019南京、盐城二模)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B=AC, A1C丄BC], AB]丄BC1,D, E 分别是AB1和BC的中点.求证:(1)DE〃平面ACC1A1;(2)AE丄平面BCC1B1.A _________ c,规范解答⑴连结A1B,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BB1且AA1=BB1,所以四边形AA1B1B是平行四边形.又因为D是AB1的中点,所以D也是BA1的中点.(2分)在厶BA1C中,D和E分别是BA1和BC的中点,所以DE〃A]C.又因为DE G平面ACC1A1,A1C U平面ACC1A1,所以DE〃平面ACC1A1.(6分)(2)由(1)知DE〃A]C,因为A1C丄BC” 所以BC]丄DE.(8 分)又因为BC]丄AB1,AB1H DE=D,AB1,DE U平面ADE,所以BC1丄平面ADE.又因为AE U平在ADE,所以AE丄BC1.(10分)在厶ABC中,AB=AC,E是BC的中点,所以AE丄BC.(12分)因为AE丄BC1,AE丄BC,BC1H BC=B,BC1,BC U平面BCC1B1,所以AE丄平面BCC1B1. (14 分)例4、(2019苏锡常镇调研)如图,三棱锥DABC中,已知AC丄BC,AC丄DC,BC=DC,E,F 分别为BD,CD 的中点.求证:(1)EF〃平面ABC;(2)BD丄平面ACE.所以EF 〃平面ABC.(6分)(2)因为AC丄BC,AC丄DC,BC H DC = C,BC,DC U平面BCD所以AC丄平面BCD,(8分)因为BD U平面BCD,所以AC丄BD,(10分)因为DC=BC,E为BD的中点,所以CE丄BD,(12分)因为AC n CE = C, AC,CE U平面ACE,所以BD丄平面ACE.(14分)例5、(2019苏州三市、苏北四市二调)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侧面BCC1B1为正方形,A1B1 丄B1C1•设A1C与AC1交于点D, B1C与BC1交于点E.求证:(1) DE〃平面ABB1A1;(2) BC]丄平面A1B1C.规范解答(1)因为三棱柱ABCA1B1C1为直三棱柱,所以侧面ACC1A1为平行四边形.又A1C 与AC1 交于点D,所以D为AC]的中点,同理,E为BC]的中点•所以DE〃AB.(3分)又AB U平面ABB]A], DE G平面ABB]A], 所以DE〃平面ABB]A].(6分)(2)因为三棱柱ABCA]B]C]为直三棱柱,所以BB]丄平面A]B]C]. 又因为A]B]U平面A]B]C],所以BB]丄A]B i.(8分)又A]B]丄B]C], BB], B]C] U 平面BCC]B], BB]n B]C1=B1,所以A]B]丄平面BCC]B].(10 分)又因为BC]U平面BCC]B1,所以A]B丄BC].(12分)又因为侧面BCC]B1为正方形,所以BC]丄BQ.又A1B1n B1C=B1,A1B1,B1C U平面A1B1C, 所以BC1丄平面A1B1C.(14分)例6、(2017苏北四市一模)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已知D, E分别为BC, B1C1的中点,点F 在棱CC1上,且EF丄CD.求证:(1)直线A1E〃平面ADC1;⑴证法1连结ED,因为D, E分别为BC, B1C1的中点,所以B&/BD且B1E=BD, 所以四边形BBDE是平行四边形,(2分)所以BB/DE且BB1=DE. 又BB]〃AA]且BB]=AA], 所以AA/DE且AA1=DE, 所以四边形AA]E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E〃AD.(4分)又因为AE G平面ADC, AD U平面ADC,所以直线AE〃平面ADC.(7分)1 1 1畀 ------ 1B证法2连结ED,连结A1C, EC分别交AC” DC1于点M, N,连结MM,则因为D, E分别为BC,B1C1的中点,所以C1E^CD且C、E=CD,所以四边形C1EDC是平行四边形,所以N是CE的中点.(2分)因为A1ACC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M是A1C的中点,(4分)所以MN//A\E.又因为A]E G平面ADC,MN U平面ADC,,所以直线Af〃平面ADC、.(7分)(2)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BB]丄平面ABC.又AD U平面ABC,所以AD丄BB、.又A ABC是正三角形,且D为BC的中点,所以AD丄BC.(9分)又BB,,BC U 平面BBCC,,BB1A BC=B,所以AD丄平面B,BCC,,又EF U平面BBCC,所以AD丄EF.(11分)又EF丄CD,CD,AD U平面ADC,,C,D A AD=D,所以直线EF丄平面ADC,.(14分)题型二、线面与面面平行与垂直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问题,一定要熟练记忆平面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切记不可缺条件。

立体几何垂直总结

立体几何垂直总结
0
二、直线与平面成角的定义
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 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P A

O
直线与平面成角的求法:
1、寻找过直线上一点与平面垂直的直线 2、连接垂足与斜足得出射影,确定所求角
3、把角放入三角形中计算
三、二面角的定义
如图,在二面角 - l - 的棱上任取点O,以点O为垂足, 在半平面 和内分别作垂直于棱l的射线OA和OB, 则 射线OA和OB构成的AOB叫作二面角的平面角.
3 ∵△ABC为正△,∴ BE= 2 a
在Rt△PAC中,E为AC中点,
D
E A B
则DE=
2 a 4
在Rt△DEB中 C BE 6 tan ∠ BDE=
DE
∴∠ BDE=arctan 6
3、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底面 ABCD 是正方形,侧棱 PD 底面 ABCD, PD DC ,
E 是 PC 的中点.
(1)证明 PA // 平面 EDB;
(2)求证:平面 BDE⊥平面 PBC
P E C D
F
B A
4、如图,已知 PA⊥平面 ABCD,ABCD 为矩形,M、N 为 AB、PC 的中点, (1)求证:MN⊥AB; (2)若∠PDA=45°,求证:平面 MND⊥平面 PDC
P
N
D C
A
M
B
P
E
N
D
C
A
M
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9页2
D1
B1 D
H E
C1
A1
C
A
B
79页2
C1
B1
H E

立体几何平行与垂直定理总结

立体几何平行与垂直定理总结

P
A
O
步骤 2:计算线段 PO 的长度。(直接解三角形;等体积法和等面积法;换
点法)方法二:坐标法。 d AP cos n AP n AP n
n α A θ
m
P O
2.线面距、面面距均可转化为点面距。 3.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方法一:转化为线面距离。
如图,m 和 n 为两条异面直线, n 且
cos θ1 BO AB cos θ BC AB cos θ2 BC OB
∴ cos cos 1 cos 2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平面内 经过斜足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
一. 距离问题。 1.点面距。 方法一:几何法。 步骤 1: 过点 P 作 PO 于 O, 线段 PO 即为所求。
(一) 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1)定义:在棱 l 上取一点 P,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 l 的垂线(射线)m、n,则 射线 m 和 n 的夹角 为二面角 —l— 的平面角。 (2)范围: [0,180] (3)求法: 方法一:定义法。 步骤 1: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三垂线定理),并证明。 步骤 2: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方法二:截面法。 步骤 1:如图,若平面 POA 同时垂直于平面 和 ,则交线(射线)AP 和 AO 的 夹角就是二面角。 步骤 2: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
l l
α
β
l
方法二:计算所成二面角为直角。
(二)夹角问题。 (一)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 范围: (0,90] (2)求法:方法一:定义法。 步骤 1:平移,使它们相交,找到夹角。 步骤 2:解三角形求出角。(常用到余弦定理)
a θ b c
a2 b2 c2 cos 余弦定理: (计算结果可能是其补角) 2ab

67.立体几何讲义2:垂直问题 课件-广东省惠来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67.立体几何讲义2:垂直问题 课件-广东省惠来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思考:在问题10的等 腰梯形ABCD中,我们 找到了怎样的直角。
第四方面:基于代数运算下的垂直关系 ★基于代数运算下的垂直关系,经常涉及勾股 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运用。
第四方面:基于代数运算下的垂直关系
题目问题111:1:如图,在直三棱柱
ABC
A1B1C1
中,ACB
90
,AC
BC
1 2
AA1
1
,D

第二方面:基于菱形(正方形)的垂直关系+基于矩形(正方形)的垂直关系
第二方面:基于菱形(正方形)的垂直关系+基于矩形(正方形)的垂直关系
题目3:(选自2013年全国高考文科Ⅰ卷) 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CA=CB,AB=AA1, ∠BAA1=60°, 证明:AB⊥A1C。
第二方面:基于菱形(正方形)的垂直关系+基于矩形(正方形)的垂直关系
7.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 8.余弦定理
题目探讨:
第一方面:等腰三角形折叠模型+基于筝形的垂直关系
五、问题探讨:
第一方面:等腰三角形折叠模型+基于筝形的垂直关系 1.有着共底边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构成的立体图形,两个顶点的连线一定垂直于底边; 2.筝形是指有一条对角线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四边形,也可以说是两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它的形状就像一个风 筝,基于筝形可以设计许多垂直问题。
题目1:
D
C
E
B A
第一方面:等腰三角形折叠模型+基于筝形的垂直关系
题目2:
第二方面:基于菱形(正方形)的垂直关系+基于矩形(正方形)的垂直关系
第二方面:基于菱形(正方形)的垂直关系+基于矩形(正方形)的垂直关系

万能解法之立体几何线面垂直问题

万能解法之立体几何线面垂直问题

换。
• 为什么同学们能听懂讲题但是自己做不 出,知道自己会做但是就是做不出?原因 就是立体几何的很多基本概念是为了说清 定理而创造的,但立体几何没有为解题创 造总结出概念。所以大伙能看懂题,但是 一做题,思路就会混乱。
引入的新概念

更为了捋清同学们的思路,
我们创造出新的概念,这种概念是
为解题而设计的,解题思路会变成
在广场里选一条最有特色的线
• 问题是DA⊥AB,DA⊥AC,DA⊥BC 至少三组线与线的垂直,我们主观的挑出 哪一组是有用的?能接着推理呢?
• 出题老师为了不让你做出这题,他总会 选最怪的一组垂直当解题方向,他就是想 这样考倒同学。
选一条最奇怪、最变态的线
• 所以说,一般而言,要选用两线无交点的 垂直,即两线在空间垂直的;
• 这样就把垂直的概念化解了,旗杆与广 场是一组,就不会再与其他不垂直的线或 面搞混了,用旗杆和广场的概念就能解题。
第1步:找到“第一代旗杆广场”
• 第1步:从已知条件中“一根线与一个 面垂直”入手。我们把已知条件中“一根 线与一个面垂直”改名叫“第一代旗杆和 广场”,一根线叫“第一代旗杆
• 高中立体几何的线与面的垂直题 • 如何对付大脑犯浑、大脑短路
如何对付大脑犯浑、大脑短路
大伙为什么在考试时明明会做, 但是做起来却大脑犯浑、大脑短路? 还是学的不扎实呗。我们本讲座创造 一些立体几何的全新概念来解题,引 入这些概念,会形成无比清晰的解题 思路,这种概念就是为解题而设计的, 保证大伙考试时不犯浑、不短路。
找最奇怪、最变态的线
• 上文说过了不少,一般而言,用过的线 不能再用了,就是老线不能再用了,要选 用两线无交点的垂直,即两线在空间垂直 的,或者要选用两线距离最远的一组,或 者要选用两线貌似最没关系的一组,或者 要选用两线关系最特殊的一组,或线上有 重要的点的一组,总之,最奇怪、最变态 的、字母最靠近求证字母的那一组就是正 确的解题思路。出题老师就是想这样考倒 同学的。

立体几何线线垂直专题(史上最全)

立体几何线线垂直专题(史上最全)

P
证明:∵ PA O 所在平面, BC 是 O 的弦,∴ BC PA.
又∵ AB 是 O 的直径, ACB 是直径所对的圆周角,∴
BC AC .
∵ PA AC A, PA 平面PAC , AC 平面 PAC .
A
∴ BC 平面 PAC , AE 平面 PAC,∴ AE BC . ∵ PA AC ,点 E 是线段 PC 的中点. ∴ AE PC .
∵ BD⊥ AC ∴ AC 为 A
1
BD A1C 同理可证A C1 BC 1
C 在平面 AC 上的射影 A1C 平面BC1D
练习; 1、 如图在三棱锥 P— ABC 中,AB=AC,D 为 BC 的中点,PO⊥平 面 ABC,垂足 O 落在线段 AD 上.证明:AP⊥BC;
9
C1 B1
C B
2、直三棱柱
ABC 平面 。
DE AB
AC, AD BD E AB ,是
A
E
又∵CE DE E
∴ AB 平面CDE
(2)由(1)有 AB 平面 CDE
B
C
AB
ABC
又∵
平面

CDE 平面 ABC ∴平面
例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已知四棱锥
D
P ABCD 的底面是菱
形. PB PD E PA
A
∴ BC 平面 PAC , AE 平面 PAC,∴ AE BC . ∵ PA AC ,点 E 是线段 PC 的中点. ∴ AE PC .
E O B 图2 C
∵ PC BC C , PC 平面

平面
PBC BC
PBC .
∴ AE 平面 PBC .

立体几何平行与垂直所有概念、公理、定理汇总

立体几何平行与垂直所有概念、公理、定理汇总

立体几何的概念、公理、定理(一)立体几何三公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A a A a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A、B、C不在同一直线上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使A∈α,B∈α,C∈α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A a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a∩b=A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a∥b=A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二)空间直线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a∥bb∥c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推论: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

异面直线判定定理:用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cbaaA∈a,B∈aA∈,B∈aA∈aababcba//a c////////AB A BAC A C///BAC B A CA∈PP(三)直线和平面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 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定理 :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这个平面。

定理: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 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射影定理: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中, (1)射影相等的两条斜线段相等,射影较长的斜线段也较长; (2)相等的斜线段的射影相等,较长的斜线段的射影也较长; (3)垂线段比任何一条斜线段都短。

高考立体几何-三垂线定理

高考立体几何-三垂线定理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 三垂线定理: 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的一条直线 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 斜线的射影垂直 斜线垂 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 直。 三垂线逆定理: 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三垂线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 的一条直线 平面内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 斜线垂直 平面内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 垂直。 影垂直。
例题4、直角三角形 90° 30° 例题 、直角三角形ABC中,∠B= 90°, ∠C= 30°, 中 BC的中点 AC=2,DE⊥平面ABC且DE=1, 的中点, 平面ABC D是BC的中点,AC=2,DE⊥平面ABC且DE=1,求E到斜线 AC的距离 的距离? AC的距离?
解: 过点D作DF ⊥AC于F,连结EF, ∵DE⊥ 平面ABC,由三垂线定理知EF⊥AC,即E 到斜线AC的距离为EF,在Rt ∆ABC中, ∠B= 90°,∠C= 30°,AC=2, ∴BC= 3,∴ D= C ,∵DF⊥AC, 在Rt ∆EDF中 为所求
α
三、巩固性练习: 1、若一条直线与平面的一条斜线在此平面上的射影垂直,则 这条直线 与斜线的位置关系是( D ) (A)垂直 (B)异面 (C)相交 (D)不能确定
2、在一个四面体中,如果它有一个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 的另外三个面( C ) (A)至多只能有一个直角三角形 (B)至多只能有两个直角三角形 (C)可能都是直角三角形 (D)一定都不是直角三角形
小结:运用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小结:运用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必然 要涉及平面的斜线, 要涉及平面的斜线,此题的讨论是必要 的。
例题3、如图示,已知 、 都垂直于正三角 都垂直于正三角ABC所 例题 、如图示,已知DB、EC都垂直于正三角 所 在的平面, 与平面ABC所 在的平面,且BC=EC=2DB,求平面 ,求平面ADE与平面 与平面 所 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专题-线面垂直专题典型例题精选精讲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专题-线面垂直专题典型例题精选精讲

线面垂直的证明中的找线技巧◆通过计算,运用勾股定理寻求线线垂直1 如图1,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M 为1CC 的中点,AC交BD 于点O ,求证:1A O ⊥平面MBD .证明:连结MO ,1A M,∵D B⊥1A A ,D B⊥AC ,1A AAC A =,∴DB ⊥平面11A ACC ,而1AO ⊂平面11A ACC ∴DB ⊥1A O . 设正方体棱长为a ,则22132A O a =,2234MO a =.在Rt △11A C M 中,22194A M a =.∵22211A O MO A M +=,∴1AO OM ⊥. ∵OM ∩D B=O ,∴ 1A O ⊥平面MBD . 评注:在证明垂直关系时,有时可以利用棱长、角度大小等数据,通过计算来证明.◆利用面面垂直寻求线面垂直2 如图2,P 是△A BC 所在平面外的一点,且PA ⊥平面ABC ,平面PAC ⊥平面PBC .求证:B C⊥平面PAC .证明:在平面PAC 内作A D⊥PC 交PC 于D.因为平面PAC ⊥平面PB C,且两平面交于P C,AD ⊂平面PAC ,且A D⊥PC , 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得AD ⊥平面PB C. 又∵BC ⊂平面P BC ,∴AD ⊥BC .∵PA ⊥平面AB C,BC ⊂平面ABC ,∴PA ⊥BC .∵AD ∩PA =A ,∴BC ⊥平面PAC .(另外还可证BC 分别与相交直线AD ,A C垂直,从而得到BC ⊥平面PAC ).评注:已知条件是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要证明两条直线垂直,应将两条直线中的一条纳入一个平面中,使另一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即从线面垂直得到线线垂直.在空间图形中,高一级的垂直关系中蕴含着低一级的垂直关系,通过本题可以看到,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一般来说,线线垂直或面面垂直都可转化为线面垂直来分析解决,其关系为:线线垂直−−−→←−−−判定性质线面垂直−−−→←−−−判定性质面面垂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互相转化,从前面推出后面是判定定理,而从后面推出前面是性质定理.同学们应当学会灵活应用这些定理证明问题.下面举例说明.3 如图1所示,ABCD 为正方形,SA ⊥平面AB CD ,过A 且垂直于SC 的平面分别交SB SC SD ,,于E F G ,,.求证:AE SB ⊥,AG SD ⊥.证明:∵SA ⊥平面ABCD , ∴SA BC ⊥.∵AB BC ⊥,∴BC ⊥平面SAB .又∵AE ⊂平面SAB ,∴BC AE ⊥.∵SC ⊥平面AEFG ,∴SC AE ⊥.∴AE ⊥平面SBC .∴AE SB ⊥.同理可证AG SD ⊥.评注:本题欲证线线垂直,可转化为证线面垂直,在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的转化中,平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同学们应多注意考虑线和线所在平面的特征,从而顺利实现证明所需要的转化.4 如图2,在三棱锥A -BCD 中,BC =AC ,AD =BD ,作BE ⊥CD ,E 为垂足,作AH ⊥B E于H .求证:AH ⊥平面B CD.证明:取A B的中点F,连结CF ,DF . ∵ACBC =,∴CF AB ⊥.∵AD BD =,∴DF AB ⊥.又CF DF F =,∴AB ⊥平面CDF . ∵CD ⊂平面CD F,∴CD AB ⊥. 又CD BE ⊥,BE AB B =, ∴CD ⊥平面A BE ,CD AH ⊥.∵AH CD ⊥,AH BE ⊥,CD BE E =,∴ AH ⊥平面BCD .评注:本题在运用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垂直时,将问题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而证明线线垂直时,又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如此反复,直到证得结论.5 如图3,AB 是圆O 的直径,C 是圆周上一点,PA ⊥平面ABC .若AE ⊥PC ,E 为垂足,F 是P B上任意一点, 求证:平面AEF ⊥平面PBC .证明:∵AB 是圆O 的直径,∴AC BC ⊥.∵PA ⊥平面AB C,BC⊂平面A BC ,∴PA BC ⊥.∴BC ⊥平面APC . ∵BC ⊂平面P BC ,∴平面AP C⊥平面PBC .∵AE ⊥PC ,平面APC ∩平面P BC =P C, ∴AE ⊥平面PBC .∵AE ⊂平面AE F,∴平面AE F⊥平面PB C. 评注:证明两个平面垂直时,一般可先从现有的直线中寻找平面的垂线,即证线面垂直,而证线面垂直则需从已知条件出发寻找线线垂直的关系.6. 空间四边形ABCD 中,若AB ⊥CD ,BC ⊥AD,求证:AC ⊥BDAD B O C证明:过A 作AO ⊥平面BCD 于O 。

必修二立体几何线面垂直、面线垂直、线面平行判定及性质练习

必修二立体几何线面垂直、面线垂直、线面平行判定及性质练习

必修二立体几何线面垂直、面线垂直、线面平行判定及性质练习
1. 线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
线段与平面垂直的条件有两种:
- 条件1:线段的两个端点一定在平面上。

- 条件2:线段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垂直。

性质:
-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所有线段都平行。

- 如果一条线段与平面垂直,在平面上的投影就是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

2. 面线垂直的判定及性质
面与线段垂直的条件有两种:
- 条件1:线段在平面上。

- 条件2:线段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垂直。

性质:
- 如果面与一条线段垂直,那么这条线段与面的交点是线段的中点。

3. 线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线段与平面平行的条件有两种:
- 条件1:线段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平行。

- 条件2:线段的方向向量在平面上。

性质:
- 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所有线段都平行。

- 如果一条线段与平面平行,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线段重合。

以上是关于立体几何中线面垂直、面线垂直、线面平行的判定条件及性质的练内容。

总结了垂直和平行的判定条件和性质,有助于理解立体几何中线面关系的特性和规律。

通过练,我们可以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并提高解题能力。

希望这份练习对你有所帮助!。

高三数学 立体几何中的垂直问题 知识精讲 苏教版

高三数学 立体几何中的垂直问题 知识精讲 苏教版

高三数学 立体几何中的垂直问题 知识精讲 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立体几何中的垂直问题二. 高考要求:1. 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 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3. 通过例题的讲解给学生总结归纳证明线面垂直的常见方法:(1)证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2)证与该线平行的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3)借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4)同一法;(5)向量法。

三. 知识点归纳:1. 线面垂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并且和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

其中直线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叫做直线的垂面足。

直线与平面垂直简称线面垂直,记作:a ⊥α。

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3.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4. 三垂线定理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说明:(1)定理的实质是判定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垂直关系;(2)推理模式:,,PO O PA A a PA a a OA αααα⊥∈⎫⎪=⇒⊥⎬⎪⊂⊥⎭。

5.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推理模式:,,PO O PA A a AO a a AP αααα⊥∈⎫⎪=⇒⊥⎬⎪⊂⊥⎭注意:⑴三垂线指PA ,PO ,AO 都垂直α内的直线a 。

其实质是:斜线和平面内一条直线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⑵要考虑a 的位置,并注意两定理交替使用。

6. 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两个相交成直二面角的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相交成直二面角的两个平面叫做互相垂直的平面。

7.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专题-线面垂直方法总结PPT课件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专题-线面垂直方法总结PPT课件

精品课件
23
【证明】(1)连结AC,取其
中点O,连结NO、MO,并
延长MO交CD于R.
因为N为PC的中点,
所以NO为△PAC的中位线,所以NO∥PA.
而PA⊥平面ABCD,所以NO⊥平面ABCD,所
以NO⊥CD.
又四边形ABCD是矩形,M为AB的中点,O为
AC的中点,所以MO⊥CD.
而 MO∩NO = O , 所 以 CD⊥ 平 面 MNO, 所 以
B B1上 的 动 点 .
1求 证 : D1P AC;
2 设 AC BD= O,
求 当 B1P 等 于 多 少 时 , PB
PO 平 面 D1AC ?
精品课件
10
【 解 析 】1 证 明 :
因 为 ABCD为 菱 形 , 所 以 AC BD. 连 结 B1D1. 因 为 D1D 底 面 ABCD, 所 以 AC D1D. 又 BD D1D= D, 所 以 AC 平 面 BB1D1D . 因 为 D1P 平 面 BB1D1D, 所 以 D1P AC .
通过计算证明线 线垂直
【例3】 如 图 , 在 正 方 体 ABCD - A1B1C1D1中,E是BB1的中点, O 是 底 面 正 方 形 ABCD 的 中 心.求证:OE⊥平面ACD1.
精品课件
13









AE,
C
E,
D 1O ,
D
1
B

1
D 1E
.




D
B

1



a .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几何垂直总结1、线线垂直的判断:线面垂直的定义:若一直线垂直于一平面,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所有直线。

补充: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也必垂直平行线中的另一条。

2、线面垂直的判断:(1)如果一直线和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垂直,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

(2)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3)一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4)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个平面。

3、面面垂直的判断: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证明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例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中,,BC AC AD BD ==,E 是AB 的中点。

求证:(1)⊥AB 平面CDE;(2)平面CDE ⊥平面ABC 。

证明:(1)BC AC CE AB AE BE =⎫⇒⊥⎬=⎭同理,AD BD DE AB AE BE =⎫⇒⊥⎬=⎭又∵CE DE E ⋂= ∴AB ⊥平面CDE (2)由(1)有AB ⊥平面CDE又∵AB ⊆平面ABC , ∴平面CDE ⊥平面ABC例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已知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菱形.PB PD =,E 为PA 的中点.(Ⅰ)求证:PC ∥平面BDE ;(Ⅱ)求证:平面PAC ⊥平面BDE .AEDBC例3、(线线、线面垂直相互转化)已知ABC ∆中90ACB ∠=o ,SA ⊥面ABC ,AD SC ⊥,求证:AD ⊥面SBC .证明:90ACB ∠=∵° BC AC ∴⊥ 又SA ⊥面ABC SA BC ∴⊥ BC ∴⊥面SACBC AD ∴⊥ 又,SC AD SC BC C ⊥⋂=AD ∴⊥面SBC例4、(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如图2所示,已知PA 垂直于圆O 在平面,AB 是圆O 的直径,C 是圆O 的圆周上异于A 、B 的任意一点,且PA AC =,点E 是线段PC 的中点.求证:AE ⊥平面PBC .证明:∵PA ⊥O e 所在平面,BC 是O e 的弦,∴BC PA ⊥. 又∵AB 是O e 的直径,ACB ∠是直径所对的圆周角,∴BC AC ⊥.∵,PA AC A PA =⊂I 平面PAC ,AC ⊂平面PAC . ∴BC ⊥平面PAC ,AE ⊂平面PAC ,∴AE BC ⊥. ∵PA AC =,点E 是线段PC 的中点.∴AE PC ⊥. ∵PC BC C =I ,PC ⊂平面PBC ,BC ⊂平面PBC . ∴AE ⊥平面PBC .例5、(证明所成角为直角)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AB ∥CD ,∠DAB =60°,AE ⊥BD ,CB =CD =CF . 求证:BD ⊥平面AED ; 证明 因为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AB ∥CD ,∠DAB =60°,所以∠ADC =∠BCD =120°. 又CB =CD ,所以∠CDB =30°, 因此∠ADB =90°,即AD ⊥BD .又AE ⊥BD ,且AE ∩AD =A ,AE ,AD ⊂平面AED , 所以BD ⊥平面AED .SDCBAACBPEOg图2例6、(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图7-7-5所示,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且AB=AA1,D、E、F分别为B1A、C1C、BC的中点.求证:(1)DE∥平面ABC;(2)B1F⊥平面AEF.例7、(三垂线定理)证明: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1C⊥平面BC1D证明:连结ACBD AC∵⊥∴AC为A1C在平面AC上的射影∴⊥⊥⎫⎬⎭⇒⊥BD A CA C BCA C BC D11111同理可证平面练习;1、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PO⊥平面ABC,垂足O落在线段AD上.证明:AP⊥BC;11A1B1D CA B2、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 =BC =12AA 1,D 是棱AA 1的中点,DC 1⊥BD .证明:DC 1⊥BC 。

3.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DAB =60°,AB =2,AD =4.将△CBD 沿BD 折起到△EBD 的位置,使平面EBD ⊥平面ABD .(1)求证:AB ⊥DE ;(2)求三棱锥EABD 的侧面积..4、在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若AB=2,11=AA ,求点A 到平面BC A 1的距离。

5、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侧棱P A垂直于底面,E、F分别是AB、PC的中点,P A=AD.求证:(1)CD⊥PD;(2)EF⊥平面PCD..6、如图7-5-9(1),在Rt△ABC中,∠C=90°,D,E分别为AC,AB的中点,点F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图(2).(1)求证:DE∥平面A1CB.(2)求证:A1F⊥BE.(3)线段A1B上是否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说明理由.立体几何垂直总结1、线线垂直的判断:线面垂直的定义:若一直线垂直于一平面,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所有直线。

补充: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也必垂直平行线中的另一条。

2、线面垂直的判断:(1)如果一直线和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垂直,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

(2)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3)一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4)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个平面。

3、面面垂直的判断: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证明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例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中,,BC AC AD BD ==,E 是AB 的中点。

求证:(1)⊥AB 平面CDE;(2)平面CDE ⊥平面ABC 。

证明:(1)BC AC CE AB AE BE =⎫⇒⊥⎬=⎭同理,AD BD DE AB AE BE =⎫⇒⊥⎬=⎭又∵CE DE E ⋂= ∴AB ⊥平面CDE (2)由(1)有AB ⊥平面CDE又∵AB ⊆平面ABC , ∴平面CDE ⊥平面ABC例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已知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菱形.PB PD =,E 为PA 的中点.(Ⅰ)求证:PC ∥平面BDE ;(Ⅱ)求证:平面PAC ⊥平面BDE .AEDBC例3、(线线、线面垂直相互转化)已知ABC ∆中90ACB ∠=o ,SA ⊥面ABC ,AD SC ⊥,求证:AD ⊥面SBC .证明:90ACB ∠=∵° BC AC ∴⊥ 又SA ⊥面ABC SA BC ∴⊥ BC ∴⊥面SACBC AD ∴⊥ 又,SC AD SC BC C ⊥⋂=AD ∴⊥面SBC例4、(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如图2所示,已知PA 垂直于圆O 在平面,AB 是圆O 的直径,C 是圆O 的圆周上异于A 、B 的任意一点,且PA AC =,点E 是线段PC 的中点.求证:AE ⊥平面PBC .证明:∵PA ⊥O e 所在平面,BC 是O e 的弦,∴BC PA ⊥. 又∵AB 是O e 的直径,ACB ∠是直径所对的圆周角,∴BC AC ⊥.∵,PA AC A PA =⊂I 平面PAC ,AC ⊂平面PAC . ∴BC ⊥平面PAC ,AE ⊂平面PAC ,∴AE BC ⊥. ∵PA AC =,点E 是线段PC 的中点.∴AE PC ⊥. ∵PC BC C =I ,PC ⊂平面PBC ,BC ⊂平面PBC . ∴AE ⊥平面PBC .例5、(证明所成角为直角)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AB ∥CD ,∠DAB =60°,AE ⊥BD ,CB =CD =CF . 求证:BD ⊥平面AED ; 证明 因为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AB ∥CD ,∠DAB =60°,所以∠ADC =∠BCD =120°. 又CB =CD ,所以∠CDB =30°, 因此∠ADB =90°,即AD ⊥BD .SDCBAACBPEOg图2又AE⊥BD,且AE∩AD=A,AE,AD⊂平面AED,所以BD⊥平面AED.例6、(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图7-7-5所示,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且AB=AA1,D、E、F分别为B1A、C1C、BC的中点.求证:(1)DE∥平面ABC;(2)B1F⊥平面AEF.例7、(三垂线定理)证明: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1C⊥平面BC1D证明:连结ACBD AC∵⊥∴AC为A1C在平面AC上的射影∴⊥⊥⎫⎬⎭⇒⊥BD A CA C BCA C BC D11111同理可证平面练习;1、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PO⊥平面ABC,垂足O落在线段AD上.证明:AP⊥BC;11A1B1D CA B2、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 =BC =12AA 1,D 是棱AA 1的中点,DC 1⊥BD .(1)证明:DC 1⊥BC ;证明 由题设知,三棱柱的侧面为矩形.由于D 为AA 1的中点,故DC =DC 1.又AC =12AA 1,可得DC 21+DC 2=CC 21,所以DC 1⊥DC . 又DC 1⊥BD ,DC ∩BD =D ,所以DC 1⊥平面BCD . 因为BC ⊂平面BCD ,所以DC 1⊥BC .3.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DAB =60°,AB =2,AD =4.将△CBD 沿BD 折起到△EBD 的位置,使平面EBD ⊥平面ABD .(1)求证:AB ⊥DE ;(2)求三棱锥EABD 的侧面积. (1)证明:在△ABD 中,∵AB =2,AD =4,∠DAB =60°, 设F 为AD 边的中点,连接FB , ∴△ABF 为等边三角形, ∠AFB =60°,又DF =BF =2,∴△BFD 为等腰三角形. ∴∠FDB =30°,故∠ABD =90°. ∴AB ⊥BD .又平面EBD ⊥平面ABD ,平面EBD ∩平面ABD =BD ,AB ⊂平面ABD , ∴AB ⊥平面EBD .∵DE ⊂平面EBD ,∴AB ⊥DE .(2)【解析】由(1)知AB ⊥BD ,∵CD ∥AB ,∴CD ⊥BD ,从而DE ⊥BD .在Rt △DBE 中,∵DB =23,DE =DC =AB =2,∴S △DBE =12DB ·DE =2 3.∵AB ⊥平面EBD ,BE ⊂平面EBD ,∴AB ⊥BE .∵BE =BC =AD =4,∴S △ABE =12AB ·BE =4.∵DE ⊥BD ,平面EBD ⊥平面ABD ,∴ED ⊥平面ABD .而AD ⊂平面ABD ,∴ED ⊥AD ,∴S △ADE =12AD ·DE =4.综上,三棱锥EABD 的侧面积S =8+2 3.4、在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若AB=2,11=AA ,求点A 到平面BC A 1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