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三维目标

合集下载

2024地理必修2教案

2024地理必修2教案

2024地理必修2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2024地理必修2教案地理必修2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高中地理三维目标教案模板

高中地理三维目标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基本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地理学习活动。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环境、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原理和规律。

(2)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 教学难点(1)复杂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课件、教学辅助工具。

(3)地理学科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2)准备好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

2. 新课讲授(1)讲解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原理和规律。

(2)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活动探究(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调查等活动。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 总结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5. 课后作业(1)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思考题。

(2)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拓展探究。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

(2)学生的发言、提问质量。

2. 作业完成情况(1)作业数量、质量。

(2)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 地理学科素养(1)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

浅谈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

浅谈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

浅谈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第一篇:浅谈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浅谈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知道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教案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教案: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开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4.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初步了解怎样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过程与方法:联系本地实际,以广州钢铁厂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开展必需走可持续开展之路的思想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开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二、教学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根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三、教学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创设情景,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开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4.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初步了解怎样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过程与方法:联系本地实际,以广州钢铁厂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开展必需走可持续开展之路的思想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开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二、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三、教学难点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集聚那么形成了工业地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一)工业联系1.生产上的联系:有投入——产出的关系工业生产的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和图,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高中地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高中地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高中地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新课程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地理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三维目标。

一、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不能一一实现。

三维目标是缺一个可的整体,核心的人的培养。

教学中只有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才能更好的实现三为目标。

同时三维目标也有其交融性和不均衡性。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学科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

二、三维目标与双基的关系:强调三维目标并不意味着放弃双基。

三维目标中首先提到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说明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我们并不是不关注知识和技能而是关注如何来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地理名称、分布、数据、概念、特征、成因等,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一学生死记为主。

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迷信权威、思维定势;负担过重、兴趣丧失。

而三维目标中我们强调双基的内涵要以终身学习和发展为取向,而不能仅以学科需要和发展来定位;双基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把双基孤立起来加以绝对化,最终只能走向其反面,丧失双基自身的价值。

与其他两个维度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功能。

三、正确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也就是说如何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现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

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

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

教学中学生应该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第三节合理容量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2.使学生了解和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和它们各自在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影响力;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知道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几种观点以及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

3.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和前景,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4.使学生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过程与方法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明确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读图分析对比,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理解对某一国家(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结果为什么会出现多种数值,以及这些数值甚至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的原因。

3.结合中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大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具体实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理解。

3.由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三、教学方法综合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和归纳推理法教学过程设计1.乐观者:未来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容量极限2.悲观者: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3.介于上述二者之间,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本节课堂结构:。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二、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

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看图)总结:成都是团块状是因为在平原上;兰州沿着黄河谷地延伸呈条带状;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地形崎岖不平,呈分散状。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形态收地形、水系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过渡: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市的内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不同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

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8-21页的内容,采取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2、阅读教材图2、2,观察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不同功能区有明确界线吗?(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

无明确的界线)3、什么是集聚效应?4、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5、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6、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7、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8、读图2、5,说说常州市的工业分布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和图,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地理三维目标

地理三维目标

地理三维目标地理三维目标是指在地理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发展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培养地理意识和环境意识,以及培养解决地理问题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地理学习的三维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情感维度。

知识维度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获取和掌握的地理知识。

地理知识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等。

通过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地理基本概念,如地球、大陆、海洋等;了解地理原理,如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了解地理事实,如世界各洲的分布、中国的地形地势等;了解地理现象,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

知识维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地理知识,形成地理学科的基础。

能力维度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思维能力、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技能等。

地理思维能力包括地理分析、地理综合、地理判断等;地理观察能力包括地理事务观察、地质环境观察、人地关系观察等;地理技能包括地理图谱阅读、地理信息查找、地理实验操作等。

能力维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地理思维、地理观察和地理技能,以解决地理问题和参与社会事务。

情感维度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培养和发展的情感和态度。

地理情感和态度包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对地理问题的关注等。

学生应当具备积极的地理情感和态度,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关心地理环境和社会问题,并愿意为解决地理问题和改善地球环境而做出努力。

情感维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以及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地理三维目标是指在地理学习中,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知识、能力和情感,帮助其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培养解决地理问题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地理三维目标的实现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社会责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学过程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过程与方法: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在关系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3.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优势,进一步人士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二、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三、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四、教学过程: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部空间结构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二、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不同等级的城市的划分依据,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2.理解不同城市等级服务功能的嵌套理论。

过程与方法:分析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对我们的启示,进一步理解中心地理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运用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不同的理论指导我国城市建设。

二、教学重点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三、教学难点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并利用理论解释一些城市中出现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第三节城市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学过程: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农业生产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难点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分析,培养读图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过程与方法: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4、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2、把西欧乳畜业和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2、人文条件越来越影响到农业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二、教学重点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三、教学难点: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四、教学过程: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4.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初步了解怎样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过程与方法:联系本地实际,以钢铁厂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二、教学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三、教学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四、教学过程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4.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初步了解怎样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过程与方法:联系本地实际,以钢铁厂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二、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三、教学难点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四、教学过程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工业区的特点、条件4.掌握美国的“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过程与方法:联系本地实际,以钢铁厂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科教兴国的观念,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2.联系家乡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二、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三、教学难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四、教学过程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3.结合案例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2.了解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额观点二、教学重点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三、教学难点: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四、教学过程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2.可持续发展的涵和三个原则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必然。

过程与方法: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

2.鼓励学生思考环境问题对人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3.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